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能化节能技术

智能化节能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9 16:22: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能化节能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智能化节能技术

篇(1)

关键词:智能化;电梯监控;节能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Intelligent Elevator Monitor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Ye Yun

(Yunnan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Kunming650031,China)

Abstract:The level of quality of life has been a modern elevator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on the increasing demands,especially in the speed of adjustment,Parallel control,etc.However,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trend of white-hot energy shortage problems,Various types of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in process R&D and market launch are acclaimed.The combination of intelligent and green technologies in terms of value or worth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value.

Keywords:Intelligent;Elevator monitoring;Energy

一、智能化电梯的发展

电梯的发展经历了三次的飞跃。升降机作为现代电梯的前身,经历了从古希腊阿基米德设计的人力驱动升降机到鼓轮式升降机,到1835年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升降机经历了驱动力改革的发展。到1853年美国研制出升降机的安全装置,才开始逐步在提高安全性的角度上来改进升降机,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电梯雏形的曳引式电梯。在二战之后,再次将电子技术应用于电梯的改造之路,使得电梯进入一个发展的期。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对精神需求增加的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环境和办公环境的要求从舒适、安全到科学管理再到现在的智能化和绿色环保。自从2001年智能化电梯进入中国以来,其控制技术更是加入了监控、报警系统、多台电梯并联控制等功能。近年来的电子以及微电脑技术的应用,将使电梯的发展再次步入一个质的跨越。

二、智能化电梯的故障检测

利用传感器检测电梯安全,就是从安全角度出发的技术融入。主要针对电梯运行中的失速等情况以及电梯内部形成模拟图像并进行监视,及早发现安全隐患。然而针对电梯外部,每层电梯间内等待电梯的人却缺乏足够的监控,也就是说无法对电梯外的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乘客的进一步行为动作。为了让人与电梯更加友好的交互,提供出色的安全服务,应该首先将电梯外部的检测控制作为首要完善手段,以期监视视频信息快速、准确的被利用与电梯的发展。

用于检测电梯故障的FMT微机在电梯运行时,对每个程序运行周期的输入、输出进行传感器检测,并通过逻辑运算判断电梯的运行状态,当检测数据与设置的故障条件相符合时,FMT微机则判定电梯此时产生故障,生成故障标志,并转化为故障码,在将故障码以一定的形式分类记录在FMT自带的寄存器的同时,再根据故障级别对电梯做出不同的故障处理。在电梯故障产生的过程中,如果同时出现多项故障,则按照级别最高的进行紧急处理。

三、智能化电梯的节能措施

目前新型的智能化电梯节能措施是在加入电梯外部监视器的前提下,利用触发按钮,每层摄像头或红外判断人员有无,实现智能识别,有人才动,无人休眠的调控方式,更对电梯的驱动系统进行启动控制,直接节省电能。

人像检测是基于电梯内外监控系统的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对随机给定的一幅静态图像或者视频序列图像,采用一定的算法和策略对其进行检测,并确定图片中是否含有人像。可以令电梯初始状态为休眠,在电梯监视和人像检测判定过程中,加入触发开关,一旦检测分析中出现人像,则信息传递给触发按钮,将其激活,并将电梯解除休眠,启动驱动力系统。在电梯处于休眠状态下的耗电量(主要为检测系统的消耗)要远远小于电梯驱动力系统待机状态下的耗电量,人像触发则令待机的无谓能量消耗缩减成为现实。

人像检测触发的技术关键有三点:一是人像检测,也即是如何设计能够从动态复杂背景中分离出人像的检测方式;二是人像跟踪,就是使用何种算法模型对人像进行动态的跟踪;三是人像对比,也即是对检测到的人像在人像库中的对比搜索,并确认人像的身份。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等电梯的时候,一般不会发生位置的明显变化,如果对移动人像点的检测进行匹配运算,人像检测器在可能存在人像的区域中采集样点、计算后使人像检测器向着相关度最大的方向移动并再次采集点,直至匹配位置到达最佳匹配点。

匹配运算的能够像眼睛一样在最短时间检测到人像并定位乘客的楼层位置,为下一步电梯的运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迅速发现乘客是否有服务需求。将人像监控加入控制系统,当电梯监控器响应电梯监控通信请求时,采用socket接口技术在乘客请求使用时,将电梯控制器状态转换为相应接口并激活电梯的动力和运动方向。

非必要的提速和减速不仅会增加耗能量,也会引发远大于正常的机械磨损,与此同时,频繁的开门关门也会使电梯门的磨损增大,不利于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当电梯频繁制动时,也会导致电梯内部的电阻发热,变为更大的电阻值,为了不让由电阻发热产生的高温影响电梯的正常使用,需要安装大排量的风机或者空调,这样就造成了能源的双向浪费。

四、结语

智能化电梯的未来需要与其他技术结合。与节能相比,电梯安全性能仍然是使用者的首选,因此双向安全系统的开发势在必行。安全并节能的电梯,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品质,更长远的利益是能够经得起经济市场化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洪沙,刘家臣,范林玉,罗意.电梯只能监控与节能分析[J].计算机应用,2010,6

篇(2)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系统;控制管理;质量监控

引 言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建筑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的居住观念已从低水平的简单要求逐步向舒适性、环保型及智能性等高层次需求转变,直接导致了建筑能耗越来越快的增长。作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电气节能已经成为关乎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智能化建筑数量在二十一世纪后期将占据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当前我国建筑电气已经经历了电气化阶段、自动化阶段,正在朝着智能化阶段迈进,为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可见,为保证所有电子设备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高效、智能运行,建筑电气的技术在智能化建筑领域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 智能建筑与智能化建筑电气

1.1 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现代建筑、计算机、通讯和控制的先进技术手段,将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进行优化整合,通过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为人们实现一种安全、高效、舒适、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目前,由于我国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实践操作不够完善,导致我国不少智能楼宇的控制系统未能正常运转,其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1.2 智能化建筑电气及其作用

建筑电气系统是现代建筑智能化运行的核心,其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作为一个核心系统,它对整个建筑物功能的发挥、建筑布局和结构的选择、建筑艺术的体现、建筑的灵活性以及建筑安全的保证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智能化建筑需要数量庞大的电气电子设备才能够实现全部的建筑功能。如果想要使这些电子设备都维持正常运转状态,就不能离开多种电气技术支持。可以说多种电子技术的根本来源就是建筑电气技术,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显然智能建筑对智能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智能控制的根本取决于智能化建筑电气。即电气节能技术的革新决定了是否能降低智能化建筑的电气耗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直接关乎了智能楼宇的智能化控制体系和技术。

在智能化建筑中,建筑电气技术起到的作用不会仅限于解决弱电设备间(弱电设备间存在干扰现象)的冲突,它也能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帮助智能化建筑进行智能化监控、对智能化建筑安全防范措施的加强和促进智能化建筑之间的信息传输。对于电子监控技术,建筑电气设计是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不断推动了智能化建筑的监控水平的提升。此外,安全防范技术通过建筑电气技术实现了在子系统间进行联动协作,提高了安防系统的可靠度、严密度和实时度,且子系统相继进行数字化,整体的安防系统不断向数字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1.3 我国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的现状

开发新型能源是解决电能消耗的重大举措,目前,依托于太阳能和风能的新型发电技术在我国智能楼宇的电气节能方面使用较为广泛,取得了较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虽然我国新型能源应用于智能建筑的电气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 我国智能化电气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专门的针对建筑电气节能有关设计方面的规范标准,同时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相关技术人员未能对节能优化控制环节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综合把握,阻碍了电气建筑节能的具体设计和安装环节。可见,目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智能化建筑电气质量安全监控优化,主要在建筑电气监控安全优化的控制方面,部分建筑电气工程师未能有效地对现有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进行掌握、分析和运用,导致某些设计环节缺乏可实施性,使得某些智能楼宇的电气节能体系无法正常运行,电气系统的安全也难以保障。(2)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中缺少自动化、智能化电气设备及其配套设施,导致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控制体系不能正常运行,即在设计方面使用了最先进的智能楼宇电气节能技术,却无法获得实际节能效果,耗电量大。因此,对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工程型研发是电气节能的关键所在。(3)基于我国当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体系缺乏全面有效的协调统筹,而且控制制度尚不完善,控制方式也不尽科学,实际运行效率低下。

3 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系统优化

基于以上问题,为符合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的目的,应采取以下优化措施。首先,实现智能控制体系的优化是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体系优化的重要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智能控制策略的优化;②智能控制管理方式的优化;③智能数字控制器的优化;④智能控制网络的优化。其次,建筑电气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是确保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体系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的保障,应正视建筑电气质量安全监控进行优化在智能化建筑节能电气工程中的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优化智能建筑电气节能供电系统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优化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的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对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的集成与技术融合等方面的节能优化等,以此来优化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备的质量安全。

另外,对于电气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还应充分考虑以下方面:①供配电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用电设备的特点、用电负荷容量和设备具体布置等情况,基于多个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供配电节能设施使设备在保持正常运行状态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消耗;②照明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照明系统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大方面,用节能照明灯具取代普通照明灯具,采用声光控系统设计照明开关灯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浪费;③电梯、通风、空调及够供水系统的电气节能优化设计:应合理的选择电梯型号,合理选择节能环保高效的产品④充分利用新型资源:利用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高品质能源使用的设备耗能以及对非节能设备的依赖。

4 小结

智能化建筑作为建筑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城市、地区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相应的自动化、智能化电气设备研究、开发和生产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应重点关注智能化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控制系统的优化与安全,把智能建筑和建筑电气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的发挥智能建筑的优势,更好的满足人们在生活上的需要,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国锦,谭启才.基于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34).

[2]张磊.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33).

篇(3)

自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来,已经有40多所大学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专业开办历史短,缺乏专业沉淀,如何体现建筑电气及智能专业特色就成为相关学校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建筑节能的大环境和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的基础,对如何提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专业特色;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504

自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来,已经有40多所大学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校生已达3 000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已经成为土建一级学科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尽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和学科基础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通信工程等其他专业学科有交汇重叠之处,但这些传统的专业

又无法完全涵盖和体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发展与特征;另一方面,在建筑领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快速上升,而且也显示出区别于传统专业的技术特征,需要以学科的角度和专业的视野审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正是这一发展趋势促使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成为土建专业的二级学科,可以说该专业的设置,既体现了专业的发展需求,也填补了土建类专业的空缺。然而,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办历史短,缺乏专业沉淀,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又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如何体现该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色,如何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成为专业指导小组和开办该专业的学校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建筑节能的大环境和该专业的基础,对如何体现和提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建筑节能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发展

(一) 建筑节能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

节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工业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对能源、经济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中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8月的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0.66亿t标准煤,建筑用电和其他类型的建筑用能折合为电力,总计约为5500亿度/年。图1是2009年中国能耗构成示意图,由图可见,建筑能耗占全国社会终端电耗的比例达28%,而且普遍认为该比例非常保守。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能耗将超越工业、交通等其他行业而居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按目前的能耗趋势,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1亿t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建筑能耗的三倍[1]。因此,建筑能耗不容小视,中国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完成17%的节能减排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建筑节能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优势

建筑能耗属于终端能耗,有效降低终端能耗,不仅可直接降低建筑能耗,而且对能源生产投资、改善环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降低建筑终端能耗一般有几类基本措施:一是采用新型、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设备运行能效;二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小能源损耗;三是优化设备运行方式,降低运行能耗;四是通过管理手段,合理使用建筑设备,直接减小能耗。

提高设备运行能效,开发新型高效节能设备,主要涉及设备制造专业领域;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主要涉及建筑规划专业领域。在建筑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气候特征,采取相关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由于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涉及建筑外观,涉及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方式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不仅可以应用于新建建筑,而且由于不涉及建筑立面和围护结构,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最有效的措施,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这一类节能措施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自动控制、电气自动化、信息等传统专业领域,跨专业特征明显。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建筑节能领域的主力,主要从营造建筑环境的角度研究、设计和配置建筑设备系统,开发与运用新型高效节能设备、新型能源是其关注重点,或者说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侧重于建筑设备系统的静态设计,而在设备运行控制方面的技术基础则不足,往往无法独立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运行控制。自动控制、电气自动化专业关注动态调节,对设备运行调节技术具有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对建筑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通常需要由设备专业提供物理模型后再完成控制模型和实现设备运行控制。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关注信息传输与处理过程,在系统集成和信息处理领域具有优势,但同样由于对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通常也无法独立完成建筑设备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管理。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建筑、电气、智能、信息、控制、设备等专业知识的教学[2-4],跨专业特征明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多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方式都与该专业密切相关。因此把握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和引导趋势,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教学的优势,凸显专业技术特征是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不容错过的发展机遇。

二、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申报过程中,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方向一直是关注的重点,论及控制技术,已经有电气工程、自动化等学科;论及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学科;论及建筑设备,已经有环境与设备工程等学科,如果仅考虑单一的学科基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都不具备与传统专业竞争的优势。但是如果综合考虑,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技术领域,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方式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是国家倡导的主要发展方向。要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管理,既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主导,同时还需要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到优化的节能控制策略和合理的技术管理方案。如前所述,在建筑节能技术领域,传统专业各自的优势非常突出,但不足也十分明显,它们通常无法独立完成建筑设备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与管理,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恰恰能弥补其不足。在总结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色时,对该专业学科的特征概括为“建筑设备是对象,自动控制是手段,信息技术是支柱,建筑环境是目标”[5],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该专业的内涵,这也正是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的本质需求。因此,在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上具有优势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无论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还是专业研究方向都应围绕这一专业优势,兼收并蓄,把握建筑节能发展机遇,才能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原建筑电气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校,大部分也将该专业设置在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学科平台内。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沿袭传统专业优势,但对建筑设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果单纯以培养“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的人才为目的,这种设置无可厚非。但如果要形成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建筑节能给专业带来的良好机遇,如果缺乏对建筑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深入认识,很难真正在建筑设备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领域形成竞争力。

目前,建筑节能技术领域仍然以有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背景的研究团队为主导。尽管在智能化技术和控制领域,控制与信息类专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在建筑设备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领域,控制和信息类专业仍然处于辅助地位。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控制和信息类专业背景的团队,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认识不足,无法独立开展系统的、整体的优化控制模式研究,或提供合适的基于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的节能改造方案,因而仍然需要依靠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提供物理模型,主导节能改造。例如,在建筑中央空调系统中,末端设备都具有换热器和送风机,但由于设备类型不同,其功能和运行模式不同,即便相同的设备,也由于空气处理要求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控制策略,因此只有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到优化的节能控制策略。换句话说,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在建筑节能工程应用中,是实现设备优化与节能运行的手段,核心的控制策略必须建立在对建筑设备运行机理的认识之上,亦即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

(三)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控制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

公共建筑能耗构成中,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高达60%以上;其次是照明系统,通常二者所占能耗达80%以上。目前,对建筑照明系统,最有效节能措施是采用高效光源,采用智能控制和管理技术节能投入高,节能改造经济效益受到制约。暖通空调系统不仅能耗高,而且系统设备多,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也不尽相同,系统设备和参数之间往往具有多干扰、多参数耦合、滞后大的特征。尽管其节能优化一直是研究热点,但也一直存在较多需要解决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果说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则是最具有研究前景的重要内容。

(四)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内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要求具有宽口径的知识结构,但如果没有核心内涵,专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现代技术发展趋势需要宽口径知识结构的人才,但只有依托某一专业核心内涵下的宽口径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角度研究建筑设备系统,研究建筑节能技术,往往会有不同的视野和思路,并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这也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和核心内涵。

例如将网络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建筑中央空调系统,实现对中央空调系统智能化管理、优化运行控制、分户冷量计费等多种功能。在对中央空调系统设备运行模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优化运行为目标,在管理平台与现场控制器中嵌入设备相应的优化控制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综合节能效益[6],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建筑节能领域的发展趋势。又例如,传统的暖通空调系统中,冷热源系统调节基本上采用以用户当前负荷的集中和滞后效应作为控制依据,不能很好地体现用户负荷变化的实际情况和保证所有用户的舒适性。控制模式的缺陷,已经成为进一步降低中央空调节能运行能耗的技术瓶颈。在应用网络控制技术后,获取中央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运行和环境参数已没有技术障碍。如果能够直接根据这些参数,以更广阔的视野,以系统的角度研究中央空调系统节能优化控制策略,一定会形成有

别于传统控制模式的新思路。

三、结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明确指出,该专业以建筑这一特定的对象为核心,以建筑设备为对象,以现代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建筑节能为主题,强电与弱电并重,设备与控制一体,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建筑节能是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还有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也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角度研究建筑节能技术,既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更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和核心内涵,是形成该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徐晓宁,等. 智能建筑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6,12(4) : 82-85.

[3]黄民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9(6):57-60.

[4]李界家,片锦香,郭彤颖,等.浅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53-54.

[5] 徐晓宁,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以建筑为基础[C]//《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教学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徐晓宁,等.基于网络控制的中央空调运行管理、控制与分户计费系统[J]. 建筑科学,2009,25(6): 65-67.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specialty: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XU Xiaoning, DING Yunfei, WU Huijun, YOU Xiuhua, HAO Haiq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Abstract:

篇(4)

目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相对应的城市中的建筑也越来越多。人们也早已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造更加宜居的建筑环境,实现节能、环保,仍是建筑行业急需面临任务的重中之重。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建筑的概念在人们的思维中也慢慢地根深蒂固。智能建筑建设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智能建筑技术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智能建筑概念的深层含义与特征

我国建筑业产值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市场领域的急速延伸,在未来几年智能建筑的市场前景仍一片光明。智能建筑具有深刻的内涵以及本身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智能建筑的深层含义

智能建筑是随着人类对建筑内外信息交换、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和节能性的要求而产生的。智能建筑及节能行业强调用户体验,具有内生发展动力。建筑智能化提高客户工作效率,提升建筑适用性,降低使用成本。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社会内涵和技术内涵两个方面。两方面的内涵构成了智能建筑总体的内涵。在社会内涵上,智能建筑主要表现在“节能环保理念”上,建筑节能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缓解社会的能源危机、减轻环境的污染、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人们要树立节能环保的理念,在建筑施工中积极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推动建筑节能水平的提高。根据用户的需求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技术内涵方面主要表现在,智能、节能两个方面。其中,智能技术方面是最先进的技术,其在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控制下,采用视频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图像显示技术以及由综合布线技术、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型技术而形成的技术。对于智能建筑来说,必须能够自动地观测并适应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它还须兼具智能报警技术,使其各技术协调一致以及保证建筑物内外结构的统一。另外,节能方面是指与节能环保相关的技术,包括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资源节约、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以及开发和高效利用新能源、转变能源利用方式等多种多样的绿色环保技术。

2.2智能建筑的特征

智能建筑有节能减排、健康舒适、智能高效以及灵活便捷等显著特点。而现代化技术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建筑的功能也日益强大,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通信自动化、大楼自动化以及办公自动化三项基本的自动化功能。因此,智能建筑在安全可靠性及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力方面也有了明显提升。

3智能建筑节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1智能建筑节能现状

目前,我国智能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智能建筑的节能环保性、实用性、先进性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的智能建筑相比,更加注重智能建筑的节能减排,更加追求智能建筑的高效和低碳目标。这一切对于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实际上,目前我国在智能化目标定位中明确提出节能要求的并不多,已建成并确有明显节能功效的智能建筑更是少之又少;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进步,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控制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数据卫星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智能建筑将会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发挥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2智能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的发展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影响因素也非常多;节能建筑的广泛兴起势必逐渐成为人们的必然需求,改善大气环境,减轻建筑耗能所带来的污染,成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仅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更与“小家”利益息息相关。

4智能建筑节能措施

4.1楼宇照明节能措施

我国的建筑中,一般使用电表对楼宇间的照明系统进行了管控,依据时间的变化来决定照明系统的开启或者停止。这种技术的推广实现了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照明控制的自动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加成熟的照明技术已经在建筑照明领域中有了一定范围的应用。照明节能技术主要使用总线式,这种方式不仅大大提升了控制自动化的水平,同时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并且这种系统的稳定性也更高,启动与停止也比较简单。相对于传统的照明控制系统,这种系统更加灵活,控制水平也更高。

4.2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节能措施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建设智能建筑网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无线传感器能够大大满足智能建筑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对于智能建筑领域的节能技术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用切实可行的数据传输协议,能够实现智能建筑节能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的优先级传输,确保节能系统的可靠与稳定以及高效的运行。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信息感知,主要通过温度、照度等传感器对实际物理环境的感知,进而实现数据的采集。为了确保智能建筑节能系统的高效运行,数据信息的采集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使用的传感器包括红外线、温湿度、照度以及二氧化碳等传感器。无线传感器容易进行部署,且价格比较低廉,它已经成为建筑节能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技术之一。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感知物理环境,进而将环境信息数据通过自组织多跳的方法输送到服务器上。这样一方面,无线传感器网路可以通过先进算法对智能建筑的空调灯光等进行调节;另一方面,服务器决策者可以通过主机控制器来直接管控某个设备。

4.3门禁一卡通技术节能措施

随着安防系统网络化技术的发展,门禁、视频监控以及防盗报警功能等已近进行了深层次的融合,正在迈向高度的集成化,这集中体现了现代智能化节能管理的要求。一卡通刷卡时,通过控制器来实现对报警系统的撤防或者布防。在通常情况下,人员离开房间之后,通过刷卡加密的方式来进行布防,同时联动关闭室内其他的灯光以及空调设备等,从而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

5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电气供配电 供配电设计 节能措施 电能损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供配电系统的发展在建筑建设中也越来越完善。本文在分析电力监控系统和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对建筑中电力监控系统的构成特点与实施进行分析研究。

1智能化供配电的总体供电方案

1.1确定建筑物的供电需求

在全面了解建筑物的供电需求进而确定供电方案的时候,必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分析。在满足建筑物内的各种负荷对于供电可靠性、负荷容量及电能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再进一步的考虑如何才能够做到从设计、建设、直至运行的周期当中综合效益达到最好。

1.2确定对于智能化供配电系统的监管功能的要求。

跟一般的供配电系统不同的是智能化供配电系统有着很强的远程、自动监控甚至管理功能。当然,不同类别的建筑物对于智能化供配电系统的监控功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的建筑物只需要常规的运行状态的监控功能;有的还需要监测各种电能的突变还有波动等的参数;除了监测功能之外,有的建筑物还需要具备着自动控制和故障自动应急处理的功能;有的建筑物只需要监控单个供配电系统,但是有的则需要联网的监控很多个供配电系统。这些都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具体需要来具体的进行确定。

2 供配电设计中节能技术的重要性

供配电设计中添加的供配电节能措施,在节能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它重视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发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建立节约型电力生产供应体系,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供配电节能措施要把资源节约与效益目标相结合,不断加大基础性管理和设备治理力度,加强电力消费管理,从而提高全社会用电水平,提高电能利用率和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3 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措施分析

3.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节能应遵循的原则

3.1.1优化供电设计

首先,考虑的是方案的适用性,也就是方案能够为建筑电气设备的运行提供必需的动力,建筑物内创造良好的人工环境提供必要的能源,在满足民用建筑电气工程的适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优化供配电设计,促进电能合理利用; 其次,要合理选择投入的设备,比如变压器,变压器负载率偏低,将造成一次投资偏大,还增加二次运行费用,十分不利节能;最后,在具体的系统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各种新的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在投入一定资金情况下达到最大节能目的利益,这对我国构建和谐、节能型社会,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3.1.2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在满足建筑物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能的损耗,将电能与各种能源的消耗控制在合理范围。尽量选用节能设备、将负荷均衡、将线路损耗降低、有效控制运行与维护费用,将建设投资最小化,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最大化。

3.1.3合理调整负荷

选取合理的设计系数,利用电力监管系统提高负荷率和设备利用率,尽可能合理调整负荷。总之,在设计建筑供配电的过程中,要贯彻适用、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的理念。

3.2 供配电系统设计

低压配电系统主要担负着向各设备分配电源的作用,同时在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低压系统母联自动投入的方式,在满足本段负荷容量要求的前提下,还要满足需自动投入的负荷容量要求。配电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如果变压器的负荷率很低,这是很大的浪费。

4 低压配电系统设计,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4.1负荷分配问题

(1)设计供配电系统时应注意配电级数不要过多,要简单可靠;同一电压等级的配电级数高压要控制在两级范围内,低压一般不宜多于三级。

(2)应根据用电负荷的容量及分布,使变压器深入负荷中心,以缩短低压供电半径,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能损耗,减少有色金属的使用,有效保护电压,提高供电质量。

(3)对于线路和相应变配电,每条线路、每个变配电的供电范围都应明确,避免交错重叠

4.2设计、供电部门及客户的协调处理

设计者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最大限度做好协调,减少不必要的矛盾。设计者应准时与运行部门、客户进行协谈,达到一致共识,取得一个合理有效的方案。

4.3供电系统可靠性的问题

要确保设计出来的系统有很高的可靠性,判断一个系统是否合格就是要看其运行的可靠性。在满足规范的要求下应尽量简单,如果使用过多的联络开关设备(或线路),反而会使系统复杂化,降低了可靠性。在满足民用建筑电气工程的适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优化供配电设计,促进电能合理利用,应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采取相关措施,使系统更加可靠。

5 智能化供配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电力监控系统对于供配电系统可靠运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远程监控供配电可能出现的问题,还能大量并快速分析电力系统的的数据进而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监控系统:比如在供配电监控当中,通常都是采用温敏器或者涌流仪等进行监控工作,当供配电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通过感应器感应,再经过电脑的处理分析,转换出来相应的图列,从而发现问题所在。

(2)数据处理系统:电梯是超高层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电梯供电系统要求自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自动化程度来为电梯可靠运行服务。电梯配电监控系统因其以计算机为核心,能大量快速的处理电梯运作过程中对供电的需求,通过计算机调控用电负荷分配,进而以最适合的供电方式为电梯供电而不影响其它用电设施。

6结语

在设计智能供配电中,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节能技术和设备的合理运用,利用创新技术,发明节能产品,既要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又要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也是现代建筑所必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园林景观;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化居住小区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此外,当前社会上,低碳环保成为了新时代的主题。在建筑行业中,发展绿色智能化建筑,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成为了当今建筑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发展当中,绿色智能化建筑是对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进行解决的有效方式,可以有效的保证社会和谐、持续的发展。绿色智能化建筑是现代化城市构成的主要内容,涉及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我国现在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整体节能和生态环境面临很大的问题,而绿色建筑的建设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绿色建筑主要强调对能源的节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证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绿色建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在建设绿色建筑的过程中,通过智能化技术对建筑内外的相关情况进行控制。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对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通信、安全等各方面进行管理,有效的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整体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度,满足建筑用户的自身需求。同时,人们在关注建筑内部绿色智能化技术的同时也关注住宅区外部的生活空间,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逐渐到追求文化需求。优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住区环境景观的提升,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一种亲和力,满足居住者生理和精神双重需要,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舒适,有亲密归宿感的情感场所。

1绿色智能化建筑的内容

1.1绿色智能化建筑的定义

绿色智能化建筑的定义是人们生活、工作、居住的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同时建筑具有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对周围环境影响较低的建筑物。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在于,绿色建筑可以有效的对能源进行利用,节约资源,通过低负荷的运转保证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持续发展的目的。

1.2绿色智能化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主要的特点是绿色化,实现绿色化是指建筑本身要保证无污染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科学的自身设计,优化自身内部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达到实际目的。绿色建筑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建立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在追求高效节能的同时,还要保证自身的舒适度。

2绿色建筑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2.1节能环保方面的应用

绿色建筑的原则是节约能源和保证环境的生态平衡。建设绿色建筑就是为了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在建筑耗能中,实际使用的能源消耗主要用于照明、供暖、供冷、热水、电梯、保洁等耗能耗电的应用。绿色建筑可以在实际使用中利用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有效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在建筑中的照明系统上,采用智能化的照明系统,利用相应的传感器等技术,在建筑物的照明地区安装节能的照明装置,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智能的开关调节和亮度条件,可以获得良好的节能控制效果,延长七彩使用寿命,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率。在采用智能化的照明管理系统之后,可以根据自然光情况进行自动的条件,既加强了照明效果,又达到了节约电能的作用。

绿色建筑采用智能化的遮阳控制系统可以自动的对建筑受光情况进行调节,根据阳光、风力、天气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整。智能化的遮阳控制系统可以在夏天对阳光进行控制,降低温度,在冬天提高受光情况,调节建筑物内部需求,达到节省供热供冷能源的目的。绿色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可以对建筑空调、通风、采风、供暖等系统进行综合的控制与管理。建筑内部集中控制平台可以通过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指标,对建筑空调机组进行控制,达到满足环境舒适度的目的,同时由于自动化系统可以自行的只能控制,在保证需求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采用智能电梯控制系统可以对建筑内部电梯进行科学的控制和管理,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分配,提高调度效果,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

2.2安全方面的应用

绿色建筑采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建筑自身的安全性。采用火灾和消防智能化报警系统可以利用烟感和探测装置对整个建筑内部进行环境监测和控制,在发生火灾时第一时间作出反映,保证建筑内部人员的安全。建筑采用只能的监测门禁可以对建筑内部和周边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建筑的自身安全。

2.3其他方面的应用

在绿色建筑中,用户通过建筑提供的智能化系统可以进行相应的互联网通信和其他金融、科技方面的工作,随时进行业务的处理和办公工作。采用智能化的绿色建筑自身具有先进的技术条件,可以满足建筑内部人员的自身需求,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供一个先进的工作环境。

3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和园林景观的经济效益分析

加快现代化住宅建设,不仅是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需要,也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培植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好的住区环境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速度与入住率,提升开发利润。随着人类对居住条件和外部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良好的社区内外环境已成为房产市场中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进行现代化住宅小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从设计阶段进行规范绿色建筑和园林景观设计,推进和提高整体住宅的持续发展功能。在建设过程中,要提出适用于绿色建筑和园林景观的建设计划,满足建筑的自身功能的同时,保证建筑的节能环保的特点,保证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建筑使用周期中,要处理好节约能源和满足需求的关系,在保证整体建筑的功能和舒适性的情况下,提倡节能、节水和环保。利用先进的智能化系统,提高建筑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提高建筑的科技含量,有效的体系出绿色建筑在经济效益上的优势。

绿色建筑采用智能化技术,在自身的照明、供热供冷、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自动化的管理。在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的同时,保证了内部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了浪费,提高了建筑内部的舒适性,满足了用户的整体需求。通过智能化技术的融入,采用中央控制系统,对整体建筑进行控制,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整体建筑的管理水平,有效的保证了整体建筑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中国优秀的现代化居住小区中,园林景观应与绿色智能化建筑有机联系在一起,以景观为背景,以建筑为依托,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从而营造出更具亲和力和宜居的居住环境。其中,建筑应体现出建立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有很大的区别,整体设计的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绿色建筑需要利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提供支撑,保证自身目的的实现。建立绿色建筑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管理、控制、技术、智能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网络技术、新能源、再生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处理技术等现代工业技术为绿色智能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技术支持。国内用于建筑节能的技术主要有三种:一是降低能源消耗为主的建筑节能技术;二是资源再利用为主的建筑节能技术;三是利用新能源为主的建筑节能技术。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要积极的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和目标的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和分析。绿色建筑的实际成效需要在长期的运营中得到体系,智能化的建筑系统环境是整体运营的基础措施,做好绿色建筑的建设工作就要保证好整体建筑智能化的应用和实现。我国的绿色建筑才刚刚起步,整体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的进行自身的提高,利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进行加快,迎接更大的挑战和发展,提升自身的建筑水平。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市场的优胜劣汰,居住小区建设越来越向景观和绿化智能化住宅方向发展,住宅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促进住宅建设的经济活动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智能楼宇节能建筑节能对策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S210.4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智能建筑的节能是全方位的、持久的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智能建筑的设计者必须对各种节能技术措施有全面的认识, 并努力推动节能技术措施的实施和应用。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在大力提倡发展智能建筑,纷纷制定出台了与之有关的评估体系、技术规范等,用以促进智能建筑健康、快速发展,这也必将极大的节约能源,为子孙后代造福。

一、智能建筑节能对策

1、做好建筑智能化节能规划

经验证明, 规划设计决定了工程的成功与否。因此, 在建筑智能化的规划设计阶段, 紧紧围绕节能要求, 做好节能规划, 在系统设计中集中体现节能思路和建筑运行管理模式, 是做好设计的关键。应该认识到,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为管理和节能服务的,在此基础上来确定系统的监控范围、监控内容、监控要求, 才能使系统建成后真正为管理者所用。主要可从能耗计量、能耗分析、能耗预测、能源利用优化等方面着手考虑。

2、建筑智能化节能对策

(1)空调设备的节能控制

第一、降低室内温度值设定标准

因为人的舒适标准是有一定范围的,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 舒适性空调室内标准为: 夏季温度24℃~ 28℃ , 相对湿度40% ~ 65%; 冬季温度18℃ ~22℃ , 相对湿度40% ~ 60%。在规定范围内, 采用下限可以节能。根据实例可知: 在夏季室温设定值从26℃调到28℃, 冷负荷减少22% 左右; 冬季室温设定值从22℃ 调到20℃ , 热负荷减少28% 左右。

(2)最小新风量控制

空调系统为了符合卫生标准, 需引进室外的新鲜空气, 称为最小新风量。在夏季或冬季, 新风量越大, 耗冷量或热量就越多; 新风量越少, 就越经济。确定新风量必须满足卫生要求。新风量一般设定在送风量的20% ~ 30% 。可以通过检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对比允许浓度, 减小新风量的输入。

(3)提前预冷要关闭新风

对于办公类建筑和商业类建筑, 为使人员在到达室内时温度较为舒适, 要提前开机, 开机时, 要关闭所有新风阀, 减少新风负荷的消耗。

(4)季工况的夜间吹洗

在夏季, 可利用凌晨清新的凉空气, 开大新风阀, 关闭冷冻水阀门, 对整栋建筑进行吹洗, 可以冷却建筑结构所吸收的热量, 使得建筑物降温, 减少开机时的冷负荷量。

(5)过渡季节以室外空气为冷源

当室外空气焓值小于室内空气焓值时, 干球温度低于室内干球温度, 开大新风阀, 转至变新风量控制, 直至最大新风量, 节省能源。

(6)设备台数控制和最佳启停时间

通过具体工程的用电分析, 能源消耗以空调设备和照明动力设备为主, 夏季比冬季用电量约增加30%。因此, 控制设备台数和最佳启停时间, 特别是冷水机组和照明设备, 耗电量可大大减少, 节能效果显著。

(7)空调设温根据区域进行划分

对于建筑物内、外区之间的过渡区域的温度设定, 可根据室外温度进行温度设定补偿控制, 以节约能源。如酒店大堂、博物馆的序厅、办公建筑的入口大厅等区域。

(8)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对设备进行污染报警(空调过滤器压差报警), 及时清除污物, 提高使用效率。

3、照明的节能控制

(1)时间表控制模式

地下车库的照明可按区域分为车道照明和车位照明, 按时间程序进行控制。在白天开启车道照明即可, 入夜后可开启全部的照明, 随着夜的深入, 逐步关闭车位照明及车道一半的照明; 在下半夜, 仅留车道的一半照明即可, 既方便管理, 节能效果又好。

(2)按“需”提供照明的控制模式

在建筑的设备区域, 如电梯机房、水泵房、地下配电间等, 灯通常是关闭的。只有当管理人员进入时, 动静探测器才会自动将灯点亮。当房内人员走后, 探测器控制延时工作一段时间, 将灯自动熄灭。在设计时, 对不同的时间和环境的光照度水平作精心的设计, 既保证工作人员有舒适的光照度, 又尽量降低运行费用, 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3)维持光通量的控制模式

由于光环境的照明是按灯具最小光通量进行设计的, 在灯具初装时, 新灯具的光通量要超过最小光通量的20% ~ 50%。所以, 在建筑中, 采用调光控制方式, 调节灯具输出, 始终使灯具保持光通量最小维持水平, 让灯具在整个工作期间, 既满足了照明要求, 又节约了电能。维持光通量的控制模式, 可利用感光元件接收空间的光环境。

(4)引入自然光的控制模式

在建筑物的四周房间中, 自然光的引入可以提供一部分所需照度, 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节约一部分能源。另外, 由于人类天生对自然光的喜好, 自然光通常可使人们心情舒畅, 工作效率提高。同时, 在某些智能建筑的中庭空间, 利用光导管将自然光引入室内, 能使室内空间更加活泼自然。

二、智能楼宇的节能建筑施工的要点

1、设计、施工中应力求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

由于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嵌入了智能化系统工程,为配合节能与用能技术措施的智能控制方案与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与复杂性,传统用于建筑的监控设备与系统已不能充分满足要求,因此,在建筑节能工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装备,在运行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优化控制与管理模式,完善并提升建筑智能化节能控制装备的功能。在建筑节能工程大规模推进的早中期,产学研结合研制新型节能装备尤为重要。

2、工作思路与模式上应不断寻求改进

智能化系统工程节能技术措施以往主要集中在能耗设施,如冷热源、空调等的节能控制方面,现在则应转为“全面用能管理,精细节能控制”。无论是设备系统的工艺控制,还是日常管理,只要有一定的节能空间,就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凡是有利于用能管理的参数,智能化系统就必须准确地采集并完整地存贮,通过对各类实时信息与历史数据的分析,管理当前的用能设备,优化今后的用能控制与管理策略。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不仅是主观地配置功能,采购设备现场安装,而应与建筑、设备、物业等专业联合,对建筑物的能源系统进行分析与诊断,紧密结合建筑方案、设备工艺、管理方式,提供全面的自动监测、控制与管理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完善。能源合同管理及节能工程的前期咨询、规划设计和实施优化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工作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智能建筑工程界整体将提升一个层次。

3、加强标准的健全与建设导向

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如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已制定了地方的设计标准,相关部门也在制定综合布线标准,但整个智能建筑系统的行业标准或全国性的规范还没有形成。依据什么标准进行设计,要达到什么样的智能等级及设备水准,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技术标准,如何进行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这些都是建筑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有不少投资商、设计单位和系统集成商对智能化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不知智能建筑的真正含义,搞不实宣传,有的投资商在已建、在建的智能建筑中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智能化要求,在具体建设中还带有一些盲目性,特别是在设备选择或系统集成方面往往屈从潮流或随意拔高,导致设备和设施不能正常运转,造成投资上的极大浪费。由于存在这种盲目性,使得当前智能建筑在舆论导向上存在过热现象。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创新和改进。

4、提高和培养智能建筑设计队伍的素质

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不能长期把智能化系统设计委托给国外设计单位或系统集成商。实质上智能化系统设计仅是整个建筑物设计工作的一部分,智能化系统设计应服从于建筑设计,整个建筑物的设计工作应由建筑专业牵头,统筹考虑并统一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智能化建筑,建筑设计单位仍然是主体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商仅是配合单位。

实践表明,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设计不能各自为战,国内已出现过多起由于建筑设计与智能化系统设计没有同步而引发的设计事故。为使两种设计形成有机的联合体,国内有条件的设计单位应调整专业设置,把自动控制、通讯、信息、计算机、建筑设备等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自己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对于独立于建筑设计单位的系统集成商,除服从于主体设计单位外,其设计成果还应纳入建筑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宁.探究智能建筑的节能措施[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