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法语交际论文

法语交际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30 14:41: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法语交际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法语交际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法语语法教学在目前存在诸多弊端,根据相关语言和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对高职法语教学中新的语法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随着交际教学思想的传播,一直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法在教学中的地位被严重削弱。在我国,甚至有人把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较差的原因归结于语法学得太多,因而也出现了“淡化语法”的现象。在法语教学中,语法是研究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的规则体系,它是为培养技能,形成语言交际能力服务的。语法知识对高效率的交际起着制约的作用,语法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语法教学要重视,决不能淡化和排斥。因此,怎样使枯燥的语法规则具体化、生动化,并力求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比较轻松地逐步熟练和掌握语法就成了法语教师在当今的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语法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外语教学史上,围绕该不该教语法以及如何教语法曾有过长期的争论。语法教学受不同教学法理论的影响几经兴衰。由于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的影响和交际法的盛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语法教学在西方外语教学中受到严重削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外外语教学界对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语法教学又重新受到重视。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显性语法教学(“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和隐性语法教学(“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

显性语法教学是指通过学习语法规则来达到掌握语法的目的,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强调的是教师一方的作用。在显性语法教学课堂上,首先要求教师呈现或描述语法结构或语言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语法练习。显性法把法语语法看作一套知识体系。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和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操练达到掌握的目的。隐性语法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言规则,强调的是学生一方的作用。隐性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语法必须置身于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尽可能自然地习得目标语语法。随着显性语法教学与隐性语法教学这一对立概念的出现,语法教学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语法教学最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二、法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语法教学中,法语教师通常依赖于传统的显性教学法,即采用演绎法来教授语法规则。演绎法的教学模式为:规则-例句-练习。尽管演绎法直截了当,省时省力,学生压力较小,但它也会养成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师灌输的语法知识,他们更多地依赖记忆。在客观上,这就造成法语教学中长期存在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状况。其结果是学生讲起语法来头头是道,口头交际的能力却很差。

如今,在以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法语教学中,语法不再是教学的出发点,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套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等级来划分的培养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种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法能力的培养只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语言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这就要求法语教师重新认识语法教学的目的,改变语法教学的方式。不要把语法学习当成是简单地记忆一些语言规则,而是应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交际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内化语言规则,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

[论文关键词]法语语法教学 显性语法教学 隐性语法教学

[论文摘要]法语语法教学在目前存在诸多弊端,根据相关语言和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对高职法语教学中新的语法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随着交际教学思想的传播,一直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法在教学中的地位被严重削弱。在我国,甚至有人把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较差的原因归结于语法学得太多,因而也出现了“淡化语法”的现象。在法语教学中,语法是研究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的规则体系,它是为培养技能,形成语言交际能力服务的。语法知识对高效率的交际起着制约的作用,语法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语法教学要重视,决不能淡化和排斥。因此,怎样使枯燥的语法规则具体化、生动化,并力求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比较轻松地逐步熟练和掌握语法就成了法语教师在当今的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语法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外语教学史上,围绕该不该教语法以及如何教语法曾有过长期的争论。语法教学受不同教学法理论的影响几经兴衰。由于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的影响和交际法的盛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语法教学在西方外语教学中受到严重削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外外语教学界对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语法教学又重新受到重视。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显性语法教学(“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和隐性语法教学(“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

显性语法教学是指通过学习语法规则来达到掌握语法的目的,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强调的是教师一方的作用。在显性语法教学课堂上,首先要求教师呈现或描述语法结构或语言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语法练习。显性法把法语语法看作一套知识体系。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和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操练达到掌握的目的。隐性语法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言规则,强调的是学生一方的作用。隐性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语法必须置身于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尽可能自然地习得目标语语法。随着显性语法教学与隐性语法教学这一对立概念的出现,语法教学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语法教学最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二、法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2)

关键词: 电影片断 大学法语教学 选用原则 使用原则

列宁同志在1922年曾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1]。电影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集视听说于一体,形象而直观地再现了社会生活,深刻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状况。在课堂上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可以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电影在大学法语课堂上的作用

1.法语电影片段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扩大词汇量。

电影片段中的语言通俗、地道、真实,画面生动形象,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听冲击,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影片,轻松愉悦地接受课堂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方式,让某个电影片段服务于某个单词,可以设计听写任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写出所有听到的单词,可以选取典型句型让学生造句,也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选择适合的电影片段串联本堂课学过的所有单词,从而使单词学习趣味化、情景化、整体化。学生大多很喜欢电影并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非常关心人物的命运,通常会在课后找来相关电影看完并相互讨论,从而有效地将大学法语课堂延伸至课外,拓宽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此外,电影台词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会使用独特的语言,包括方言和俚语,教师可以收集不同特色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揣摩,多角度、全面地了解法语。

2.电影片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电影片段为学生提供了地道的听力材料和优秀的口语范例,便于学生模仿。比如大家都比较喜欢的电影“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天使爱美丽》)开头部分讲了Amérie父母的喜好,出现了很多常用的短语和单词,比如,pisser à c?té de quelqu’un;surprendre sur ses sandales un regard de dédain; sortir de l’eau et sentir coller son maillot de bain; arracher de grands morceaux de papier peint; aligner ses chaussures et les cirer avec soin; vider sa bo?te à outils, bien la nettoyer et tout ranger enfin; avoir les doigts plissés par l’eau chaud; être, par quelqu’un qu’elle n’aime pas, effleurée de la main; avoir les plis des draps imprimés sur la joue le matin ; faire briller le parquet avec des patins; vider son sac à main, bien le nettoyer, et tout ranger enfin; voir les costumes des patineurs artistiques sur TF1。教师可以打乱顺序让学生听,要求他们快速选择Amérie的父母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电影中的表达方式,谈谈自己的喜好。如此交际情景具体,交际任务明确,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的听说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

3.电影片段可以将语言和文化有效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学习是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升华,直观而生动地反映了民族思想、生活方式和人文气质。电影中包含许多语言外信息,使学生处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各种感官都受到刺激,正如Rihcdars和Godron所言: “以视频为工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利用视觉信息增强对内容的理解。”[2]通过观看法语电影,学生在兴趣盎然地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不经意间吸收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熟悉不同法语国家的民族气质,克服交际中的人文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电影片段的选用和使用原则

尽管,在法语课堂上播放电影片段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地道的语言知识,避免枯燥和效率低下,但是电影片段在法语课堂的选用和使用并非随意、不讲科学性。

1.选用原则。

(1)电影片段要紧扣教学内容。单纯出于欣赏,漫无目的地播放电影片段,对学生没有太大益处。教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播放不同的电影片段,并设计不同的交际练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多媒体手段,比如歌曲、广告、戏剧等艺术形式,将教学内容化零为整,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扎实记住课堂主要内容。

(2)电影台词要发音清晰、难度适中。大学法语课堂上不能选用速度太快、发音含糊、太过晦涩的电影片段,否则只会使课堂显得毫无章法,混乱无序,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发音清晰、难度适中、易于模仿的电影片段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产出,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

(3)电影内容健康、时尚、多元。大学法语课堂不能选用含有宗教、政治、种族主义色彩或者的电影片段,必须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非名著改编或者相当经典,否则大学法语课堂上不建议播放太过陈旧的电影。此外,电影片段应该从所有法语国家的时尚电影中选取,不应仅局限法国,有容乃大,这样才能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有深度、有内容的优秀法语课堂。

2.使用原则。

(1)选择法语原版电影。大学法语课堂上使用的电影片段大都结合教学内容,难度适中,所以建议使用法语原版电影,不要有字幕。这样,学生完全沉浸在纯粹的法语学习环境中,借助画面轻松地理解话语的含义,主动模仿影片中的人物对白。如果有字幕,则只会增强学生的惰性和依赖,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不利于他们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2)背景知识介绍必不可少。教师在播放电影前要先作铺垫,介绍电影的导演、演员和获奖情况,以及故事背景和故事梗概,添加一些花边新闻,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吊足他们的胃口,为后面的深入学习作铺垫。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收集大量与电影相关的背景材料。教师可以先销掉声音,只播放画面,让学生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练习口语,然后加上声音,对比之前的猜测,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影片内容,更深刻地记忆所学内容。

(3)使用方式多样化。大学课堂上播放的电影片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避免形式单一。即使再优秀的电影片段,如果每节课都采用一种形式,则也会单调乏味。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配音、听写、填空或翻译等多种方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持久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情节梗概、影评,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逻辑分析和写作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综上,电影片段是一种有效的大学法语课堂调剂手段,只要教师在电影片段的选用上严格把关,在电影片段的使用上巧妙安排,灵活使用,就可以极大地助推大学法语教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中医药研究生学术论文 英语摘要 语类分析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语类分析

语类分析是篇章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语类是为实现某一交际目标,得到特定交际社团公认的语言交际类型(葛冬梅、杨瑞英,2005;庞继贤、叶宁,2009)。语类分析主要在语篇层面结合功能进行,目的是阐释学术文体的语篇推进结构和语言特征,体现了学术文体写作的规范要求。

语类分析学说认为,每个学科的语类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遵循该学科的写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骤安排结构和语言形式,学术论文作者通过适当的语步构建学术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得到所在交际社团的承认(Swales,1990)。当前有许多论文对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分析(如刘胜莲、魏万德,2009;余莉、梁永刚,2006等),但学位论文摘要和期刊论文摘要在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上不尽相同(Hyland,2005b),需要认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评

学位论文摘要是位于学位论文正文之前对论文整体内容进行概述的独立学术语类。《MLA格式指南与学术出版准则》(1998)对论文摘要的要求是长度不超过350字,内容包括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结论。英语摘要,在中医药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除标题外,是唯一用英语写作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整体质量,是评判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论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认为引言的组织结构与整个论文的结构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四个语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导言部分,Swales(1990)有详尽的语步分析,如下表1(改动自黄婷婷、许明武,2003)。目前对于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三个语步的语步分析较少。

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已经成为学术论文体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为学术界所公认。而国内大多数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也沿袭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对论文的引言部分进行体裁分析,而鲜有用此模式对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分析。实际上,摘要和引言属于不同的体裁,Graetz(1985)认为论文摘要由四语步构成,即问题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Bhatia(1993)认为,摘要由以下语步构成:(1)介绍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总结研究结果;(4)讨论研究结论。因此,学术论文英语摘要区别于引言,一则在于摘要由于字数限制,较少涉及研究领域的前期研究成果,侧重点在于提出问题和介绍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须从文献综述入手,否则很难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无法开展下一步的讨论(徐有志等,2007)。二则摘要语篇较之于引言语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结论,而不宜占用过多篇幅展开讨论。因此,一方面,鉴于国内对于学术论文摘要部分研究较少,而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摘要区别于引言,在第一语步和第四语步有其独特特点,所以,有必要借鉴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际上对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对机械工程、西医外科学、应用语言学文、社会学的研究,当前对中医药英语摘要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偏误分析(如段平、顾维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没有对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也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对中医药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特点进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的语料是中医药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500字左右)、中医药博士论文英语摘要(500―1000字)、中医药期刊论文英语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论文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库和硕博士论文库中随机抽样。论文上传的时间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为了保证本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结合中医药类学术论文实际,在对论文进行编号后我对语料进行预分类,分类标准如下。

(一)理论研究类

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中医药类某一专题,对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梳理,或者对大量前人经验、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如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

(二)实验研究类

在实验室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实验动物。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三)临床研究类

在临床研究中,或在临床实际运用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患者。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同时,根据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鉴黄婷婷、许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对论文摘要进行四大语步的分类: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判断摘要的文字的语步范围,来自于该文字使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型。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语步及体裁分类

通过对语料进行初步分类。分类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传统的论文英语摘要写作模式。首先,理论研究类是区别于其他学科领域论文的特有类型。由于中医药研究重视对传统医学知识的集成和积累,因此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是不可或缺的论文体裁,而其他学科领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医学术论文中,除期刊论文可以有文献综述的体裁,一般不允许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论文以纯理论研究的形式出现,因而在摘要中也不会出现理论研究的类型。

其次,通过实际分类发现,在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况,即介绍和讨论理论背景后,通过实验室或者临床应用证明理论指导下对受试进行实验,或者对患者进行施治的情况。而期刊论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选择省略对理论背景的讨论,使用直接描述实验或者临床应用的写作策略。同时,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讨论的情况,只对实验过程或者临床作用进行讨论。

最后,可以发现,在类型分布上,硕士学位论文学位摘要的种类数量比较平均,以理论研究稍多;而博士学位论文明显以理论研究加实验室研究的混合研究类较多,可以推断,博士论文在理论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参与实验室研究工作,故而此类较多。同样,因为大多数博士论文的摘要中会包含理论背景,临床研究类的论文数量较少。期刊论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种类型中分布平均。这可能和期刊论文的篇幅有限有关,侧重点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语步分析

1.理论研究语步分析。

通过对理论研究的基本语步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论研究类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导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虽然长度不同,均涵盖导言部分的三大语步,即M1:建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据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硕士学位论文A7每段开头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论文全文中有相似语步,以C2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分析。

在具体语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极为相似。硕博士学位论文均采用IMRC的结构,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结构。有两点值得注意:(1)与表1进行对照,论文作者在摘要的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阐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达到占据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导言部分的其他语步。(2)IMRC结构与Swales(1990)的IMRD结构略有不同,讨论部分(discussion)为结论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实际上印证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观点,可见摘要语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选择突出研究方法、步骤和结果的策略,而省略导言语步和讨论语步。

3.混合研究语步分析。

首先,在三种英语论文摘要中,在期刊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数量为零。我认为,并非期刊论文的实验过程和临床应用没有结合理论,而是在语步中理论并没有体现。

同时,博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的语步特点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语步推进模式,对理论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论文B9为例,有清晰的元语篇标记(meta-discourse)完成语步转换: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绍感染性肺炎的定义和分类,提到此病“一般属于中医风温、咳嗽等范畴”。第二段的元语篇结构为:

“本文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方面,运用温病学理论、认识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重点探讨中医与现代现代医学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认识上的契合点。”

第四段出现对应的元语篇结构:

“临床研究方面,根据症状表现,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临床用药,结果显示,感染性肺炎临床常见证型为痰热壅肺与风热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气以透邪的中药属解表、清热、怯湿、止咳、化痰等类。”

在英文摘要中,相对应的原作者的表述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对比后可发现,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对感染性肺炎的分类代替了对本文结构的阐述。而临床研究部分合并缩短至理论研究之后。我检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对研究意义的阐述,而没有对临床研究中更详细的阐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数、所在医院情况,都没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虽然对中文摘要的语步和元语篇功能具有有效应用,然而该意识没有顺利转移到英文摘要中,导致英文摘要内容空泛,语步不清晰。

最后,我们发现,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类的语步不同的是,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语步更多出现讨论部分,或者讨论和结论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语步推进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够进行讨论,以及论文评审的要求。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语类分析从两个方面体现复杂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黄婷婷、许明武,2003),也发现类似的语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没有对论文进行分类,中医药论文类型复杂,除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长度不同造成内容取舍外,中医药论文本身也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类,刘胜莲、魏万德(2010)指出,国外论文摘要的IMRD语步出现频率很高,而国内论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语步,或者将方法语步和引言或结果语步并合,而我们发现,在中医药论文摘要中,理论研究甚至会省略方法、结果、讨论等多语步,实验研究部分有独立式的结论语步。此外,在论文抽样中没有出现混合研究的期刊论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无法展开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语步推进。因此,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除IMRD语步推进模式,还有I及IMRC语步推进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文对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归类,对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规范学生对论文写作语篇规范和论文分类的意识。同时,由于选取的语料数量有限,抽样样本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进行交流,不能了解论文摘要建构过程。最后,论文作者可能的中医药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可能对语篇建构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刘胜莲,魏万德.英文摘要方法语步中体裁结构及语言特点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顾维萍.医学论文标题与摘要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2002,23,(4):47-55.

[12]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语用失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项调查[J].中国科翻译,2002,15,(2):44-46.

[14]黄婷婷,许明武.中外经济类期刊英文摘要语步结构分析[J].外语教育,2003:34-38.

[15]庞继贤,叶宁.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4-36.

[16]王高生.论文摘要的撰写及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丽辉,徐涛.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J].中国外语,2007,4,(4):47-51.

[18]余莉,梁永刚.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6,27,(1):34-37.

篇(4)

关键词:企业简介,语类分析,语步结构,语气,人称系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跨出了国门,参与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拓展海外市场,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企业的英文简介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已有不少学者(如:宁海霖、许建忠,2008[1];潘小珏,2010[2];阳琼,2009[3];徐晓晔,2009[4];徐芳芳、徐馨,2005[5]等)从翻译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翻译策略。然而,企业英文简介面对的是外国客户语类分析,如果中国民营企业的英文简介只停留在对中文简介的照搬直译,不去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对语类的制约作用,那必将导致英文简介光有英文的外表,却无法实现向外国客户有效宣传企业的产品及服务信息的交际目的,最终将影响到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写出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的企业英文简介呢?本文拟在语类分析的框架下,对中美民营企业的英文简介进行语类对比分析,以发现两者在语步结构、语气、人称系统等方面有何差异,同时,我们将综合Hofstede的文化理论中的权力距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及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对导致该异同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探讨。

一、语类与语类分析

语类的概念源于法语genre一词,原指各类文学作品体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巴赫金首先将该词扩大到非文学领域,用来指各种语篇形式,如促销话语、学术报告、法律文件。中国学者将其译为语类、文类、体裁等。语言学家们对“语类”有着不同的理解。Swales认为,语类(genre)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把一组交际事件归为同一语类的主要标准是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一套交际目的[6],也就是说,语类是实现交际目的的一种工具中国。Bhatia根据Swales的观点将语类进一步概括为一种可辨认的、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具有能被该社团确认和理解的一整套交际目的的交际事件[7]。Martin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语类定义为一种“有步骤的、有目标指向的社会过程”,在特定的文化内运作,并通过利用语言资源达到目的[8]。他认为语类是体现意识形态的,是文化的组成部分。Guenthner & Knoblauch(1995:6)则认为语类是文化的产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以有不同的语类[9]。因此,语类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产生于文化,反映文化特点,体现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类分析,反过来又可以影响文化,建构文化和调节文化[10]。

近年来,随着话语分析与篇章语言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语类分析。语类分析以研究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为根本宗旨,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11]。语类分析通常通过语步分析来进行,语步是“书面语篇或口头语篇中实现交际功能的语篇单位或修辞单位。它是功能单位,而不是形式单位。”[12]一个语步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几个段落,但至少包含一个命题[13]。语步可以通过交际目的和语界来辨认并划分。不少研究者(如:Bhatia, 1993[7]; Connor & Upton, 2004[14]; Henry &Roseberry, 2001[15])对求职信、协商函、基金申请计划书等促销语类进行了语步分析。而对于相对缺少固定结构的企业简介却少有研究,因此,笔者拟对企业简介进行语步分析。

二、中美民营企业英文简介的语步结构分析

本文选取了中、美民营企业各6家(其经营范围均为踏板车、安全门、小家电等),并提取其网站上的英文简介做对比分析。这12家企业分别为:中国群升集团、中国星月集团、中国王力集团、钢海集团有限公司、泰龙集团、超人集团有限公司以及Athens Scooter Company、The Ohio Door Company、First Impression Security Doors、Security Door Controls、Razor USA (scooters)、Conair (Hairdryer),为分析方便,笔者将它们分别编号为CCP1(Chinese Corporate Profile),CCP2 ……CCP6,及ACP1(AmericanCorporate Profile),ACP2…… ACP6。这12篇英文简介的字数统计如表1所示。

表1:企业英文简介的总字数及平均长度

 

 

 

简介编号

字数

简介编号

字数

 

 

CCP1

496

ACP1

158

 

 

CCP2

434

ACP2

247

 

 

CCP3

434

ACP3

226

 

 

CCP4

469

ACP4

347

 

 

CCP5

135

ACP5

136

 

 

CCP6

265

ACP6

123

总字数

 

 

2233

 

 

1237

平均长度

 

 

372

 

篇(5)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改革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只是教育改革的手段之一,如果不配合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改革的成效往往不甚显著,甚至极端情况下还会倒退。因此,结合现代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技术才更有生命力,在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才更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文章首先简要地回顾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继而探讨和分析了其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下的法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对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认识的逐渐深人,目前,在高等学校的外语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改革正方兴未艾,现代教育技术也逐渐在法语教学中得到普及和应用。这也主要得益于目前高等学校的先进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完善,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应用的结果。

传统的法语教学设备仅包括黑板、课本和录音机等,绝大多数教师仅依赖于口授和板书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部分法语教学内容来说,尚可以应付,但是现代社会对法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法语水平上提高了听说能力为重点的交际能力的要求,要求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提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法语技能。对于法语教学来说,除了传统的系统的语言知识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法语交际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单调、抽象、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营造语言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师生互动,学生训练机会少,学习效率低下,很难达到综合法语能力的培养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对传统法语教学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而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为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同传统的法语教学手段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总的看来,现代教育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手段。硬件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基于此而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和其他先进的教学设备等;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应用于上述硬件中的音频及视频资料、基于各种软件所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及学习工具、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交互平台及软件等。综合利用上述各种技术,可以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以及真实的视频等,全方位地向学生传送直观形象的、生动有趣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语言资料,能够利用“声、色、光、电”创造出融真实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法语语言教学环境;可以将更大的信息量带入课堂,加大教学信息容量,扩大教学的“空问”,延长教学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多角度、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可以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诸多教学效果。

然而,目前在对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时只使用其中最基本的功能,而真正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示范、讨论、提问等功能几乎不用;二是教学软件非常缺乏,多媒体课件只是起到了课本搬家的作用,并无充分利用其他影音像的教学效果;三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以计算机灌输代替了原来的粉笔加黑板的灌输;四是盲目且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师成为简单的解说员,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忽略实际教学需要,排斥传统教学手段。可见,对于法语教学来讲,如果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得当,便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可能影响甚至降低教学质量。事实上,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仅限于纯粹技术的使用,而忽略了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并应用,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参与意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进行探究的愿望,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可以说,上述现代化的技术只是为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如果不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结合,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言教学模式是目前被最为广泛接受的教学模式之一。探讨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法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众多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努力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该理论认为个体会主动去体验外部世界,不断吸纳知识并自我学习,学习是以旧有知识为基础的逐渐地吸纳,层层地建构,遇到新知识相冲突时,会反复测试旧知识,且比较新旧的差别,最终将自我调适原有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融合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识结构得以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概括为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学习个体把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吸纳并整合到原有的认识结构内的过程,它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扩充,其结果是认知结构量上的扩展,即个体将外在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致使认知结构自身发生重组与改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而引发原有的认知结构的量变,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随着同化和顺应的循环就形成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也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模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根据上述理念,基于建构主义所发展出来的教学理念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要成为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2)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过程、建构学习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强调情景的重要性,知识离开了情景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对于学习者来说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

综上所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利用情景、协作和会话等环境要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获得所需要学习的知识。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法语教学

可以看出,在法语教学中,如果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理念引入进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也将极大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的角色。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受到教学设备等的限制,教师的角色很难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中脱离出来。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课程的设计,提供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示范和咨询者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控制着教学的进程。在课件设计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并重的课件设计方法。这样,教师的角色就变为促进、启发、引导、组织和激励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习的条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取知识。

篇(6)

[关键词]语言;SIA;日语

一、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日益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友好关系,包括和日本。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全面交流和合作。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日语学习开始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在选择二外时开始青睐日语。然而,很多学生一开始兴致勃勃地选择日语作为二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面对日语语速较快、词汇繁多、语法结构复杂的情况,开始出现兴趣递减的现象。这极不利于学生学习日语语言。那么,应该如何利用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合理的二外日语教学方法来提高日语学习效率呢?这是当前二外日语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其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内涵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I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占统治地位的星球上,构成人类的不同人群讲着不同的语言,如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和日语等。为了和讲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际,人们除了要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母语或第一语言)外,还需要学习与掌握其他的语言。这种学习与掌握其他语言的过程,就叫做第二语言的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67年科德(S.P.Corder)发表其经典论文“学生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1972年塞林克(selinker)发表的题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论文开始的。此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各种研究理论不断更新,研究队伍日益扩大,研究手段也正朝着科学化迈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再用静止的、机械的、片面的眼光去看待语言学习,而是把语言学习看成是心理机制、认知行为、社会环境、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我们可以得知,首先,第二语言习得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情境既可以决定语言输入的性质,又可以影响学习者习得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情境既可以是宏观情境,又可以是微观情境。其次,要学好第二语言,必须掌握词的、音、义联系和语言的语法。,这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至关重要。再次,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学习者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以上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方能完成这项教学任务。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理想的日语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日语学习环境,即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直接使用日语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沉浸于使用日语的环境之中,进而有效培养起日语交际能力。具体而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日语教学要更加自然,并注重内容

教师在日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日语的信息沟通上,而不纠结于所谓的语言结构,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只要不影响交流,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这样才可能提高日语习得的成功率。

2、日语课堂教学要让直接参与

第二语言的习得有赖于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需要习得者能广泛接触到语言材料,还要直接参与交际过程。所以,在日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日语材料,并让学生通过说明、修正和重新组织等手段变为自己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

3、教学内容要变抽象为具体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的习得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日语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具体的社会交际场所,如商店、超市、车站等,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恰当地使用语言。如此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还能调动他们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使语言习得更加有效。

4、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

在学生习得第二语言时,教师不能以知识的化身出现在课堂中,而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以帮助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将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的语言习得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日语。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国外语教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54-03

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说它古老,因为西欧早在文艺复兴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学校型外语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的语法一翻译教学法;说它新兴,因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实践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的外语教学法专家罗贝尔,加利松(Robert Galisson)首先提出将外语教学法更名为“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1985年后又创立了“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同一时期的法国语言教学专著和论文等也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做了系统阐述。对法国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方面的理论构建和教学实践(教学法)进行考察和解读,以期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一、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到教学法的演进

直到20世纪70年代,外语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教外语”的层面上。无论是直接法、听说法,还是后来的视听法,教师都是通过声音或影像等辅助教学设施来训练学生的听说,使其达到听懂外语并运用外语进行表达的目的。“这种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教学思路发端于19世纪末,并一直在世界外语教学界拥有广泛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法国外语教学,不论是师资培训,还是常规教学,其主要内容就是语音、语法、拼写、词汇、讲解课文等。

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阔、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其中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特定的和临时的”。这样,人们就把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研究对象从以前的专注于课堂“如何教”扩展到“如何学”,以及“教”和“学”二者的关系问题上。这种思考的结果便产生了外语一文化教学法的雏形(见图1)。

这一图表形象而直观地反映了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语言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教师开始由以教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早已准备好的课堂内容(语言文化),他们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作出反应;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教材选用、课程进度、讲授方式方法等进行观察和反思。通过师生互动,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并且,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最终要让学生运用适合自身特点和习惯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现代化学习方式。

二、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教学法到教学法学的演进

正如教学法是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宏观思考那样,教学法学则是对教学法的宏观思考。它同样发端于法国,但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名为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其创始人和积极推动者为罗贝尔・加利松。

罗贝尔・加利松是一位在法国和欧洲外语教学界享有盛誉的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专家,著作丰厚,如:(论思考型外语教师的培养),(论外语教学法上的伦理道德),

“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界定,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是一门主要面向外语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学科,其宗旨是努力使外国语言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进程实现最优化”。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加利松坚持认为,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必须从观察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思考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然后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性决定了这一领域的所谓理论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而且是“特定的和临时的”,亦即是说,理论必须与动态的实际相结合。仅就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言,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领域不应有天然的鸿沟;另一方面,它将激发外语教师重视科研。用罗贝尔,加利松的话说,一个外语教师完全有能力既是教学法专家,又是教学法学专家。

2 在语言和文化,特别是二者的关系上,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有许多独到之见。如果说目的语与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上的不可分割性现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共识,罗贝尔・加利松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文化”和“大众共有文化”之分,并积极主张将后者教学法化,引入学校的外语课堂。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定义,“知识文化”是人们描述、表述出来的一种显型抽象文化,属知识范畴,因此属理性思考,理性认识类。讲授“知识文化”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中那些能够反映其民族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和科技等成就及其发展进程的背景性系统知识。讲授的方式多为独立于语言的专门的文化课程。所谓“大众共有文化”,主要指人们具体实践的日常生活文化,国内有学者称之为“交际文化”,属感性认识,其首要特质是隐含在目的语语言和非语言当中,却常常反映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社会习俗、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等。因为是隐含的,所以目的语国家的人常常只需意会,无须言表。传授“大众共有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目的语中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为目的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所共有共享的文化,最终实现成功学习和有效交际。“大众共有文化”与语言形式的互为依存性决定了语言和文化教学必须同步进行。罗贝尔,加利松一手开创了“法语词汇文化语用学”,长期致力于“法语形象表达法”、“法语拼接词”、“法语大众共有文化词”、“法语隐迹文化词语”、“境遇词”、“法语成语谚语”和“法语委婉语”等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卓著。

3 在外语教学法上,以罗贝尔・加利松为代表的当代法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理论将外语教学视为一个由学员主体、学习对象(目的语及其文化)、教育者(教师)、班级或小组、学

校、社会、人际和物质空间、时间等要素组成的开放性系统,其内又可细分成若干子系统,几乎涵盖了外语教学的所有方面。通过它,既可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找出每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也可开展纵向分析,找出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不言而喻,如此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外语教学工作绝非某一特定的、现成的教学法所能驾驭。

三、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理念在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20世纪末期以来,汉语学习的热潮在全世界汹涌而起。法国作为欧盟多元语言文化政策的主导者和积极推动者,在汉语言文化教学方面更是一马当先,独树一帜。由于中西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汉语教学实践中,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课程被置于特别突出的位置。在这方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stitut Nationaledes Langues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非常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概而论之,“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制造者,又是文化的产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着二百多年历史、从诞生之初教授三门外语到如今教授93种外语的法国东方语言学院就一直奉行“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开放型外语翻译人才”的办学宗旨。现任校长吉尔,德卢什(Gilles Delouche)先生说:“我校的与众不同就在于除了语言课外,还开设了涉猎广泛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课程。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掌握一门外语。还要学习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并负有传播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使命”。前校长安得烈,布尔热先生(hndr6 Bourgey)也曾强调指出:“多学科性是东方语言学院的古老传统,应该传承下去。如果我们只单一地教授语言,学校便失去了精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法语名称是“Departement Chine”,并非“Departementdechinois”,直译应为“中国系”。一字之差,内涵相去甚远!恰恰与法国东方语言学院亘古未变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这就是立足语言,着眼文化,培养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传播的使者。这一理念在该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学院中文系的哲学、科技、历史、社会、宗教、语言学、经济、政治和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大致分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中国文化课程构建的是一种中国观念文化知识体系,也就是要让学中文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情感和思维方式。东方语言学院一向有着语言教学紧密结合文化的历史传统,但如此丰富的中国文化课程从来没有削弱或者取代汉语语言教学的主体地位。语言与文化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外语教育的既定目标。

四、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外语教学之目的语的法语或英语等语种都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流通的语言,承载着新兴的科技文化,外语学习者无不追求这种文化。因此,我们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上都向西方看齐,以西方理论为改革取向和评估准绳。然而。西方理论是立足西方学校、学生、语言、教学环境而研制出来的,决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为我国外语教学导航。所以,探索与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活动才是我国外语一文化教学界的当务之急。

2 外语教师不能满足于按照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更要与时俱进,既要学习、吸收外语教学理论,也要总结教学经验,包含师生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外语教师既要广泛学习、借鉴中外的教学理念和主张,但又不能生搬硬套,只能借助这些理论通过反思去提炼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具体教学环境的自己的理念,并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外语教学理念。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文化教学应该是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语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专业课程(如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设置的中国文化课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2][3][4][5][7]傅 荣,解读外国语言一一文化教学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2―7,

[6]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8]傅 荣,对法语教学法I,6electisme现象的理性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2, [9]Robert Galisson,Dc la linguistique appliqu6e。la didac,tologic des langues―cultures:vingt ans dc r6flexion diseiplinaire[j],Etudes dc Linguistique Ap必qu6e,Paris:Didier Erudition,Sept,1990。 [10][11]Delouehe,Deuxsi~clesd,histoiredel,EcoledesLangues orientales[M]。Paris:Hervas,1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