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22: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社会的进步努力保持着协调的步伐。高中历史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生事物和新鲜现象:如老师们已经能够十分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求加强重点问题探讨;有些历史教师甚至能够进行双语教学;有些教师能够进行情景模拟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看到诸多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新鲜的教学理论被引入。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为了力求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实施的要求。课程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①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实非易事,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往最为稳定的历史教材最近几年也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如果说把这个动态理解为一种开放性的话,那么这个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体系就一定处于随机和自由状态。从另一个侧面讲,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更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采取更积极主动的举措设计和创造一个新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设计的高度和难度都增加了,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次,初高中历史教学要求的差异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差异。翻阅初中社会课程之后,可以发现初中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学部分采用的是全球通史的时空概念。虽然这样编写能够培养初中生高度的全球视野和自由开放的心态,但是相对于高中现行历史教材专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说,二者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显然是不同的。比较高中的历史教材,初中的教学内容显得过于宽泛和空洞,很多具体的知识模块不能非常贴切地衔接挂靠在原有体系上;而且初中社会课程的设置囊括了历史、地理和政治三门社会学科,这使得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只知有社会课程而不知有历史课程,容易对高中历史课程感到陌生。这都需要高中历史教学在课堂设计环节上做出相应的弥补。
再次,高中学生尚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存在着对高中学习的适应问题。初中社会课程更多地展现各类媒体材质;高中阶段则会出现大量专业的学术性名词,对学生提出培养和运用逻辑性思维的要求,对知识整体把握和应用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更何况还要提升到精神层面和价值情感高度。如果学生对此毫无准备,往往就会对学科学习产生厌恶感。如果不在历史教学的课堂设计上考虑到这些,就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另外,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者本身也出现了问题。这几年大量在职的高中历史教师都正经历着从传统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转变的过程,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固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被要求随之产生变更,很多人会表现出程度不一的不适性。是固守原有的教学老套路呢?还是重新开展历史教学课程设计?选择当然是后者。
二
在课堂设计中最主要采取何种形式呢?
从知识类型上来区分,历史教育的基础知识点应属于陈述性知识,本质上是语言文字或者其他符号所表达的涵义,以网络结构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由于大量陈述性的历史知识是教学中理论深化的基础,因此对它们的记忆便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大的问题。事实上经由心理学家实验证明,记忆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如果未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加强,或者因为信息间相互干扰而产生的抑制作用,记忆痕迹便会逐渐消退乃至遗忘。心理学家证明,经由真正理解了的信息是不容易被遗忘的。至此问题就归结到如何解决对众多知识的理解上。②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ausubel)的同化论理论指出,学习者在学习一段语言或者文字符号的材料后,在他头脑中留下的是这段材料表达的涵义,而不是语言或者文字符号本身。这个理论很容易得到人们日常经验的验证。③高中学生生理上处于青年初期,智力已经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并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的某些特征。结合学习认知的一般过程,应想方设法对他们的各种感官进行强有力的刺激。
另外,中国某些社会学家曾经指出,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各类媒体的成熟和普及,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我们可以发现现今我们周围众多的意义阐释,大都是以图示媒体的形式出现的。当代高中生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图示的经验。
根据理论的指引和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大量地采用图示的形式,把众多繁芜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图示这种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方便他们更好地熟记并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三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怎样用好各类媒体材质呢?难道仅仅是把原材料简单地挂靠到相应的课程内容下,不分青红皂白全部用PPT播放的形式来展示吗?这不是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中所表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相违背了吗?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图示的表现形式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由教师单独操作的,它必须是结合了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图示创造,由学生参与的一个过程。这必然是体现历史教学新思维的一个过程。
在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如何改进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如何体现历史教学设计的新思维?经过实践验证,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就是利用各类学科作知识迁移。知识从来都是相互统一的,绝不会孤立存在。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已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④在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类其他学科简易的知识,经过内在转化、借鉴和迁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这样做从知识结构体系建构角度来讲,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避免单一的理论长期套用所造成的枯燥感。各类学科知识可以是文哲类,也可以是数理化类。
例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现在已经被压缩成短短一个节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在黑板上手绘一个简易的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图上标识出各个开放口岸的具置,再把各口岸按照不同颜色的彩笔连接,表示不同时期的开放。籍此说明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是呈现“点―线―面―网”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在《》中对北京的控制则表现出他们对中国整体的把握。在这个教学过程设计中借助最简易的教学工具,利用地理常识直观有效地表现历史现象,并让学生参与,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他们对这一段历史有个整体的认识。
例二:理科类的知识也可以巧妙转化为历史教学所用。在阐述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可以借用物理学自由落体的理论构建一个图像:图中小球自由落体的抛物线运动轨迹,可视为近代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可以做力的分析,形象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各种力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借用物理知识说明历史规律是一种新式思维。用学生已有知识框架理解纯文字的理论,更为直观也更为有效。
第二种方式就是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引入日常生活化的事件或者事物,撷取与历史学科相通之处进行类比。这类历史思维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能帮助他们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自身成长过程,促进他们的心智成长。
例三:很多学生很容易从自身认识出发,对历史经验教训往往表现出不屑,甚至嘲笑的态度。对此教师可以先询问他们的父母长辈是否有不符合时展的思想和行为,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再请他们自我设想未来为人父母后,他们的子女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通过换位思考,使他们理解了生活在历史中任何人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时空而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在成长过程之中都避免不了时代局限性,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理解和认可历史。
例四:对于为何由无产阶级领导但是性质却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多学生表示不能理解。对此可以设计并手绘一个类似运动会中接力赛的场景。接力赛第一棒为民族资产阶级,第二棒为无产阶级,双方的交接棒点为1949年。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在1919年这个节骨眼上出现摔跤掉棒现象,无力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故而无产阶级则往回赶到1919年,搀扶起民族资产阶级,二者一起完成本该由资产阶级完成的剩余赛程,即1919年―1949年的。籍此说明民主革命两个部分领导主体的变化所导致的一系列变故。通过生动又生活化的案例演示,简易的图示,学生很容易对中国民主革命有整体上的认识,同时对新各种细节上的比较一目了然。
最后一种方式就是邀请学生直接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参与者,而且升级为教学进程的设计者。对此学生必须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必须具备组织和调度历史材料的能力。此类教学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当然也是难度最大的,一般可选择在高三教学期间展开。
例五:高三复习前,建议让每个学生为教师设计一个通史模版作为下一阶段复习教学的参考。其具体要求就是让学生打破高中历史教材的专题模式,转为通史模式,按照时间顺序参照某一主要线索重新排序高中历史教材内所有内容。
例六:高三复习阶段后期,建议教师分发给学生相关专题的原始材料,让学生参照以往的学习经验,参考教师平时习题类型,重新组织材料,设计试卷的部分,并配备参考答案。教师针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步进行指导。这一做法的好处是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尝试以教师的目光审视自身学习思维上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家克罗奇曾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虽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今天的高中历史教学却必须从当代的视野出发,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多一些反思,在一些具体做法上多些尝试。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定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拓宽教学思维空间,使历史教学更卓有成效。
注释: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鲁忠义,杜建政著.记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并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全面融合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新课改理念,同时在目标设计过程中也让高中历史更好的施行义务教育,帮助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学会如何知道历史,怎样利用特定历史思维去了解现在和正确认识自我,所以本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
1.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讨论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过程”和“方法”进行分别研究,“过程”是指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经历、体验、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发展程度等,在本质上可以说成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整个经历,并在这些学习经历中形成抽象或概括的思维程序与思维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过程”是指让学生在浓缩、简化或概括的情景和条件下,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的经历和体验来确认史实,并要运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与评价历史的程序。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方法”是指学生掌握史学界确认史实和解释与评价历史的思维方法,也可以说成教师根据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布置和安排出特定的情景,就某个历史学科方面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与特定历史思维相统一,从而使学生可以利用特定的历史思维来理解历史和现代,从而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如果再碰到类似题目也可以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可以利用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和解决现实问题。
2.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
本文以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课来设计实践课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和巩固大一统的帝国,重点是讲述了秦朝创立中央集权的体制,虽然秦王朝在历史上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它创造的中央集权体制对中国的影响却很大。本文便以《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这一课为例,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1:“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相关史料文献来解读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以及提炼核心观点的综合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讨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一起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等内容。
(3)通过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并要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的视角来评价秦王朝的统治。
分析:根据本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可以发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可以发现这一教学目标将主体放在培养学生这一方面,而且还没有使用教学活动的过程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描述。因此,本文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对这一课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2: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一】公元前3世纪,中国因为什么原因而出现秦王朝大一统的趋势?(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来营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定情境,而且历史情景要充分体验秦王朝大一统趋势出现的必然性)
情景:教师出示两幅关于春秋时期列国形势图和几大国家的形势图,通过观察图片上的国家数量变化等来营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
问题:从经济、社会以及战争等当时社会的角度,充分思考秦王朝大统一趋势出现的必然性。
【探究二】秦王朝是如何从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存在?(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应资料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
情景:出示两段与此问题有关的文献材料。
问题:战国时期秦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有什么?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探究三】秦王朝在那个时期是通过哪些手段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概括)
【活动设计】分组讨论
命题:秦王朝采取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对我们后世带来哪些影响?
A:这些措施对我们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B:留下了哪些沉痛的教训?
操作:(1)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讨论,如果两个小组人数不平衡教师可以选择参与人数偏少一组,而且分组应该在课程开始前就应完成。(2)分组讨论。两个小组要在5分钟之内完成讨论,并推选1至2人将准备的观点进行发言。
1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明确依据性问题,即依据什么来确定一个单元或一课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系统来看,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这就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首先对这些依据性因素进行分析。
1.1 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从广义的教学目标来说,它是个大系统,历史课程目标 模块目标 单元目标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我们通常所讲的教学目标就是指处于最低层次,又是最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这一体系中,历史课程目标规定着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而课堂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因此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的直接的基本依据。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认真研究课程目标要求,整体性设计好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把课程目标分解到单元和课堂教学目标中去,创造性地制订可操作、可实现的课堂教学目标。
1.2 依据对教学内容及其特点的分析
教学内容及其特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水平层次,因此它是影响课堂教学目标设立的内在因素。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实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又要考虑到对教科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问题。
分析教学内容是指分析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规定及其教科书中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特点。《课程标准》只是对学习的要点规定了基本的内容及其要达到的结果,教师需要分析相关内容中包括了哪些知识点、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性质、范围及其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同时也要结合教科书进行分析,了解课程标准中的这些内容在教科书上是怎样表述的?怎样利用教科书内容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不要利用其他教科书以外的资源等等。
1.3 依据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状况的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来设计教学目标是不用置疑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仅仅依据这两个来制订目标,那么历史教学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出来的目标也不具有针对性。因为目标的达成是以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衡量的,学生是设立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而每个学生又都是有差异的鲜活个体,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要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需要、兴趣、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准确掌握它们的认知结构特点、思想状况、心理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要求在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如单以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而论,学生基础好的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或者表现能力为主,而学生基础差的学校则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主。
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能力的分析,可以保证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既符合课标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有针对性,从而更利于学生的发展。总之,只有把课标、教材、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1.4 依据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正是为适应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进行的,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目标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也应满足和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如:针对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在内容选择上应更关注有现实性、时代性、实用性的内容作为设计目标中的重要部分。
1.5 依据教学环境分析
分析教学环境是指分析完成教学目标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所在学校能否提供介绍历史发展过程的多媒体设备,学校所在地区有没有可以进行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调查或人物访问的教学资源。这些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方面也将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也是目标制订的依据。
2 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方法步骤
从以上分析可知,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为参照,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基础以及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方法
第一,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立目标体系,并从三维方面分解各层次目标。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点。
教学内容是进行目标设计的“物质载体”,认真分析知识范围,重点和难点,对内容进行整合,同时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三维目标要素,并把它问题化。
第三,全面分析学生,确定教学起点。
许多研究表明,起点能力同智力相比,对新的学习起更大作用。起点定得太高,教学目标就会太高,不但不会发挥作用,反而有负作用;起点太低,又可能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要恰当确定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目标分层和水平分析。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习需要、个性特征及差异、认知水平等等学情分析,确定目标层次和掌握程度,使目标进一步具体、可测。
第四,整合目标。
在以上三个步骤后,课堂教学哪些具体目标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但这些目标可能还是较乱的,要让已确立的目标有效地发挥作用,还需让这些目标有机整合到一起。目前的主要方法是基于关系的排序法。为了给目标排序,主要需要确定目标之间的关系,按目标内在联系、逻辑关系进行排序。这对低能力的学生及在学习内容不熟悉时,显得十分重要。
第五,用简明、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述目标,或者根据每一级学习水平活动编制具体的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第六,目标水平评价分析,即测定和评价。
关键词:历史;教学质量;学习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历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部分,新课标背景下,要求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的历史教学理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一、做好课前准备,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课前准备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课前教学设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历史教学的每一节课都有目的性和科学性。但是,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历史教师对教学设计内容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历史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课前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历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合理编写课件内容,由于历史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文字多、繁琐、难的特点,历史逻辑关系也不强,例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两个专题,可以看出,这两个专题的知识严密性不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开发不同的历史教材,这样学生才能加强历史知识的记忆。
二、做好课堂实施策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了历史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堂时间为45分钟,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教师应有效的整合历史教材,明确历史传统教学的弊端,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的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由于历史教材知识容量大、逻辑关系也不强,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传统教师方法违背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应明确历史传统教学的弊端,确定历史教学教学目标。历史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知识水平、情感价值观为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内容,这一章节主要学习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其属于生产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一次革命,工业革命的改革,为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过的知识,才能提高历史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利用计算机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历史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历史知识较抽象,理论知识较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声音、图形、文字、视频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缩短授课时间,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借助历史图片、纪录片等,将历史的理论概念转变成历史再现,例如中国现代史的纪录片,如复兴之路、大国崛起、二次世界大战、、等,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再现历史,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材内容相比,多媒体教学展示的图片、视频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教学中的内容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唯物主义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结合时事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具有单调、枯燥无味的特点,若教师不注重教学氛围,不足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历史教学质量将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时事新闻,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学生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例如近几年中国与日本的争端,学习、等课例,教师可以讲述中国和日本当前的形势,争端就是当前中日关系最严重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对其进行讲述,当然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其进行描述,通过历史与时事联系在一起,避免了脱离实际的历史教学,新课标改革下,要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渗透时事新闻,有助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五、突出历史课后作业设计的创造性、灵活性
课后作业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设计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的历史课后作业,不仅可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教师设计历史课后作业中,设计的作业应具有延伸性和扩展性,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设计合理的历史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探究式的课后作业“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师布置作业后,学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根据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料,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历史作业没有标准的答案,问题答案都是比较灵活的,设计历史课后作业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课后作业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总的来说,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基于历史的知识内涵文化对教材进行阐述和探讨,最后,对历史进行深度解读,如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就是一项重要的内涵,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广泛流传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深度解读使学生充分掌握历史知识。
结束语:
历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历史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国家的时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宫开.提高高中历史课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王淑华.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一、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互动教学的重要性
1.互动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个人能力,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轻距离感,让学生更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还能让教师在交流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能够在后续的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与解决。同时,互动教学还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开发,提升学生思考问题时的全面性。当然历史教学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比较沉闷,借助互动教学还能够有效活跃教学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让学生在不断锻炼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加全面的提升。
2.互动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也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新型教学模式一般都建立在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进行糅合后形成的,互动教学也是如此。当互动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断践行,与老旧的教学观念进行碰撞,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创新,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互动教学
1.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得师生互动能够有效开展。借助互动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将过去学生被动灌输学习的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不仅能够营造更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思维保持一定的活跃度,还能让学生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获得更深的理解,全面提升历史综合分析能力。教师需要做好历史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对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进行合理规划,确保互动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互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了非常多的变动,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引路人,是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的同行者。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需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历史学习感兴趣,能够主动开展历史学习,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够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3.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有悬念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结合历史教材设计悬念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思考历史问题,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设计阶梯型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借助问题进行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阶梯型问题设计,由简单逐步向困难递进,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历史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开展互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4.互动方式多样化。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开放式模式;分析研究
运用开放式模式组织高中历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个性思维、提升思想教育成效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打造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开放式模式运用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1.教学设计理念要开放
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将新课程理念有效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以开放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立足教材,还要对相关的补充信息进行充分的发掘与整理,让历史课堂更为生动形象,尤其是补充背景信息的方式能够让历史课堂具有更多的信息量。教学设计中还要以开放的理念安排教学形式,以推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开放理念,能够保证教学过程更为科学,为教学活动素质化程度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2.教学问题设计要开放
历史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互动问题的设置上要穿插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相互交流、观点辩论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中,有学生对于一国两制的本质提出了疑问,认为其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归根到底与社会主义制度相悖。针对此思想观点,笔者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设置了一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港澳现行政治与经济制度与大陆存在哪些不同?一国两制构思的落实对于维护港澳地区经济与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一制度对于维护国家方面具有哪些积极意义?”有了这组开放性的探究题作为引领,学生对于一国两制这一创举的本质、必要性、科学性与可行性等方面具有了更为全面与深刻的认识,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为牢固。
3.教学形式组织要开放
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首先要给予学生更为自主的学习空间,不再进行注入式教学,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搞清楚历史事件背后蕴藏的规律,弄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经过归纳梳理的方式提高历史学习的深度。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组织专题研究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基础开展交流,大家畅所欲言,表达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总结梳理历史发展规律等。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梳理好的学习经验,相互交流与借鉴,提升历史学习效率,以这样的开放模式有效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4.教学环境营造要开放
教师应当强化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首先,要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激励的话语、鼓励的眼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开展质疑,在这样的氛围中愉快地开展学习活动。其次,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思维差错要予以包容,鼓励学生百家争鸣的同时,也要允许学生出错。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能够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投入到学习互动之中。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思想与情感更为敏感,教学氛围的和谐程度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投入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强化教学环境与氛围的营造,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5.教学手段运用要开放
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广泛的运用空间,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手段的作用,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升演示的生动性,让教学活动更为形象。例如在教学《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揭示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与进步,从马车、人力车到现在的飞机、高铁,从飞鸽传书到现在的卫星电话,其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与改进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通工具、通信工具介绍入手,帮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掌握学习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手段发挥了较好的促进功能。
6.教学空间范畴要开放
历史教学不仅要立足课堂,还要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构建更为立体的教学空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向课外进行拓展,运用课外专题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师生互动教学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浅议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施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点滴体会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悉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凸显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教好高中历史课程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索以及实践分析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索以及实践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学要想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就要能够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指导和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让他们能够在融洽的的氛围和环境中对历史知识进行感悟,从而不断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标注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在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探索
要想保证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明确正确的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并对新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从根本上满足阶段性教学活动提出的种种要求,保证让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将其看成传授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知识的一项活动,所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都比较陈旧,导致学生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较高的兴趣。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历史教师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创新教学方法看得更加重要。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教师首先要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了解并掌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发展脉络,从更高的层次驾驭历史教材。[2]在对自我角色进行定位时,从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汇总创设一种和谐、宽松以及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开放的教学环境。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改和科研能力,并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历史知识大胆进行质疑,使用全新的视野来对历史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进一步带动高中学生参与到各项研究活动中,从而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活跃,不断提升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选择问题式的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在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而保证相关问题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产生启发性的思维,保证高中生能够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搭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保证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实现整个历史学科所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3]首先,教师要能够营造出一种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问题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教学条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一代明君康熙”进行评价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其统治时期属于历史重要的变革阶段,但是,他所实施的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无法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导致整个中国较为落后。教师对于这种评价需要鼓励其他学生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课堂讨论的开展来营造出一种民主厚重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也要主动创设出各种历史问题情境。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事件的概括性都比较强,因为高中历史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对于很多事件的掌握都是通过单纯的记忆,难以把握住历史本质。高中历史教师通过不同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种种束缚,学会用发展和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高中历史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使用时,可以通过野史引入、强化研究以及突出知识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高中历史涉及到很多史实,教师若一味地进行照本宣科,则会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加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性。[4]在实际历史教学,教师若能够把野史、历史知识以及演义充分结合。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把课堂朝着故事化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思维知识。很多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难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所以,教师需要重点教授更多的历史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更多的历史规律、理清阶段性的历史结构,形成更好的历史思维。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进一步帮助高中历史学生明确阶段性的研究方向、查找更多的历史资料,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从而不点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精神。
历史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具体性和过去心,历史事件难以重演,不能在实验室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演。[5]所以,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能够中运用更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把过去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人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让高中生对历史情境进行感知、不断陶冶自我情操,保证其思维能够活跃。例如通过辅的历史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学方式达到听、视、触等不同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想象、观察、推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推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历史教学作为较为系统的工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原则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高中学生在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保证他们养成更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海燕.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3:127.
[2]张燕. 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 中国校外教育,2012,28:39-40.
[3]刘长华,李会祥.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