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9 16:22: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

篇(1)

一、趣味汉字教学与字音、字形教学相结合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依然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教学目标。可是,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大都是单一的“讲解”“抄写”“听写”模式,十分枯燥,大量的重复工作,让学生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很难达成。因此,此时汉字的趣味教学就能起到比较显著的效果,汉字的趣味教学,通过有趣的汉字故事,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一撇一捺写成的汉字丰富、立体、鲜活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记忆,自然能够收到较好的识记效果,也能大大提升学生写字的兴趣。

(一)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形声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旁”“声旁”的意义,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深入理解形声字的意义。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特意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的故事:一个财主少爷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木桥上淘米,便上前有意戏弄,吟道:“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结果,少女也是读过书的,对这样的财主少爷十分厌恶,不客气地说道:“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财主少爷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小故事中少爷和少女的打油诗通俗易懂,涉及了“桥”“娇”“粮”“娘”四个形声字,通过偏旁的拆分与组合,把形声字的基本特点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出来。对联对得妙,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形声字的辨别能力,让形声字的教学更富有生趣。

(二)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会意字、象形字与形声字相比,更富有形象性,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现代的简化字与造字时的文字相比,有的地方已经简化,不再是最初的模样,这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一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配合教学内容加上生动、活泼的趣味讲解,学生对于字形就能形成更深的印象。比如“忐忑”二字,就是会意字,表示的是心神不定的意思,字形表示的是: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上上下下的,就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这怎么能够宁静呢?教师在讲解这两个字的时候,可以配上形象的多媒体动画,表现出“心”上下不宁的感觉,通过这样有趣地讲解、展示,学生就会很直观地记忆字形,并形成十分深刻的印象。许多汉字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趣味讲解,比如“炎”“炙”“逐”“盥”“轰”等,都可以借助汉字自身的构字法,用形象的事物来描述或者模拟,编故事做动图,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

二、趣味汉字教学与文学常识积累相结合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为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这其中文学常识的积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的文学常识教学往往与汉字识记教学一样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僵硬模式,不但十分枯燥无味,而且由于学生学习时不理解、没兴趣,常常弄得张冠李戴,唐朝的诗人变成汉朝的文学家,宋朝的文集变成了清代的著作,对于作家的作品特点、写作手法也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文学常识教学过程中,结合有趣的汉字故事,抓住文学常识中与汉字有关的趣味“点”来进行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家名人的字号。比如,作家老舍的笔名就起得很有意思,他的本名叫舒庆春,字是“舍予”,很明显,他的字“舍予”,就是他的姓“舒”拆开来而成,而他的笔名“老舍”也就是在字的“舍”前冠上一个“老”字。这样的拆分与组合,正是汉字的构字、构词的魅力所在。以这种方法来取笔名的还有很多,比如杨木易、李木子等。在讲解作家名人的字号时,多关注这样的“点”,自然会让学生背诵时形成较深的印象,想起姓名就能联想到字号,记忆起来更为轻松。

(二)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品和作品集。比如,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且介亭杂文集》,这个文集名中的“且介”两个字,就是从“租借”两个字中拆分转化而来,先生的目的是暗示自己其时所处的是“半租界”。因而理解了“且介”的由来,对于这个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就有了更深地了解,对作品集的记忆也更为容易了。

(三)利用趣味汉字积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是比较庞大的,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部分语文知识。因为古代的文化常识往往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述也大多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善用“巧劲”,让学生在娱乐和趣味中积累,在形象和生动中理解。比如,关于古代“阴阳”之说,有文章说“阳,高明也”“高明”的意思就是高而光明,所以“山之阳即山之南”,对于这样的文化常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边讲解字义,并引申说明其文化内涵,一边画图说明,让学生结合汉字的“趣”来理解、积累这个文学常识。

三、趣味汉字教学与汉字魅力熏陶相结合

《新课标》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不仅在“识字与写字”这一方面提出了分阶段不同目标,而且在让学生感受汉字魅力的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等。因而汉字魅力熏陶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需要教师多方努力达成教学目标,而利用趣味汉字教学展现汉字魅力是一个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趣味汉字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感。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汉字的起源、原理等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比如“山”字,虽然只有3画,结构也很简单,但在书法家的笔下却似一幅写意的水墨画,粗重有力的笔画,绘出了一座座山峰高高挺立的形象,这也正是汉字象形因素中,模天地万物之状,展万物之灵秀的浓厚艺术力量。

(二)趣味汉字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写毛笔字的兴趣。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书法已经作为教学目标被提出,因而在教学中多多激发学生学习并练习书法的兴趣,让他们养成好的书写意识和书写习惯很有必要。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各种字体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各种古代名家的不同字帖也能形象呈现,而且辅以书法家的奇闻轶事,能够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学书法练书法的兴趣。

篇(2)

【关键词】 命题方式;尝试;生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

作为评价的主要途径试卷考察,对学生学业评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小学数学试卷命题通常有填空、判断、选择、作图、计算、解决问题等类别,考查学生的“四基”.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考查要求,但显得中规中矩,过度侧重“双基”的考察,正由于题型限制,命题就时常显得单一、枯燥、缺乏生命力. 笔者在平时试卷命题时,在命题方式与试题内容上作了一些简单尝试,以期在命题的综合性、灵活性、趣味性、创新性上有所丰富,让试题变得具有生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尝试一:与古代文化相联系,丰富命题内涵

案例: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称为“天圆地方”. 如古代的铜钱造成了“天圆地方”的样子. 铜钱简略图的一半(略). (1)请你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作出它的另一半.

(2)量出必要的数据,然后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 )厘米.

分析:通常为了考察轴对称图形知识,只会让学生直接画出图形另一半,考察圆的知识,也只要量一量,算一算,综合性、趣味性不强. 在这里,命题的时候,将圆的相关知识与轴对称图形相结合,融入了古代哲学“天圆地方”的思想,这样就显得考察题目内容丰满,且略有文化意识. 实际上,“天圆地方”的思想,不仅仅是铜钱应用体现了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园林院门样式、窗棂上雕花、四合院等古典建筑和现代装潢上应用尤其广泛. 在练习中加入这些古代文化的元素,无疑会让学生在枯燥解题之余既丰富了知识,又增添了趣味.

尝试二:与健康常识相联系,建立健康意识

案例:据统计,我国每年约1000万死亡人数中,有75%死于吸烟所致疾病. 每吸一支烟,人的平均寿命就缩短5分钟. 中国烟民已经高达3.6亿,占世界烟民数25%,其中青少年烟民高达500万,且第一次吸烟平均年龄在13~15岁之间. (1)我国每年约多少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

(2)我国青少年烟民人数约占世界烟民人数的百分之几?

(3)解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感想?

分析:在这里考察了学生一般百分数应用题解题能力. 通常,为了考察百分数应用题相关知识,只会出些已知具体条件求问题的应用题,缺乏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 此题没有局限于百分数应用题,而是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将百分数应用题知识放在一个大数据环境中,使学生在尝试解决过程中,得到强烈的暗示:吸烟有害健康. 这样,不仅考察了百分数应用题相关知识,又从统计的层面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健康教育. 从小在孩子脑海中树立“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是很重要的,在考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情况下,试题与健康知识联系在一起,对促进学生建立健康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目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知识的本身.

尝试三:与自然科学相联系,树立科学观念

案例:无偿献血一件光荣有益的事. 按规定献血,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终保持青春时期一样旺盛的造血状态,收到延年益寿效果,并能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献血年龄为18-55周岁,两次献血间隔为六个月以上,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 如果一名符合献血标准的健康人按每六个月献血一次,每次献血400毫升计算,那么,一个人一生大约可献血多少升?

分析:通常,在考察升与毫升的知识时,只会出一些如“一个可乐瓶可装500 ml可乐,4个可乐瓶可以装多少升可乐?”这样的题目,缺乏新意,缺少内涵. 在这里,脱离了旧的窠臼. 将无偿献血内容引入进来,学生在解题的同时,又作了一次免费的科普宣传. 其实,像无偿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等这样的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从小普及教育,后期更有效果.

尝试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渗透应用意识

案例:购物问题:春节来临,新世纪商城进行促销活动,“满200减100”,张叔叔买了一件标价250元的衬衫,那么这件衬衫打了几折?

股票问题:在股票交易中,买进一种股票,必须按成交金额的0.2%缴纳印花税,卖出一种股票必须按成交金额的0.35%缴纳佣金. 小李1月份以每股10元买进一种股票1000股,6月份以每股14元的价格全部卖出. 小李买卖这种股票赚了多少元?

篇(3)

一、认字释义的语文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关键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认字,并在识字中学习典故与字义,丰富自己的语文字词积累,在学习中掌握这些字词的情景运用。特别是学生在背诵《三字经》时,在背诵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与阅读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条件下,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再提高学习能力的条件下掌握字词,并在故事与典故中理解字词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其义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而在我们生活中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之路,就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玉需要雕琢。人需要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二、文明礼仪的语文教育思想

《三字经》中讲:“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益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更应该融入这一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务必从学生的德育着手,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而《中小学生守则》中也明确指出:“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由此可见,这些文明礼仪教育思想不仅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必须,并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传承文化的语文教育思想

篇(4)

关键词:“典故”;诗词;美

“典故”一词最早出处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客,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刘勰曾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文,援古以证今者。”辞海中对“典故”解释为:“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有来历的词句。”那么引用进诗词中的不外乎神话、历史故事或者是先贤们说过的词句,这种方式就是“用典”。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含义是它的特点。在诗词中引用“典故”可以产生很多美的因素,我们在学习诗词是往往只在意诗文表面的释义和背后体现的情感,而忽略诗词中“典故”美的特质。虽然美先于人类而存在,但却需要我们来审视和体味。

一、意蕴美:用典可以使诗词读起来更为典雅和意味悠长。

诗人在诗词创作中经常引用“典故”,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借古喻己,例如:“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安定城楼》李商隐)这两句主要阐述两个“典故”。贾生是汉朝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忠君爱国。经常向当时的汉文帝提出有建设性的政见,但却常常遭到汉文帝的忽视与冷待。王粲,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一。曾经投至刘表麾下,后又辗转到曹操门下。李商隐在创作这首诗时正是考试落第,又寄王茂元之篱下。用此典正好切合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二是借古讽今,也列举一个非常典型的列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泊秦淮》杜牧)其典故是亡国之君陈后主创作的《玉树花》,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本诗虽然是对商女的批判,实质是把矛头指向当朝的统治。

二、形式美:“典故”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其特点是以少代多,下语简,含义丰。

其实所有的古代诗词都具有形式美的特点。或是五言,或是七言,甚至是长短不一的词赋都能把形式美体现出来。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短短的两句诗,一个“周郎”,一个“二乔”就能把三国鼎立,曹操、周瑜、乔氏姐妹之间的纠葛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形象美:运用“典故”把作者所要表现的事物形象化。

柳树可以说是诗词中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其实它也是一个“典故”。具体出于《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有个关于杨柳故事,一个女子在杨柳树旁等待她的情郎,女子曼妙的身姿与柳条的柔美正好契合。经过以后的发展,柳树就成为惜别的代表。再如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形容女子的美丽,之后便用“惊鸿”比作美丽的女子。陆游曾在《沈园》中引用“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以此来悼念他那美丽的亡妻。

四、意境美:通过联想和想象,使诗词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是一首描写“马嵬之变”的诗作。“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读者可以想象杨玉怀与唐玄宗的唯美爱情,曾经几时在花前月下许下今世不离不弃的誓言,相互依偎着嘲笑一年一见的牛郎与织女。到头来得到的却是阴阳两隔,有那样轰轰烈烈爱情为支撑的生活却比不上拥有平凡生活的莫愁。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产生了这种意境对于理解诗文也会更加的流畅和深入。

五、含蓄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这里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一典,就是委婉地表达自己请缨的愿望。事实上此前他也曾向朝廷建议过,应把用兵的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隐然以此自任,准备在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尽管绝非出于仕途腾达的考虑,但毕竟还得听天由命。用廉颇一事恰好委婉传义,可谓天造地设。另一用典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为报功时多报了几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他持符到云中赦免了魏尚。苏轼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委婉的传达他也希望能有一个冯唐来赦免他,重新起用他。

六、趣味美:通过引用“典故”,能风趣地传情达意。

篇(5)

【关键词】《声律启蒙》;蒙学教材;教育价值

中国的蒙学教材自周代起就已经产生,在漫长的历长河中,积淀起了一大批博大丰厚的读本,它们以简约的笔墨精要地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其综合性和实用性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众多的传统蒙学教材中除了广为流传的“三”“百”“千”外,还有一部《声律启蒙》也颇具特色。《声律启蒙》是封建社会中后期出现的蒙学读物,编排上相当规范,表现出一种形式上的精致与思想内容上的深刻,对于现代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历史参照的功能,也具有很高的现代教育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传承价值

作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尚存的国家——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仍然能弘扬光大,其中必然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而蒙学教材作为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传承、延续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声律启蒙》作为我国优秀的启蒙读物,是诗词理论上的一个瑰宝,它将传统道德思想和人文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入短小精湛的对句中,比如“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就描写了伏羲神农所开创的仁义爱民和以德化民的治国思想,以及尧让位于舜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公无私的美好传统品德。在蒙童阶段学习《声律启蒙》,正是接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价值的过程。

二、促进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多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提出过一个很有见地的解决办法:假如我们肯定了受过普通教育的青年应该具备初步的阅读一般文言的能力这个前提,那么,前人运用韵语知识这条经验,也许很有参考之处。

现代的小孩从小接触的就是普通话,如果直接学习相对经典的文言文,其难度是很大的,在白话和经典的学习之间必须有过渡性的训练。所以,让孩童熟读背诵一批文言韵语读物,如《声律启蒙》,初步培养文言语感,熟悉古代文化常识,能有效地奠定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础。所以,纯粹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儿童从小就接触并学习《声律启蒙》,可以通过记诵熟悉一些文言句式和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三、编写语文教材的借鉴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独具特色,编写经验极其丰富,给当前语文教材的编写以重要的启示和必要的借鉴,总的来看,《声律启蒙》的编写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1.知识教学和品德培养紧密结合

《声律启蒙》这一古代蒙学教材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结构、知识程度、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第一,在教材知识含量上,《声律启蒙》知识集约,信息量大,天文地理,历史典故,道德礼仪,名物常识……简直无所不包。儿童使用这样的教材,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还掌握了大量的实用知识,增长了见闻,可谓一举两得。而现代教育实行分科教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注重汉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编排上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无意中却降低了教材的知识含量。其次,全书虽以识字和学习韵律为主,同样也涉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内容,例如:“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等,尽量充实着中国古代的道德教义的内容,熟悉这些内容对于儿童道德人格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充分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字有四声之分,四声不但含有节奏性,还能区分音质、区别意义。古人在作诗作词时对音律、节奏就有严格的规定。语调升降、平仄声调的配合、双声、叠韵、叠音以及押韵等语音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可以形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旋律美。我们知道,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的学了,也不容易记住。《声律启蒙》充分利用了汉字的特点,多用韵语,读来朗朗上口,听来铿锵悦耳,提高了易读易记的水平,使儿童在记诵的过程中受到了语言美、声音美的感染熏陶。在形式上,《声律启蒙》不仅充分运用汉语的特点,便于儿童诵读,满足了儿童学习识字的需要,它还隐含了各种语文能力的学习。除了文言句式、虚词用法的学习,还兼含文章章法、表达方式的学习。

3.力求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孩童阶段的教育应该重视对基本知识的熟读牢记。背诵一定数量的声律知识,能培养和锻炼学童的记忆力,还能积蓄词汇,学习表达方式和加强语感,又能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声律启蒙》一书除了形式上适合儿童诵读,选材也特别注意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大量选取了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民间传说、流行趣事,这些兴趣盎然的内容,极易引发儿童爱读、乐读的积极性。所以说,我们编写语文教材要充分考虑到课本的趣味性与多样性,让学生提高阅读和背诵的兴趣。

总之,《声律启蒙》作为古代蒙养教材,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凝结了中华民族几百年甚而上千年的智慧和心血。为现代人特别是中小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其中虽不乏不合时宜的内容和一些封建性的东西,但它在编写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值得今人借鉴、利用。

【参考文献】

篇(6)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传承古代文化以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所以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当今的古汉语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而学生却在台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场面。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古代汉语课课程的性质及当今的社会背景有关,更与目前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传统而单一的授课方式有关。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打破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除了尽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拉近古汉语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交流。笔者在执教《古代汉语》课的过程中,努力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缩短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我们在平时的《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互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为基本特征,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在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根据高校古汉语课的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通常在每单元的文选中选取部分篇目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以《古代汉语》第一册《齐晋鞌之战》为例,详细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以宿舍为单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表达观点,或就具体问题与老师和其他小组组长展开讨论。为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尽可能为更多的同学提供锻炼机会,小组长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同学们轮流担任。

2. 老师布置预习任务。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效率,老师一般会提前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除字词障碍,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以及背景知识收集、作者信息收集、角色复述、剧情再现等。比如《齐晋鞌之战》预习任务除要求课前扫除字词障碍之外,还包括“收集古代有关干支计时的知识”、“收集春秋时期的战车图片并了解与之相关的礼仪和文化常识”、“收集相关古文字图片并借此了解字形与本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模拟情景对话”等。这些预习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而且活动的灵活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3.老师的导论。在小组讨论之前,老师先对《齐晋鞌之战》的文章结构和大意进行概括介绍,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分析“鞌”、“辟”、“无”、“絓”等特殊用字现象,结合甲骨金文字形掌握“及”、“再”、“毙”等词的古义,找出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句子,汇总交流与古代车马有关的文化常识,等等。

4.小组讨论。依据课文长短和难易程度的不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我们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先让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或者小组成员之间分歧较大,则由记录员下来询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在课堂答疑环节直接向老师提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在教室内不停巡视,了解学生们关注的问题,并在适当时刻给予必要的引导。通过参与学生讨论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讨论内容几乎涉及了《齐晋鞌之战》所有需要掌握的内容。

5.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教师答疑。小组讨论期间,每个小组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派人写到黑板上。在答疑环节,每个小组均有义务选择性地回答黑板上列出的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大多问题能够找到满意的答案。在这一讨论过程中,“故不能推车而及”、“人不难以死免其君”等不易理解的句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最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圆满的解析。然而对于课文中“自始合”何以被课本注释为“从一开始交战”,大多学生表示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老师适时答疑:甲骨文“合”字“象器、盖相合之形”,因此“合”本义是“合、闭拢”的意思。古代的交战双方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均摆开阵势,对阵双方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由于古时作战大多是短兵相接,而战争一开始对陈的双方就会交汇在一起,此乃由器盖相合之义引申而来,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回合”中的“合”字便是这一用法的遗留。至此,《齐晋鞌之战》一文的主要分歧及难点皆已处理完毕,讨论交流过程结束。

6.老师总结。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环节结束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进行概括总结。要求学生们课下反复阅读课文,并认真体会古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战争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尝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交流、沟通和合作;不足之处在于课堂的节奏不容易把握,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以自我展示为主要特点的学生讲读模式

当今的大学生多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所生,作为新时期的“90后”,他们有丰富的个性,有强烈展示自我并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尝试采用以学生自我展示 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不少篇目是学生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学过的,不少通论知识在中学课堂上亦曾被系统介绍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免有“冷饭热炒”的嫌疑,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甚至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对此我们决定在这一环节中尝试采用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前拿出一段时间由学生主讲这部分内容。事实证明,展示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能较好地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不少学生还能很好地根据大学课堂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对课本内容进行带有明显个人特色的引申和发挥,如有学生借助娴熟的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或视频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诵选文,有的则把部分片段改编成话剧搬进课堂,这样的展示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古汉语的教学形式,增加了古汉语的趣味性。

当然,如果学生们对某一部分内容有特别的兴趣,也可以自选题目,这一环节学生们展示的内容包括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彩段落、古代文化常识、字形演变、词义引申的过程,等等。比如曾有学生以《中国古代车马》为题向大家成功介绍古车马常识。由于车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车马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但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加之一般学生很难见到古代车马的遗物,所以这部分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基于这些原因,展示的学生将古代的车马制成可控制播放进度的SWF格式动画,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典型例句以及有名的历史故事,详细再现古代车辆制作的过程借以介绍古代车辆各个部件的名称,以及骖马、服马和乘车位置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古代的文献记载中的相关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大家,取得了不错的授课效果。

通过课堂展示环节,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授课的方式,弥补教师个人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基础良好并且对古汉语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他们在古汉语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课堂问答模式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每节课都采用问题讨论式或学生主讲式并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问答式教学,不失为引导学生参加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譬如,对于难度不大、字词障碍不多的段落,我们通常是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出其中若干知识点向学生提问。通常设计的问题包括字的用法、词的意义、解释虚词的词性和找出特殊式等,提问的重点则是那些古今汉语中有明显差异的地方。由于这类问题属于难度不高的题,而且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点,所以这样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仅仅涉及问题点,而且多数问题皆有明解的答案,时间久了,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在高等教育阶段,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而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目标。因此,善于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在前人的基础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这些也应该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们并非囿于对基础知识的提问,而是注意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合理答案。如《庄子·逍遥游》有“其翼若垂天之云”这句话,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说法虽然能够说通,但并不是从语言的角度所给出的合理解释,如何做到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呢?我们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来实现。笔者在讲授这一问题时,首先告诉学生课本上的解释是可以采纳的,但并不完整,要想真正弄通,还需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于是引导学生,辨识通假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原文和注释找出“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句话中的通假字,许多学生不仅能够很快辨别出“垂”是这句话中的通假字,而且能够联想到现代汉语合成词“边陲”中的“陲”字便是该意义的遗留,这样的提问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起到了古今联系、以点带面的作用。

篇(7)

在包装设计艺术方面我们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天人和谐的思想,“谐”来自于“和谐”,“和”是中国文化的内核,中国人主张以和为贵,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精神文化的享受是在平和含蓄之中,而忌讳过分张扬炫耀,这为我国现代包装设计开启了新的境界。这种朴素的美学观避免了包装常有的华丽与喧闹,而是表现一种深刻含蓄的文化精神,追求一种超越物质、恬淡而深沉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包装是一种境界的象征,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谐”以和为首,和能生谐,谐能生趣,趣中有乐,乐能调动人的情绪,使人积极向上,使世界变得无比美好。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传统的审美文化心理中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外貌,也同时关注人物的内心和人格的完善。这种审美心理表现在包装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他们需要通过赏心悦目的包装体味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

优秀的包装设计既要传达真实、准确、有效的信息,同时又不限于只是满足这一简单的目的,它需要有某种情感,有某种意境,使接受者形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甚至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心理上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的多重心理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包装设计向艺术化和审美化的方向发展,增强视觉传达设计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包装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是人性化设计,它需要情感的交融,设计者把握好包装设计中的情感美、含蓄美和意境美,才能更好地传达设计思想和创意,让受众理解和接受。

一、情感美

白居易云:“感人之心,莫先乎情。”有了情感的介入,就能够动人之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扩大产品的销售,从而产生很好的情感效应。现代人生活在一个视觉富裕乃至过剩的文化氛围中。如果缺少情感,缺少趣味性,会使人感到某种视觉要求的匮乏或缺失。艺术设计中的情趣,可以弥补人们心理上的这个空缺,能接近个人的生活和个性化的心灵,能符合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生存环境。包装设计的重中之重,是充分运用各种设计手段,增强设计的感染力,使消费者产生愉悦、美好的情感,从心理上对消费者进行引导。

在视觉具有高度选择认识的基础上,趣味性的视觉图形能够被审美主体迅速捕捉、把握和顿悟。趣味性图形往往使接受者把“意料之外”的直觉转化为 “情理之中”的情感知觉,这样能引起接受者的欣赏热情,使他积极地打开情感的闸门。情感的这一活动的特点,决定了设计形式的新颖性和超常的变化性,只有变化,才能给接受者新的发现,新的视觉感受,使得情感之源不致因乏味而枯竭。

托尔斯泰也说艺术的功用在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包装设计作为审美意识集中体现的艺术,能否反映出审美理想的情感特性,是关系到这种艺术的独特性、审美魅力和艺术生命力的重要问题。从设计的观念上看,包装设计较之其他艺术样式有着更广泛的群众性。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要接触商品,都会感受到包装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切身、更富于召唤性地渗入到生活中去,谁也不能回避。情感性不仅体现在商品质量可靠、经久耐用、造型完美、适用方便等方面,更体现在形式上。例如,米老鼠的形象几十年来广泛用于商品包装。把人人见而生厌的老鼠变为人人喜欢的形象,主要是将动物人格化、人情化、趣味化了,显得生动而又活泼。又如,现代商品包装的漫画形式,也使人产生幽默感、亲近感。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情感性既是商品与受众者迅速“联姻”的红娘,又是促使视觉形象与消费对象成为“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催化剂”。包装中的“趣”味性设计是情感对理智的超越,同时,情感又是理智的折射。睿智、幽默的视觉设计之所以格外受到人们的青睐,就是因为创作主体超常的思维,“思接千载,神游万里”的奇特构思,是深情和深意相互撞击而绽开的笑眉,这种笑具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艺术魅力。

现代人的消费主张就是“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它充分反映出了这群消费者对“个性”张扬的追求特点。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价值的要求,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他们消费需求的日趋个性化、多样化,促使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感满足”胜过“功能价值”的时代。

二、含蓄美

所谓含蓄,从艺术方式来看,它是在不损害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不减少形象感染力这一限制之下的一种更简捷、更概括、更有回味的省略方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皇帝,想选一位优秀的画工进宫作画,就出了一道“深山藏古寺”的试题,于是献画者不计其数,画面不是画的巍峨的古寺,便是浓荫掩映的飞檐翘角,唯有其中一幅既未画树林也未画古寺,只是画了一小石径上两个抬水的小和尚。此处无寺胜有寺,这说明了什么?“景愈藏则境愈深”这就是含蓄美。

画面虚实关系的处理方法,有自己的法则,有时你愈想让画面形象、完整,清晰、就愈会使人感到繁冗累赘。这正符合在设计上常说的“加法”容易、“减法”难的理论。藏而不露,隐而不显,真而不实的含蓄手法,是符合古人所说的“气韵生动”的。虽然人们都有要“尽善尽美”的心理,这种审美结构相对稳定,它是历史积淀的化合,也正是此种心理意识的存在。人们希望得到完全的欣赏,而非零散、残缺不全的欣赏,但往往完美无缺的事物都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反而会觉着它少了点什么。断臂维纳斯就是这种审美理念的经典。美的规律有其共性,各类艺术创作都应遵循,无论是电影、文学、戏剧、绘画乃至设计都无例外。

艺术和设计是相通的,从古典诗词的空灵意境到图形设计的负空间、虚拟形,再到建筑设计的简约含蓄,看不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艺术家和设计师擅于找出一个着力点,以这一着力点显示其余。由于不和盘托出,所以显得无穷无尽,即所谓以一概万,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有尽中显示无尽,以达到“空则有、有则空”的含蓄美的最高境界。现代设计蕴含的空间巨人,从广告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到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等,处处都能看到运用含蓄这种表现形式来传达信息的成功实例。现代商品包装也不例外,现代商品包装设计的含蓄美,以突出品牌或企业形象为主,简简单单,一块标准色,一套标志字体即可,很少看到多余的图案装饰。在趣味性设计中,有意识地运用暗示的、隐喻的手法对客体进行倒置,使之与受众的理性相悖,以异常组合而构成新的图形,在读者脑中产生联想,联想的天地广阔无边,在联想中,主题内容越来越清,也越来越得以强化。这就是含蓄所能产生的功效。

以少胜多、由此及彼、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正所谓含蓄的力量。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提炼出的“含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对现代包装设计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

三、意境美

意境就设计而言应是设计作品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二者情景相生、虚实相成,激发受众的想象,使之触作品而生情。就设计师而言,因其具备独特的气质和性情,或娴静高雅,或任性纵意,或清幽婉转;而设计受众也有不同之性情,有淡泊致远之心境,也有痛快淋漓之心境,故而设计之意境乃设计及受众两者互通的境界。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情动与中而形于外”的自然宣泄,是感染读者共鸣的关键。诗总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故而诗的语言要求简练而生动,要在寥寥数字中包孕深刻的感情,以达到“以约总博,寓万里与尺幅间”的艺术效果。而包装设计是用可见的形象、符号、轮廓、色彩直接向观者传递思想感情。两者虽然在表达形式上不同,但在艺术效果的追求上是一致的。从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简洁、显明、乐见、易记的集约化符号化符合审美的形式体现,这些形式往往代表了事物最本质的方面,是对客观存在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是最能传递设计精神和打动受众的最美的形式。

把意境赋予包装设计中,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例如,迪斯尼动画在丰富的想象上具备特有的力度。动画片中风趣幽默的画面效果不仅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儿童,更吸引千千万万的成年人。其在艺术设计上表现出的明显的实用主义、自我表现、哗众取宠的特色,以及形式上的轻松、诙谐、机智、巧妙的喜剧色彩,更能取得观众情感的共鸣,使接受者感受到一种特有的亲切感。运用谐趣的创作手法,采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和“移花接木”的手法,使受众通过类比,近似联想给人意象不到的视觉感受,加强了人们对其深层意义的理解,并在意念内涵上有某种巧妙的契合,突出迥然不同的艺术情趣,取得按常规思维方式难以达到的表现力度和艺术魅力。使受众者的思维具有概念的独立性,跨时空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梦境式的伸展性。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想象空间的设置,如果包装装潢不能给人以回味与想象,那只能是平铺直叙的、缺乏艺术魅力的、空洞的作品。要让人的想象展开双翅,就需要给予一个心理的想象空间。在趣味性的刺激下,受众可以直面又一个世界,在感慨作者想象力的同时,经历精神上的“巅峰体验”,感悟到设计师的自我实现和对事物的精辟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