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9 16:22: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

篇(1)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差距度;投资度;指标体系;评价;什邡市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3-004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08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1]。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0月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明确到2015年,再建成2.67×107 hm2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集中投入和全域整治新机制,继续实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建设,新建5 000处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此举对于增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深化和扩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内涵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3]。

与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相比,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当前研究大多侧重于政策解读和宣传方面,也有专家[4-8]就如何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出了战略思考和具体措施,还有土地整治实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2,7-12]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然而尚未见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现状评价方法的研究,更缺少研究现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差距度和差别化的投资的相关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能有效确定建设区域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厘定基本农田现状与建设标准之间的差距,并使资金投资与现状相匹配,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投资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落实和建设好2.67×107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意义重大。

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上,国内外学者关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了理论基础[5-15],也有学者从耕地整理的自然潜力和现实潜力两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适宜的方法实现了指标的定量化;而耕地整理现实潜力在评价时,主要从待整理土地所处的社会经济区位、待整理土地本身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16-19]。冯锐,吴克宁等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等要求,运用理想解逼近法和限制因素组合法,对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做出时序安排与模式分区[20]。本文借鉴已有成果,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为例,在调查基本农田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实践经验和专家意见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构建差距度模型计量反映基本农田现状与标准之间的差距,构建投资度模型计量反映差距度与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以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时空安排,也为土地整理规划及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

1.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①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工程系统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评价体系;②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用特尔菲法,选择15位相关专家,经过两轮打分得出权重,使之能较准确地反应基本农田的现状;③确定评价单元,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行政村的相对完整性,本文以各行政村内的耕地为评价单元;④构建差距度gap degree (GD)模型和投资度investment intensity (II)模型,计量反映各评价单元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程度以及差距度和资金投入的关系。通过ArcGIS9.3建立数据库,利用综合评价法对评价单元现状进行分析,对照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相对应的综合值,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S,大于或等于标准值的表明没有差距,用0表示,暂不需政府投资;⑤采用自然断裂法natural breaks 分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对小于标准值的评价单元进行分级,差距度为1级表示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最接近,表明评价单元现状较好,相应投资较少,5级表示与标准值最远,表明评价单元现状条件最差,相应投资最大;⑥案例分析与运用,检验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

刘建生等: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1.2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权重的确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1]。根据目标体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将建设分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21],建立指标体系应围绕5大工程建设以达到建设目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特尔菲法,选择15位相关专家,经过两轮打分得出权重。指标及权重见表1。

(1)土地平整工程。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技术要求,土地平整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面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1],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田块集中度、田块细碎度、田块分维度、耕地坡度、有效土层厚度5个评价因子。田块集中可减少耕地的耕种成本和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耕地规模经营[22],可用田块集中度表示,即评价单元内农户平均经营田块个数的多少;耕作田面平整主要通过田块耕地坡度,细碎度、田块分维度3个指标反映,耕地的坡度较大,则不易采用机械化耕作,因而生产成本通常较高,细碎度、分维度也间接反映田块的平整度;有效土层厚度是耕地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方面选取有效土层厚度这一评价指标。

(2)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指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及输配电工程[1],应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要求,本文选取灌溉设施设计保证程度、排水设施状况2个指标。灌溉保证率可用有效灌溉面积百分比表示,即以正常供水年内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数表示;灌溉设施条件指单位基本农田面积内的水利设施长度,根据土地现状图数据用Arcgis9.3量算评价单元内的水利设施长度。

(3)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1],用通达度表示,田间道路通达度高,说明田间道路建设状况好,连通性高,以田间道路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表示[22]。

(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从而起到护田增产的作用。同时农田防护林网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23]。根据实地调查分好、较好、较差、差四等分别赋值4,3,2,1。

(5)其他工程。除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环境工程以外但与基本农田建设相关的其他工程,根据其他工程配套的实际情况赋值。

(1)数据标准化。由于收集的数据单位和数量级别不统一,在评价前应对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使结果落到[0,1]区间,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2.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什邡市位于成都市西北部和德阳市西南部之间,距成都市60 km,德阳市20 km,位于成都一小时经济辐射圈内,并在成德绵经济带中处于有利地位,属于西部经济社会发达和经济快速增长地区。地形为西北-东南走向,呈长条形形状,居龙门山中段,103°47′-104°17′E,31°01′-31°37′N。2010年,什邡市幅员面积820.3 km2,耕地面积22 964.58 hm2,占土地面积的35.36%,其中平坝、丘陵、山地分别占耕地总数的88%、3%和9%。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坝地区,基本农田面积19 911.27 hm2,主要分布在皂角、回澜、元石、禾丰、马井、隐峰、师古、南泉、马祖、双盛、湔氐等镇。

什邡市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1江2河3渠”,即石亭江、小石河、鸭子河,人民渠、红岩渠、大寨渠。全市耕地以水田为主,有少许旱地和水浇地。据什邡市农业局中低产田情况的调查报告,全市土壤耕层深度比较浅,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面积的62.25%,耕地质量急需提高。本文以什邡市的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101个村的基本农田为研究对象,土地面积数据来源于2010年什邡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等数据来源于2010年什邡市统计局的《什邡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12月和2012年4月份的现场调查数据、问卷数据,耕地分等定级成果(2007)来源于什邡市国土资源局。从2010年土地变更数据的地类图斑中提取基本农田图斑,运用ArcGIS9.3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其图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区图和坡度图进行叠加分析,扣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和坡度>25°的耕地区域。

2.2差距度与投资度计算及分级

用ArcGIS9.3建立的数据库,利用构建的差距度评价模型对什邡市的耕地现状进行分析,对照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相对应的综合值,确定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根据投资度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的投资额,再采用natural breaks 分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级,如表2,差距度为0级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投资也为0,GD为5级的现状条件最差,投资应最大。什邡高标准基本农田差距度和建设投资分级

(4)在明确什邡市的差距度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后,结合资金情况,按照先易后难、先难后易或者难易结合的原则,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支撑,为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和投资决策提供多方案参考。通过对运用GD和II模型的运用,确定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为0930,已经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村7个

3结论与讨论

(1)本研究严格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土地整理工程系统理论,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评价体系,通过什邡市的案例运用,能较准确反应待建设的基本农田现状,现状条件比较好、差距度较小的基

(2)构建了差距度(GD)模型和投资度(II)模型的,计量反映耕地现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之间的差距程度和相应的投资额度,为差别化投资、有效配置建设资金提供科学参考,也能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空间和时序安排。

(3)本研究在差距度和投资度匹配上做了有益探索,但评价指标体系中少量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只能定性评价。科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经济社会条件、政策限制、行政导向等,这些因素之间又互为交叉、互为影响,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冲突,必须经过综合分析、全面评判,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如何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构建政府主导、国土部门搭台、相关部门集中投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加大涉农资金在地方上的统筹力度,解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投入分散的问题,以建设促保护,以建设促发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解决现有耕地田块破碎度的有效手段,并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同时,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如何做好公众参与,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正确处理好建设中“科学”与“民主”的关系,解决权属状况复杂等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都是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Construction Standards, High Stanolards of Farmland, TD/T1033-2012[S].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 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Liu Xinwei, Li Jingyu, Zhao Cuili. On Building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3): 1-5.]

[3]严金明,夏方舟,李强. 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9.[Yan Jinming, Xia Fangzhou, Li Qiang. Top Strategy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14): 1-9.]

[4]李少帅,郧文聚.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资源与产业,2012,14(3):189-193.[Li Shaoshuai, Yun Wenju. Issues and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nd of Basic Farmland[J].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2012, 14(3): 189-193.]

[5]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 农村居民点重构典型模式对比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46-53.[Liu Jiansheng, Yun Wenju, Zhao Xiaomin. Typical Patterns of Rural Settlements Readjust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in Wuxing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J]. China Land Science, 2013,(2):46-53.]

[6]陈百明,张风荣.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7-203.[Chen Baiming, Zhang Fengrong.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Indicators System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1, 16(3): 197-203.]

[7]王静,张凤荣,郭旭东,等.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53-56.[Wang Jing, Zhang Fengrong, Guo Xudong, et al. Assessment Method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at County Scale[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4, 20(2): 53-56.]

[8]薛剑,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与规划建设规划研究: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3.[Study on the Criteria and Plan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in Fujin City,Heilongjiang Province[D].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9]U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M]. New York, 1996.

[10]Tan Shuhao.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3): 272-285.

[11]刘建生.农村居民点整治之模式识别、潜力测算和布局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Liu jiansheng The Research of Pattern Idemification Potentiality Calculation and Space Optimization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D].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12]战金艳,史娜娜,邓祥征.江西省耕地转移驱动机理[J].地理学报,2010,65(4):485-493.[Zhan Jinyan,Shi Nana,Deng Xiangzheng.Driving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s in Jiangxi[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4):485-493.]

[13]薛剑,郧文聚,杜国明,等.基于遥感的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差异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4):245-251.[Xue Jian,Yun Wenju,Du Guoming,et al.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Pattern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2,28(24):245-251.]

[14]Petr Sklenicka. Apply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Land Consolidation Effect to Three Contrasting Study Areas in the Czech Republic[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4): 502-510.

[15]Gonzalez X P. Evaluation of Land Distributions with Joint Regard to Plot Size and Shape[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4, 82(1): 31-43.

[16]张正峰,杨红,谷晓坤. 土地整理项目影响的后评价方法及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313-317.[Zhang Zhengfeng, Yang Hong, Gu Xiaoku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Post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12): 313-317.]

[17]张正峰,陈百明,郭战胜.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8,18(5):37-43.[Zhang Zhengfeng, Chen Baiming, Guo Zhansheng.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Arable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J].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18(5): 37-43.]

[18]付清,赵小敏,乐丽红,等. 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208-213.[Fu Qing, Zhao Xiaomin, Le Lihong, et al. Evaluationon Multisuit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GIS and Nichefitness Model[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2): 208-213.]

[19]吴飞,濮励杰,许艳,等.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与决策[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70-277.[Wu Fei, Pu Lijie, Xu Yan, et 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for Selecting Cultivated Land Into Prime Farmland[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12): 270-277.]

[20]冯锐,吴克宁,王倩. 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Feng Rui, Wu Kening, Wang Qian. Time Sequence and Mode Parti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Zhong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22): 243-251.]

[21]吕婧. 中国土地整理工程体系的构建[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89-92. [Lü Jing.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System for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8, 24(9): 89-92.]

[22]郧文聚. 关于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Yun Wenju. Thoughts on Accelerating Land Consolidatio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6): 1-5.]

[23]郧文聚,宇振荣.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6. [Yun Wenjun, Yu Zhenrong. Ecological Landscaping Strategy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4): 1-6.]

篇(2)

2011年,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建设1.4万亩,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整个工程分6个标段于10月底开工建设,年底前可完成土方任务,明年春耕前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为了使主要项目工程使用寿命达到30年以上,切实做出“精品工程、长效工程”,今年项目区的大断面灌溉斗渠采用立模现浇砼衬砌的方式,砼现浇渠道达9.8公里。区开发办将派专人负责砼现浇渠道工程,对开挖、立模到砼拌制、振捣、嵌缝和养护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积累经验、改进工艺、控制成本、提高质量,为今后立模现浇砼衬砌渠道在全市的推广打下基础。

通过近几年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一)坚持“三个好、一个高”,竞争立项,择优选项。一是水土资源条件要好。选择灌溉水源有保障、交通便利、地貌平坦、集中连片的地方搞开发。二是经济条件要好。选择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搞开发,方便解决自筹资金到位难的问题。三是村级班子要好。村级班子办事协调能力强,可以随时处理施工队与村民发生的一些矛盾和完成田地平整、责任田调整等任务,将使项目实施事半功倍。四是群众积极性要高。这是项目工程能否顺利完成、不留后遗症的关键所在。

(二)坚持三项原则,科学搞好项目规划设计。一是坚持求真务实原则,搞好测量工作。在实地测量前,带领设计和测量人员到实地熟悉地形地貌,制订具体测量工作方案,设计人员必须依据现状地形图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选择土地平整方法。对地势平坦的田块,按同水平线进行平整;对有一定坡度的田块,以等高线平田的方法进行平整。三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资金主要用于农田的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工程以及田间渠道的开挖衬砌、桥涵闸等渠系建筑物的配套。

(三)建立三项制度,创新项目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多方参与规划设计的机制。在工程项目完成初步设计初稿时,将规划设计图拿到项目区去,征求当地乡镇、村干部和村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需求,采纳合理、可行的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争议。二是推行专家评审制。开展初步设计报告审查工作,组织水利、农业、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专家,对设计报告的规划、布局、措施、工程方案和预算等进行全面评审,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三是严格执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农发工程要成为精品工程、阳光工程和惠民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至关重要。我们严格遵守《招投标法》和国家、省农发办招投标管理规定,把握招标委员会、招标文件、公开招标、实地踏勘、评标委员会、评标规则、公开开标和签订合同8个关键环节,确保招投标工作公开、公平和公正。

(四)多措并举,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一是精心组织。领导在一线靠前指挥,工作人员常驻工地,深入到各个标段施工现场督导,及时处理有关问题。二是统一标准。要求各个标段的工程质量统一标准,并不定时组织各标段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促进。三是严格项目自查验收和市级检查验收工作。

(五)提高认识,落实经费,做好建后管护工作。一是加大管护工作宣传教育。杜绝“只建不管、重建轻管”的思想,做到建设与管护并重。二是明确项目工程产权,落实管护经费。“工程落地,管护上马”,将验收合格的项目工程产权全部移交给项目所在乡镇,同时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三是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开发办不是将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移交到乡镇后就万事大吉,而是定期到项目区实地查看工程设施的完好程度,督促乡镇落实管护责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筹资投劳落实困难。按现行的资金配套比例计算,农民每亩需要筹资投劳85.7元,区户均耕地3.9亩,每户需筹资投劳约334元,对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现在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在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老弱妇孺,投劳也有很大的难度。而国土部门类似我们项目的农村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亩投资标准高(2200元/亩),全为财政投资,无需农民自筹,对我们的冲击很大,影响了农民群众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2012年高标准示范工程项目本来选择在区下村镇实施,可研报告都已编制并审查完毕,然而当地镇政府和农民群众听说国土部门也在搞土地整治项目且政策更好后,纷纷找到区开发办要求取消农发项目,逼不得已,只好另行选址。

(二)项目建设标准不够细致。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在哪里?多高合适?,国办出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比较宏观,没有出台建设标准细则,竣工项目的工程标准不够统一和规范。

三、意见和建议

篇(3)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__建设的决定》精神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__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规定的森林覆盖率指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建设生态家园、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林业,进一步扩增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全县造林总面积__万亩,其中成片造林__万亩,新建农田林网__万亩,更新、完善农田林网__万亩,四旁植树__万株,培育苗木__亩,森林覆盖率提高__个百分点以上。新增城区绿化面积__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__。

三、工作重点

1、绿色通道建设工程。重点实施__省道、__公路、__专用路和__大道绿色通道建设工程,__省道每侧营造__米林带,__路和__大道每侧__米林带,__专用路每侧__米林带(改造和补植),总长__公里,造林面积__亩,其中新植面积__亩,改造和补植面积__亩。

2、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重点实施__沿线有关乡镇和__地区坡度大于6度、二级以上提水的坡地和宜林地,计划营造水土保持林__亩,经济林__亩。

3、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按照主攻__部、完善__部、缩小网格、提高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__部有关乡镇土地复垦工程和河湖沟渠清淤疏浚等水利工程建设,全力抓好农田林网和沟渠路堤配套绿化建设,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__万亩。继续扩大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区面积,使一、二级林网达到__以上,中西部地区农田林网绿化率达到__以上。

4、城镇绿化美化建设工程。围绕__行政中心建设、__综合开发和__河绿化观光带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提升绿化档次和品位,注重景观效果。新增城区绿化面积__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__,形成“三园二场、二纵二横、一环一带一景”的城市绿地建设新格局。

5、林业种苗花卉基地建设工程。以__、__苗木花卉园、县__繁育场、__、__、__鲜切花基地以及__实施无粮区的建设为重点,加大城市绿化苗木和花卉的培育力度,新增__亩以上规模苗木花卉基地__个,新增花卉大棚__栋,建成以__、__为中心的__两大鲜切花产业基地,逐步形成__路接__路百里苗木花卉长廊。

6、新农村建设林业示范工程。森林覆盖率是小康社会建设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我们将严格按照《__省社会主义新农村造林绿化建设标准》的要求,对全县首批__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开展绿化造林达标活动,县政府将从__资金中安排示范村造林项目,加大资金投入,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提高绿化造林的整体水平。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发动,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宣传部门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集中报道全县造林绿化的先进典型和工作动态,大力营造植树造林的浓烈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造林绿化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地方产业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绿化造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绿色生态__的建设水平。

2、制定实施计划,分解落实造林任务。各乡镇(场)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造林实施方案,明确重点绿化工程和造林地段,层层分解落实造林任务。有土地复垦和水利疏浚工程的乡镇要全力搞好绿化造林的配套建设;要充分挖掘造林潜力,逐块、逐段落实造林地块,确保应栽尽栽,一步到位,全面覆盖,不留死角。

3、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造林工作职责。各乡镇(场)要切实加强对绿化造林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的工作职责,制定考核奖惩办法,落实关键措施:一是建立绿化造林目标责任制。县、乡、村层层签订绿化造林责任状,明确造林面积、标准、时间和质量要求,将绿化造林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二是明确责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各单位的主要领导为绿化造林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要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始终站在造林生产的第一线,要深入田间地头和造林现场,及时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督促检查造林进度和质量。

4、创新经营机制,拓宽林业投资渠道。各乡镇(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造林绿化经营机制,积极创造有利于林业发展的宽松环境。进一步稳定林地所有权,放活林地使用权,赋予各类经营主体的自主经营权,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使经营者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广泛吸取和利用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入绿化造林。

篇(4)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做法

一、基本情况

温泉县位于新疆西北边陲,地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查汗乌逊山和阿拉套山之间的博尔塔拉河中游,两面环山,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呈簸箕状,以境内多温泉而得名。国土总面积5881.7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734-4569米之间。

多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把水利建设纳入主要议事日程,作为中心工作,成立水利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定期不定期召开水利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水利工作,形成了“领导抓,抓领导,全面开展,常抓不懈”的工作局面。

二、具体做法

为了加强我县水利建设步伐,我县始终坚持“水利为社会,社会为水利”的原则,以民建公助为主,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齐上,改善了水利建设投资方式,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展水利。

根据不同的工程建设内容,本着量力、自愿的原则,筹集水利建设资金。长期坚持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制度,全面组织发动农牧民投劳投工。

严把水利工程质量关,形成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温泉特色。在“天山杯”竞赛评比中被树立为全疆样板工程,被“天山杯”检查组及专家荣誉为水利工程样板中的精品。

一是实行了领导与技术人员包干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签订责任状,明确奖罚制度。

二是改革水利工程承建管理形式,由原有的群众、民工与专业施工队的承包方式,改变为面向社会有资质的专业施工企业进行招投标,增加了工程承包透明度,确保了工程质量,提高了投资效益。

三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点带面,严格执行“五面六线”的设计施工标准,全县的水利工程达到了“平、直、顺、滑、实”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水利工程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提高工程效益的路子。1997年,我县率先在全疆试行了“配水到户”的管理办法,1998、1999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了《温泉县节水管理办法》、《温泉县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温泉县村级接水员管理办法》,至2000年我县全面推行了“配水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四到户的管理办法,全县形成了一套科学实有的田间灌溉管理体系,减少了中间环节,减轻了农民负担。这一办法和措施,已在全州推行,并推广到全疆各地。

近几年,随着水利建设的基础水平不断提高和农牧业经济的发展,高新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已成为我县水利工作的中心,自压喷灌工程、低压管道灌工程已开始实施,

㈠进一步抓好节水工程建设,提高节水效率

继续开展以工程化防渗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完善和配套现有水利工程设施,配合国家大型灌区更新改造配套建设,提高全县输水工程灌溉面积。“十一五”期间,依托项目的实施,争取到位国家补助资金及企业援助资金12700万元,修建防渗渠道294.19公里,较十五期间增长24%,年均增长4.8%。加高加固堤防22.5公里,较十五期间增长44%,年均增长8.8%。清淤渠道2280公里,较十五期间增长10%,年均增长2%。建设村镇供水工程15处,新建小型水源工程灌溉机井19眼,改善灌溉面积12.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万亩,较十五期间增长186%,年均增长37.2%。完成了国家大型灌区更新改造项目安格里格支干渠、查乡五一干渠、塔秀新干渠等防渗渠道改造工程51公里,结束了县境内骨干输水渠自然土渠运行的历史。

㈡加快高新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山前自压喷灌。

强化节水灌溉管理,在抓好常规节水工作的同时,加强农艺术措施、田间管理措施,建立具有温泉县特色的标准化小畦灌节水示范灌区,常规节水标准化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90%。

加强服务组织建设,以基层水管所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完善“配水到户”协会工作,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全县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节水服务体系。

切实做好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确保节水增效建设的高标准水平,修编和实施《温泉县节水总体规划》,全面完成《温泉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牧区水利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构筑温泉县水利建设发展基本框架,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加快水利建设发展的步伐。

㈢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温泉县水利建设虽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工程自成体系,基础已基本形成,但是从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建设节水农业、节水社会的高度看,既存在较大差距,也有着节水增效的巨大潜力。从自然条件看,温泉县耕地大部分布在博河两岸南北山的坡前地段,坡度大,土壤保水性差,采用目前的沟畦灌,灌溉水量绝大部分渗漏,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地面冲刷,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从水资源看,温泉县现在耕地50万亩,地表水利用量2.39亿m3,因受地形的影响,水资源分布不均,致使农业生产投稿高,产出低,严重制约着我县的经济发展。在加强节水管理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有利地形,推广10万亩山前自压喷滴灌,年可节水3250万m3,用于缓解供需水矛盾。

㈣加强节水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科学制定节水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本着全面安排、分期实施、统筹兼顾、综合开发的原则,结合本县的水资源、地貌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水规划,继续加强、完善衬砌渠道的优化设计、施工管理,在坡度较大的大块农田、饲草、饲料基地、生态绿地推广管道输水工程,自压喷灌工程,在经济作物较密集地,积极推广小型喷灌机和生态节水技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每年完成1万亩的草料基地配套,2万亩的管道灌溉及自压喷灌,0.5万亩的小型喷灌;大力实施深耕保墒、平田整地、地膜覆盖广泛推广和使用抗旱保水剂等排工程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农业。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管理机制,建立上下配合,各有关部门之间密切合作,由县主要领导挂帅的“节水建设领导小组”、“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制定可操作的农业节水管理办法和规章,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民节水的积极性,发挥节水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篇(5)

1新疆干旱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新疆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还不适应其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特点,虽然近20年来在引进高效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如微喷灌)在新疆的适应性方面做过一些试验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个科学的节水灌溉发展区划和发展模式;有些地区则不顾经济实力水平和地区特点,片面追求高标准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新疆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节水意识相差很大,今后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灌溉方法仍然是以地面灌溉技术为主;一些节水示范区所采取的节水措施单一,只注重工程节水技术的应用,没有将工程节水措施与非工程节水措施和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难以获得节水工程技术的最佳效益;目前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投资基本上还是靠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现行的用水管理体制不能适应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需要,水价偏低,仅为水成本价格的一半多一点;此外,水管理机构最末级设在乡一级(只管到斗渠以上的配水),而喷、微灌工程和改进地面灌技术设施主要分布在田间,农民的节水意识较差,依靠以户为单位的管理无法实现节水设施的高效利用。

2新疆干旱区不同分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优先选择的方法

新疆干旱区地域辽阔,各地情况不一,因此节水灌溉需要结合各地区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区。通过分区,明确不同类型地区的灌溉用水紧张程度,提出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2.1根据气候条件

灌溉方法和灌水技术主要受地区湿润度、蒸发、空气湿度和温度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根据新疆的气候特征和灌溉农业的特点,综合分析不同气候区作物参照蒸发量与其湿润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农田水分供求差来判别喷灌的适宜性。新疆各地区气候特征见表1。

一般当湿润度A<0.33或水分供求差I>500mm(333.5m3/667m2)的地区,主要采用改进地面灌水方法和滴灌方法(包括地下滴灌)。在湿润度A>0.33,水分供求差I<500mm的地区,适宜发展喷灌。不同喷灌技术的允许风速为:远射程喷灌<2.0~2.5m/s;中射程喷灌<5m/s;短射程喷灌小于6~7m/s;悬臂多支点式喷灌<8~10m/s。

2.2根据土壤条件

2.2.1根据土壤的透水性

土壤质地决定土壤的保水能力及渗透性,土壤的保水能力及渗透性又决定作物的灌水定额。

不同土壤透水性应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见表2。采用喷灌时,喷灌强度必须与土壤的渗吸速度相适应,以免产生径流和积水。

2.2.2根据土壤盐渍化程度

在盐碱地区,为减轻和消除盐碱对作物的危害,必须采取恰当的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见表3。

2.2.3根据地形地貌

微灌能适应各种地形地貌,喷灌对地形坡度要求不高,但当地面坡度较大时,喷灌的允许强度将会下降。当地面坡度为5%~8%时,喷灌的允许强度降低20%;地面坡度为9%~12%时,喷灌的允许强度降低40%;地面坡度为13%~20%时,喷灌的允许强度降低60%;地面坡度大于20%时,喷灌的允许强度降低70%。因此,当地面坡度较大时,应采用喷灌强度较小的喷头。自压喷灌要求有形成自压条件的坡度。地面灌溉对地形坡度要求非常严格,平整土地工作量较大。因此,在地形起伏不大、平整土地工作量不大的地区,可以采用喷灌、微灌或地面灌,而在地形复杂、高差起伏较大的地区,应优先考虑采用喷灌或微灌。

2.3根据地下水埋深、矿化度状况

地下水临界深度(指不致引起土壤盐渍化的最小地下水埋深),主要由气候、土壤质地、地下水矿化度、农业生产条件等决定。在矿化度相同的情况下,土壤质地愈重,临界深度愈小;在土壤质地相同的情况下,矿化度愈高,临界深度愈大。当地下水埋深小于地下水临界深度时,就应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否则在灌溉时将会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当地下水的矿化度不高,且埋深较浅时,作物可利用一定数量的地下水,从而减小灌溉定额。地下水的类别是根据地下水的矿化度来划分的。当地下水的总盐量在0~1g/L时,认为地下水属于淡水,总盐量在1~3g/L时,属于微咸水,总盐量在5~10g/L时,属于弱咸水,总盐量在10~30g/L时,属于咸水。当地下水埋深不同,矿化度不相同时,作物耕层可利用的地下水量不同,相应采取的灌溉方式也有所不同,见表4。

2.4根据作物因素

篇(6)

[摘 要]滴灌 施工 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132-01

引言: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在我国由于农业灌溉效率普遍低下,水资源利用率仅为30%~40%,而水资源利用率高的国家已达70%~80%。因而,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的问题,对于缓解水资源的紧缺非常重要;尤其在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展节水灌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监理工作的技术准备

1、专业技术能力储备

滴灌自动化工程包括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地理信息等技术,包含的专业众多,涉及范围广;而且自动化技术自身发展较快,产品升级、设备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具备专业化、复合型的能力,才能发挥控制和把关的作用。

2、学习借鉴其它滴灌自动化项目的经验,特别是其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原有设计如滴灌带的选择、阀门的位置、数量等事先未考虑自动化的需求,造成自动化成本过高、灌水均匀度降低、故障增多等问题。因此,进行滴灌自动化在管网改造时应在满足水利和作物要求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滴灌自动化的需要,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降低系统综合成本。再如:管理人员对设备的性能、特点和日常维护不甚了解,系统的管理、使用和维护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必须在合同中加强施工方的培训和售后服务方面的约束和规定。

3、掌握水利自动化工程的特点

由于水利自动化工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设计单位往往没有提供详细的施工设计图纸,只提供方案和主要设备清单,所以设计交底的前期控制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监理工程师要花大量精力熟悉图纸,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清楚设计要求、结构体系、关键环节,在交底过程中,应详细了解设计意图、方案、设备选型、实施方案、施工工艺等。

4、做好可操作性和可控性的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

根据水利自动化工程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配备相关的规范、标准、检测工具、仪器,设计制作各种监理实用图表,制定工程预控措施等。通过制定详细的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以增加对工程的认识和熟悉程度,才能针对性地开展监理工作。

二、管沟开挖的质量控制

1、开挖前的准备工作①滴灌工程施工要求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前按照工期先要制定工期计划,建立健全施工组织,制定质量检查方法和安全措施。②施工放线时,须设置控制网点,按先主管后支管、毛管的顺序进行。中沟槽开挖心线上每隔30~50m在管道线、转折点、闸阀等处打桩标注,并在地形复杂的地方加桩,桩上应标注开挖深度。③应将施工区域内的障碍物、周围的地面输水设施调查了解,如农田灌溉渠、工厂排水渠等以及其他临时性或永久性排水设施,提出明确处理方案。

2、管沟开挖①管沟开挖前应向开挖人员进行交底,包括管沟断面,堆土位置、地下障碍物分布情况及施工技术要求等。②开挖管沟时应规划好堆土的位置,应将开挖的土石方堆放在布管的另一侧,且堆土距沟边不得小于50cm。在农田区开挖管沟时,应将表层土与底层生土分层堆放。③开挖的管道沟要求底平、沟直,管沟断面符合设计要求。④沟底遇有硬石、木头、垃圾等杂物时,必须清除,然后铺一层厚度不小于0.15m的砂土或素土,并整平夯实。对软弱管基及特殊腐蚀土壤,应按设计要求处理。⑤开挖管沟遇到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线时,应与其主管部门协商,并派人到现场监督,避免开挖时损坏。⑥机械开挖沟槽时,沟底设计标高以上0.20~0.30m的原状土应予以保留,由人工清理至开挖标高。人工清理沟底时,应认真按沟底标高和宽度开挖,并使沟底土壤结构不受扰动或破坏。若扰动,局部超挖,应铲除至设计标高以下0.15~0.20cm,然后铺上砂土整平夯实至设计标高。⑦对于大挖方或深挖方地段采用机械开挖时,可以在沟旁地面上预先连接管道,以减小在沟内的操作。

3、地面截水沟槽开挖时常会遇到雨水、污水及灌溉水流入沟内,影响施工。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往往还会造成塌方,不均匀沉降、管道下沉或上浮等,发生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开挖工作,还影响管道安装等。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需根据开挖现场情况,设置地面截水。①在山坡地区较高处设置截水沟,阻止地面水流入管沟。②如沟槽旁有工厂排水沟、农田灌溉渠时,可将挖出的土堆在沟槽与排水沟或灌溉渠之间。沟槽处于低凹处时,可两侧堆土,下大雨时派专人检查及时堵截,防止雨水流入沟内。③沟内排水按开挖沟槽的坡度在管段的低点开挖集水坑,可设置潜水泵排水。

二、管沟回填的质量控制

1、回填土沟槽回填土必须确保管道、接口及构筑物的安全,易选用无腐蚀性、无坚硬物体并且较干燥的土壤作为最优回填土料。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上0.50m内回填土不得含有碎石、砖块、垃圾等杂物,不得采用冻土回填,距离管顶0.50m以上的回填土内允许有少量直径不大于0.10m的石块。当沟边的土不符合要求时,可过筛再用或更换合格的土壤。

2、回填顺序①回填包括填土、摊平、夯实、检查等工序,根据不同条件采用机械与人工方法。管沟回填应在管道充水的条件下进行,回填前先将沟内积水排除,以免形成夹水覆土,产生“弹性土”,造成以后地面下沉。②管沟的回填分两次进行: 为了保护管道,在管道铺设的同时,宜用砂土或符合要求的原土回填管道的两侧,一次回填高度为0.10~0.30m,捣实后再回填到管顶以上0.50m处。在回填过程中,管道下部与管底间的空隙处必须填实,管道接口前后0.20m范围内不得回填,以便试压时检查管道接口是否漏水。③管道试压合格后大面积回填,先回填预留的检验接口,再回填管顶0.50m以上部分。采用机械回填时,要从管道的两侧同时回填,机械不得在管道上行走。回填时应将管道两侧回填土同时夯实,填土与夯实操作中要注意防止损坏塑料管和管件。

三、管道冲洗和系统调试运行

1、管道冲洗①管道冲洗由上至下逐级进行,支管和毛管按轮灌组冲洗,冲洗过程中随时检查管道情况,并作好冲洗记录。②先打开枢纽总控制阀和待冲洗的阀门,关闭其他阀门,启动水泵对干管进行冲洗,直至干管末端出水清洁。最后关闭干管末端阀门,进行支管冲洗,至到支管末端出水清洁,最后关闭支管末端阀门冲洗毛管,直至毛管末端水清洁为止。

2、系统调试运行滴灌系统运行前必须做好系统的调试运行工作,机电设备、过滤器、施肥罐、控制阀门和计量仪器仪表等全部按设计和规范安装完毕后,进行机电设备空载试运行,检查各设备、部件安装的正确性,以及能否平稳运行、制动可靠等。①按设计要求分轮灌组进行。②水温和环境温度为5~30 ℃,水压和试压时间要达到微灌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③要随时观察管道的管壁、管件、阀门等处,如发现渗水、漏水、破裂、脱落等现象,应作好记录并及时处理,处理后再进行试运行,直到合格为止。④做好验收准备工作,等待监理及业主组织验收。

结语:采用滴灌灌溉,不仅工程施工管理上要合理有效,更要加强后期维护才可以使技术应用符合实际,实际效果更佳,满足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高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林相改造;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树种;景观规划

1 大蜀山森林公园自然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大蜀山森林公园地处北纬31°26′,东经117°8′,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蜀山区位于合肥市西南部,东以金寨路与包河区为界,北以环城西路和南淝河与庐阳区为邻,西南两面与肥西县接壤。区域内座落着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政务文化新区和已建好的中国(合肥)科学城。

1.2 地形地貌及水文

大蜀山山峰系大别山南麓余脉,地形起伏陡峻,是江淮地区不可多见的典型火山山貌。峰顶海拔284m,山势东南高,西北低,且东南面坡缓,背面坡陡,最小坡度5°,最大坡度30°,整个山体呈椭圆形,环山约7.75km。

大蜀山内有一自西北向东南流向的蜀山干渠,下游接十五里河,河水注入政务文化新区的天鹅湖。大蜀山东侧有修建的面积约26.67hm2的人工湖。西侧有一系列水塘通过水渠与312国道南侧的柏堰坝水库相连。北边是我国较大的人工湖之一——蜀山湖(董铺水库),其面积约1 466.67hm2,有一道高23m、长2581m的拦水大坝,能蓄水1.7亿m3,关系到合肥市郊区数万亩农田灌溉、合肥市防洪和供水,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地位。

1.3 母岩母质及土壤

大蜀山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时期(约1.4亿年前)的一座火山,现已为死火山,古火山应有的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火山颈等火山遗迹至今保存完整。地质结构为堆积型,岩石主要为岩浆岩,山坡上分布不少由岩浆喷发形成的的黑色岩石。蜀山森林公园土壤深厚,土质多属于侵蚀性黄棕壤,局部分布有红壤。

1.4 气候

合肥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最冷1月,平均气温2.4℃;最热7月,平均气温28.4℃。降雨量近0.001m3,年平均无霜期228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日照2100多个小时。

1.5 植被

大蜀山现有植物有40余科200多种73万多棵,主要森林植物有马尾松、国外松、雪松、水杉、柏、麻栎、青冈栎、银杏、香樟、盐肤木、枫香、玉兰、毛竹、石楠、冬青、乌桕、栾树等。

2 大蜀山森林公园的林相现状

2.1 林相单一,森林整体景观较差

据调查,大蜀山森林公园有林地总面积553.2hm2,其中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纯林和针阔混交林就达247hm2,占林分面积的44.65%,还有一定面积的雪松林。可见林相单一,森林整体景观较差。特别是98年爆发松材线虫病以来,松树枯死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林相景观,因此更新林相迫在眉睫,如图1所示。

2.2 主要树种较单调,季相景观不够丰富

公园内分布较广的树种除了马尾松外,主要为:麻栎、枫香、香樟、乌桕、盐肤木、重阳木、栾树,其中常绿乔木仅有香樟;落叶树种中重阳木、乌桕为小乔木,高大乔木仅有麻栎,盐肤木,且分布有限。多数群落由上述树种以不同组合方式而成。春季开花飘香、秋冬季观果、观叶植物相对较少,树种搭配不尽合理,无法给人以“步移景换”的感觉,未能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景观的观赏要求。

2.3 林分通透性较差

大蜀山森林公园的植被主要是解放后长成的人工林,造林时为了降低成本,建群树种均为小规格苗木,造林密度大,经过几十年的生长,不少地块郁闭度达0.9以上,甚至完全郁闭。不仅无法进行人为养护作业,如打药防治病虫害等,而且视线封闭,使人压抑,如图2、图3所示。

另外林下杂灌较多,受人力、物力影响,林下卫生伐、间伐力度不够,不仅使下层树种很难成长为上层树,也使林分具有很高的火灾隐患。

3 林相改造方案

3.1 森林抚育方案

3.1.1 森林更新采伐。主要是马尾松、国外松的更新采伐。位于大蜀山坡度较缓,土层较厚的区域,小班号为1,3,4,6,7,9,12,17,19,20,21,22,24。解放后栽植的马尾松纯林,其密度大且普遍进入生长峰顶期或成熟期,郁闭度达到0.9,甚至完全郁闭。同时受松材线虫病的侵害,需将这些成材木、病木进行更新改造。根据林分分布特点、立地指数高低及水土保持状况,采取隔株、隔行、小片间伐方式,分期分批采伐松树纯林,采伐强度控制在30%~50%,争取使更新后的郁闭度降低到0.6~0.65。充分利用现有林地中的次生林进行抚育,形成地带性森林植被,同时在林下补植常绿阔叶树种,确保冬季林相足够的绿色。补植的常绿树种主要是香樟、苦槠、深山含笑、红果冬青、青冈、桂花等,形成以阔叶树为主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增加林分的防火、防风、抗病虫害的能力。

3.1.2 抚育间伐。杂阔混交林的抚育间伐,主要分布在蜀山半山腰位置,土层较薄,生长条件较差,小班号为8、13、14、15、16。借鉴其他林区林相改造的成功经验,结合具体地形、地貌等自然特点。在公园杂阔混交林分批次进行带状或小块状抚育间伐,伐除和清理区内腐朽木、枯死木、病虫木及杂灌木,强度控制在15%~20%,增加林地通透性,促进林下阔叶树种诸如盐夫木、香樟、青冈、冬青、麻栎等的生长;伐除过密过多的林木,抚育生长较好、具有培育前途的树木,使其尽快形成上层林木,保持林木足够的生长空间。采伐强度利用树冠系数法测算。计算公式如下:N=10000/(K?H)2式中:N为每公顷保留株数;K为树冠系数,即冠幅与树高之比;H为林分平均高,图4为卫生伐后的林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