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发展的现状

经济发展的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9 16:22: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发展的现状

篇(1)

关键字: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在国际竞争日益剧烈的当今社会,体育经济已经被纳入竞争的范畴,国家如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体育经济显得至关重要。在今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应该行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提出创新观点,不断完善和实践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经济框架,构建体育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意义

(1)体育产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扩宽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渠道,而且带动了第三产业中下游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产业的壮大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调节了第三产业的产业比重,优化了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的总量扩张以及结构优化方面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体育产业提高国民素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属于比较高层次的产业,对劳动力的要求高于其他产业。正是体育产业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劳动力的劳动结构,提高劳动工作效率。此外,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产业,满足了人们的新的消费需求,强壮了人们的身体,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1)体育意识淡薄,消费水平比较低

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体育产品的消费占总消费水平的40%甚至更多,而我国体育消费支出仅仅占总支出的20%左右,北京上海等地高于平均水平,占总支出的30%。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体育消费还具有一定的排斥性,收入水平难以支撑较大的体育开支。

(2)体育管理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竞争力

体育产业对劳动力的要求高于传统产业,因此限制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不仅仅要懂得体育的相关知识,还要懂得经济、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我国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此外,我国体育产业的企业发展规模比较小,市场竞争力薄弱。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性著名企业众多,产业资本充足,规模比较大,在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往往占有一席之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处于低端,难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著名企业相匹敌。

(3)体育市场定位不准,市场管理不健全

我国传统的体育产业只注重国家投入,企业很少考虑自身的发展。企业对体育消费的规划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体育产业的高层次性比较低。由于体育产业是新兴的市场,企业的管理层对产业的未来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其目标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跟不上时代和政策的变化。体育市场管理混乱,没有科学的约束机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例如一些非专业人员未经批准,私招学员,开办各种武术、气功讲座、培训,开设武馆,招摇撞骗,甚至搞封建迷信、宗教活动。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途径

(1)探索消费途径,健全消费机制,培育消费市场

扩大我国的体育消费市场,建立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市场以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根据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特点,加大对商业性与地方性体育市场的开发力度,注重对体育市场的中介机构的完善与监督,坚持常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与新兴体育健身娱乐项目并举的开发方针。

(2)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完善体育产业系统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比较混乱,不能适应现代的体育市场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我国加大力度整治与规范体育市场的秩序,提高体育市场的产品质量和产品服务。尽快塑造品牌效应,努力提升我国体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我国体育市场的优化升级,打造高级体系结构。深入开发我国丰富的体育资源,充分的利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来来支持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调整体育产业结构,扩大企业产业规模,淘汰落后的体育企业或者进行兼并,从整体上保证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以及高效率。建立和形成有效的体育竞争机制,创造竞技体育的真正公平、公正环境,完善体育产业系统。

(3)培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完善培训机制

21实际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在体育产业中,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努力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应加强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育和教育,努力造就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强化培训;再次是要广泛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体育经济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我国体育产业的培训机制不科学合理,培训内容落后于潮流的发展,不能够迅速的适应广大消费者的创新需求。因此,完善我国的体育培训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积极启发我国体育人才的创新思维,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体育经济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人才的发展。

体育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深入贯彻全民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极大的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家抢抓体育快速发展机遇,大力推行体育经济发展大战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晓春.论体育经济运行机制的结构和功能[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03)

[2] 霍炎.体育经济新思考[J]. 体育与科学. 2011(04)

篇(2)

关键词:中欧经济 经济发展 现状 策略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曰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一、中欧经贸发展的特点

(一)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按实际投入计算,欧盟是对华第二大投资者,另外,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供应者。

(二)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10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二、中欧经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增强。欧盟是最早发起对中国反倾销的地区,就当前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发展态势而言,欧盟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次数持续升高,其立案频率和涉案金额均大大超过往年水平。在对中国产品调查的案件中,欧盟官员的核查比以往更为严厉,在关键的给予中国企业个案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欧盟方面更是大幅度倒退,拒绝承认的理由几近蛮横无理。

(二)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中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欧盟是最早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重要性的国家,其成员国亦是设置技术壁垒最严重的国家。由于中欧在经济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极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封锁。欧盟的贸易政策有关中国的条文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中国入世后各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作用的消失或减弱,欧盟更加依赖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标准等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保护欧盟的产业。入世后,因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中国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欧盟的各种技术标准,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必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三)中国对欧盟存在大量顺差,贸易平衡问题出现。近年来在中欧贸易中,中方存在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2004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在贸易结构上,出现局部失衡情况,中国在货物贸易上存在大量顺差,而服务贸易上则是长期逆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来,加工业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中国对外主要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处于产业分工的下游,行业利润率低。

三、我国拓展欧盟市场的策略

(一)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大都属于中低档的商品,不适应欧盟高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向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提高其附加值,其别要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二)建立为外贸企业服务的预警机制。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对欧盟的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密切关注欧盟TBT的最新动态,及时预警信息,使对欧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

(三)加强与欧盟的磋商,争取市场经济地位。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地位的转变,加快经济贸易制度与国际的全面接轨,同时进一步抓住入世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论坛,并利用中欧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争取与欧盟的进一步谈判,促使其提早修改现行立法,早日承认中国整体的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要求其降低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

篇(3)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地方经济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

在高校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普遍认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理工类高校的科技成果比较多的是实验发展、应用研究,其科技成果的从课题研究之初就与企业需要的技术、产品、工艺等存在相关性,这样的科技成果对企业产品的更新、技术的提升等作用比较明显。人文社科类的科技成果较多的是在基础研究中,成果多以著作、论文和报告等形式体现,一方面在转化中的界定很模糊,另一方面很难进行统计,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难量化。高校的科技成果的产出比其他科技单位多,其成果涉及产业结构、文化教育、投入结构、环境生态等诸多方面,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实现生产工艺的提升、技术的优化,实现有效的创新和创业,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在当地落户发展,吸纳人才,扩大就业,为经济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二)地方经济发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非常明显,在人才培养、技能传授等各个方面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反过来,地方政府为高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资本、政策和环境等各方面的保障,为高校的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成长企业、需要技术革新的企业,可以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对接的企业,企业对于技术、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越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率就越大,这有赖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高校要做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现状分析中以陕西省为例进行探讨,近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陕西省作为科教大省,高校科技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未能有效释放。

(一)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1.科技投入

高校的科技投入包括高校的科技人力和高校的科技经费,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的科技人力投入中,研究发展人员、教学与科技人员和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以及各类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都呈上升趋势,为科技成果的产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科技经费投入中,2017年陕西省合计833亿余元,其中政府出资比重约62%,政府的出资比重从2013年的61%到2017年的62%,来源于政府的科技经费比重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来源于企业的科技经费从2013年占比为41%到2017年的31%,2017年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高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2.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产出成果总量处于上升的趋势,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中国外学术刊物从2013年的9797篇到2017年的14587篇,增加幅度较大,说明科技成果中论文的质量水平在不断提高。专利出售的合同数量从2013年的97项到2017年的203项,增长了52个百分点,高校中专利产出增长幅度较大,由专利出售合同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也增长较大。陕西省近五年来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速明显,分别增长了58.6和55.7%,但是专利出售的数量相比较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的数量是较少的,在科技成果产出中可以看出,随着科技成果产出量的增加,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的成果增幅较小。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看,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在科技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科技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技术转让情况

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量和合同金额都呈上升趋势,技术转让合同从2013年的356项到2017年的664项,合同转让金额从2013年的11.29亿元到2017年的27.37亿元。在合同数量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较多,2013年国有企业占比46.9%,民营企业占比41.6%,在2017年国有企业占比37.2%,民营企业占比49.1%,民营企业占比增幅明显,外资企业和其他类型的占比较少。在技术转让中除合同形式以外,还有学术会议、报告讲座、派遣交流等形式的成果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产出的成果进行了转化。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近五年来的科技投入中人员和经费都呈上升趋势,其中科技经费的投入中偏重于政府投入。科技产出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项为主的专利出售数量相比较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的数量是较少的。技术转让合同的数量和成交金额成上升趋势,在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企业类别中,民营企业的合同数量增幅较大。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重视民营企业和高校的对接。

(二)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中,除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外,课题组也走访了陕西省的部分单位,通过访谈的形式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都很感兴趣,从各单位的课题立项、结题和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之间做了说明,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近几年来的课题立项、结项数目都呈上升趋势,在科技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层面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成果转化方面涉及较少,有的课题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联度较小,有些科技人员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完成学校的科技量化考核,对于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关注较少,也缺少一定的导向机制。横向课题的效果较明显,部分横向课题已经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对于转化的概念界定问题,有一些项目通过论文、方法、著作和报告等形式被他人采纳和借鉴,也是一种成果转化的形式,但是这种数据的获得非常困难,有些人文社科的科技成果需要时间积累。再次,对于科技成果获奖的项目,一般会被政府部门进行调阅,在政府决策、民生问题等方面对获奖成果的部分内容进行借鉴,但是数量很少,大约占到总量的10%左右。缺乏有效的技术成果转让平台。最后,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会定期组织科技成果展,将高校科技成果进行集中展出,并组织省内企业进行参会洽谈,另一方面也组织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去调查,征集需求,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反馈到企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拥有与企业合作完整模式的院校只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少数顶级院校。大部分院校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意识,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高校科技成果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突显出来,形成了科技成果未能充分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运用数据统计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于高校科技投入、产出、转化和服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的初步结论:第一,高校从事科技人员,高校科技经费逐年在增加,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提高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第二,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数量增加明显,专利授权的数量逐年攀升,但是技术转让和专利售出的比例较小,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亟待探索转化途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第三,高校科技人员在从事科研时,功利性较强,以评职称、完成科技任务为主,较少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第四,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较少对结题的科技项目进行成果反馈,缺少进行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平台。

三、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

(一)改变观念,高校科技成果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要摒弃科学研究中的功利思想,让科学研究和当地企业、社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融合,既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又能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两者相得益彰,还能形成良好的溢出效应,为当地经济发展赢得较好的声誉,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的人才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设中来。更具体的则是,鼓励科技人员开展调查,了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问题为研究导向,从科学研究之初就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文件柜,释放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力量。

(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制度

高校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联合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粘连,形成一种强关系,从而发展出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本,推动高校和企业的长久合作。这种联合制度体现在四个内容上,即诚信、资本、选择和利益分享,首先科技成果转化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降低合作双方的不道德行为,形成较为持久的合作关系。其次,资本更多的是体现在优势互补上,高校有优秀的科技人才,需要经费,才能够研究出优质的科技成果,而企业有经费,需要的是科技成果来创新发展,两者之间都强化了各自优势。再次,选择体现在适合上,高校科技成果众多,想要创新发展的企业也很多,哪些科技成果能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企业,哪些企业能更好的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在选择时要以适合为前提,共同发展。最后利益分享则是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直接动力,要让合作持久、稳定,就要有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进行分配,增强合作双方的信心,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平台

在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中,首先,要制定政策规章,要为中介服务平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要有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一方面可以在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中进行转移,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中介服务职业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以专业、专心、专注打造优势的职业人才转化服务队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同时,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有效分析、汇总高校的科技成果,认真、删选比对企业的成果需求,搭建好沟通的平台,真正的激活中介服务市场的活力,发挥中介服务市场的功能。

篇(4)

关键词: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对策;我市

自1994年我市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以来,体育经济总量逐年递增,作用越来越大,体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市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但是,我市体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下面就我市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发表一些看法。

一、我市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1、我市体育设施陈旧、狭小、落后,使江苏省体育局提出的加快苏北沿海体育带发展的目标在我市实施受到制约;2、竞技体育发展资金仅靠政府和系统内部的财政拨款,没有利用竞技体育项目自身的社会经济价值;3、体育经济发展没能和电视传媒有机结合起来;4、新体育设施筹资方式单调,建设资金紧张,没有充分发挥新体育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分析与研究:

1、1990年,我市党委和政府向我市人民发出了“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共创全国体育先进县”的号召。1994年,我市完成了当时苏北一流的三大体育硬件设施:封顶体育馆、双循环水系统游泳池、带有露天草坪足球场的田径场,并被国家体委评为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当时我市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市体育局领导适时提出了搞好县级体育局经营创收加强自补能力是现阶段发展重要环节的构想并付诸实施。在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使用方面,我市体育局领导提出了四条原则:全面为体育服务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提高使用率的基本原则;严格管理确保场地不受损坏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经营创收,以场地设施养场地设施的基本原则。我市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在这四条基本原则指导下,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和技术、人才组织竞赛与出租,开办各类培训班、学习班,办展览、舞会,开辟体育游艺场所,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满足群众需求和创收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1994年至今,我市城区人口增加了7倍多,城区范围向西延伸了约10公里,我市体育场所不仅没增加,田径场却由于各种原因变成了人民公园的一部分,建起了假山、池沼。

1994年至今是我市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迅猛增加的时期,也是国家实行双休日、增加节假日的时期,我市人民体育需求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今年苏北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省体育局提出了加快苏北沿海体育带发展的战略决策,构建苏北沿海体育带就是要在苏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丰富旅游资源快速开发的同时,快速创建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体育文化品牌,建立一个能吸引旅游人群与普通市民广泛参与的、各具特色的较大规模的体育产业;这个体育产业与公益性体育设施相结合的建设项目,应由国家体育行政部门指导,国家政策引导,以地方政府为主,体育、规划、园林、城建等多部门联合建设,多元投资,整体规划,分地区、分步骤组织实施。我市现有体育设施仅有旧体育馆、游泳池和一些健身点,没有田径场,新奥体中心一期工程刚刚开工。体育旅游业在我市是个空白,体育部门从未与任何部门进行过发展体育旅游的探讨。江苏省体育局提出的加快苏北沿海体育带发展的战略决策在我市难以有效实施。

2、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多年来我市体育工作者没能向其争取到更多竞技体育经费,省市体育系统支持也很有限,这表现为不固定和数量少。事实上靠拨款来维持训练和竞赛在如今江苏只有少数运动水平落后地区采用,大部分地区同级财政对竞技体育投入增加不多,注重企业文化的大企业对竞技体育投资大幅上升,如江苏省男子蓝球队就是由南京钢铁厂长年全额承担全部训练、比赛费用而命名为“南钢队”。这些企业将高水平竞技队伍推向了市场,参加各种高水平比赛,收取高额出场费,而组赛方通过门票、赞助等方式也赚取了高额利润。本身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竞技体育项目在我市由于没有主动与市场对接造成了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局面。

3、体育经济发展是跟电视传媒发展紧密相关的,只有发达的电视传媒才能充分展示体育魅力。我市体育经济处于非常低的初级阶段,发展我市体育经济必须要有电视传媒支持,电视传媒发展一定会带动相关广告大幅增多,从而带动体育经济发展,使得高水平队、高水平队员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另外电视在体育界的传播靠的是明星效应,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体育方面运作成功的一点就是能够创造超级运动明星,提高观众收视力。我市在这方面还没有开展工作。我市有很多优秀运动员,也有很多优势项目,只要方法得当,前途将会非常光明。

4、我市体育中心刚刚开工,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拨款和省体育局支持,在建设过程中只对建筑业的发展起拉动作用。由于省体育局只支持了600万元,地方财政暂时无钱拨付,计划投资1.2亿元的体育中心一期工程靠施工方垫资才没误工,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满意的。我市完全可以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采用多种筹资方法:商业银行贷款、体育赞助、BOT融资等。这些筹资方法不仅可大大缓解体育中心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还可带动银行业、广告业、售货业、体育产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对我市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好拉动作用。

三、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我市体育局领导要千方百计做工作推动新体育中心加快建设,与此同时围绕省体育局提出的加快苏北沿海体育带建设的战略决策,我市体育工作者要积极争取我市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紧与规划局、旅游局、大丰港经济管理委员会、滩涂局、公路局、农业局、民政局等单位合作共同在发展体育旅游方面下功夫。我市麋鹿保护区闻名遐迩、面积广大,完全可以发展马术、射箭等体育项目,这既可以填补我市无马术、射箭项目的空白,又可大大丰富麋鹿场游客的旅游生活。我市大丰港是国家一类口岸,水域广阔、配套设施齐全、客商云集、船员流动频繁,可以发展皮划艇、快艇、摩托艇、高空滑板、U形滑板、自由式摩托飞跃、休闲健身等项目,丰富客商、船员生活,为来大丰港观光的游客提供体育旅游服务。我市滩涂面积广大、土地价格很低,适合建高尔夫球场、沙滩排球场、沙滩足球场、旱地雪撬滑道、旱地雪撬训练基地、健身自行车道、溜马场、自行车轮滑赛道、伞塔基地、跳伞训练基地,发展相关体育运动,这些运动项目,有的高雅、有的时髦、有的刺激,发展起来能大大增强我市体育旅游业的影响力。我市沿黄海公路地处风景怡人的海滨,周边即是全省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大丰林场,空气清新,是做有氧运动的好地方,非常适合在公路旁建观光自行车道,发展观光自行车项目,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沿黄海公路自行车比赛,为我市体育旅游业增加新亮点。我市斗龙庄园(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黄海之滨国家级麋鹿保护区、丹顶鹤保护区的中部,地处大丰市斗龙港南侧,占地面积10600亩。其中水面养殖10000亩。如果利用斗龙庄园的名气和养殖资源举行几次全省性乃至全国性大型钓鱼比赛,在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作用下,斗龙庄园在业内影响力会更大,而且可以增加一个为它带来很好收益的固定体育旅游项目―钓鱼比赛。我市银杏湖公园因银杏树而得名,半个世纪前种植的5万平方米鳞次栉比的银杏树保存完好,我市在此基础上改造、建成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银杏湖公园。银杏湖公园是我市旅游业的一道亮丽风景,这里有海浪舞台、园形广场、露天舞池、儿童天地、蛙声十里等娱乐场所,有烟花九月、花海麦浪、景观桥等人工景观。我市完全可以定期在银杏湖公园的海浪舞台、露天舞池举办高水平舞蹈比赛,在大面积人工湖面举办赛艇、划船比赛,在各种新闻传媒作用下,银杏湖公园内体育旅游项目一定会生机勃勃发展起来。

2、我市由地方财政拨款和省、市体育局支持所得到的竞赛经费有限,只能用于抓好各种体育项目的启蒙教育,这些运动队一旦参加省、市比赛有了成绩,便可由感兴趣的大企业接受,由这些企业进行长期培养,用于发展企业文化。当然企业也可把运动队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不断提高运动队的水平,经常参加各种有偿比赛,长期为企业挣钱,实现竞技体育与企业利润的双赢。

3、我市的乒乓球、羽毛球、蓝球、跆拳道等项目群众基础很广、高水平运动员很多,我市电视台应对这些项目的重要比赛进行直播或转播,最好是直播,为照顾电视观众,比赛队员可以做些牺牲,如在中午最炎热时候打球,在最不兴奋的早晨比赛。众所周知,比赛时的电视广告对商家的作用是巨大的,直播或转播重要比赛可为电视台带来巨额广告收入。我市体育观众崇拜的优秀运动员很多,可现在重要比赛都是免费观看,有了电视传媒介入,重要比赛必须买票才能在现场观赏。在我市重要比赛成为商品的情况下,我市优秀运动员由于影响力大小不同,所得到的报酬肯定会有一定差距,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市肯定会不断产生影响力大、收入多的明星,我市体育市场也会日趋成熟。

4、我市体育局现拥有一个老体育馆、一座旧业余体校大楼、一个温水游泳馆、一层办公楼,这些设施共计价值1500万元左右,我市体育局完全可以用这些旧设施做抵押向银行贷款用于新设施建设,待新设施建成后再拍卖抵债。新体育中心是政府设施,建设欠款由财政偿还,是有保证的,我市体育局应很好利用这个优势请体育中心主要施工单位―我市承建投资公司做担保向银行贷款。我市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苏宁电器公司等长年支付巨资做广告的大企业很多,我市体育局可与这些公司签订合同,让它们出资支持新体育中心建设,体育中心建成后,将长年为它们挂牌做广告,或使用大型电子屏幕长年为它们做广告。我市大超市很多,我市体育局可与它们签订合同,让它们出资支持体育中心建设,待体育中心建成后,出让非体育用场地给它们开分店。我市体育局可使用BOT(建设―运营―移交)融资,将各待建体育场馆分类,对外招标,让出钱多的巨商付钱支持体育中心建设,体育中心建成后,这些体育设施给他们经营8年或更长时间后再移交我市体育局。

若能认真实行以上对策,江苏省体育局加快苏北沿海体育带发展的战略决策将会在我市顺利实施,我市竞技体育将会有很好发展前途,我市体育市场的开发将日趋成熟,我市体育中心建设速度才能加快并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很好拉动作用,我市体育经济发展才能成为我市社会发展真正有效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晓灵.《体育经济学》.2005年.

2、张贵敏.《体育市场营销学》.2006年.

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物流需求;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090-0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物流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物流是一种典型的派生需求,由其他相关产业的本源性需求产生,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以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为依托。而区域物流是以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为基础,考察区内物品、区内与区外的物品流动。因此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及与其他区域之间存在的空间差异与互补,决定着区域物流的需求结构和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区域物流规划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合理性,促进区域经济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构建区域物流体系时,把握好区域经济与物流需求的现状是研究的基础。

1 区域物流需求总体特征

从三次产业结构上看,闽粤赣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从1999年的18.0:46.7:35.3调整为11.7:49.2:39.1。按照工业化进程阶段分类,整个经济区基本是处于第二阶段初期,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基本一致。根据计算得出,该经济区与全国的三次产业的区位商分为:第一产业为1.01,第二产业为1.04,第三产业为0.94,即该经济区的三次产业水平均与国家相近。其中,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产品有剩余,可以向区域外流动。第三产业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品从区外向区内流动。区位商和产业结构表明,经济区现阶段的物流需求层次仍较低,主要体现在原材料、农产品以及初级工业品为主的运输、保管等方面,对于包装、流通加工、尤其是附加值比较高的物流需求比较小。但是闽粤赣经济区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对比,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经济产业状况上都有着明显的独特性,再加上区位商本身的局限性、物流的复杂性与不成熟性,使得对该区域的物流需求状况分析更加复杂。以下本文将从农产品物流需求、工业品物流需求和消费品物流需求这三方面,对其物流需求状况作更进一步的细化分析。

2 农产品的物流需求分析

从经济区内城市第一产业的GDP来看,基本上与各城市的GDP水平一致,呈现沿海中部内陆的递减规律。从第一产业产业比重来看,大致呈现沿海中部内陆递增的规律。其中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为8.31,低于经济区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为21.27;内陆地区为19.65。因此,从产业结构来看,中部地区和内陆地区第一产业优势明显,所以该区域农产品的物流流向基本上为内陆和中部地区一沿海地区。如更进一步来分析区内三个地理区的农产品流动状况,沿海地区的第一产业城市间差异很大,所以农产品主要是从漳州(LQ=2.72>1)流向厦门、泉州,更有向中部地区的龙岩流动;而中部地区三个城市的第一产业差距不大,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并有剩余供给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鹰潭与其他两个城市的差距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产业比重上来看,落差很大,因此农产品的物流方向为赣州、抚州流向鹰潭,并有剩余供给经济区的其他城市。总体来说,经济区农产品的物流需求在区域内部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由于农产品一般具有质量大、体积大、时鲜性强等特点,所以区域物流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运输需求量大,价值量小,注重时效性。

3 工业品的物流需求分析

从闽粤赣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来看,该地区处于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初期,第二产业超过50%。但是这个区域的工业水平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支柱产业类型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性。

从第二产业的GDP总量来看,排在前列的都是沿海地区,工业化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从沿海到内陆逐渐降低的规律,即沿海地区工业水平最高,中部、内陆地区工业化水平相近,都较低。因此结合区位商分析,第二产业的产品物流流向为沿海区一中部地区一内陆地区。

但是这样的分析明显具有片面性,由于工业产品种类繁多,加工深度不一,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很难利用模型来分析物流需求。所以我们还需要结合对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分析及区内产业合作的情况来探讨工业品的物流需求。

所谓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分析,就是分析由支柱产业的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所构成的产业链条。目前沿海地区,主要以电子行业、机械行业、化工行业、热电力行业、纺织鞋服、食品加工业为主;中部地区为烟草、矿产、煤炭、机械制造、冶金业为主;内陆地区以有色冶金、矿产、机械制造、钢铁等行业为主。这些支柱产业构成几个主要的产业链:煤炭、矿产冶金业(钢铁行业)机械制造,煤炭、矿产热电力行业机械制造,机械制造化工行业等。总体来看,经济区的产业链较短,至今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低,区内工业结构差异性很大。同时区域内深入到产品、生产环节层次的分工合作还未大面积展开,经济合作、特别是产业合作不紧密。所以现在区内工业产品的物流方向均为内陆、中部地区沿海地区,运送煤炭、矿产等工业原材料。因此,目前物流需求的主要内容是运输和存储,物流作业量很大,运输需求强度增长迅速,基本不需要包装,总体上还属于低层次的数量要求。

所以,虽然该区域工业区位商≈1,但是由于区内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合作不紧密,使得区内的工业品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物流主要在与其他区域之间进行。

4 消费品的物流需求分析

由于最终零售给消费者的社会消费品,在销售后一般直接由消费者即时消费(如餐饮)、随身携带(如日常生活消费品)或自行解决(如汽车销售),较少产生专门的社会物流需求。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方面的区域物流需求主要产生于在批量采购时,所以消费品的物流需求分析主要利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进行。

该经济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32.97亿元,与GDP总量9325.97亿元水平相协调,其中消费额最高的前5名为泉州、汕头、厦门、漳州、赣州,主要为沿海区,沿海区总消费额为2430.73亿元,占72.93%,中部区为501.04亿元,占15.03%,内陆区为401.2亿元,占12.04%,同样呈阶梯状变化,从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区内消费品的物流方向基本是内陆中部沿海。

篇(6)

关键词:城市交通 拥堵 社会经济 影响

一、贵阳市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拥堵现状

贵阳市土地总面803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4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第五次人口普查后可知全市常住人口为4324561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71844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06112人,增长16.3%,年平均递增1.52%截至2010年底,全市机动车数量达到61.6万辆,较2000年增长了7.7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3%。其中,私人小汽车33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53.6%。我市老城核心区现有的路网资源已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目前,老城核心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的路网机动车容量约10万辆,老城区出行需求则高达30万辆,远超过核心区路网容量。全市道路主次干道长度为668.6公里,中心区道路长度为472公里,其中主干道长64公里、次干道长173公里,支路长235公里。道路面积率为14.63%,人均道路占有面积为5.03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南明、云岩两城区小客车保有量为15.3万辆,并且每天的小客车保有量增长超过300辆,这明显已经远远超过贵阳市核心区路网容量。

(二)原因分析

1、GDP上涨,机动车保有量增加

2012年四个季度,贵阳市共实现生产总值1802.85亿元,同比增长22%。人均GDP约60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581美元、1410美元,同比增长16%、18%。由此可见,贵阳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使贵阳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使得人均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导致贵阳市交通严重不堪重负。

2、贵阳市道路规划不合理

城区道路规划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路建设,因为贵阳市的东西走向的重要公路有六条,而南北走向的重要公路只有四条,所以造成南北走向的公路堵塞较为严重,其中最严重的是在一些公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比如处于市中心的紫林庵和喷水池。二是红绿灯设置不合理,“红灯太长、绿灯太短”这几乎是所有贵阳市民所抱怨的。部分红绿灯时间设置的不合理不仅造成了车辆在某些路段的严重滞留而且还迫使大量行人乱穿马路,进一步到导致了城市交通的混乱。三是环岛阻碍,在贵阳市城区修建了很多的“环岛”,当车辆行使到该路段时必须按照要求绕过环岛才能继续通行,这无形中就将大量的车辆聚集于此,造成堵塞。

3、行人或驾驶员缺乏交通规则意识

行人缺乏规则意识就会横穿马路,破坏正常的行车秩序甚至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驾驶员缺乏意识通常表现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占道行驶、随意停车、闯红灯等,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要进行交通管制,交通堵塞就顺理成章的发生,若事故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使得整个交通系统瘫痪。

4、有限的城市规模

由于贵州省属于喀斯特地貌,贵阳市的道路也都大多受到山地和高地的限制,使得本来面积就不大的城市在道路面积方面更加受限。道路行驶面积有限可是机动车数量却在每天递增,导致交通容载量早就超出了临界值,城区交通不堪重负。

5、停车场设施规划不健全

停车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区交通发展和交通组织的主要问题之一,它严重阻碍了城市交通的运行。第一,占用道路停车的比例较高,停放的车辆大量占用了慢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第二,全市有限的停车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特别是商业区的停车位被各行业的企业所私有;第三,泊车位分布不均衡,规划布局不科学,缺少停车诱导系统,因信息的不透明而导致忙闲不均,在路上瞎晃,给交通带来压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贵阳市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人均GDP的增长,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日渐增加使得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上升(见图一);另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各行各业生产规模的扩张,这无形中就产生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需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这无疑导致了贵阳市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出行量的增加(见图二)。以上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反馈都导致了贵阳市城市交通的拥堵,加之受地形影响,现状市区路网总量不足,结构不完善,使得城市内部交通压力巨大。而这种压力的剧增也会不约而同的作用于本市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二、城市交通拥堵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而一个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相应基础设施的支持,城市基础设施能力是城市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物质保障,而城市交通便是其中之一。1819年巴黎市街上首先出现了为城市公众租乘服务的公共马车,从此产生了城市公共交通,开创了城市交通的新纪元。在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交通运输通常被视为一个从属行业,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其他行业的发展和需要的,在那个时期,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往往被人所忽视。这一现象就发生在西方国家以火车为标志的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但是,如果当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交通状况严重落后于它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的作用,该地区经济就犹如带上了“紧箍咒”。而当社会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的时候,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供求的变化就会对城市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必然会使得城市交通突破原有的运行方式和流量,从而推动城市交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交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任何领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都始于交通建设与发展。只有交通发展了、发达了,经济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其次,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和最重要的流动载体,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实现有机联系和沟通的基础和纽带,交通运输业不仅自身创造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促进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三,良好的城市交通系统,直接拉近了各城市间的距离,有利于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第四,当前不论是从国际上来看,还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比较,很容易看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其交通设施也相对发达、便利和快捷,这也从实践证明了城市交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和上述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之间不是单纯的从属关系,当然也不是完全的相互独立。二者的发展有直接的内在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既要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来发展经济事业,更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的关注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升级。

(二)城市交通拥堵对经济的直接影响

1、车辆制造业

交通拥堵对于车辆制造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经济的发展,是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对于机动车的需求都会大幅增加,但由于道路有限,城市管理者在这种现状下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来限制机动车的数量,比如通过限号和摇号,这两种方法目前在贵阳市同时施行。周一至周五采取针对不同尾号的限号;在新车入户之前必须申请网上摇号,摇号成功后才能上牌。这一系列的限制措施无疑动摇了许多人的购车想法,买车了人少了,自然会对车辆制造业带来灾难,使得他们的盈利能力下降,造成该产业的失业人口增多。

2、交通建设企业

交通拥堵对于交通建设企业的影响体现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增加交通的供给,即增加城市交通的容量。这对于交通建设部门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道路的新建、扩宽、修复和轨道交通的新建会使交通设施建设企业新增大量的项目,并且这些项目通常具备建设投资资金高、建设周期长的特点。有利于提高交通设施建设企业的营业收入,从而提高其盈利水平。同时,这些项目的实施也有利于增加该地区的GDP值。而这个影响通常是一个负反馈(见图三):

3、物流行业

交通拥堵对于物流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是物流运输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门对门”服务的重要一站,而其中交通费用是决定物流行业成本大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若发生城市交通拥堵就会造成物流企业所承运的货物的在途时间的增加以及企业货物所进行库存时间的增加,而这些时间的增加会转化为运输费用和存货成本,费用和成本的增加必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另外城市交通拥堵还会导致企业成本结构的变动,因为由于交通拥堵的发生会产生额外的劳动力成本、加班费、工资以及其他的管理费用。这最终也将会影响企业整体资金的运用和布局,造成企业资金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利用。

4、客运(旅游业)行业

交通拥堵对于客运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拥堵将会导致大量的企业车辆滞留在城市道路上,从而使得企业实际可以调配并且使用的车辆减少,进而影响该企业的发车频率和发车次数,而企业发车班次的减少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收入,导致企业的收益下降。同时,滞留在道路上的车辆额外消耗的时间和资源又造成了单次车辆运营成本的上涨。收益下降、成本上升,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是企业利润降低,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外旅游业也是如此,旅行时间的节约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马克思认为:一切经济都是时间经济,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所以无论对于客运还是旅游业来说缩短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无疑是经济效率高的一种体现。

5、人才的引进

交通拥堵对于该地区人才引进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拥堵会造成该地区生产的低效率,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关键,社会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而交通的拥堵会造成人们出行成本的增加,换句话说就是机会成本的增加,所以这就使该城市的吸引力下降,城市人口迁入率减少,同时迁出率增加,形成城市人口的负增长,降低城市活性。这不仅会导致给地区的企业很难引入人才还会导致高端人才的流出,使得贵阳市的知识竞争力下降。

6、投资环境

交通拥堵对于该地区投资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前导因素。由于城市交通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和交易的效率,所以是每一个有意向到贵阳市进行投资的投资者的重要考察因素。众所周知,近几年贵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外来投资的推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大多数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大多倾向那些交通网络发达、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大中型城市以及一些有一定运输条件的资源型城市。这一事实,强有力的说明了一个地区城市交通的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经济发展空间的大小。

篇(7)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03102

1引言

遂昌县龙洋乡积极响应遂昌县委、县政府号召,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谋求林业发展新思路,扩展林业发展新内涵,开发林下种养殖业、发展森林旅游业。积极引导林农充分利用森林景观和人文优势发展森林旅游,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植药材、养殖石蛙等。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中心任务,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发生态财。坚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促进林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并积极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当地林地资源,加快林、种、养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实施多元投入,全力打造林业基地,做强林业产业,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林农收入的稳步增长。

2发展现状

2.1依托自然优势,带动林养产业发展

遂昌县龙洋乡坐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内。大部分森林与九龙山保护区毗连,保护区内生活有近千种珍奇野生动物,其中就有金钱豹、云豹、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黄麂、鲮鲤(穿山甲)等4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崇安髭蟾等28种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猴子、野猪等更是经常出现于田间地头。林农利用乌溪江、碧龙源水库优势,天然养殖石蛙和生态鱼,如鳜鱼、石斑鱼等10余个品种,既可供游客旅游观赏垂钓,又可以销售到县城和周边城市,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通过重点培植,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其它种植业,增加了林农收入。

2.2做强林间套种,带动林种产业发展

九龙山森林覆盖率95.8%,植物种类十分繁多,其中不乏很多珍稀名贵品种,如南方红豆杉、伯乐树、榧树、鹅掌楸、榉树、白豆杉等。除九龙山保护区以外,西滩茶园自然村至今保留一片古树群,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树141株。鉴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人为干扰少,带来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野生花卉资源十分丰富,仅杜鹃花就有7、8种,还有各种兰花等都是十分美丽的观赏性花卉。村民成立了泉绿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开发了“泉之绿”龙洋深山野蜂蜜和“九龙老茶婆”高山云雾茶两个系列农产品。野蜂蜜因为口感独特,绿色生态,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的欢迎,“九龙山老茶婆”生长在海拔700~1100m左右山谷、田坎、地边,故产量有限,显得更为珍稀。野蜂蜜和高山云雾茶都是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2.3做大“全国生态文化村”旅游开发,带动林游产业

发展 2011年遂昌县龙洋乡西滩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以茶园武术的保护传承为载体,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依托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原始的森林风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和绿色经济,在茶园自然村恢复山寨门和古栈道,竖茶园武术旗幡,使游客一进村就能感受到传统武术的氛围。游客们徜徉在青山碧水间,体验着农家乐衣食住行。龙洋乡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生态等特色优势资源,做足做好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文章,走“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致富之路。利用海拔高这一环境优势,大力开发高山粮油类、高山蔬菜类、野生水类果、高山茶类、野蜂蜜和中药材等绿色食品,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3存在问题

3.1独立性差,自主发展能力弱

现有的林下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市场地位低,自主发展能力弱。

3.2模式单一,特色不明显

林下经济与外地相比没有地域特色,自身之间也存在同质化。发展模式单一,特色不明显,综合效益不高。即使在种植上,林产品也大致相同,没有特色产品、招牌产品。不同地方的林下经济,其结构布局、风格到内容、品种、项目等大同小异,缺乏独特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3.3森林旅游基础薄弱,消费群体单一

现有的客源主要是到景区观光的游客,因景区住宿紧张或价格较高等原因而入住农家乐,来源较单一,没有相对固定的客源群体,客源基础薄弱,对景区的依赖性大。而遂昌景区季节性较强,人流集中,相应的龙洋乡也以季节性和节假日为主,四季客源不足,真正以休闲养生为目的长住客几乎没有。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范显豪,等:遂昌县龙洋乡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资源与产业

4对策与建议

4.1建立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

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能够在宏观方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防止“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因此科学的林下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必须有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作保障。同时,政策调控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必须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有机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

4.2建立适应林下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

林下经济的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而展开的,市场的取向决定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林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供应, 林下经济经营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林产品质量而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快制度创新,培育林下经济的市场主体。

4.3加强森林资源培育, 推动了林下经济新发展

在坚持生态优先、注重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通过机制创新、政策引导、开拓市场、资金扶持,激活各类林业生产要素,推动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木业、竹业、花卉苗木、森林食品、野生动植物驯养与繁殖、森林旅游等六大产业,建设林下经济森林资源基地。通过合理布局、进行集约化经营资源基地,是林下经济经营的基础。

4.4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

通过认清科技创新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林下经济发展中科技的影响因素,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来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才能增加林业产业效益,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林业科技工作。

4.5办好林下经济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在实行林下经济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林下经济的市场主体之一。发展龙头企业有利于林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有利于林业产业链的延长,有利于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可有效地推动林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发展,提高林产业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潘清华.遂昌县林木资源限制采伐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0(7).

[2]唐昌贻.遂昌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中国林业,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