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22: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交媒体的未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微博、微信作为微媒体的代表,推出短短几年各自就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作为新兴媒体,二者有共同之处。但是,微博、微信在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从对二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社交微媒体走向的一些端倪。
关键词 微博 微信 微媒体
一、微博、微信的微媒体浪潮
微媒体,是指由许多独立的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并且特指由大量个体组成的网络结构,只理解为个体是没有意义的。微博、微信作为微媒体中的突出代表,从它们出现到被广泛使用,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发展速度惊人。
2009年8 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2010 年,微博成为全网发展最快的应用,这一年被定义为微博元年。此后微博的发展势头一直迅猛。新浪微博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 年3 月,新浪微博用户规模为3.24 亿;2013 年3 月,用户规模增长到5.365 亿,同比增长65.5%左右。2014 年3 月27 日,新浪微博改名为微博。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 年1 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微信自推出后受到手机用户的热捧,截至2013 年11 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 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博、微信,两个应用软件,在当今这个技术革新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缘何脱颖而出;二者同作为微媒体家族的一员,传播方式有什么异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二、微博、微信的共同点
1、信息的“私人定制”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所以被称为大众媒体,是因为这些媒介是将制作好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接收到的都是一样的信息。随着媒介数量的增多,受众面临信息泛滥的问题:想要的信息不能很快获取,不关注的信息充斥耳目。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媒体适时地作出了改变,信息传播窄众化。“窄众”使得媒体不再将大量相同的内容传递给大众群体,而是制作特定的传播内容,并推送给有特定需求的小规模受众群体。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传播的窄众化更加容易实施。微博、微信正是搭乘这一趋势的列车微博、微信都具有信息、接受信息的功能,与以往信息平台不同的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想要的信息。微博通过“加关注”的方式实现添加信息源,微信则是通过加好友和订阅号实现。依靠个人意愿的加关注和加好友行为,确保了用户接受信息的纯净性,个人的微博、微信成为了私人定制的信息平台。这更符合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受众们的需求。
2、信息的快速分享
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处理设备从台式计算机到笔记本式个人电脑再到平板电脑;移动电话从只支持语音通讯到提供wap服务、支持JAVA 程序再到拥有独立操作系统的智能机。人们日常使用的信息设备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同时,通信的4G 时代来临,信息的即时性分享和快速传播成为必然趋势。
微博和微信作为目前手机中最受欢迎的APP,借助手机这一方便快捷的设备终端,实现了信息和分享的快速传播。由于手机总是被随身携带,这就使得信息随时随地可以被、阅读、传播。微博中的转发键、微信中的分享到朋友圈,只需轻轻一按,一条信息就可被更多的用户看到。而且用户间的分享并非一对一,是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这也让用户接收的信息数量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三、微博、微信的差异
1、平台属性差异
虽然微博、微信都有信息的功能,但是整体来看,微博作为信息平台的功能更强一些,微信则更偏向社交。
在微博的主界面可以刷新出所关注对象分享的各类信息,但是微博有一个很有特色的信息“广场”———热门微博。在热门微博中,使用者可以看到自己并未关注的用户的信息,它们按照热度(转发量、评论量)进行排序,并且有娱乐、体育、财经等分类。在这里,使用者能接触到最具其他用户关注度的信息,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喜好。
相对而言,微信更加注重的功能是即时通讯,它可以实现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的发送,可发起多人语音和视频聊天。因为微信中用户大多是基于QQ、手机通讯录的熟人添加,所以微信的空间相对私密。如果说看微博像是进了大观园一样,用户能看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形形信息,那么玩微信则是处于一个普通的四合院中。
2、个体受关注度的差异
新浪微博刚出现时,为了扩大用户数量,采用的推广策略与新浪博客如出一辙,即邀请文体界明星和学术名人等开设微博,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许多普通用户使用微博的初衷更倾向于猎奇心理,如窥视明星的生活、接近偶像等。在这种情境下,普通用户虽然也会信息,但由于粉丝数量有限,显然没有一些微博大V有影响力。例如参加某亲子节目爆火的某明星父女,即使只发一张女儿照片,不配任何文字,微博转发量也可轻松过万。由于微博中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账户实在是太多,普通微博用户作为个体受到的关注是有限的。
微信的用户多是现实中的熟人和朋友,微信的朋友圈几乎相当于现实的生活圈,朋友间多处于一个平等的对话关系,个体的信息容易得到回应、受到关注。
3、个人空间的差异
打开微博首页,用户关注的所有账号都在同一个界面下,一按刷新键,这些账号的信息都会按时间顺序排列在眼前,其中不乏有推广账号推送以及微博大号们转发的广告信息。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分享平台,用户在获得丰富多样信息的同时,也不免接收到许多广告、推销、无用的信息。
在这点上,微信的环境相对安静一些。首先,用户在微信中除可添加朋友外,也有许多订阅号、服务号可以选择。不过在微信的界面中,公众账号和朋友账号并不在一个分类里,刷新朋友圈也不会刷出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只有特意点开这些账号才会看到他们的信息。除此以外,微信还有一个特点是:用户信息下的评论,如果和评论者非好友就看不到评论内容。这一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微信空间的洁净和用户隐私。
四、未来社交微媒体的走向
1、商业性与功能性结合
微博、微信等社交微媒体归根结底是商业公司推出的产品,最终目的是盈利,因此这些社交微媒体会不可避免的具有商业性特点。微博中有许多营销账号和推广账号,也会出现“转发并@ 好友”就可抽奖的促销活动。微信商业气息虽然相对较弱,但也出现了像“集x 个赞”送礼品的广告信息。
社交微媒体走向商业性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软件的开发团队必须注意保持软件功能与商业盈利的平衡,不要让商业盈利的信息淹没社交媒体中用户的声音。
2、即时互动的多媒体传播
科技的进步使传播手段也不断的革新。传播方式从最早的口头、文字、广播电视到网络,传播内容也从声音到图片、视频、多媒体,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人们使用工具总是希望获得便利,有现代科技作为技术基础,社交微媒体也将走向更加即时、快速,集多元媒体内容为一体的时代。
3、注重沟通的私密性
社交微媒体作为信息集散中心,在拉近不同地域用户距离、为陌生人建立联系的同时,未来将更加注重与熟识人群的联系以及用户个人信息的隐密性。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让地球成为一个村落,人与人的距离好像缩短了,但是这种感觉只局限于虚拟的网络中。人终究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如果不能与身边的人建立联系,即使在网络中找到再多的满足感,回到现实的时候仍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人作为社会人,根本要在熟人中找到共鸣,获得关注度,找到心理归宿。另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类信息聚集,搜索变得更加便捷,这也造成个人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用户的隐私。
微博,微信都能实现信息的快速和分享,并且都较好的满足用户个性定制化信息的需要;同时,二者也在平台属性、个体受关注度、个人隐私空间等方面存在差异。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近的报告显示,2013 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 万人,使用率降低9.2 个百分点。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 亿,较2012 年底增长6440 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从数据看出,自被推出以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的微博使用率在2013 年破天荒的发生了下滑,而同时期微信却依然风头正劲。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未来社交微媒体的发展趋势:商业性与功能性结合、即时互动的多媒体传播、注重沟通的熟识私密性。
跑步成为Best bank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王天从事银行服务已近20年,她认为现在的中资银行“正在用跑的速度成为Best bank”。“Best bank”首先体现在规模的急剧扩张上,有数据显示,在全球排名前1000位的银行中,有101家是中资银行,中资银行甚至开始跻身全球前十。未来的5〜10年,中资银行将步入规模快速增长期。
因此,如何从“最大”变成“最好”将成为中资银行下一轮竞争的重点。IBM认为,中资银行正迎来一个全新的经济转型期,在此期间,新兴消费群体需要银行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新型公司和机构客户将要求银行提供高度整合、系列化的产品与服务;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竞争正在重新划分市场。未来,金融行业的竞争将从机会竞争转变为能力竞争。
那么,中资银行该如何把握并利用好社交媒体来实现“Best bank”的目标呢?
初试Social bank
目前,“Social bank”(社交化银行)在全球开始走热,许多银行纷纷将此作为服务核心理念、渠道及组织结构转型的契机。David认为,社交媒体能形成客户的群体性意见,这种以“客户池”主导的模式改变了以往银行向客户推广产品的模式,这其实意味着银行整体服务模式的转变。“现在,已经不是银行主导社交媒体,而是社交媒体主导银行转变服务方式,推出更适合客户的产品。”
那么,中资银行对于社交化银行态度如何?IBM全球商业咨询服务部副合伙人兼中国银行业现代化业务负责人赵亮在与各银行负责人交流的时候发现,中资银行对于银行社交化还比较疑惑,究竟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推动银行社交化发展还需探索。
近期,中国互联网类股上扬,涨幅创下3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据悉该轮上涨主要受到社交媒体类股的提振。而分析人士指出,此轮股价上涨很大程度上源于Facebook即将进行的IPO,这增强了投资者对于中国社交媒体公司的投资兴趣。
除了对股市的影响外,Facebook的IPO也激发了国内社交网站上市的劲头。在社交网站兼并重组高速发展的时期,通过上市谋求资本注入,成为当前众多社交网站提升竞争力的方式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Facebook的崛起对于国内的社交网站的发展有很好的示范指导作用。由其带来的关于社交广告、社会化营销等话题的探讨也十分的火热。
但日前,职业社交网站天际网CEO林廷翰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由于市值有被高估的嫌疑,加之盈利能力则相对有限,盈利模式也较为单一,Facebook上市对其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交网络的影响还是未知数。在Facebook热潮下,国内的社交网站应当结合自身实际,理性对待。
据林廷翰介绍,虽然天际网及其母公司Viadeo集团日前获得了新一轮高达3200万美元的融资,创下非英语国家职业社交网站融资的记录,天际网发展势头也正猛,但集团当前仍然将重心放在业务发展和市场份额上,暂时不考虑上市。“上市一直在我们的计划中,但公司的发展不会单单以其作为最终的目标。我们一直致力于的是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职业社交平台,打造人脉圈,为我们近1000万用户创造切实的利益。”(来源:艾瑞)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一、优势解析
三个爸爸戴赛鹰:微店的社交关系流量未来可比肩搜索流量
言论背景:空气净化器品牌三个爸爸联手拍拍微店试水社交团购,用户参与发起团购,可获得“销售佣金”。对于做社交团购的原因,三个爸爸CEO戴赛鹰表示,“拍拍微店这种通过社交关系的流量,我们觉得未来能够变成跟搜索流量同等重要的一个方式”。
亿邦跟评:众所周知电商要拼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现在还要加上社交流。但应运而生的微店与社交关系的磨合,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拍拍微店负责人:“中心化+去中心化”并存
言论背景:拍拍微店负责人在解析自家模式时表示,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并存。拍拍微店的中心化是指其拥有微信、手Q两大移动社交流量入口,去中心化则指商家的运营方式具备无限可能,比如服务号、发红包、签到、团购、拍便宜等产品。
亿邦跟评:这或许可以是电商去中心化之争的一个折中解决方案。
二、弊病反思
三草两木创始人:现在微商整体氛围就像当年的淘宝一样
言论背景:5个月总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的微商品牌三草两木创始人谢一铭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于微商经营问题的反思——商完全没有凝聚力;微商将线下的模式照搬到线上,商队伍杂而不精;品牌商的产品没有下沉,这是目前微商三大弊病,商家非常浮躁,整体氛围就像当年的淘宝一样。
亿邦跟评:眼看他站风口,眼看他高楼起,在涨潮的时候,总会有裸泳的人混进来。
三、B2C与C2C模式之争
微盟孙涛勇:朋友圈卖货不是微商B2C模式才是未来
言论背景:在亿邦动力网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网上零售年会上,微盟创始人孙涛勇表示,C2C朋友圈卖货不是微商,因为C2C没有很好的货源和质量保证,这一模式必然会遭遇洗牌。未来B2C模式才是微商的未来,移动社交才是微商的核心,而C2C微商将成为B2C微商的个人分销商。
亿邦跟评:C2C朋友圈卖货中枪,不管这一模式最终能成否,至少,以假乱真是不对滴。
四、产品策略
袁岳:有微店无微品不会有出息
言论背景:飞马旅创始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在中国微产业及O2O年会上表示,互联网第一代模式为信息互联网化,第二代为交易互联网化,第三代为产品互联网化。目前的绝大多数微商并没有逃出第二代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绝大部分的微商“不会有什么出息”。袁岳认为微商要想有出息当然要走第三代模式。
亿邦跟评: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微店其实非常适合爆款、极致单品的销售,微商小伙伴们,要不试试?
一米一家郭洪驰:微商要将产品人格化
言论背景:在亿邦动力网举办的微商沙龙活动中,曾在微信朋友圈里10小时卖出9万斤大米的微商品牌一米一家创始人郭洪驰表示,做微商跟淘宝、天猫的区别在于,微商要将产品人格化,而商的销售过程也要人格化,微商的形式更多的表现为非店铺化、场景化的。
亿邦跟评:既然在社交关系中立足,就彻底成为社交的一部分。
五、推广方式
好想你刘朝阳:微商可借鉴淘宝客推广方式
言论背景:在亿邦动力网举办的微商沙龙上,好想你枣业电商总经理刘朝阳表示,微商的第三方平台应该打造品牌商想要的系统,微分销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独立的帐号和独立的网店,可以生成二维码,发送给朋友,发送到论坛网站博客等等。这种类似于淘宝里淘宝客的推广方式会更好。而不是不断在朋友圈刷屏。
亿邦跟评:朋友圈刷屏中枪,微商如何推广仍在摸索,各种优秀模式皆可借鉴。
京东闫跃龙:微商可以学学媒体的玩法
言论背景:关于2015微商应该怎么玩,京东商城公关总监闫跃龙发文表示,微商可以学习媒体的玩法。一方面是微商走向自媒体化做内容,例如,卖面膜微商应该像一个《时尚美妆》的自媒体;另一方面是微商学垂直媒体做社群,不只卖产品、做内容,还要经营一个社群,一个圈子,让粉丝之间产生连接。
亿邦跟评: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找到机会,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微商,这二者为什么不能结合起来呢?
拍拍郭彬:流量大的地方并不代表有销量
言论背景:拍拍负责人郭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交电商的基本规则不是要流量,而是要粉丝,以品味、爱好、兴趣等对人群进行划分。社交化电商最大的不同,是尝试一种有信任、有体验、有温度的营销模式。流量大的地方并不代表有销量,真正需要的是粉丝。
亿邦跟评:“真把消费者当UV了呀”,语速姐这句话可以仔细品味一下。
六、难点问题
微盟孙涛勇:微商一切商业交易的核心问题都是信任问题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总裁胡延平先生从传媒的不同角度切入,分别以互联网,移动、电商、社会、数据、传感及离散网络所对应的7个不同层面的临界点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未来是传感而不是传媒,是数据而不是新闻,是人而不是受众;未来的媒体一定要具有移动、开放、时时、个性化以及基于数据、基于感知的特性,才能实现更大范围内容的覆盖。
无缝时代——社交网络媒体的创新发展与应用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媒体引领我们进入了无缝沟通时代,整个传播环境也随之呈现出自媒体化、碎片化、社群化的变化趋势,公众、市场、媒体、公权力部门以及企业等主体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积极融入社会化媒体时代,已成为业内高度关注的话题。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认为社交媒体带来的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大数据将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并且我们可以从大数据中分析出人类社会复杂的行为模式。基于多年的市场数据分析经验,沈浩教授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将向文本挖掘过渡,通过社会科学的幂率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博的传播机制等观点,并指出应重视微博的社会计算和人际传播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的作用。
韩国iMBC总裁、首席执行官孙宽承(Son Kwan Seung)以韩国为例探讨社交网站的变迁、创新发展与应用。以iMBC公司的运营经验为基础,孙宽承对韩国媒体在制作电视节目上运用社交网站的实际案例逐一进行评论,指出电视节目与社交网站相结合,实现了电视媒体与收视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高级新闻顾问张荣刚以深圳“5·26”飙车事件为例,阐述了社交网络媒体正在成为民间舆论的主平台。他认为“政府主导传播”的传统模式已被彻底改变,政府、媒体、公众三者间博弈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在新的舆论环境中,公权力部门要重建公信力,实现官民良性互动,就必须转变执政理念,以信息公开透明为基本原则。
携手互动营销首席执行官、数字营销专家唐兴通认为社交媒体时代的营销规则已发生变化,企业营销思想需要从广告思维向为社交网络提供服务转变,真诚地帮助用户构建基于兴趣或产品的社群,以获得用户的信任。为适应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企业需要从市场营销、社会心理学、消费行为学、互联网科技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思考。
无边界时代——传媒产业的新格局与未来走向
传媒产业在其未来发展和变化的关键节点上,如何使传统媒体适应变革、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又如何使新兴媒体异军突起?这种探索具有无限的可能。
韩国东亚日报国际部部长河宗大(Ha Zong Dae)介绍了《东亚日报》面对媒体环境变化所做的思考与实践。面对冲击,《东亚日报》开发并运用各种媒介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内容信息,包括开发并搭建Broadcast和等各种与移动终端接轨的内容平台。河宗大还认为无论环境如何变革,作为一个传统媒体所拥有的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独特的人才资源。
数字媒体的快速融合发展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副教授、亚洲新闻中心执行董事维奥莉特·瓦尔德斯(Violet Valdez)认为基于这种互动关系,数字媒体为新闻工作提供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生态环境。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代表了现在整合的、多媒体的新闻工作环境,包括纸媒、广播、在线、手机和信息的传播。而媒体从业人员则需要掌握多媒体的技巧,具备足够的前瞻性。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中心主任蔡明可认为,媒体环境的无边界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虚拟和现实的无边界,网络上的舆论与活动已经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力。二是媒体性质的模糊化,以电台为例,广播台的发展已经走向个性化、分众化和精细化的道路,与互联网的传播产生了共性。传统广播媒体除了尝试技术上的融合变革外,还积极地运用社会化媒体,将所有服务建立在多层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和透明化运营机制上,以打造更加融入受众生活的社会化平台。
韩国忠北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韩光接(Han Gwang Jub)指出,在技术方面数字和宽带的融合为行业带来巨大挑战。面对沟通、内容、时间、地点、付费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媒体需要在众多变量中做出选择。
无中心时代——媒体的社会驱动
数字技术普遍应用于传媒、信息技术之后会产生去中心化效应:受众和媒体普遍参与、普遍融合;社交媒体对社会发展变革产生驱动作用。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于建嵘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网络时代的社会动员方式:@规则。他通过他亲自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这一事例解读了“@规则”的原理,即通过对公众作出“@即转发”的承诺达成传播契约,并通过契约将进入其中的粉丝与被关注者之间的弱连接升级为强连接,使其个人关注的行为变成有广泛社会关注的行为,从而引起社会效应。于教授同时指出了“@规则”生效的情形,即紧跟社会公众最关心的话题。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赞浩(Tan Tarn How)列举了社交媒体在新加坡多种族群体中激化民族矛盾的事例,阐述了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自由、黏性和病毒扩散等特点,这些特性需要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加强公众的新媒体素养,尽快立法保护网络上个人隐私与安全。
易斯拉研究所泰国传媒法律与政策中心研究员沃拉泊·旺吉隆朗(Worapoj Wongkitrungruang)介绍了泰国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并指出社交媒体现在已经成为泰国不同党派竞争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交网络也是公众公认的相对公正的政治信息传播渠道。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通过对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内容、渠道和互动等三个层面的不同特性,认为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内容层面上,仍处于中心地位;而在渠道层面上,网络媒体与社交媒体是中心;在互动层面上,社交媒体则是绝对的中心。因此,詹新惠提出,我们目前处于一个去中心的时代,一个中心多变化、中心多极化和泛中心化的时代。她认为,未来的传媒应该以一种“职业的媒体人+专业的报道内容+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模式去发展,才能最终打造出超越想象的传媒。
无所不在时代——移动为我们带来什么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激发了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使得营销、广告、传播和管理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韩国国会议员尹永硕(Yoon Young Seok)先生站在国家政府和城市品牌推广的角度对这场改变世界的智能革命进行了阐述。他以骑马舞引入,从传播的即时性、受众的多元化、成本的低廉化、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四个方面阐述了亚洲社交媒体使我们的沟通策略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他指出,智能化的变革带来了众多的变化,包括智能的工作,智能的生活,智能的内容市场和智能的经济。政府必须迅速适应这场变革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社交媒体:过分炒作?
与两年前相比,社交媒体对消费者整个购物过程的影响力都在减弱。横向比较,其影响力也低于传统零售店体验、互联网、电子邮件、智能手机应用,以及店内技术等。但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数字渠道在同一时期左右消费者的能力却明显提升,这非常有趣,因为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作为购物渠道的作用本就密不可分。
其实,社交媒体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异。像印度、墨西哥、中国和巴西等国家,对于社交媒体的重视程度在持续攀升,但芬兰、瑞典、英国等却不太在乎社交媒体的作用。
尽管广告收入大幅提升,营销创新手段(比如Twitter新增了“购买”按钮)不断翻新,但是社交媒体应该在整个购物过程的哪个阶段切入,以及如何切入并创造真正的价值,这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社交媒体在购物过程的“认知”和“选择”阶段的作用最为明显(时装行业尤其如此),而在“交易、配送及售后”阶段的相关性却大大降低。
报告认为,零售商和制造商若想继续努力让消费者相信社交媒体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可靠作用,它们在消费者购物的每个阶段都有可以努力的空间。但是它们必须务实地看待社交媒体的投资回报。社交媒体确实有一定的促销作用,也需要积极的管理,但企业切忌夸大其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的能力。
新兴市场更爱数字购物
新兴市场对于数字技术的偏爱远超成熟市场。例如,在搜索产品信息、价格比较以及产品购买等方面,巴西、墨西哥、印度和中国比其他13个受访的成熟市场都要更看重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店内技术的作用。新兴市场对于个性化的选择和推荐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认为这一点“极其重要”;相比之下,类似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成熟市场,这一点的重要性并不凸显。
新兴市场中的数字购物者更倾向使用数字手段,使用手机应用和社交媒体进行网购的活动最为频繁。他们还喜欢购物奖励,如果收到了奖励还会对商家进行推荐;也乐于向商家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来加快购物进程;通常把实体店当成了进行挑选和预定的产品展厅;希望单独配送,以自己方便为主;他们还特别看重商品条形码,用来搜索产品信息进行选择和对比。
成熟市场对于网购热情不高的原因还出自于对隐私保护的担心。随着购物方式的变化,个人数据的数字留痕也大量增加。数据侵权以及“斯诺登效应”的扩大,使得消费者越来越在意个人数据和数字隐私的价值。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于数字购物的疑虑正在加重,这在成熟市场的表现更为明显。在全球范围内,超过28%的消费者认为,目前商家并未向其说明所收集、使用、分享的消费者个人数据的监管办法;另有6%甚至对此并不知情。
消费者对商家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1/4的消费者不希望商家为提供更好服务而知晓他们的消费历史,哪怕是他们最喜欢的店铺,这在加拿大、芬兰、荷兰和瑞典等成熟市场表现尤为明显。尽管有半数消费者确信他们中意的商家会负责任地使用自己的个人数据,但1/3的消费者,特别是北欧国家并不赞同商家使用自己的社交媒体信息。而相比于成熟市场,新兴市场的人们对于因提供个人信息而获得赠品更感兴趣。
时装网购:独领
所有产品类别在过去两年里的网购频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大部分只有1%至2%的增长,这和预期相差不大,因为成熟市场还未完全从衰退中走出,而新兴市场的增长却有所放缓。但与这一趋势明显不同的是,时装的网购表现最为抢眼。2014年下半年,网购过时装的消费者比例达61%,2012年同期则是52%。
报告认为,时装网购表现遥遥领先的部分原因是,时装的网购细分做得非常好,不同细分所提供的选择也精心设计,所以这不仅维护住了其核心市场(15到26岁女性),也迎合了那些此前“无法接近”的客户的需求。大部分国家的顾客对于时装采购方面个性化的选择和推荐都特别感兴趣。
另外,服装企业的营销手段都非常积极,也对数字渠道进行了可观的投资,这让它们通过数字渠道与顾客互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让每个顾客的家都成为它们的试衣间。最重要的因素还体现在其良好的售后服务,顾客退货相当容易(71%的受访者认为这很重要或极其重要)。无论消费者最终是否退货,但商家都已把这一点纳入了销售承诺。
数字渠道的未来
首先,和BYOD的趋势类似,企业社交同样得益于IT消费化的大趋势。来自CNNIC的数字表明,到2012年上半年,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社交网站正在从不同的维度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企业。另据一份来自IDC的预测,企业社交软件的市场也将由2011年的800万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4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2.4%。这充分显示出企业软件供应商对于企业社交的良好预期,去年一年,从IBM、Saleforce到微软,都花费巨资收购与企业社交相关的企业,充实到自身解决方案里。
从《2012 IBM全球CEO调研》看出,业绩出众的企业对开放性的重视程度比业绩不佳的企业高出11个百分点。企业内部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企业内社交网络的构建和运营上,而这就属于CIO的职责。ITValue社区就IT社交化是否靠谱做投票,结果显示,有82%的CIO认为IT社交化是一种靠谱的趋势。
其次,CIO利用社交媒体可以给公司发展带来种种红利。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开始利用社交媒体招募人才,比如无线网络提供商Enterasys,其首席营销官Vala Afshar非常直接的表示:“传统简历已死。社交媒体才是你的新简历”。从企业外部的社交媒体到企业内部的社交网络之间,CIO还能发挥那些优势?TechTarget前专栏作家,1610公司创始人Scott Lowe分享了他经验:
联系他人共享想法。公司正在使用的社会化媒体工具提高整个组织的通信流,并没有采取电子邮件的手段。在这种方式中,企业充分利用内部的社会媒体工具汇集来自整个组织的想法,即使当该组织遍布全球。通过利用社交媒体的原则,首席信息官们推动全公司的团队可以很容易地使用社交工具协作。
实现业务目标和成效。一些公司都在使用社交媒体工具增加销售、使公司更快地成长,并将它作为一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更具有竞争力的手段。
业务增长和提高生产率。在最近的一次社交媒体的商业调查里,几乎每一个评估方式超过75%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工具对最终商业上的成功和持续提高生产力将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指标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表明两组之间有清晰的校准。
那社交媒体对CIO的个人职业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CIO通过外部的社交媒体(国内如新浪微博、国外如Twitter)可以接受到大量行业资讯,并在互动中结交更多的同行,这对CIO的未来职业发展颇为有利,而且,通过对社交媒体个人主页的更新维护,也是个人品牌塑造和完善的过程。在国外微博客twitter上活跃着大量各行各业的CIO,这里有一份Twitter上值得关注的50位CIO列表,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