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8 16:28: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健康培训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

篇(1)

培训计划是按照培训需求而制订的培训方案,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框架。制订培训计划,包括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授课教师、培训形式等。根据国家心理咨询师报名考试时间,培训班适当延长了培训时间跨度,注重打好理论基础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部分,包括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及心理测量;二是实践部分,包括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心理测验技能;三是考试技能部分,主要是根据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进行诊断、咨询、测量方面的复习。授课教师以学校心理系教师为主,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组,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系副主任担任教学秘书,教学组通过集体备课,将培训目的、培训要求传达到全部任课老师,将培训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到每一位老师,确保了教学计划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培训形式需要灵活多样,培训目的是提升专业能力,在必要的理论教学外,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与参训教师的互动,注重参训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培训课程开发

培训课程开发从开发的程度可以划分为完全定制开发、半定制开发和直接引进。完全定制开发是完全基于课程的开发流程进行开发,需要解决的是既定的问题,要投入很大的人力或财力。半定制开发是进行内训的课件开发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根据已有的培训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培训课程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结构和案例,使得单次培训的内容和背景资料更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培训的效果。直接引进的课程一般来说并不是很多,一般直接引进的课程大多是专门做课程开发的公司开发的课程。本项目采用半定制开发的形式进行课程开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突出“打牢理论基础、提高操作能力”的特点,将授课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实践操作、考试辅导三个部分。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验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专题。安排心理学系具有丰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专家和教授授课,参与授课的13名教师全部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

三、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是培训过程的中心环节。培训目的能否实现、培训计划是否有效、培训课程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完全依靠培训过程的实施。本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为提高培训质量,便于参训教师自学和消化吸收授课内容,适当延长了授课时间跨度,培训班从6月7日至11日1日,安排周末和暑假期间共面授学习20天。通过培训,进一步打牢了参训教师的理论基础、更新了观念、提高参训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解决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沟通技巧,能够对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解决提出解决策略和解决方案;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能力,能够满足教师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方式方法、经验技能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需要,满足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在现有生存发展环境中成长的心理引导、辅导、咨询和服务的需要。在培训实施中,严格执行考勤管理制度,并定期公布考勤情况。提高考勤主要依靠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以及周到细致的服务。依靠授课教师是指要有一批知识丰富、教学生动,能让参训教师通过学习有促动、有提高,从而愿意听、愿意学。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包括课堂上和课堂外,参训教师都是一线的老师,在培训期间希望能通过培训能够解决一些工作中遇到的疑问,授课教师要乐于答疑,与参训教师多沟通交流,增强学员的认同感。周到细致的服务,主要是为参训教师提供尽可能方便的午休、就餐,以及停车服务等,让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感觉到处处被关怀,时时被关注。

四、培训效果评价

篇(2)

本文从人员选拔与聘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与案例督导、评估与考核四个方面出发,围绕学校实际,提出四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体系;建构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极少数人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提出,要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从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朋辈辅导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个外来事物,朋辈辅导在中国高校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面临:朋辈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朋辈辅导员无法及时提供异常信息、朋辈辅导员的定位不明确等众多问题。有声有色开展好朋辈心理辅导,发挥好同龄共振效应,需要我们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本文从人员选拔与聘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与案例督导、评估与考核四个方面出发,围绕学校实际,提出四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1 人员选拔与聘任体系

1.1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二个月,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辅导员作为班委成员,可通过选举产生,也可由其他班干部兼任,每班上报2名同学。具体为:个人写书面申请,班主任签署意见后,上交各系心理辅导员,由各系心理辅导员递交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2 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递交申请的同学,统一进行16PF、人际交往综合测验、SCL-90、自我效能感测验的测试,从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感等多方位进行筛选,选拔适合担任朋辈辅员的同学。

1.3 面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用团体训练的形式对选拔出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面试,通过面试,了解朋辈辅导员的动机、规划等,再次把动机不端正、对工作没有任何思考的同学筛选掉。

1.4 人员聘任。心理中心组织最后选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考核,考核合格,颁发聘书,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保健员资格。朋辈辅导员的聘期一般为2年,期间如果因违纪违规等原因受学校处分者一律取消朋辈心理辅导员资格。

2 知识与技能培训体系

采取课程化的形式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在笔者撰写的《心理保健员培训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到,鉴于培训效果考虑,最好采取课程化的形式,统一集中系统化培训,便于学生掌握朋辈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根据朋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我们可以把心理互助基本知识(心理咨询基本流派、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积极聆听、同理心)、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团体心理互助技能(团体心理互助的操作过程和基本方法)、日常工作(朋辈辅导员班级工作日志、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报告异常情况、撰写工作总结)确定为培训内容,邀请专业水平较高的心理老师授课。此外,所有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课外必须亲身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

除上述培训内容外,朋辈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也是我们关注的一大内容。通过人际关系沟通四方格、萨提亚的自我冰山理论、团体素质拓展等途径,对朋辈辅导员的个人自我成长进行培训和提升,培训结束完成个人自我成长报告。成长报告和聘用信息一起,纳入个人档案进行保存。

3 工作与案例督导体系

要想做好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易事,除了认真学习好岗前培训的内容外,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是最关键的。正如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演练出来的。所以,我们建议系部心理辅导站可以加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管理,要求他们记好工作日志,做好总结。

督导一般分为定期督导和个体督导。定期督导以个案督导或成长小组形式开展,各系部辅导站2周1次,心理中心1月1次。个体督导由个体根据需要自行提出申请,由心理中心负责完成。

4 评估与考核体系

4.1 每月1次,定期检查班级工作日志、主题心理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朋辈心理咨询工作情况、工作总结等日常工作材料。对于工作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定期整改。

4.2 综合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情况*30%+自我评价*10%+学生评价*40% +院系评价*20%,最后综合评价分为朋辈辅导员的考核指标。

4.3 每学年心理中心对朋辈心理保健员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以8%的比例评选 “优秀心理保健员”,同时推荐参加学院的评奖评先,以及入党“推优”等。

“助人是快乐之本,受助是成长之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完善的体系下,必将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同龄共振效应,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常纺学工2009【3】号文《常州纺院班级心理保健员管理办法》

[2]王冰蔚主编:《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篇(3)

1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内涵

心理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兼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特点。心理教育是从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是心理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柱,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教育内涵在于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6],心理教育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是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个人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注和促进[7]。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分为教育、辅导、咨询、治疗四个层次,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8],同时心理教育具有社会属性,具有社会制约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6]。WTO认为健康的标准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处于理想状态,当前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的产生不能仅从生物个体本身找原因,也应从心理状态和所处社会环境去分析,心理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根据上述对心理教育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较好的服务患者,减轻或治愈患者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紧张和抑郁等痛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医生实施心理教育培训是乡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现状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有关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政策,我国各级别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政策相继出台,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培训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为目的,忽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质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疾病时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医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且大部分治疗并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贻误、影响预后,并造成过度医疗[10]。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易造成消极情绪状态,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心身疾病,还可加速疾病恶化[11]。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行为方式、饮食理念和生活节奏等因素都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人民群众的疾病,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显示,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具有同情心,热心讲解病情治疗过程,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对乡村医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成为当前乡村医生教育工作重点。

3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策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1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真研究乡村医生执业特点,将心理教育贯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心理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主动性,鼓励乡村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法规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政策,鼓励乡村医生自觉提高心理教育素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工作愉悦度低,有消极的工作情绪[13],培养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素质,应首先关注乡村医生心理状况,研究乡村医生心理需求,使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将心理教育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体系是激励乡村医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质的有效措施。

3.2建立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试点

医学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心理教育专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提供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护理学等心理教育培训课程和文献资源,在培训课程、师资保障等方面加强与乡村医生的互动,深入研究农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的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

3.3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需求也不断增加,心理教育依托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前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医学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乡村医生对心理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欠缺,造成农村卫生心理教育知识普及较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带头做好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使乡村医生认识到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帮助。通过心理教育宣传,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心理发展,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 培训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8-01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明确表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要全面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所以如果把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比喻成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产品”的加工者,那么心理健康教师就是把“产品”变成“精品”的锻造者。我校心理健康培训不仅从学生入校就开始进行,而且还把培训拓展到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之中,探索出心理健康培训从校园起步到企业延伸的培训新模式,为我们输出的“精品”做好“售后服务”。

一、大环境引发新思考

1.“三无产品”充斥中职校园。现在,不少中职生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中职生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学生中的大多数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我校农村户口学生比例为95%,贫困生比例为21%,单亲家庭比例为38%,新入学时心里不健康学生比例为42%,这都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所以心理健康培训要从入学起步。

2.“富士康现象”促思考引发企业培训。“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人尽皆知,引发了企业对职工心理健康的关注。职工是企业创造财富的最大生产力,职工的心理健康同样是生产力。所以,要加强对职工的心理关怀,提高职工健康心理水平,培养职工幸福感,延伸企业安全文化创建触角,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度,从源头上预防和竭力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二、小作为实现新目标

1.变“废”为宝。我校心理健康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把家长口中的“废物 ”,社会眼中的“废材”,变“废”为宝!一年来,我们先后到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沈信心理学校、沈阳市儿童活动中心、南昌一专、江西化工学校、江西信息学校、北京商贸学校、深圳保安职业技术学校、广州机电学校等12个单位进行了参观学习,特别是针对心理咨询室的设施设备做了认真的研究和交流。回校后,撰写了我校《心理咨询室增设调研报告》。经过专家论证及对我校相关设施进行研究比较后,形成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方案。

2.精雕细琢。随着人才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压力加重,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角色一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学生在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会引发矛盾、纠纷、甚至离职,给自己和企业均带来负面影响。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容易出现心理紧张、挫折感、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所以心理健康培训走进企业十分必要。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疏导和训练,能够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和力量感,还能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贡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经过我们的精雕细琢,“精品”定会绽放光芒!

三、拓思路引入新模式

1.研发教材,引领工作。为了让学生自助了解心理健康常识,我们编写了《中职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方便学生自己阅读。为了扩充心理健康培训的团体训练内容我们编写了《中职生心理健康实训教程》,方便教师使用。为了在学生即将实习期前指导学生学习求职就业的专业知识,进行学生心理的积极调试,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编制了《中职生就业心理指导手册》,方便学生们随时运用学习。

2.常规工作,别具匠心。我们的心理健康培训工作除了完成心理课程、心理咨询等常规工作外,还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了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自我认知等不同内容的工作坊,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成立心理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心理健康学习活动,比如“心理电影”观摩交流会、心理读书会、心理茶话会等等。

五、获成效促进深探索

篇(5)

〔关键词〕美国;学校心理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17-03

学校心理学是20世纪缘起于美国的一门新学科,美国学校心理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日臻完善。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对美国学校心理学进行系统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且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论文类。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工具,以“美国学校心理学”“美国学校心理”为检索词检索了2000年后的文献,对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概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初具规模的专业队伍

1950年,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人数约为一千人。1970年,上升到五千人。20世纪70~80年代,学校心理学家的人数突破了两万人[1] 。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提出每千名中小学生至少应配备一名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标准 [2]。直到1999年,全美已有 218所研究生院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其中五分之一的学校心理学专业能授予博士学位,其余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学校心理学专家资格证书[2] 。■2000年,美国约有22000~25000名获得州或国家学校心理学家证书的工作者,这个数字包括培训者、州政府管理人员以及从业者。2002年,美国学生与学校心理学家之比大约为1800 :1[3] 。截止到2005年,估计全美已有32300名学校心理学家。目前,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队伍仍在不断扩充之中。

二、完善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

培养一名学校心理学家的完整过程包括:首先申请进入具有认证资质的大学;然后进行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实习与见习、职业道德培养;最后资格审查、获得资格证书或执照。中间环节缺一不可 [5] 。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校心理学专家培养计划,为学校培养解决问题的专家,是目前广为流行的培训方法。学习者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或相关的心理学硕士学位。第二类是博士培养计划,培训研究者与从业者,或者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心理学家的培训计划分为培训课程和实习两部分,培训课程通常为60个学分,另外还有为期一年的实习。这种培训内容集中于心理健康、儿童发展、学校组织、学习、行为和动机几个方面。当代的培养计划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十分注重实际经验的积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见习与实习的机会[3] 。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学会(NASP)规定:“在适当督导的条件下让候选者有机会表现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其学校心理服务的专业技术能力”,NASP将见习期定义为一种经验积累的重要过程,一般为一个全日制学年,或半日制两年,也有的多达数年,并且其中至少有600个小时必须在学校环境中度过。此外,NASP在1992年建议一个学校心理学家在其从事学校心理工作的头三年,每周必须接受至少一个小时的面对面督导 [6] 。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有两种模式,即“科学家―从业者”模式(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和“专家―从业者”模式(professional-practitioner model)。这两种模式由于各自的培训理念不同,分歧很大。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科学家―从业者”模式“流露”出“科学家”这个词有点不妥。在“专家―从业者”取向中,强调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课程内容安排应该多为技术,而不是理论;应该寻求临床的敏感,而不是学术的睿智。这种专家训练模式就是让专家帮助求助者评价问题状况、确定干预目标,并通过矫正无效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或环境因素来寻求恢复求助者心理困境的方法 [7] 。

三、规范的资格认证制度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学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分会(APA)负责对全国各所大学的心理学、教育学院系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进行全面认证。认证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学习实践等多个方面。这两个认证机构定期对专业认证标准进行修订。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共有52所大学的学校心理培养计划通过了NASP的专业认证标准 [5] 。

在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必须获得所在州或者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证书委员会颁发的证书方可从事学校心理学工作。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出现了最早颁发学校心理学家证书的州立教育机构。1960年,美国共有50个州实行学校心理学家证书制度。1977年,美国所有的州都颁发学校心理学家证书[1]。2002年,美国全国教职专业标准委员会(NBPTS)制定了优秀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标准,提出了优秀学校心理学家所应达到的专业发展水平,成为美国学校心理学家专业发展的理想目标。每个州的资格认证制度通常都不一样,各州通过立法来规范资格认证和证书评定工作。

四、系统化的学校心理学服务体系

我国学者对美国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常常将学校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咨询视为同一问题。然而事实上,这些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最主要的区别是服务对象不同。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为在适应及发展方面需要帮助的部分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为全体学生;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则为在适应和发展方面出现困扰并主动寻求帮助的个体。在这里,笔者将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咨询统称为学校心理学服务,它是心理学理论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属于学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健全的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

按照雇佣关系的不同,美国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可分为四种,即:(1)学校为本的服务(School-based Services),主要是指在学校情境下由学区雇用心理学人员为学校提供服务,以学校资金付费;(2)与学校有关的服务(School-linked Services),这是指在接近学校的环境下,由非学区聘用的心理学人员提供服务,他们的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3)与社区有关的服务(Community-linked Services),这是指把学校和社区连接起来,聘用学校人员,由学区基金付费,在学区内实施服务;(4)社区为本的服务(Community-based Services),这是指由社区资助,社区聘用向他们负责的人员为社区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这些人更多地是在其他背景下而不是在学校工作,这种模式适合于传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7] 。

如果从时间维度上将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分为传统的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和现代的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则医学模式是前者的代表,生态模式是21世纪的新模式。受医学模式影响,传统的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将儿童的心理障碍看作是疾病,教育所做的就是将有心理障碍的儿童与正常的、健康的儿童分开,并放到特殊班或特殊学校中去。这种模式往往将儿童的心理障碍看成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学校心理服务生态模式则认为,个体的某一方面“功能不良”与其身处的环境有关,应该努力寻找有效干预这种环境的办法;学校心理学者应该是儿童、家庭、学校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以学校心理服务生态服务模式为理论基础,当前的美国学校中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的心理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主要由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与学校心理学服务两大部分组成,在美国的学校以各种心理服务中心的形式出现,服务人员一般由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专家组成,其中有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甚至还包括语言矫正师等特殊专家,他们组成各种形式的服务机构,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多层次、多内容的心理服务 [6] 。

(二)发展性的学校心理辅导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性心理辅导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心理辅导模式。(1)邀请模式,它是构建在邀请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体系。邀请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校要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潜能,充分调动学校所有人员、物质条件、规章制度、教育政策、各种教育计划和活动等方面的资源,把学校变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学生在学校里应感到自己是受欢迎、被接受和被欣赏的。(2)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它由组织管理和教学计划两部分组成。组织管理部分包括:确定辅导模式的定义和教育宗旨,教育设备和资源的管理,顾问委员会的组成和运作管理,教学及管理人员的使用及费用预算管理等。教学计划由四个部分组成:辅导课程,个体教育计划,应答和系统化支持措施。这些计划规定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有关人员的具体职责、工作或学习计划和程序。综合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突出辅导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明确规定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内容。(3)顾问教师计划,该模式的出发点就是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心理发展的支持性人际关系,在学校范围内建立一种支持性环境。在此模式中,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是学校成功实施发展性辅导的关键。学校中的普通任课教师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学生信赖的指导者,可以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五、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

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了积极心理学思潮,其倡导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不同于以往关注心理疾病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爱、勇气、正直、诚实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将心理学的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它提倡通过激发人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来解决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学校心理学在美国学校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开发。该模式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是当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形成以幸福感、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成长为中心的课堂气氛,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形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消极心理的调整和干预转移到积极品质的研究和推进上来,着眼于积极的发展层面,对受教育者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结语

美国学校心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拥有完善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规范的资格认证制度、系统化的学校心理学服务体系。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学校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成功经验,在某些方面可以为我国尚在发展中的学校心理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但鉴于中美两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在吸收和借鉴时要避免简单移植,应考虑我国具体国情,将其本土化,使其具有适应性,以切实提高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J]. 济南大学学报, 2000, (3): 44-46.

[2] 乔佳.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对我国心理教育工作的启示[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5): 36-38.

[3] 佟月华.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职业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8): 57-61.

[4] 官群.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系统分析及启示[J]. 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 (2): 58-62.

[5] 王宏方.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过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3, (9): 24-26.

[6] 汪亚芳. 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研究及其启示[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7] 任其平.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07, (1): 49-53.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师;心里问题;存在原因及对策

一、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中学教师在身体上存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过半,许多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在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常常出现诸如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反应,其心理健康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农村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巨大的社会竞争也极易使农村中学教师产生种种心理压力和思想上的困惑。因此,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造成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有:首先是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压力。

社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手段,这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压力。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催生了一批新职业,人们对社会职业评价的标准越发向金钱靠拢,导致农村中学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感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则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教师专业全能,更要人格完美、勇于奉献,由此,使教师的职业规范与职业价值趋向发生混乱,增加了教师适应的难度。社会支持系统乏力,面对为社会承担了巨大压力和担负着社会期望的教师,整个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所提供的支持尚显不够。其次是学校内部环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应试教育仍然是当前中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农村中学也不例外。在农村中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中学注重教师的考核,而这一考核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与期末考试成绩,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毕业班教师都是疲于奔命,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这些新举措也使农村中学教师一时难以适应,同时教师还承受着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衡、知识更新、家庭负担等等的压力,但教师还是希望能够有所成就,因此导致有的教师觉得不堪重负。第三方面,由于教育系统的不断变革以及基础教育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这些新要求中,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内容的修订等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在适应上的困难,而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紧缺等原因对教师的培训却显得乏力,使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最后是农村中学教师自身因素引起的心理压力。由于社会支持系统脆弱,再加上竞争压力的加大和教师自身素质较低等原因,相对城市教师来说,农村中学教师的角色冲突较为突出,个性较为压抑,自卑感较强,心理调节机能稍显不足,心理适应能力明显较低。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科学素养相对缺乏,知识结构老化,科学文化素养不高。这种状况必然使农村中学教师在应对社会变革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挑战时,容易出现职业适应不良问题。一些中老年教师,特别是没有正规文凭的教师表现较为突出。

二、解决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的策略

1、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些研究揭示,有超过50%以上的农村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改变单纯以知识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建立以现代社会需要为目标、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政府而言,应该从宏观政策上确保教育先行,不仅要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平衡教师心理,也应该从政策上强化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完善农村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

2、构建农村中学教师的全面评价体系,减轻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评价体系。要使评价体系能全面、客观、真实、具体地反映农村教师的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大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权重,激发教师关爱学生、关心学校、关注自己,真正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从农村实际出发,拓宽农村教师的各种学习途径。在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计划中,应该按照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来开设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课程和讲座,使农村教师的心理素质伴随其他素质共同提升。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修订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更加明确地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根据两个《纲要》的要求,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以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中小学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全面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开设心理咨询师课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多发期。社会思潮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丰富了青少年的现实世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探索、进取精神,但同时也让他们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产生了许多心理困惑和烦恼,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合理的引导帮助。另一方面,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以前的教育方法、手段对现代学生来说不能完全奏效,他们热爱学生,渴望能够给学生们一种贴心的、有效力的影响、帮助,但又苦于缺少对学生心理的充分了解和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基于现代学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我们深信,一个无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一个不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校长的认识和支持要到位,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工作技能要合格。我区从2011年起,在深化中小学校长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由区教育局出资、各学校组织选送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对他们进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目前已有82名教师顺利通过了国家劳动部的考试,70多名教师正积极准备参加2013年国家劳动部的考试。目前,他们都已在各自的学校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支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已具雏形。

2.聘请专家指导,为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科学地理解学生、剖析教育现象,师生如何共同健康发展是每位教师面临的新问题。2011年以来,我们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辖区内的校长和广大教师举办了“教师如何减压”“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级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治”等专题讲座;聘请了上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家开设了题为“善待每一位学生——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教育策略”和“青春期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为广大教师开阔了视野,教师们开始学习从心理学专业角度看待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3.多管齐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

心理咨询师课程学习仅仅是教师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课,仅仅是为教师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学生心灵的门。面对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一直在探索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抓手。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更多地聚焦于营造和谐的氛围,运用简单形象的方法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聚焦于学生的优势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培养,通过发现、激活、培养学生个体内在固有的、具有建设性的优势力量,促进其自我的心理和谐以及自我与环境关系的和谐,进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确立了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后,我们开始探索工作路径和方法。2011年底,我们派人到上海的学校取经,邀请省内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共同商讨研究,最终确定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历下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并对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

(1)组织绘画心理辅导培训班。绘画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交流方式之一,其在表情达意、深化自我觉察和自我整合能力方面的功能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无法比拟的。这种心理辅导形式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灵活,容易突破口语表达的限制,降低绘画人的心理防卫,比其他以言语为主的心理辅导更适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我们从2011年11月开始,先后组织了两期绘画心理辅导培训班。教师们边学边实践,在自己所带班级中同步推进了绘画心理辅导实践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请进来、走出去,组织教师学习团体心理游戏辅导。团体心理游戏辅导是通过集体的协作共同来完成的,最大的作用在于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互相了解,增加交往经验、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也是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交往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人格的发展。2012年寒假期间,我们邀请上海市知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班主任举办了“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操作”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将所学知识技能创造性地应用到了新学期学生、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改革班会课、文体课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组织教师利用网上课堂学习沙盘游戏辅导。沙盘游戏辅导是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进而提升个体的自我觉察力、达到疗愈心灵的一种表达性心理辅导方式。沙盘游戏的起源与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心理辅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发展与创造。我们从2012年开始,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复旦大学申荷永教授的网上沙盘游戏辅导课堂,还有12位教师外出参加了中科院心理所组织的沙盘游戏辅导学习班。沙盘游戏辅导非常适合用于青少年心理辅导,解决问题快速有效。我们先在区教师进修学校推出了沙盘游戏辅导应用培训和个案咨询,此后很多学校购买或自制了沙盘游戏辅导的基本工具和材料,部分学校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社会效益,更多的学校正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4)其他多种技能的培训。中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尤其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平缓与生理发育的迅速之间会产生矛盾,使他们容易出现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心理生物性紊乱、自杀倾向和行为等心理行为偏差;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面的工作技能和方法。针对上述问题,2012年3月,我们派出骨干教师23人到北京参加了海蓝博士举办的“危机管理”培训课程;2012年4月,派出骨干教师22人聆听了台湾杨明磊博士“微语言及接触性治疗方法”讲座;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心理咨询实务和技能网上培训班等。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培训

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障。几来年,我们坚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以科研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举办了关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培训,并着手相关课题的研究。我们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按年龄段划分为听课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十余种影响因素,从多所小学选取了16个实验班,分年龄段进行实验研究,尝试找到制约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梳理,我们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对策与建议,并大力推动相关措施的落实。此外,我们还加强与驻济高校心理学的专业院系以及社会心理学会艺术心理专业委员会专家的联系与合作,邀请他们定期到我区开展沙盘游戏辅导和心理辅导案例研讨会。我们还与高校心理学教授合作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合作的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小学心理教育研究”正在积极申报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二、扎实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

1.着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采取了分段设计的策略,以“满足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需要”为宗旨,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割为六个阶段,即小学低、中、高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选取不同的内容进行课堂实验操作。以初中学校为例:初一年级的主题为学习,包括学习方法、学习计划的制定等;初二年级的主题为交往,包括同性、异性的交往;初三年级的主题为迎接中考、职业选择等。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工作实际,承担一个学段的课程开发任务,在本学段开展授课研究,一个月汇总交流一次。目前,我们在融合各年龄段的课程情况的同时,改编、整合、补充、拓展课程内容,将于2013年9月推出“心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课程模块,在组织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同时,编写相应的心理训练课程手册,使之成为有效的课程标准予以推广。

此外,我区先期通过心理咨询三级证书考试的教师已经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开始了特色课程的研究开发。例如:济南五中的考前减压课程、泉城中学的教师志愿者服务队、燕柳小学的儿童游戏辅导、十亩园小学的自制沙盘、解放路第一小学的绘本心理辅导课、青龙街小学的艺术心理课等,在这些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们运用绘画、音乐、游戏等表达性艺术辅导手段,解决了许多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和烦恼,预防了一些问题行为的发生。

2.设置心理咨询室,为需要帮助的学生个体提供专业化的心理服务

由于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及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负性情绪,或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为了让这些学生得到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我区的每所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指导。专、兼职心理教师通过绘画、沙盘游戏、晤谈、音乐放松等方式,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心理咨询全过程,对比咨询效果,评估咨询目标,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监测,从而达到精心呵护中小学生精神家园的目的。

3.重视家校合作,推进家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学生的性格、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投射。我们在以往的家校合作模式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家庭文化建设,并和高校心理学专家一起走进校园的家长会,宣讲家庭文化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从具体的家庭文化建设方法入手,教给家长处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方法与策略。近两年,我们先后在多所学校进行了家庭文化与儿童成长环境研究,并面向家长举办了家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益讲座,受到了家长的欢迎。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育进社区”“专家进社区”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推向社区。其中“家有一老,带好一宝——给隔代教育支招”的讲座受到了社区的欢迎,吸引了各媒体的目光,同名文章在《济南日报》大篇幅展示。2013年,我们还将推出家庭教育系列课程。

4.“幸福教师工作坊”促进教师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教师减轻职业压力、消除职业倦怠、幸福工作每一天,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重要课题。2012年起我们在全区开设“幸福教师工作坊”,由进修学校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组成工作团队,依据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实施工作坊内容,用团体辅导、绘画、音乐放松、阅读疗法、NLP等辅导方法,对班主任团队、教师团队、干部团队进行团体辅导,促进干部教师对自我意识、人生价值、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的思索,这些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激发工作热情、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我们还组织了有益于教师身心成长的系列活动,例如:“教师与读书”——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与读书;“做幸福教师”系列团辅课程;“走进孩子心灵”——案例分析与师生沟通技巧;等等。

三、济南市历下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1.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心理学思潮。它基于对人性的尊重,坚信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具有自我和谐以及自我与环境和谐的自我调节机制,主张以全面、整体、发展的立场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用积极的视角研究人类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积极社会组织的建立与运行等。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聚焦于学生的优势能力和美德的开发与培养,我们要求每一位学校领导、心理教师都要立足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力量与价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让学生相信并善于发现、开发自己的价值与优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及个别咨询等都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根本目的。这种理念大大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2.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切入点

将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教师和学生作为重要切入点,一方面,将调节教师情绪和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不再仅仅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学生身上,而是通过提高对教师的关注度,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以沙盘游戏、心理剧等多种更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方法手段,取代过去以说教为主的单一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推进三方面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

由一线工作教师、高校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三个群体科学分工、通力合作组成了融合真实教育情景、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具体工作经验技能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体系,在实践中更科学、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构建四层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我们从四个层次出发,构建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第一,从政府到学校,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规划,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第二,注重吸收学习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知识,关注最新动态,时刻具备前沿眼光;第三,注意在时常总结成果经验、反思现象问题的同时,鼓励各级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第四,始终坚持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