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28: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海洋产业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 要: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对策。
关键词 :广西海洋产业 科研 对策
一、广西海洋产业基本情况
1、海洋产业的概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等13个行业。
2、广西海洋产业现状。2011年广西海洋捕捞产量665281吨,海水养殖产量923吨。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613.8亿元,海洋产业386.7亿元,海洋相关产业227.1亿元。海洋产业中三次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126.8亿元,占比20.7%;第二产业230.6亿元,占比37.6%;第三产业256.4亿元,占比41.8%。
3、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目标。发挥北部湾经济区“陆海组合”的禀赋条件,开拓广西发展的新资源和经济活动空间,海陆互动,以港口为依托,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为支撑,以海洋产业为主体,打好传统产业基础,加快发展临海大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海洋产业基地、物流中心和制造业中心,海洋产业成为北部湾经济区支柱产业之一,海洋经济成为广西经济新的增长点;2020年,初步建设成为“海洋强省”,海洋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左右,海陆经济一体化,建成相互促进、统一协调的“蓝色国土”。
二、广西海洋产业科研情况
1、科研机构与人员情况。2003年广西有海洋科研机构1个,2011年有9个,2011年比2003年增加了8个,年均增加1个。2003年广西有海洋科研人员31人,2011年有466人,年均增加54.38人(见表1)。
2、研究情况。2011年广西海洋R&D人员171人,R&D经费0.27亿元,R&D课题数84项。2003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37项,2011年为84项,2011年比2003年增加了47项,年均增加5.88项。2011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84项,其中基础研究0项,应用9项,试验发展24项,成果应用44项,科技服务7项(见表2)。
三、广西海洋产业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投入力量严重不足。2011的广西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83236万元,仅占全国总额的0.36%。2011年广西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体9191.1亿元,占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的20.20%。
2、科研机构与人员偏低。2011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9个,占全国的比重为5.03%;科研人员466人,占全国的比重为1.24%。
3、科研人员的学历低。2011年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构成如下:博士22.41%,硕士28.48%,大学生36.34%,大专生12.78%;广西的学历构成为:博士3.76%,硕士19.65%,大学生57.80%,大专生18.79%。博士、硕士比重比全国低18.65、8.83个百分点,大学生、大专生比全国高21.47、6.01个百分点。
4、科研人员职称低。2011年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拥有高级职称的比重为43.37%,中级职称的比重为36.89%,初级职称比重为19.73%;广西高级职称比重为19.76%,中级职称比重为43.36%,初级职称比重为36.87%。广西的高级职称比全国低23.61个百分点,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比全国高6.47、17.14个百分点。
5、科技课题数量少。2011年广西海洋科技课题104项,占全国比重为0.73%。其中:基础研究课题4项,占全国比重为0.12%;应用研究24项,占全国比重为0.65%;试验发展55项,占全国比重为1.93%;成果应用10项,占全国比重为0.69%;科技服务11项,占全国比重为0.40%。
6、科技专利数量少。2011年广西海洋专利申请受理数33件,占全国比重0.75%,其中发明专利7件,占全国比重0.19%;专利授权数19件,占全国比重0.93%,其中发明专利件2件,占全国比重0.15%;拥有发明专利总数2件,占全国比重0.03%。
7、R&D偏少。一是R&D人员少。2011年广西R&D人员171人,占全国比重0.68%;二是R&D经费内部支出少。2011年广西R&D经费内部支出0.27亿元,占全国比重0.24%;三是R&D课题数少。2011年广西R&D课题数83项,占全国比重0.83%。
四、加快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对策
1、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强化科研创新意识,加大对海洋产业研究经费支持力度,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围绕广西海洋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利用新的科研成果提高广西海洋产业的质量与水平,把传统海洋产业打造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
2、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开发体制环境,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以海洋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重点,实施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鼓励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海洋产业的企业投资创办或与区内企业联办科研机构,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科技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知识产权纳入科研管理的范畴,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习惯;科研管理人员要加深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弥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经验;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保护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宣传;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维权机构,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自觉学习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法律知识,了解申请专利、商标以及著作权的条件、程序等,树立知识产权观念,积极依法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对遭受侵权的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维权咨询、服务和协助。
参考文献
[1]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D],2009年12月.
[2]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海洋出版社.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广西 海洋化工 专利信息分析
1.引言
海洋化工业是指以海盐、溴素、钾、镁及海洋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进行的一次加工产品的生产活动。据科学家测试,海水中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其含量最大的11种依次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氢盐、溴化物、硼酸盐、氟化物、钠、镁、钙、钾、锶等;在80多种元素中,其中有17种元素是陆地所稀缺的,其数量比陆地储藏量要大得多,对提供人类能源和工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
2.我国海洋化工产业专利信息分析
2.1海洋化工产业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分析
任何现代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该领域的技术发明创造。产业从无到有,从兴起到衰退,总是伴随着该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基于专利申请的数据分析我国近10年海洋化工专利申请,对把握海洋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有指导作用。
图1 2002-2011我国海洋化工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见
从图1显示,10年间我国海洋化工专利数量增长呈现出典型的朝阳行业曲线特征,合我国海洋化工作为新兴产业的技术特点。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从2006年开始的大幅增长,与我国2006年《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跨越式的发展,各沿海省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展科技兴海,取得了初步成效,也证明了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对于海洋产业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海洋生化工业用酶专利分析
图2.1 海洋工业用酶申请与公开趋势图
海洋工业用酶专利申请在2007年以前不足每年5件的申请量,说明该时期以前对海洋工业用酶的研发投入不够重视,2007年开始增长,说明申请人的相关研究已开始有所突破并企图抢占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5项外国发明专利均在2008-2011年申请,说明该领域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时间较晚,说明海洋工业用酶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晚,拥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我国在海洋工业用酶专利申请排名前五名的分别为山东 26项发明专利,江苏 6项发明专利,浙江5项发明专利,辽宁4项发明专利,安徽 3项发明专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专利申请占了总量的近10%,说明国外科研机构已经开始重视我国海洋生化工业用酶领域,我国应加大力度发展自身技术,做好国外申请专利的相关准备与应对措施。
图2.2 海洋工业用酶申请各省分析
综上所述,在海洋生化工业用酶领域我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各种理论技术发明多由相关研究所完成,在技术生长曲线中处于萌芽期阶段,相关参与研究和开发的人员相对较少,在获利能力方面短期内难以见成果,需要在技术科研相关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在产品方面得到突破与创新。
2.3海洋精细化工专利分析
专利公开相对于专利申请具有滞后性,故专利公开数据与专利申请数据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由图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专利申请量最多,2011年仅次于2008年,专利申请量6件,而2004年未有专利申请;其余年限专利申请量比较稳定,保持在3件或4件。总体来看,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方面的专利申请比较稳定,但每年的申请量较少,与我国拥有大面积海域的地理优势存在不和谐之处。
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专利申请数据最多的省份为天津市,且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其次是山东和辽宁,分别申请专利有3件、北京和广州、四川专利申请各有2件,江苏、台湾和河南省也均申请有专利。如图:
图2.6 海洋精细化工领域各省份专利申请量图
综上所述,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的专利数量较少,且针对支持提溴、提钾等新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溴系列制品、苦卤综合利用制品、精细化工等产品的专利更少,专利技术尚不成熟,从侧面也表明我国在海洋经济化工领域的巨大发展前景。
3 促进广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进行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加快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广西作为临海大省,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在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并未有突出成就,为加强广西该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尚需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基于广西现有海洋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广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
3.1增强海洋资源开发意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广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
3.2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海洋科技人才
我区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技队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借鉴山东福建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广西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应以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造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重点人才的良性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梯队,以尽快缩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差距。
3.3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研技术的支撑,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利苦于缺少将专利成果付之产业的渠道,导致相关专利发明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广西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以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推进广西海洋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成和提升海洋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近十年我国海洋化工专利申请数据的时序曲线充分显示着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趋势,广西政府把加快海洋化工新兴产业建设列入“十二五”科技规划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要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广西需要加强海洋化工产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高新技术海洋化工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海洋化工技术科研水平,力争建设成全国优秀的海洋化工基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生产效率;泰尔指数;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42-04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search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China
YUAN Qingmin,FENG Dong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Abstract:Using Theil index and Malmquist index method,structurally decomposing the regional overall difference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the 11 coastal provinces in three major economic regions from 2001 to 2010,and then estimat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has overall difference is that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provinces is unbalanced;on the other hand,during the study period,Chinese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productivity fell down slightly,technical change played an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also reduced.
Key words: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regional difference;production efficiency;Theil index;Malmquist index
海洋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利益空间和资源基地,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各国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以及海洋综合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消耗少的产业,是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2]。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按照地理属性可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划分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包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四个省市;长三角地区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泛珠三角地区则包含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省。由于区域特征存在差异和发展模式的不同[3],沿海省市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根据自身区域特征来制定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因此,分析海洋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测算其生产效率并明确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因此关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仲雯雯在界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3];宁凌根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概括归纳出了产业的选择准则体系[4];韩立民分析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并给出了对策建议[5]。可以看出,当前国内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发展机制方面。而国外的学者,如Misra阐述了利用核能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6]。Muller提出加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力度并指出波浪能、潮汐能对未来海洋电力业的重要作用[7]。Defne着重研究了美国东南部大西洋沿岸的海洋新能源发展前景[8]。Gamal分析了海藻等海洋有机物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9]。这些国外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定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都针对产业效益提高、技术利用等问题作出了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政策方面,且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有部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应用泰尔指数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一方面从区域差异分析的角度,探讨我国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从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视角,针对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变化进行分解计算及比较分析,并对变化原因做出解释。
1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内在原因分析
1.1 海洋资源禀赋差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速度与质量对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如图1所示)。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来看,海洋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海域面积最小,但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海洋产业构成以海洋第二产业为主,十分有利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长三角经济区域毗邻东海,该海域宜港深水海岸线位居全国首位,港口资源优良,并且海洋能源蕴藏量巨大,在发展海洋综合服务业以及海洋新能源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南海海域面积全国最大,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洋水产和海洋矿产蕴藏量较大,因而海洋传统产业发达,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主要以海洋工程建筑业及综合服务业为主。相较于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并不具备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势。正是由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地理位置各异、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海洋产业结构不同,造成了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
图1 海洋资源与海洋新兴产业关系图
1.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如此。由于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需要高投入的特性,且对物质资本、复杂劳动和高新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使得海洋新兴产业的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两种要素之间具有弱替代性,这是海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显著区别,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为劳动力投入量,纵坐标为资本投入量,曲线QQ′为技术水平相同、不同投入组合下的等产量曲线,斜线KL和K′L′为两种情况下的投入组合,与等产量曲线的交点分别为A和B。海洋新兴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的投入多为一次性投入,投资回报期较长,且这些资产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变现能力差[10]。由于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资本的刚性需求,使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性很弱,所以,虽然A、B两点的生产量相同,但是A点的生产效率要高于B点。因此,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会选择在资本投入更多的A点进行生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沿海城市则不能达到相应的生产水平,这样便造成了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差异。
图2 海洋新兴产业资本与劳动力的弱替代性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2.1 泰尔指数
三大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阶段各异,为了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引入泰尔指数模型。泰尔指数是一个熵指数,反映的是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其值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越大,反之亦然。由于其可分解的特性,泰尔指数可以把总体差异分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11],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差异分析的实证研究。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对象,泰尔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三个区域分别为Q1、Q2、Q3,xi(i=1,2…11)为沿海各省市的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Xj(j=1,2,3)为区域Qj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X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之和。于是得到衡量区域内、区域间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
Tω=∑i∈QjxiXj×lnxiXj(1)
Tb=∑3j=1XjX×lnXjX(2)
T=∑3j=1XjX×Tω+Tb(3)
2.2 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Malmquist[12]于1953年提出。而Fare等人[13]将这一理论与DEA模型相结合,使得Malmquist指数在生产率方面的测算得到广泛应用。它是基于距离函数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的,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说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原理:
为同期的产出向量;Dt(xt,yt),Dt(xt+1,yt+1)分别表示以t时期技术条件下的t期和t+1期生产点的距离函数,可利用DEA模型计算得到;Mt,t+1表示t期到t+1期生产率的变化,若其值大于1说明生产率是进步的;小于1说明生产率是退步的。在规模报酬可变时,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式中第一项为变动规模下的纯技术效率变化,第二项为规模效率变化,最后一项为技术变化率。Dtv(xt,yt)为规模报酬可变下的距离函数,Dtc(xt,yt)为规模报酬不变时的距离函数。当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时,表示从t期到t+1期,决策单元的生产更接近生产前沿面;而当技术变化率大于1时,说明在这一时期,技术出现了创新或者进步[14]。
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11个沿海省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选择为2001~2010年。其中,在分析区域差异时,选取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为指标;在计算生产效率时,以每个省市作为决策单元,在投入变量的选择上,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涉海就业人数为指标,其中海洋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由各年固定资产投入按比例折算得到;在产出变量的选择上,则以各省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来衡量,主要是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和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之和。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1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3 结果与分析
3.1海洋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由公式(1)、(2)、(3),计算出反映中国三大经济区2001~2010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方面,区域内差异一直大于区域间差异。动态地来看,2001~2010年十年间,区域间差异的平均值为001,其对于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仅为3.8%;而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则达到96.2%。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所致。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得出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内差异和总体差异(见图3)。
图3 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差异比较
由图3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无论是区域内差异还是总体差异都呈现出震荡式的下降趋势,并且以长三角地区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具体来看,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最大,环渤海地区次之,长三角地区的差异最小,泛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始终在总体差异中占重要地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从2001年的0.319下降为2010年的0.232,差异程度大幅缩减,说明目前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收缩。另外,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后,反映三大经济区的差异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均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表明当前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均衡发展态势。根据上述结果,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更主要地体现在区域内的差异,即区域内各沿海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因此,测算分析三大经济区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2 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2001~2010年沿海地区各省市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率三个指数,分别得到了分年和分省的测算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率年均增长为-2.2%,技术变化率年均增长-2.1%,技术效率年均增长-0.2%。总体而言,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变化指数出现退步所导致。同时,技术效率的下降说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在已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所投入的资源并未全部发挥作用,因此存在资源投入浪费的情况。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划分为2001~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阶段。在2001~2005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其中,技术变化率正向增长,技术效率负向增长。这一阶段内,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改进型的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或者技术进步来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带动产业发展。然而这种情况下,所投入的资源能量并未被有效地挖掘,虽说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却也是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15]。2005~2010年,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出现波动,技术效率正向增长,技术变化率负向增长,表明这一阶段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于资源投入的开发利用,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处于由非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的过程。
再来分析11个省市的生产效率变化情况。表3结果显示,2001~2010年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分别下降了2.3%和3.8%,长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则提升了0.3%,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明显较低。这与上述分析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情况相吻合。三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4个省市的技术效率变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技术变化率方面存在不足;长三角地区虽然在技术效率方面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是依靠技术优势,整个海洋新兴产业还是呈良好发展态势;泛珠三角地区由于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无论在技术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方面都需改善。
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是生产效率改善最高的,环渤海地区次之,泛珠三角地区最低,这与泛珠三角地区区域内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有明显关系。而从各个省市来看,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改善明显更依赖于技术进步,一旦技术变化出现退步,生产效率就会跟着下降。这表明,当前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仍处于有活力、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加快技术革新,提升产业规模,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应当是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
4 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10年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和生产效率变化,使用泰尔指数和Malmquist指数进行了分析测算,探究了导致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并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
(1)我国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稳,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区域内各省市的发展不均衡,其中泛珠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大,长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小。
(2)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高于泛珠三角地区。说明当前这两大区域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泛珠三角地区在调整海洋新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3)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或创新。因此,应对已有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资源能量进行充分挖掘,这样才能促使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MGM(1,2)模型 海洋产业 劳动生产率 就业弹性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给劳动力就业带来契机,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将助推海洋经济取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将海洋产业与就业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为扩大就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目前,把就业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海洋经济就业的专题研究还比较少。张万鑫对海洋产业发展对经济影响与就业弹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研究海洋产业与就业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提出了发展策略。孙昭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对各地区海洋产业吸收就业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到各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就业吸纳水平的影响程度。周洪军对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主要沿海区域涉海就业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全国涉海就业人员的特点,指出了存在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周井娟以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就业弹性和单位岗位贡献两个角度出发,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做出分析。上述文献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涉海就业互动影响,但由于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导致统计计量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且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比较大的误差。
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所需的样本量较少,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文献中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拟采用MGM(1,N)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是灰色GM(1,1)模型的多元推广,旨在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对相互影响关系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以及吸纳就业人员总量,并测算出未来几年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的走势,希望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一、海洋产业发展与就业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9518.4亿元上升至2011年45570亿元,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81%提高到9.67%,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强,涉海就业人员从2107.6万人上升至3420万人,年均增长4.96%。然而,由于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以及技术条件等差异,因此相应的产业活动及其就业分布各具特色。2001年到2010年,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虽然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起步较晚,增加值不大,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度不高,但其增长率较高,发展前景巨大,并且海洋生物医药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也比其他产业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较大。
从2010年来看,主要海洋产业就业吸纳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几个海洋产业,占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66.38%;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89.32%。从2001年到2010年的演变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主要海洋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数比例在逐步扩大。
二、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是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一定时期内某产业实现的产值与该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的比值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值(万元)/劳动力人数(人)。劳动生产率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出效应越高,劳动生产率越小,说明该产业的经济效益越低,在研究某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时,不能只看到其吸纳劳动力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应同时考虑到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用来反映海洋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对海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及海洋产业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新增就业机会=1%*就业弹性*就业人数。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弱。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分析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便于了解海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拉动的能力。涉海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与就业弹性有关,还与当期的涉海就业人数规模有关。
从图1可以看出,海洋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国民劳动生产率,并且其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说明海洋就业增加1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国民就业增加一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如果国民经济中剔除了涉海的部分,那么非涉海部分与涉海部分两者的差距还要大一些。该图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会继续呈现出趋海性移动的态势。
虽然,海洋经济从业吸纳总量不如国民经济总量的吸纳总量,但从图2可以发现,海洋就业弹性明显高于整个国民就业弹性,说明海洋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国民经济吸纳能力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来支撑。
三、海洋产业吸纳就业人数预测与分析
多变量灰色模型自提出以来,应用到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洋生产总值与海洋从业人数两个指标所受影响因素较多,相关因素复杂且数据信息难以获取,自身数据也较少, 模型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通过上述模型对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数预测,以期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从表2中的海洋生产总值的拟合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为1.61%,涉海就业的MAPE为0.11%,误差很小,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很好地从动态的角度展示了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该模型可以用来作预测,得到表3。
从预测结果看,到“十二五”末期,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将达到近10万亿元,涉海就业人数将达到3800万人,通过对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系数的测算发现,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在未来几年将持续上升,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前述新增就业机会计算公式得到2007年至2015年我国新增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MGM(1,N)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动态分析并预测了我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未来发展趋势。根据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末,劳动力需求将达到3800万人,劳动力的增长也为海洋经济的继续发展带来契机,2015年,预计生产总值将达到近10万亿元。为了保障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需要有力的对策来支撑。
第一,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影响就业水平的根本因素。上述分析中,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提高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海洋产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第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上述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这几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的就业机会高于其他海洋产业所带来的。
第三,加强海洋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培训制度与体系,促使海洋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劳动力在数量上和结构上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就业力增加的良性互动。
(注:本文获得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评价及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AOCZDA201102-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万鑫:我国海洋产业与就业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 孙昭君: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 周洪军: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D].天津大学,2005.
[4] 崔旺来、周达军、刘洁、汪立、朱婧: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
[5] 周井娟: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
[6] 栾维新、宋薇: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
[7] 翟军、盛建明:MGM(1,n)灰色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
[8]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0.
[9] 肖新平、宋中民、李峰:灰技术基础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海洋产业结构;实证
一、引言
海洋产业结构反映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程度,优化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是发展海洋经济的的核心。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将有效促进海洋经济的增长,反之将严重阻碍其发展。与此同时,海洋经济的增长也会对海洋产业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Denison(1967)通过研究1929~1957年的相关数据发现美国经济增长中有12%是由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Timmer和Szilmiai(2000)提出了“结构红利”的假说,研究结果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Pender(2003)运用结构变量的增长模型证明产业结构对总增长有影响。Ashraf和Galor(2008)的研究揭示了持久健康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合理的产业结构。Makena Coffman(2009)通过研究夏威夷西北部岛群海底渔业禁止令颁布对其国民经济损的影响表明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存在影响。Karyn Morrissey(2011)针对爱尔兰海洋经济的实证研究指出爱尔兰海洋部门对其国民经济和劳动就业产生了重要的推动力量。而就国内研究而言,郑少智,陈志辉(2011)构造了一种能有效度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推动作用。王玲玲,殷克东(2013)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海洋第二、三产业的变动能够带动海洋经济的增长,海洋经济的增长对海洋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杨坚(2013)指出山东海洋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产业结构仍未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发展高级阶段的特征,亟需进一步转型升级。胡晓丹(2015)通过数据图表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论证了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广东省的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息息相关,海洋产业结构变动是海洋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林应福(2014)研究发现尽管福建省海洋产业集聚效果明显,但与山东、广东等海洋经济强省相比,其海洋产业集聚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已有国内外文献可看出,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紧密的关系,其中,国内文献中对于福建省的相关研究少有通过格兰杰检验来进行分析,所以本文采用格兰杰检验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关系以此来丰富相关研究。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福建省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对推进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海洋经济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对海洋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本文将重点研究进入21世纪后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如图1所示,除了在2005年由于“龙王”和“泰利”两次强台风的影响,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有小范围的跌落,2001年至2013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大体是稳步增长的,而福建省的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趋势却发生了较大变化。海洋第一产业一直处于低位,且在2006年下降后生产总值增幅缓慢。海洋第二产业在2005年以前是三个产业中生产总值最小的产业,在2006年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超过第一产业,紧跟第三产业。海洋第三产业2000年至2004年的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在2005年小幅滑落后又继续增长,增幅较之前有所放缓,但是生产总值一直领先于第一、二产业。
三、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
海洋产业结构是以海洋产业分类为基础,各个海洋产业在整个海洋经济中所占比例及相互关系。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一个伴随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关系密切,海洋产业结构的不同会对海洋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样地,海洋经济不同的增长速度也需要不同的海洋产业结构。本文将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来分析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结构的关系。
(一)变量的选取
为了研究进入21世纪后,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1年至2013年福建省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代表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分别用变量X1,X2,X3表示,选用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代表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指标,用变量GOP表示,如表1所示。其中,2005年到2006年的统计数据骤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对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
(二)实证分析
1. 平稳性检验
经济变量非平稳是现实经济常见的现象,而这是导致回归分析出现伪回归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回归分析之前要先对各经济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通过ADF检验来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即通过n次差分的办法将非平稳序列化为平稳序列。为了防止数据出现剧烈波动来保证时间序列的数据可靠性,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本文对这些变量取对数,用ln GOP,ln X1,ln X2,ln X3表示。
如表2所示,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分别对2001-2013年ln GOP,ln X1,ln X2,ln X3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ln X3是平稳序列,lnGOP和ln X1是一阶平稳序列,ln X2为二阶平稳序列,一阶平稳序列也可以满足二阶平稳,也就是说所选变量均为二阶单整时间序列,这符合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的要求。
2. 协整检验
在现实中,多数经济变量是非平稳的,但是这些经济变量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相互抵消趋势,成为一个平稳的变量。而协整检验的意义是揭示不同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本文采用的是基于回归残差的EG( Engle-Granger)两步法来进行协整检验。
(1)用最小二乘法估计ln GOP,ln X1,ln X2,ln X3,得出如下协整方程:
lnGOP=0.3187*ln X1+0.2237*ln X2+0.4885*ln X3+1.0573
(2)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的残差序列e,然后对e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残差的ADF值拒绝原假设,说明ln GOP,ln X1,ln X2,ln X3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也就是说以上变量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的产出弹性为0.3187,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的产出弹性为0.2237,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的产出弹性为0.4885。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具体地,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产值每增加1%,海洋生产总值就会随之增加0.3187%,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1%,海洋生产总值便会增加0.2237%,而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相应地,海洋生产总值会增加0.4885%。
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协整检验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其海洋产业结构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不是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下面,本文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经济增长之间是否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其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之间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情况下,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结构变动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同样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同样不成立;而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结构并不能推动海洋经济的增长,相反,福建省海洋经济的增长是海洋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协整检验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产值每增加1%,海洋生产总值就会随之增加0.3187%,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1%,海洋生产总值便会增加0.2237%,而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相应地,海洋生产总值会增加0.4885%。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产业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福建省海洋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变动能够带动其海洋经济的增长,福建省海洋经济的增长对其海洋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促进作用。
(二)展望
福建省海洋经济第一、二产业是推动海洋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低,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能够推动其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且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是最高的,说明福建省目前的海洋经济增长情况已经能够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第一、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低,推动海洋经济的动力不足,进而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最终会使得整个海洋经济发展迟缓。福建省应大力发展第一、二产业,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进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增长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持续重视海洋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发展,着重关注海洋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努力提升优化临港工业,积极推动福建省临港重化产业基地的形成。
其次,加强海洋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联系,推动海洋捕捞、海洋运输与旅游、保险、金融、贸易等产业联动发展,延伸海洋捕捞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贸易等产业链条,努力提高相关产业中的技术水平,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最后,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保、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福建省沿海城市海洋新兴产业研发基地,努力将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水淡化等高新技术运用到相关的产业中去。
参考文献:
[1]Denison E F. Why Growth Rates Differ[M].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7.
[2]Timmer M.P.Szirmai A.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 ined[J].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 is Dynamics,2000,11.
[3]Michael Pender.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 [J].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3, 14.
[4]Ashraf,Galor.Malthusian Population Dynamics:Theory and Evidence [R].Working Paper,Brown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8.
[5]Makena Coffman, Karl Kim.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banning commercial bottomfish fishing in the Northwestern Hawaiian Islands[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9(52).
[6]Karyn Morrissey, Cathal O’Dono-ghue,StephenHynes.Quantifying the value of multi-sectoral marine commercial activity in Ireland[J].Marine policy,201(35).
[7]郑少智,陈志辉.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全国、广东省及广州市数据的对比分析[J].产经评论,2011(03).
[8]王玲玲,殷克东.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06).
[9]杨坚.山东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兰州大学,2013.
[10]胡晓丹.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02).
[11]林应福.福建省海洋产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2]翟仁祥.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时空分异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19).
[13]汪浩,沈文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0,(24).
[14]韩超.山东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藕合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效用价值;层次分析
1 引言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海洋文化产业已成为沿海城市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领域。因此,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与有效的利用,将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本项研究是以烟台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试图对烟台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客观评价,以期为管理者提供对海洋文化产业开发建设的有效参考。
2 烟台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概况
烟台市地处中纬度,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海与渤海之间,海洋资源丰富,对应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09.1公里,占全省的27.2%,其中规划港口岸线98公里。这里有72个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基岩海岛,总面积68.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7%。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对烟台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数量进行考察统计如表1所示
3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内容
“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是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目标,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可开发利用价值的估量,也就是对文化产业资源蕴涵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等的考量估价。”[1]这也正是反映了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评价所需的内容。即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源价值、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条件评价、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评价。
3.1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源价值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价值指的是某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所具有的价值。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其基本价值是由文化特征和内涵体现的,并没有准确的量化指标。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价值主要是由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的。
3.2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条件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条件评价包括资源的市场条件评价和开发建设条件评价[2]。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市场评价是对以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为生产要素的市场进行前景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对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层次、市场的潜力、以及消费的对象而做出的评价。
3.3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是衡量一个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海洋文化产品所具有文化的属性,可以判定其既是经济商品也是社会产品。因此,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效用。在评估中必须要综合平衡两种效益,既要评估可以产出的最大经济利益,同时也要遵循社会效益第一的评价标准[3]。
4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原则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制定如下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于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文化特色、美学特性指标等无法直接量化或难以量化的复杂指标,采取对其进行定型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并加以德尔菲法分析,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寻求一个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真实评价结果。
全面性。公众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感知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尽最大可能的涵盖对影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因素,建立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操作性。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要能够反映特定时期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实际状况,并实事掌握产业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做到及时的反馈和动态化地评价,因此需要建立的评价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5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是以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为中心;然后,从产业属性和海洋文化内涵两个角度对资源进行考核和评价;最后,提出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在进行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建设中,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体系》,并参考王颖[3]在其《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所建立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一般性指标体系模型(表2)。
该评估体系建立了资源价值指标、资源条件指标、效益价值指标3个一类指标。在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立了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
6 评价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专家调查法对判断矩阵进行确定,如表3所示。
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其特征向量,说明对于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指标来说,第一层的权重资源价值为0.2970,资源条件为0.5396,效用价值为0.1634。第二步,运用公式,计算可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为,,,,这表明一级指标构成的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一级指标的权重是可信的。运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的权重及位次如表4所示。
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资源条件的权重是三个一级指标中最高的,这说明烟台海洋文化产业拥有较好的资源条件,但这也反映另一个问题,烟台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并没有发挥出较好的效用价值。因此,烟台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与建设方面只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从评价体系中的二级指标中观赏价值、市场条件、经济效益的权重分别在各自的体系中是最高的,这说明烟台由于自然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而且由于烟台的经济发展迅速也极大地拓展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样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烟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从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的权重结果来看,市场潜力以0.1997权重居于主导地位。市场潜力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烟台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一定能够为其海洋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历史久远性的权重值为0.125 8仅次于市场潜力。资源的独特程度的权重值为0.087 5位于权重值的第三位。烟台的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观赏价值,她的独特魅力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心态轻松,实属旅游胜地。另外,烟台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拥有许多大型企业以及海内外的外商投资企业,这极大的丰富了消费群体,也提高了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
通过对评价结果,不仅能看出优势,也能看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权重排名中比较之后的有,市场规模权重为0.0077位列最后,开发技术与人才配套情况权重为0.0102位列20,产业带动能力权重为0.0145位列19,文化资源的保护权权重为0.0168位列17。
从这些数据及排名我们可以看出,烟台市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与中存在着三方面下问题。第一,经济主体弱小,缺少大型的海洋文化企业,例如,年产值上亿元的海洋文化企业。第二,人才短缺,创新性及经营管理性高层次人才缺乏。第三,文化资源的保护的已经敲响了警钟。对传统海洋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为解决以上问题,建议城市发展建设决策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加强创新建设。不断引导海洋文化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和研发能力,积极推动海洋文化产业中的文艺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第二,树立自己的品牌。着力培育地域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对现有的海洋文化品牌进行保护。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充分利用驻烟高等教育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的优势,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第四,加强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遵守保护与开放相结合的开发理念,对海洋文化产业进行有序合理开发。加强对民众的宣传与教育,激发对海洋文化产业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泰山出版社.2008.
[2] 高艳艳、林宪生.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 第10期.
[3] 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 .
[4]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22.
[5]吕伟达.胶东半岛食俗与胶东菜,民俗研究,1997年第3期.
[6]叶涛.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7]阎化川.妈祖信仰在山东的分布、传播及影响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
[8]王钦法、于鲁年、滕惠卿、于霞.乳山大秧歌.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
[9]郑贵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定位与建设思路初探,理论学刊.2009年第8期.
关键词:海洋经济;核算方法;剥离系数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17-05
引言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即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充分发挥所拥有的海洋资源优势,把握好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能否获得新动力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准确的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其核算有利于了解区域海洋经济布局、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变化、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空间、海洋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与新的增长点以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影响。
2006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家海洋局正式发文启动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目前,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国内研究学者不多,张莉 [1] 对海洋经济概念进行了综述;郭越[2] 对影响海洋经济数据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乔翔 [3] 探讨了海洋经济核算的宗旨与原则问题,指出海洋经济核算是以人类利益导向和自然利益导向为宗旨,并给出了核算的七项原则及基于人类利益导向下的五项原则;舟山统计局 [4] 借鉴国家和浙江省的海洋经济核算方案并结合舟山实际对舟山海洋经济核算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了海洋经济核算中涉海性划分标准、层级确定、涉海系数确定几个问题,以技术规范和核算手段分析建立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并以专业核算和专项核算作为核算具体手段;王克桥、朱杰 [5] 简述了海洋经济核算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对应关系,然后详细阐述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与思路;何广顺 [6~7] 在比较全面地分析国内外海洋经济核算现状基础上,确立了海洋经济核算总体框架,重点研究了海洋经济核算方法,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核算理论体系,但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拟从海洋经济核算技术路线出发,按照海洋经济核算原则,分析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给出了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核算的初始公式,找出重点与难点,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海洋经济核算原则
一方面,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显然,其核算原则也需遵循权责发生制、现行市场价格等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另一方面,海洋经济核算是为了衡量自身发展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在核算过程中,海洋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存在着多对一、一对多的问题,因而,其核算应当遵循:(1)可比性,即海洋经济核算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参照系,在总体框架、计算方法等保持一致;(2)全面性,即海洋经济核算应当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涵盖海洋经济主要内容,对于尚未形成规模的产业可以暂不涉及;(3)可行性,即核算方法上可行,可以实际操作得到核算结果;(4)无重复性,即海洋产业在分类核算时,不能重复从国民经济中剥离;(5)无夸大性,即按照海洋经济范畴核算,容许核算误差,但不能过多纳入非海洋经济概念的部分。
二、海洋经济核算技术流程
海洋经济核算分为基础阶段、预处理阶段和核算与审核阶段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包括明确海洋产业构成部分、弄清相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以及收集基础数据;预处理阶段包括数据质量的审核以及核算方法的选择;核算与审核阶段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及数据结果校检。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一)核算内容与范围
核算内容应当依据现实需要及其核算意义的重要性来选择,满足管理决策者的需要。从核算框架来说,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相对应的关系,两者采用的分类标准所依据的都是国际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海洋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向海洋领域的延伸。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是简单地以地域概念来区分。从核算内容来讲,海洋经济核算包括三个部分,即12个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员和海洋相关产业,海洋生产总值反映的是海洋经济活动的总量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并且实现了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可比性。从核算范围来讲,海洋经济核算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个中类和313个小类,将国民经济行业中的所有涉海行业均纳入其中。
海洋产业对应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选择,参照《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等。
(二)数据收集与审核
数据收集包括:地区国民经济总产出、增加值,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投入产区表等。主要来源有:《渔业统计报表制度》、《工业统计报表制度》、《海洋统计报表制度》、《交通运输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其他资料,包括石油公司资料、盐业总公司资料、旅游部门统计资料、投入产出表等。
数据审核要求:(1)真实性,分析数据来源的可信度,审核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方法、计量单位是否符合报表制度的有关标准;(2)逻辑性,从当前面板数据分析总分关系、平均关系、因果关系等是否合理;从历史数据发展分析是否合理;(3)时效性,对于所收集的数据满足计算过程中对于时间上的要求。
(三)核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核算方法依数据收集和产业自身特点来选择,同样,核算方法指导数据的收集,主要核算方法有:企业核算法、增加值率法、行业剥离法、投入产出法、模型外推预测法。其中,利用产值作为剥离系数与增加值率法等同。
①企业核算法:海洋产业的涉海企业数目较少,且企业涉海的部分区分清楚,如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其精度取决于企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②剥离系数法:容易获得产业相关数据来计算剥离系数,如产量、产值、面积等,其准确度依赖于国民经济行业数据分类细致程度。③增加值率法:与海洋产业相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有数据的行业类别)比较单一。④投入产出法:涉及产业众多,其他方法难以核算,准确度依赖于主要海洋产业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代码关系及上述原则,下页表1给出了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及数据来源。
(四)结果核算与校检
数据质量和核算方法是影响结果准确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核算前需要做好数据审核和核算方法的合理选取工作,对于核算的结果,需要进行校检。根据前面获得数据与选择的方法进行核算,并利用国家级、省级海洋经济数据以及国民经济数据对结果进行校检;利用产业间内部关系的合理性进行校检;也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的发展规律建立预测模型外推校检。例如国家海洋生产总值中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满足一定关系:比重维持在40%左右,变化幅度较小;与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满足一定的线性组合关系;呈指数型曲线增长。
三、海洋经济核算难点
海洋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之间的对照关系并非一一映射,存在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相互交错关系,海洋产业分类不是国民经济行业前面冠以海洋名称那么简单,有些产业是把国民经济行业中某些小类(四位码)组合在一起,某些海洋产业包含的内容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同一内容(四位码),因而在核算过程中带来诸多难点与问题,在选择对应行业计算时须谨慎考虑前述海洋经济核算原则。
(一)某些海洋产业对应国民经济行业难以选择
前述海洋经济核算原则须遵循可比性、无重复性与无夸大性,因而在某些海洋产业在选取对应国民经济行业时较困难,例如海水冷却和海洋电力业(如表2所示):
行业交错、海水冷却和海洋电力都有国民经济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若采用增加值率法,只能计算总体来代替部分,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各个部分的增加值率差异很可能较大,也就是说不能用全部的增加值率来代替部分的增加值率;若采用剥离系数法,同样只能寻找剥离总体的部分,并且有非海洋经济的部分纳入。
(二)某些海洋产业的增加值率难以计算
某些海洋产业的增加值率与国民经济行业的差异较大,对应国民经济行业的增加值率不具有代表性,或者是说不能够体现海洋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的差异。如海水利用业中海水淡化(见表3),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中大类码(二位码)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三部分: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和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根据数学常识知道,a/b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较小的数α,β时,(a+α)/(b+β)与a/b相差不大,但是α,β相对于a,b是同一数量级时,其合理性大大降低。所以,在利用该方法核算海水利用业中海水淡化部分容易失真,进而失去核算意义。此类问题容易出现对应国民经济行业的二位码数据没有,只能采用门类码数据的海洋经济产业,如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矿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等。
(三)某些海洋产业的剥离系数难以计算
海洋港口中海港装卸搬运和海港仓储、海底管道运输、海洋运输辅助活动中海洋运输服务,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为装卸搬运和运输业、仓储业、管道运输业,可获得数据信息量较少,导致计算剥离系数的对比变量无法找到,类似的还有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此外,有些剥离系数计算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四)统计口径不明确
海洋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相互融合、渗透,其界限越来越难以确定,统计口径难以确定。如滨海旅游业,滨海国际旅游若采用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应,无增加值,若采用细分的住宿业、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艺术业,其统计的范畴与口径没有明确,并且增加值率也难以合理核算。
(五)其他问题
海洋科学研究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和海洋地质勘查业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并且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同属于专业技术服务业这一大类码中,无细分的数据可获取,因而在海洋经济部分核算时,不能得到各个部分的值,只能核算出四个的总体值。
某些海洋产业可获得数据信息多样化,由此可以选择的方法也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增加值率法与剥离系数计算法)的误差比较只能从定性上凭感觉分析,不能从定量上评价得出方法的优劣。
结论与建议
海洋经济核算是海洋经济宏观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依据核算数据合理地制定海洋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合理的核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客观所需。海洋经济核算的准确性若不能保证,其核算将失去价值和意义。针对前述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借鉴外国的海洋产业分类,将某几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重新划分,便于核算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对比分析。例如,将海洋管理业对照国民经济行业重新划分到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设置新的海洋服务业和海洋公共管理、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2)某些产业根据企业单位个数来开展抽样调查或者全面调查的方法。例如,海洋港口、海底管道、海洋运输活动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中管道运输业的部分,管道运输业企业法人单位较少,可以用企业核算法核算。(3)结合国民经济行业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率(投入产出表数据较细),用历史投入产出表数据预测当前增加值率;结合投入产出表中行业产出的关系来核算。(4)改进剥离系数测算方法:纵向考虑,利用历史数据寻找规律递推当前值;横向考虑,利用面板数据,产值、产量、面积、职工人数、企业数等相关数据,参考其他省市标准;利用各种方法所得系数加权。(5)充分挖掘海洋产业的相关数据信息量,寻找有效的相关可比变量,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特点,更改难以实施的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构造新的核算模型。
参考文献:
[1] 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26.
[2] 郭越.中国海洋统计数据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信息,2009,(3):12-14.
[3] 乔翔.海洋经济核算宗旨与原则刍议[J].中国统计,2011,(2):55-56.
[4] 舟山统计局.海洋经济核算方法探索[J].浙江统计,2007,(12):37-39.
[5] 王克桥,朱杰.对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初步探讨[J].统计研究,2008,(11):92-95.
[6] 何广顺.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