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汉字文化的传播

汉字文化的传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8 16:28: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汉字文化的传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汉字文化的传播

篇(1)

关键词:汉字 东亚文化圈 日本 韩国

本文围绕着东亚文化圈与汉字这一论题,再次强调汉字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作用。

汉字虽然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但它将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它各个广泛领域里。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又在这些国家的文字系统中以多样而复杂的语言形式发展下去。

一、东亚文化圈

(一)东亚文化圈的概念

文化圈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1887年~1934年)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年~1954年)提出来的。根据他们的叙述,文化圈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2]:

①世界上存在若干个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包含一定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在内;

②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收容区)这两个要素构成;

③核心影响边缘,边缘反过来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诸多要素的影响,核心与边缘的位置有可能会置换;

中国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3]称文化圈是一种‘文明系统’,系统中的诸多国家享有基本共同的传统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但它并不排斥现代性之下的普世性和多元性,所以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它的异质性。

东亚文化圈即属于地域概念,也属于语言概念和文化概念。它包括曾受汉字文化和传统儒教文化影响的亚洲东部一些国家。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畴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其边缘地区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区。东亚文化圈不是由单纯的政治或者军事力量而形成,而是以地理环境为优先条件,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相关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是世界文化圈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大概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中衰以及裂变、兴起等阶段。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也是以深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背景为基础。

东亚文化圈起源于中国的华夏文化,后来渐渐扩展到周边国家,并与其他文化交融到一起。它的核心文化是中国文化,边缘文化是越南﹑日本﹑韩国、北朝鲜等地区的文化。东亚文化圈的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化不断向周边扩展和被接受的过程,也是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并不断深化和丰富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过程。

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给东亚文化圈带来剧烈的冲击,作为核心地区的中国以及边缘地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日本迅速地摆脱了边缘地区的位置,通过吸取西方文明主义的道路以和实施野蛮的军事手段,慢慢站到了核心地位。华强教授[1]指出,东亚文化圈在近生的两次裂变均是由日本的侵略行为所造成的。第一次裂变是日本侵占琉球﹑台湾和吞并朝鲜半岛而导致的,第二次裂变是日本发动全面的和太平洋战争而引起的。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给东亚文化带来了莫大的物质以及精神损失。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里,经过两次重大裂变之后的东亚文化圈发生巨大变化,它需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东亚共同体。

二、东亚文化圈与汉字

谈到东亚文化圈,不得不提起汉字。因为尽管东亚文化圈里有汉字﹑儒教﹑佛教﹑律令等诸多共同要素,但汉字始终作为文化积淀﹑传承和交流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不可欠缺的历史任务。它在东亚地区所担当的主要功能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古代中国的儒教与佛教传播到边缘地区,到人们解读和精通这些儒教和佛教书籍,都是要靠汉字作为载体;

第二﹑边缘地区为了建立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借用大量汉字来标记本土语言,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文字系统里;

第三﹑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是借用大量汉字来翻译或创造一些新文化用语;

第四﹑在现代社会里,汉字仍然在东西方以及东亚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产业链交流,首先就需要进行大量专业用语的翻译工作。

第五﹑另外,从提高人们的知识度,完善教育制度的角度来讲,仍有必要在东亚各地区坚持汉字教育。

汉字在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如此非凡的作用,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如上所述,汉字属于自源文字,夏商之际(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前后)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源头是河南安阳古代殷都的甲骨文。特有的方块字形是汉字最突出的个性之一,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具有独立的意义,使人们很快就能记住并适应汉字。而且汉字的形﹑声﹑义三者在方块字中形成一种完美的结合,造字方法非常独特。汉字除了这些构形方面的优点,还具有超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点。这些都为汉字负载丰富的文化信息,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广义文化意义的全息码,它积淀着无文字时代的文明信息,又蕴含着有文字时期文明进化的韵律,体现了多维的价值。东亚文化圈的复兴之路也是实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比较坎坷,但有了汉字这一强有力的武器,就见到了一线灿烂的光明一样,它的前途也是无量的。

每个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东亚文化圈’也应遵循这个原理。‘东亚文化圈’一度崛起﹑发展,又由于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出现过裂变时期。随着“东亚文化圈”的发展和变迁,汉字也在东亚各地区有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存在。

本文主要以韩日两国为对比研究对象,考察汉字在这两个国家的传播、接受以及应用与发展情况。笔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韩日两国的汉字传播阶段、接受形式以及相关文字政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三、汉字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接受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语素音节表意性的书写体符号,给东亚各地区文字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在韩国和日本等地区处于无文字时期的时候,汉字作为东亚地区的通用文字长期借用下去,并充当着标记各民族语言的作用。权强在自己的研究论著中阐述古代东亚世界的定义时,特别强调了汉字的作用。他称“古代东亚世界是指以中国的汉字作为媒介,接受儒教、佛教和律令等几个要素的东亚地区,其中包括韩国和日本[1]。”汉字传播时期,东亚各地区的书面语和口头语还处于互相分离的状态,只有皇族、贵族以及官僚等少数阶层才能获得接触和学习汉字的机会。由于崇拜先进、发达的中国文化,汉字很快就成了文化传播的媒介,之后又成为了东亚各地区的通用文字。

汉字的传播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优越性和文字的可普及性,还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关系。围绕着中国王朝的权威以及以古代中国的册封关系为中心的东亚世界里,中国往往是东亚各地区争先想靠近的对象。有关东亚地区汉字传播的研究中,除了汉字作为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和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以外,还要注意到历史、政治以及外交等诸多因素对汉字传播的影响。汉字的传播与其说是为了实现它的语言记录功能,不如说最初是为了实现它的文化传播以及政治外交功能。

东亚地区的汉字接受形式大致分为汉字的借用与仿造。借用是指通过借音、借义以及音义兼借等方式,用汉字标记本土语言的方法,主要有音义兼借、音读现象以及训读现象等。仿造是指根据汉字的形态以及制造方法创造出汉字式文字,主要有孳乳仿造和变异仿造等。孳乳仿造是指通过根据原有汉字的形态或者偏旁部首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补充旧汉字的新旧混用方式。变异仿造是指通过重新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区分新旧汉字的方式。

梁重海指出,汉字的接受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改变汉字的形态,按部就班地使用原有汉字。第二个阶段是创造出新的汉字。第三个阶段是改变汉字的形态或减少汉字的结构,创造出崭新的音节文字。第四个阶段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2]。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汉字与东亚各地区之间的接触是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分析东亚各地区的汉字传播与使用问题,如语音变化、词汇与语法、应用等现象是考察东亚各国国语史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汉字虽然属于语言学领域的概念,可它广泛地渗透在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与文化等诸多领域里。数千年来,汉字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等周边地区,并形成所谓的东亚文化圈,之后又在东亚各地区的文字系统里不断地发展成新的文字形态。汉字在东亚各国的应用与发展并不是很顺坦,越南和北朝鲜现在已经彻底废除了汉字的使用,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字系统,而韩国和日本也正在有意识地限制汉字的使用。韩日两国都具有符合本国实情的汉字标记法和使用方法,这些地区仍然在使用着汉字。韩国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官方正式场合中彻底废除了汉字标记,但在人名和道路标识等领域里还保留着汉字标记法。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和汉字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它通过颁布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等一系列汉字相关政策,使日本人至今还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应用着汉字。

至今为止,东亚各地区各自实施了截然不同的汉字相关政策,其过程中也陆陆续续出现过汉字废除论、汉字限制论、汉字简化论等不同的论点,汉字在一些国家也渐渐失去了踪影。如果我们不顾一切,极端地废除或扼杀汉字的适当应用,东亚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就会出现‘断层现象’。为了维护共同文化圈的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经济一体化,各地区应该客观地接受汉字的实用性和功能,为汉字今后更好的发展未来而做出最大的努力。

健全而强有力的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化的汉字应用和正确的汉字相关政策,同时还要具备有能效应用汉字编码的环境。为了阐明怎样有效应用汉字,并促进国际化交流的研究课题,我们不仅要探讨汉字编码以及汉字字体的统一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而且还要在充分掌握东亚各地区汉字应用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之下,吸取相互的经验教训,摸索符合时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东亚各国的汉字传播与使用情况,发掘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还应考虑到东亚地区的繁荣昌盛,彻底研究和分析汉字在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领域中要起的作用和责任,并确立出崭新的课题和解决方向。汉字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的宝贵文化,它可以客观而正确地记录人类历史与文化,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展灿烂文化的重要责任。汉字的应用,必须要完全符合新文化、新语言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汉字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才会更加巩固和完善。

特别注释:本论文为中国2010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而完成的。

注释:

[1]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50页

[2]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0页

[3]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7页

[4]権強(2004).古代日本·朝鮮における文字世界の形成.東京大学博士論文1页

[5](1987).韓日兩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較硏究[Ⅱ].《CHEJU UNIVERSITY JOURNAL》,Vol.25 No.1 14-15页

参考文献:

[1]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2]汪大昌.《语言与文化》[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赵峰.《汉字学概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年

[4]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5]凌加杰.《汉字现代化之路》[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6]马曼曼(2008).中西文字文化传承功能之比较研究[C].湖北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7]刘伟(2009).汉字和汉语的关系[C].南开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8]宋之贤(2003).论汉﹑韩﹑日语言循环影响与规律[C].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东语系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9]陈辉(2006).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C].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10]尹铁超(2010).论文字在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C].东北师范大学 世界史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11]俞新天(1996).东亚文化研究的意义[J].社会科学,第10期

[12]周有光(2000).中国和汉字文化圈[J].群言,第1期

[13]周有光(2000).朝鲜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2期

[14]周有光(2000).日本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3期

[15]周有光(2000).越南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4期

[16]许征(2000).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期

[17]周有光(2000).汉字文化向邻国的传播[J].教师博览,第5期

[18]史继忠(2001).论汉字文化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

[19]李虎(2002).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J].东疆学刊,第4期

[20]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21]孔刃非(2004).汉字起源观念的文化审思[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3月

[22]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第2期

[23]许孝梅(2004).“汉字文化圈”浅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第4期

[24]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第2期

[25]林龙飞(2006).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J].东南亚纵横,第8期

篇(2)

关键词:错别字;网络传播;汉字;视听动画

0 引言

汉字是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传承了一代代的中华文明,是非常宝贵的中国文化,每一位中国人都有义务保护汉字文化。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它伴随着汉字的发明而发展变化。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发明了“结绳记事”,并产生了文字。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域,各个王侯国又有各自的文字书写符号,其“象形,寓意,读音”也各有不同。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将各国文字符号,以及大篆写法新编成小篆,进行了规范,统一才使得有了今天“统一读法,写法”的文字面貌。错别字自古就是千奇百怪,而到了互联网时代,错别字又获得了最好的生长土壤。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网络传播中错别字屡见不鲜,呈现了繁荣增长的趋势,并且有了独具特色的错别字现象。

1 错别字的分类

从距今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现代汉语,汉字已成为很成熟的文字。目前汉字总数约六万个,常用字约6000个,而这其中易错字则更是千奇百怪。不同人因自身书写和阅读习惯总会产生不同的易错点。比如在“染”字右上角的“九”加上一点,将“猴”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了“候”,或者将“曳”字的右上角多写了一点……这些都是错字。

易错字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易多笔字,一种是易少笔字。别字,则是张冠李戴,本该用这个字,却用了那个字。如将“大吃一惊”写成了“大吃一斤”、按部就班写成了“按部就搬”……其中的“斤”“搬”都是别字。别字有形似致误,如如火如荼误做如火如茶;音近致误,如一筹莫展误做一愁莫展;义近致误,如鸠占鹊巢误做鸠占雀巢。此外,因错误理解词语的意思而用错地方也是一种错别字。

2 网络传播中的错别字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错别字又有了新的特点。网络的迅猛发展,给错别字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前期,我们对网络错别字做过调查和分类,主要分为缩略型、谐音型、旧词新说型。缩略型,可分为连音和连义。连音词就是把几个字组成的词根据连读而缩略成字数更少的词,如这样子的连音词――酱紫。连义词就是把一句话根据意思缩略成一个词,如喜大普奔,解释起来很简单,喜大普奔就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有谐音型,根据字词的读音把正确的字替换成另一个字,以达到搞笑幽默效果。如“震惊”的恶搞词“震精”,表面的意思是“连都震出来了”,那么应当表示非常震惊了。有旧词新说型,就是把已有词汇的意思改变成一个新的意思。如不约而同,不是“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的意思,而是“因太久没有和异性约会,而变成同性恋”的简称。

3 网络传播中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曾揭晓“2012年围观名家博客”活动结果。调查显示,12位被“咬嚼”的名人当中,仅有两人语文“过关”,其余人表现均有欠缺,从“网络名人”所犯差错来看,集中表现为低级差错多、知识性差错多。这些名家文化水平都还比较高,不至于不清楚汉字的正确写法,那么网络传播中错别字产生的主要原因会是什么呢?

(1)匿名的网络体制下,网民们责任心普遍缺乏。在论坛、贴吧等网络场所中,公众的评论和发言采用非真实姓名,所以公众的警备心理放松了。就算出错,也没有人知道是自己。

(2)个性化、趣味化的追求,如火星文。年轻人本身具有叛逆性思想和个性化追求,尤其是新一代90后、00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中成长的年轻一族们成日与网络为伴,他们对于个性的追求自然也就转移到了网络中。在与朋友们进行网络聊天或在其他的网络传播中,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也成了一种趋势和习惯。

(3)活跃交流气氛,拉近距离。现如今,QQ、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已经成为朋友之间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但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屏幕,文字的交流似乎缺少了面对面交流时的温度和热情。于是,聊天表情和形象有趣的网络错别字应运而生。网络错别字有时候,的确可以传递一个人幽默亲切的形象,使交流氛围变得更加和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4)为了打字的方便快捷。在网络传播中,文字输入毕竟不及说话方便快捷。有时候,为了在输入法中找到正确的字词,所耗时间不少。所以有些网民干脆放弃寻找正确字词,只要发音一样便可。长此以往,错别字在网络传播中逐渐被默许,不少网民对错别字不以为然。

4 错别字的视听动画研究

为探究在网络传播中错别字的解决方法,我们做了两种动画短片,并分别进行了效果分析。一类是教学动画短片,针对几个易错字案例分别以故事情节加深对正确写法的印象,如“初”“曳”“骛”“茂”。另一类则是针对错别字现象所做的公益宣传短片,号召大家保护汉字文化。通过这两个动画片的制作和观众的反应来看,我们发现公益宣传短片比教育短片的效果更好。网络传播中的错别字大部分都是故意创造或知道汉字写法却怠于改正所致,所以提高保护错别字意识更为重要。

篇(3)

地 点:山东滨州实验中学

主 持 人:蒋文学 评委:朱文业

正方代表:郑伟岳(一辩) 王 悦(二辩) 李 广(三辩) 王璐遥(四辩) 指导教师:赵连森

反方代表:尚阳阳(一辩) 陈聪慧(二辩) 司光宗(三辩) 彭梦杰(四辩) 指导教师:王清娥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评委、观众、亲爱的辩手,大家好。繁体字是客观存在的汉语文化现象。古人普遍使用它,作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当今简化汉字独领的时代,中国港台及世界华侨居住区仍使用繁体字学习、工作、生活、印刷等。日前,导演冯小刚也呼吁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引起一些争议,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今天,我们就以此为话题,辩论一番:到底该不该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发言。

正方一辩:大家好,我方认为,恢复部分繁体字使用是十分必要的。第一,部分简体汉字简化程度过高,如“爱(郏”“车()”“汉(h)”“华(A)”等字均因简化丧失了其本来的表达效果以及繁体字固有的形体美、构字美、意蕴美,于学习和记忆均有不利影响,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汉文化的传播。第二,学生在汉字学习的时候,对不少简体字只知其形,不知其义,既无内涵,又无美感。如果适当增加一些有意义的繁体字,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更有益于培养沉稳平和、不急不躁的性格,君不见,大多数书法作品都是使用繁体字书写的吗?第三,我国港澳台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国家都是使用繁体字,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能产生一脉同源的亲切感,有利于与这些相邻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综合上述,我方赞同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

反方一辩:恰恰相反,我方认为不应该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对方辩友所说的似乎合情合理,只不过看问题过于简单。中国汉字作为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确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但是繁体字之所以被简化为简体字,这与历史的进步和必然要求分不开。我方认为汉字的简化是汉字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在文化的传承中,它更有利于汉字的广泛传播,你觉得是一粒种子更容易传向远方,还是一块石头更容易传向远方呢?其二,简化的汉字笔画减少,可减少书写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结构也更容易辨认,印刷时可采用更小的字体,节省油墨和纸资源。其三,每一种文字的完善和演进是为了更好的使用,汉字的简化也正是为了适应更大范围的交流。从长远来看,简化的汉字更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能适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我们不赞同对部分繁体字的恢复使用。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陈述观点太过片面。众所周知,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任何事物无法比拟的,而每一个繁体字都有着深厚的造诣。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丰富我们的汉语知识,更能使我们在一个个灵动的字符中深刻感受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正如列宁所说:“形式是本质的,本质是有形式的。”没有内容的文化是谎言,只有形式的传统是伪造。我们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的文化,而是内容的丰富;不是记忆的工具,而是情思的载体。虽然汉字简化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但我们扪心自问,这便是我们想要传播的中华文明吗?如果说简体字是树的枝叶,那繁体字就是深入泥土的根。叶的凋落,荒芜不了轮回的春夏;而根的阻断,会阻灭了生的源泉。我们需要部分繁体字,正如树需要根一样。同样,抛弃了传统文化的民族,又怎能在世界之林中矗立扎根,强盛崛起。“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绝不是表面文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有“见”的“H”,而不要无“心”的“邸薄R水思源,做人不可忘本。若只追求形式上的简单便否定繁体字的价值,未免太过肤浅片面。能震撼心灵事物的才是真正的财富,有传统基础的才会生生不息。

反方二辩:随着“中国热”的兴起,汉字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随之增大。汉字简化易识、易记、易写,不仅有利于国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更能促进中国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向全世界。对于是否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不能只看到它在华人聚集地的作用,更要考虑它作为世界性语言的发展趋势。再者,繁体字及其知识如果进入语文教材,必然会加重中小学生的书写、识记等负担,而且会需要裁剪其它文体在课本中的比重,显然不符合汉字在原有教材改革中的内容要求。况且,在时间观念如此被重视,生活节奏如紧张快捷的今天,汉字简化已是大势所趋。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你忘了金无足赤,玉有微瑕。你可知我们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从仓颉造字开始,到甲骨文、真草隶篆行,再到我们今天使用的简体汉字,历经数千余年,可是文化气息越来越弱,我们使用的先进简体汉字只是为了传播知识与信息,并非能体现出我们中国汉字的形、意、神,而繁体汉字正好弥补了这一点不足。繁体字传承了我们中国汉字的精粹。部分繁体字固然有其弊端,但是我们武断地否决了它,显然是不对的。比如说现在有些学生总是忘记字的写法,因为许多简体汉字已经脱离了本物的“形、意、神”,不利于学生们的理解记忆。再说,恢复部分简体字的使用也有利于促进大陆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增强我们的传统文化意识,热爱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认为恢复部分繁体字,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简汉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所谓大道至简,汉字简化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播,降低其流通门槛,从而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更好地去传承传统文化,这又何谈您所说的割裂传统文化之说?世界需要简化的汉字,这也迎合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趋势。那么,部分繁体字的恢复还能让她快捷走向世界,传播文明吗?换一句话来讲,假若恢复部分繁体字,那么又会对现行汉字造成多大冲击?祖先创造文字,先贤简化文字,不就是为了让后人更易掌握吗?五指有长有短,才能存高低,或许有些人能够通过自己来掌握这部分繁体字,但另一部分人呢,他们使用了多年的汉字突然被更换,怎么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国家用了多少年的时间才普及了汉字?先不提这部分人能不能掌握繁体字,教授这些人,又要浪费多少公共资源?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到时,交流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可见,宣扬恢复部分繁体字无疑是破坏传播根基。

主持人:一路辩论,口吐莲花;各执所长,硝烟弥漫。下面有请双方辩手总结陈词。

正方四辩:众所周知,中国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繁体字是民族精神和意志的体现。是繁体字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使用繁体字,可以让我们积淀对古文化的认识,在一撇一捺、一点一横中,蕴含着排列有序的结构美,舒缓流畅的韵律美。繁体字蕴意丰富,如“W”,让脑子厚实;如“簟保灯下苦读能五子登科……而使用简体字则会产生许多问题,如部分简体字字形相近容易误认、无法呈现其内涵及解释字源、合并汉字导致歧义增加、丧失艺术美感、破坏汉字系统性、限制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经典古籍的使用和挖掘……现在全球华人仅有4000万人使用,而中国使用繁体字的人数仅占0.92%,繁体字已经到了亟待挽救的地步。现在部分中国人已经逐渐西化,不重视春节、中秋节,却重视情人节、圣诞节,民族意识已逐渐淡薄。试问,有一天,当你的子孙后代不认识繁体字,甚至不知道繁体字,身为一个炎黄子孙,文化丧失难道不使你感到羞愧吗?我方强烈坚持恢复部分繁体字使用。

篇(4)

关键词:字体;汉字造型;装帧设计;构成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93-02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繁衍几千年的载体,承载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播和记录,其本身的造型也颇具审美情趣。当世界上其它古文字经过了表形文字阶段向表音文字的道路上发展、且大多后来变为音节文字和字母文字时,只有汉字向着兼表形音的形声字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体系。这种独特的发展道路不但在对文化的记录、传播中处处展现极具个性的特点,也同样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仅于出版传播的设计而言,不止是各种字体的变化对其作品的整体风格有所影响,每单个汉字结构造型本身的美感也传达着思想和感情的寄托。如何协调和统一个性与整体的关系?如何将汉字造型的特点有机融入出版物的设计?这一直是出版物设计者的挑战,同时也是汉字出版物设计中需重点讨论的话题。

一、汉字发展简要梳理

汉字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在这三千年当中,汉字字体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虽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秦书八体划分的标准虽然有两个,但是从应用的角度看,其实又是一个标准,即实用的各个方面。秦汉时的“尚书史”或“史”是各级政府的文书、秘书一类,专门负责抄写公文和一切文字工作。小篆和隶书是经常使用的字体。大篆是战国以前的文字,政府档案和古代典籍中多有保存,这是必须掌握的。刻符是用于符信上的文字。虫书是用于旗幡上的文字,因为字形屈折如鸟虫,所以叫虫书或者鸟虫书。摹印是用于印玺的文字。署书是封检题字所用的字体。殳书则是在兵器上刻的文字。所有这些方面,都用政府在文字使用中的适用范围,所以概括为八种字体。其实,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并不是因时代变迁而产生的新字体,这些实用性的文字大多数仍是篆书。历代兵器如戈、戟等的铭文,也多为篆书。殳书的艺术装饰性特别显著,如山西万荣县出土的“王子戈”,每个字的笔画都加以鸟形图饰,可以看做是一种美术字。可见秦汉时代实际上只有大篆、小篆、隶书三种书体。

从许慎《说文解字》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秦汉时代已将汉字赋予了各种装饰性的图案,根据文字应用的场合不同而表现形式不同,殳书刻在兵器上、虫书用于旗幡上……其实基本字体还是篆书,只是根据应用的场合不同而添加了各种装饰效果,出现了很多美术字式的表达方式。可见汉字独立的装饰性在那个时期就有着美妙的体现。

从汉字的字体演变来看,大篆演变为小篆,小篆演变为隶书,隶书演变为楷书(真书),以及期间所诞生草书、行书,基本都是因为传播需要而进行的简化笔画和提高速度的努力。这种改变都没有对汉字的本身特性伤筋动骨,反而将汉字的形体多样化存在了,现今我们还可以以楷书、行书等字体应用于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书法爱好者仍在练习篆书、隶书、草书甚至甲骨文等。也就是说,对于汉字,装饰性也作为其传播属性的一种一直伴随着字体的演变和发展。

二、汉字造型的独特性

汉字不但在读写功能上传承文化,其本身的造型和变化也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渊源流传。“书法”这种艺术门类在中国得以长期传承,即说明汉字自身造型的变化所带来的魅力是多么强大。这种基于造型的改变已经不仅仅是当初为了书写方便,自身的艺术美感所带来的传播属性已经自成体系,可以通过视觉的造型组合深层次的传播内容。

以汉字为基础设计出版物,需要注意其独特的地方:

(一)汉字单体本身就具备视觉传播性――有人说每个汉字本身都是一幅画。即使不了解这个字的意思,很多时候也能从字体造型结构上感受到这个字的情绪。

(二)汉字字体的种类不够丰富:受汉字个体的造型影响,汉字字体在设计变化上有诸多束缚。如英文字体设计只需将26个字母单独设计,再综合考虑字母字距的搭配即可完成一套整体字体设计。并且其26个字母的笔画简单抽象,变换设计造型较容易,所以英语字体非常丰富。设计汉字字体则需要将每个字都设计到位,10余万汉字则都需要单独设计,每个字的结构、笔画不尽相同。并且所有字全部完成也只是完成了一个基础,还需要在此基础之上调整字与字、行与行的搭配。所以近千年来,汉字出版物常用的字体不外乎黑体、宋体、楷体等,其它可经常用于出版物设计的字体基本都是在此基础上改良的。

(三)如何统一成篇文字和个体文字:汉字的单个个体的基本形状都是长方形,除隶书外大多是横窄竖长。并且每个字的笔画繁简都不一样,少到一笔多到二十几笔。这些字应用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字与字之间的间距配合,尤其在整篇的应用中如何统一效果也需要认真考虑。

相对于其它平面设计,出版物的设计首先要照顾到阅读的流畅性,要在保证阅读效率和美感的前提下统一造型。很多出版物设计者过于求新求异、导致阅读困难。这作为一种概念性设计尚可,但是作为大众阅读的读物而言则不可推荐。设计的精力还是应该放到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等最基本的排版版式上来。

三、汉字造型在出版物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出版物的设计有着独特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而文字则是出版物的主体构成元素,汉字造型魅力的展现,完全关系着出版物的魅力展现。文字所展示的内容就是读者理解出版内容的基础,文字本身字体字号的形体直接与读者进行着碰撞,这能引起由人的情感直接反应所产生的种种情绪。汉字独特的富于冲击力的自身造型,身就具备了种种构成元素。将汉字设计应用在出版物时,要将汉字单体及其排列看待为点、线、面进行设计,而非仅仅作为能读出意义的文字设计到出版物中。

(一)汉字的字体选择对出版物的整体气质具有直接的影响

汉字的每种字体都有着独特的气质,有些字体很难应用于正文,如卡通及夸张造型的字体;有些字体形体很严谨,很难进行改变;有些字体则非常适合进行变形改造。针对出版物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封面基础字体和正文字体非常重要。基于汉字的特性,能用于正文的字体屈指可数,无外乎黑体、宋体、等线体及基于这几种字体的变形体。所以正文中关于文字版式的行间距、字间距等排版规则成为了设计重点。这些排版基础元素的变化直接关系到读者对出版物的情绪变化。

汉字本身的传播性非常强。每个汉字作为单独的图形都在传达着不同的情绪。在出版物的封面设计中,可能需要着力展现这种独立散发的情绪,让其最大化的发挥个性;而在正文设计中,则要尽量统一这些独立的情绪表达,以免影响一个页面整体的气质。

(二)封面设计中汉字造型的应用

日本著名的书籍设计家菊地信义曾说过:“封面装帧作为平面的设计,摆在书店的站台和书架上,首先要有引人注目、打动人心的感染力。”而作为出版物,书名(杂志名)直接关系到读者对内容的认知,是整个封面设计的核心。汉字造型的破坏和重构,在封面字体的应用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根据出版物的内容及书名,汉字可以进行创意的空间很大。很多人文味道很重的书籍,多会采取书法字体或直接的书法用于表达;很多小说类书籍,会根据书名将字体解构,重新打散后图形化,其图形正是可以印合其内容的形状……

(三)内文设计中汉字造型的应用

内文的文字编排一定要照顾到阅读效率,这是整个出版物所有内容的承载。所以一般内文字体都会选用易于识别的宋体及其变形字体。因为宋体横细竖粗、转折处、起笔处、收笔处等都有明显痕迹,距离略远也可能较容易的辨认。黑体用于正文时就显得有些笨重且辨识不易了。后来开发的等线体、雅黑等都是集合了宋体、黑体、楷体等特点,逐步的用于正文字体。

(四)在汉字横排时代如何能统一汉字整体和个体的美感

以汉字造型看,还是竖排的效果最理想。能顺应字体的基本的长方形(横窄竖长),使每列字能有效的连接为一个整体。竖排方式能给读者一种由上至下的线性美感,加之那时出版物基本都是左侧切口右侧钉口,其翻书方式也与竖排文字形成了有效配合。

但是随着阅读效率的提高和改进,人们更习惯于阅读横排文本。横排文本的方式与汉字的基本造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着一定的矛盾的。横排汉字行与行的区别不够明显,整篇文本看起来空间过满,不够轻灵。日常有些读者认为英文出版物看起来洋气漂亮,实际是因为英文字母横排构成了一行行的线性构图,其每个字母的笔画并不复杂,都能有效的统一在一行及一整篇文字之中。

如何能有效的统一汉字个体与全篇的关系,是每个出版物设计者都要面对的难题。汉字在横排时要想取得统一且不失个性的效果,需要在行距和字体形状上下功夫。一般而言将行距做到1.5倍左右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比例,同时将文字宽度扩到105%至110%,这样总体上汉字横排时也会出现线状的版式。整篇布局不会显得太过饱满,同时也不会影响阅读效率。

当然,具体到每本书、每本杂志的设计,都还要考虑其本身定位和整体风格。例如儿童书籍的内文设计,则需要重点考虑文图比例和字体应用,行距、字距和字体宽度并不一定要做调整,还是要以最适合整个出版物内容的表达为设计出发点。

(五)出版物广告及软文设计中汉字造型的应用

在杂志、报纸等出版物中,夹杂了大量的软文和硬广。一般而言,软文和硬广都会要求较明显的区别于正文。而软文的文字量大、图片少,与正文比较接近,区分时不容易把握尺度。

从金石、毛笔、钢笔到计算机,工具的改变对汉字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时代,汉字字体造型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大大加强了。但是很多手写文字的韵味在逐步地失去,计算机设计出的字体的味道总是不如手写的字体。如何能把手工字体的韵味通过计算机体现出来,是一个长期的议题,需要设计师们在长期工作中的总结。一个汉字的解构重组都会变化出无数的创意,应用好汉字造型,将其有机的融入到画面和版式结构中,产生各种有趣味、有新意的形式,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这对出版物的设计将会是本质上的提升和改变。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篇(5)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3-0033-03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haracter Information Density on the Spread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ZHANG Hong(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 luo 726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cs, information dens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fast reading Chinese characters are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the strengthening of imagery thinking. Strive to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to explore the spread of Chinese characters.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 information density; fast reading; imagery thinking

Internet :artdesign.org.cn

信息社会下文字的传播是具有非常意义的,当今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英文的易识、易记、易写有着必然的联系。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它的广泛传播,是实现中国梦的先决条件。充分利用汉字的信息密度大这一特点,对提高阅读速度,增强设计中的意象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阅读速度的快速化

到目前为止,阅读依然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最重要的视觉符号,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人们对阅读需求量的空前增加,阅读速度的提升就变得日益突显起来。

许多国家从上个世纪开始就对提高阅读速度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得出了影响阅读的因素包括视觉因素和非视觉因素。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视觉因素起作用,非视觉因素也很关键,其中非视觉因素主要包括教育程度、阅读方式以及读物的物理属性,如字体大小、文字结构、对比度等。从文字自身的角度来看,决定阅读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文字的信息密度。第二,文字的视觉分辨率。第三,文字占空间的大小。第四,文字和语言感知单位的一致程度。

汉字是众多文字中信息密度最大的文字,汉字的“熵”值最大,汉字又是表意文字,文化内涵丰富,因此单从文字信息密度方面来看,使用汉字来记录信息比使用其它文字所用的字符少,篇幅也较短。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同样内容的文件翻译成不同的文字(英、法、意、日、德等)使用最少、篇幅最短的一定是汉字。这个现象,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都是可以注意到的,读一本中英文译本的小说,汉字在其中占的比重通常比英文短许多;同一商标用汉字和英文书写,汉字占的篇幅较短,英文占的篇幅长。

从文字的视觉分辨率的角度来说,生理学科学家早就指出,人眼的视网膜有一个小凹,医学上叫做黄斑区,神经最多,反应最灵敏。物像落在上面,看得最清楚。也就是说人类视野呈面相,而非线相,汉字方块形体,字形短,物像正好落在小凹上,能够快速阅读。从视觉特性的角度来讲,字型大小一致,利于文字直观认识;形状工整垂直向密度大于水平密度,较容易辨别。如图1在下边两组图形中,显然第二种比较容易阅读,前者是线性排列,不易辨认;后者是面性排列,一目了然,前者相当于拼音文字――线性文字;后者相当于汉字――方块文字。因此,汉字比字母文字具有更高的阅读效率。

从文字占空间大小的角度讲,汉字的信息密度大、字形短,书写印刷同一内容的文章,汉字比拼音文字占的篇幅短。安子介在《劈文切字集》中曾经指出:“在印刷上,就五十岁以上的人的视力而言,一般可读懂汉字的字体所用的篇幅,大约只要英文的二分之一,日文的三分之二。使用汉字省纸,有经济理由。”从文字与语言感知程度方面来看,在人类的感知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视觉效应,美国相关学者研究表明,最理想的符号,即为直觉的视觉讯息(Icon)。世界上两种文字根本的不同在于创造时意图的不同,一种是记录语言的文字(即表音文字);一种是记录思维的文字(即表意文字)。一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符号;一个是人类思维的符号不同语言相同的文字。显然,在这方面汉字比拉丁字母具有优势。中文是记录思维的文字,是一视觉讯息,以各种交通工具为例,如用英文,则长短不一,所占空间不等,存在直观反映不及等缺点,故而采用圆形。日本有关部门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时,曾做实验结果表明:汉字的认知速度是日本假名的10倍,是罗马文字的20倍。

综上所述,汉字读物的特点和优点,有利于快速阅读,首先,汉字信息密度大,同样的内容,需要少量的文字,阅读节省时间;其次,汉字方块字形,自形短,视觉分辨率较高,便于快捷感知;再次,汉字比其它表音文字所占篇幅短,同样的内容,使用汉字所占的空间最小;最后,汉字的图象信号主要由右脑分管,可不经语言区而直接进入思考区,加之汉字属表意文字,可直接从图象获取意义信息,较少牵动语音纽带,文字和语言感知单位一致。根据李公宜的研究结果证明,汉文阅读速度是英文阅读速度的1.6倍。

二、对意向思维的加强与在字体设计中的表现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同于表音文字(如英文、斯拉夫文、阿拉伯文字等)其作为符号的外延与内涵具有更深层的联系,汉字是与思维发生联系的表意系统。表音文字是线性符号,汉字是发散性立体式的符号体系,这样,使用汉字的人群与适用拼音文字的人群首先在思维方式上就是不同的。无论艺术形式还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如在艺术形式上中国的国画与西方的油画,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国画注重意象思维,注重体悟式的内涵,而油画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严谨的透视学、色彩学的基础之上。

据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若是左半球受损,就可能发生失读症,使用拼音文字的人记认字音和字义,仅仅用到左半球;而使用表意文字汉字的人,左右脑都会使用到,左半球记认字音和字义,而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同字义)。这就是说,使用汉字的人,比使用拼音文字的人,患失读症的可能性要少。不仅如此,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如果因左脑损伤而患了失读症,也有可能通过学习汉字而恢复阅读能力。

因此,从某个角度讲汉字确立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这种思维方式是意象的,意象的思维方式贯穿汉字的创生和汉字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从理性严谨的角度对这种意象进行清晰的界定,使其得到更加广泛深远的传播。

文字的意象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包括:

第一,文字本意的表现。汉字是祖先们通过长期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描绘,对形体特征高度概括提炼的结果。汉字早期的形态是对自然物项的真实再现,甲骨文、金文的象形形态中,便可感悟到汉字渗透着中国人的自然价值观。文字的形体和结构高度概括了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涵盖和反映了物象的基本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的作品,字形的美丑似乎不那么重要,这是因为文字深刻的内涵,形式与内涵的巧妙融合,触动了我们的生活体验,从而使读者产生极强的心理认同感。文字由象形到抽象是一种社会进步,而又由抽象回归象形的表现,则带给人更直观的、更强烈的心理触动。

第二,文化意象的表现。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记录的载体,承载着丰富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汉字是连接中国人的文化纽带,也是与各国交流的文化身份的表现。汉字形体融汇了抽象性、形象性、艺术性和哲理性,在当今商业应用和文化交流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文字设计不仅是信息视觉化的传达,同时还体现了服务对象的文化内涵和观念,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绘画、玉器、丝绸、陶瓷、建筑、雕塑以及灿若繁星的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文字设计,使得现代文字形态展现文化属性变得更为轻松、便利;中国各个省份、甚至县市之间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表现形式,对区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文字的设计;对文字而言,建立不同时代的发展和演变,其字体也随之发展,今天的文字设计,需要设计师把握时代脉搏,深探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独特的方式和个性表现,引导大众的审美观与精神文化;社会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文字设计表现出流行性,是即时的、阶段性的文字设计表现。

第三,行业属性的表现。文字行业属性是指文字形体特征与人们对行业属性的认识的一致性,或文字形态对其表达的行业的特性的准确把握。文字行业属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文字标志与标准字的设计上。文字标志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元素,是构成消费者对企业或者品牌产生品质认同的视觉核心,它对行业属性的准确体现,是构成消费者良好认同感的基础。标准字作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的基本要素被广泛应用于形象建设中。精心设计的标准字体不同于普通印刷字体,标准字体需要设计师准确抓住企业或品牌的行业特点,对字体的形态、字距、大小、方向进行规划,以风格统一的造型体现所属行业的特点与内涵,构成良好的企业或品牌形象。

第四,个人意趣的表现。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其形态与意义往往直接发生关系,汉字表意的功能也是汉字在意向表达的过程中被突显出来的。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中,往往有书品看人品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人意趣和思想品格总会行诸与其文字之中。艺术家利用汉字所写出的山水画作品《文字写生》,远看是画近看是字,画中的山用“山”字来表达,树用“木”字来表现,字中有景景中有字,用文字抒发了个人对山水和自然的热爱。设计师的个人意趣在文字图形的设计中被强烈清晰的感知,利于与消费者、观者产生共鸣。

第五,符号意象的表现。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为有着庞大的构成体系,所以被视为特殊的符号。作为符号化的文字形体,在易识别的基础上能够对一些较复杂的抽象的概念进行阐述,艺术化的呈现内在涵义,以简洁的造型、丰富的信息、情感激发人们的视觉兴趣。

篇(6)

摘要:文字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起着信息传播的作用,而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文字和广告的作用是共通,都起着信息传播的作用,并且将信息传播得越来越广,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本文以广告的视野,探讨汉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广告作用,一方面源于将文字和广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较少,另一方面是在当今的“读图时代”,如何准确地传达信息,如何发挥文字,特别是汉字的传播作用,对广告设计人员提出一些新的思考或借鉴。

关键词:汉字 广告 文字的广告性 汉字发展 信息传播

广告即广而告知。人类最初的广告大多出于政治需要,如我国夏代的“禹鼎”,古埃及的方尖碑和抓捕逃奴的悬赏启示,在民间则多为口头叫卖和实物陈列。从现代的广告定义而言,广告具有信息告知和营销的基本属性,广告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本质上仍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1],其中,视觉传达是现代广告研究的重要领域,融入了大量品牌塑造、信息交流、全球化和现代风尚的诉求,同时广告设计在视觉表现的原则上也要求信息的准确传达,要求根据不同的媒体展现不同的设计语言风格等。那么,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否也展现了这些属性,或者汉字发展所展现的哪些内容是广告需要借鉴的呢?

一、唤醒记忆,保留信息

从听觉符号到视觉符号的转换――结绳记事开始,文字的原始状态就已经出现。当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的双墩刻符那一组象形符号出现的时候,文明就已露出了曙光,并对汉字“甲骨文”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2]。先民们并不懂得现代广告的含义和作用,但结绳记事无疑是一种进步,它改变了当时环境下通过口头传达信息的局限,比如受周围环境和时间的影响容易遗忘,而结绳的方法却可以通过视觉的观看起到记忆唤醒的功能,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过早地丢失信息。对现代来说,信息的庞杂早已远超人们所能记忆的范围,有时需要调动各种感官才能使人将信息记住,但唤醒记忆、保留信息却一直是广告所追求的,这在文字还处在原始状态时人们就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如果说结绳记事还属于个人或极小范围的人类活动,那么原始文字状态的双墩刻符可以说显露了一个区域和一个时代的文明,它用象形的符号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并运用在陶器上刻画的方式使其保留至今。从双墩刻符出现的形式和考古人员推断的内容表达来看,它将信息传达得更广并形成了区域化的传播,用简练的象形符号承载了更多的信息,有环境、有生产和生活的内容以及记事和记数的信息[3]。这些符号的出现显然不是现代人们所理解的广告意图,也许仅仅是用于唤醒他们的下一代人记住生产劳作的方式,并将信息刻画在陶器上烧制以便很好地保留。今天看来,将信息更广地传播,用更少的信息传达更多的内容甚至传达一个区域或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文化,不正是现代广告之路吗?

二、统一声音,有效传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下令将小篆字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一改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繁简不一、一字多形的局面,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今天的广告角度来看,可以说秦国用小篆成功地打造了一套自己的视觉识别系统,并延续和发展了几千年,至今依然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虽然视觉识别系统的诞生只历经了五十多年,但其与统一使用小篆的诉求却如此相似。品牌和企业形象塑造是重要的广告行为,在设计上有其重要的原则,第一是统一性原则,为塑造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达成一致及一贯的对外传播形象,要在设计上和大众传播上达成统一,即运用一体化设计使信息个性、明晰和有序,并传播统一的视觉形象,最终达到企业形象的集中与强化及信息传播的迅速有效。秦国统一使用小篆字,统一了书写形式,达成了对内及对外传播形象的一致性与一贯性,减轻了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的混淆和困难,并最终使小篆成为汉字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一直沿用至今。第二是有效性原则,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塑造计划要具有有效性,使其最终能有效推行和运用。虽然小篆的推行是国家自上而下的政策,但却是精心整理,一是在原有篆文的基础上进行省略删改,二是废除他国的异体字,同时还吸收了民间简体字等,不但消除了文字异行难以交流的现象,还创制了统一的书写形式并一直流行至西汉末年,可见其在推行和运用上的有效性。第三是在差异性和审美性原则上,差异性能使企业形象独具风格并能脱颖而出,小篆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及世界文字史上独树一帜、风格独特并占有重要地位。在审美价值上,企业形象的塑造要给人美感,让人心动,并能引领大众的审美观,引导潮流。小篆由于字体优美,形式奇古,历来都被书法家所青睐,时至今日,在印章上、书法上、平面设计上依然是常用的字体。[4]

可见,从广告的角度看,视觉识别系统的塑造和小篆字体的统一使用都起到了统一形象,有效传达的作用。

三、顺应载体,便于传播

在现代广告表现中,媒介是将信息传达给大众的载体,选择适当的媒介才能迅速、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目标消费者,也只有正确地选择媒介才能塑造成功的广告[5]。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岩石、陶器、青铜、竹木简牍、纸张、电脑等媒介,无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人类的文明,载体的变革也同样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字的发展与载体的变革密不可分,起着相互推动的作用。

文字变革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使用的便利一定是人类发展的选择。古代文字的记载主要通过书写或篆刻,书写工具和载体必然会对文字的变革产生重要影响。从载体来看,在纸张没有被普遍地使用之前,竹木简牍是文字传承的主导形式。蔡伦在东汉元兴元年改进了造纸术,纸张才得以较普遍地使用,在此之前的西汉、秦朝、春秋战国时期等主要使用的文字载体为竹木简牍。而正是在这个历史期间,统一使用小篆的秦代开始出现了隶书,到西汉中期,隶书脱离了篆书的结构和笔划写法,成为独立的形式。可见,在竹木简牍作为主要文字传承工具期间,隶书开始由篆书逐渐演变并在汉代走向成熟。从书写工具来看,毛笔是中国古代主要的书写工具,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是战国楚墓里出土的一支竹管毛笔,可见早在秦汉之前的战国时期已经使用毛笔书写了。从便于书写的角度来看,篆书虽然形制美观但笔划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其并不便于书写,也不便于在石碑上雕刻。其原因一是用毛笔不便于书写横平竖直、笔划均匀的字体,二是在石碑上也不便于雕刻笔划过于均匀的字体,在石碑上雕刻字体时起笔和收笔时最好程三角形或弧形,如石雕上的罗马字体。

从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的角度来看,在竹木简牍上用笔书写的效率一定高于篆刻的效率,而在没有更多载体可选择的前提约束下,用毛笔在竹木简牍上书写必然要有适合书写的字体加以顺应,而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的隶书的出现正好顺应了这一需求。同样的我们看到,当东汉的造纸技术使纸张开始普遍使用以后,纸张这种可以更加细腻地书写文字的载体也在孕育着一种新字体的产生――楷体,并最终促使楷体被逐渐演变成熟。同时,也只有比竹木简牍更加便于书写的纸张才能更好地孕育和承载结构上更趋严整、进一步追求形体美的楷书,并最终使楷书繁荣于隋唐而书家辈出。

可见,在载体的选择上,不管是出于主动的选择还是历史发展的自然顺应,顺应了载体,信息和文明才会更好地传播,在这一点上文字的发展和广告的需求是共通的。

四、挥洒自如,艺术提升

效率和审美价值是广告的原则,缺乏效率的广告必然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缺少了美感广告就变得乏味可陈而毫无竞争力,文字同样在使用的效率和审美的观感中发展和变化。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书写潦草则难免发生,因人随手省简而出现异体字的现象就会出现,文字使用的不规范最终又会导致不便于应用和推广,于是又会通过纠正和改革颁定新的标准字以满足新的需求,文字的演变就会产生。在隶书和楷书之后,汉字发展出了行书和草书,早期的草书被认为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用于应急、起草文书或记录谈话内容,是提高效率的一种办法。“章草”是和汉隶相融的字体,经过演变和发展“章草”在汉魏时期成为盛行的字体,并具有自身的法度和规范。但草书的演变并没有停止,产生于汉末的“今草”从魏晋以后就盛行不衰,直到唐代有了“狂草”之称,从称谓上可见其狂妄不拘的风格,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草书因其一般人难以辨认,基本失去了实用的价值,而作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保留至今。在隶书、楷书的字体过于规范严谨,书写效率不高,而草书又过于狂放不拘,难以辨识的间隙中,也就是在大约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产生了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行书。行书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深受青睐和广泛传播。可见,文字的发展和广告的表现原则一样,当其具有实用的效率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时候,它就会被大众所接受并会广泛传播。

五、技术引领,快速交流

从人力、畜力、机械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人类一直在追求速度,而广告一直紧跟时代脉搏,站在生活触角的最前沿,文字也同样随着技术的发展悄然变革,成为快速传播的工具。当楷体在唐代盛行之时,雕版印刷悄然发展,此技术到宋代得以兴盛,并使楷体逐渐演变形成了一种新的印制字体――宋体。楷体被誉为字中楷模,能用手书写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严谨的规范性及高度艺术审美性,可谓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宋体正是在具有极高造诣的楷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唐宋的兴盛促使文化和科技快速发展,文化的快速传播也促使书籍的需求大增,而以手写文字为主的手抄书籍已难以满足需求,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必然选择一种相对严谨、规范并易于雕刻的字体,楷体作为最初的选择并非偶然。在楷体字体的基础上,在雕版印刷技术的引领下,楷体顺应木版雕刻的技术逐渐发展出了更为规范化、标准化的宋体字,并适应了印刷出版业的行业操作要求,时至今日依然是汉字文化圈主流的印刷字体。

随着现代印刷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汉字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以往书写形式、书写工具及制作材料的各种束缚,历朝历代的汉字字体被保留并在各种信息媒体中得以再现和发展。现在,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宋体已是电脑使用的常用字体,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自主创新及科技进步,汉字已发展出更多的字体并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广告设计中,汉字是重要的设计元素,同时因其象形特征及悠久的历史,汉字字体本身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并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成为重要的视觉信息传播工具。

在广告的发展中,技术始终牵动着它的神经,因不同的技术媒介,从纸张、电波、电视、互联网到现在的APP手机终端,广告一直变换地展示自己的表现形式。同样的,在技术的引领下,汉字也在逐步地演变,因简单的符号刻画而演变出篆书,因书写和碑刻的需要而渐生隶书,因造纸技术使纸张得以普遍使用而酝酿了楷书,因求书写的速度而衍生出了草书和行书,因雕版印刷而逐渐产生了宋体,如今电子科技的进步又使得汉字得以百花齐放。

六、总结:汉字的发展映射出了广告的需求和发展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并非偶然,它的产生和发展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信息传播需求,保留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统一性,承载了一方人类逐步发展的文明,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领域,时至今日汉字依然是我们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并独步世界之林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从今天广告发展的角度来看,汉字从产生至今,虽历经各种历史的演变并产生了各种字体,但汉字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结构却一直传承至今,并时刻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不同时代不同的特征,这不正是广告力求打造的品牌效应吗?

时间是考验品牌成长最有力的手段,广告的作用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成就一个品牌,能否使品牌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既能保留和发扬自身独有的文化内涵,又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是现代广告一直探讨和长远思考的问题,也许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能给广告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3]《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篇(7)

在我国的汉字发展史中,甲骨文就是在商朝后期书写或是刻在龟甲以及兽骨上面的文字,至今安阳殷墟还保留大量的甲骨文字,甲骨文中象形文字居多,可谓是中国汉字的鼻祖。汉字中的金文就是雕刻在青铜器皿上,或是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篆书的产生式汉字字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篆书又可分为大篆与小篆。而汉字中隶书的出现,因其种类繁多而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故此有着很长的发展和使用过程,在当时得到了很广泛的使用。汉字中楷书字体,由于笔画端庄而一直被沿用至今,并且还被世人视为标准的字体。行书在汉字字体中也就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可以自由运笔的一种文字书写字体。在我国的汉字字体中,草书也被成为破草和今草,草书也有着今草、狂草、章草之分,它是沿袭了多种古文字的变化从汉代而形成的。在我国的汉字字体发展中,为了适应印刷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需求,文字也开始向适于印版和镌刻的方向发展,以至于开始出现方方正正、横平竖直宋体,这是为了方便印刷而产生的。并且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体汉字在百年文化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扁宋、长宋和仿宋等多种宋体汉字的变体。并且我国的汉字字体在西方印刷术传入后,又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黑体以及美术字等多种新的汉字字体。但是由于宋体字的使用会更加方便我国的印刷刻板应用,并且还适合于人们的视觉阅读需求,所以现在,我国的宋体字还是在出版印刷中主要使用的字体。

二、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历程

在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中,字体设计已成为中国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汉字是我国智慧文化的结晶,有着特殊的中国文化的视觉效果,汉字字体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做好汉字的字体设计对我国文化的传播也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字体也就是汉字的文字符号的视觉形式类型,汉字字体设计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也衍变出宋体、仿宋和楷体等字体。在我国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字体的不同演变也是一种汉字字体的设计过程,是人们在设计思维中对我国字体设计的创新和巩固。[1]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汉字字体在新时代下也发生了更深层的变化,出现更多的汉字字体设计形式,使得汉字这个信息载体可以将民族文化保存和传递下来,并且使汉字字体可以更充分的融入各行各业中,汉字字体设计在商品经济中也得到更高的地位。汉字的字体设计作为汉字中的基本元素,汉字字体在设计者的创造思维中也展现了多样的变化,汉字字体设计在信息发展的今天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汉字字体设计者可以在已有汉字字体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创作更多的汉字字体以满足当今我国文化发展的需求,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有一个沟通的桥梁,将民族文化和汉字文化共同发展传承。

三、国外的字体设计发展历程

在字体的设计发展中,国外的字体设计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的字体设计可以从商品包装的字体设计中看出,字体设计在这个国家中有着广为迅速的发展。国外的字体设计中,不仅体现出设计者的广阔思维创新能力,还可以看到他们在字体设计方面与国家的文化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2]西方国家的字体设计在追求美观个性的同时,也会将各自国家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文字的字体设计中,发展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将产品和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推广出去,更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字体设计的创新。在经济危机之下的外国产品经营中,我们从各个国家的产品字体设计中就不难看出,韩国以及日本的经济就在强调民族特色,在字体的设计中加入显明的民族特色,为产品的销售以及民族文化的宣传起到了不小的推广作用,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不小的受益。在字体设计中加入对国家民族正面的设计,也将对国家的发展带来正面能量,在字体设计的视觉冲击中也必将给国家的商品经营带来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

四、我国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汉字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也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了解了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也必将带动我国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和解决我国的民族文化的融合问题。[3]汉字字体的设计多是趋于表达象形字的方向,为保障汉字传递时的功能意义,设计师在对字体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融合心理上的感受还要结合民族文化的特色,这样才能使汉字字体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得汉字具有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视觉审美需求,使得汉字字体的设计更能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在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对于文化的传播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设计师在进行汉字字体设计时应更加关注。汉字是书写符号也是我国汉语文化的信息载体,记录了我国的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故此,汉字与民族文化之间也有着多种的关系。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汉语基础上人的思维和社会生活以及文学艺术的智慧总结。[4]民族文化中的方言就比较多,如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会方便方言文化的保留,汉字在此时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者,会极大的促进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汉字字体与民族文化之间,是承载我国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汉字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方便我们认识和查证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汉字记录了民族文化也推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五、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应用

汉字字体设计和民族文化融合起来,有助于我国的汉字和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将汉字字体设计与我国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也必将推进艺术平面的设计能力,下面就介绍汉字字体的设计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应用。汉字的字体设计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设计领域中,会因为不同的作用方式而体现不同的设计。[5]在视觉艺术的传达设计中,对于汉字自提的设计就要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特殊韵味,可以在设计字体时从形态的设计方式出发,从海报、企业标识、书籍封面以及产品包装等,来更好的推广民族文化的发展,对汉字的字体设计此时也要多多的体现出我国的民族特色。汉字字体设计在环境艺术中,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以及室内设计,汉字字体中就体现出了很强烈的环境艺术。比如门的字体设计就可根据实际民族文化的应用要求,设计出符合当时环境的汉字字体,使字体的设计体现出汉字的风格味道。汉字字体设计在动漫设计领域中,在作品中加入汉字字体设计,以发挥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对于宣传和推广我国的动漫设计事业,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促进和推动作用。[6]毕竟在动漫中的字体设计模仿国外作品的设计元素,对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动漫事业是极为不利的。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在装饰设计领域,汉字的字体设计表现出更为突出的作用,在装饰作品中会因为表达的民族文化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设计展现。不仅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汉字的字体设计在此时也要体现出民族特色才行,是装饰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汉字的字体设计在当今的数字媒体领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影视片头的制作上,更实用充分体现汉字字体设计在动态表现与影像结合的设计表现。汉字字体设计在这个新的艺术载体上,必将得到更快更有效的发展,这对推进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有着不小的助力。汉字的字体设计在服装设计领域,也越来以突出民族特性为潮流趋势,服装的纹样上也出现或多或少的汉字字体设计作品。他们将此作为品牌标识的同时也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形式,这样的结合使得企业的发展之路更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