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28: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护理专科;教育质量;现代医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19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整体护理的普及,新护理观的推行,对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专科护理教育质量是当今护理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校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下从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分析。
1确立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专科生的培养目标
确立正确合理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综合护理专科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对护理专科生的要求,护理专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1]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运作本领和实践技能,在临床第一线起骨干带头作用的护理人才。然而生物医学模式施行多年,其培养的护士知识面较窄;而且以往我国对护士的要求偏低,往往只偏重基础护理操作。因此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应该首先要求护生尽快熟悉现代医学模式的精神内涵,让学生了解现代医学模式在疾病的护理工作及保障人民健康中所起的指导作用。
2 提高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专科教育质量思路
2.1 精选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精选教学内容是培养护理实用型人才的第一步。本校对招收的护理专科生进行两年医学理论课教学及一年临床实习,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在安排教学内容上,打破以往传统的课程安排。
2.1.1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入学时的知识水平,把相关内容合并成一章或归入相关学科:如把药理学中的维生素类药归入到生物化学中,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有关内容进行适当融合,使医学知识讲授不作重复。
2.1.2 适当减少医学基础课课时,相应增加临床专业课时:如减少化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的课时,增加护理基础学、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的课时。
2.1.3适当调整生物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医学三者的比例:增设新型护理学科即精神卫生护理学、营养护理学、现代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课程。
2.1.4增设讲座课及时补充有关新知识:医学科学及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未来的护理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各学科合并内容所节省的时间,在有关科目中增补一部分新理论、新技术,以讲座形式传授给学生。如本校开设了生物遗传学、护理诊断、护理程序及整体化护理等讲座。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为其毕业后开发创新奠定基础。
2.1.5 [2] 将整体护理运用于临床带教:在护生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中,由医院护理部指定带教老师并合理制定带教计划,加强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应用整体护理进行临床带教,使护生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护理、心理等进行全面地了解,分析患者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的按护理程序的方法护理患者,增强了护生的实践能力。
2.2教材改革:
现有的教材多偏重于生物医学知识的介绍,缺乏必要的更新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间相互渗透不够,联系实际也不密切。针对以上情况,本校首先要求每门课都由骨干教师新编教学大纲,该大纲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分别制定出详细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然后根据改革后的课程设置及新教学大纲来改编或选择护理专业现有教材。新编教材要求适合我国国情,将系统化整体护理贯穿其中,增大心理、社会因素及环境对健康和疾病护理的影响篇幅,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接触现代医学模式的可能性。尽量使各学科的教材内容更合乎整个现代化医学教育的需要,特别是要符合护理作为完整独立的科学体系的专业特点。
2.3 教学方法
2.3.1 由直接灌输式到引导启发式:为了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理论教学上首先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健康、治疗及护理的关系上组织教学。其次,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尽量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实践教学上应特别注重以下二方面:一是临床见习,加强实际能力培训。应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护理实际,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接受基本技能训练。临床见习是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培训的关键,因此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二是实习基地建设。护理专科生的毕业实习应放在市级以上综合性教学医院。护理教师要多下临床,担任部分临床带教工作。临床带教老师要经过挑选,必须具备高度责任感和精湛的医学知识及技能。
2.3.2 “教”与“学”位置互换:“教”与“学”是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改变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教学活动为中心、以授课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医学教育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老师”的角色,老师则重温学生的身份,从而使“教”与“学”两个主体换位。“教”与“学”具体实施步骤为:课前组织,确定讲课题目和人员分组,组织查找资料、备写教案;课堂组织,学生讲课,老师听并记笔记,学生评议,最后老师总结点评。“教”与“学”两个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换位,既引发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品德教育,增进师生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体会了老师角色的辛苦,懂得了尊重,悟出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升了求知欲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中的换位,同时也体检了老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求医治病,而且期望获得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现状,在较短时间培养护理专科人才,尝试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专科教育的思路势在必得。
参考文献
[1] 赵茜.现代医学模式下专科护理教育探索[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3(1):60
专科护理教育与本科护理教育的起点基本相同,这对专业技术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培养周期较短,课程多,时间紧,所以,在专业教育上与本科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别应是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的不同,应是这一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与另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结构方式上的区别,而不是这一岗位和另一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单纯地按比例地增加和减少。根据护理实践的需要,确定出专科护理人员适合的工作岗位,再根据这些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出能够独挡一面的专门人才,这种在护理实践专科化的基础上定向化和专门化的培养,应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科培养,这就使专科护理人才既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也解决了专科教育培养周期短与课程多、时间紧的矛盾,并且使培养的人才有了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促进临床护理技术的发展。
那么,护理专科专业如何设置呢?我们认为,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同一个人,它们只是根据不同的实践范畴,按照自己的学术体系,采用不同的服务措施而己,所以,医疗和护理的专业设置应基本对应,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分工协作,默契配合.目前,我国临床医疗人才的培养,采取基本参照医院临床和医疗技术科室划分设置专业的力、法,今年八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修订后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疗本科目录》中,临床医学类专业共11个,除了护理专业外,还有医疗技术专业4个。临床医疗专业6个,在6个临床医疗专业中,除去营养学专业,目前实际迫切需要护理专业配合的专业只有5个,根据这种情况,当前设立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基本可以满足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这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和它们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与临床医疗专业。
2、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突出技术性的特点。
专科护理教育和本科护理教育都属于高等护理教育层次,但是,本科护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本专业培养“通材”和骨干,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本科护理教育基地还很少,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较快发展的情况下,本科教育的力量,应主要放在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骨干力量上。而专科护理教育的目的,是要为临床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就不象本科护理教育那样,要求学生具有全面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临床护理的骨干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知识实质也是实际操作的原理,从初级护理到高级护理教育的各个护理教育层次中,其中固然有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面扩大的因素,但其中很大的成份,还是操作原理的不断加深和操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所以,如果按照操作加理论设计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结构比例,。
从操作加理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初级护理教育,对操作和理论的要求都较低,但相对来说要求操作素质比较高,必须具备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力;本科护理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当然对操作素质的要求也同时提高,但在对操作加理论的结构比例上,与初级护理教育是基本一致的;中级、专科护理教育既要求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操作加理论素质的结构比例,基本应该相等。
考虑到专科护理人员还要作为高级护理人员去管理和指导中级以下的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必须在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上,特别是在“专科”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上,要达到和超过本科水平,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可见,专科是实践和理论并重,在“专科”上具有专长的一个高等护理教育层次。在专科课程内部结构的比例上适当地处理好本专业知识和本科知识的关系,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关系,是专科教育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假如我们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设计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管理、教学科研能力三种水平,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应达到的水平可用图2表示。从这个示意图中可以进一步说明专科护理教育,以“专科”定向能力培养为主,并要求较全面地掌握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总之,专科要突出“专才”,这是专科的主要特征,专科护理教育应以“专科”定向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这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高等护理制度刚刚恢复,要真正把专科护理教育办好,对专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要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我国现行的中等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直是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设置课程,分为普通课,基础课和临床课三段,与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很不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如临床课的名称就是某科学及护理,一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只不过是某科学的“压缩本”加上几条护理条文而已。根据统计;现在中等护理专业使用的《内科学及护理》中的系统内科疾病及护理,全篇约33.8万余字,涉及护理的内容仅有5.7万余字,占全篇内容的17%,而且内容的编排,也只是在充分讲述每一系统疾病的诊治措施后,才在该系统末尾附了一些护理要点和方法,象这样教材的内容构成比和内容编排,显然是不适合护理专业使用的,所以,教材内容改革的幅度和难度就更大。
课程设置,必须和培养目标相适应,教材内容,必须和护理实践的特点相符合,这是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护理实践对一个“专科”护理人员的要求,我们拟定了内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见表2),试以此为例,探讨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问题。
根据这个计划的设想,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四类,①人文社会学科。②自然科学。③医学基础课、④专业课。这就比现行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计划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这是现代厌学模式转变,护理教育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因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它依据人的社会习性,认为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有生物的因素,而且有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生态因素,人是生物、心理.社会交织而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现代医学要解决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疾病问题,而涉及到更广泛的健康问题,因而现代护理学术体系有了更深入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要有社会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广泛的知识,通过整体的心身护理,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克服应激与病理状态,这样,人文社会科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护理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
自然科学作为护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人体的研究,不断由整体一一系统—组织一一细胞一一分子向更微细的结构发展,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将越来越向纵深深入,特别是高级护理人员还要具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需要掌握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技术,这就使护理教育中自然科学的知识面增宽了,比重增大了。至于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改革的要点,是要想方设法使这些课程的内容更符合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即改变以医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为护理模式的课程设置。强调以护理模式设置专业课程,是由于医疗和护理具有各自完整的学术体系、实践畴和具休内容,尽管它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但在促进疾病的转归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上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所以将两者彻底割裂开来或者把一者附属于一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什么是护理模式呢?我们认为,护理模式就是护理实践的方式与方法的总的概括,是护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依据,是护理学术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由于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因而护理模式也在随着人们对护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方式发展为现在的责任制护理方式,简而言之,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现代护理模式就是改变过去以“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为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具体到临床护理方面,就是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心理、生物、诸因素对人体心理、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通过护理方案的实施,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围绕培养学生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排,就是以护理模式办护理教育的正确方式。
可见,护士应是多面手的专业人才,他们应该受到生物学、行为科学和临床护理技术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现代护理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白然科学,生物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基础,都是护理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专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归纳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见表2)。经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现设护理系的十多所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分析,并根据设想的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方案,我们制定了内科专科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总结
1、本文分析了世界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为由于护理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一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护理的知识面大大地扩大了,且护理的学术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的护理实践专科化是现阶段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护理教育要适应这种趋势,由职业教育观念转向普通教育,并要加强高等护理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比重。
2、阐述了我国护理事业和护理教育的现状,认为我国现在护理人员数量少,素质差,护理教育落后于现代护理学发展的状况是非常严重的。
关键词:台湾亚东医院;品质监控;护理理念
1台湾亚东纪念医院概况
亚东纪念医院是远东集团创办人徐有庠先生,于1981年4月1日在板桥创设的财团法人医院。远东集团的精神定义为:“诚、勤、朴、慎、创新”。该医院2006年顺利通过卫生署评定成为台北县第一家医学中心,成为台湾地区19家医学中心之一。2009年,医院修改确认“成为民众首选的医学中心”的新愿景,并于今年再度通过新制医学中心评鉴。多年来,亚东医院一直秉承“持续提升医疗品质,善尽社会医疗责任”的办院宗旨,围绕每年的经营管理目标在品管圈推进、专案改善、标准作业流程制定、ISO9001品质系统导入等管理模式及医疗资讯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和信赖。
2亚东纪念医院护理管理模式分析
2.1上下求索,念好一个“学”字
2.1.1以人为本无微不至“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处处体现。亚东医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医院,环境优美、整洁、舒适。服务设施非常齐全,特别是地铁能够直通医院,患者进入医院后,在餐饮、购物、通讯、出行等方面都非常方便,体现了在院如在家的感觉。医院非常注重人性化服务,细节管理十分到位。医院管理层最重要的观念就是服务品质,医院随处可见温馨提示、操作流程、便民措施、各种健康宣教单,以方便患者和家属查阅、取用。医护人员或医患之间的交流也都轻声细语,从不大声喧哗。同时,医院十分重视病人的隐私和知情权。门诊诊室1人1诊并配以1名导诊护士;候诊区的电子屏幕一般不显示病员完整的姓名,显示就诊号和姓氏;病区每床一个隔帘,护士操作前征求病人同意拉开隔帘,操作后为病人拉好隔帘,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门急诊、病区的轮椅都带有输液架,方便输液病人转运。还配有专门的小儿轮椅,保证了小顾客们的舒适和安全。病区设置食物称重器、老花眼镜、盲文版健康宣教手册等。公共卫生间是亲子厕所;病房卫生间里的洗脸盆旁、沐浴处、厕所内呼救铃随手可及;医院还设有祷告堂,安宁照护,让病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到人间的最后温情。此外,志工也是亚东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医院随处可见身着粉红色背心的志工,他们协助医院做各种辅助工作,帮助指路、挂号、守护在术前病人或术后恢复中病人的身旁,陪病人聊天等等,尽其所能地为患者提供方便,而这一切都是义务的。志工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担任起病人、家属、医疗团队沟通的桥梁。他们有许多人在医院已经无偿服务数十年,医院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1.2质控培训无施不效(1)护理管理体系及人员配备。护理管理组织架构包括护理部主任、督导、护理长。每个病区设护士长及副护士长各一名,病区主打人员是护理人员、专科护理师、个案管理师,另外每个病区设护佐、书记、社工。(2)临床护理工作模式。亚东医院是实行全人护理全责制的照护模式。排班实行年计划、月排班、周登记模式,实行包班形式,夜班固定2~3月,最长不超过3月。医院的夜班费收入较高,从而激励了护士上夜班的意愿。管床护士负责病人的所有医嘱执行、护理措施的落实以及护理文件的记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对病人进行卫教,各组分工明确,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书记员只负责办理出入院、计价收费和账物管理,协助护士长把控成本消耗。护佐则负责各种物品准备及病人物品的清洁,病人外送检查有专门送检人员负责。(3)护理品质管理。亚东医院的护理品质管理,是由护理部宏观控制下的每个病区分管各自的品质管理。当然,护理部的品管项目也有病区的护士代表参加,从属各督导组,全面负责临床护理质量改进、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士晋级、流程制定等工作。在病区,护士长总管,每个护士都有其分管的项目。在物品设备的清点、检测、维护等方面,甚至由很年轻的护士负责管理,这种“人人参与才能做好护理管理”的理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人参与并不是分担责任,而是培养每一个成员的团队精神,锻炼护士从自我管理到整体管理的一个成长过程。不良事件的上报也有其特色。员工对本病房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小的差错,都会上报,由造成不良事件的人书写不良事件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1)事件资料。2)事件发生的内容。3)你认为预防此类事件再发生的措施和方法是什么?4)此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情形。5)通报者资料。6)病房护士长、督导回复。在这种鼓励上报的制度下,发生的不良事件、差错一般都会被发现,并由当事人首先深刻分析,避免下次其他员工发生同样的差错,而不会把差错隐藏起来。当然如果发生较严重的后果,则会进一步上报医院层面,并由当事人进行读书报告分析原因。2.1.3信息资讯无所不通亚东医院的护理资讯信息化发展也位于同行前列。护理资讯应用于护理行政方面、护理临床方面、护理教学方面、护理研究方面。其中护理资讯在临床的应用尤为重要,它减少了护理人员的文书作业,增加了病人的直接护理时间,减少了资料重复输入、核对、辨识作业的时间,提高了记录的准确性、时效性及记录品质,协助监测以维护病人安全。
2.2找准方向,念好一个“思”字
2.2.1转变更新护理服务理念——护理服务理念体现了护理服务的核心价值观,是护理服务的指导思想与行为的价值取向[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全面、全程的护理服务,同时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应用于护理日常管理工作中,实施人本管理,尊重关爱护理人员。2.2.2以人才为根本——专业化分层次培养专科护士,加强专科护理人才储备,优化专科护士使用模式,建立合理的考评促进机制,不断加强自身学科建设,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2]。具体包括:制定标准和视频,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含新护士岗前培训);护士的转正考试、技能考核;“技能操作标准书”的设计与制定等等。2.2.3以创新为突破——多元化推进“多区域、多层次、多品种”的护理服务新渠道,全面拓展专科护理服务的范围。与集团医院、基层卫生院、社区诊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综合医院的服务水准在基层医疗单位、社区、家庭的线性延伸。开设护理门诊服务,开展院间护理会诊,加强慢病管理,开展特色护理,做好慢性病患者延伸护理、康复护理等,实现病房优质护理到专科护理门诊的面状拓展。2.2.4以安全为保障——标准化护理安全委员会对全院的护理安全进行把关,做到全院质量标准化[3]。下设跌倒组、压疮组、脱管组、约束组、安全防护组。完善各个小组的评估表,制定防范措施、应急预案,进行数据上报和结果分析等。急诊急救委员会负责全院的急诊急救及“四防”安全工作,专业委员会从医院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掌握的信息、临床调研等工作,做出关于急救车与“四防”安全方面统一规范的制度与操作流程等。护理资材管理委员会以提高临床护士对各种仪器的操作熟练技能和维护、保养能力,杜绝因仪器使用不当而出现的护理纠纷和仪器损耗为目的,制定仪器的相关操作标准,定期对各科室仪器进行质控,召开会议反馈。服务标准化,以加强各护理专科小组工作的积极能动作用、促进专科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发展专科护理,提升护理专科水平和服务品质。护理宣传委员会负责对全院护理工作的宣传。2.2.5以质量谋发展——优质化改模式、重临床、建机制,全面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从传统的医疗模式,走向集“医疗、保健、康复、预防”于一体的现代医疗模式。实现护理信息能力自动化[4],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将制定的护理标准书装入HIS,依托系统进行护理工作量统计等。
3启示
台湾地区医院的护理文化与服务理念,促进了医院护理管理者在临床中应用品质管理工具,提升了护理品质。亚东医院的成功经验,给予了我们不少的启示,在以后的护理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强化人文关怀
首先应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和医院接触的所有“触点”进行打造,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排班要实行弹性制,以顺应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注重收集患者及其家属对服务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强化后续服务,借助微信等工具加强对患者后续治疗的指导,必要时实施上门照护指导。
3.2创新护士管理制度
最近,无锡中医院一位护士的辞职信,因其霸气的言辞爆红于网络,同时这也反应出国内医院在护士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医院应创新护士管理的各项制度,切实推进对护士的人文关怀;强化护士职业生涯规划,为她们创造有价值的职业发展机会,打通职业晋升通道;明确护士的层级分类和能力评定标准,规划护士的分层级管理。
3.3护理品质标准化
医院可成立护理品质监督评估委员会,负责制定并推行护理品质的各项标准,监督并评估护理服务的品质。护理部应负责督导各病区的业务工作;各病区的护士长应强化病区内的品质监控,定期组织培训、考核与检查,并与工作绩效挂钩。通过垂直化和扁平化管理相结合进行护理品质管理,使品质管理流程一致化、作业标准化、品质管理全院化、精细化[5]。医改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推进、支付方式的变革等,都迫切要求医院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效率。而这些对于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护理内涵的建设、护理服务领域的拓展以及护理管理方式的改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工作千头万绪,要想提升护理品质,就必须要以人为本、更新服务理念、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体系、不断创新护理模式,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黎明.优质护理服务从设计开始(一)——护理理念与质量目标[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7):94-95.
[2]王晓春,李皎伦,牛松乐,黄求进.他山之石优以为鉴——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台湾)培训跟岗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1):79-80.
[3]张莉萍,蔡雪丽,吴晓雁.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体系防范护理缺陷[J].中国护理管理,2008,8(8):53-55.
[4]闫雅凤.台北荣民总医院护理管理见闻及借鉴[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2):208-210.
【摘要】目的 对如何实施优质服务与提高专科护士心理素质的探讨。方法 重视专科优质护理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本专科特点建设和完善本科室的优质服务标准和优质服务流程,加强护患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结果 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和实施优质服务活动中,“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满意度为出发点。”无论从住院环境,护理人员的精神面貌,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技术操作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结论 实施优质服务工程,提升了专科护理服务水平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专科护士的个人修养,心理素质与护患关系进入良性循环,达到以优质服务取胜于患者。
【关键词】实施优质服务 护士心理素质 质的飞跃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院优质服务活动的开展,优质服务的实施“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专科护理服务水平,持续改进专科护理服务质量,越来越显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加强护理队伍自身内涵建设,改善护理服务态度,努力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拓宽服务范围,把医疗护理服务做深做细、为住院患者提供诚信、优质、温馨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
1 一般资料
1.1我院是本地区基层三甲综合医院,我们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特色专科,目前已建立小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配备完善,具有护理本科学历毕业8人,护理大专毕业14人,护理专科毕业1人。护理人才呈梯形配备,应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1.2目前我们心血管专科在职护士23名,大部份护士经过专科护理再培训后,持证上岗。自我院实施优质服务活动以来,我们专科成立了优质服务品质活动小组,完善和规范了专科优质服务标准及优质服务流程,在服务范围内为住院患者提供优质、便捷、舒适,安全的护理服务。
2 方法
2.1组织健全,制度落实全员培训
2010年1月我院开展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规范化培训,加强护理队伍自身内涵建设,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根据专科特点建立和完善本科室的优质服务标准和改进工作流程,严格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从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入手,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强化培训后优质服务的监导检查标准,保持全科室护理人员对优质服务不松懈,不断强化本科护士的优质服务意识和优质服务理念,树立主动服务,满意服务,引导专科护士从点滴细微服务做起,帮助患者实实在在的解决住院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2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
积极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我们心血管专科,病室内有空调,电风扇,电视机,饮水机,晚上提供热水服务,每个病室配有呼叫器,以方便中午及夜班当班工作人员减少时患者直接呼叫护士。病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窗帘采用淡绿色的暖色调,每当患者进入其中,可直接感受到一种温馨、舒适,原本紧张的心情、顿时得到了缓解。
2.3加强护患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和谐的护患关系是通过护患之间的沟通交往来完成和实现的,是实施护理措施的基础,是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需要。因为我们护士每天面对患者,直接为患者提供服务,与患者的联系就像鱼和水一样,谁也分不开谁。我们专科护士在实施治疗护理中对患者的点滴关爱,即朴实又平凡,使我们通过每天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主动理解病人,关心患者,脚踏实地地做好为患者服务的每一件小事,关注每一个细节,也是我们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赢得了患者。涓涓溪流汇成了长江黄河,有一本书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它警示我们,要想获得患者的认可,就必须做好每一件小事。
2.4重视护患交流满足不用层次心理需求
专科护士在进行护患交流时,尤其要注意患者的个性及语言艺术,在与患者交流时,首先要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认同。信任度越大,交流的内容就越深,越细,对方被感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专科护士根据患者的不同个性和个人爱好、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社会心态、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不同来设身处地地准确感知对方的感受,“对症施护”,尊重理解患者,有针对性地引导患者参加专科健康教育活动。
例如,在医疗护理服务中,如一位心绞痛的患者前来住院,我们专科护士在接诊该病人时,主动迎接患者,及时安排住院床位,然后本着关心、体贴、指导的原则,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按医嘱及时给予氧气输入,对症治疗,提供舒适护理,健康教育,为患者解除病痛。这样,会给患者留下一种关心体贴亲切的感受,还会给患者留下信任和宽慰的感觉。良好的护患沟通不仅是建立在新型的护患关心的基础上,也是满足患者被尊重,被关爱的心理需求的重要方面,是体现专科护士素质修养水平高低的标准。对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强化实施优质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5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是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基础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带来了护理工作方式的改变,护理学发展,要求专科护士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技术本领和一颗对病人极端负责的心,而且,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创新,积极进取,准确判断,一丝不苟。因此我们专科训练主要在提高护士心理素质上,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上,在病情观察上,在日常护理技术操作上,努力培养专科护士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以达到不断求新,刻苦钻研新技术、新业务的能力。
2.6实施开展优质服务
推行流动护士工作站,为患者提供零距离床边服务,让护士能更深入地了解患者,提供及时的护理服务。推行护士管床责任制/小组责任制/床边责任制/床边记录制,把护士站前移至病房,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责任护士对分管病人全面负责,从病情观察、治疗护理,生活照顾到健康教育,文件书写等都班班跟进,让护士真正成为病人的贴身护理人员,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深入护理工作,完成从基础护理到专科护理的全程护理工作。实施让患者安心、家属放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把病人当成朋友和家人,提供更多、更贴心的关怀。
3 结果
3.1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和实施优质服务活动中,“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满意为出发点。”无论从住院环境,护理人员的精神面貌,护理服务质量,专科护士技术操作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目前我们心血管专科护患关系和谐融洽,专科护士换位思考,把患者当做亲人,主动服务,微笑服务赢得了患者的理解和尊敬。患者认可了,工作开展起来顺利了,专科护士也从中找到了自我实现的价值,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3.2对专科护士实施量化考核,促进了团队精神,使人人争当先进,个个成为能手。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从各方面引导专科护士改进护理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实行多一点沟通,多一点解释,多一点理解,多一点爱心及同情心。实施人性化护理,和谐你我他等活动。2010年6月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护理服务满意度由原来2008年6月份得95.2%上升到98.6%。
4 讨论
4.1转变观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提倡“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满意为出发点”的人性化服务,充分满足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但服务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教育和不断的强化。因此,我们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专科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和认识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内涵。
4.2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主动提供人性化服务
强化优质服务按照要求,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健康教育,出院后电话回访服务。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突出细节服务,实施主动服务,微笑服务,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全面关心患者的健康状况,对老年慢性病人实施不间断的健康管理,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与社区门诊实施双向转诊,为出院患者提供连续的电话跟踪服务。人人转变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主动为住院患者提供满意的优质服务。
4.3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护患和谐程度
目前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开展优质服务,利用优质服务平台的新举措,在护患关系中,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满意为出发点。作为帮助患者的护士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护患关系通过护患之间的交往来完成实现,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促进住院患者康复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需要。因此,专科护士要转变服务模式,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变化,主动提供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服务。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促使住院患者对我们的服务质量,服务和收费价格等综合满意度逐步提升。
参 考 文 献
[1]胡桂周.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优质服务[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3(20):49-50.
1.1国内护理学科的日益成熟
英、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直重视护理学科,其设置均为一级学科。根据现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重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护理学”定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作为成熟学科得到了认可,并已具备现代护理专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主体工作之一,开展护理学科建设工作对加速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明确护理学科定位
随着学科内容和体系的不断丰富,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护理学科的性质有别于医院其它临床学科,其专业内涵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科定位,护理学科定位应结合所在医院的优势和特色,并随着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科定位没有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甚至不能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阻碍学科专业发展。
1.3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和护理人才专科化的发展趋势
医院护理学科定位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护理人员占医院人员比例近1/3,和临床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护理与医疗实践的着重点不同,形成了护士与医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因此护理学科具有其特有属性。二是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细化、纵深的不断发展,护理专科化也逐步形成,临床护理人员如何进行专科培养成了当务之急。在我国,护理学科分化也日趋成熟,如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各学科专科护理人才需求越加强烈,因此,医院护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也有专科化护理方向倾斜的趋势。
1.4强化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强势、精品品牌
中医医院中较强的学科品牌优势是患者潜意识中的信赖趋向,是向患者提供信息收集与评估成本最小化的途径,它可以减少患者选择医院的周折。因此,面对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以差异化产品突出学科特色来站稳市场就会成为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的首选。护理学科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体现医院特色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学科建设要根据医院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集优创新、适应需求,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品牌效果,同时,医院的品牌是医院间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2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加,逐渐成为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健康需求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保健服务作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都不同程度推动护理工作向更专业、更全面、更广泛转化。为此,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发展着重点的取向。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可能存在初步的学科体系,但在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和目标,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中没有中医护理特色;缺乏中医护理规范和标准,中医护理研究缺乏,没有继承与创新,水平低下;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困难重重,学科的落后也阻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2.1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中医医院护理学一直沿用西医护理学体系的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与发展历程,传统中医医疗存在医护不分现象,学科界限模糊。大多数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尚未开展,护理学没有明显的特色,导致学科缺乏创新与发展,内涵外延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不能形成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2.2临床护理实践缺乏中医护理特色、自身规范和标准
在现代护理实践中,中医医院护理学科一直借鉴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模式,其中少有介入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逐步独立。但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医医院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凸显。单纯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室甚少。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继承和挖掘中医护理技术不够,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多以现代护理体系、方法和技术为主,导致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缺乏专业自信,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因而,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一方面,注重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保持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解决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协调共存问题,形成中医医院护理学科的特色。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还很不明确,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大多表现出随意性,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和规范的护理操作程序、护理常规,简单的护理路径不能在临床推行,护理研究也多数是借鉴现代研究方法研究出的规范化过程,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并对护理效果缺乏较科学的效果评价及标准,导致中医护理技术在低水平中恶性循环。因此,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必须在平台建设期准确定位,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合理借鉴现代护理学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护理程序和标准,建立中医医院护理的标准工作模式。
2.3中医医院护理研究发展滞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
中医护理科研与现代护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医护理人员多数学历层次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较强的科研骨干队伍,科研水平低下,多为低水平重复;不能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科研经费少,争取到中医医院政策上的重视和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很难,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医护理研究的开展及专业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护理学科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整体水平
针对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学习国内外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验和思路,结合中医医院的优势与特色,从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确定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策略,搭建护理学科平台,从条件建设、人才梯队、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为打造中医医院“品牌效果”夯实基础。
3.1注重顶层设计,准确定位,做好发展规划
顶层设计要充分梳理和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编制可行的建设规划。界定内涵与外延,围绕护理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对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运用;要根据中医医院发展特色,结合护理学科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一是加强学术交流,重视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的意义与作用。二是开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学术定位提供支撑。现代护理学是相对于临床其它学科而独立的、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科学,其独立的研究内容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教育体系也基本完整,而目前中医医院的护理学科建设仍处于初期,学科没有平台,应尽快梳理中医医院护理学科自身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尽快解决自身发展的基本问题。
3.2突出建设重点,发挥自身特色,构建合理体系
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对学科理论、方法、技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从而形成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以该研究方向为重点,借鉴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充实和创新中医护理学科的内涵,逐步构筑完整的学科体系,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医医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在护理学科平台上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建设,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的倾斜支持,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实力。
3.3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学术交流,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原因,护理人员的培养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阻碍,整体素质、科研意识、思路和能力的提升空间很大,护理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研究支撑,要坚持不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思维,掌握科研技巧,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同时,中医护理学科要创新、提升,除了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还必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研究先进经验,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及时调整学科理论和体系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才梯队素质和学术水平,创新护理技术,形成护理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促进护理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
3.4加强护理骨干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稳定和优秀的团队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打造优秀人才团队的前提和保证。实现人才核心内容的优化,要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着手,中医医院护理管理部门与各院校联合进行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规范、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等,以培养更好的实用型的护理学科人才,并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关键,学科骨干培养为重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这将是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也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5加强护理学科条件建设,建立完整管理体系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学科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护理学现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大量先进科技和仪器的使用,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帮助护士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沟通信息、及远程教育。因此,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积极创造学科建设的有利环境,使学科骨干自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学科建设,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活力。
4结语
【关键词】痔病;中医护理路径;临床研究
痔病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或肛管下端皮下血栓形成或增生的结缔组织,俗称痔疮。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同一部位的齿状线上下均发生,临床兼有内痔外痔的症状者为混合痔。痔病是肛肠外科中一种最常见也是人类特有的多发病,无论男女老幼都有发病之虞,其发病约占所有肛肠疾病中的85%。 [1]临床护理路径(CNP)是适应新形势的一种崭新的护理模式,它是指医院里一组成员共同针对某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序、准确时间要求的照护计划,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地工作,同时也使病人自觉参与到疾病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的、辨证的护理模式,将临床护理路径的内涵进一步拓展,融入中医辨证施护的思维,临床路径中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即形成中医临床护理路径。[2]我院肛肠科从2011年9月开始将痔病中医护理路径应用到临床中,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肛肠科100例住院痔病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7-66岁, 实验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9-6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护理
对照组根据传统模式按医嘱进行常规治疗护理, 而实验组则严格按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痔病的中医临床路径相关要求制定本科痔病中医护理路径表。由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根据临床诊疗的不同阶段,提出护理措施,建立一个以患者为中心,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检查注意事项、护理措施、饮食指导、活动引导、情志疏导、出院指导等护理工作为纵轴,实施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内容见表 1。每天医生和护士按照临床路径表中预定的治疗和护理计划, 对需要和已经完成的项目, 在表中给予标识。同时,建立持续改进痔病中医护理路径的监控机制,在应用过程中,执行实施-评价-修改制度,在实施中收集资料、及时评价、及时进行修改,根据实施过程逐步完善。
2.2 评价标准
采用健康教育达标率、遵医行为、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为评价标准,其中,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健康教育达标率、遵医率及满意度的调查, 健康教育达标率得分以≥80分为达标, 满意度得分以≥90分为满意。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0.05, P
3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50例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率、遵医率、满意度升高, 住院时间缩短,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4 讨论
(1)整体护理工作整体质量: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行为及方式进行有效规范,因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沟通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均有不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及模式,所以健康教育实施后的效果也有明显的不同。[3]应用中医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从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规范了健康教育的操作体系,使护士保证了对健康宣教的有序性、针对性、目的性,也使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和具体化,提高了护理质量可控性。(2)对中医护理效果不断评价、反馈、再实施,使中医护理内容得到了及时的补充、纠正和完善。患者在住院期间既治病又掌握防病的知识。
(3)护理路径紧凑有序,以患者为中心,增强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接触、交流机会,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使患者的遵医行为更好地发挥,缩短了住院日。
(4)临床护士大部分毕业于西医护理专科缺乏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对中医护理及中医临床路径重视不够。开展中医护理路径,突出中医特色,针对不同时期及患者主症采用中药熏洗、耳穴压豆、刮痧、拔罐等特色护理措施。促使护士主动学习,学习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及中医技能等。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活动,全面提高护士对中医护理路径的认知度,同时体现中医护士的专业价值。
(5)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护、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独特的护理技术五大基本特点为主导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路径。使护士明确流程,利于患者了解掌握健康教育内容,提高临床路径实施效果。
(6) 患者及家属通过路径表能预知所接受的照顾,主动参与治疗与护理,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4]中医肛肠大部分患者全身情况良好,实施护理路径促使患者主动参与护理过程中。护士针对患者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密切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袁和学.中西医治疗痔病的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0,01.
[2]曹芳,张翠娣,宋磊雁,陆静波,朱莉萍,于爱华.中医护理路径改善混合痔病人生存质量的临床效果[J].护理研究, 2013,27(30):3401-3402.
[3]杨芳,王飞.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复明工程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4):476-478.
[4]张海燕.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6):1792-1793.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61~87岁,平均71.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20例;股骨中上段骨折3例,髋臼骨折5例,2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12例行动力螺钉内固定,8例行钢板螺钉内固定。46例患者在伤前均并存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其中并存1种16例,2种12例,3种6例,4种3例,并存的内科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慢性胃炎、痛风、贫血及营养不良等。
2 老年人健康评估
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经济状况等5个基本内容[5]。
2.1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老人独立生活能力不仅与心理,躯体健康有关,而且还决定老人的社会功能。了解日常生活功能是确定老人独立生活能力的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是评估老人健康的最重要的领域。建议选用Barthel指数评分表,(见表1):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记分法设计的ADL评分表评定ADL能力。康复护理阶段应根据ADL评分表评定ADL能力有目的的制定具可行性的康复护理计划和目标。
2.2 躯体健康评估:这是贯穿整个围手术期的重点,全面的躯体健康评估及护理干预是手术顺利进行有力保障和促进病人顺利康复。
2.3 心理健康评估: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和认知评估[8]。
2.4 社会健康评估:主要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评估。
2.5 经济状况评估。
3 围手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尊重患者,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老年患者反应能力下降,往往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树立信心,自觉地进行练习。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担心拖累家庭,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开导鼓励患者,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
3.1.2 重视术前呼吸功能锻炼,积极治疗支气管及肺部原有疾病。
呼吸功能训练方法有:①指导病人取舒适。②亦可指导病人使用FG-1型功能锻炼器进行吸气肌训练。③指导患者深吸气屏住呼吸用力咳嗽的有效咳痰方法:患者先缓慢吸气,咳嗽时将腹肌收缩,腹壁内收,需反复演示,咳嗽训练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3]。指导病人避免着凉,积极治疗支气管及肺部原有疾病,入院常规进行血气分析检查。
3.1.3 营养支持。老年人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一般下降10%,护士应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使机体处于术前最佳储备状态,评估病人每日出入量,每餐进食情况及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给予适当的饮食指导,必要时请营养师会诊和按医嘱给予输红细胞或白蛋白。
3.1.4 术前禁食禁饮:临床术前禁食仍沿用至1946年的标准,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饮,长时间禁食可以引起口渴、饥饿、烦躁、头痛、脱水、血容量减少、低血糖等不良后果[1]。手术是一种创伤,这种创伤协同上述不良后果导致肌体消耗进一步增加,造成热量、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影响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消弱了防御感染的能力。
3.1.5 术前备皮:外科择期手术前1~3d进行剃毛备皮是我国历年来的护理常规之一,但近年国外许多研究报道术前常规剃毛对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没有任何临床意义。左爱英等在术前术野剃毛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中指出:术前术野剃毛不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推荐彻底清洁后只剪去影响手术操作的毛发,不必进行常规的术野剃毛[6]。
3.1.6 术前宣教及功能锻炼指导:通过对病人术前通过宣教,让每个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细节、过程和有关注意事项,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可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指导病人患肢踝泵及股四头肌锻炼方法。医护患间充分的沟通,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变被动为主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不但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还可减少相关治疗费用。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监测:老年人各器官功能下降,且合并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加上手术的创伤,病情变化快,因此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是护理的重点。术后予常规心电监测,每30~6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给予低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5%或以上。
3.2.2 伤口及引流管观察护理:本组病人有37例术后放置了伤口引流管,术后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对预防伤口感染至关重要。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敷料干洁,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并做好记录。指导避免管道扭曲受压及脱出。
3.2.3 患肢的护理及专科观察:本组病人2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肢的护理对预防术后脱位起关键作用,指导病人避免内收外旋内旋及髋关节屈曲大于90度,尤其是内收外旋或内收内旋的合并动作。保持患肢外展15~45度中立位,必要时给予皮牵引制动。观察病人的患肢的皮温足背搏情况足部背伸曲活动功能足趾活动功能。患肢有无肿胀疼痛麻木等不适。
4 临床路径的护理运用
临床护理路径是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疾病或手术所做的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促进患者康复,避免护理资源的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质量。
5 总结
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手术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它包括术前检查、健康评估、实施麻醉手术期间的监测、术中意外防治、术后观察、检测以及对并发症防治等环节的处理。每一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影响手术疗效,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进行围手术期健康评估和运用临床路径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护理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最重要的是能提高护理专科水平,保证病人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Jeannette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现状探讨.上海护理,2003,08(3)355
[2] 唐泓源,张黎明,皮红英,屈波,张明学,杨明玉.系统早期活动方案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7,11(11),965~968
[3] 李宾宾.呼吸训练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7,09(9),836~838
[4] 汤泓,汪四花,林芬.9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应力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7,08(8),689~690
[5] 贾在金.老年病诊断:老年人检验参考值和健康评估.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vol.23.No.3
[6] 左爱英,林媛,孙巧妹.术前术野剃毛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4):315~317
[7] 夏咏梅.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06,22(1):90
[8] 吴振云.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评估和研究概况.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