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8 16:28: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德育: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不光是让学生掌握全面深层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仍然不成熟、可塑性强比较强,也就是说,如果有正能量指引、引导着他们,他们就会走在成才的道路的上,而一旦被社会负能量感染、或者是放任他们在社会中不闻不问,那么当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就很容易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感染,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我们首先来分析中学生目前在德育方面的一些表现:

一、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屡见不鲜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例如某女生由于是留守儿童,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那么到了初中,感觉自己“翅膀硬了、能够自立了”,经常出入网吧,随后被社会不法分子盯上,自认为是遇上了社会上的“大好人”,殊不知已经做了社会不法分子钓鱼的鱼饵。与社会不法分子合谋拐骗了不少未成年少女去偏远地区,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被捕之后,该女生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见,德育教育的疏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2.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中学校园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胡侃,三五人成群结队“结帮拉派”、社会上的“行话”、网络上的俗语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其中也不乏女生。更有少部分学生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如在人多或经营店主不注意的情况下会偷拿正在出售的商品,他们本身并不是买不起这些商品才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究其原因,在他们看来:反正没人看见,不拿白不拿,别人也拿了,我不拿的话,岂不是吃亏了?这种歪曲思想的形成,正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此问题在农村表现的更为明显),学校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呢?下面来阐述我的几点建议:

二、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我之见

1以班会为基础,增进德育意识

班会课,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们认为好的班会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但我们发现有的人缺乏这种意识,班会课成了“自习课”,成了传达布置工作课。我们可以把班会课变成学生们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形式可以是多样式的,例如,学生们平时上课已经厌烦了说教式的课堂,那么在班会课上就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用真人真事现实说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影像,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德育意识。

2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

后进生通常是指学习不好或无心学习的学生,而这二者之间,如果少了德育教育指引的环节,二者变成了恶性循环,及越是学习不好便越是无心学习,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家庭原因:如农村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学习的主观条件不足,又如家庭父母离异等造成的学生感到无人亲近,无心上学;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可能在不同的课堂多次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了失落心理;三是学生个人原因,学生自身就没有大的志向,感到读书没什么前途,不想学习,结果就破罐破摔。为此,我们要注重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要经常鼓励后进生积极上进,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例如,他们做了好事,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多亲近和关心他们,与他们促膝谈心,对他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和促成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充满信心,迎头赶上;要坚持建立学校和家长联系制度,共同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商讨解决的办法,抓住后进生的心理和特点,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篇(2)

关键词: 技工学校 德育意识 教师教法 公德礼仪 爱与沟通

德育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根据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社会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集体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上各种道德准则、价值观的冲突,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如今的技校生,基本趋于成年,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也必然对技校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德技俱佳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技校学生对德育的意识欠缺――改变学生观念,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企业最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

技工学校目前的招生对象是初高中的中下游成绩学生,他们对待学习的兴趣不甚浓厚,甚至厌学,在中学时普遍成绩偏差,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无望而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技术以期顺利就业。部分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认为学习技术是正经事,认真学专业课、学好技术就行,德育课无非和中学时的政治课类似,认为是“副课”,学不学无所谓。

针对学生这一普遍现象,要告知学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发展,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国有企业实行优化组合、减员增效等措施,各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中外资深人事普遍认为“技术、经验和能力是可以通过生产实践迅速获得的,而与用人单位核心文化相符合的良好职业习惯却不是一时一刻可以修养成性的”。所以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除专业技能、技术有明确要求外,良好的个人品质已为更多用人单位所重视。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更受企业欢迎。

二、活跃课堂,改变教学方法――植入式课堂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德育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可以说德育可渗透到任何课堂,但是德育课教师要上好德育课,在40分钟的时间里吸引学生去听枯燥的德育理论说教是有点难,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其德育的功能。

技校德育主要从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社会现象等方面教育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在讲课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听取一个小故事,以学生身边、校园里面、社会上的现实事件作为导语植入课堂,新颖别致的导语会起到先声夺人、引发兴趣、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功效。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言。植入故事时总是带着点卖关子的架势,将故事娓娓道来,时常加点小议论,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引发学生兴趣。随着故事的讲完,课堂德育主题也就展开了,因为德育目标就渗透在故事当中。所以,以故事作为德育的载体,既避免了生硬说教,又加强了德育的鲜活性与可感性,而因为

学生是主动接受所学知识,所以德育的效果当然是明显的。

三、基本道德礼仪不容忽视――加强基本道德修养,从细节做起。

青年学生从仪容仪表、行为语言等方面都应该加强修养,从自身小事做起。校园里部分青年学生穿着流里流气、奇装异服、男生留长发戴耳环、出口脏话连篇、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抽烟酗酒、模仿大人办生日请客、破坏校园公共设施;走向社会乘车争先恐后抢占座位,在公众场合不但不听从指挥,甚至恶言相向,动辄喊打喊杀,出入娱乐性公共场合,违反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甚至辱骂殴打他人,这些现象从基本公德礼仪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素质较差。

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就要言传身教,从自己做起。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年学生,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如在遵纪守法,讲究卫生,互廉互让,为善助人,杜绝黄、赌、毒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

四、深化爱的教育――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好与学生的沟通。

篇(3)

1、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当代大学生都处在和平建设的年代,在家庭中作为中心,习惯了家庭中所有成员满足其要求,当家庭成员不能满足其要求或者是不愿意满足其要求的情况下,动辄用哭闹的方式,甚或是以伤害自己来要挟家庭成员满足自我的要求。同时在学生时代,他们的全部的任务又是学习,在紧张的就业环境中和家庭环境中,大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并不健全,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无法定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当自己走出家庭,走出学校,就突然被陌生的环境所包围,其价值期盼和社会现实严重不符。首先,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他们的个人感受,别人并不能同其家庭成员一样满足其要求,大家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上生存,个人都有个人的运行轨迹。其次,在社会中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有成功和失败。长期生活在家庭生活中的大学生在不能适应或者不能完全使用社会法则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挫败感,产生心理落差,不愿正视社会现实,长期下去就会萎靡不振,甚至精神抑郁,游离于社会和人群之外。

2、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变得丰富和饱满。与以往大学单纯的学习不同,当代的大学生生活也注入了功利的色彩。首先,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比如会比较那个同学的衣服更漂亮,包更名贵,更加热衷于参加同学聚会,给朋友送生日礼物,全然不顾自己的家庭条件。在这种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一些同学开始更多的向家庭索取。其次,实用至上。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大学生通过贿赂等方式担任班干部、学生会职务,一方面为了将来找工作增加一些分量,另一方面,为了在班级和同学生活中增加话语权,为同学和班级服务讲究回报,甚至假借为集体服务,为自己谋利,集体责任感不强。再次,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总是认为读书是一张文凭,大学毕业只要有文凭在手就行,毕业就希望找关系,靠门路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扎扎实实去争取。

3、诚信意识淡薄。一些大学生在诚信观念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问题。首先是学术作弊。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读书,但同样在考试中希望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于是开始谋求走捷径,通过找人替考或者考试作弊等方式取得考试成就,骗得入学资格或学位学历成绩。在利益的驱动下,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一些地方还专门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至于在论文写作中的抄袭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其次是经历造假。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们为了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开始丰富自己的个人履历。经过包装,一个普通的学生就转变成了三好学生,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秀学生干部。并且其个人履历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的变化。再次,骗贷逃贷的行为严重。由于教育体系的改革,高校收费相应的增加,虽然国家采取了奖学金制度,但是大学生在入学之初仍然需要一笔费用,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困难家庭依然无法承受学习的各种费用。于是国家为帮助大学生度过难关,设立了贷款、困难补助等相关的政策。但是一些学生在毕业后却不能主动偿还,甚至是故意逃避。还有一些家庭好的同学,出于个人的享受的目的,通过一些不正当途径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或获取补助,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使真正困难的学生失去了救助的机会。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失衡。在家庭中,家长过分的放纵孩子,长期生活在过分溺爱中的学生对整个道德体系缺少足够的感知。有的家长把教育责任更多的归咎于学校,认为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自然也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全然看不到家庭的第一位教育作用,意识不到言传身教的重大意义。也有的家长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只要成绩好,其他的方面马马虎虎就可以了,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严重误区,使学生缺少道德信念支撑。在学校中,受考试指挥棒以及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更倾向于把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投入到这些显性的因素上,对于学生的个性教育、心理教育较少涉及。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缺少沟通和解释,对于错误倾向缺少纠正和疏导,于此,当学生遇到一些问题困惑不解时,遇到一些障碍需要破解时,往往手足无措,无以求援。当内心的纠结长期交织,苦闷无法排解,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具有严重个人倾向的独立判断,而很多情况这个判断是负面的。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日常生活更加多彩。另一方面,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直接导致了原有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一些腐朽的思想伴随着先进文化也一同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泛滥,人们的道德思想被“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不劳而获的价值心理以及社会上的贫富差别现象,都在悄无声息地冲击着大学校园,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失衡。受这些思想的形象不少大学生在大学的大好年华不是用在读书学习上,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声色犬马、个人享乐上,思想道德滑坡,个人意识淡薄,理想信念迷失,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生自身的客观原因。受当代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学习,对于自身的发展前途缺少清醒的认识,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缺乏关注,对政治冷漠,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弱化,更多的把自我满足当作是人生的全部目标。生活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精神生活空虚。思想上放松自己,在物质上耽于享乐,过分陶醉于自身的享乐中,贪图安逸,把享乐当做日常生活的全部,呼朋引伴,醉生梦死;热衷网络,逃避现实,在不切实际的虚幻世界中寻找精神慰藉。虚幻的世界中游离过久,就会出现与现实脱节现象,一些大学生变得冷漠和与他人生活的隔绝,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一切以自我的得失作为评价事情的标准,过度关注自我利益的得失和满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则置若罔闻、全然不顾。

三、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意见

1、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德育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生成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①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哲学,蕴藏着大量健康的伦理道德观,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矫正不正确的认知,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注入新鲜的营养,为他们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源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多会以经典著作的方式留存后世,如《论语》等,认真学习和熟读这些国学经典,把这些著作同个人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社会习俗结合起来,广泛结合并加以恰当的衔接,不仅有助于文化素养的积累,也同样有利于道德修养的培育。同样,在大学教育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搬上荧屏,增加大学生教育的生动性,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了正能量。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球化时代中,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文化将改变原有的封闭状态而向世界文化开放。”②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信息不断的交流和碰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交互融合。在这个多元化时代,如果不能适时建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容易产生价值迷失。在国家层面,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加强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建设,使广大学生积极树立远大志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和为未来美好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心。在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建立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教化中的核心作用。

篇(4)

【关键词】区校共建;小学生价值观;德育教育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有较强的进取心,但在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偏见和误区,比如:有的学生都喜欢当“官”,认为当“官”就可以管着别人、当“官”后很威风,自己很满足;有的学生做事不考虑班集体和其他同学,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高兴的就做;有的学生总能发现其他同学的缺点,却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和自己不具备的优点;还有少数学生爱占便宜、不能吃亏,平时欺负同学时洋洋得意,受了委屈就来找老师哭诉等等。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这些现象呢?通过我们与家长交换意见,与学生进行沟通,我们对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了明确地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正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刺激和社会主流、非主流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在思想上、行动上难免会出现种种问题。我们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是积极的、主动的,是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是教育的大生态,学校所在的社区和学生居住的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仅仅是这个生态中的一个小小的“群落”。作为社会的人——学生,是不可能脱离这样的“生态”而生存的。正是这一生态系统内的社会风气、教育、思想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才能。学生的人格、情感、智力、经验、知识、意志、理想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交互作用和共同培养来完成。

一、区校共建的必要性

1.传统的学校式德育教育存在死角和缺陷

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虽然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育方法,引入了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接受德育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就是教学形式改变不代表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德育教育并没有摆脱单纯的理论式教育,还是表现为“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机械性“灌输”模式。体验和实践是人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需要让他们更多的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就达到了开展好德育教育的目的。

2.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可以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外部环境。小学生的种种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往往是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习惯的影响,而社区中的老、老党员和先进模范人物有很多,让小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一群体,可以得到生动的正面教育。这不仅大大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新资源,也有效地消除和抵消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此外,现在街道下设的社区居委会中,大都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这些部门可以通过清查非法网吧、个体书摊、娱乐室等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

社区可以为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中小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必要途径,而社区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社区可以落实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劳动等活动的场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品德,显著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学校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门,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理论层面上夯实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社区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的协调全面发展,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必要补充,可以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开阔眼界和思路。只有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区校共建的初步尝试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学校德育教育,开展多项活动,与学校所在的社区共同协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区校共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在国庆将至之时,我校举行了“祖国爱我我爱她”活动。我们带领小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与学校所在的街道联合共同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今年9月,我们组织学生与社区工作者、无职党员一起,开展“祖国爱我我爱她剪切画”大赛。每个小学生和一名社区人员组成一个小组,由小学生构思,社区人员协助,共同完成以“庆国庆过中秋”为主题的自制剪切画。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得小学生开阔了自己的思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锻炼了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步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他们与陌生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他们与社区工作者、无职党员的交流互动,也使得他们进一步了解到:社区中、社会上有许多不当“官”,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的普通人,他们也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快乐。

今年暑假期间,我们带领中年级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寸草难报三春晖”演出活动。活动中,6名学生用朴实、稚嫩的语言,怀着感恩之心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了情感交流,浓郁的挚爱亲情感动了在场每个人。社区文艺乐团和幼儿园的老师及小朋友们还同台献技,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并将活动推向了。通过此次演出活动,使小学生充分体会到爱的无私和伟大,理解做父母的艰辛,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也使家长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成长。

2.开展法制和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在采取“走出去”方式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实行了“请进来”的教育方式。一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开展法制和安全知识的学习讲座。今年,我们再一次地聘请了一名社区民警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开展了以法治和安全知识为主题的两次学习讲座活动。讲座的重点涉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自护和维权能力、安全知识等方面内容。通过法制副校长生动具体的讲座,提高了小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充分了解了一些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二是我们积极争取社区居委会支持,利用暑期在社区成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我们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小学生参观社区法制教育基地,通过图片展示、现场宣讲等方式,向小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用贴近生活的大量鲜活的事实教育小学生,充分弥补了学校此方面教育的死角。

3.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共建“结对子”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学生的“国际化”趋势日趋呈现,不少外国学生来到我们学校学习。由于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我们针对外国学生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即一名外国小学生与一名居住社区的同龄学生结成对子,定期(每月一次)在社区居委会开展交流互助活动,使外国小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同龄人的帮助下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到班集体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逐年增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产生的影响,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状况,这对我们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一新特点,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将单亲家庭子女与社区中的残疾儿童编成对子。让这些单亲家庭子女能够理解和体会残疾儿童生活的艰难,进一步坚定他们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的信心。同时,也使他们明白互助友爱和关爱他人的道理,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观念和人格。

三、进一步加强区校共建的工作思路

我们开展区校共建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是行之有效的。通过与社区共建举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打破了单方面以学校教育为主题的传统形式,迈出了区校共建的关键性一步,学生们每次参加完区校共建活动都兴高采烈,都反映到了社区,体会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快乐。同时,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德育教育工作目的。我们在开展区校共建活动中感到:拓宽区校共建的模式,真正使社区教育成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校外组成部分,我们仍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重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区校共建整体框架

区校共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德育教育和社区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存在把学校德育教育与社区教育分开看待的思想和做法,这样无形中就减弱或割裂了两者互补互助的关系。我们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固定的整体框架,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

2.依托区校共建,探索个性化教育

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要求每一个小学生完成或达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养是存在差异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现代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因此,我们要充分以区校共建为依托的基础上,探索针对不同个体的自主管理,在学校和社区中都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成立特色小队、特色中队,开展竞赛活动、科技创造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德育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3.利用区校联动,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推动着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优化。针对当今小学生不断出现心理问题的新情况(患多动症、厌学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小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单纯的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担负起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任,需要社区教育辅助解决。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学校和社区开设联动的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以向教师倾诉,也可以向社区的长辈咨询。在此基础上,建立区校一体的小学生心理档案,能够使学校、社区及早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辅导,帮助学生彻底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从而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篇(5)

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关系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还不健全,正式接受知识的好时候,所以环境和社会风气极易对他们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小学生的思想的教育,从小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文章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小学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由于学校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认为学生只有学习好了其他的无所谓,由于课堂的紧张和作业的繁重,给小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强迫孩子进行各种补课,不顾孩子的想法和兴趣,给孩子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负担。由于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除了文化课只有音体美课,而且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品的教育得不到重视,学校缺乏专业的思想道德教育课老师,班主任老师大多对德育教育知识没有进行专业培训,根本不懂德育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大影响。老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健康的疏导,所以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尽管偶尔上了一堂德育教育课也只是老师枯燥的讲,激发不起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3.教师评估体系不健全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不作为主科,教学质量如何也不进行评比,要求学生只要记住一些基本知识应付考试及格即可,具体学生领悟到何种程度也没关系,上课也只是老师乏味的讲,没有生动的色彩,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学生听不听无所谓,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一点也不能影响,降低了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是德育教育学习的主要阵地

教师为人师表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思想,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讲解生动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能填补人的智慧的缺陷。无论你多富有,失了德行就会被众人所不齿,在社会上站不住脚,所以说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2.德育落实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德育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起大教育的效果。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分辨身边的是非曲直,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在教学中落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其次,教师要言传身教,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差异,及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加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把传统的道德文化发扬光大。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各科课堂上都加上生动的德育知识内容。例如,体育课上通过比赛让学生感觉到团结有爱的重要性;美术课中体会美的感受;音乐欣赏中陶冶情操;在语文课上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高贵品质和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献身的精神,这些都能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创建和谐课堂

首先,学校要加大力度抓好德育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共同参与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加强思想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改变德育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健康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领悟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意义多么重要。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积极配合老师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标。

2.以学生为本,一切围绕学生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感情,一切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老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不拘束想什么说什么,从中暴露出许多老师想不到的问题,对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3.因势利导,让德育教育更加润物细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很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开动思想机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在历史课中生动讲解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中体会坚强的意志才是胜利的保证,所以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结束语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时的而是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所以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老师为人师表,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所以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升自己的人格。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阿吉然木・热合曼.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探究[J].赤子,2014,(22).

篇(6)

关键词:学校教育;德育教育;优秀品质

德育教育与传统教育学科不同,它不以向学生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对于学生优秀品德的一种培养和提升,是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一种心灵锻造。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教师们往往将教学的注意力和重点放在对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等方面,而减少甚至忽略对于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品质上的熏陶和塑造,因此,面对这种校园德育现状,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影响,给予德育教育以应有的重视和提升。

德育教育包含的范围较广,它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加深自身对于上述诸多方面的理解和体会,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完善自身人格,锻炼自身的道德意志,使学生能够形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良人生格局。那么如何更好的展开德育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成为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由于德育教育与传统教学学科有着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学科差异性,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德育教育的教学重点并不是某种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受到优秀品质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实现自身人格、品质等的培养和提升,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境界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应该加深自身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摆脱自身在教学理念方面对于德育教育的偏见和狭隘理解,扭转自身的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放在一个合理并且合适的位置上,从而为德育教育的顺利和有效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学科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突出的便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这种专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科成绩的提高,但是,由于缺少对于学生的必要德育教育,很容易使学生形成道德上的缺失和人格上的缺陷,从而影响学生人际交往和未来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德育教育则是将教育重点放在对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上,是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和人格魅力的养成,对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感知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扭转自身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其次,德育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学生,需要学生们真正的参与进来,跟随教师的思路不断进行心灵上的净化和道德上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谈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德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加投入教师所进行的德育教育,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们已经习惯于教师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讲授,但是对于德育教育来说,它除了需要教师进行讲授和讲解之外,更需要学生切实参与其中,抒发自身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才能深入的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洗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应该转变自身在德育课堂上的位置,使自身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德育教育氛围,使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面对教师的德育教育,在面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和举出的例子时,学生能够积极的给予回应,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和沟通渠道,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德育教育接受水平,发现学生在进行德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德育教学内容,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在德育教育的素材选择方面,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现有教学材料中的教育素材,同时也应该扩展自身的德育素材贮备,与时俱进,以最符合时代要求,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展开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见贤思齐,主动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培养自身良好的德行。在学生使用的教材中,尤其是语文教材和政治教材,其中除了包含大量的学科专业知识之外,更蕴蓄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和教育内容,需要教师对这些教材进行重新的研读和整理,挖掘和解析其中隐含着的关于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在讲授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达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人生经验,分析人物身上所具有的良好品质,将学科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德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讲解文本知识的同时,将知识和德育相互关联起来,使二者产生一种相关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感知其中蕴含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优良文化。

篇(7)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为动力,建立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骨干队伍。

建立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骨干队伍,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学校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班主任工作突出抓。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我们利用例会、集会等课余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加强“科学发展观”理论及《教师职业道德》、《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锦屏县教师十大工作纪律”等的学习,提高了全体教师德育教育业务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结合心理教育理论的学习,把德育教育与心理指导相结合,提高了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加大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力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选出业务素质高,品德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重点抓德育教育工作。采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的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由于以上措施的落实,由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德育教育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促进了我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二、以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加大教育力度,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德育教育工作要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为目标。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及自觉性的培养,从个人卫生的管理到安全知识的掌握,从遵规守纪自觉性的培养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我们还注意了学生自我防范知识的学习。对应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初步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本学期的德育教育活动,不但使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上了新台阶,而且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寓德育教育于活动、游戏之中,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提高。

德育教育特别是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要避免简单的说教。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遵循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提高的原则,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发挥文化长廊、集会、班会、少先队活动等,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挺起不屈的脊梁”、“感恩书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冬季文化活动会等,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锻炼,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在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坚持了“两会”的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结合时事形势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要求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二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每双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通过班主任会议,交流德育教育工作经验,对典型问题进行研讨。通过班主任会议的落实,及时总结经验,不但加强了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也提高了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与此同时,月主题教育活动也顺利开展,校训校风解读实践教育、以“整脏治乱”为主题的习惯养成教育、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五爱”思想教育、以“纪律、消防”为主题的安全意识教育等活动相继开展,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井然有序的展开,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得到有效改善。为彰显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我们还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安全救护知识”、“文明行为礼仪”、“平安校园创建”等专题教育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1  

编辑推荐:

查看更多>>

四、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切实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们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学校主要领导靠上抓,学校安排领导专门抓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抓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结合各科课程的教学,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把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纳入对领导、教师、班级的工作考核,强化了措施,明确责任,加大了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力度。由于我们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成绩的获得只能说明过去,总结本学期的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地加大德育教育工作力度,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争取德育教育工作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