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发展问题

银行发展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8 16:28: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发展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发展问题

篇(1)

关键词:民营银行;关联交易;存款保险;政策;法规;退出机制;流动性

0 前言

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民营银行也面临着继续发展问题,金融领域改革步伐加速就更加需要民营银行进行深入地变革,以此来实现对市场、发展和社会的适应。应该从长期困扰民营银行的相关问题研究入手,为民营银行发展创设一个空间,开辟有利于民营银行发挥功能,实现不断增长的环境,以创新与改革为手段加速民营银行的进步,使其成长为银行体系中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部分,形成对银行和金融改革的支撑。

1 民营银行的概述

1.1 民营银行的定义

根据行业的研究成果和社会上的共识,本研究将民营银行定义为:有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以市场化方式进行银行治理,以服务市场和服务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商业性质的银行。由于民营银行没有国有商业银行过重的负担,特别是民营银行与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民营银行具有显著的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根据近二十年的发展经验,民营银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逐步转变成社会和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

民营银行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末,在市场化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社会上大量的民资有加入金融服务领域的需要,1996年成立的民生银行就是这一时期发展和市场的必然结果。第二个时期是新世纪开局前十年,以发达地区民营银行的大量出现为代表的新阶段得到了确立,民营银行有了数量与规模上的增长,并逐步成为支持民营经济的主要新兴力量。第三个时期是2010年以后,国家看到了民营银行的优势和发展潜力,颁布了"国十条"和"金十条",这使得民营银行的发展有了政策性的指引,民营银行获得了爆发性增长,截止2013年民营银行的数量已经达到36家,并且还有相当多的企业正在申报民营银行的资格。

2 民营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营银行的信誉问题。民营银行是自担风险的商业性质的银行,没有信誉将很难实现资金的融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于民营银行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出现了民营银行信誉基础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因信誉而出现挤兑和筹资困难,影响民营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2)民营银行的关联交易问题。在民营银行投资的民资中有一部分资本将民营银行作为提款机和圈钱工具,因此存在着大量的关联交易现象,这不但会导致交易公平性的下降,而且容易给民营银行造成金融风险,形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3)民营银行的经营问题。银行是技术、管理、资金密集的企业,需要大量的管理、业务和经营人才,而民营银行没有长期的经营经验和全面的管理群体,导致民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各种风险,极容易发生民营银行的经营性问题。

(4)民营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一些民营银行为了增加流动性采用了各种措施来吸纳公众存款,这导致民营银行筹资成本过高,进而影响到民营银行发放贷款,可能出现民营银行的"钱荒",这种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会影响到民营银行的成长和发展。

(5)民营银行的退出问题。在金融市场竞争中,应该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淘汰不合格的民营银行,而当前民营银行没有必要的推出机制,这会引起民营银行的恶性竞争和短视经营,不但不利于民营银行的发展,而且容易给社会造成金融上的不稳定。

3 发展民营银行的措施

(1)推出民营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只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才能对存款人的利益进行保障,存款保险制度是民营银行妥善解决自担风险问题的第一步,应高度重视。

(2)加强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对民营银行监管要体现在对民营银行各项风险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的监管。密切关注民营银行的资产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监管民营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会计结算制度。

(3)加大对民营银行的政策支持。要从税收上对民营银行进行扶持,对涉农及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性贷款贡献大的民营银行进行补贴,通过高层次银行从业人员对民营银行进行辅导和帮助的方式加速民营银行的发展。

(4)完善民营银行的法律法规。新时期应该要设立明确的与民营银行配套的法律法规,使民营银行从设立、经营到退出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起到对民营银行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5)建立民营银行的退出机制。对有重大风险的民营银行进行强制性地清理、关闭或兼并、重组,以退出机制为打败堵住向社会转嫁风险的渠道,迫使民营银行努力审慎经营。

4 结语

民营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金融改革重要的突破口,应将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手机银行 商业银行 对策

一、问题提出

随着电子商务“十一五”规划完成,电子商务行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在我国金融业、农业、工商业、旅游业等许多行业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张,与其他行业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国内外电子商务合作逐渐加强,根据工信部发表的《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网络零售交易额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00.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不断上升,第三方支付的规模增长了近60倍,2010年达到1.01万亿元。2010年我国网络零售用户规模达1.61亿,交易额达到513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3.3%。互联网用户人均每月消费达260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7%。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那么,手机银行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其发展又存在什么问题,商业银行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在电子商务市场的迅速发展中斩获自己的利益呢?

二、手机银行简介

手机银行,也称为移动银行,是电子钱包的一种。电子钱包是电子商务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支付工具,就像现实中的钱包一样,我们用它存放零钱和完成交易,只不过这里的零钱是我们事先存进银行或者相关的第三方交易商家的账户里的,而交易一般来说是在网上或其他地方完成的。手机银行则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银行业务的简称。手机卡通常会和开户行的银行卡绑定,使交易更加安全可靠。

三、手机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使用不够便捷。

目前手机银行业务还不够便捷,并没有真正达到3A(Anywhere,Anytime,Anyhow)式服务标准,最多算实现了前两个。毕竟目前手机银行的支付方式主要还是局限于WAP和短信这两种,距离5A(Anywhere,Anytime,Anyhow,Anyone,Anyservice)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二)手机银行业务范畴过窄。

我们不防来看看建设银行当前的手机银行业务。建行手机银行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服务:查询、转账、理财、缴费。其中,转账业务仅有高级客户享受,并且付账的还必须是签约客户,非签约客户只能享受查询、缴费业务,理财业务也只能享受到查询功能,要进行手机银行股票交易等行为还须先成为签约客户。

(三)使用成本过高。

使用手机银行会让客户花费高额成本,以建行手机银行为例,使用建行手机银行要花费三个方面的费用,银行结算手续费(0.15%的跨行、跨地转账手续费,最低1元,最高15元)、信息服务费(若仅使用账户余额查询功能则不收取服务费,其它的收取服务费,“移动梦网”用户,普通版1元/月,高级版3元/月;电信“互动视界”用户6元/月;联通“神奇宝典”用户10元/月)、数据流量费(即手机上网费用,还有短信费)。

(四)监管问题。

对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监管措施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仍需完善。手机银行产业链较长,除了商业银行以外,还涉及到移动通信业务运营商、设备生产厂家等,多家监管的话监管主体不明确,容易造成行业的混乱,一家监管又有越权的嫌疑,建议建立以某一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的行业监管体系。

(五)技术问题。

由于目前技术还不够完善,各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比较猖獗,手机银行刚刚起步,各种技术上的漏洞也在所难免。对此应该完善手机银行的技术,减少风险,使手机银行成为最安全的支付方式。

四、关于银行利用手机银行的发展增长利润的想法

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好,手机银行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信手机银行必将引领新的支付潮流。但是,商业银行当前的收费模式似乎并不能将手机银行带来的利润最大化。

经济学中有一种定价模式叫做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利用其市场势力,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商品价格,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其中,二级价格歧视(即按销售量定价,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品,一个垄断的卖方可以根据买方购买量的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最为常见。受这一思想的启发,笔者认为,手机银行服务费用可以按照客户月交易额的一定比率来计算,类似于手续费用的收取,而且可以更进一步,如果使用单一的比率会略显死板,借鉴个税征收模式,使用累进的比率,划分不同的收费等级。这么做有个明显好处,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符合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原则,对客户来说,愿意使用并且有能力使用这项服务,那么就能将手机银行的月服务费用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不愿意或能力不足的用户则不存在这一负担,实现了客户的效用最大化。对商业银行自身来讲,对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的服务费用,也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这种收费模式可以说是符合社会利益的,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具体的征收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因为之前的讨论并没有涉及到使用这一模式自身的运营成本,如果按照个税的征收模式来,计算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成本较高。而且服务费用的收取应该有一个最高的额度,不能无限制的增加。所以需要搭建一个定价模型,来实现合理的服务收费。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手机银行的发展及其背景的介绍,突出了当前商业银行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无论从我国的国际化接轨的任务,还是自身的发展来说,让商业银行积极融入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背景,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手机银行在未来必将被广泛应用,其实用性很有可能赶超网上银行等支付形式,并且笔者认为,银行和各商家可以利用这个好时机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相信手机银行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篇(3)

关键词:银行保险;代销;同质化,信誉损失

银行保险是一个集渠道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模式创新为一体的综合体。国际上银行保险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分销协议为基础的银行销售模式、以银行代销且分享保险业务部分利润的战略联盟模式,以及银行参股或控股保险公司的股权联合模式。由于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银行保险业务主要采取银行销售保险协议的模式。2000年以来,尽管受到宏观经济波动、证券市场走势以产品简单易懂,投保手续更加筒捷,十分方便。这也是国内银行保险市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概况

依据国内银行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各商业银行银保业务的发展特点,其业务阶段可以分为:起步阶段、拓展阶段和推进阶段。下面以表格的形式揭示这三个阶段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特点:及政策调控的影响,银保业务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

银行保险的健康快速发展能最终实现客户、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三赢”。对银行来说,可以通过销售多样化的产品,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对保险公司来说,利用银行密集的网点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销售量,以更低的价格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同时利用银行的客户资源和信誉,再配合保险公司的优质服务,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开拓更广阔的客户源。对客户来说,在银行买保险,价格更便宜,回报更高;银行网点多,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保险,减少了交通费用和时间、精力等的支出;可以同时在银行办理银行业务和买保险,银行信誉度高,可以放心买保险;

二、国内银行保险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国内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1.银行保险仍然停留在代销合作的层面,双方深化合作的动力不足

目前银保业务依然停留在代销合作的层面。一方面,对于银行来说,尽管保险业务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很快,但在银行整体的中间业务收入中仅占5%左右的份额,单纯从收入贡献的角度来看,贡献较小,因此在银行内部得到的关注程度和资源投入也十份有限。银行对自身的保险销售培训投入不足、激励不充分,难以发挥网点和客户经理的销售潜能。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不愿意帮助银行提升可持续的销售技巧,其结果是,银保双方都将银保业务合作短期化,缺乏深化合作、提升合作价值的动力。这种松散的银保合作模式制约了银行保险业的纵深发展。

2.银行和保险公司存在利益冲突

(1)手续费帐外支付问题。保险公司认为向银行支付了过高的手续费,其中包括进入银行大帐的手续费、代收代付手续费等。同时,还有部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私下支付给销售人员激励费用。而银行方面希望保险公司支付的所有费用都进人银行大帐,反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或基层人员私下支付。

(2)客户信息保护的问题。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其手中掌握着大量有价值的客户资源。然而实务操作中,部分保险公司漠视银行客户的合法权利,甚至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将从银行保险渠道获得的客户信息转交给个险人。当向客户满期给付时,劝说客户不再通过银行渠道续买保险。许多客户向银行投诉受到保险公司营销人员的电话打扰,有的个险人甚至利用银保客户信息上门营销,给银行网点正常经营和企业声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导致银行失去了部分银行保险客户。

3.保险产品与客户需求不匹配

(1)银保产品同质化严重、开发和创新滞后。虽然银保产品种类繁多,但实质却大同小异,主要是投资分红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抵押贷款保险等险种,其中储蓄和投资类保险占主要地位。据统计,寿险业务中98%以上为分红产品,真正意义上的保障类险种还未形成。产品的同质性使得现有银保产品与银行自有产品之间存在竞争,银保产品尤其是储蓄分红型的产品具有很强的银行储蓄替代性,向消费者销售此类产品,无疑将直接影响储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

(2)部分产品销售运营缺乏可持续性。一些保险公司为了短时间内冲高销售额,往往倾向于推出一些所谓向客户让利的产品,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名义或实际保险期限较短,给客户的保证收益较高,且配置较高的营销推广费用。但是,部分保险公司在推出这类产品之后,主要考利差收益来维持产品的赢利性,一旦投资管理或市场形势不利,有可能造成产品整体亏损,加大公司的运营压力,从而导致产品持续销售和营运的能力不强,甚至无法实现对消费者的支付。

4.银行信誉损失的潜在风险

(1)银保产品驻点销售模式为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很大风险。在国内,除了’工商银行总行明确要求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驻点销售外,其他银行驻点销售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虽然驻点销售对于短期内提高网点的保险销售十分有效,但由于银行网点对保险公司驻点人员较难管理,在实务中,常有驻点人员冒充银行员工,一旦出现争议,银行的声誉和形象受到很大影响。

(2)保险产品本身的特点也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一般人寿保险的保险期限可长达5年、10年,且不同于银行的储蓄产品,投保人在退保时要受到较大损失。而客户资金周转千变万化,因周转困难或其它原因而提前退保的可能性很大,一旦提前退保,客户的本金就会受损。若是客户对银行保险和银行产品不加区分,就很容易迁怒于银行。

三、促进银行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下面主要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几条应对策略:

1.制定明确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战略和策略

考虑到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对于银行探索及开展综合经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银行有必要从长远和战略高度规划银行保险业务发展,通过发挥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协同效应,实现银行、保险公司和客户三方共赢的局面。为此,应在银行整体业务发展框架下,专项制定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是在规划的具体内容上,可将规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非参股或控股保险公司合作规划,这种合作定位以销售保险为主,一部分是与参股或控股保险公司合作规划,其合作定位应以股权联系为基础,在开展保险业务的同时,通过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投入资源、共享发展成果。

2.对的保险产品进行细致的筛选,并敦保险公司加强创新力度

由于目前市场上银行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结构单一,保障类险种少的问题,银行方面应与保险公司加强联系和沟通,主动将客户的保险需求告知保险公司,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多样化的、与银行产品形成互补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也要意识到必须与银行相配合,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人员和技术,在借鉴外国保险公司经验、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保险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满足客户和市场需要的产品。

3.遵循保险业务发展规律,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银保产品营销队伍

(1)必须遵循保险业务发展规律,要靠提高客户对银保产品的认知与商业银行的优质服务来争取客户。提高客户的认知途径就是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客户明了可以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明了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的产品,并对该保险产品的收益与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篇(4)

【关键词】村镇银行;问题;建议

一、村镇银行概述

(一)概念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二)业务发展

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批准,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村镇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有条件的村镇银行要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行银行卡。对部分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镇,村镇银行可通过采取流动服务等形式提供服务。

(三)成立的背景

2006年10月在孟加拉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乡村银行,至今已形成一个有1200个分行、遍及4.6万多个村庄的银行系统,使400多万孟加拉农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799家村镇银行中,中西部地区481家,占比60%。其中,2010年和2011年是村镇银行设立较多的年份,分别为201家和286家。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村镇银行的大规模推建设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如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虽然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规定要求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符合相关标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境内银行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也有相关规定如不得低于20%,由于规定的标准较高,将金融市场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挡在门外,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建设的普及面;此外,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盈利水平不高,优秀人才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发起行对其管理干预度较强,自主性较差,逐渐沦为发起行的分支机构。

(二)社会公信力不够强

从全国整体来看,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不强的问题突出,因为村镇银行规模小、资金不雄厚、网点分布少,导致的社会影响度较低,居民对此种类型的银行不够理解,常常被认为是“个人开的银行”,信用度可能不高,当地居民的质疑较多害怕存款不安全,导致在当地开展业务有一定难度,因此,当地居民更愿意到大中型银行办理储蓄业务,以及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弱、社会影响度不高集中体现吸收存款难的问题。

(三)市场竞争实力不强

大中型商业银行有稳定客户,主要是高端的较富裕客户业务,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中层客户市场优势较大,低端客户往往金融需求较小。村镇银行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压力很大。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开发业务有许多固有优势金,如结算系统完善、公信度较高、服务质量较好等。大银行的固定客户主要是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此外,农村信用合作社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间较长,也具有丰富的经营与农村相关的业务经验。如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市场比较活跃,争夺了部分贷款业务。

(四)政策支持不足

央行给予村镇银支农再贷款支持不够,导致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不够,例如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农村信用社可获得营业税和所得税降低或减免政策优惠,但是村镇银行却排除在外。此外,对村镇银行的信贷规模调控和利率管制过紧,未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三、完善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改进村镇银行设立模式

村镇银行设立的标准过高,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进程,考虑银行业风险较大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的不足,村镇银行降低设立条件可能性较小。规模化、批量化的成立村镇银行将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推进村镇银行发展,现今,村镇银行共有三种发展模式:“总分行制”、“管理总部制”、“控股公司制”。这三种模式特色很明显,须因地制宜,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虽然这三种模式还没有大规模扩张,现今,这三种模式对村镇银行的设立还没有凸显很好地推动作用,因此,村镇银行设立模式仍需不断探索,不能仅限于此种三种模式,大胆尝试新模式,制定引进人才优先政策,帮助村镇银行走出发展囧境,推动村镇银行更好的发展。

(二)提高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

一是加大对村镇银行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作用和功能,宣传村镇银行相关业务优势,提升村镇银行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力;二是要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在服务质量上做工作,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达到提高社会公信力的目的;三是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将银联系统、支付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等银行功能逐步健全;此外,地方政府应当促进信用环境建设、资金奖励、办公用房等方面的建设,构造一个竞争、有序的金融机构体系,更好地做到服务“三农”。

(三)提高市场竞争力

现今,虽然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优势不大,要在农村业务开展开来,就必须面对竞争的压力。村镇银行不能以价格战略为主,争取在竞争中求得共赢。面对金额过大的贷款,可与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合作,小额贷款可与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合作,这样既不损失客户,又有效地分散了风险。此外,村镇银行要积极学习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业务的经验,必须发挥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结合自己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优势,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依据地区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为增强村镇银行资金充足性,央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对村镇银行的信贷规模调控和利率管制应采取宽松政策,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如国际上成功的农村小额信贷项目均实行的是商业化利率,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给予村镇银行在营业税和所得税降低或减免政策优惠。

参考文献:

[1]张炎.我国村镇银行的立法缺陷以及补救研究[J].西部法学评论,2009.

篇(5)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银行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国家惠农利民方针的进一步落实,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加强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力度和信贷资金投入程度,农村合作银行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社会的信用程度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与农村有关的信贷风险较高,农村合作银行也由于不良贷款的比例偏高,导致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受到约束。如何更好的规避农村金融风险,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广,已成为当前各地农村合作银行未来工作中最值得关注之处。

一、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历程

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基础是遵循合作制,同时兼容股份制,属于时展中的新型银行机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处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互相脱钩,并逐步建立农村合作银行,2003年8月国务院以山东、贵州、重庆、江苏、浙江、江西、陕西和吉林八个省(市)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推进的试点地区,并印发《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启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并明确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归属,由低到高提出了四项方案,即维持原状、县级联社统一法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 产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原则是基于原有合作制基础,进行股份制引入,但在政策实际落实过程中,仍限定单个自然人的投资数额不能高于股本总额的15%,职工持股总额不高于25%,自然人持股总额不低于一半,单个法人的投资不超过5%。这种限定结果不仅造成股东众多,也造成了股权分散,进而难以真正快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难以有效落实民主机制,在农村合作银行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大股东一人说了算的情况较为普遍,股东民利难以真正实现。

(二)业务与管理不健全

农村合作银行业务和管理的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其一贷款业务依赖资产抵押,就目前农村合作银行的放贷业务品种而言,主要业务为以房产为抵押的固定资产抵押放贷业务,这种放贷业务的发放比例远大于信用贷款,即银行的审核贷款的流程中更倾向于抵押物本身的价值体现,而忽视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评估工作。事实上对于抵押的目的,银行并非真正希望获得抵押物,而是希望贷款人或企业能够更为合理的按期还款,由于过分重视抵押物,因此银行在进行放贷业务办理时缩手缩脚,失去了业务拓展和运营盈利的基于,束缚了银行本身的发展潜力,甚至很多银行在企业运作出现被动时,不及时采取贷款行为,而是通过抵押品的形式进行被动贷款,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其二农村合作银行追求最大化经济利益与支持三农工作出现冲突。农村合作银行源自于农村信用社,一方面作为农村金融机构要求其支持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期望能够按商业银行的模式进行赢利。在农村合作银行实际运营过程中,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得不与支持三农工作发生冲突,同时由于受到赢利目的和政策任务的双重考核,农村信用社虽然改革委农村合作银行,拥有了更多自由管理权力和业务拓展能力,但是并不完善的内控体系使得农村合作银行的未来发展受到很大束缚。

最后农村合作银行的审批缓慢、评估繁琐、缺乏灵活的优惠方针,对于有效的质押物要求苛刻,这些都使得农村合作银行的信贷业务工作推广缓慢。农村合作银行面对的主要对象包括个人工商户、各类专业大户、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对象出现生产被动的情况较多,也往往并不适应现有的金融服务,同时缺乏必要的规避风险能力。

(三)改革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农村信用社转型为农村合作银行的过程中,改革的方式、步骤、具体内容和指导思想等实质性内容并没有得到深入宣传,这使得一方面农村合作银行的内部员工仍然认为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无大的变化,从而降低了改革关注度和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民众并没有重视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更由于涉农资金、低保资金等国家下拨工程无法在农村信用社进行开户,因此大部分外出打工、办厂和从商的农民只能通过其他银行或邮政部门进行汇款办理。由于政策所限,即使农村合作银行通过进一步建设硬件设施,创新优质服务等方式吸引民众,但始终效果并不明显。

三、实现农村合作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

农村合作银行地方性色彩较浓,同时属于股份合作机制下的金融组织,因此其面对的对象目标应更为具体,即“三农、居民、个体工商户、民营、私营中小型企业的社区的小型零售银行,同时, 坚持以社会效益、企业效益、银行本身效益三赢模式, 通过兼顾城乡管理,工农业互相支持,城镇支持农村的方式,在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加强特色银行建设,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

首先农村合作银行应加强个人零售业务推广。农村合作银行面对零散农民和中小型企业,必须做到基于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的顾客群体、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业务品种,由小处着手,由细节着手,发展地方性色彩较浓的优势,加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交流,巩固自身发展战略,立足农村市场,做好三农经济支持工作。农村合作银行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创新特色业务,因地制宜,设置适用于区域内的新型业务品种,对区域内的特色项目和龙头行业进行重点关注,进而提高区域企业的整体资金周转能力,使之成为支持社区经济发展的融资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

其次农村合作银行应重点关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通过立足当地,面向农民、个体户、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服务对象,加强贷款业务品种的推广,通过开展理财服务,主动进行放贷的行为,研发并开拓新型私贷业务,挖掘更多潜在用户。农村合作银行应提高零售业务的比例,做好支持三农经济和农村中小工商户的工作,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地方发展需要,满足农村企业经营和生存的基本保障。

(二)改善业务提升服务质量

1、延长贷款期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业耕种生存模式已逐步被淘汰,反季销售、特色农业、农庄经济等农村新兴经济模式在各地兴起,农村合作银行不能按照原有的信贷模式进行工作开展,而是要按照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业务方式改变和创新,已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

2、降低贷款利率。当前国家对于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利率允许上浮,数据表明超过七成的农民希望得到上浮,20%左右的农民表示可以接受,仅有不到10%的农民认为贷款利率上浮对自己而言无所谓。

3、加快贷款速度。当前地方农村合作银行的支行信贷员人数往往不超过6人,对于乡镇内数千户农户而言,仅靠信贷员进行贷款调查、申办和落实工作,未免不切实际。一些农村专业大户因证件不齐,不能提供完整的贷款资料,又无抵(质)押物和担保人而无法办理贷款。

四、结束语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村合作银行生存环境、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合作银行是地方性特色化的金融机构,无论其生存、发展还是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都离不开银行内外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只有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农村合作银行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提高农村合作银行金融服务水平的构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

篇(6)

关键词:村镇银行;小微企业: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3-0018-05

一、天津市村镇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2008年末,天津市第一家村镇银行一蓟县村镇银行成立。随后,天津市陆续成立了5家村镇银行。截止2012年9月末,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合计14.63亿元,资产总量已经超过60亿元,贷款接近40亿,成为近几年来天津市金融领域的亮点之一,尤其在支持区县小微企业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12年9月,6家村镇银行累计办理小微企业贷款2274笔,金额共计58.11亿元:9月末余额24.78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3.01%。远高于13.41%的全市平均水平。

天津市几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为了做好区县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在拓展营销渠道、创新产品服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真正扎根当地、做出特色,成为以服务当地农民和小微企业为主营业务的草根银行。

(一)积极开展“微创新”,创新特色信贷业务模式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内小微企业,天津市村镇银行在承接主发起行信贷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微创新”,以满足当地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如某村镇银行在承接主发起行包商银行成熟的微小企业贷款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区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先后研发推出了快易贷、商富通、农耕宝、农蔬宝、农具宝、农丰宝等十二项“金月季”系列金融产品,为大批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商贸及农民个体私营业主解决了资金紧缺的问题。同时,将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作为潜在客户群,利用链条式管理,产生连锁性拓展效果,以大众客户作为有效客户的基础,真正做到为广大农户、商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了雪中送炭式的温情服务,同时也做到了运用有限的资金以获取更大利益的经营目标。

(二)加快调查审批速度,主动适应“短小急频”信贷需求

针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普遍呈现出“短、小、急、频”的特点,天津市村镇银行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管理扁平化的一级法人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信贷流程,为所在区域小微企业开辟了“绿色信贷通道”。如,某村镇银行担保类贷款,从客户申请贷款到客户经理调查最长时限不超过1天,3天内完成审批,审批当天即进入放款流程,总计所需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某村镇银行对100万元以下的贷款申请,仅需一个信贷员加上两个审贷委委员就可以完成决策,3天即可发放贷款。

(三)轻抵押担保,重现金流量,第一还款来源成为审核关键

为解决小微企业的有效抵押品少的问题,村镇银行纷纷在抵押担保方式方面进行创新,以某村镇银行为例,该行由客户经理对申请贷款客户的直接经济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收入)进行实地评估和计量。从中减除可支配收入的30%作为借款客户的日常生活消费,其余70%被认定为真实还款能力,即重点考察了第一还款来源。由此,小企业主凭身份证、营业执照即可申办贷款,单笔贷款额度从3000元到1000万元不等,符合条件3至7个工作日即可拿到贷款。

(四)重视培训与考核,有效发挥人力资本作用

小微企业信贷技术的关键在人,可以说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某村镇银行为例。该行信贷业务团队占了全行总数二分之一,而且,与其他银行信贷经理多为科班出身不同的是,该行小微信贷经理有很多都是刚刚毕业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该行借助发起行资源优势和完善的培训机制,初步建立了一支由初级信贷员、高级信贷员和业务主管组成的信贷员队伍,并逐步培养自己的培训师队伍,力争实现从业一年以上的信贷人员月放款15笔以上、单个信贷员维护客户数量超过150户以上的目标。除了培训,绩效考核也是该行成功开展小微贷款的关键点之一,通过笔数而不是金额来评价信贷员的业绩,从而极大的激发了信贷经理开拓小微企业贷款市场的热情。

(五)拓展结算渠道,有效突破物理网点限制

为了弥补网点数量少、系统建设不完善的短板,天津市村镇银行纷纷积极拓展结算渠道以突破物理网点的限制,更好的服务于当地小微企业。如某村镇银行成立不久,即开通了大额支付系统实现跨行实时结算,开通了“银银平台”支持与商业银行全国网点的通存通兑,加入了天津人行城域网和同城票据清算,实现了联网核查、数据报送、报表管理、反洗钱管理等联网工作,并能够受理他行支票业务,进一步拓宽了结算渠道:最近,网银工具也准备正式上线,并且计划在初期不收取任何费用,方便结算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客户节省财务费用支出。某村镇银行开发了手机银行平台,方便了小微企业在营业外时间进行资金流转,而且采用免费开放的形式,以减少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该行网银系统也计划正式上线。

(六)引入本地股东,有效支持本地经济

按照兴国市长对于村镇银行“本土化、民营化、专业化”的要求,天津东丽村镇银行率先改制。主动降低主发起行持股比例,积极引入当地民营企业和村级经济组织,扎根当地,立足社区,借助当地股东人缘地缘优势,更好的发挥比较优势,与区域内小微企业实现双赢发展。目前。天津华明村镇银行改制后,股本由1亿元增加到5亿元,新吸收当地11家民营企业和9家农村经济组织入股,当地股权比例达到51%。天津北辰村镇银行随之进行改制,新增当地农村民营资本参股,总股本达到4亿元。当地股东占股达55.56%。接下来,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将纷纷按照“华明模式”进行改制。即将设立的村镇银行在筹建过程中也将按此标准进行股东的遴选。

(七)与主发起行联动,走特色化支农支小之路

主发起行的信贷文化对于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巧妙借力主发起行的优势,走特色化支农支小之路,也是天津市村镇银行发展的思路之一。例如西青区霍元甲精武文化爱国教育基地武术馆项目,作为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天津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受到市、区、镇高度重视,但该项目的借款主体属于小型企业,缺乏项目融资经验。为此,某村镇银行借助主发起银行在银团贷款方面的成熟经验,在充分做好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主动为主发起行和借款人建立信息互通,落实贷款条件,加快了银团贷款的评审调查和审议进程,及时组成银团,发放贷款,实现了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八)借力当地政府,服务一方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其在成立的过程和未来的经营中均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天津市村镇银行在与当地政府合作中,除了获得舆论、财税等方面的支持外。也主动探索出一条合作扶持当地小微企业的特色之路。例如,某村镇银行主动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将用于专户补贴的资金转化为财政贴息,即针对农村合作社、大型农户开展都市型阳光农业贴息,降低单户融资成本的同时,利用村镇银行放大了补贴资金的总量,使得更多的涉农小微企业享受到当地财政和村镇银行的共同扶持。除了从当地政府获得支持之外,市人行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方面也给予了村镇银行大力的支持。如北辰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9月末,累计办理再贷款业务2,3亿元,9月末支农再贷款余额9000万元,再贴现余额4000万元,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均用于支持区内涉农和小微企业。

二、困境及原因剖析

虽然,在过去几年间,天津市村镇银行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与当地其他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无论从客户基础、拓展渠道、定价能力、资金实力、网点数量、存贷款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难以与目前市场竞争对手展开强有力的抗争,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也有个别村镇银行在经营方向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一)机构网点少、结算渠道窄、社会认知度低,导致存款市场竞争力较差,流动性风险较大

首先,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较少、辐射面窄。目前。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中,分支机构设立最多的村镇银行仅有3个支行,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在前两年往往只有1-2个网点,通常不足当地乡镇数量的十分之一,与在当地有深厚市场基础和广泛客户资源的农商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相比。短期内无法扭转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其次,村镇银行的产品单一、支付结算手段尚不够完善。虽然部分村镇银行在拓展支付结算渠道方面投人较大且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村镇银行的产品主要仍以存、贷款为主,缺乏基金、理财产品等投资项目,个别村镇银行尚未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大多数也没有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卡等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更没有ATM等电子自助设备,无法满足当地老百姓和小微企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第三,村镇银行品牌形象尚未树立、社会认知度较低。尽管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大力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但是村镇银行在社会上的认同仍然是个问题。相比其他金融机构来说,村镇银行是全新的事物,成立时间较短、网点较少、规模较小,当地的企业和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知程度较低,对村镇银行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从而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业务的发展。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加之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导致村镇银行在县域激烈的存款资源的争夺中基本没有优势,对当地居民缺少吸引力。

截至2012年9月末,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存款合计39.19亿元,贷款合计31.26亿元。存贷比为79.75%。从存款结构来看,村镇银行存款结构稳定性不足现象也十分明显,9月末,6家村镇银行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仅为21.95%,此比例最低的村镇银行仅为8.69%。

除了存贷比较高之外,新流动性监管指标也多出现不满足监管要求的问题。反映出村镇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的严重不足。

(二)行业集中度风险较高。潜在信用风险突出

从服务对象角度而言。村镇银行面对的是大量的小微企业或者农户,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也没有完善的财务报表可供评估,加之贷款以信用或联保贷款的发放形式为主,一般无需抵押物,无疑使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天津市的各个区县,长期以来,由于以往扎根于此的农信社在信贷扩张时期投放了大量的信用和联保贷款,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严重不足,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部分农信社改制前的不良贷款率甚至超过了90%,从而导致村镇银行自设立之初就面对了较差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此外,由于经营范围较窄,区县经济往往呈现出行业集中的特点,村镇银行的信贷投放也随之呈现出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一旦发生风险,不易进行对冲和管理。

除了上述区域特色产业集中导致的信贷集中的问题之外,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村镇银行还要面临农业的弱质性特点,由于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天然特性,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户贷款还款压力自然会加大,极易发生违约风险。

(三)人员素质较低、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合规风险操作风险突出

目前,由于工作环境、资金实力以及薪资福利等方面的原因,村镇银行在吸引高素质员工方面难度较大,很多岗位都是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从业经验不足,更没有固定的客户群。即使是主发起行委派的高管或从当地其他金融机构吸引过来的员工,也大多来自原有银行的基层单位,不仅缺乏法人机构的管理经验,在经营理念上也往往容易出现盲目拓展业务规模而忽视风险管理的问题。从而偏离了村镇银行最初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稳健发展。

人员素质的低下进一步导致了产品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足,容易导致村镇银行对于发起行的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自身创新的主动性,仅仅是缺乏针对性的照搬主发起行现有金融产品,往往并不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用环境。

村镇银行设立之初。从业人员较少,部门设置简单。照搬照抄来的主发起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也往往并不适用。且容易出现以私人感情代替内控制度的现象,自身面临的操作风险较大,加之同业竞争压力较大,业务开展困难,更容易出现重营销轻管理的现象,形成风险隐患。

(四)村镇银行经营与发展方向出现偏差

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以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县域作为市场定位,但从运行情况来看,个别村镇银行已经偏离其设立的本来宗旨。一是设立地域的偏离。目前,6家村镇银行总行的设立地点均在区县政府所在地或与市区接壤的街乡,成立初期开设的支行也往往在区县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由此产生了个别村镇银行跨区域将贷款违规投放到市内六区的问题。二是客户群定位的偏离。目前,部分村镇银行存在“嫌贫爱富”的现象,客户多为相对优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中型企业,而不涉及风险较大的农业生产领域。纵然有少数村镇银行对农户发放贷款,也大都选择“企业+农户”的模式,要求必须有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真正贫困的农户很难获得贷款,农村的资金需求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之所以出现经营方向的偏离,与村镇银行经营的双重目标冲突有关。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村镇银行也必须按基本的商业逻辑进行经营,主发起行和其他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进而在争取最大化盈利的过程中背离支持“三农”和“小微”的初衷。此外,作为大股东的主发起行也必定会将其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带入村镇银行,除了以小微企业贷款为主营业务的银行之外,其他商业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常用手段仍以第二还款来源即抵押和担保为主,然而这种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并不适于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三农和小微企业,一味照搬主发起行的经营和风控模式,必然导致村镇银行经营主业的偏离,进而在与当地其他银行同质化竞争中处于劣势。

此外,经营方向的偏离也与价格管制有一定的关系。按规定,村镇银行同其他银行一样,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至基准利率的四倍。由于贷款面临的风险较大,信用成本较高,需要更高的贷款利率才能吸引商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各类微型金融服务。而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最高的村镇银行也仅有10%,其他村镇银行普遍在8%左右,最低的只有4%左右,各行的营业收入中。税收返还占了很高的比重。在贷款利率受限的情况下。出于追逐利润的动机,村镇银行必然倾向于放贷于成本更低的大额的抵押或担保贷款,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急速扩张贷款规模以获得更多的财税补贴。同时,因设立初期的财务难以支撑各项工资福利、房租水电等经营成本,这些都会使村镇银行日后在盈利与政策性市场定位的平衡中发生偏离。

三、启示与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适宜村镇银行发展的宽松环境

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应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出台、落实支持村镇银行的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在村镇银行成立初期,给予实质性的扶持和帮助。

1 强化主发起行筛选。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主发起行的大力支持,主发起行除了在业务拓展、信息共享、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科技支撑等多方面为村镇银行提供支持和辅导之外,其一贯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战略也对村镇银行具有确定性的影响作用。由此,在主发起行的引进上,建议引进那些已经在“支农支小”方面具有成熟经验的主发起行,能够帮助村镇银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拿出合适的产品,通过微调来满足当地小微企业的特殊需求,从而以最快速度打开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

2 建立政府资金注入机制。地方政府要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出台、落实支持村镇银行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村镇银行的运营进行政策扶持。此外,政府的各种“支农支小”专项资金可以转换为村镇银行的委托贷款或财政贴息,通过村镇银行的资金放大作用帮助更多的目标客户。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增强了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3 发挥政府部门桥梁作用。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帮助村镇银行客服成立初期的业务发展困境,帮助村镇银行树立品牌形象,积极引导群众了解在本地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目的,消除公众对村镇银行的疑虑,增强民众对村镇银行的信心;同时,可以召开企业推介会或帮助村镇银行与当地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进行对接,从而为村镇银行提供优质的客户群体,降低信用甄别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

4 适度放宽经营管制。一是适当降低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系统、银联入网等的准入门槛和费用,减少村镇银行建立初期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同业竞争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以农村市场作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允许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实行更大幅度的浮动,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客户贷款用途及信用状况等自主确立存贷款利率,提高村镇银行的资金议价能力。三是推动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村镇银行倒闭而产生的存款和财产损失。

5 建立科学审慎的监管体系。应针对村镇银行出台更为详细的监管意见与从业规范,推动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政策的引导力度,出台科学的支农支小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辅以限制性指标的考核,引导村镇银行通过自我约束确保资金投向。

(二)督促村镇银行修炼内功,着力提高支农支小服务能力

村镇银行的发展除了前述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仍在自身的努力上。

1 明确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找准特色发展路径。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是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更应当成为办行的宗旨。村镇银行应当树立竭诚为区域农户和小微企业服务的理念,形成与大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定位,真正将“支农支小”固化在银行的经营战略、机制建设、技术开发的方方面面之中,形成特色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才能够在区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走上特色化发展之路。

2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村镇银行首先应当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尽快提高现有人员素质,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其次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吸纳优秀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进入团队。同时可高薪聘请熟悉农村金融、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善于管理的金融专业人才。除此之外,还应充分考虑“本土化”,把当地一些文化素质比较高、在村民中有威信的人吸引到村镇银行的队伍中,对其加以培训,充分发挥其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比较熟悉的特点,利用其人缘地缘优势,加强与当地百姓的沟通。从而更好地推介村镇银行业务,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力。当然,还应尽快结合村镇银行的业务特点,建立风险责任制,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发挥高管与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 加快产品及服务创新步伐,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村镇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以服务和创新为切入点。因此,村镇银行应当在成本核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支付结算渠道的拓展,逐步推出适应当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在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提升品牌效应。同时,还应在充分借鉴和吸收主发起行产品技术的基础上,拓展抵押品种,创新担保模式,通过市场细分、客户细分,量身定制适合本区域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独具特色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来打动和招揽客户,让当地老百姓和小微企业从内心接受和认可村镇银行。

4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创造良性的信贷环境。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县域脆弱的信用环境和农业本身较低的抗风险能力。由此,村镇银行务必要在风险管理体系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此外,村镇银行应当利用其贴近当地市场的特点,积极搜集农户和小微企业信誉、道德品质等软信息,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可靠的信用档案,改善当地信用环境。此外,还可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组织、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降低信贷风险。

5 加速股权结构优化调整,推动村镇银行发展走上新台阶。股权结构的优化也能够帮助村镇银行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赢得区域内民营资本的有效支持,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村镇银行的股权应实现“民营化”,即引入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利用民营资本在市场效率、经营机制、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帮助村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二是村镇银行的股权应实现“本土化”,即引入当地企业人股,利用股东的人缘地缘优势帮助村镇银行提高在当地的知名度,迅速适应当地经营环境。甚至部分解决吸收存款难等问题,从而实现对村镇银行更多的实质性扶持。三是村镇银行的股权应实现“分散化”,即在确保主发起行实际控制权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也有助于防止股东过分干预村镇银行的经营,将村镇银行作为利益输送的工具。

篇(7)

关键词:银行贸易融资现状情况

一、我国贸易融资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是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与其它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有的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其业务收入可占到银行总收入的八成。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资金扶持和贷款投向普遍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担保难的发展困境。由于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条龙式专业化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华夏银行就推出了这样的一系列创新产品。比如针对台资企业推出的两岸汇划直通车、美元汇款全额到帐和去年推出的出口票证通等等。其中,出口票证通是以出口收汇权为担保,为客户提供银行承兑汇票和进日开证服务,组成??以应收帐款权益为保证手段、还款来源的业务,也就是说基于应收帐款基础上的贸易金融服务,这是在物权法基础上的一个业务创新,也体现了进出口贸易的自偿性特点。还有近几年推出的华夏贸易宝是为解决中小企业出口结算环节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而推出的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和信保融资四种出口贸易融资产品的组合套餐,这是第一期,第二期还要推出进口产品的服务组合就是在进口环节对进口商进行金融产品组合,进口商可以从产品组合的篮子里选择能够适合他们需要的服务以及产品组合和打包。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各商业银行都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列入重要发展内容。据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近50%的中间收入是国际业务带来的。而贸易融资业务能促进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进而拉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贸易融资以其在风险资本占用和交叉销售等方薅的优势,正日渐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业务重点之一,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外资银行首先是在中国开展跨国公司的国际结算,然后是做所有外币的贸易结算,接着是傲中国公司的本外币贸易结算,现在才开始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有相当的市场实力和产品优势,比如在上海地区,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国际业务是被外资银行瓜分的。

中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很早就和外资银行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中资银行逐渐提高了能力,外资银行也了解了中国。不过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整个盘子也越做越大,所以中外资银行更多的是处于发展状态。并没有太多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反映的情况及对我国银行贸易融资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