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8 16:28: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

篇(1)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措施

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给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供求失衡,建筑市场还不规范,法律制度、企业内部机制等尚不完善,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施工企业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关键在于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建筑施工产品具有固定性、多样性、投资大、生产周期长、露天和高空作业比较多等特点,工程概况、现场环境、招投标、监理单位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因素,都将给建筑工程带来风险。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投入使用,各种各样的风险是必然存在的。施工企业的常见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履约风险、投标报价风险等几种。

1. 合同履约风险。在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和投标过程中各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企业面临着工程质量、工程款拖欠、材料价格等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合同的不规范签订和不正当履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市场上,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等。这些不平等条款使企业在财务上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陷入合同陷阱,直接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

2. 投标报价风险。投标是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业主做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

3. 诉讼风险。建设单位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施工企业就只能拖欠分包工程款和供料货款。拖欠之风蔓延,一拖再拖,日积月累,数额大了,施工企业随时都面临被分包商和供应商诉讼的风险。近两年,拖欠农民工工资被曝光的施工企业也屡见不鲜。这类诉讼危及施工企业的商业信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4. 资金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必定处于毁灭的边缘。因此资金风险是关乎施工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在企业经营中垫资和拖欠工程款是施工企业无法避免的现象,又不得不承受的一个重大风险因素。业主会将风险转移给施工企业,使大多数施工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风险。

5.. 法律风险。企业经营中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6. 管理风险。许多施工企业基础管理薄弱,机制不活,人员效率低下,管理漏洞较多。比如,现场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返工现象时有发生;工程预决算工作松散;分包工程管理、材料设备管理不到位,效益流失,使企业加大工程成本,利润流失,企业效益低下。

7. 物资供应风险。物资涨价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建筑材料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

二、施工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施工企业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合理减少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施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

1. 科学分析,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实行合同的集中审查、审批和管理,规范并形成精细、严密、标准的合同文本,减少并逐渐杜绝在合同内容上出现大的漏洞。从合同的订立上防止经济纠纷的产生,降低合同风险。

合同签订前,企业法律顾问要介入,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

工程开工时要组织大家进行合同交底,明确承包人的合同责任和工程范围。在发生合同条件变化时,要及时搜集会议纪要、工程图片、变更通知等重要资料,为合同争议准备证据,也为工程索赔打下基础。

2. 理性分析决策,防范经营投标风险工程招投标是施工企业的重点工作,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能性和可靠性。

要对建筑项目出资人有一个科学的分类。第一类是政府项目,第二类是国有单位项目,第三类是民营项目,即私人企业、民营开发商等作为出资人。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三类建筑项目,应该对其作严格的风险评估,对他们的信誉度、经营业绩、项目本身的利益空间等,作准确的了解和分析。施工企业必须把项目内存在的经营风险作为取舍项目的先决条件。

3. 建立民主科学的承接项目的决策机制。决策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建筑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法律政策知识、合同知识,并能够对各类风险有预见性识别。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而严格的承接项目程序,并在投标时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靠性,以对资金到位率低、盈利水平低、风险较大的项目坚决否决,最大限度地防范承接任务的决策风险。

4. 强化资金管理,化解分包商和供应商的诉讼风险首先,施工企业必须十分重视资金管理,完善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建立企业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集中开户,统一管理,编制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严格审批制度,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则,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提高履约能力。其次,施工企业应根据不同工程合同中约定的工程款收取条件,在与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力争列入支付分 包工程款和货款的限制条款,使分包商和供应商充分明了工程的 低价中标带来的效益风险。

资金状况,以建设单位资金支付程度为前提或按相同比例付款,并不因此追究施工企业的违约责任;或力争让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对分包商和供应商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以回避分包商和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

5. 加强防范,把好法律风险关首先应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健全法律事务机构,加大普法力度。其次建立企业法律事务人员参与机制。施工企业应把法律工作的重心从事后补救转移到事前防范,加大法律咨询论证的力度。第三应加强诉讼管理。施工企业应将案件处理与改进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把侧重点转移到防范和控制上来,重视案后的分析与总结,避免错误重复发生。

追求过程精品,强化项目管理在生产组织和现场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小。

把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效益的源头,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项目部首先要把质量、安全、工期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大力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以一次成优确保全面创优,从而有效规避对业主承诺的质量风险;再者,要选准适合企业实际的核心技术作为培育对象,使之发挥持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后,要把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化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强化检查控制,消灭亏损项目。

6. 严格采购管理,防范物资采购风险要想防范物资采购风险:

篇(2)

论文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风险是市场的灵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其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企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风险,其中有些风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偶然性等特点。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完全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的风险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来讲,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抗风险能力是成正比的,没有对于风险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从而实现对于风险的主动防范和控制,就难以保障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为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分析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将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独立主体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因素等。

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为的支持。而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如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等,尤其是产业、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重大的改变,对企业的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往往是负面影响,使企业经营遭遇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1]。

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出现导致产品销售受阻,影响企业的存货流动率,大大提高了企业存货变现的风险;对正处于衰退时期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自身必须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否则将失去消费者,无法保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采购市场价格变化剧烈将会对于企业原材料的采取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于出现因库存不足而停工待料或影响销售的状况。

第三,各种不可抗力导致的风险,如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都极有可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损失。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龙源期刊。如2008全球金融海啸中我国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二)内部因素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除了更种不可抗力所导致的风险外,一般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风险预警和机制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取积极的调整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来讲,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缺乏全面清晰的把握,风险管理往往是呈间断性的特点,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2]。另外,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缺乏和不健全,根本谈不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日常化和专业化,导致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较低层次上。即使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难以真正地履行其应有的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二是,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决策失误成了导致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目标的短视化,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决策程序规范化有待强化,决策行为个人色彩浓重,等。

三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健全是提高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水平的前提。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来看,当前部分企业管理层仍未正确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两者未能实现有机结合。

四是,我国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如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忽视人力资源要素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造成企业人才的短缺和不足,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员支持。另外,受财务管理水平的限制也使得财务风险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种类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资本结构不合理、应收账款管理不及时等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的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意识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另外,培育和深化富有特色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既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各类资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入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于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重点在于对于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与防范,将风险遏制在其产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克服预案,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措施以将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相应的诊断工具对于经营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就及时发出警告。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时刻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根据相应的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准确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适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龙源期刊。其次,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作为支持,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及科学化。具体来讲,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资金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人负责的良好生产经营秩序,尤其要注意制度规定的可操作性,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企业内控的加强是保障企业经营合法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企业发展具体实践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4]。另外,企业财务内控作为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首先,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资料,不论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最终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支持,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人员的频繁流动等将直接对于企业经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地强化员工与企业两者间的合作互利共赢关系。培养起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为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有效的防止企业的人才危机。

其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体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事关企业稳定发展的位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充实的数据支持[5]。同时在负债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避免因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第三,在做出相应的决策前,需加强市场调查,对于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盲目或非理性的决策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

另外,诚信经营,塑造企业良好的商品信誉和品牌形象,也是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诚信为本,培育和强化企业的诚信经营理念,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邢春萍.浅析如何发挥财务作用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14-15.

2.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19,11,21-23.

3.张炳莲.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9,30,12-13.

4.宾爱琪.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学术论坛,2009,10,34-35.

5.丰国金.建立内控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内江科技,2009,9,29-30.

篇(3)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 风险管理制度 规避措施

社会主义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面临着各种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作为一种微观经济层面风险,指的是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以及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失误或偏差,使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违背或偏离了预期目标,从而可能危及企业扩大再生产,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形成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由国家财政无偿提供,原材料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企业人员也由国家计划调控,因此可以说企业旱涝保收,经营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上述情形就不复存在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国家改革财政及财务制度,把企业推向了激烈竞争的市场。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增加了企业经营前景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必须格外重视生产技术,格外重视商品的质量、品种、款式、价格等各个方面,否则产品就会面临滞销的困境。同时,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也可能使企业陷入失败的困境。

企业经营客观需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种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要素有可能使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出现时间上的间断和形式上的停滞。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存在。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运行机制和营销环境中,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这也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和反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执行国家下达的计划,财务实行统收统付全国一本账,企业吃大锅饭,不承担经营风险。现在,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承受原来由国家承担的各种经营风险,并且要在风险中寻求机遇,避免损失,求得生存和发展。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决定了企业经营风险必然客观存在。

第二,经营风险与机遇共存,并且可以互相转化。一般情况下,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关系,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企业要敢于和善于在风险中抓住机遇,求得额外的收获。

第三,经营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可避免或减小。企业对于经营风险要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周密调查和科学分析来评估、预测、识别和判断风险,采取防范措施,回避或减小风险,将经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企业经营风险的类型

导致经营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资金、市场、技术、人才、信息、销售等各个方面。根据这些因素限,可以将经营风险分为以下类型。

1.物资采购风险。尽管在市场条件下,采购物资比计划体制下方便得多,但仍不可否认的是,物资采购依然存在风险:一是无法购置到符合生产经营需要和技术标准的设备;二是无法及时采购原材料。此外,企业采购到了符合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的设备和原材料,能否及时将它们运达企业,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生产工艺流程或产品设计不科学,无法达到预定的生产水平;二是由于生产工人的技能水平低下或操作事故,造成生产中断;三是与物资供应风险相联系,由于材料质量和设备性能方面的原因,使得生产规模或产品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四是新技术的出现使企业正在使用的工艺变得过时,导致企业的产品成本过高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销售风险。销售风险包括销售时间上和数量上的不确定两个方面。比如由于产品质量、品种花色、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使企业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让产品在质和量两方面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企业出现销售困难;由于运输方面的原因,使客户订购的产品无法及时、安全地到达客户,影响履行合同和实现销售;由于工艺方面的原因,生产进度缓慢,使企业无法紧扣市场需求等等,都属于销售风险。

4.信息风险。消费者需求变化、商品供求关系变动、竞争对手策略调整等综合地反映为商情变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企业必须敏锐、准确、及时地掌握商情信息。任何信息失误都会使企业陷入被动,处于竞争劣势。

5.产品风险。企业决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情况时,如果对产品的品种、质量、包装、技术水平、营销区域和数量等市场需求变化考虑把握不准,会使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产品销售困难。

6.价格风险。企业的价格决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一方面包括国家政策性价格调整、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引起涨跌、竞争对手的价格战、相关产品或替代产品的价格波动、季节性变动和消费潮流的变化等,另一方面,还受企业内部定价策略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形成价格风险。

7.财务风险。企业在筹、融资和投资决策过程中伴随着财务风险。受资金市场变化、利率调整变动、债券发行费用、股票市场波动、投资单位经营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财务费用和投资成果出现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难以控制的资金风险,这正是财务风险。它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核心和落脚点。

8.资产风险。自然灾难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地震、水灾等意外事故,会给企业造成资产损失。同样,造成的交通、火灾等人为事故,也会造成企业不应有的财产损失。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资产风险。

9.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又叫外汇暴露,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因外汇汇率波动导致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净资产价值发生变动的风险。外资企业对此应尤为注意。

10.筹资风险。筹资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企业筹资的主要目的一般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企业决策失误,管理不当,资金使用效益不确定,可能产生资金偿付风险和筹资财务风险。

11.人才风险。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人事制度设计不合理,激励措施不到位,人才容易流失。企业骨干人才流失,若带走企业业务和经营机密,更会给企业带来致命创伤,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

四、规避企业风险的措施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大前研一说过一句管理名言:“避免竞争是最聪明的竞争”,即回避是一种聪明的策略。面对企业经营风险,我们不能消极待毙,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规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策略来规避风险。

1.建立整体性风险管理制度。整体性风险管理要求企业把制造、营销等经营业务中的市场风险和资金运作中的市场风险结合起来管理,它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和控制企业内的总体风险,为企业带来较为确定的财务环境,使企业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

2.抢先战术。抢先战术是要在风险发生前,抢先一步,采取对策,避开风险。如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采取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人优我转”经营策略,抢先进入市场而避免卷入对阵式的竞争,避免出现相互降价而两败俱伤的风险损失,就是典型的抢先战术。

3.法律保护。对企业产品和专利,要通过申请注册来寻求法律保护;对非专利技术要加强防范保密工作。对于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要诉之法律,依据法律维护企业正当权益,挽回不应有的损失。

4.套期保值。市场的价格波动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为了避免现货交易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可以通过期货交易来转嫁价格风险,实现套期保值。

5.投保转嫁。投保是企业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在企业遭受损失后由保险公司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其实质是把投保作为一种转嫁手段,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降低企业风险损失。

6.风险基金。为了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预先作好对付风险的财务准备,减缓风险损失所造成的冲击,企业可建立风险准备基金,当风险发生后,可用事先提取的风险基金来补偿损失。如会计中提取的坏帐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实为风险基金。

7.避险经营。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企业可采取以下避险经营策略:一是多元化经营策略。通过改变品种单一的行业经营模式,实行多元化经营以分散市场风险。二是联合经营策略。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产地企业与销售企业联合经营,实行农工商、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改变独家承担风险损失的困境。三是市场多域化经营。扩大产品辐射面,以避免某一区域市场变化出现危机而对企业造成过多风险损失。四是多渠道经营策略,防止单一渠道受阻后产生购进或销售困难。五是研制新产品,开发新市场。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避免出现因原产品被淘汰而使销售断档的现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用新产品去开拓新的市场。

8.防范制止。尽可能采取事先防范措施,制止或减小经营风险。如对灾害性财产损失,可事先采取防震、防水、排涝、防盗措施;增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定期检查落实预防措施,建立严密规章制度。又如应对人才风险,为稳定人心,有些企业采取配送股权奖励优秀人才等措施,以减少人才流失发生的频率,减少风险损失。

中国已加入WTO,竞争更趋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企业只有沉着应战,分析、把握、化解自身的经营风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图谋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粤.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大前研一著.裴立杰译.思考型管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

[3]易溪亭.企业经营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跨国经营 风险 对策

一、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分析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其进行跨国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 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企业外部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东道国的政策和政局的稳定性对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东道国政策经常改变、 政局不稳定,企业将无法进行良好地经营, 风险很容易出现。

2.文化环境。文化差异也是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进而演变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排斥, 从而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风险。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对于如何输出跨国管理人才、如何在当地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仍处于摸索和学习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风险。

4.市场经营风险。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其经营活动要受行业竞争状况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如果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不能与利益相关者搞好关系, 风险就会产生。

5.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 必然要受到东道国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与东道国社会环境相适应已成为跨国经营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消费者的排外心理所导致的企业经营失败。

6.企业外汇情况。中小企业在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都会面临着外汇风险,一般将外汇风险划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交易风险是外汇交易时产生的风险;会计风险是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会计上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成本、价格从而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收入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汇率的变动情况,一旦汇率波动的方向不利于企业经营,风险就会产生。

7.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企业信誉、生产效率、员工士气、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员工利益等。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如果这些方面出现问题,风险就会产生。

8.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部指标。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状态、财务运营能力等。稳健的财务状况有利于企业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风险就会产生。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规避对策

1.建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流程。该流程把观测点作为起点,通过观测事先发现风险的迹象或征兆,进行风险预警、识别。决策中心根据风险情况采取防范与调险的对策,企业对风险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总结,将执行的结果反馈给决策中心和观测点,使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工作计划,以实现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流程如图1所示。

2.建立企业风险观测点,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企业通过建立风险观测点,可以对以上八个因素进行实时观测,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

(1)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政治风险的观测。跨国经营企业要密切关注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①东道国的政府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变化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企业的权利进行约束和限制的程度及变化情况;③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出现情况;④母国政府对跨国企业在政治、法律方面能够给予的各种援助。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2)对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风险的观测。按照文化层次划分,可形成的文化风险有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制度文化风险、精神文化风险如图2所示。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构成浅层风险;制度文化风险构成中层风险;精神文化风险构成深层风险;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不同层次文化风险的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③企业跨文化战略的制定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3)对人力资源情况的观测。企业可以观测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是否制定;②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否适应了跨国经营的需要;③人才本土化战略的执行情况。根据以上观测的结果,可以确定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4)对市场经营环境的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行业的竞争状况;②企业与外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两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5)对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营销观念是否与东道国的市场环境相一致;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③公众对品牌的认可程度;④公众对广告的反应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6)对企业外汇情况观测。可以对东道国的汇率波动情况进行观测。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还是收益,一旦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风险将会产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交易风险状况;②会计风险状况;③经济风险状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汇率方面的风险程度。

(7)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内部领导班子的素质情况;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情况;③企业生产效率的变化情况等。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8)对财务状况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跨国经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②债务偿还能力情况;③财务运营能力情况;④财务支付能力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3.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风险预警与识别。根据以上定性的分析,确定各种风险指标及各项指标的风险程度。风险程度可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各项风险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从而可以对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及时预警、识别。

4.建立风险决策中心,制定风险规避的方案。风险决策中心根据观测点提供的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决策。若综合评判结果为较差和差,说明企业跨国经营中已经存在着风险,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以便尽快消除风险;若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或较好,说明企业跨国经营状态良好,当前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要及时关注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若综合评判结果为一般,这时也应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关注其变化趋势,一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应立即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地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5.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企业根据决策的执行情况,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中心及观测点,使其及时了解风险的化解情况和实际观测到的结果是否一致,据此决策中心提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之,只有加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分析,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及时预警、识别各类风险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 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2]马春光: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

[3]赵曙明:企业跨国经营研究――兼论中国企业国际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篇(5)

[关键词]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经营杠杆 财务杠杆

一、经营风险及其应对

1.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DOL)是反映经营杠杆效应强弱的经济指标,是企业息税前盈余变动率与销量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它是反映经营风险高低的主要指标,DOL越大,说明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经营杠杆系数与经营风险成同方向变化。经营杠杆效应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从而使经营利润变动率大于销售收入变动率的经济现象。

企业经营风险是诸多因素的函数,例如:市场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增减、产品售价的波动、产品成本的稳定性、企业调整产品价格的能力以及固定成本在企业全部成本中的比重等等。其中,固定成本比重的影响很重要。当固定成本不变时,经营杠杆系数说明了销售额增长(减少)所引起利润增长(减少)的幅度。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销售额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经营风险也就越小;反之,销售额越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一般情况下,技术密集型企业经营杠杆系数较高,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杠杆系数较低。企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额、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降低固定成本比重等措施来降低经营风险。

2.经营风险的应对

企业控制经营风险期望达到的效果应企业控制经营风险期望达到的效果应该是:若预计销售呈增长趋势,则增大经营杠杆有利于营业利润的快速增长;若预计销售有下降的可能,则降低经营杠杆有利于减缓营业利润的下降速度。然而,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一时期销售增长的产品可能在另一时期销售下降,企业需要根据经营状况的变化随时调整经营杠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影响经营杠杆各因素的弹性要大,即能够为企业所控制或调整。

一般情况下,企业产品销售处于稳定增长时期,预知未来销售的增长远高于新的保本点时,应选择运用较高的经营杠杆,抓住增加营利的机遇如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改善企业的技术构成;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以降低单位变动成本。如果企业处在经济萧条和产品衰退期,则应调低杠杆度,压缩固定费用和成本水平,采取各种可行的促销策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以防止高杠杆的存在导致销售额跌落,利润幅度下降。

因此,企业在制定经营方针和财务政策时,必须全面考虑杠杆的性质作用和互相影响,以及各类风险。如当企业处于低销售、高成本、高负债以致使企业处于低销售、高成本、高负债以致使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居高不下时,企业应降本增效,增加销售和现金流入量,调整资金结构,压缩负债比率,以削弱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潜在风险;当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良好,应当居安思危,避免长期使用过高的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由于高杠杆既能带来利润高速增长的机遇,也伴随着高风险的潜在危险,必须采用较高(低)的经营杠杆与较低(高)的财务杠杆相匹配,以使在规避企业风险的前提下保证利润的稳步增长。

二、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1.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

财务杠杆指企业利用债务筹资给股权资本带来的额外收益。由于财务杠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也伴随着不可估量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负债经营时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者使得股东权益价值发生减值。财务杠杆系数反映了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越大,权益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随着息税前利润率的升降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升降。财务风险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普通股股东收益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企业为了偿付各种债务及债务利息,必须保持其息税前收益处于较高水平,否则会很快陷入财务困境。

2.财务风险的应对

(1)合理回避财务风险。回避财务风险的主要办法是降低负债比率,控制债务资金的数额。回避风险的前提是正确地预计风险,预计风险是建立在预计未来经营收益的基础上的,如果预计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不佳,息税前利润率将低于负债的利息率,那么就应该减少负债,降低负债比率,从而回避将要遇到的财务风险。为了使财务杠杆尽可能发挥正的作用,企业举债筹措资金时,应注意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争取有利的借债条件,选择尽可能低的负债利率,从而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

(2)优化资本结构。优化资本结构 ,就是使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从资本成本及财务风险的分析来看,负债筹资具有使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的杠杆作用和功能,而对外负债又是企业主要筹资方式。因此,选择使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融资组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3)提高息税前利润率。降低收支性财务风险的根本方法是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努力提高息税前利润率。如果盈利能力提高了,企业收支风险就会降低。因此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抓好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市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要建立好企业良好的激励机制、开发机制和销售机制:实行多样化的经营,努力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额。

(4)设置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企业应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设置财务预警系统。除此之外,企业还必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在现实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还必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有效地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的良性化运作,提高其抗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佑军:财务杠杆原理及其应用[J].财会天地,2004(15)

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管理的重要性

1.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的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生存与发展就一定会进行生产经营,那么就会存在着潜在的由于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不利因素而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果损失的可能,企业风险管理目的就是使用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使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得高额利润,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想实现经营目标,就必须在经营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企业生产经营中离不开投资、筹资、利益分配等活动,这些活动中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并且它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起到了监督保证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有利于为企业营造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我们知道有风险就应该有防范,这样才能将风险有效地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企业经营也是这样,企业在正常投入生产后,为了减少经营风险,往往是高负债经营,这样又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必须加以防范,这是企业企业经营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2)有利于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开发市场,占领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对市场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识别,有针对性实施风险应对。这是企业资金顺利周转的有效保障,更是企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

(3)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活动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如何筹措、使用、调节、盘活企业资金,使资金在市场经济中保值、增值、确保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我们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促使财务管理在提高资金的安全性与获利能力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财务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国家汇率和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政府运用宏观与微观调控手段进行市场调控等引起,以上风险是企业无法避免的,企业只能及时地改变其内部环境来适应上述环境变化给企业财务带来的风险。内部风险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提高经济利益,片面的追求生产规模、销售量等,忽视了投资、筹资等资金运转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这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情况如下:

1.资本结构缺乏理性考虑

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不仅可以给企业节约资金还可以提高经营效率,为企业避免合理的经营风险。但是凡是都有个“度”字,这个“度”需要企业在资金的安排上慎重考虑,企业应该合理地安排自有资金与外来资金。但是现在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现象,没钱找银行成了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由于过多的依赖银行,导致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当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时,对银行的依赖性更强,这样恶性循环下去,融资成本与财务风险逐步加大。资本结构越来越不合理,导致沉重的企业财务负担使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2.投资过于盲目化

我们知道企业投资包括对内与对外投资,在对内投资上一般是对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的投入比较多;对外投资主要体现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在对内投资过程中,很多企业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只看外表,没有看到其实在,缺乏对可行性项目的调研与周密的分析及预测,盲目地扩建、改建、大量地购进固定资产,结果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如果决策失利可能会导致投资无法按期收回,最终导致给企业债务累累,财务风险巨大,经营难以维持。外部投资是指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合作时,由于缺乏对其的可信度、资质能力、获利能力、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详细调查与集体分析,容易导致“一人说了算”,盲目草率签订合同,最后导致资金投入无法收回,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濒临破产。

3.销售及采购策略不当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告诉我们:好的营销策略是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强壮企业的法宝之一。所以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活动,这是企业经营的一种策略,也是现代市场管理的需要。但是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盲目生产,在没有对市场进行仔细的调研与科学的预测下,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制定了大量采取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一旦资金不能顺利回收,企业财务风险剧增。再有,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而大量采购原材料,从而导致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当随着市场的环境变化而减少生产时,原材料超储积压成存货。销售及采购策略不当将严重影响企业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最终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针对我国现阶段企业财务风险应采取的防范对策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阶段,如果防范措施不当其危害性极大,那么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使其化险为夷,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本结构即是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比例,反映企业的债权和股权的比例。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相适应的资本结构就是最佳资本结构。企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确定这个比例。如在考虑资金成本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风险程度和收益水平,并且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最佳组合。这是降低财务风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企业稳中有序经营的最佳思路。

2.做好市场调研,提高财务决策的依据

既然外部风险我们无法回避,那么面对市场经营的风险,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分析并且去面对。如在市场条件好和企业自身经营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多借入资金,这样可以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与运用;在市场环境不利的前提下,由于整个社会经济低迷,那么企业就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少借些资金,合理有效地组织调整资本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应对措施要与企业的成长阶段、财务管理策略、风险承受能力相一致,为企业管理层的财务决策提供支持。

3.保持较高资金流动性及最佳存货持有量

较高资金流动性及最佳存货持有量是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减轻企业经营压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因为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越强,其变现能力就越强,则偿债能力越强,这样财务风险就越小。同时企业要合理安排好最佳存货持有量。包括购进的原材料与成产品的持有量,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用款的高峰和低谷期。再有还有安排好企业的借款到期日、利息的支付日和存货的库存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达到资金的充分合理运用。

4.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两大工具。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发展,内部控制由传统的内部牵制制度逐步发展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风险管理也有分散的财务、经营、战略风险管理逐步发展为整合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是全员、全流程的控制,因此要想做好风险管理就必须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5.建立应急财务预警预案系统

企业一定要认真分析财务报表及各项指标间关联方式,并将企业目前以及即将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并写出详细的分析报告来引起投资者与管理者以及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因为企业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企业的发展也应该立足于市场,因此企业应该建立适应市场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及时地收集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各项资料与对策。最后一定要将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贯穿与企业发展的始终。

总之,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所在,更是企业稳中求胜的最佳法宝。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 企业财务是企业经营的中枢,良好的财务运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现代企业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运营,不时会遇到财务危机的威胁。如果企业对财务危机处理不当,不仅影响企业的日常运作,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及早地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的信号,使经营者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就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经营,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 财务危机 成因 对策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概述

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财务管理失败,导致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资金管理的技术性失败和破产,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预兆及其原因分析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预兆分析

大多数企业在出现财务危机之前,通常在财务上表现为现金流量不足或是现金大幅下降而应收账款却大幅上升,一些比率也会出现异常。具体表现有如下情况:

1.资产周转率大幅度下降,资本经常收益率和销售经常收益率大幅度下降或变为负数,经常收益增长率小于1并逐年下降,则公司已进入危险区域。

2.利息占销售净额的比率接近或超过6%,流动比率降至150%以下,这些也是危机的信号。

3.如果公司的经营借款与经营债务已经超过了月平均销售额的4倍,那么该公司已经处于危险状态。

4.如果税前利润连续2年亏损,且亏损额并没有大幅度降低,亏损在累积,则该公司已经进入了危险区域。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原因分析

1.经营风险存在的因素

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存在问题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由经营管理不当引发。具体表现有:生产供应不稳定;生产组织管理不当;销售方面的风险;投资时机把握不准,资本支出计划不切实际;盲目投资,多元化经营。

(2)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行业的吸引力。并非所有行业都提供均等的持续盈利机会,行业固有的盈利能力是决定该行业中某个企业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的影响。

2.由财务风险引发

企业财务风险在这里是指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分析

(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经营风险

为了预防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经营风险。首先应着手于提高管理质量。企业应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健全管理制度,并且找准产品在市场中的切入点,选择市场需求稳定的产品,保持价格平稳,努力降低成本,谋求利润最大化,提高盈利能力,进而增强竞争力。其次应当合理利用营业杠杆。在企业产品销售稳定增长时期可以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来获得高额利润;在经济萧条和产品衰退期,必须调整过高的经营杠杆水平,以避免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应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以使产品能为市场所接受。最后科学利用财务杠杆: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企业要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削弱财务杠杆的作用,减轻企业利润的激烈波动,最大限度地消除潜在风险。

(二)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增强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差是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因此企业应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增强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以防范和控制财务危机的发生。具体要做好以下儿方面的工作:首先应提高流动资产质量,如果流动资产的品质差,流动资产周转慢,则其变现能力就弱,从而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其次应提高企业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资产周转得越快,表明其资金利用效率越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越好。企业营运能力一般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及流动资产周转率来表示。因企业总是处于供、产、销这样一个密切相关的经营循环之中,其中销货是关键。只有将存货销售出去,并尽快地收回货款,加速货款结算,企业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实施资本结构的动态管理,防范负债风险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非常不合理,负债率普遍达70%-80%的程度,同时利息负担过重,大部分企业处于财务危机可能爆发的状况。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关键是企业融资决策,企业融资决策需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确定通过什么方式融资;2.向谁融资;3.融资多少;4.偿还期如何安排。这几个方面将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是否合理,从而决定企业未来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以及未来的财务风险与破产风险。

(四)定期进行企业财务综合分析

财务综合分析主要是运用企业的财务报表,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管理制度(主要是财务制度),对企业过去的经营战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做出分析,以明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定期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经营决策上的财务信息支持。

(五)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加强财务危机预测与监控

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建立对财务状况的预测、监测和预警机制。财务预警系统是适时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全面分析企业内外部经营情况的各种资料,将企业存在的潜在财务危机预先告知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种工具。设置财务预警系统,可以促使企业财务部门及相关部门迅速做出现状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变对策,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财务预警系统不仅是规避资本营运和资金管理风险、防范财务危机的有效手段.而且可以对企业的资本营运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对财务管理实施全过程监控,以加强日常资金的管理,提高财务资金运转效率。

参考文献:

[1]鲁桂华.企业财务分析.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刘红霞.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及系统的构建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