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8 16:28: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23003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格局及社会稳定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业的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整体效益不高,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采用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与农村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农村生产的信息化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

2 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领导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全面

众所周知,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涉及的范围也相对广泛,所以,需要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才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现阶段,虽然部分领导已经意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并且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对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推广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投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因而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基础设施配套性差且信息工具未普及

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关键,但宿迁市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基层设施无法满足信息化的建设需求,农村电讯设施相对落后,农民负担不起计算机的价格,另外,信息的获取要有网络作为支持,而网络费用偏高,农民也同样无法负担。

2.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样与农业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关系紧密。通过对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基础服务的调查发现,服务效果难以得到农民认可。其中,农民认为大部分生产信息的使用价值不高,很难对其增收产生积极作用。另外,市场信息的数量偏少,要想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种植的结构或者是产品产量进行调整具有一定难度,使得生产盲目性较大,降低了经济收益。又由于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导致农民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对信息利用的积极性。

2.4 基层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失

基层干部是当地农民的带头人,基层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在农民接受知识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更加熟悉当地农民的经营活动和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当地农民传递相关的农业信息,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意识,同样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够方便人民群众及时的了解农业信息及农业技术。但通过实践调查结果表明,在基层农业系统中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且数量偏少,高层次的技术人员稀缺,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工作人员更少,这些和农业信息功能增强的趋势并不适应,都对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5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信息化属于文化产品,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及运用能力,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的能力不足,导致无法深入认识信息化,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对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又缺少必要的上网设备使农业信息化的示范推广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 完善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在宿迁市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并且希望在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根据上述有关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以下发展路径,希望能够全面实现宿迁市农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1 强化组织领导能力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思想方面,应当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当地各级政府需要创建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树立信息化的理念,正视信息技术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对“三农”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另外,在行动方面,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参与到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大资金、管理及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应当基于农技站、种子站等传统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展开农业信息服务,并正确指导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运行。政府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将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施合理的规划,确保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建设。

3.2 提高经济实力

为保证农业信息化的正常开展,首先要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力构建投资体制,成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为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公共产品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针对宿迁市经济相对发达且农民素质较高的区域,落实上网费用补贴和优惠政策,进而鼓励农民上网。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应当鼓励并扶持农民配备电网并接入互联网,普及电话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技术的优势,拓展信息获取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改善。由于宿迁市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且综合能力薄弱,因而需要推进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明确重点的发展项目。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与技术的支持,以确保企业对信息资源能够进行合理地运用,使信息技术及产品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传统产业当中。通过优先发展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化,利用先发展来带动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3.3 创建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

宿迁各县应当在乡镇农业部门的支持下,设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门领导小组,确保统一领导、规划及建设管理,形成良好工作格局,利用当地的农业协会及合作组织等力量创建农业信息服务站点,进而形成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服务专业机构,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3.4 全面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应积极构建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需求,与涉农部门相互联合,对农业生产与加工等信息进行集中收集与整理,及时,注重调整农业结构等工作。深入开发并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开发,增强市场分析和预测的能力,正确引导农民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3.5 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或示范区

针对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和对科学知识了解相对较低的情况,宿迁市可以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区域进行试验性示范的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后再向农村推广,并且需要有足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给农民群众进行详细讲解和现场示范,同时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农民群众宣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农民群众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价值加以认识和掌握并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进而增加收入。

3.6 培养专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和深度开发,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需要大批的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因而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现代化农业信息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农业信息人员的培训,早日成立一支能够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

4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呈现出全新变化,这样就加强了对农业与农村信息服务的要求,信息服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要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就应当全面建设农业信息化体系,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2011(8):35-37.

[2]宫静.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9):220-220.

[3]李倩茹,王政嘉,杨玉荣,等.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6):101-103.

[4]陈博文,朱术娟.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其解决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3):22.

篇(2)

    休闲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休闲农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改造,对休闲农业的产品开发和推广环节广泛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以满足供求双方对信息的实时与精准化需求。休闲农业能否得到更快的发展,除了自身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外,还依赖于信息的传播和休闲农业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便让公众及时了解当地休闲农业资源情况、休闲特色项目所在和休闲农业的决策规划,使休闲农业的产品或服务得到更广泛、更快捷的传播,信息化是提升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不二途径。从全球来看,世界休闲农业信息化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信信息化;其次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休闲农业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数据库开发阶段;最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休闲农业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科技在休闲农业特色项目中的运用等[6]。具体来讲,世界休闲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世界休闲农业宣传推介信息化,全面展示休闲农业风采,在旅游竞争中抢占先机。例如,网站推介,传递休闲农业产品或者特色服务,让顾客和观众找得到;通过全景漫游或者虚拟实景体验,让顾客和观众移动鼠标,提前体验休闲农业;甚至通过在网络游戏中嵌入休闲农业景点[7],创新实现休闲农业景点信息化展示手段,激发和引导潜在顾客消费;通过电子地图定位标注等,根据用户需求策划特色休闲线路、向导服务,引导高品质农业休闲消费。②世界休闲农业的预订促销的信息化,通过网络、电话、短信即可预订,实现休闲农业“吃、住、玩”贴心服务以及安全、正宗、物美价廉的特色农产品,让顾客享受到打折服务,满足顾客需求,刺激休闲农业消费。③世界休闲农业项目本身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恰当运用到休闲农业项目中,在保持“农味”特色基础上,加大科技在休闲农业项目中的应用,完善和优化服务功能,提高休闲农业参与性和趣味性,去吸引顾客和观众。④世界休闲农业管理及内部办公信息化。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本地区及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和实时态势,科学管理指导休闲农业经营,从而提升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扩大影响,锻造核心竞争力。

    二、国外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比较

    1.美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美国休闲农业的信息化进程,得益于美国农业信息化的战略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将国家意志注入本国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首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接着又倡导“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并通过立法手段,利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同时,美国通过建设国家级农业和农村科技信息中心群,获得了公益性农村信息资源的有效积累、科学管理与广泛运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规模化、专业程度高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库),对包括美国休闲农业在内的农业发展、旅游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8]。毫无疑问,美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使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受益匪浅,获得长足发展。美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美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另一显着特征。美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源于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为了推动休闲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投资效率比值,美国不断利用市场手段推动农业信息化应用层面的竞争。例如,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就开放了电信市场,通过不断的市场竞争,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重组,并适时根据市场的基本需求,构建了以政府为主体,5大信息机构为主线,国家、地区、州三级相连的农业信息网,形成了完整的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力推进了美国休闲农业信息化进程[9]。2.法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法国农业旅游协会作为非政府组织,有力推动了法国休闲农业发展,是世界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成功典型。法国农业旅游协会创新思路,有效整合休闲农业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合理运用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适时构建休闲农业网络信息化平台,向休闲农业经营者提供咨询培训以及进行休闲农业整合营销等贴心服务。同时,法国农业旅游协会在国家旅游政策指导下全面制定休闲农业的行业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倡导和督促休闲农业行业自律以推动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早在1954年,法国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就进行“法国农家旅舍网”建设,很快成为各国竞相效仿的成功典型。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农业商会、法国国际旅游推广协会等)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信息化发展经验交流,丰富了信息化传播手段,加强了信息化人才培训。随着法国农业旅游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成熟运作,休闲农业行业自律的成效明显,法国政府对本国休闲农业的“管理职能”随之转变为“监管职能”,相关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另外,法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民信息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曾在本国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初期免费向农民赠送电脑,引导农民接触和使用信息技术,为休闲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3.日本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日本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型的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从自然环境来看,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并且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休闲农业发展并无优势。但日本为建设信息化休闲农业,不断重审休闲农业价值,重视休闲农业信息化工作,并把其视为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其中,日本政府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重大举措:第一,日本政府日益注重休闲农业的立法完善和体系健全工作,先后制定实施《农山渔村余暇法》、《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等,主导休闲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规则及发展政策的制定,甚至是有关资金的筹措工作等。第二,日本政府注重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注重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并倡导U-Japan国家信息化战略,为休闲农业信息化的持续和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日本政府注重农业旅游信息网的建立,建立了权威性的休闲农业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休闲农业顾客和经营者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日本创新休闲农业信息技术展示,是日本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另一亮点。日本往往借助信息技术甚至是生物技术等,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休闲农业新景点,它一般建于距离城市较近的区域,使其成为休闲农业的科技特色景点,农业科技教育功能凸显,具备了很强的科普教育功能[11]。

篇(3)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诸多发展的有利条件,正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但也应当看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整体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一是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目标不明晰,工作重点不突出,还没有把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来。也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比较简单。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也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对信息的主动寻求意识不强,信任度也相对较低。网络信息由于其成本高和数量大不易辨识的特点而没有大面积普及,部分地区的农民对定制短信服务的热情不高,不愿花钱买信息。二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不足。目前,各级财政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安排份额较少甚至没有安排,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加上各地资金筹措力度各不相同,影响了信息化设备的购置和配备。同时,农业信息机构建设乏力,缺少开展信息服务的经费。

1.2农业信息化服务缺乏地域或产业针对性

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地域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集群的趋势。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联合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聚集各行业人才资源,围绕各地区农业优势和区域特色产业,衔接商务、物流等服务系统开展而来。但目前,各地尚未依据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建立符合相关产业发展特色的信息服务系统。

1.3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从相关资料分析可知,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相对较低,有很多不是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员,导致无法快速、完善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信息化培训,尤其是缺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无法有效地从网络上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

2加强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明确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职责,制定农业信息化规划,使每年信息化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把农业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2.2加大宣传力度建议

充分利用已经在农民当中形成可靠宣传效果的媒体,在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方面加强宣传力度,以引起各类不同群体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

2.3完善投入机制

农业信息化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财政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在农业专项经费中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比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各级财政应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等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2.4加强队伍建设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灰色关联模型;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42-04

收稿日期:2010-01-08

作者简介:范昕昕(1981-),女,山东诸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研究;高乐华(1985-),女,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与渔业经济研究。

一、引言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探索,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促进农业发展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且已有研究成果多是理论方面的定性探讨,很少有在定量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定量测评,并建立两者的灰色关联模型,试图发现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是否确实存在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利用该机制促进两者在彼此推动的作用下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并为中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选择与测度

1.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在构建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从规模、结构、一体化和市场化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构建出一套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构成,各评价指标实际值计算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2007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余则根据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计算得出。根据各三级指标的实际值结果,运用无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确定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权系数的客观赋权法 [1],进行权重计算。首先得到8个二级指标权重,进行加权,得到各一级指标权重,而后根据各二级指标权重比例重新分配权重,得到调整后的二级指标权重。各指标说明及权重(见表1):

对各指标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评价标准分为差、一般、良好、优异四个等级,实际值0.75为优异。

进行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i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一级指标的评价值可记为:D i(W)=■z i j w′j,进而i年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D=■βk■w′jz i j。D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βk为第k个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第k一级指标中j二级指标的权重,z i j为第k一级指标中第i年j二级指标实际值的标准值。

2.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测度。根据以上评价模型,计算得出1996―200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评价结果(见图1)。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1996―2007年4个一级指标中,农业生产规模化与农业生产结构性评价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到2007年均达到“优异”水平,但农业产业一体化水平却急剧下降,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也表现出不稳定变化状态。由此导致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从1996年的0.59略微上升至2007年的0.65,基本维持在“良好”状态。详细分析评价过程可以发现:(1)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0.70上升至2007年1.00,表明中国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人均农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0.26万元/人增长至2007年的0.67万元/人,增加了近两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2)在农业生产结构性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14升高到2007年0.86,增长态势良好,表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正在日益完善,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其中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6年35.95%上升到了2007年的42.1%,国家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由最初的547个/年增加至828个/年,由此促进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3)在农业产业一体化方面,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导致该指标评价值由1996年的1.00急剧下滑至0.00,表明中国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有所变化,制约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4)在农业产业市场化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64略微下降至2007年0.62,12年来变化不大,反映出中国农业市场化程度仍然滞后,尽管外贸依存度由15.11%上升到了22.09%,但农产品综合市场绩效却由24.53%下降至11.5%,市场化经营程度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三、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选择与测度

1.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鉴于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快,尚未建立起规范、系统、全面的农业信息化统计体系,因此,在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时受到了较多限制。综合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前人关于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设计出一套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各评价指标实际值计算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2007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信息产业年鉴》,其余则是根据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计算得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统计数据限制,农业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农业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和农业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额三项数据,是由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全国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和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乘以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算得出。根据各三级指标的实际值结果,运用无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确定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权系数的客观赋权法进行权重计算(见表2)。评价标准与模型同农业产业化评价,综合评价值记为C。

2.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根据以上评价模型,计算得出1996―2007年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结果(见图2)。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1996―2007年4个一级指标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除农业信息化环境评价值外,其余3个一级指标到2007年均达到“优异”水平。由此促使中国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值迅速从1996年的0.06上升到2007年的0.86,达到“优异”状态。详细分析可以发现:(1)在农业信息化基础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0急剧上升到2007年的0.92,表明经过12年的努力中国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已取得良好的成效,农村居民户均拥有电视机台数从1996年的87.97台/百户增加到2007年的106.5台/百户,户均拥有电脑台数则由0.00台/百户上升至3.7台/百户,户均拥有电话部数从5.78部/百户增加至68.4部/百户,农业技术人员比重也由0.17%上升到了0.24%,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在农业信息化环境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21上升至2007年的0.61,达到良好水平,相对于其他指标来讲较为滞后,表明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仍然不甚理想,有较大空间亟待改善,尤其是互联网普及率至今未达到10%,每百人订阅报刊数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3)在农业信息化应用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2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0.99,特别是户均拥有手机部数由1996年的0.00部/百户急速增加到2007年的77.8部/百户,卫视频道普及率由6.5%上升到79.2%,农村网民比重由0.00%提高到24.06%,表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在农村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4)在农业信息化效益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0急速上升到2007年的0.94,表明中国农业信息产业有了较快起步,经济效益良好,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对农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相关性分析

1.灰色关联模型构建。灰色关联就是使信息不完全的系统因子量化、序化,应用灰色关联度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即变化大小、方向和速度等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关联度就小 [2]。应用灰色关联模型能够较好地估算出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相互关系,反映彼此间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因此采用该模型对中国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的关联程度进行测算。计算步骤如下:

(1)将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作为参考序列,将中国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值作为比较序列。

(2)由于综合评价值差异较大,为便于处理,首先对两个数列进行初值化处理,公式如下,得到新数列。

D0=■,C0=■

(3)计算关联系数,记初值化后参考数列即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数列为D0,记比较数列即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值数列为C0,称ε0,0(k)=■

为D0和C0在第k年的关联系数,ζ为分辨系数,在0~1之间取值,一般取ζ=0.5。

(4)计算关联度,将比较数列C0与参考数列D0各年的关联系数加和平均,即得关联度r=■■ε0(k)。

(5)针对关联度r的大小,判断相互关系,r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于1,表明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关联性越强。

2.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相关性计算与互动关系分析。按照以上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得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灰色关联度r=0.75,表明在建立的指标体系基础上,1996―200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且就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目前略高于农业产业化。下面将系统阐述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相互促进、推动的内在机理。

(1)农业产业化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都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手段,但农业信息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发展要以一定程度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为基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促使农业产业化机构个数逐渐增多、农业产值迅速提升、农民收入越来越多、农业产业内各环节更加紧密、农业产业化链条不断延长、农产品流通愈加便利,导致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需求持续增多,因此促进了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开始。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尤其是农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农产品市场更加广阔、农业产业化经营机构继续增加,农业内部各个领域、环节联系日益密切,均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例如,农业内部各主体间协作,必然需要农业信息化所提供的硬件设备――电话、电脑、光缆等,农业结构越合理,内部分工越细,协作越紧密,对硬件设备的要求越高,农业信息化发展就越迅速。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必然能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从而促进对信息设备购买力的增强,使得农业信息化发展更为迅速。此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农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一些地区主要生产季节性较强的农产品,需要借助市场信息化设备,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加强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降低市场风险;而着重发展加工业的农业区域,对加工技术、仓储设备和信息更及时的工厂化作业模式要求较高,需要借助信息手段,增强对每一生产环节的控制,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伴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对农业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增大,促使两者向着良性互动方向发展。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同样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支持,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然也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产业链一体化,而农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设备在农业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借助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可以调查各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快农业市场化运作,确立区域农业经营的主导产业,依靠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将资金与基础投入主导产业项目中,实施产业化经营,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其次,依靠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管理服务等,使得农用物资系统、生产系统以及加工流通系统形成持久稳定的关系,促进整个农业运转过程中形成有序的链条,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农业信息化可以使农户、企业等市场主体拥有更多信息,使他们具有公平的讨价还价能力,培养出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使农产品更接近真实市场价格,促进农业市场化,从而使农业产业化更为顺利地发展;最后,农业信息化能够带领农业产业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拓展农产品市场,延长农业产业链,吸引更多国外农业产业化参与者,引发更多市场需求,进而扩大农业产业化范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五、启示与建议

经过实证检验与理论探索,本文得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存在明确的互动关系,即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信息化持续演化,农业信息化也在促进着农业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利用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促进中国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然,这需要政府有力的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的努力以及其他各类组织的配合与参与。首先,政府部门应当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加资金投入,提供配套服务,加强政策支持,通过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农业发展;其次,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学历相对较低的农民应当加强自我信息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改进农业耕作方式,使农业信息技术与设备得到充分的运用,并使农业市场化、产业化优势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加强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程度;最后,其他组织特别是信息机构,应当有计划地促进信息技术及设备在农业日常运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农业信息化进步的同时,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单丛茶;潮州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254-03

A Case Study in Chaozhou on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Tea Industry

LIN Xuan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00,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level measure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igns to measur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and a region. Aiming at the Phoenix tea in Chaozhou,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principle of the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and put forwar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single cluster tea industry. The system focuses on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abundance,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factors. Moreover, based on the Phoenix tea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system is scientific, comparable and operable, which can deal with qualitative indexes, quantitative indexes and the historical data.

Key words: Information level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Phoenix tea; Chaozhou

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产茶和消费大国。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茶业信息服务的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研究合适的茶业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是业界热点[1]。虽然部分产茶大省已开展了茶产业信息化的研究和行动。但总体上,茶产业的信息化集中于销售环节,表现形式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和企业网站等,在产和供环节还缺少成熟的信息化系统支持,如ERP、SCM和PDM等,在信息资源服务方面,主要通过行业平台和公共知识平台提供,但资源量太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凤凰单丛茶(Phoenix tea)原产自潮州市凤凰镇,1982 年被评为国家历史名茶之一,1995年凤凰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国乌龙茶之乡”称号[4]。单丛茶产业是潮州市支柱产业,目前茶园面积达到16.8万亩,茶叶年产量2.8万吨,茶叶年产值25亿元[2]。单丛茶产业正向规模化、标准化、有机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了《乌龙茶凤凰单丛茶》与《地理标志产品凤凰单丛茶》标准。但与国内较大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较大的铁观音和武夷岩茶相比,凤凰单丛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产业规模、品牌创建、优良品系推广及加工技术创新等因素制约[3]。在信息化方面,潮州茶产业已进行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信息资源服务、行业信息服务等信息化探索,但发展不平衡、不规范、效果不明显。客观评价和测定潮州各地区茶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找出差距,科学预测茶产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构建茶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提高茶产业信息化水平非常必要。

目前国内外在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面还没有提出一套明确的指标体系,这将使得在衡量各个地区茶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指定发展规划和指导信息化建设时缺乏依据。所以,以全国名茶――潮州单丛茶为研究对象,建立符合调查对象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评价体系有重要意义。

2 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

各国和地区在实施测度时都加入了能反映当地特征的指标,而且测度理论尚未成熟,因此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目前没有统一的测度方法。但是信息化发展水平对国家和地区发展有重要参考意义,该研究领域已成为信息系统工程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主流信息化测评法均根源于波拉特法与信息化指数法。波拉特法的核心是评估信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采用投入产出表量化数据。信息化指数法则通过定义反映信息化水平的多级指标体系来评估信息化程度,具有容易实施、可比较历史数据等优点。而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和实践起步于2001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CECA)的建立和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制订。

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是指通过调查农村信息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实现对农村信息化的综合评价。马中杰[5]采用信息化指数法,建立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涵盖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管理等环节,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河南省及其各地市农村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评价。王勇[6]则将国家信息化综合测评模型中的5个要素作为测度体系一级指标,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提出了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体系。卢丽娜[7]以波拉特法和日本信息化指数法为基础,参照国家信息化六要素,借鉴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已有研究中的合理成分构建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采用 Delphi 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刘利永[8]从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5个方面,选取18个具体的评价指标,阐述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测算和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的计算,分析了指数测度结果。但是当前尚未有茶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和实例。

3 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有理论基础。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产业发展特征及信息化理论;同时,指标的选择与层次划分必须符合基本的思维逻辑,紧密结合单丛茶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并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尽量降低主观评判水平。

2)代表性原则。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应该从众多备用的指标中,筛选出代表性、不可替代性、排他性的指标。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应该对全部已有的相关指标进行权衡、筛选。

3)可比性原则。指标在某个维度上应该具备可比性,这样可提高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分析结果的可信度。指标体系既要符合单丛茶产业内行情,能反映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的实际,最终结果也要在纵向上(各个时期)能够进行评价比较与分析。

4)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可通过工具完成数据获取、统计、分析,还要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使量化的评价与监测可以进行。

5)合理全面原则。选取的指标应能敏感贴切、全面而多层次地反映本产业的信息化水平现状和进展,与时俱进,并将测度的理论知识与前人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起来。

6)导向性原则。引导和导向作用是产业指标体系实施效果的重要表现。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应用到地方经济信息化规划工作,将不仅引导茶产业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重视信息化的应用和效果,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层次,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本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倍增、生态效益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4 潮州市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根据潮州单丛茶产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发展不平衡、配套服务设施差等现状,参考了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及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下面提出针对潮州单丛茶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如表1所示。该体系包括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信息资源丰裕度、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本产业所在区域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产业信息化人才、产业信息化效益水平、产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七个一级指标。

5 结论

潮州单丛茶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主要侧重从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信息资源丰裕度、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三大影响产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中来选取指标,并全面考虑和甄选了本产业所在区域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产业信息化人才、产业信息化效益水平、产业信息化发展环境等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指标,使得整个测评体系成为一个全面反映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这个测评体系也是根据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产业自身发展阶段以及以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理论来进行制定的;同时,指标的选择与层次划分符合基本的思维逻辑,紧密结合潮州市单丛茶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并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尽量降低了主观评判水平,体现了科学性。选取的指标都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指标,能够进行历史时期的指标数据对比,具有可比性和操作性。

作为针对区域特色产业的一套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测评体系,在设计遵循一定的原则上,准确采集数据然后进行科学的数据变换后采用合理适用的评价和分析方法而得出的测评结果是具有一定的现实导向意义的,并为后续关于实证测度分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晓慧. 茶叶产业信息服务与质量评价模型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2]陈勤, 陈汉林, 陈广超,等. 四个凤凰单丛茶品种(品系)田间生物学特性观察分析[J]. 广东茶业, 2015(3):29-32.

[3]唐颢, 赵超艺, 吴家尧,等. 凤凰单丛茶产业发展及研究利用现状[J]. 广东茶业, 2009(6):20-23.

[4] 张佳. 凤凰茶区考察报告[J]. 茶叶, 2013, 39(2):88-90.

[5]马中杰, 郑国清,冯晓,等.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现状及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0,2010(03):120-123.

[6]王勇,王文亮.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J]. 技术经济, 2013,32(4):85-88.

篇(6)

【关键词】大连市 农业信息化 政策建议

一、引言

作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农业信息化的是我国“三农”问题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推动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转变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营模式,降低农业从业人员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参与市场活动的竞争力和积极性。在信息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和重点。十的胜利召开为我国农业信息进程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将是我国政府未来几年工作的核心内容。大连市共下辖7个涉农区市县,全市设114个乡镇(涉农街道办事处),其中有66个乡镇、48个涉农街道办事处,917个行政村。拥有农业人口227.0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584.8万人的38.3%。针对大连市现阶段农业推广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本文主要从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壮大一线科研队伍;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确保信息畅通等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推进大连市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对农业从业者进行教育是农业信息化的根本与关键所在,这样可以使其掌握多种农业技术水平,比如:农作物杂交、生物技术、病虫防范等农业技术。第一,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更加促进农业信息化的进步。农业从业者基本上都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如果农民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将会对农业信息化大力支持,推动其前进步伐。从自身找出路是大连市的首要任务,它应该加强农民学习机构的建设,因地制宜的对农民进行各种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如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技术的相关培训机构等等,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农民进行学习教育,定期开讲座、发资料、解疑惑等,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带领农民到田地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原则,并且要进行到企业中去与到农民中学习这样双教学的模式。第二,要多建立农民和企业双交流的平台,这样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客户始终是我们的上帝,我们只有了解他们,才能产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建立了农民和企业的交流平台,使农民能够更接近社会,了解农业产品的最新走向,进而为农业生产指明方向。第三,要在农村传播科学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改变农村知识贫穷现象。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大部分还是小规模生产种植模式,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相比,我国还远远落后于他们,不论是农业技术还是思想都没能跟上步伐。因此在我们推进农业信息化先进技术时,必然会与农民传统的技术和思想发生摩擦,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缓慢推进,让农民在逐渐了解的基础上接受新技术新思想,这样将会稳定农村发展,建立农村社会新风尚,逐渐除去保守封建残余,促进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

三、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壮大一线科研队伍

科技兴农,人才是关键。无论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网络硬件设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重中之重。人才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农业的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同样如此。农村由于自身的原因,一直缺乏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如何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将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道难题。因此我们可以从当地农民着手,重点培训他们,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运用各种渠道自我增值自我学习,这样将能缓解人才压力,打破人才留不住和没有人才的两难境地,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铺平了人才道路。各个乡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推广站是大连市人才引进的重点,做到每个站点至少有一名以上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农业信息化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及时传播和促进,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培训,提升知识业务能力较差的基层信息收集者水平,引进企业激励机制,不论是通过薪酬还是职位晋升,让从业者对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和希望。

四、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确保信息畅通

大连市已经建立了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在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逐步发挥了作用,不过还是有着自身的不足存在,与其他同水平的地方相比。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有着分散的信息资源、分散的用户群、数量小的数据库数据以及覆盖面小的农村网络,同时还有着较弱的市场分析能力、不足的政府投资力度、使用率低的信息网络以保护较弱的信息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都还困扰着农业信息化的推进。为了减小农业信息化落后的差距,人才建设、农民文化教育以及网络的配置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投入。要想打赢一场仗,粮草是必须先行的,所以要想缩小差距,必须加大对网络的建设,拓宽其覆盖面积,加大农村使用网络电视,使用固定移动电话的人数,为此要对他们进行各种优惠,如降低收费标准等等,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和利益。

参考文献

[1]陈兴华.农业信息化的演变和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7):437-438.

[2]王振,张越杰.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9(5):42-44.

[3]王淑琴,丁玲,段建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探析[J].现代化农业,2009(9):36-37.

[4]廖进球,安森东.中国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构建与选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52-58.

[5]李华锋,章颖.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J].世界农业,2012 (6):93-94.

篇(7)

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专家,大多数是从农业相关学科跨专业的,信息相关技术也不是很熟悉,特别是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很多农业信息从业人员还只停留在简单的电子表格信息处理工作[5]。一是信息管理人员不了解信息技术,汲取农业信息新知识的能力不足;二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农业知识匮乏,服务跟不上;三是信息分析人员的短缺,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只停留在发展的低水平状态;四是在最需要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基层,却没有长期留在农村不走的信息技术人员。农业信息化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对人才培养不够重视,而且各级农业单位培训力度和投入经费较少,高等农业院校的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抓住人才培养契机,既为办学提供了新的培养模式,又为社会解决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6]。

2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是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化的逐渐发展,网络、飞信、QQ极大丰富了农民生活的同时,也给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然而,在农业信息化相关知识普及的过程中,由于农民思想的原因,该技术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知道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培养大量的农业信息化人才[7]。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的短缺是阻碍农村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由于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相关人员的严重不足,也造成农业信息化人才质量的薄弱。吉林省目前农业信息人才主要来自农业学科比较熟悉计算机和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这样的农业信息技术人员,了解现代农业的但不能较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相反,具有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农业知识面又很窄。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农村农业信息化人才质量和数量短缺的情况下,高等农业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必须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农业大学的农业类专业的优势,将农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实训等环节有机结合,突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特色,以充实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8]。

3高等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3.1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

高等农业院校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逐步建立了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目前,本校的信息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和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的背景,都是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这样的培养模式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本院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以农业信息化为中心,本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基本原则,及时更新观念,教学体系与时俱进,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构建了以农业信息化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2以本科教学为主,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主要来源于本科生,本院在培养学生时,侧重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多数以农业应用为载体,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相关数据进行获取、传输、处理、控制和集成等实践技能。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了解农业信息技术的需求,构建了农业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该模式是以实验实训、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在农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农业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撑下,设置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技术训练、参与科研和科技创新等学习实践环节。

3.3重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

目前,本院承担的科研项目多数与农业信息技术相关,科学研究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尚需最后1km的工作。通过“三网”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避免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应用脱节,通过“三网”有效地宣传和信息活动,缩短信息时空流通。

3.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高等院校中,教师作为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所具有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所培育的人才的质量;因此,在明确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前提下,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本院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根据“走出去,请进来,传下去,动起来”的培养思路,通过教师参加农业信息化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等方式,培养农业信息化的引路人,让其掌握农业信息化实践能力。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