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8 16:28: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

篇(1)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建设型、管理型、服务型等高技术应用性型才为主,所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较为全面,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构建方面较为薄弱。而我国中职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而旅游业是一种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拥有很高的管理以及服务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的沟通交流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提出对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满足理论研究与现实的意义。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根据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新型课程,本专业以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等基础知识教育为主,主要是为培养从事国内外旅游服务型人才以及从事于旅游企事业和酒店管理的工作者。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专门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性人才,但是就目前的中职生教育而言,中职生所掌握的技能偏低,同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为迅速发展的旅游业提供旅游人才而设立的,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直接上岗的导游人员以及酒店管理服务人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因此,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强化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兼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现状

 

1、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不强

 

当今的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中职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欠缺,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旅游业是涉外性极强的专业,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尤其需要外语口语交流能力强,同时旅游业还是一个与形形的人打交道的行业,需要从业者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和与人合作的能力[1]。

 

2、教师的储备不足

 

旅游业是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的支柱型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预期的速度,因此我国在旅游专业教师的储备上没有做好准备,造成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缺失,结果很多学校采取“以次充好”的办法,将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推上岗位,这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3、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滞后

 

我国大多数旅游学校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老师以教材讲解为中心,运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理念,知识没有及时跟更新。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时,老师凭借固有的经验教导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旅游管理的情况大相径庭,从而严重制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各占一半,纵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有的院校竟然连最基本的客房和餐厅实训室都没有,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影响学生的就业[2]。

 

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模式探究

 

(一)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快速入职企业的硬性指标。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主要依赖参与情景再现教学模式的锻炼。情景再现教学指的是学校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情景教学能将学生带入“现场”,通过现场出现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应急、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将理论知识无意中传授给了学生,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旅游管理的实践操作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战的能力[3]。

 

(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的是使其能够顺利进入职场,同时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也会按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让学生深切地了解到企业的需要,这将是学生的自我定位更加准确[4]。

 

(三)改善教学方法,突出旅游教学的特色

 

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明显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是一个应用型、实践型很强的专业,同时社会需要复合型、实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要培养这种人才,必须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善目前滞后的教学方法。旅游业是一种服务行业,为此课堂上应有意识的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同时,旅游行业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综合型专业,注重学生的技能能力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比如开设外语口语交流课程,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等等。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人才需求急切,但是就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而言,其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造成人才浪费严重,失业率高。为此,学校应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创新教学模式,与企业建立好联系,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设置自己的教学方案,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知识综合型的人才。

篇(2)

【摘要】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过程的一些问题,提出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及从多角度进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等建议。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改革

为了满足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方向所在。综观各高职院校的改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是关注的重点。笔者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专业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建议。中国

一、 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目前,在专业的设置上,旅游院校利用其优势,开设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但也有不少的院校只设旅游管理专业,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培养的是具有宽泛知识、在各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多面手”。

然而从学科的分支来看,旅游管理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风景区管理、会展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休闲娱乐管理、旅游行政管理等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不应该是各行业都能用的“多面手”。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有去旅行社当导游的,有去酒店做服务的,也有去会展企业的等等。但从忠诚度来看,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经常换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高,感觉不合适就换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广却不专,似乎在哪个岗位都能用,但用起来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旅行社需要的新手少,却有很多毕业生想进旅行社;酒店需要的毕业生多,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去酒店;会展企业的人才少,而会展专业的学生不多。

如何解决学与用的问题、解决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把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多个专业方向,按市场需要灵活、及时地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如旅行社方向、旅游酒店方向、旅游景区方向、会展方向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可以解决以上矛盾。针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旅行社的员工趋于饱和,酒店人才缺乏,随着广西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设置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我校地处南宁,南宁市的会展业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会展人才和酒店人才的需求量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侧重点应在于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

二、 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所谓专业意识是指自觉运用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其职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从事本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具体内容涉及服务意识、自觉行为意识、竞争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等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侧重于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专业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的过程较长,旅游专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进校开始进行。

(一) 在入学时注重专业意识培养

入学教育的环节之一是专业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中既要让学生认识本专业,了解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学习环节,又要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领域有所了解,让学生喜欢本专业。同时,把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注意自己的专业意识的培养,比如礼貌待人、人际交往等。

(二) 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注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意识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养成可从日常生活做起。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服务意识。建议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为老师服务的班规,如每天都有学生做好值日工作,帮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等,日积月累,学生的服务意识会慢慢形成。礼貌待人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在教学当中,把礼仪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在班级中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人的氛围。有的旅游院校要求学生进校后购买统一的服装,要求上课统一着装,这也是培养酒店方向的学生良好专业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 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训练。按高职的教育要求,实践技能训练应占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转贴于中国

(二) 口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口头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同服务意识的形成一样,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训练。每一堂课的课前十分钟可用来进行口才训练,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将得到多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 以赛代训

技能竞赛是丰富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逐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中国

目前,旅游行业的技能竞赛已在各高校和企业大力开展。大力倡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优秀学生的参赛表现会得到相关业务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赏识,从而直接赢得参与企业工作的机会。

(四) 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校的旅游协会成立多年,一直以来是在旅游管理教研室的教师指导下开展工作。但近年来,旅游协会每年主要做一件事,就是协助开展科技活动月的导游技能大赛这一活动,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发挥其它作用。其实,旅游协会还可以开展多项活动,比如邀请专家举办与旅游相关的讲座,组织知识竞赛,组织协会成员到户外参加活动,利用协会会员的力量开展科研活动等等。通过组织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会员也可以在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起专业意识,从而更加热爱旅游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教师把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到各门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其专业技能,专业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童金杞.浅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j].资治文摘,2009(1)

篇(3)

1、旅游管理专业内容划分过细

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学的整体配套水平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为低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容划分过细,使得学生兼顾的课程过多,无法充分的掌握课程内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有酒店、餐饮、旅行社、旅游物业、旅游交通、商务旅游与会展等方面的管理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有单一的课程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同时,教学还保留传统的模式,将大部分的课时花费在外语以及政治等一些基础课程上,大大占用了旅游专业的课时和大量的教师资源,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专业课程,无法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而在国外,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是将该专业设置为接待管理学、休闲学等类别,注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

2、课程制定不符合旅游行业需求

当下,大部分高校在制定旅游课程时,没有深入探讨整个旅游行业的需求,在制定课程时也没有邀请相关资深旅游人士共同参与探讨研究,使得课程的制定并不符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另外,由于在更改高等教育教学计划问题上,我国操作程序较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更改的课程很少,而且教学计划制定时间久,所以导致了旅游教育课程的制定长时间同旅游行业的需求不相呼应。同时,我国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在课程制定方面较多的受到原专业课程的影响,例如前专业是学习历史的学生,课程大部分以史学为主,这种因人设课的现场使得与旅游行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背道而驰。

3、教师资源较为薄弱

近几年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快,高校的教师资源显得尤为薄弱。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资源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在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实践水平方面并不完全符合教师的专业要求。另外,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职位有限,在学历上有着较高的要求,普遍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学位,而大部分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基本上都是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在学历上又难以到达要求,这就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较为低下。

二、改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的措施

1、明确制定专业培养方向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我们应将管理型转化为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服务素质教育,培养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业人才。在旅游专业课程中,要着重增强实践、法律、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保障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备良好的服务素质水。教师在教育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培养学生的认真敬业的精神,有效的调节学生自我情绪的控制力,促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与外界交流时,能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水平,有效的提高旅游行业的综合素质水平。

2、弱化专业方向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思维转化性,导致学生的就业面以及知识面受到限制,抑制了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没有尊重学生本身的意愿。所以,弱化专业方向,给与学生广泛选择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合理的制定专业课程,降低固定专业课程的课时,从而保障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将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效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学实践活动和选修课程。

3、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在制定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全方位调节专业课时、技能课时、实践课时之间的比例,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专业,要求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所以应该减少课堂授课,尽量以实践和模拟的方式进行授课,有效的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另外,尽量调节拓展课程体系,加强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教学比例,运用学术讲座的模式教学一般专业课程,着重增加学生的课外教学,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力。另外,也可以增加一些旅游职业资格职称等级考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促使学生全方位的掌握旅游专业知识。

4、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应该不断加强与国际之间的旅游文化交流,学习国外高校的旅游教学方式,有效的增强与国外旅游公司之间的学术交流、经验交谈,合理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采取“交换生”的模式,与国外优秀高校进行学员培养,打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的教学环境。

5、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在制定教学课程的同时,要将实践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可以将教学楼改造成教学酒店,以酒店管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旅游行业的职业要求和服务素质要求,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逐步优化实践教学的过程,降低学生单次实习的课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次数和类别,实施实习岗位交换的模式,以一实习一理论的方式,将教学模式交错展开,全面的掌握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综合素质水平。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规格,实现矩阵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趋势, 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优化培养过程,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就成为其重要的支撑条件,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矩阵分析,并据此探讨了其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厚、特色鲜明、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总的框架下,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具体拟采取“233”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的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的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其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整体上设置五大类课程平台和2个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3个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一)五大类课程平台

1、通识课程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健康、民族理论与政策、应用写作。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识课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选满10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类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服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基本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了旅游管理的主要基本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一个教学环节,其课程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等3个方面的实践课程体系所组成,相关的主要实践课程主要有导游业务课程综合实务、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旅游管理“六个一工程”实务等实践课程。

5、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该课程平台主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创业实践、读书阅览、等级或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最低需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考核办法详见《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每学年由二级学院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学生申报、登记、公示一次,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据此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二设置。依据现有学生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课程模块主要由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和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

1、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是在同时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凝练学生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个性模块课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意愿,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其中,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操作实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礼仪、会展管理、会计学、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文化、客源国概论等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旅游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会计学、生态旅游、旅游法规、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

2、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而设置,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为例,该方向设置了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打算可从模块中选择学习需要课程。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我们的培养特色定位于: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具体措施为:

1、构建“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下的“233”培养模式

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可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设置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限选的个性模块和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三个任选的个性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通识课选修平台、个性发展任选平台、课程实践任选平台,在拓展学生发展领域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相关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构建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

本文为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重点教改项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JY006)研究成果之一。

篇(5)

1.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课程重构的基础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重实践操作的特点,要求在课程的设置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第二,由于旅游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更多是无形的服务性产品,这就决定了行业人员除了具备相关的技能之外,还应具有更多的非智力因素,如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决策应变能力等,这正好吻合了CBE内涵中提到的能力要求。

2.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是进行重构的客观需要

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总体的现状是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难以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虽然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也重视实践实习,但更多的是简单的操作实习,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容易造成本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问题,导致在就业中出现“高知低能”的结果。

二、运用CBE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开发与重构过程

(一)以技能为需要分析职业岗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按照职能岗位可分为两个大方向,即饭店管理方向和旅行社管理方向,具体涉及的职业岗位如下:

1.前厅服务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前厅接待服务知识和操作前厅各种设备,处理对客接待、问讯、收银、行李、话务等工作,并能灵活地处理对客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前厅服务员”、国家职业资格“公关员”(中级)。

2.客房服务员。岗位要求:掌握房务知识,负责楼层的清洁保养和对客服务工作,保障楼面的安全,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待人接物热情、反应灵敏,使楼层服务的各环节顺利运行。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客房服务员”(中级)。

3.餐厅服务员。岗位要求:必须具有丰富的服务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及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将精美可口的佳肴和尽善尽美的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客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满足,达到餐饮服务的最佳效果。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餐厅服务员”、国家职业资格“营养配餐员”(中级)。

4.酒吧服务员。岗位要求:熟练掌握酒吧接待服务基本知识和酒水的配制及茶艺技能,能进行酒吧调酒、酒水推销或茶食推销、茶艺展示等酒吧服务工作。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调酒师”、国家职业资格“茶艺师”(中级)。

5.导游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和导游基本操作技能,独立地分析、处理各种问题,完成旅行社委派的旅游团队接待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

6.旅行社计调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地应用旅行社的各种设备,核算团队价格,联系目的地旅行社、调度导游、旅游汽车公司等相关接待部门,完成旅行社的接待协调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7.旅行社外联员。岗位要求:能够利用各种信息,主动地协调、联系旅行社主要合作单位、完成旅行社的各种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产品的促销和招揽客源的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国家市场推销员(中级)。

(二)以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以CBE提出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原则,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按课程性质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在这课程体系中,从三个层面分别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充分贯彻CBE提出的知识(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为酒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等。同时在专业课程中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选修课,设置关于旅游新业态的相关课程,如温泉旅游、邮轮服务与管理、旅游美学、休闲旅游等,学生可根据兴趣好爱进行选修。

(3)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课程体系别独立设置了实践环节,具体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技能鉴定和顶岗实习。校内实训环节主要通过岗位能力课程的仿真实训,如旅行社导游与计调技能实训、酒店岗位能力实训等,让学生掌握符合本科旅游管理的专业基本技能;校外实践主要是将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接受现场培训,掌握职业岗位的实际专业技能,技能鉴定环节是在职业技能鉴定前,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培训,掌握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技能。顶岗实习在学生在毕业前,可选在到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等相关部门,进行为期半年的综合实习,专业教师要在实习期间指导学生,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为进入工作单位奠定基础。

三、结语

篇(6)

旅游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成为高校热门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但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起步晚,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对人才培养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的,从而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因此需要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为旅游行业提供具有较高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旅游行业创造经济效益。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及专业设置中较为盲目,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案及教学课程设置,远远落后于现阶段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于现代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我国教育体制传统的粗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特点,课程的设置不符合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专业知识缺乏深度的理解,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无法满足与市场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落后

教学内容及专业课程体系落后主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总课程的比重较高,教师单纯讲授关于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致使学生对旅游服务的相关实际操作技能难以实质性的掌握,对知识的理解片面,且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及经费有限,高校中并没有专门的模拟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等,并未提供学生到相关景区景点、酒店及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实训,使学生对知识型与理论性的知识较为丰富,而缺乏应用型与实践型知识。高校对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重视,管理知识检验不足,难以对学生动手能力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高校中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产业期望的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的偏差,最终使学生脱离了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资源浪费,市场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更加紧缺。

(三)旅游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我国旅游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高校中旅游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教师都是依托于工商管理、英语、历史、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并没有到旅游企业中接受正规的旅游教育,缺乏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校也并未对该专业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导致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措施

(一)明_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践性人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为重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基本原则。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校应对教育理念进行不断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构建以应用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适应于旅游行业对应用创新型及外向型人才的需求。

(二)根据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密切关注旅游行业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层次变化,针对性的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针对培养专业技能型及应用创新性人才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需要开设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法律法规、经营管理、文化产业等理论课程,并加强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并建立旅游管理的模拟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平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实践技能的操作水平,从而满足旅游行业对应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国外旅游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强调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并加强巩固学生管理学及经济学相关知识,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可以加强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及模拟实验室等的建设,开展实践教学时,应开设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礼仪。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相关实践类课程,专业课程应对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进行合理分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增设专业拓展课程,如景区景点管理、会展旅游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中国旅游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改革教学;职业高中旅游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37-01

一、新背景下课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加大,中等职业学校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9年,中国共有旅游院校2045所,其中高等院校666所,中等职业院校1379所,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297931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59573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总体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作为职业高中来说,更是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摇篮。虽然这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但是自身在发展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课程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教学方式单一等,教师所传授的理论与学生的兴趣相矛盾。面对当前教学状况,我们必须要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思想上把握旅游管理的思想与方法,进而投入到未来的事业当中。

二、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首先,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职业高中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部分教师依然按照原有的教材进行知识灌输,却无法与实际市场相联系,进行实践活动,导致学生专业技能较差,毕业之后无法直接投入到工作岗位中。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但是部分职业高中教学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参与到教学中的学生少之又少。整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因此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三、提升职业高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体系与现代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因此职业高中应当转变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实际教学需求与当地旅游特色来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原有理论教学内容基础上,重新制定相关的各实践环节的内容与方法,比如以1∶1的课程比例带领学生到当地旅游景点进行实践,再回到课堂中由教师补充学生的不足,通过开放性、科学性、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旅游人才,除了保证他们的理论知识素养,也要兼备专业技能,成为全能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课程有着多角度的了解。由于一些理论性知识较为枯燥,内容相对概念化,许多学生感到十分吃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合理辅助我们的教学,不但弥补了传统板书的效率低的问题,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多在课堂中放一些旅游方面的视频,让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了解,并且通过视听合一、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去认识与解决问题。转第三,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就业指导活动。职业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需要根据市场来对人才进行培养。学校应将就业引导融入到教学中,将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对学生进行普及,学校可以请一些在职的专业人员来开展讲座,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开困惑。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旅游管理需要不同风格的人才,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都是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首先我们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发展方案,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来挖掘他们不同的特色,然后与他们进行不同的互动,再加上多方面的引导,进而让学生能够对自身有着良好的认知,找准自己的工作方向。

职业高中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悖,这种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当今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应当改革旅游管理教学,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引导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以贴近实际工作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习能力,进而为我国旅游业输送大量优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志平.建立”双体系”教育体系突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特色[J].旅游学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