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7 14:55: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

篇(1)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170-02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都提高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关注与重视,无论是在思想理论方面或者在时间教学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与弊端,仍然高职思想政治课程不断发展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解和认识。随着各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和观点的不断发展,关于政治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当代大学生认识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思想素质的主要手段,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本文就将以此为切入点,试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分析。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不足,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同时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许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首先,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目前我国虽然建立起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如井冈山革命基地、纪念馆、九一八纪念馆等,但对其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挖掘还显得不够充分,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并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有关学者和教师一起对其隐含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合理的利用。除此之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还存在管理上的一些漏洞,同时学生的参与度缺乏广泛性,学生不能广泛的参与实践教学一方面受到实践场所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的实践经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无法正常的进行下去,同时也不能将实践活动由点到面的全面开展起来。

其次,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直接关系着学生日后的思想倾向与人格培养,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之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依然延续着传统教学的老路子,几乎没有什么实践创新之处,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每一个省份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这在客观上也为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场所。教学实践基地的建成不仅可以为思想政治课程提够了新鲜丰富的教育素材,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强化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得学生获得了学习上的自由,同时也减轻了老师在教学中的负担,也避免了学校在人力或者财力上的双重浪费。从总体上说,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提够了必要的条件和途径。

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路途径

思政课实践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目前许多高职学校领导对思政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存在着不足与偏见,还是过于偏重于对思想理论课的重视,这样的思维观念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展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并没有教学实践基地,领导和教师还是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但其实这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形式,要想真正的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仅仅是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学校有必要让学生真正的“走出去”,让学生去农村、革命基地、工厂或者社区,让他们在体验生活的同时真正的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相互融合,这对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是一项简单的实践活动,它实际上服务于高校教学总的教育目标,并随着教学理念和时代形势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它已经成为了日后高职教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其次,开展多种多样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需要广泛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从而在无形之中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和激情,同时也是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这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兴教学原则。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也遵循一定的选择规范,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将实践活动环节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方面,同时还要加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一些实践调研活动,如关于生态活动的调研、历史文物保护的调研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自行的设计方案、自行考察、自行解决问题、自行获得结论,这就在本质上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

三、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作用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整个教育环节中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理念转变的重要表现,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首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非常重视“以人为本”,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着所学习的一切,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对课程本身的烦躁或者逆反心理,特别是以理论为主的思政课,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获得实践的机会,也就不能提高学生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然不能对课程产生兴趣或者认同感,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充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根本上加强了学生对思政课本身的认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困于课堂之中,使得学生永远活在幻想之中,并不能真切的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社会形式,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社会时间活动。

其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强化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它完全以理论为主,总体上非常的枯燥无聊,因而学生对此总是没有兴趣,课堂气氛也总是非常的枯燥无聊,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消除这种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的没门思政课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因此有的学生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中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同时大部分学生存在思政课无用的思想,在大部分学生心理,学习思政课只不过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已,它并不具有任何的实用性,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或者工作并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使得思政课越来越不受到学生们的重视,以致成为了高职院校的边缘学科,而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在根本上扭转学生的这种想法,让他们在实践中彻底认识思政课本身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综上所述,目前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效果,但为了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入的提到教学效果,各院校还要不断探索、研究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一)很多学校经管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刚刚起步,素质培养体系尚未建立或尚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各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和企业合作越来越密切,有的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校企双方的这样合作时间不长,很多院校还没有达到深度合作的程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双方的合作还处于初始阶段。首先,目前校企合作中学生素质培养还是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参与面和力度还比较小,学生的管理主要以学校为主;其次,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素质层次还比较低,部分院校校企双方对于学生素质培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共识,还没有做系统的规划,还处于摸索阶段。

(二)校企双方对经管类合作培养理念方面存在差异,在认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经管类专业是学校的非重点学科,学校层面上对于此类专业无论是资金还是重视程度上都是不足,认为经管类专业操作性不强,主要是观摩,更多依赖于软件,难度不大,不需要很重视;对于企业来说,有些认为高职经管类学生动手能力差,校内实训水平低,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合作起来难度很大,甚至对高职经管类学生能力产生质疑。校企双方实训条件上的差别也影响了双方的合作。经管类相关专业的实训,如营销、物流管理等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与实际操作差别较大,很多流程不能很好的练习;加之校内老师大部分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这种校内外实训水平的巨大差异影响了校企双方在合作培养学生方面的合作。

(三)校企双方重视对职业技能培养,但对职业道德方面不够重视

一方面,相比较本科生的全面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定位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强调在较短时间里,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这种目标定位使得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面很难投入大的精力。另外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越来越重视企业的要求,重视技能培养,轻视思想教育的情况比较普遍。当前各个高职院校中,学制大多为两年半甚至两年,思政教育课被压缩甚至被严重压缩,学校和学生对思政从认识上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是一种轻松的事情,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思想认识不利于思政工作开展;另外,现在各高校热衷开展各种学生活动,但过多的学生活动和学生不高的领悟能力,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都是不利的。

(四)校企深度合作给经管专业合作培养人才提供机遇,促使很多高职院校积极尝试

当前,随着校企合作条件的成熟和合作深度、广度的加强,给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带来了便利条件。首先,校企双方对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共同需求给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以往校企双方合作得到的双赢给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了动力;其次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也给双方合作提供了物质保障,相关政策的支持给双方合作提供了便利。另外,校企双方对合作培养人才迫切性的认识有利于双方坦诚合作。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实践方面,常州科教城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经管专业校企合作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与方式探究

(一)分年级设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计划,提升高职素质培养的针对性

有关院校实践表明,按年级通过校企合作,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效果更好。大学一年级,首先让学生料及自己的专业情况,明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在大一每学期两门左右专业概括的课程和实训,让学生尽快了解本专业基本情况,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定期邀请企业优秀骨干人才到学校进行专业领域的介绍和优秀员工素质的宣传,并适时的将学生带入相关合作企业进行专业感性认识。在基本素质上,通过优秀企业素质的宣传以及企业的创业历程的分享,激励大学新生的积极人生观。大二阶段开始进入专业课学专业学习初习密集时期期,可以多找机会将学生带入不同的相关企业参观,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状况。定期进行校企互动,主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主导产品升级计划和开发新产品所涉及的技术;大三上学期或者下学期学生将进入顶岗实习,这时学生一个重要任务是进行毕业设计,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岗位结合以前的学习所得进行论文撰写,学生论文可以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

(二)抓好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发展至关重要,不能很好规划大学生活的学生大学里很难成为优秀的学生,因此在高职新生入学时,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首先根据教育部要求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指导》三门公共必修课,并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开发相应的选修课程,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开设知名人士创业案例等方面的课程,国际商务专业可开设网络礼仪等方面的课程,会计专业可开设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企业或校友从企业和市场的视角进行职业规划辅导和讲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另外在职业指导工作中,为了全面了解毕业生走入社会的适应情况,学校还可以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基本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样就给学校适时调整今后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积极打造富有经管特色的系部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

经管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注重合作、团队意识,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活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将企业文化精髓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五彩校园文化,其中银色技能文化展示的是学校“学技能、比技能”的氛围和学生拼搏的精神,蓝色创新文化是构建“创意工作坊、实践训练营、成果展示厅”为载体的“蓝色”创新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两种文化,该校经管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首先,举办专业技能节、创业实践活动,通过竞赛来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其次通过举办“与企业家面对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把行业要求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再次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作用,力争各专业都有学生专业性的社团,可以聘请校内及企业人员担任各专业社团指导老师,通过举办及参与一系列专业活动,将学生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提高专业技能。

(四)加强与企业在课程开发、教学和实训方面的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学习、专业素质是未来就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应将专业学习放在首位。首先,校企合作,制定适应市场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每年要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进行修改,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校指导或是下企业调研等形式及时了解市场需要、市场变化,制定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合作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人员担任成员;其次在师资、教学方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引进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进入学校担任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加大兼职教师比例,改善高职经管专业的师资水平,每学期轮流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及时了解市场和企业要求,增加实践教学经验;再次,加大与企业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方面的合作,高职经管类专业在课程建设建设上应加强调研,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其中;在教材编写方面,积极与企业人员合作撰写,特别是实训方面的教材和章节可以让企业人员编写。最后,校企合作进行科研活动,要积极与企业开展横纵向课题的合作,可以让学生担任基础性的工作如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工作。

(五)认真做好学生课外实践和顶岗实习工作,充分锻炼职业适应能力

篇(3)

一、 了解班级具体情况

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协管班级,首先要做到了解对口协管班级基本情况和特殊情况,班主任班级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我对口协管的是18级电商班,该班有37名学生,男生33名,女生4名。其中走读生2人,失去双亲学生1人,目前有6人表示愿意读三年职高后参加升学考试,其他30名学生都愿意转段升学,1人想当兵,据班主任介绍:“学生整体除学习文化课有困难外,其他方面表现良好,现在虽与自己班级管理目标存在差距,但管理工作属正常发展”。但实际观感是:该班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主动学习习惯没有形成,大多数学生心中无理想信念,行为习惯虽较其他班表现略好,但不具有表率示范作用,比如男生吸烟、不讲个人卫生、礼貌礼仪尚不优秀,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等。针对班级具体情况,为实现班级管理制度完善、落实,实现班级育人目标最大限度实现,作为协管党员,制定相应的协管工作计划如下。

二、 帮助完善班级班委组织机构

1、在原有班委成员基础之上,健全班委会组织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帮助班主任实施班委成员培训,力促让每个班委成员明确岗位职责,理解班委成员之间分工不分家协助班主任开展班务,最后达成配合学校育人目标、自理自立管理意图的实现。

2、挖掘、调动班内共青团员的潜能,组建班级支部,实现班委、支部、班主任管理班级合力的形成。

三、密切联系班主任、班委成员、班级支部成员不定期开展交流谈心,深层次了解班级管理中的难点,帮助班主任、班委、支部拟定解决办法,配合实施协助。每月不少于2次进班参加班会课,解决班级产生的问题。

1、根据实际做好学生文化课学习厌学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力争实现学生由不知为什么学到知道、不愿学到愿意学、学得不好不自信到有自信的思想转变。协助处理好突发事件。

2、联系“困难学生”。作为党员要及时了解掌握该班“困难学生”的情况,抓住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启发觉悟,提高认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起到督促、帮助、引导的作用;

3、在协管班级管理工作过程当中认真计划好示范岗创建区域的工作,和班级学习园地的指导工作。将具体协助工作的内容、时间做详实,措施做具体,效果做实在。

4、利用周末、晚自习或课间的机会,和学生谈心聊天,排查学生各类心理隐患,及时辅导学生培养提升社会交际交往,有效处理各类矛盾,平时关心学生宿合生活,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成长环境。

篇(4)

关键词:技工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调查

课 题:本文系2010年江西省技工院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XJGYX-10-27)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结构调整,技工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学生存在较多的行为和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对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江西省现有技工学校约90所,2011年招生人数约6万,在校生人数约为15万,形成了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普教系统中的中高职院校与技工院校相互融合,约一半的技工学校已经发展成为集高职、中专、技师学院等各类职教办学类型于一体的职教综合体。笔者抽取了14所技校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技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二、调查结果

1.被调查技工学校的基本情况

在14所被调查技校中,纯技校有5所,纯技师学院有1所,高职与技师学院一体的院校有4所,中专技校一体的有3所,职高技校一体的有1所,这种发展态势决定了各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从办学性质上看,公办11所,民办3所。办学层次越多,在校生规模越大。

2.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概况

从开展心理教育的时间、机构、经费、专项计划四个方面来看,职教综合体都明显强于纯技校。5所纯技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时间均小于1年,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只有1所,其余4所均未设立,而高职则全部设立。心理教育的负责部门是学工处的占被调查学校的78.5%。有4所纯技校没有专项心理教育计划,每年的经费均低于2000元。

3.技工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

64%的技校有校级领导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中专技校一体的技工院校都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纯技校都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

4.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情况

20%的纯技校和67%的职教综合体配备了执业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专职心理教师,表明纯技校专职心理教育师资极为薄弱。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背景:心理学占48.1%,教育学占14.8%,思政专业占18.5%,其他占18.5%。兼职教师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只有13.7%。可见,技工院校心理教育教师十分缺乏,现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不高。

5.技工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情况

开必修课的占28.6%,在德育课中渗透的占35.7%,开选修课的占35.7%,有28.6%的技校每学期开设心理讲座次数小于等于1次。

6.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及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情况

四所纯技校未建立心理辅导室,35.7%的院校具备软件心理测评手段,35.7%的学校未进行过学生心理测评。用计算机建立心理档案的只占14.3%;通过现场、电话、网络和信件对学生全方位辅导的有3所学校,占21.4%;有现场咨询的有4所,占28.6%;没有任何个别心理辅导途径的有4所,占28.6%;有11所学校通过班会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占78.6%。被调查学校普遍认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缺乏专业教师、没有好的教育模式、缺乏经费以及没有合适的教材等。

三、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很不平衡。多层次办学的技工院校开展的较好,而规模小的纯技校心理教育还处于原始状态。

1.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能力建设薄弱

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纯技工学校基础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没有专门的机构、计划、师资和经费投入,归根结底是领导重视不够。

2.教育目标不平衡,呈现出医学化、德育化的倾向

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解决思想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影响了心理教育的质量。

3.教育内容狭窄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讲座和活动大多是围绕心理问题而展开的,表现出重问题解决、轻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

4.教育流于形式

由于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严重缺乏,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措施。

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 高职 人文素质 课程设置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立德树人提出新的要求下,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 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家首批示范性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及课程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如何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既要注重职业人的培养,又要注重社会人的培育;既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素养的提升等等方面做了有效探索。

一、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1.构建职业导向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以“职业为导向”为建设原则,构建“三四五三三”制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三四五三三”制即:“三维素养培育、四类课程设置、五种能力融合、三方平台建设、三年学习贯通”。以培育“职业精神、职业心念、职业人格”三维素养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出发点,对应设置人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人文艺术修养课程、人文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就业与创业教育4类课程(群)模块。以融合“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人文思维与科技思维、人文方法与科学方法、人文道德与职业规范、人文精神与创新创业”为设计理念,对应设置“自我认知与体验学习、活动熏陶与自主学习、内化修为与开放学习”3方实践平台,人文教育课程开设将贯通学生3年学习全过程,确保不断线、不掉链。

2.设置知行合一的人文教育课程内容。以“知行合一”为建设原则,跨学科交叉、跨课程知识线索整合设制人文教育课程内容。人文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共通,共同构教育课程教学活动内容。

3.建立职责清晰的人文教育课程构架。以“分类管理”为建设原则,构建以“设计、运行、服务”为职责任务的人文教育课程组织新架构。以“设计、开发、营销、监控、培训”为职责任务,人文社会科学部编制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课程计划、课程讲义(教材)、学生选课指南、教师教学指导手册、课程教学实践指导书等教学文件,进行任课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资源库建设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建设工作;以“组织、管理、实施、评价、反馈”为职责任务,各二级学院负责人文教育课程的选课排课调课、师资安排、教室安排、实践教学管理、学生成绩评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建设工作;以“协作、参与、承担、评价、反馈”为职责任务,学校各相关教辅部门负责课程体系评估、组织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及学术讲座等教学任务。

4.建设进退有序的人文教育课程机制。按照“确保精品”的课程建设原则,首先,构建校校合作、行校合作、校院合作、团队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最大范围地利用整合区内外人文教育界优质机构的优质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构建高效的校级人文教育课程资源收集、开发、整理平台。其次,构建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机制及课程的末位淘汰机制。在人文教育课程必修课程中,每学年淘汰更新20%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题内容;人文教育选修课程实行双“淘汰”制,每学年淘汰选修人数不足20%的课程模块(群)及课程,每年淘汰更新20%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题内容。

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2项国家级及区级教学成果奖成果、2门区级思政精品课程及其他适用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优秀成果.

1.系统设计、整体解决

人文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学习认知特点、课程特色及课程资源再建设、再开发等各方面的因素、又需要提供师资配备、教学设施保障,并不是将现有的人文教育课程优质资源的简单叠加。同时遵循边建边用的原则,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各类课程资源。

2.把握共性、体现个性

在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不仅要针对专业教育及岗位素质要求,建设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文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同时还需要重视形教育课程建设的特色特点,并要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课程框架设置中注重课程资源的层次性、多元性,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灵活自如、简便并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不断丰富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3.逐步完善、持续更新

人文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繁杂、内容庞大,需要跟踪国内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与先进做法,不断完善学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建设机制。因此,学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全员参与、群策群力、滚动发展、不断充实的动态过程。

三、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内容

1.课程开发

对应课程模块(群)组建相应的校级人文教育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同时在全校的范围开展人文选修课程设置相关问题调研,以此确定人文选修课程名称及主要内容,限时完成课程开展工作,计划在2013年春学期完成全部必修课程开发,计划在2013年春学期前至少完选修课程6门课程的开发工作,2015年秋学期前完成全部人文选修40门课程的开发工作。

2.教学文件

教学文件主要包括8个方面内容。一是课程调研报告;二是课程教学大纲;三是学生选课指南;四是实践教学指南;五是教学任务指南;六是教学资源指南;七是课程教学任务书;八是课程评价.

3.教材建设

对于人文教育必修课程,按照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使用指定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指定教材内容,并把呆板枯燥的教材语言转化为鲜活富有感染力的实践教学语言,实现教材课程体系向教材教学体系转化。对于人文教育选修课程教材分三个阶段建设:一是临时选用阶段。即选用国内优秀人文教育课程教材;二是校本教材编制阶段。即编制校本讲义、校本人文教育课程教材;三是正式教材出版阶段。即在校本教材建设成为校级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建设成为公开出版正式人文教育课程教材。

4.网站建设

根据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程基本情况、教学情况、学术研究、人员构成、师资队伍情况、教改与教研、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学大纲、参考资料、网络课件、使用教材、学习方法、作业习题、课程特色等相关内容建设成网络资源, 使广大学生和一线教师及其他需求者可以及时准确、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1]

5.素材建设

联合企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单位,根据教学的需求,通过收集、整理现有已成型图片、视频、音频、图书资源,引进、购买、研制新的素材资源,建设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素材资源库。建成后的项目包含以下四个模块:音频模块、图片模块、视频模块及图书资源模块。通过资源库可提供按素材属性划分的不同类型及需求的分类检索,为师生教与学提供服务。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1.人文教育一体化课程结构图

2.组织实施

2.1课程组织

按照“分类管理、分工合作”的原则组织落实课程教学。必修课程由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部负责课程的整体设计、建设、监控、评价及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等工作,二级学院负责课程选排调课、师资安排、教室安排、教师教学评价等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按照教学任务指南中设定的主题内容,确定部门相应的教学任务;选修课程,人文社会科学部负责课程的整体计划、设计、建设、监控、评价等工作,二级学院负责课程选排调课、师资安排、教室安排、教师教学评价、学生成绩评定及实践教学组织工作等、各有关职能部门按照教学任务指南中设定的主题内容,确定部门相应的教学任务。

2.2课程安排

对于必修课程的安排要求与2012年秋季学期教学安排相同,在学生3年(1-6学期)学习期间全程贯通安排;对于选修课程安排:一是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由二级学院组织指导学生选修课程(以60人为限,不足40人不开班);二是选修课程安排2-5学期开设,2-3学期为正式选课时段,4学期为补选时段,5学期为补修选课时段;三是每学期选修课程分上下时段选修课程,1-9周为上时段,10-17为下时段,每时段学生限选1门课程,每周在2天时段内设置课程;四是每学期选修课程分2大课程模块、8个二级学院分2组单位,以“2×2” 交叉模式安排选修课程;五是学生3年时间需完成4门选修课程的学习任务,计8学分,128课时(理论84课时、实践44课时)。

2.3课程教学

对于必修课程,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可由一个教师承担,也可由不同教师共同承担完成;对于选修课程,课程教学任务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分别完成。理论教学教师每学期需完成每门课程21个课时教学任务及理论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总成绩汇总录入等教学任务,实践教学教师每学期则需按照实践教学指导书内容与要求,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完成每门课程11个课时教学任务、实践教学成绩评价等教学任务,学校各有关职能部门每学期则需完成4个课时的学术讲座或对应的实践教学组织活动等教学任务。[2]

2.4成绩评定

建立以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人文教育课程考核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及学生答辩考核组成,权重分别占30%、40%、30%。理论教学考核由理论教学教师负责,以理论教学课堂纪律纪录、作业纪录、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等为主要考核点,要求在学期学习末一周内评定;实践教学考核由实践课堂签到纪录(学术讲座、主题班会)、学习期间有无违章违纪纪录、实践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记录或完成记录(参与学校实践活动及“五个一工程”)成效等为主要考核点,由实践教学教师在学期学习第二周内负责评定。最终由理论教学教师负责汇总学生理论与实践学习成绩,并录入教学系统。

五、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教学监控与评价

1.课程监控

由“监测机制+监测方法+反馈机制”等为要素构建人文教育课程监测反馈平台,即思政与人文社会科学部将选聘人文教育课程质量评价专职干事1名,负责期初、期中、期末课程计划、课程运行、课程检查、课程评估与信息反馈等工作,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员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修正解决,以保证课程质量,保持课程资源的持续更新等。[3]

2.课程评价

每学期,根据人文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情况,对人文教育课程进行等级评定。对于连续2个学期达不到选修总人数20%的选修课程模块及课程,确定为不合格课程模块及课程,需要课程再开发、再构建、再设置;对于连续2个学期课程考核分值处于末位的必修课程教学专题,评定为不合格课程专题,需对课程内容再整合、再构建、再设置。

3.评价运用

对于连续2个学期达不到选修总人数20%的选修课程模块及课程,确定为不合格课程模块及课程的,连续2个学期课程考核分值处于末位的必修课程、评定为不合格课程专题的,分别给予1个学期的整改开发试用期,在整改开发试用期内仍达不到考核规定的,面向全校重新聘任课程负责人。对于专业教学团队中必修课程不合格专题内容连续2个学期达到30%以上,选修课程不合格课程连续2个学期达到60%以上的,面向全校重新聘任专业负责人。

参考文献:

[1]陈映;新型综合性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N];光明日报;2006年

[3]何祖建;走出当下人文素质教育困境的选择[N];光明日报;2009年

篇(6)

关键词:职业生涯 竞争力 职业规划

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大学生分配体制变革,并推动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并且随着知识、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职业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这时需要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同时进行准确的定位,进一步建立全新的就业观,不断满足岗位需要。在职业意识、竞争意识等方面,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相对比较薄弱,在进行择业时,通常处于一种盲目状态。为此,高校需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的规划与设计,改变学生就业观相对落后的现状,进而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目标。

1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设计的现状

为了深入研究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设计,通常情况下,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设计的现状,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2005年9-11月笔者通过随机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濮阳职业技术学院1000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本文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在职业规划与设计方面,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①在自我意识方面,虽然大学生已觉醒,但是在自我认识能力方面,总体上来看,大学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等。②对于职业定位和职业类型的选择,大学生通常情况下都持有乐观的态度,在自我独立方面,已经具备了理性的判断能力,但是不能有效的定位职位。③对自己的未来预期,多数学生还缺乏信心。④在职业规划与设计方面,相应的意识半数学生还不具备,同时没有看清自己的职业目标。⑤能够找到实现自己职业理想途径的学生不到35%。⑥对于今后所从事行业的基本情况,近半数学生没有主动了解,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⑦得到有效就业指导的学生不到25%。⑧对于自己理想的职业要求与自身条件之间的差距,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度发展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国际互联网络开通,推动了我国社会建设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的宏观环境。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国际互联网消极方面的影响,同时,互联网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冲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崇尚放任自流的思潮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泛工利化”的倾向广泛存在于大学生中,进而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产生严重的影响。

2.2 高校就业指导发展失衡,缺乏系统化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通过就业指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就业能力,以及相应的生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组织开展就业指导,一方面为毕业生提供一次性的就业帮助,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认为“不应该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某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的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有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开始实施就业指导。但是,这种就业指导在各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甚至将其理解为“安置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等,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就业指导失去自身的意义。

2.3 个人主观意识薄弱,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①对自己缺乏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对自己的优势分析不到位,同时对自身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自己的职业规划失去有力的支撑;②在自我认识方面,虽然同学认识较为全面,并且明确职业方向,但是,由于缺乏主观努力,导致很多好的职业规划没有成为现实;③追求职业缺乏主动性,进一步冲击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和设计的实效性,使得大学生群体追求职业的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④学校没有专门思考职业目标定位的高度、择业观念等,与社会的现实人才需求相比,大学生的职业定位高度和择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差距。

2.4 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对于高校来说,在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① 与职业发展相比,学校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同时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性。在美国,到了八年级(高中)的时候,就开始针对职业兴趣邀请专家对孩子进行分析,相比之下,我国的做法依然停留在分文科生、理科生的阶段,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对于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等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虽然高校成立了相应的就业咨询指导机构,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学生的职业意识较为单薄,进一步增加了选择职业的盲目性。②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在职业指导工作方面,学校还没有完全做到位,在获取职业信息、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等方面,在为学生提供帮助,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③专职指导人员比较匮乏,并且职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虽然高校已经组织开展了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并且在获得社会职业需求信息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设置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等方面依然比较欠缺,并且多数学校还没开设大学生职业设计和规划课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3 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设计模式

3.1 涉及职业规划教程,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设职业规划教育相关的课程,将有关职业规划的知识与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方法,并且根据社会环境、技能要求等,适时调整学生的职业规划。

3.2 改革学校教育教学体制 首先,实行学分制,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一方面,在高考后填写志愿的过程中,我国的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学生选择的专业,往往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影响自己的终身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以及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社会发展相比,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情况存在滞后的现象,进而难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次,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校来说,其思政工作主要包括:“两课”教学、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都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教育与学生实际相互脱离,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3.3 职业生涯规划与综合能力相结合

①了解常识,调整心态。在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常识,只有具备一定的常识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心态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等渠道,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心态。②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合理规划。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需要以自我认识为基础,通过全面、客观、深刻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气质等特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正确定位奠定基础。对个人的身心特点,通过自我测评法、他人评价法等进行自我分析,进一步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合理判断,进而对职业的适应情况进行判断。③结合实际,实施方案。根据制定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自身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步骤、措施与标志,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对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奋斗策略。④根据环境,适时调整。该步骤又称职业生涯评估,通常情况下,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遇到困难不可逃避,但是需要对思路进行清醒的分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如果无法克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调正方案,避免浪费时间。

参考文献:

[1]曹军芬.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设计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04).

[2]董伟.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篇(7)

关键词:专业教师;医学民族班;辅导员;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54-02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随着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民族地区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我校采取了专、兼职辅导员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来加强对医学生管理工作的力度。作为一名年轻的专业课教师,要想把兼职辅导员工作做好、做深、做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今社会因医患事件时有发生,加上新入学的医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自我调适能力较弱,同时辅导员队伍还存在着机制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使得学生管理面临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增多,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大学生不良事件或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除了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注重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培养他们成为医术与医德并重的医务人员。作为一名临床专业的兼职辅导员深知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易,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医学民族班级简介

全班总人数100人,由两个小班级组成。其中:已休学1人,检验、影像等专业转入5人,退伍复学1人。班级男生46人,女生54人。从生源地来看:班级来自省外的学生9人,来自省内的学生91人。少数民族76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6%。班上有1名同学信仰宗教,共有民族14个。全班宿舍分布22个,男生10个,女生12个。班级共青团员80人,群众20人,全班均未上过党校团校。学科背景:中职单报高职入学9人,文理综合2人,其余89人为理科生。这就是班级的基本情况,单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医学民族班级学生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辅导员管理模式对该班级进行管理,会显得捉襟见肘。青年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管理医学民族班级有他的优势。

二、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优、劣势分析

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不仅可以充实辅导员队伍,与专职辅导员互补形成合力,而且还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思政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专业教学三赢。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具有的优势:青年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易于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专业教师的知识背景有利于加强工作的实效性,在学习上能够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交流,快速有效的解决医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能给予学生专业上的帮助(比如:医学知识入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专升本等);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无形中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当然,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也存在一些劣势:比如,在学生管理方面比起专职辅导员而言显得经验严重不足;专业课教师兼职辅导员难以投入充分的实践和精力。

三、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创新管理模式

作为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应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为人处世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并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做细做好各类学生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要切实承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节奏。

1、抓好入学前教育和医德教育。除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各种信息,关键在于做好学生的医德教育。民族班的医学生生活独立意识很强,大部分同学不善言谈,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导致班上小团体居多,这给班级同学关系的融合带来挑战。针对上述情况,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要利用专业的优势,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专业课学习中来,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专注专业学习的共同目标中实现融合,于此过程中,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背景、、地域风俗、生活习惯、为人原则等,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树立辅导员的威信,对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医德教育容易达成医德共识,这也有助于同学关系融合,而医德的教育和熏陶从新生进入校门那一刻起,就应不断的进行着。专业教师毕竟是医学专业出生,我们对医德的深刻内涵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理解比专职辅导员要深刻得多。可以说,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步入神圣医学学府意味着志愿献身医学,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样的誓言所蕴含的意义。

2、抓好常规教育和制度建设。医学民族班学生个性特点突出,独立性强,和普通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班级凝聚力差,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根据民族特性重点培养一批学生骨干,用骨干力量的感染力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民族班的学生内心比较敏感,家庭情况普遍不好,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针对这些特点,我通过建立微信群、腾讯讨论群、QQ交流平台、不定期集中开班会、开班委会、室长会议、单独约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各种状况,搭建多种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全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做好心理辅导只是学生管理的奠基石,面对这个民族特色非常鲜明的群体,必须要用铁的制度和纪律作约束,用纪律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促进学风。有了制度和纪律,执行是关键。因此,辅导员要做的就是选出学生骨干,让学生骨干监督全班同学,以确保制度和纪律的顺利执行,简而言之,就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实行学生自理。

3、丰富活动载体和能力舞台。新生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满怀憧憬,他们有激情,爱幻想,把大学当做理想的天堂。教师要保护他们的热情,更要努力使他们不要迷失在“天堂”里。适时适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提高能力。学生干部竞选时尽量要求每名同学都能站到台前展示自己。另外,辅导员要未雨绸缪,积极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锻炼的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承担责任的经历和体验,在岗位上锻炼能力,在岗位上实现自我发展。班级里能提供的锻炼岗位毕竟有限,辅导员应该做好统筹安排。学生干部岗位设置不拘泥于形式,可以因人设岗,寝室长、楼层长、各科课代表、级队管理委员会成员等都是锻炼岗位,已经担任学生干部的不得兼任,推荐至团委和学生会的优秀学生干部不在班级兼职,积极向各学生社团组织推荐优秀学生,班级学生干部也可尝试实行定期轮换的方式。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如中秋茶话会、特困生座谈会、第二故乡――都匀一日游、茶博园猜谜一日游、大学生活主题教育、共度中秋晚会、迎新晚会、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民族风俗分享盛宴、基础学科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

4、狠抓学风建设和能力培养。走入象牙塔便是进了“保险箱”,或是觉得学习了十几年,该松口气歇歇了,这类学生有种“一劳永逸”的思想,精神世界空虚,容易出现“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消极做法。因此,入学伊始就应把医德教育放在首位,用医德教育来引领学风建设。同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向自己提问,敢于向教师提问,敢于向书本提问。要建立诚信奖惩制度,严惩考试作弊,保证学生的竞争环境公平、公正,促使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医学高职高专三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尊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辅导员针对部分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个性强、独立意识强,纪律观念淡化等一些特点,以及群体学生当中的个体差异(身体条件不好、思想状况不稳定、家里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思路包括:特困生工作,抓两头、带中间,个别心理辅导、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等。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辅导员只有不断坚持研究每一名学生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重视个别谈心工作的开展,了解具体情况,做学生的知心人,使学生有话敢讲、有话愿讲。开展“有事请讲,心愿墙、QQ、微信留言”等活动,建立网上电子邮箱,使学生有袒露心事的机会,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保障新生有序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