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前儿童语言特点

学前儿童语言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7 14:55: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前儿童语言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前儿童语言特点

篇(1)

关键词:环境因素 幼儿 语言能力

众所周知,妊娠期,胎儿就具备了听的能力,听力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妊娠期,对胎儿进行听力训练,可为日后的语言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听力基础。可见从孕育过程到出生后字词句的发展,都离不开有声世界,都要在听说相结合的语言环境中完成。

一.幼儿期语言发育环境

爱因斯坦明确指出:“一个人发展智力,形成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幼儿语言的发展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幼儿语言最初发音阶段在家里,但语言形成与发展大多在托幼机构中进行的,它是幼儿重要的语言形成环境。幼儿说话,用正确语言表达想法,完成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已成为托幼机构肩负的使命。因此,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获得语言知识,有效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正确的交流。

二.幼儿语言发育的环境因素影响

从教育的层面讲,对影响儿童语言发展因素的研究可以揭示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把握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对语言能力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1.家庭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不同形态幼儿家庭环境与其语言发展能力有关,幼儿期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其发展有赖于家庭语言氛围的营造。家庭中幼儿缺乏父母关爱,遭受冷遇或打骂,将会导致其性格内向孤僻,寡言少语,出现口吃、缄默症等,重者甚至影响到智力发育。但聋哑夫妻生下健康婴儿,专门请人与孩子说话,营造有声环境达到其子女获得语言能力正常发育的机会。

2.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幼儿语言发展需营造一个愉悦的语言环境,幼儿在宽松环境中受到语言的积极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绘声绘色为幼儿读故事,不同角色运用不同音调来表达。在分类阅读中,幼儿体会到不同人物或动物所运用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领略到语言与文字的博大精深,使幼儿在此环境中感受语言魅力。在沟通中体会到说话与交流的乐趣,逐渐掌握语言技巧,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其语言发展。家庭中,家长注重与幼儿的有效沟通,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特点。

3.教育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学前期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语言开始出现并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使用表象和词语来表征外部事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幼儿创造语言表达机会。课堂上,不带有感彩,不剥夺幼儿的说话权利,让更多幼儿获得说话机会,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此外,语言活动区域也显得十分重要,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人,所以语言区活动规则的制定要实现自主化。幼儿可以分班、分组自主讨论制定语言区的活动规则。

三.结语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据有关调查显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能够从其语言发展中表现出来。因此,在语言发育敏感的幼儿期,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肩负起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育的重任,要了解影响语言能力发育的诸多因素,并在生活中运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把影响因素转变为促进因素,以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发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揖建.论幼儿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3,(5):19-20

[2]贺利中.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3):31- 33

篇(2)

【关键词】认读教法;英语浸入式;双语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08-05

“浸入式”又称“沉浸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儿童在园的全部或一半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只使用第二语言,既用第二语言讲授第二语言,又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自“浸入式”英语教学实验在我国开展以来,能否在“浸入式”环境下对儿童进行早期英语词汇认读教学,这一直是教师和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有研究者认为,在幼儿园阶段进行早期认读教学会加重儿童的认知负担,对儿童的母语发展和第二语言学习造成不利影响。〔1〕也有研究表明,学前阶段第二语言认读教学的效果受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儿童母语、第二语言特点以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绝对化。〔2-5〕与其他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浸入式”教学常常为儿童提供直接、宽松的第二语言习得空间。因此,在“浸入式”环境下开展早期词汇认读教学是否会增加儿童的认知负担,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此同时,国外对第二语言早期认读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在英语文化背景下进行的,〔6〕针对我国儿童早期英语认读方法和效果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难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本研究拟在控制母语认读教学条件下,通过三种不同英语认读教学方法,考察英语认读教学对我国学前阶段儿童英、汉两种语言词汇认读效果的影响,目的在于探索学前阶段开展早期英语认读教学的可行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随机在北京市某浸入式双语幼儿园大班中选取64名母语为汉语的儿童,其中男孩36名,女孩28名。被试平均年龄为72个月。

本研究自编词汇认读测试材料,共选择24个汉语词语,根据词长(笔画数)、音节和词频指标,将这24个词语分为6组,分别为双音节高频长词、双音节高频短词、双音节低频长词、双音节低频短词、三音节高频词、三音节低频词,每组4个词语。儿童每答对一个词得1分,满分为24分。同时,本研究共选择20个英语词语,根据词长(字母数)、音节和词频指标,将这20个词语分为4组,分别为双音节高频长词、双音节高频短词、双音节低频长词、双音节低频短词,每组5个词语。儿童每答对一个词得1分,满分为20分。汉语词卡按照音节由少到多的顺序,以4×6的矩阵呈现给被试;英语词卡按照相同顺序,以5×4的矩阵呈现给被试。测试时,主试向被试出示词卡,请被试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认读词卡上的所有词语。汉语和英语词汇认读测试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3和0.91。

整个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词汇认读测验,主试对64名儿童进行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水平前测。第二阶段为干预阶段,将64名儿童随机分为三个班,对三个实验班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对于英语词汇认读教学,实验1班采取整词认读法,教师在教儿童认读英语词汇时出示整个单词,要求儿童直接看词跟读,不单独教授任何相关语音知识;实验2班采取音标认读法,教师在儿童认读英语词汇前先教授相关音标知识和26个字母读音,然后开始词汇教学;实验3班采取字母拼读法,教师根据不同单词中每一个字母的具体发音,教儿童根据字母进行拼读,在拼读过程中教师不单独教授任何音标知识。三个班的英语词汇认读分别由3名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和要求相同,但方法不同。通过对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家长的访谈,本研究对3名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进行了1~5等级评定,未发现显著差异。三个班的汉语词汇认读教学则由同一名教师担任,教学内容、要求和方法均相同,即首先教授儿童汉语拼音知识,然后结合幼儿园认读教材进行汉语词汇认读教学。第三阶段为后测阶段,在干预实验结束后,主试对三个班儿童的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水平进行后测。实验采取双盲形式进行,实验班教师和被试均不知道实验目的。

二、研究结果

以认读教学方法为自变量,以英、汉词汇认读前测成绩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实验班的英、汉词汇认读前测成绩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三组儿童两种语言的认读能力在实验开始时处于同一水平(见表1)。

以认读教学方法为自变量,以英、汉词汇认读前测成绩为斜变量,以英、汉词汇认读后测成绩为因变量,进行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了英、汉词汇认读水平的前测影响后,英、汉词汇认读后测成绩的组别主效应均达到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字母拼读组英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整词认读组汉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s<0.001)(见表2、表3)。

三、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在不同英语词汇认读教学环境下,对早期半浸入式双语教育环境下儿童的英、汉词汇认读能力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音标认读组儿童英、汉两种词汇的认读成绩均为最低。这一结果说明,传统音标教学不利于学前儿童英语词汇认读能力的发展,而且可能对儿童的母语认读水平造成不利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知识之间产生的负迁移造成的。尽管有研究表明,母语语音意识能有效预测儿童对第二语言新词的认读,〔7-9〕也有研究发现汉语拼音水平与英语拼写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0〕语音意识在汉语这种非拼音文字的阅读中具有同样的预测作用,〔11〕但是这些研究均没有考察两种语言语音意识获得的先后顺序,也没有涉及音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在学前阶段,儿童对语音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而音标作为一种抽象的语音知识又需要较高的记忆、分辨、比较和综合推理等认知能力,因此,当两种语音知识同时出现时,儿童的认知负担大大增加,导致儿童对两种语言语音知识的混淆,影响了认读效果。

本研究还发现,字母拼读组英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整词认读组汉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基本相符。大量有关英语拼读规则的研究发现,儿童对语音与字母对应关系的认知能力是预测儿童英语认读水平的重要指标。〔12-15〕由于在运用字母拼读教学法时没有首先针对音标知识进行教学,而是强调让儿童在对不同单词的认读过程中逐步习得语音与字母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减少了音标学习负担,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导致的负迁移,因此儿童会表现出较好的英语词汇认读成绩。另一方面,对以汉语为母语的阅读困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对比研究发现,图形记忆、加工能力的低下是汉语阅读困难儿童的主要认知特征。〔16〕整词认读法虽然降低了英、汉两种语音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效应,却忽略了儿童对拼读规则的认知,而且还会增加儿童对图形记忆、加工的难度。但是,这种长期的图形记忆训练反映到儿童对汉语词汇的认读上,反而会促进儿童对汉字的认读。

综上所述,在传统汉语认读教学条件下,对处于早期半浸入式双语教育环境中的儿童而言,不同英语认读教法会对儿童的两种语言词汇认读能力产生不同影响:在字母拼读教学条件下,儿童英语词汇认读水平显著高于音标认读与整词认读条件;在整词认读教学条件下,儿童汉语词汇认读水平显著高于字母拼读与音标认读条件;在传统音标教学条件下,两种语言词汇认读水平均最低。本研究结果说明传统音标教学不利于学前儿童英语词汇认读能力的发展,而且可能对儿童的母语认读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四、研究启示

本研究结果对当前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具有一定启示。从事英、汉双语教育的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成功的第二语言认读教学不应以牺牲儿童的母语发展为代价,而是要同时促进儿童对两种语言的学习。要实现母语与第二语言学习的相互促进,幼儿园教师与管理者要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模式选择、课程设计、师资配备等方面深入探索。因此,在学前阶段实施第二语言认读教学,仍需采取慎重和科学的态度,充分考虑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园具备的客观条件,不可盲目进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应特别注意双语词汇认读教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一般的口语教学不同,认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熟练地借助视觉或听觉呈现的词汇信息,在头脑中迅速、准确地提取词义。这一过程受到儿童的注意力发展等多种认知因素的制约,同时单词的部位信息、结构特征、使用频率以及拼写规则等也会对儿童词汇认读的效果产生影响。这要求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具备与词汇认读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正确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要随时对儿童两种语言的认读能力进行监控,最大限度地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效果,降低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浸入式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字母拼读教学能有效避免音标学习、图形记忆等带来的负面作用,降低认知负荷,从而在不降低母语认读水平的前提下促进第二语言认读能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双语认读中负迁移的影响只可能减少,却难以完全避免和消除。因此,如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实现两种语言认读能力的发展,仍是今后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

在重视教学模式、方法等外部因素的同时,幼儿园教师也不能忽视学习者主体因素对双语习得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具有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如果能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儿童双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就能事半功倍,提升儿童双语学习的效果。如何在具体的词汇认读教学中体现“活动教学”、“游戏教学”、“快乐学习”的理念,如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挖掘儿童的学习潜力,促进儿童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是摆在学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SNOW C, BURNS M, GRIFFIN P. Preventing reading difficulties in young children〔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8.

〔2〕AUGUST D, HAKUTA K. Improving schooling for language-minority children:A research agenda〔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7.

〔3〕BALL E,BLACHMAN B.Does phoneme awareness training in kindergarten make a difference in early word 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al spelling〔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1, 26:49-66.

〔4〕FITZGERALD J. English-as-a-second-language learners’ cognitive reading processes: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5,65:145-190.

〔5〕HAKUTA K.The debate on bilingu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1999,20:36-37.

〔6〕TABORSP, SNOWC. Young bilingual children and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M〕// S B Newman, D K DICKINSON. (eds.) Handbook on research in early literacy.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1:159-178.

〔7〕WAGNER R K, TORGESEN J K, RASHOTTE C A.Development of reading-related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bilities: New evidence of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from a latent variable longitudinal stud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4, 30: 73-87.

〔8〕JIMéNEZ GONZALEZ J E, HARO GARCíA C R.Effects of word linguistic properties o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Spanish childre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5, 87: 193-201.

〔9〕COSSù G,SHANKWEILER D, LLBERMAN I Y, et al. Awareness of phonological segments and reading ability of Italian children〔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988, (9): 1-16.

〔10〕张积家,林志华. 汉语拼音水平与英语语音意识、英语拼写能力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2, 25(5): 601-605.

〔11〕钟毅平, CHANG CM, HO C S H. 中国香港双语儿童初步阅读能力与语音、文字加工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2, 22(2):173-179

〔12〕SPRENGER-CHAROLLES L,SIEGEL L S,BONNET P.Reading and spelling acquisition in French: 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mediation and orthographic facto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8, 68: 134-165 .

〔13〕SIEGEL L S.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M〕// H REESE.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San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93: 63-97.

〔14〕 KIRBY J R, PARRILA R K, PFEIFFER S L. Naming speed and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s predictors of reading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95(3): 453-464.

〔15〕GEVA E,SEIGEL L S. Orthographic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the concurrent development of basic reading skills in two languages〔J〕.Reading and Writing: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00,(12): 1-30.

〔16〕张承芬, 张景焕,等. 汉语阅读困难儿童认知特征研究〔J〕. 心理学报, 1998, 30: 50-56.

Impact of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on English Word Reading Ability for Children

Zhang Lei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Yan Rong

(Department of English,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