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劳动教育成效

劳动教育成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7 14:55: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劳动教育成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劳动教育成效

篇(1)

檀传宝:劳动教育对于今天的中国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去考虑。

第一,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考虑。你会发现如今在中国,很多社会的病态都与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一些人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赚快钱,还有很多人喜欢炫富,等等……这些社会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得。或者,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很多社会病态都可以归因于与劳动有关的价值观的偏差,需要通过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正如你在问题中所说的,现在咱们国家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很快将会成为第一。我们的人均GDP也已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那么,当我们告别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旧时代之后,有一些课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脑力劳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最基本的体力劳动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定义劳动教育所说的“劳动”呢?究竟怎样的社会安排才更有利于让人们在诙中获得尊严、拥有劳动的光荣?应当怎样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看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直面、回应这些课题,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迫切、重要。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一个能够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劳动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让全体国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从而愉快地劳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这对于新时代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教育本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教育本来就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一个最根本的理由,社会主义运动说到底是为劳苦大众主张权利的,是以承认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为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教育原则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让劳动者克服劳动异化状态,摆脱剥削压迫、过有尊严的生活,这本来就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一个诉求。从价值体系上讲,无论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创造的主体――劳动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教育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办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按照讲的“不忘初心”,劳动教育就应该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劳动技术、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等。在您看来,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檀传宝: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形态,但是形态的划分标准不一样,比如说以场域划分的话,就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谈另外一个标准,我觉得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显的部分,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学一些劳动技能、产出一定的劳动产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认为之所以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外显的部分里面隐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固然要学劳动技术,应该有劳动产品的产出,但是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而是确立劳动价值观。在的价值理论里,非常崇尚和强调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以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教育理论强调体力、脑力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等。开展这些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说:劳动教育要特别注意让孩子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人民。我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这个。

:您认为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呢?

檀传宝:真正要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立起来,当然是要靠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社会风气和家长的观念要有所改变。如果社会本身风气就不好,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劳而获的生活,居然还有很多人羡慕不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想要有效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长在心底其实并不认为劳动观念是重要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这种情况下,谈怎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很困难,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没有加强劳动教育的土壤。

对学校教育来讲,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劳动教育本身要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个学校文化中确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学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那就算是学校有劳动课,作用也会很有限,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认为社会氛围的改变,包括学校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比开设多少劳动课程更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老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异化的现状呢?

檀传宝:目前可以说劳动教育的异化和边缘化非常厉害。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惩罚,比如迟到了罚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劳动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当劳动和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的时候,就是反劳动教育而不是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种异化。

第二,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学习一种技能。设想一下学生花很长时间只是学会怎么剪纸,若这一学习经历对他的课业成绩、身心健康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劳动教育肯定会被边缘化。通过劳动生产和实践的确应该、也有可能学到某种技能,但是劳动如果仅限于技能的学习,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这样的劳动教育怎么可能不被边缘化呢?

第三,把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比如一些毕业班学生平时学习很辛苦,所以学校会组织他们去参观一下工厂、农村,当作生活的调剂,这就更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些劳动安排,认为这就是带着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了。其实所谓的“劳动安排”,基本就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带学生“活动”一下,而这就同时意味着平时学生都不会做这些“劳动”的“活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效果当然会极其有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三种思维或异化、或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里边缘化,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劳动教育,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劳动所蕴含着的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劳动教育其实有时候只是要还原某些人生的常识。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种庄稼,面包从哪里来呢?这是常识,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会忘记,一心想着不劳而获,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其实,劳动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悦的功能。但劳动教育真正的愉悦,应该是对劳动过程、劳动果实的欣赏带来的那种精神性愉悦。在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叫面包节。孩子们种的头一茬麦子收获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苏霍姆林斯基会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家长来品尝。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愉快真正是劳动的喜悦――由他们亲手种植的小麦做成面包的那种芬芳,是劳动的芬芳,能够鼓励孩子以后再去进行新的劳动,而不是肤浅的认为,劳动就是我学习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劳动的愉悦。

:虽然一直以来学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劳技课、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够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呢?

檀传宝: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清楚。教师可能模糊地知道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织学生开展几个相关的活动,但可能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劳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以劳技课举例来说,如果认真去安排的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各科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要让劳技课变成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综合应用的领域,思考孩子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哪些在劳技课可以用得上?这样就既有劳动教育,也强化了孩子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劳技课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思路,而不是只学一个剪纸或者陶艺就叫劳技课了。因此,我是主张劳技课更多的应该是校本的,学校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思考哪些知识可以应用,再去设计劳技课,才是正确的思路。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门的活动和课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通过这一种渠道去实现劳动教育所有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会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专门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专门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历史课、语文课、班团活动、师生交往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除了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两件事。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比如现在很多老师本身已经没有劳动光荣的观念了,甚至有些老师特别羡慕那些不劳而获、挣快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指望他对孩子有正面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这对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关课程的建设要跟上去。比如说历史课,过去的历史教育特别强调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历史课就只讲帝王将相,而劳动者在历史中的意义完全被人忘记,那肯定是不对的。无论是历史或其他课程,都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

这两点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或者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不能渗透到学科教学里,只是偶尔带学生去专门劳动一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那样,可能劳动课甚至都带有反劳动的性质了――因为大家体验到的只是劳作的辛苦,却感受不到其中的价值,孩子们就更不愿意劳动了。所以归根结底,整个教育系统要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科教学都应该配合,再加上专门劳动教育的课程安排,才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您谈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关键,那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实践您刚才所说的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呢?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议?

檀传宝:要让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劳动教育要从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教师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劳动教育要从社会改造的角度去重视。正如我刚才说的,现在有那么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也有两个建议。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师,尤其年轻老师,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劳动价值观,这就好比数学老师不知道数学,那你怎么教?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劳动价值观,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当教师明白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具体要去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课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这种创造性不是异想天开,要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实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但如今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家里的活儿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是很多家长仍然持有的观念。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檀传宝:首先还是要明确,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是一个大前提。具体到家长要做哪些改变?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不要把学习跟劳动看成是对立的。在我看来,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学习,来帮助孩子确立付出努力才能够有所收获这样的“劳动”观念。正如大人要通过劳动去创造世界,儿童要通过学习去获得成长,我们完全可以把劳动和学习建立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勤奋学习看成跟劳动没有关系的一个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如果认真学习,也可以视之为勤劳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鼓励的。

第二,家长不能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看成是与儿童生活没有关系的。你所说的很多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劳动,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少子化时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家务。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却不考虑教育意义的话,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我觉得让孩子适度地参加有意义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学习做主人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进行变革。一旦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就会自觉去考虑哪些劳动方式对孩子是合适的。我觉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把学习跟劳动联系起来,是一个最为可行的选择。

:还有另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家长已经能够意识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也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他们是采取以劳动换取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做家务,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教育方式的?

篇(2)

近期,教育部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新闻会,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针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碎片化、内容抽象化、课程实施片面化等问题,建构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目的在于将“传道”与“授业解惑”有机统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通过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途径,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德育素养。同时,提出了加强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另外,为了更加科学地监督和测定德育成效,还拟定建立了第三方评价机制,⑵兰劢峁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而且把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以下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针对德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纲要》进一步提出“传道”与“授业解惑”有机统一的理念。这一理念较好解决了德育与各学科分离的现实问题。仅仅安排“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满足不了中小学生德育的需要。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从性质上讲是一个理论课程,是在理论层面上指导学生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做,怎样才能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但要清楚,其作用是有限的。德育与各学科是不能分离的有机统一体,在每一科的教学工作中都不能缺少道德教育。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要做好榜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告诫学生不能对社会做出有害的事情。为了防止有害行为的发生,每一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有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同时,每一个学科都有陶冶人性情的内在力量。文学、音乐、美术等足以能陶冶人的性情,数学中的数与数的巧合联系,物理、化学的能量转移和光色变化,植物学上的花叶和动物学上的形体进化,地理学上的名胜,历史学上的伟人事迹等等都包含着陶冶人的因素。每一科目的老师,有意识地借用这些学科的特色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针对德育薄弱环节,《纲要》强调了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培养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现在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很薄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禁止做,概念比较模糊;另外,由于法律知识不足,在受到侵犯时,自我防范意识欠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件,必须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让学生知法守法。同时,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使中小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其次,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很重要。“劳工神圣”,这是先生的题词。他反对“吃饭不做事专门暴殄天物的人”。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意识普遍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应该学会生活自理。但是,由于家长包揽所有的家务,只让学生一味闭门学习,孩子渐渐地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孩子会自己穿脱衣服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会做些家务活的时候就让他们扫地、浇花、洗碗等等;会洗衣、做饭的时候让他们洗衣服做饭。总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参加劳动有利于提高其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劳动的意义。劳动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学了很多知识,却失去了基本生存技能,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最后,必须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学生在学校里上德育课,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把德目落实到行动。在学校,老师经常教导学生,尊重老师,友爱同学,爱护学校设备,礼貌对待父母、长辈和他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社会环境的熏染,很多人却不讲社会公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纲要》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把培养学生公德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篇(3)

在初中毕业班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陈剑虹

浅谈级组教学工作目标蒙顺佳

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德育成效马启仁

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伍晓焰

心理医生:班主任的"新"角色林穗迎

试论行为不良学生的心理缺陷及矫治李志辉

对情绪易波动学生的心理辅导探索谢艳梅

天时·地利·正效应——谈批评学生的时机和场合李锦云

学生不健康心理的疏导及预防林先东

高中毕业班学生应试心理的整体调控宋彩仪

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罗淑贤

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几点原因韩秉锐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培养李丽华

浅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及其排除李才仙

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育导刊(上半月) 冯立群

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岑美萍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魏萦

运用心理学优化生物实验教学的探讨刘玉梅

在体操教学中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黎启清

现代教学媒体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关凤庭

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龙应炼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的变革郑其恭,ZhengQigong

人的发展与主体性教育和学新,HeXuexin

论校本课程的特性高晓清,GaoXiaoqing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杜玫,DuMei

学校德育主体性的认识和发挥周慧,ZhouHui

论德育艺术的掌握朱宇波,ZhuYubo

建构中学主体性教育模式的雏型广州市第二中学课题组,GuangzhouNo.2MiddleSchool

"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实验探索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中路小学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及其启示陈彬,ChenBin

珠江三角洲职业高中外语教育的发展型态与特点郑国强,ZhengGuoqiang

继续教育:教师想要什么?——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肖建彬,XiaoJianbin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现代化建设陈添宏,ChenTianhong

小学生英语学习网上即时评价李先启,刘道溶,徐阳杰,LiXianqi,LiuDaojiao,XuYangjie

培养良好校风提高办学水平毕拱文,BiGongwen

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许家勤,杨秀红

让情感教育构筑德育工作多维空间罗伟强

优化媒体组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教育导刊(上半月) 樊杏英

启发创造想象提高思维的灵活性翁美清

有关教育目的的反思性评析杨天平,YangTianping

教育与人的生命价值——一种人类学视界的思考张等菊,ZhangDengju

知识与创新关系新论朱新秤,ZhuXincheng

谈谈镇(乡)如何开展基础教育科研以推进素质教育郭巧智,GuoQiaozhi

"双优教育"行动研究方案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课题组,TheResearchTeamofShawan,PanyuDistrict,Guangzhou

面向全体重在发展——番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验黄亮中,李会霞,HuangLiangzhong,LiHuixia

"个性+期望"型评语之管见陈寿强,ChenShouqiang

信息时代呼唤研究性教学黄崴,HuangWei

语文创新教学"六法"尹佩仪,YinPeiyi

构建具有民航特色的高职课程体系蔡昌荣,CaiChangrong

五年制高职的办学特色吴堂林,WuTanglin

建多功能的实践基地创可喜的育人业绩——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在新形势下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张重煌,ZhangZhonghuang

浅谈新办学校整体特色的形成叶小锋,YeXiaofengHtTp://

校务公开:民主理校的重要举措孔文东,KongWendong

运用督导评估机制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教育导刊(上半月) 湛秀玲,ZhanXiuling

实现管理的高质量、高效益杨爱华,YangAihua

职业教育如何面对"WTO"杨山,YangShan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郭开清

精读课中自学环节的设置李忠慧

地理教学中的知识迁移陈琦

让CAI激活语文课堂教学马慧君

创设情境发展想象丁颖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穷人》教学心得李翠微

巧设诱因启思导学——语文课《鸟的天堂》教学体会朱红瑛

见意趣促乐学刘军涛

以思导学激励创新——语文课《捞铁牛》教学心得周剑虹

感官参与激发兴趣——说话课《我最喜欢的水果》教学体会梁琳琳

春风吹春意浓——《春风吹》一课教学体会梁琼琪

师生互动情知交融——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心得赵斌

弘扬个性鼓励创新——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李卓华

让兴趣叩开学生数学思维的心扉黄冰

激发学生乐学数学梁乙吟

激趣导学掌握算理欧晓燕

激活数学课堂教学夏秋桔

运用Act教学模式激活英语巩固课廖立红

激趣导学攻破学习英语单词难关董振颐

自然教学的激趣创新杨颖仪

美术教学在愉快中"以线达情"陈情

运用成功性原则培养音乐表现力肖静颐

如何体现音乐的"乐"梁翠萍

在综合探索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黄彩虹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肖炜

倾注爱心成功激励——一个后进生转化札记陈淑楷

健康教育第二册《不偏食,不挑食》教学设计教育导刊(上半月) 贺丽春

音乐第九册《青春舞曲》教学设计吴红英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课堂教学纪实邝少梅

全是童声的"小星星广播站"刘燕晖

体育教学也要创设情景卢涛

主动参与各显其能——试析一节劳动课谭小芳

手段灵活形式多样低年级词语教学一得何洁媚

语文教学导入四法林敏红

巧用板画其妙无穷杨莹

篇(4)

关键词:中学德育;现状;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73-01 一、中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期的中学生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一般认为中学德育就是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政治品质、思想品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对中学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除了道德,政治,思想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1]

当问及对德育重要性的看法时,学生、老师、家长的观点不尽相同。

中学生认为: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育(劳动教育)这五项中,智育排第一位,其次就是德育。中学生普遍认为,德育在学会做人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认为:学校是比较重视德育工作的,每学期都有德育安排,教师有时也参加学校德育研究。但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注重应试教育、注重升学率的大趋势下,德育在学校的地位不高、流于形式、效果一般、作用有限。

家长认为:良好的德育对青春期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但是相比之下学习更重要,在与学习不冲突的情况下,很支持学校的德育建设。

二、中学德育的负责人是谁?

(一)德育实现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教学

在学校里,政治课被视为教授知识的德育课,政治课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德育的主要途径。

2.学校其他学科的课程

其他的教学虽然不如政治课的德育倾向性明显,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育人的过程。

3.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其教育理念、管理模式、个人素质、德育重视程度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

4.课外、实践活动

一些的易操作的课外活动、定期举行的班会、个别心理辅导活动,都是有助于德育实现的形式。

在这些实现途径中,除了必要的显性教育,更注重的是隐性教育。成功的教育应实现于无形之中,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既可以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也能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

(二)中学德育应由谁负责?

在湖北针对教师的一项“您认为在学校里,德育应由谁负责”的问卷调查中,校长、政教处、团委、少先队、班主任、全体教师都被选入为。[2] 其中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核心,其教育理念是影响整个学校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校长理所应当成为一个学校德育建设的负责人。 2012年4月安徽省广德县四合中学就身体力行的实施了校长德育负责制,为保证德育成效,还具体细化为日常规工作、周常规工作、月常规工作、学期常规工作。将德育贯彻到课内外的学习、生活各方面。

同时调查也认为,班主任责任也很大,仅次于校长。与其教师相比,班主任除了主抓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对学生的影响大。由班主任负责德育工作,效果也会更为显著。

三、如何增强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一)更新教育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智育与德育并重,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合理安排教育内容

政治教育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内容抽象和相对滞后。中学生虽然已经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政治理论还难以系统把握,所以在政治教学或其他形式的思想教育时,应因材施教的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使内容深入浅出,以利于他们接受。同时政治是动态的,而教材是静态的,要求中学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结合时政做适当的延伸补充。

(三)改变教育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不能仅以学习论英雄,导致最后培养出的学生,只有学习“行”,其他样样都“不行”。评价标准的改变可以提升学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需要改变,班级排名不能仅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应增加其他考核评比标准,如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程度都应纳入评价标准之列,督促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校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学校内应切实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外部条件。

(五)优化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能给孩子灌输只要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父母应该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事、做人,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秋兰.班主任工作与德语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4.

[2]杜时忠,杨炎轩,卢旭.社会变迁与德育失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

篇(5)

一、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 、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加强德育工作领导,校长负总责,各部门密切配合,以班主任队伍为主,全员参与。领导以身作则,时刻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工作中做教师的表率;建立起“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 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 、 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组织教师定期学习时事政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有关教育法规,树立怎样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校风与教风。本学期我们继续以“三德”学习为主线,开学初,对所有的教师进行德育学习,以领导讲座带头的形式号召我校全体教师进一步深入三德学习当中。在这一块工作中,我们以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为主,并及时反思,以各种活动为辅,来树立榜样和标兵,如根据我们每月评选出的师德标兵,进行演讲,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利用向学生进行调查并评选心目中最喜欢的教师来及时了解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等存在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抓准机遇集体学习有关德育工作的理论和有关业务经验的文章,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班主任:“以新思维、新方法、新目标、新要求来指导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工作拖拉、浮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及时完成各项任务;严于律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工作的巨大热忱和对教学的极其严谨给同学潜移默化的熏陶。

3 、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我们采用领导做讲座、请优秀班主任做经验介绍等不同形式,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水平。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评价分析全校各班班主任工作情况,指出不足之外,提出改进要求和措施,加强常规管理的指导。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了对“红领巾广播站”、橱窗、报刊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把好舆论导向。橱窗、班报等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

(2)、规范班级教室布置。在规范班级布置的同时,要求各班体现班级特点,营造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学期,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扬学生的个性。从而加大学生课间文体活动,丰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

1.根据上级关于一生双爱好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通过各种兴趣班小组(口琴、象棋、跳棋、剪纸、美术等)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2.结合学校的一校一品,为了加强学生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开展了大课间活动,增加学生活动时间。并以各种活动为衬托,如没两周一次跳绳比赛,每次比赛都评选出获胜学生和优胜班级,活动形式多样,适合年龄特点。

3.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周三下午3节课为阅读课。并开展了入手抄报、黑板报评比、讲成语故事、 “我与好书同成长”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三、加强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狠抓学习习惯等养成教育。

1、开学初,我们借升旗的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号召,利用学校广播、橱窗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好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向好学生学习。并坚持每月有主题,每月有活动。

如9月份我们开展了全员性的主题班队会,以“学习习惯”为主题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及时解决发现突出的问题,如学生的执笔、坐姿、讲话、听讲等。每月我们还进行一次学生书写规范评比活动,及时发现好的学生,利用橱窗广播等进行表扬,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每次都评选出优胜班级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学生公开。

2、安全教育做到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强了对学生课间活动的监督,坚持集体放学制度,做好交通安全等教育。每位班主任老师与年级组长签定《班主任安全责任书》,年级组长再与教导处签定《安全责任书》。并组织全校学生观看有关安全教育片,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四、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重要的德育阵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1、 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是少先队的核心,将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和体验教育活动贯穿始终,注意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抓住重大事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注重少年儿童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少先队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本学期少先队大队部以教师节、国庆节、等各种节日为契机,以征文竞赛、校园广播、板报、德育基地、主题班会等为教育阵地,寓教于乐,着重抓好了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文明、健康地发展。

2、实行“主人教育”办学理念,放手让班干部对学生迟到、眼保键操、课间操、卫生进行检查,班级管理中注重蓄势借力,对学生放手不放任,指导不包办,创造条件让学生管理学生。如我校的“监督哨”同学每天对我校的一些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卫生、行为礼貌、零食等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

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合力建设。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做好家访工作、开好了家长会议。在此过程中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加快常规养成。

2、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发挥家长作用。

篇(6)

关键词:国外德育模式;探究;超越

一、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探究

(一)涂尔干的个体社会化理论模式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功能。德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动,或者说,德育就是要使学生个体的心理社会化。涂尔干认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即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涂尔干主张道德判断应以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为标准,主张个人委身于社会,反对损害社会利益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涂尔干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就是讲授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应作为道德生活的指南来发挥作用。道德教育不是单纯地交给学生一整套具体的行为规范,或者仅仅是学生掌握道德推理的过程、发展其表达道德情感的能力,而是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一整套规范去行动,即传递和培养道德行为举止。

涂尔干把科学和历史定位为德育赖以进行的两大课程体系,认为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它们是关于真正生活的,而道德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他反对把美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否认美育的德育功能。

在德育方法上,涂尔干强调教育学生是一个不断强迫的过程,从小强迫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长大后就会变成与生俱来的习惯,从而就会达到自觉遵守的目的。因而,他把在一定年龄阶段采用某种灌输的方法看做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他认为,在德育中,通过解释和理解使遵守道德原则变成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行动,也就是自律。涂尔干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具有道德三要素,即纪律精神、献身精神和意志自由。应当说,涂尔干对于“有道德的人”所作的规定是比较全面的。①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模式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德育理论模式。他认为,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德育力量,科学地确定了德育工作目标,形成了自我教育、劳动教育的独特的德育效能。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以学校为中心,优化社会关系,整合德育的大环境。首先,要优化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班集体内部关系、人文化的校内自然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能产生最佳的影响。要在了解和爱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着力培育班集体内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要使校园内的自然环境人文化,在美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其次,他强调要提高家长的文化和教育素养,优化家庭关系在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中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的直接反映,是家长品德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为此,他提出了创办家长学校,让家长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

再次,他认为,应当把社会纳入自己的德育体系,吸收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品德心理形成的力量,并利用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教会学生识别、抵制这些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免疫力。②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把学生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苏霍姆林斯基坚持“道德中心说”,坚持德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主张,要以学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活动为基础,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寓品德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显露、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所构建的德育模式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三)体谅德育模式

体谅德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是英国道德教育专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创建的。该理论认为教学生学会关心,把气质修养和行为举止塑造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人的课堂、校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麦克菲尔系统、深刻地探讨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在具体德育活动中坚持人本主义的德育观。体谅模式强调道德教育中的情感作用,将情感置于道德教育的首位,充分展示出体谅模式的一大特色。体谅德育模式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名为《生命线》和《学会关心》的系列教材及其教师参考书中。

体谅模式的主要理论观点表现在:首先,麦克菲尔指出当代学校过于强调积累知识了,以致过于忽视解决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当代学校德育应当面对这个实际,改革德育。其次,建立了道德成熟量表。他按照学生反应的成熟程度分为:不成熟反应、试验性反应、成熟性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高,学生成熟度也在增长。

麦克菲尔坚信体谅关心学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麦克菲尔指出,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并在关心中获得快乐。体谅模式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他坚信行为和态度在心理上是“有感染力”的,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向榜样学习,是个体自然发展的基础;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学生获得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榜样是教育的一种形式,甚至是教育的最高形式。③

体谅模式强调学校在引导学生关心、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二、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之现代启示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启示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德三要素是其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剖析它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启示意义。

第一,理性地思考道德领域的问题。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于人的规范组成的总体,是真实的、可观察的,只有对道德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也才能寻求到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在他看来,这些理性因素就是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也就是道德的三大基本要素。他认为,理性的方法是研究道德不可缺少的方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涂尔干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告诉我们,教育是要将个人培养成社会的一分子。其中,“个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教育要让“个人”既能在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又能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只有发展个性特长,才能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形成。

第三,注重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虽然在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中,自律精神涉入不多,但是其重要性在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造就具有道德自主、自律的公民。道德的自主、自律,是道德教育的归宿和道德践履的保障。

第四,适时变换道德教育内容。涂尔干认为关于真正生活的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和道德的复杂变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涂尔干对灌输式教育方式的认识是相对合理的。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候确实需要灌输方式来教学,但是灌输并非教育的唯一方式,教育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健康成长。④

(二)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在继承前人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诸因素的结合,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把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培养他们的个性结合起来,对指导我国当前高等德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谈论的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智力,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把知识教给学生,怎么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教育思想与目前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教育理念是完全吻合的。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其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正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和谐教育必须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自然教育与人文教育为辅助,使学生受到专业素养和气质性情的熏陶,在提高教学现代科技含量的同时,大力加强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第三,多元评价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谐教育应当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应只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要采用个性化的、个别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谨慎的评价体系,将对学生的尊重与对他们的要求和对他们的信任相结合,给予学生二次评价的机会;要把对知识的评定与对学生其他素质的评定结合起来。

第四,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保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尊重、欣赏、善待每一个学生。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和谐教育。⑤

(三)体谅模式对我国情感教育模式建构的启示

第一,体谅模式提供了目标逐层分解深受欢迎的教科书。体谅模式提出了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的需要、利益的敏感性和体谅他人的动机,到培养较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复杂的社会意识。目前,“学会关心”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之一。一些学校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我国目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育”、“陶冶教育”、“爱国情感教育”等都是重视情感教育的实践,这些模式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有阶段、分层次地进行。

第二,体谅模式在目标上注重情知统一。体谅模式倡导从学生实际解答中评判成熟度,把促进学生社会成熟度作为教学依据,使情感教育与发展道德认知力结合起来。我国当代的情感德育模式一方面继承“重情”的传统,另一方面应借鉴体谅模式“情知结合”的特色。

第三,编写了生动的、与各科的教学相结合的教材。体谅模式及《生命线》丛书自70年代在英国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并在北美等地引起广泛反响。80年代末英国编制国家课程,继续以《生命线》为蓝本,推广德育课程试验,也收到很好的成效,麦克菲尔编制了一套寓理论、游戏、思考和行动于一体的德育课程,无疑是一大贡献。实际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为各门学科标准设置了情感态度目标,我国情感教育模式在这方面已有所尝试,“爱国情感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将“爱国”情感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中。⑥

通过对体谅模式的探讨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体谅模式具备理论观点、目标、实施条件、操作程序四种因素;二是体谅模式对于我国正在构建的一系列情感教育模式有可借鉴之处。

注释:

①张崇脉.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及其现代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2,(4)59-61.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71,66-67.

③袁锐锷.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J].学术研究,2000,(5)64-68.

④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26.

篇(7)

“8、4、82%、1 218、1”,这组数据来源于广东潮州市华侨中学2011年的“高考备忘录”。它们分别代表着:侨中已经连续8年高考上本科线人数居全市各校之首,连续4年高考上本科线超千人,2011年的应届本科率达到82%,高考本科总入围人数为1 218人,雄居全市36所高完中的第1位。这并不是一组让人费解的密码,但是要想复制这样一份高考的辉煌“战绩”,却需要付出比破解密码更多的扎实努力。

在广东省潮州市,有4所市重点高中常常会因为其出色的成绩而被人们热议,其中两所高中是市直属重点高中,而华侨中学却只是一所县属学校,因此有网友戏言,华侨中学是一所平民高中,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高考取得了全市排名第二的成绩,但骨子里的平民印记却依然很严重。“平民高中”的提法是褒是贬?华侨中学“低进高出”的教学优势究竟如何体现?该校是如何扬长避短,不断续写潮州市高考升学大户的华章?小小学校又有着怎样的大梦想?在对话卢东乔校长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明朗。其实,“低进高出”并不是一个教育神话,而是这所有着55年建校历史的中学靠着科学的管理、严谨的教研及深厚的社会责任感所开辟的一条平民高中的自“贵”之路。

低进高出:把二流的生源培养为一流的人才

《中国教师》:在网上有网友把侨中称为“平民高中”,您认同这样的提法吗?

卢东乔:我十分理解为什么有网友把我们侨中称为“平民高中”,毕竟在十几年前我们也只是很一般的学校,办学条件也好,教学效益也罢,都十分不起眼,几乎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而且即便到了现在,我们的硬件设施也不是很尽如人意,学校的占地面积都不到30亩,却要容纳三千多名学生,其中还有3 000名是内宿生,所以也许网友的“平民高中”提法中也蕴含着侨中办学条件比较“贫”的意思吧。但我个人觉得侨中之所以给大家留下“平民高中”的印象,最主要还是因为侨中的生源。从学生的来源上来说,自从1992年潮州市升为正厅级市后,华侨中学就由原来的市属中学变成了潮安县的县属中学,招生半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潮安县,而且其中很多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家庭,想来这样的生源构成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平民性质”。此外,再从生源的层次来看,质量也相当的“平”。每一年中考过后,两所市属重点中学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上层”生源,也就是说这两所学校几乎“包揽”了中考成绩在全市排前1 000名的学生,可想而知,我们侨中在生源层次上的“平民性”是多么的突出。

《中国教师》:看来华侨中学确实在生源上并没有占到太多的优势,“低进”的说法基本可以成立,但又要如何来说明侨中办学特色中的“高出”呢?

卢东乔: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低进高出”确实是我校近年高考的一大亮点。侨中生源远不如其他重点中学,但近几年来,我校高考不仅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而且也出现了许多尖子考生。我们已经连续8年高考上本科线人数居全市各校之首,连续4年高考上本科线超千人。在2011年的高考中,我们上第一批重点线的人数为279,居全市第2位,超出市里下达的任务数89人,完成任务率居全市第一,高达146.8%,应届本科率达到82%,高考本科总入围人数达1 218人,雄居全市36所高完中的第1位。在上重点线、本科线人数及增幅均居全市前列的基础上,我校的尖子生同样成绩斐然。2010年,全市文科总分、理科总分前100名中我校分别占12名、11名;理综单科成绩共有3位考生位列全市前10名,排名分别为第2名、第4名和第10名;此外还有3名学生分别获得了语文单科全市第4名、理数全市第10名、英语全市第10名的优异成绩。而在2011年,我校迎来又一个丰收年,高考成绩再次实现跨越式突破,全市文科总分、理科总分前100名中我校分别占17名、12名,有4名学生分别获得理综全市第3名、英语全市文科第3名、语文全市文科第3名、数学全市理科第5名的好成绩。就2010、2011这两年的高考成绩来看,侨中实现了“同心扎实备考,持续高位走强”的目标,展示出了很强的教育加工培养能力,彰显了备考的高质高效,充分体现了“低进高出”的办学特色。

《中国教师》:侨中一直在强调自己“低进高出”的办学特色,而且从贵校近年来的高考表现中我们也确实能感受到这些成绩的鼓舞人心,但除了那些正取生,特别是那些入学成绩优秀的正取生,入学成绩处于后段位的那些学生也实现了“低进高出”吗?

卢东乔: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但我们侨中的优秀成绩是经得起质疑和考验的。你提到了一个是否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教育增值的问题,我依然用数据来回答你。

2011届学生的入学成绩均在全市第823名之后,几乎都是潮安县第350名之后的二类生源,然而,在优质生源人数大幅度减少情况下,我校高分层人数仍迅猛递增,总分600分以上的有43人,其中文科15人,理科28人。上一批重点线人数独占全市的23%。其中,一些个案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周震同学高一入学成绩只有581分,未能达到市直属重点中学分数线,在侨中,经过三年的努力,高考成绩635分,跃升全市第9名、全县第1名;郑烨同学高一入学成绩只有524分,列市第4 745名,今年高考以598分跃升为市理科第246名;苏培琴同学高一入学成绩只有547分,列市第2 764名,今年高考以610分并列市文科总分第36名;余颖同学高一入学成绩只有556分,在当年潮安县考生中位列486名、全市1 538名,经过三年的努力,高考成绩678分,跃升全县第一名、全市第11名;黄雪玲同学高一入学成绩只有508分,位列全市5 326名,今年高考以649分跃进200名内……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校师生勇于面对压力和挑战,求真务实,奋力拼搏,从而创造出非对等层次生源高考成绩的奇迹。此外,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11年,我校的正取生本科上线率高达98%,择校生本科上线率也达到了61.7%,相信这两个数据很好地说明了我校“低进高出”的全体学生“覆盖率”。

而且从我校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低进高出”的特色也很明显。就拿2005年的高考来说,全市学生在高一入学时中考成绩580分以上的共327人,而华侨中学连一人都没有。那届的尖子生只有2人(分别是578分和579分),人数仅占全市尖子生的0.3%,但在2005年的高考中,我们总分在700分以上(编者注:当年广东省实行标准分制,900分为高考满分)的人数达到26人,占潮州市4所重点高中总数的16%,2004年、2005年高考11个学科中,我校分别又有6个学科平均分居4校第一。也就是在2005年,市教育局陈鸿鑫局长在全市的高考总结表彰会给了我们“低进高出”的赞誉,甚至将我们华侨中学誉为“潮州教育的一面旗帜”,这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激励着我们更努力地力争做到名副其实。

绝不给学生“贴标签”

《中国教师》:既然已经获得了如此多的赞誉,华侨中学今后会不会更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从而继续刷新“一批率”的记录呢?

卢东乔:关于刷新“一批率”这个问题,当然不会没有考虑,但一定要理性地处理好。要面对现实,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切忌头脑发热、顾此失彼。毕竟学校生源的情况就摆在那儿,我们学校应该将攻关重点放在提高本科率上,保证教育的总体质量,贪求不切实际的“奇迹”会弱化我们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我倾向于在保证既得成绩的基础上努力从挑战中获得新的机遇和成绩。这两年我们学校也开始采取措施试图刷新一批上线率,但我们不会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尖子生效应,而是在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我校最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尖子生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力度。

《中国教师》:侨中是怎样“既保证了公平,又提升了效率”的呢?

卢东乔:对公平的最大保障措施就是我们不分什么尖子班、普通班、后进班,我们所有班级的生源配置都是平均的,都是既有尖子生也有后进生,正取生和择校生在班级中的比例都是均衡的。而且为了保证这种公平,每个学年都会进行一次重新编班,毕竟经过一年的时间,班级之间的成绩会发生分化,学生的进步也会带来生源层次的流动,但我最主张的还是公平,因此会通过重新编班来再次配平班级之间的生源基础。这样一来,班级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班级之间、学生之间的“你追我赶”,也能极大程度地保护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分尖子班、普通班、后进班的做法,我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那样一来虽然能够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来培养尖子生,但同时也打击了其他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且当班级与班级之间有了等级之分后,就很难做到所有教育资源分配的“一碗水端平”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让大多数学生成为了少部分学生的陪衬,有违教育公平的原则。

当然,因材施教也是一种教育策略,但这种策略的使用要注重伦理性,不能让本应锦上添花的因材施教变成用以分化学生、剥夺部分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借口。我们华侨中学也注重因材施教,也会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加大对尖子生的培养力度。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文、理科班中挑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免费参加由各学科最优秀教师组织的辅导。说白了其实就是学校会在课余给尖子生免费“开小灶”。我们的这种尖子生培养是和“分班式”的尖子生培养截然不同的,因为这些尖子生是来自不同班级的,辅导结束后就会再次回到自己的原班级。而且成为尖子生的机会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能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尖子生培养是在公平的基础上提升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

用管理、教研等优势拉高生源“短板”

《中国教师》:华侨中学整体成绩的优异众人有目共睹,请问学校是如何抓高考备考工作的?新的学年中又将采取什么措施来优化高考备考策略?

卢东乔:高考备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更新观念,建立长效机制,就很难提高备考效益。因此,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三年备考一盘棋”的思想,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进行三年一体的教学设计。基础年级侧重夯实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三年级组注重研究动态,注重传承创新备考管理模式及备考方法,使“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优势在群体,关键在落实”的备考策略能落到实处。

新学年开始了,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新一届的备考工作,加强传承创新,着眼整体,注重协调,凝聚合力。要着力加强语、数、英三科的备考复习,尤其是数学。文综、理综要在上届备考操作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要根据各科实际,贯彻优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策略,争夺高分。关键环节要注重“三化”,即“强化过程效益,细化学法指导,浓化教研氛围”。各科备考,尤其文综、理综要遵循“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学会转换、精炼材料、整合落实、加强训练”的原则,提高备考实效。

在明确了备考思路与对策后,我们高三教研组将本届备考划分为了4个时段,各时段都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和目标要求。第一时段从第一学期上课起至期末全市统测,各科拟完成新课内容及一轮基础复习,采取“拉网式”做法,注重考点覆盖面,突出“基础性”;第二时段从第二学期起至市“一模”,拟以知识块为形式,构建知识网络,以专题为载体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深化,突出“系统性”;第三时段为“一模”后至市“二模”,拟以高考Ⅱ卷题型为主线,进行专题训练,重在培养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及适应新题型结构的能力,突出“针对性”;第四时段是“二模”后至高考前,侧重整卷训练,强化评讲力度,同时注重培养考生的应试心理,突出“实用性”。

为了保证备考工作能够顺利高效的开展,学校将实行“以高考备考领导小组管理为核心,以高三年级组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制,以加强领导,紧抓落实;将优化备课组和班主任的合作机制,以增强团队力量;此外还将加强备考研究,各备课组不仅要认真研究2010、2011年广东省高考试题以提高本届考生复习的针对性,还要研究学生以能有效地分层辅导、因材施教;不仅要研究训练方式以提高训练效果,而且还要根据备考研究成果来夯实高一、二年级学科教学基础,把高考考点、要求和备考方法贯穿到高一、二年级平时的教学之中,以促进我校高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师》:您刚才的陈述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研究”,可见侨中是十分注重教研合一的,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在倡导教研合一的实践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

卢东乔:你的判断很准确,我们侨中的确一直十分注重构建“学”“研”“教”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们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力争做到课程求“新”、教研求“实”和课堂求“活”,在扎实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推动教学改革,构建探究型课堂。

例如我们十分倡导要发挥校本教研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导向与动力作用,为此也下达了具体的工作要求。首先,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做好省、市级立项课题开题申报工作及中期检查指导工作,注意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做好教研成果的转化,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我们要求各教研组要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形成“课题”,坚持“问题就是课题”的理念,开展全员参与“问题研究”的教研工作,突出以“教学问题”为研究重点,并使“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教学的策略和工具,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在向“学”“研”“教”一体化迈进的过程中,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指导、服务教学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要求教研组要做到:加强常态课的管理,各科组组长和年级组应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测试等校本教研工作实行细化管理,引导教师有效工作,再辅以指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和发展计划的工作;认真落实我校的听评课制度,发挥公开课、示范课的引领作用,让公开课引领常态课;完善备课制度,发挥集体备课优势;举行定期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要做到“四有”,有活动主题、活动主持人、活动时间、活动记录,切忌流于形式,使教研活动真正体现正常化、实效性;此外还要积极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学互帮,共同提高;继续推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举措等等。

要说教研实践中的困难和挫折当属“时间瓶颈”和“条件瓶颈”了。教师们的教学任务都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研究、做课题真是相当不容易,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教师都会面临着想把研究做“实”但又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多少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当然,让教师们感到力不从心的可能还包括在面对研究任务时自身研究素质的缺乏,我们也试图加大教师教育力度来弥补这一缺憾,但过程中又会遇到一些限制。如果政策能够给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支持,我想“学”“研”“教”一体化会发展得更顺利。

《中国教师》:一如你所说,教师们平时都有很繁重的教学任务,那教研一体的工作会不会让教师们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过大呢?

卢东乔:不可否认,会有一定的压力,但不会“过度”,因为我们一直强调的都是“求质不求量”。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去硬性规定教师一个学期要发表多少篇文章,但会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参与一个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问题都是由教研组从实际的课堂和教学中提炼的,我们开展教学研究的目的也在于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累积论文的数量。在每个学期末,我们教研组的同志会对教师们的教研成果进行评价,首先会看是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参与了一项课题的研究,是否独立或与他人一同合作完成了一个教研成果,然后会重点考评课题的完成程度,评估其对现实问题有多大的实际作用。总的说来,我们更注重研究的“质”而不是“量”,当然,优秀的教研成果我们也会进一步整理、收集、编印成册。综观整个过程,研究与教学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在这样的机制下做出来的研究不仅会有很扎实的现实基础,而且反过来也能促进我们教师去思考改善教学的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们都很有“主人翁”的意识,绝大部分人都是很认真地对待教研工作的,正是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才有了侨中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教师》:能不能给我们说说华侨中学在教师评价和激励方面的情况?

卢东乔:评价是监督也是激励。在我们学校,教师评价要从4个方面着手。首先会对其教学效果做一个评价,而且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评价的公平性,我们一直都在采取“教考分开”的做法,即授课的教师不能参与命题,这样一来,每一次的学生考试都能客观体现相关教师的教学成效。其次,我们还会采用学生评价的方式来了解教师的表现。此外还会由教务处进行教案检查和学生作业的检查,看其教案是否完备,批改作业量够不够,评阅学生作业认不认真、细不细致。我所说的这四大方面都已经细化为不同的尺度和指标,而且每一部分都会有不同的权重,从而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教师评价方案。

我们会根据教师评价的结果来决定各位教师绩效工资的等级。在我们学校,高一、高二教师的绩效工资分为3等,每个月大家都先领最低等级的绩效工资,到季度或期末的时候学校会评估每位教师的绩效等级,然后再一次性给教师们发放完相应等级的绩效工资,一般是一个学期评一次绩效。高三教师的绩效工资分为2等,第一学期以市里的统考成绩为依据,第二学期则以高考成绩为依据。高三基本上聚集了大部分最优秀的教师,而且都比较辛苦,因此绩效等级会相对高些。我们对高一、高二年级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还有一种激励措施,那就是让他(她)去教高三,这样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绩效工资,而且也会比较有成就感。此外,在评价中名列前茅的优秀教师还会获得更多的评优机会,并可以被优先推荐进入各级“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名单,获得更多的培训、晋升机会。

总之,我们会继续完善教师评价方案,充分发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优越性,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促其发展,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中国教师》:华侨中学在教师培训方面又有哪些举措呢?

卢东乔:在教师培训这一块,我们有“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主要侧重于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我们会在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师中开展“常规教学活动月”活动,进一步按教学五环节的要求进行规范、检查,同时要求各教研组做好帮扶计划,落实“帮带、结对子”活动安排,组织好“新手上岗”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活动月”活动,并注重指导他们的教案编写及讲课技巧、听课反思等活动,逐步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促其成长。此外,我们还会以县、市中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为契机,组织好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手上岗”教师参加校内观摩比赛,一方面挑选选手参赛,另一方面做好观摩听评课活动,做好点评和反思工作,从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名师工程”则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计划加大力度抓好名师建设工程,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本校省、市、县名教师及特级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做好学校名师培养对象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中国教师》:生源几乎可以说是决定着每一所学校最终教育成果的先天条件,侨中作为一所县属中学,当面临着生源不如意的情况时,是如何实现“落后于起跑点”却“赢在终点”的?

卢东乔:从学生管理的角度来说,首先,我们十分重视新生教育。在侨中还是一所二流学校的时候,很多来侨中读书的学生是有一种自卑感的,一些学生甚至都不愿意穿校服、戴校徽,因为觉得被贴上“侨中学生”的标签似乎就低人一等了。所以我们十分注重新生教育,随着侨中办学质量的崛起,会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向新生现身说法,用成功的事实来让新生们相信,只要在侨中好好努力三年,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越,甚至能超越当初中考时考上了市重点学校的学生。此外我们还会在新生入学训练时,安排专门的学法指导课,力争让学生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经过新生教育后,有些新生的转变会令家长都感到惊讶。其次,我们还注重对学生的心理保健。高中的学习生活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们遇到的问题也会比初中多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可千万不能放松。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很好,还被评为了“心理健康优秀单位”,沙盘治疗法一直被我们使用着,可以说是我们学校专有的。再次,我们还对学生有严格的纪律要求。这个阶段的学生大都处在叛逆期,因此纪律问题是必须严抓的。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再调皮捣蛋的学生来到侨中后想捣乱都会没有“市场”,一方面源于我们的校风、学风非常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的管理很规范。对于那些特别调皮的学生,班主任会监督他,年级分管政教的领导也会着重监督他,政教处的领导更会监督着他,在严密的层层管理之下,调皮捣蛋的苗头会被有效地扼杀在摇篮里。现在很多家长与优秀的学生都会优先选择到我们学校就读,特别是那些在初中比较调皮的小孩的家长,他们常戏言,“不怕小孩学不会,就怕小孩学坏”,在侨中,他们可以很放心。

若要从学校优化生源的策略上来谈,学校通过自身的发展吸引到更多优质资源才是更“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我们华侨中学而言,现在的生源层次相较于10年前已经提高很多了,而这种进步和提升与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使用过的“人海战术”息息相关。2006年以前我们基本都是在使用“人海战术”,即通过扩大生源基数来增加上本科的人数,这种做法在当时对提高学校知名度是有效的。当我们加紧苦练内功,通过提高思想认识,狠抓师德教育,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管理来使考上本科的人数逐年增加时,我们学校的口碑就越来越好,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大幅提升了,这就直接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优质生源。因此,可以说我们华侨中学是通过“人海战术”起步而获得了生源重新“洗牌”的机会,继而再施以优质教学与科学管理,从而收获了越来越高的教育效率。

不仅要“低进高出”,还要“低进优出”

《中国教师》:相信“低进高出”已经成为了侨中教学成果的一大亮点,可是这多是以分数作为人才衡量标准时得出的结果。如果要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质量测评,侨中是否在“低进高出”之外同时实现了“低进优出”呢?

卢东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在我看来,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能够互相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我校在努力实现“低进高出”的同时也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首先,我校十分重视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扬奖励。为了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左右的体育活动时间,我们严格执行“两课、两操、两活动”的规定,并把“体卫先进班”作为评“三好班”的必备条件。根据学校场地小、活动空间有限的实际,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毽球等课外体育活动,并通过举行校级毽球比赛来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每学期我们还会结合节庆活动举行师生篮球赛、师生排球赛等比赛。学校还有运动队,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训练,近几年参加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市、县中学生篮球赛时均获得了好成绩。

其次,我们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确定了“提高认识、创设环境、突出重点、稳步发展”的工作方向,充分利用潮安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办公室设在我校这一有利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室,聘请了学习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一批持有心理健康教育A、B、C证的教师为心理辅导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我们借助创建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活动,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对高三年级学生的辅导,着重解决部分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同时加大对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辅导,力求能及时疏导学生“心结”,防患于未然。

再次,我们重视艺术教育,主张以美育人。近年来,我校除致力于校园环境的美化,通过美的环境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心灵外,还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举办师生书画、摄影展,组织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各班举办有舞蹈、小品、器乐、合唱等形式多样的文娱晚会。我校的艺术教育成果显著,学生参加各级文艺活动频频获奖。我校还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共开设兴趣小组20多个,各小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发挥,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兴趣小组成员参加市大中专学生电子科技创作比赛、青少年网页设计大赛,均获一等奖;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省少年邮集制作大赛、省中学生“少男少女”杯现场作文比赛、“星河杯”潮汕中小学生作文比赛、潮州市“4•23世界读书日”征文比赛,分获二、三等奖、优秀奖。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

此外,我们还坚持开展劳动教育,以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校开辟了潮安县凤凰镇、红山森林公园等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采茶等劳动。除此之外,我校还结合潮州市创建卫生文明城市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打扫马路、清洁车站、清除城市“牛皮癣”等公益劳动,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等。每年寒暑期,学校都认真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农村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接近群众,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国教师》:您刚才谈到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劳育,能不能再给我们谈一谈华侨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状况?

卢东乔:我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育人新路,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我们有一个由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年级组、心理咨询辅导室、值日导师、纠察队组成的德育管理网络,用以保证学校德育工作能有序开展。为进一步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我们从制度创新入手,加大了德育评价体系创新力度,实现了德育工作从“关注知识”到“更加关注、尊重和鼓励学生主体道德实践”,从“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到“更加关注情感发展”,从“关注单向度的教导”到“更加关注双向沟通、对话、伦理和人际交流”的三大转变,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此外,我们狠抓德育的基础教育,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所实施的“绿色德育”和各月的主题教育活动。“绿色德育”活动主要用以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保意识。我们通过开展各项以环保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绿色体验”,强化其“绿色德育”实践。同时也十分注重加强校园的美化、绿化与净化,以形成健康向上的环境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而每个月都会进行的主题教育活动会将养成教育、安全法纪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都包括在内。我们在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力度的同时,用系列德育活动来营造学校的德育环境,以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比如今年9月我们开展了“学规范明规范”活动,10月开展了爱校爱国教育活动,11月、12月即将分别开展关爱生命教育活动和礼仪教育活动等。

《中国教师》:刚才您提到了贵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创新,这些创新都是怎么体现的呢?

卢东乔:首先,我们创新了德育评价的思路。德育评价是对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效果的评价。对精神产品的评价往往导致德育评价缺乏定量内容,更多的是定性描述的结果,造成德育评价的泛化,也使学校德育评价在信度和效度上存在不足。为此,我们尝试了新的德育评价思路,注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此外,我们还让学生个体参与德育评价实践,如我们让学生参与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情况的评价、学风评价、道德素质自评等,这使学生既直接参与了“教育”活动,有利于其主体道德的发展,同时也间接参与了“管理”活动,有利于学校德育实践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其次,我们创新了德育评价的方式。为了使德育评价具有科学性,提高其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摒弃了以往单纯采用观察法的做法,更新了评价模式,力图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德育评价,创造一种融自由的评价环境、先进的评价手段、简捷的评价方法等于一体的评价方式。如我校的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情况的评价、班风学风评价等评价都是以专门设计的计算机评价软件为操作平台,以学生个体在无记名情境中的自评为基本方式,以班级为基本统计单位,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班级、年级和学校三个层面的评价数据和结论。在实施这种评价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评价时的组织工作,确保全体参评学生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自主评价。二是做好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应用,主要是对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和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德育的方案进行改进,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这一尝试既为学校德育决策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信息依据,又有利于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协调班级教育力度,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师生和谐发展。

最后,我们创新了德育评价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德育评价一般都是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往往失去了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挫伤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积极性。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德育评价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力图使评价结果成为主观与客观、终结与阶段的和谐统一。当前,我校所采用的德育评价方法有自评、年级组评、领导评、家长评等,并在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侧重学生自评,一般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评价,通过前后评价信息的比较分析,明确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现状及班级管理教育状况,也使班主任老师看到自己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一尝试既有利于学生、班级的自我完善,也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形成。同时,我们的德育评价还注重在走动式管理中实施监控评价,由政教处与团委会组织的学生值日生(纠察队)队伍,每天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环境卫生、课堂纪律等项目进行检查,量化打分,公布结果,并把量化分作为评选学月文明班的主要数据。这既鼓励学生自觉遵纪守法,树立为班集体争夺“流动红旗”的信心,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总之,我校创新德育评价是为了发展。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德育评价模式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促进了德育过程的整体优化,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小学校的大梦想

《中国教师》:卢校长,您在高中副校长、校长的职位上工作了十多年,在您看来,一所高中的社会价值在哪里?

卢东乔:高中对于整个社会的责任真的挺重的。高中学生的年龄普遍处于16岁至18岁的阶段,正是走向成年的最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说,高中就是培养“成人”的基地。普遍说来高中有两大任务,即分别向高校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无论是要完成哪个任务,都要首先让即将走向成人的学生们明确人生的意义,走入成人的行列,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教育他们使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追求,关心民族、国家命运并能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高中教育是“成人”教育,不仅要输出年满18岁的成年人,更要输出人格完善的成熟之人。这样一种“成人”教育,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中国教师》: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谋划者和精神引领者,请您就学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一下侨中的未来。

卢东乔: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华侨中学已经跻身“名校”行列,并继续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前进着。我们的师资逐步优化,学生层次逐步提高,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模式逐年创新。最好的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自信心很强,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校风良好,学风浓厚,学校整体环境和谐,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这些都是让我们欢欣鼓舞的进步,也是能推动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虽然我们仍然会受限于校区狭小、硬件配置不尽如人意等客观现状,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校区会有的,硬件配置也会进一步提升,而我们华侨中学也将奋勇前行,继续朝着“高品位、有特色”的方向努力,为把侨中打造成潮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名牌”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