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29 13:18: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篇(1)

一、思想政治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要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注重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是指研究成果的解决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的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为:对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对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课题分析研究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来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时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以及课题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学研结合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政治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即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已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之一。

篇(2)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更新迅速的年代。从事思品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以来,我潜心钻研青少年的有关教育理论,苦练基本功;为更好地适应工作,订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资料;从网上认真学习、吸纳别人的有效经验;还积极参加省市区的各种培训活动:20xx年xx月参加莱芜市骨干教师培训,20xx年xx月参加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每年暑假参加莱城区的专题培训。因为我明白: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干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端。要想让学生学到多的知识,首先要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本领;要想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20xx年荣获雪野旅游区雪野镇授予的“十佳优秀班主任” 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获雪野镇授予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须永远保持“学高”这一范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多年来,我从教育教学刊物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多次执教省、市公开课、示范课、录像课中,又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激情、务实、求活、高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风格。“激情、务实、求活、高效” 情感型教学风格表现在教师善于用丰富激越的感情和绘声绘色的不同载体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明理知味,同时着眼夯实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学生思想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扎实工作,实在收获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我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和专业引领,我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变得有思想、有个性,教学工作不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能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自己逐步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化。其二,课堂教学焕发了活力。通过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明显增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努力,我本人也取得了一点可喜的成绩:

(1)坚持主持并参与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效果优秀。

20xx年xx月,主持研究的《利用信息技术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被山东省电教馆立项为“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子课题。20xx年xx月在课题中期评估中被评价为二等奖。

(2)注重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撰写成文;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且获得各级奖励。

①有2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和发表。其中20xx年xx月在《莱芜教育园地》发表“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探索”。20xx年xx月在《现代教育》发表“浅谈思想品德课逆向课堂教学模式”。撰写的《张扬个性,走自己的路》一文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论文评选一等奖,《活动课,真正“活动”起来》一文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因势利导,提高活动课教学质量》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②在技能比赛方面:单元试题、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网络课件多次获区、市、省级的奖励。其中20xx年xx月我自己撰写的教学设计《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获省教研室评比一等奖并入选《山东省优秀教学设计》一书;20xx年xx月我制作的网络课件《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获省电教馆二等奖。多件课件获市、区电教馆、教研室组织的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③多次在省、市、区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并多次执教过市、区公开课。其中20xx年xx月执教莱城区公开课一节,20xx年1xx月执教莱芜市公开课一节,其中20xx年xx月执教《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获山东省第七届优质课三等奖;20xx年xx月执教《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获省教科所第一届优质课三等奖。20xx年xx月执教《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获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20xx年xx月执教《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获省电教优质课二等奖。

(3)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教学工作一步一个台阶。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形式;原则;实施策略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因此,更加强调活动实践课的实施。通过学生参与,可以丰富和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自然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打破了原来只注重书本知识而轻视直接经验,注重结论而轻视过

程,死记硬背而实际应用少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实践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课堂外

的体验。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如何转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观念和体验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下面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就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原则和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一些探究。

一、形式

中学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应用得好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教学效果。

1.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掘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4课《信任无价》一节的教学,可以通过视频来回顾信任的最基本的道德观念,让学生去感受和交流。然后,通过课外活动的安排,形式可以是一起做游戏,或者是更为具体和好操作的,如:回家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谈一谈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信任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真实的思想。根据采访记录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就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而不再是仅仅理解课本知识那么表象了,同时让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2.结合相关节日展示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

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尊重他人》一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即:让学生找一找有关尊重他人的图片或视频,在正式上课时在全班播放。然后,结合这些材料,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师生的互动共同完成,并且在课后进行一个主题为“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活动,然后进行收集和整理,下节课时在全班进行教材和活动的关联。最后,教师给出讨论问题:“如果是你,你怎样去尊重他人?”从而进入这节课内容的升华和思考部分。

3.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本学校有特色的思想品德的课外活动课。笔者所在的学校就进行过类似的活动。课堂练习是《说说你周围伟大的人》,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可让学生们发现自己周围的“小人物”、“小事件”。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伟人无时不在,我们也可以做伟人,哪怕是对他人的小小的帮助也可以体现出人的伟大。

二、原则

中学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原则一定要切合实际并且便于师生操作,主题过大或是过小都不能真正贯彻教学内容。再者,中学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原则还要体现出实际的意义。如上文中所说的“感受共和国的巨变”和“抵制不良诱惑”所列举的活动课内容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以及自律自省的思想品德,这都是活动课的实际意义。

三、中学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思想品德课注重理论部分的贯彻,那么,思想品德课外活动课就必须注重一些实施策略,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课本内容中的活动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活动相结合。

2.对课内和课外活动要进行有效地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采取量化方式以及教师和学生双评价相结合的

方式。

3.思想品德课外实践课与时政教育相结合,体现出时代感。

4.思想品德课外活动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时,一定要注意本学校、本年级、本班的实际情况,而不能一刀切。当然,要在最后进行反思。可以个别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活动与研究,以便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并且要认真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或经验论文,不断总结、调整,提高自身,丰富和拓展课题研究的内容。

以上就是笔者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原则和实施策略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究,希望能够与更多的教师有一些交流和讨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3]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熊梅.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适应性 应对措施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适应不了正常的思想品德课学习需要,这成为困扰学生、老师的共同问题。因此,对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改进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现状调查及分析

1.调查对象:两年前,我们对某农村初中二年级505名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测试,并按学号随机抽取100人作为研究对象。经是否“回答一贯性”排除,得到有效卷80份,其中男生42人,女生38人。

2.调查方法:采用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老师主编的《学习适应性测试》作为主要测试工具,学科范围界定在思想品德科目而开展问卷调查。同时召开初二班主任及思想品德任课教师会议,以进一步核实情况,找出学习不适应的主要问题,探讨相应措施。

3.结果及分析。

(1)数据分析:

(说明:内容量表、分类量表、全量表的全国标准分的平均数为50,高于平均水平,保持发扬;低于平均水平,努力改进。)

数据表明,初二年级思想品德课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中等偏下,其标准分数为49.08。从各分量表来看,学生学习环境的适应性尚可,但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心身健康水平都较低。对各分量表的内容逐项分析发现:学习态度中最缺乏的是学习热情和计划性;学习技术中读书、记笔记和记忆思考方法低于应试水平;学习环境中对朋友关系、学校环境的适应性水平低于家庭环境的适应性;心身健康内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偏低。

(2)教师会议反应分析:教师们普遍反应,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不够高,具体表现为:①学习缺乏热情,未体会到主动探求知识的乐趣。②学生没有合适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法,教师叫怎样才怎样,不会主动地去预习、复习,学习时喜抄写厌动脑。③部分学生未养成按时作业的习惯,学习中碰到稍难知识,就放弃不做。

以上情况说明初二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二)应对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从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身心健康四方面入手,学校实施了一项减负、引趣、启思、得法、强志的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适应性的培养工程,具体为:

1.减负,即减轻各种忧虑负担。调查中发现学生烦恼、担忧着的事情很多。

以上忧虑的存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习时心不在焉。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消除无关忧虑,营造适宜学习的软环境,使学生能较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除了采取措施减学生身体忧虑之负、家庭影响之负外,做法还有:

(1)减心理压力之负:心理学中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适当的一点压力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超过了却危害很大。而如今学生的心理压力较重,个别甚至有病变危险。可采取:①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辩证看待优缺点,提高自信心,形成合理的自我期望值。②加强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每半月进行一次心理知识黑板报、小报宣传,使学生了解神秘的心理世界。同时设立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及时对有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2)减人际烦恼之负:学校是个小社会,许多学生间因一点小矛盾处理不当,引发一连串的心理波动,影响了学习。教师要充分运用班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可组建思想品德课学习互助组,让尖子生与暂差生结对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同时,引导思想品德课老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管理,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重感情投资。

(3)减学业压力之负:从表2看出80%左右的学生有学习、升学、就业压力。对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有:①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课考试观。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开阔学生成才思路。②学习与适当的娱乐、体育活动相结合。课外活动课我们组织了拔河、跳绳、乒乓球等比赛,做到劳逸结合。③避免大量机械重复作业,减轻作业压力。

2.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可运用“动”、“赛”、“形”、“变”等方法,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1)“动”――活动引趣法。知识是静态的,而青少年天性好动。我们在课堂中尝试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如学习《环境保护》内容,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按照学生关注的焦点,归类了《大陈江污染状况的调查》、《关注沙尘暴》、《绿色奥运》、《走近藏羚羊》4个学习课题,学生按兴趣组成四个研究小组。课余,有的实地考察,有的上网查资料。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结果,并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一样接受对方组的提问。代表回答不出,可由组内成员帮忙,小组间开展竞赛。整堂课气氛热烈,迭起,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参与类似活动,既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表达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2)“赛”――比赛引趣法。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点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定期举行思想品德小论文竞赛、辩论赛;寒假让学生办一张《环球时报》,把最热门的时政新闻列入,并适当加入一点评论,开学初开展评比。这些赛事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形”――生活形象引趣法。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教育的观念,主张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往往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要注意挖掘生活资源,让知识生活化。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学生穿上检察官的服装,模拟法院审判程序,使全体学生体验实例;在学习《诚信》一课时,把服装厂经理请进课堂,与学生开展对话,经理在生意场中的切身体会,让大家明白生活在社会中还是要讲诚信;把吸毒人员的忏悔声引进课堂,让大家真切体会到了“拒绝诱惑、远离”的重要性等。

(4)“变”――变式引趣法。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要有课堂模式的变化、声音、语气的变化、内容的变化、题型的变化等。课堂上老师和蔼可亲的表情、生动风趣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会不断唤起学生学习的新鲜感。通过种种方法,把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从静态、抽象、乏味、封闭的灌输过程化为动态、形象、趣味、开放的探索过程,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3.启思:①启学习目的之思。通过启发思索,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对学习从外在的兴趣层次上升到内在的需求层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等优秀爱国影视片,使学生认识学习既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更是为了国家的强盛,感受到肩上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习动机。②启发学生课堂上养成思考的习惯。过去课堂上多是“教师滔滔讲,学生静静听”,现在则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再由学生集体讨论,最后教师点拨小结、学生反馈练习。可把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变成讨论的主题,如“一元钱的官司该不该打?”“森林中的树木移入城市,对环保有利吗?”“你去买物品,有两种价格,一是不含税收的238元,一是含税收的250元,你买哪一种?”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好地发挥。

4.得法:有了动机、兴趣,假若方法不当,学生依旧会产生畏难、厌倦情绪,因此教学方法一定要得当。小学阶段更多的是强调记记背背,升入初中后,面对大量增加的信息及科目,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具体做法有: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成绩归因,把成绩的好坏归因于自身努力程度。②学会制订目标和计划:计划是规定一段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有了计划也就有了目标。在新学期初就让学生制定一学期的打算,再具体化为每周学习、品德成长目标。③摸索合适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复习习惯,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自我调节式”学习。④善于利用时间,劳逸结合。⑤熟悉开卷考试和开放性测试的程序,进行适当的练习。

5.强志: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意志力的锻炼。目前学生学习耐挫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同时,良好的学习行为只有靠顽强的意志日积月累,才能形成习惯:①进行适量的远足活动,组织学生探访义乌人文景观,参观优秀人物事迹陈列馆、鹅峰山等,徒步往返,锻炼了学生体力意志。②每日三问,简要记下自己的成长历程。③当日事当日毕,及时完成适量的作业。

以上五个方面,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形成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适应性的体系。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两年后,我们对同批学生按原方法进行了第二次思想品德课学习适应性测试。其数据为:标准分为50.35分,比两年前多1.27分,表明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有了较显著的提高。从四个分量表来看,学习态度增2.1分(为51.05分),学习技术增1.82分(为50.12分),学习环境多0.02分(为50.05分),心身健康多0.45(为49.97分)。这证明学习态度、学习技术有了明显改善,当然心身健康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努力。

从各分量表的具体内容分析看到,学习态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最明显,高了3分。学习技术增多2分,表明学法得到了改进。学习环境的三项变化不大,但对学校环境的适应性,也稍有进步。身心健康分量表中,毅力增加6.4分,说明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有明显提高,培养了较坚强的学习意志。数据表明,思想品德课学习适应性中等良好人数明显增多,学生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宝静.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建摸[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沈丽萍,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品德教研员,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小学品德学科带头人,执着于小学品德教学与研究工作,积极探索道德实践在品德课程实施中的有效作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实践体验教学模式”。其课堂教学视频和教学研究成果在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近年来,已有近30篇论文在《中小学德育》《基础教育参考》等刊物发表,曾获第八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一等奖。主持多个省市级课题,担任《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系列丛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分册主编。

学科结缘:懵懂中的选择

与品德课程的结缘源于1992年在盛泽实验小学举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评优选拔活动。那年,上岗未满三年的我在校级选拔中胜出并被推荐参加吴江县级评优课活动,虽然评选结果仅获二等奖,但已经是莫大的鼓励。因为刚适应小学教师岗位的我,对品德课程的教学还处于懵懂之中。之后,学校开始有意识地让我在品德学科上发展,在各种公开展示中频频亮相。记得有一位老教师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学校对品德这么重视真难得,你如果以后选择走这条路,相比选择语文数学无疑就是一条捷径,因为小学科好比是一条冷僻的小路,但是坚持走下去的话往往也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带着品德课程带给我的最初荣耀,我走上了这条小径。

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品德课虽然每周只有一节课,属于名副其实的“小学科”,但却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认知、情感激发和行为引导的平台。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学生特别爱上品德课,首先是因为课堂较之语文、数学更加生动,学生在生动的故事、真切的案例、多样的活动中得到体验,获得感悟。其次,品德课后没有书面作业,处于零负担状态。但是,“小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也有很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精力分配问题。同时担任着低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我时常感觉自己对于品德教学研究显得力不从心。除非要比赛或上公开课,对于日常的品德教学,往往照搬教参上的教案,每次能应付过去就行了。再者,由于学校专注于研究品德学科的教师相对较少,可以交流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也非常缺乏。另外,由于品德学科配套材料的缺乏,加之90年代初期网络资源的缺乏,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少得可怜。在重重困难前,我感觉到无奈和无助,也一次次产生了疑问,这条路我能走得下去吗?

1995年,我被推荐参加吴江县“首届百名上好课教师”的评选活动,凭着品德学科的冷门,我又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再次点燃了我对品德学科的热情和执着,也坚定了前行的方向。我除了积极向校内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更多的是利用好每次外出学习或展示参赛的机会。尤其是抓住每次赛课的时机,逼迫自己一次次磨课、一次次修改。无论是赛课还是公开课,我都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课件,记得当时课堂教学信息化的标志就是使用幻灯机。为努力将教材内容通过幻灯形式形象地呈现,我努力开发利用课外资源,丰富品德教学内容。我经常自己设计好课件内容,然后请美术老师帮忙在透明的幻灯片上加工绘制。而每次上课的音像材料也多是我自己录制,从配乐故事录制、学生生活情景捕捉与摄录到儿童歌曲选择我都全程参与、精心准备。其中不少的儿歌还是自己创编的。我觉得这个参与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研究过程,让我更明晰了教学目标,更善于分析学情,为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打下了基础。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努力平衡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品德教学,也逐渐体验到兼课带来的优势。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对班级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班集体建设情况等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这些都为品德教学的针对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丰富了活动内容。我先后代表学校参加吴江市级、苏州市级比赛,获得评优课一等奖、基本功比赛、录像课一等奖,在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我还获得了省优质课奖。相对于竞争激烈、人才济济的语文学科,我发现我选择的这条捷径虽然难走,而每每都让我得到意外惊喜与收获,让我相信,一路向前,定能领略无限美好!

适应变革:实践中的累积

2003年,我从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成为区教研员,人生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时值第八次课改刚刚启动,品德课程更是进行了彻头彻尾的变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教材,全面进入小学课堂。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也有了极大的调整和改变。在崭新的工作岗位上,面对全新的品德课程,我感觉一切都应该回到起点,我需要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重新去认识、研究这门课程。

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生活。在研究中,我对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越来越明晰。品德课程是一门立足学生生活的课程,它基于学生的现有生活,注重生活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要做好学生生活问题的解决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在活动中得到感悟与提升。品德课程还是一门综合课程,从内容上看,它有机融合了原有的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内容,还有机整合了小学科学、地理环境教育、历史与文化、品德与规则教育等,因此要求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多元。同时,它还是一门指向于学生未来的生活课程,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虽然品德课程在课表中每周仅占两课时,但是对学生现在、未来乃至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从更高的视角去审视、研究并实践品德课程的改革。基于课程的生活性特点,我提炼了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路,即“一组二引”,通过重组教材、引生活进课堂、引学生到生活的策略,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同时将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的场地,将生活作为学生实践和行为检验的平台,进行有效地教学拓展。

是一次教学,更是一项活动。随着对课程的深入研究与了解,我也形成了自己对这门课程教学的独特思路,即生活是品德教学的源泉,体验是品德教学的途径,活动是品德教学的载体,互动是品德教学的策略,成长是品德教学的目的。根据这一思路,我提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品德课活起来”的教学策略,并从教学内容的动态化、教学时空的开放化和教学方式的探究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将游戏、讨论、展示等活动引进课堂,通过前伸、后延、整合等方式进行时空的拓展,将多样的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我认为,品德课堂应该是生动而开放的,有开放的教学内容和空间,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为主,通过有效组织和评价,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得到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从而内化为道德行为。

是一次整合,更是一种双赢。作为区小学品德教研员,我还身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的工作。在课程研究中,我发现两门课程具有相同的性质,即都是综合课程;具有相同的课程内容,即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要内容;还具有相一致的课程价值取向,即不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目标,而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由此,我面向全区小学开展了“小学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可行性”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两门课程具有整合的独特优势,具体表现在师资配置上的一致性。不少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两门课程的相近之处,在师资配备上已经有所整合。而且,调研中发现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对课程的综合性、生活化、主题化和活动化特性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两门课程的整合有了师资的基础,认识到两者具有相同点,可以整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带领区骨干教师团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青年立项课题“优效视阈下小学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实践研究”,并从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目标的整合、教与学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等多方面开展实践研究。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趋势,更是一次双赢,推进了两门课程的有效实施。

提炼聚焦:鞭策下的奋发

区域品德课程的发展也给我带来了梦想中的成绩,2008年获评苏州市学科带头人,2010年获评苏州市名教师,成为苏州市名师发展共同体成员,2012年被推荐为江苏省特级后备区级第一梯队成员。接踵而至的荣誉、更高的发展平台无不鞭策着我在品德这条路上勇往直前,并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情况,在教学风格与特色上进行有效提炼、聚焦。

确立方向。作为课题的主持者,我带领课题组教师开展文献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材料。在实践中,我更认识到科研只有与教研有机整合,才能真正体现其实效。由此,我将课例研究引入课题研究,在小课题的带动下积极探索与研究课堂教学。根据品德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基于我区课程整合的前期研究,我将“道德实践”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与方向,积极探索品德课程实施中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通过资料检索与学习,我充分认识到无论古今,不论中外,实践在道德或品德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道德本身就是实践的。实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也是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根据选择的这一方向,我开始探究道德实践活动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基本操作方式、有效的活动类型,提出主动实践、有效实践、深度实践的基本策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最终实现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建立模式。作为教研员,我也经常开设公开课供老师们评析与研究,并力求在课堂指导中实践自己的研究成果。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由于内容整合了历史、地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使好多老师望而却步。对于高年级的品社课是否可以形成一定的模式供老师们借鉴呢?我在六年级《隔海相望》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引入品德课堂,通过学生课前实践、课堂交流体验、课后延伸实践的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以“实践学习单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台湾的了解,用自己的眼睛审视,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大陆与台湾是一家的事实。经过反复实践、修改完善,我的“实践体验教学模式”形成了,并制定了初步的教学流程,可以作为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他主题教学的参考与借鉴。很快,我区几位青年教师运用这一模式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科学技术的喜与忧》等课的教学中进行运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我想,这种模式可能有局限,但是带给老师们的应该是一种导向,那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才是最真切的。

树立旗帜。多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持续不懈的聚焦与提炼,使我的课堂教学和研究不断提升,在省、市各级品德课程研究领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苏州市教科院组织的各级教研和培训活动中,我作为教研员代表进行评课析课、为老师们作专题讲座,受邀指导兄弟县市区域的品德教学工作,自己的观点与研究成果得到老师们的肯定。2014年,省教研室杜文艳教研员应邀参与我区课程研究,并听了我的研讨课,对我的课堂教学特色和教学研究成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10月初,我的课堂教学视频与教学研究成果在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进行展播,教学视频还被推荐在教育部网站展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资源。三十多篇教学研究论文也相继在《中小学德育》《基础教育参考》《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

教研相长:转型中的引领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师生角色、关系的重塑与变革,同样,在学科教研活动中,教研部门与一线教师也不再是上传下达或检查评定的关系,而需要重新定位,教研方式需要转型与创新。

小学品德学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多为兼课老师,主要任务是语数外学科的教学,兼课直接影响着品德教师的发展,使他们在精力投入、专业引领、同伴协助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现实问题。作为教研员,我觉得自己不仅是学科的引领者、实践者,也应是学校和老师的服务者。

服务者。小学品德学科教师以兼职教师居多,他们的初始专业以语文、数学为主,要引导他们的专业发展由其他学科意向转向品德学科意向,首要的就是给他们创造在品德学科教学领域的成长机会。为此,我以“一转三式”让他们获得成长的体验,从而把品德教学和教研视为一种必须、一种生活。“一转”就是引导一部分教师把专业发展意向转向品德课程,或者转为品德专职教师,把发展的兴奋点转移到品德课程,成长为品德教学的骨干,在全市以及学校教研活动中起引领作用。“三式”则是对具体对象分类、分层,并加以引导培养的方式。一是“天女散花式”,就是面向全体的品德教师,围绕小学品德教学的各个方面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二是“锦上添花式”,即面向骨干教师,组织开展以总结、提炼骨干教师经验、教学特色为主的教研活动;三是“雪中送炭式”,面向某些在业务上存在不足的教师,采取缺啥补啥的办法,助推他们成长。根据教师发展程度,我们分别成立了核心组、中心组、协作组三个不同的发展团队,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制定了个人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根据教师发展需要我们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

督促者。对于忙碌于日常教学任务的一线老师,如果不给予指点明确的研究方向,不布置一定的“作业”是难以达到发展的目标的,因此在每次教研活动,尤其是中心组、核心组活动中,我都在活动前布置一项“作业”,即根据本次活动的研究主题做好前期思考,并形成书面交流材料。通过活动中的交流共享,老师们的思维会更加开阔,也更能激发老师们写论文的欲望。记得南麻小学唐妹老师这样说过,“每次沈老师布置的作业都给了我一个写论文的方向,也激发了我写论文的热情,这几年我的论文几乎都是围绕我们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来写的,我觉得选题小而具体,案例充足,老师们的交流还能让我借鉴和补充,我觉得写论文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可怕了。”老师们的成长是需要鼓励的,借助教研活动的机会,定期给他们一点“压力”,就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动力。

创新者。为切实改变小学品德教研中存在的粗放化、随意性的问题,我努力转型并创新教研方式,力求做到教研活动“三精”,使教研活动更精致。一是组织精心。教研活动要实现有效,需要我们教研员精心组织,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与内容。比如我在组织品德学科核心组教师活动时多以论坛、沙龙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个性化阐述。而对于青年教师则多采用案例式、同课异构等研讨方式。先进行研讨课的现场观摩,再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的点评。二是过程精细。我精心设计活动,引导教师全程参与。活动前,要求教师提前熟悉听课的内容,如提前分析教材、了解课时目标等,并根据活动主题做好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了解这一研究主题目前获得的研究结果、存在不足等。活动中,以分组交流、教师代表交流或每人填写听课评议表的形式,为每位教师评课议课提供机会。在活动后,利用QQ、论坛的形式对本次活动或研讨主题开展后续讨论,弥补现场研讨时空和参与人数不足的劣势,有效拓展了教研空间。三是思维精深。一次好的教研活动是老师们思维碰撞、认识提高的过程,而要获得提高,必须积极思维、深入钻研。在活动中,我跟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关起门来是一家,所以不说两家话。”引导老师深思熟虑,评课者做到善于追根溯源,善于归因,就听课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思索,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授课者在接受建议后能做到行为的跟进。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教师发展的驱动力。吴江小学品德教师团队,以“四联”,即联手、联校、联片、联区为抓手,形成协力,不仅组织好校内、区内教师的互助与协作,还积极与兄弟县区教研室建立长期友好协作关系,牵手成长、共同发展,实现发展的共赢。在主题导航、精致过程、共享共赢的协力教研机制下,吴江区小学品德教师的发展成果是喜人的。十年间,已从仅有一名区(县)级学科带头人发展成为有市、区各级带头人以及区级能手、新秀的骨干梯队,其中市、区名教师各一名、市学科带头人四名,区级学科带头人七名。多名教师获2A级课或学科能手等称号。教研方式的转型推动了课程和教师的同步发展。

篇(6)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9(b)-0141-01

实施新课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呈现出多元化教学模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简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形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充分地调查访问、收集整理、观点交锋,去体检感情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内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小学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即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此,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情感上、合作技能上互相理解、尊重、宽容,而且在互相学习等方面也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思想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合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摸索出部分思品课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1 开放式

基本式:这类组织方式的特点是,各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选题领域广泛,学生同社会的联系面比较宽。

变式:每一个研究题目至少有二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便于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

1.2 半开放式

基本式: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题目互不相同。特点是,学生必须在统一的主题、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题目。

变式:与基本式的区别就在于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

1.3 集中式

基本式:邮全体同江这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一个引起广泛举的研究题目,作为唯一的研究题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独立开展研究。这种组织方式研究的视角、方法、过程及至结果各不相同,差异性大,“组间竞争”可能比较激烈。例如:就“环保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课余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各级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研究结果。

2 思品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摆正教师的位置,教师既应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共同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必须当他们的参谋,起好组织、引导作用。学生离开课堂的学习、考察过程,应比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有更大的难度,需要勇气、胆魄、恒心和能力在过程中教。

2.1 选择小课题的指导。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联系知识、能力、生活实际,结合教材,选择合适不同年级、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学生的研究小课题。课题类型一般分为知识探究型、知识运用型、问题解决型。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注重知识探究型这种最初始的研究性课题比较好,以降低难度,提高成功率,激发学生投入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完成研究的信心。指导选题切忌大求全,好高骛远。选题确定的时候应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起好指导参谋作用,切忌越俎代疱,一手操办,失去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如有学生崇拜英雄,就指导他们选择这一方面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如《战斗英雄》、《少年英雄赖宁》等,并把研究结果以革命故事比赛进行汇报。有的同学关心环保,就指导他们选择《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树木的功能》、《为什么要保护鸟类》等小课题,促使他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我们还根据少年学生的爱好和生活特点,向学生推荐诸如:“我最喜爱的小玩具的设计和制作”、“爷爷、爸爸和我的零花钱的调查”、“某某风景区环境污染的观察”、“市区盲道的调查”等研究性学习小课题。从效果看,有些小课题很受学生欢迎,没有一个课题成为无人问津的“冷课题”。

2.2 研究过程的指导。确立课题的时候,研究小组一般都已见雏形,教师应做好激励工作,教给他们分工的方法。小学生的动手和社会交往尚有限,应让能干外向、知识面广的学生担任组长,具体指导、安排研究学习的具体过程和步骤。教师应教会他们一些参考研究的方法和克服困难的对策,避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虎头蛇尾。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急功近利,要重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不刻意追求其结果。但也不能一遇到困难就知难而退,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去取得成功,培养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渗透;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德育教育,当今社会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因此我们要注重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而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又是德育的主渠道。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也是思想品德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时代的需要。

当前,应试教育,或许正驱使着各学校各学科培养“高分”学生;但素质教育更需要我们培养“高德学生”。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体现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于内容、特点和形式中。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以下是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利用课本内容与现代教学相结合进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作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领略学科内容的教育性。如在“关爱生命健康”课题时,通过观看视频《广州男子自杀跳楼》进行引导教育。学生在观看视频后,纷纷表示对轻生者的轻视及对其家人的同情,更加坚定自己在挫折面前要坚强的决心;感慨:“珍爱生命,远离一跳”。此外,对于本课课题,学生也能领悟出“要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关爱自己与他人生命健康”。这样,课程教学与德育目的都能达到。

其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善于捕捉德育契机。

作为教师我们要抓住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可塑性强的特点,结合教材,注意收集信息,捕捉德育契机,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等等。情景育人、以情感人。当舟曲泥石流发生时,我及时地观看新闻,手机信息、图片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及时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及时引导学生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钱、衣服和学习用具等捐给那些身处灾难中同龄人。这样我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等,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第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一)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团队精神。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比如讨论式、启发式、辩论会、合作探究等方法。在课堂中我常常表扬和鼓励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把自己哪怕是一点点的优点都展示出来,让他人来认识自己。我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如我们经常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这种学习法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一起学习,讨论、探讨,不仅考虑到自己的意见,还要顾及他人的看法,在进行综合、整理,形成小组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新教材已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比如,我们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这就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一种方法。在假期,学校组织学生到本市浦“牛田洋”劳动基地参与农业劳动锻炼,并进行实地学习。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思想教育: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回校后,学生把自己的深切体会写出来,有感而发,文章更是丰富、现实;思想感悟也有所提升,这样,本学科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

(三)将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增强法制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身处的社会精彩而新奇,充满着无限的情趣,但生活中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正确地对待诱惑、利用诱惑,能使学生取得进步。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身体力行,以“爱”的行动促进德育之成效

(一)教师要真心实意地热爱学生,要努力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具备: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视学生为己出的深厚感情;有一种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一种对忠诚于自己事业、学科的职业道德。老师只有以爱心关心爱护学生,贴近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的进步就快。“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师爱的力量对学生非常重要性。教师还要有适应时代道德发展总体趋势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德育敏感性。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把握主流文化,才有资格、有底气教育青少年。古语云:“君子自重则自威。”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教师,更受学生爱戴。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修养、处事方法、人格品性,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因此,教育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事业,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形式的探索也永无止境……我们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我们教师要把道德的种子播撒人间,还要让道德之树常青,枝繁叶茂。

第五,联系实际,发挥重大时事的德育功能。

初中学生情感的社会渗透日益增加,对英雄模范人物能激起强烈的爱,对国家民族的兴衰能够激起内心强烈的荣辱感。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发挥重大时事的德育功能。例如:视频播放“郑益龙勇救他人牺牲自己”,让学生感动落泪,感慨英雄行为,学习英雄精神;“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嫦娥三号”的成功登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力争长大后为国争光。我们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密切联系时政,并适当关注社会的阴暗面,让学生学会区分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从而提高辨别能力,增强抵抗力。如观看视频《小皓博,走好》之后,学生们在惋惜小生命无辜消失的同时,也痛斥歹徒的凶残,希望法律将其绳之以法;此外,全社会的正义力量在视频内外充分凝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创新人才、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在新的形势下将更加发挥其德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艳华《从人性的善恶谈当今之合作教育》[J]教育探索,2000.12

[2]王坦《现代教育改革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