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生劳动教育

初中生劳动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7 14:55: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生劳动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生劳动教育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班主任;德育

德育工作是班级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关键,直接决定着班级教育工作的方向。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一、德育工作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励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重要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班主任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中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了解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前仆后继的光辉业绩。

2.理想教育

对初中生进行理想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发展。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差,社会认知不够全面,因此理想往往带有很大的空想成分。班主任要对中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教育,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使其理想能够与社会相接轨。

3.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班主任要对初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能够较为清楚明白地了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当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对初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为其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4.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任何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一种创造性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光荣的事业,劳动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对初中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产和劳动成果,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德品质。

二、德育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

说理教育是以马列毛邓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教育和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道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提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班主任必须抓住一个理字,把道德讲透。班主任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心理教育,把握住机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培养道德情感

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中逐渐形成的。首先,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班主任在讲述道德范例、分析道德准则时应该投入真情,充分发挥表情的信号功能,用表情的感染力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其次,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班主任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评价,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水平。再次,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3.善用表扬

表扬是对学生好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的评价,其目的是使受表扬的学生清楚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并进一步巩固与发扬。对于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积极表扬,从而提高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性。班主任还要鼓励学生去学习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对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予以表扬是班主任对学生整体发展的肯定,对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慎用批评

批评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不正当思想和行为进行否定评价的过程,以使学生引起警觉,促使他们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摆事实、讲道理、入情入境、以理服人,而且要语气温和,态度和蔼,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使其接受批评。对于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对于反应比较慢的学生要注意措辞,以免伤害其自尊心。

5.实践锻炼

道德是由社会实践产生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道德、掌握道德,也要使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学习活动、承担社会工作、参加生产劳动等。班主任要积极使学生走出课堂,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逐渐提高道德认知能力与道德评价能力。

篇(2)

1.我省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各方面发展的总体趋向、学段特征、地区差异(沿海地区与内地山区)、校际差异(重点与一般)、表现及其内在规律性。

2.社区环境、传播媒介、学校、家庭诸因素在学生道德发展中各自不同的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最成功、最受学生欢迎和最不成功、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活动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4.当前中小学生道德发展诸因素(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的最薄弱环节。

这个调查研究仅是我们整个道德教育研究中的第一阶段,第二步的工作将是根据道德教育理论和调查结果,拟定一套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拟订一套适合于我省中小学生特点的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激励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选定学校进行实验验证,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总体概述

应该说,我省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总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有80%左右的学生,在许多项目测量中,显示出良好的品德素养。这说明,我们这几年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比如:对“我们国家太穷了,有机会我一定争取出国不再回来”持否定态度的占95%;对“如果能出国赚钱,任何下贱的事我都干”表示不同意的占94.5%。这虽然不足以全面反映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

但我们也看到,中小学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诚实问题,在我们设计的一个测验学生是否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弊的项目中,有60%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的倾向,其中学段愈高这种情况愈严重。联系到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考试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这种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运作尚未完全进入理性化、法制化阶段,在不发达、不规范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且多能得逞,这就难免对中小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此外,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对诚实正直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也是一个原因。

其次是勤劳俭朴问题。有52%的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有25%的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事实上,近年来学校对劳动教育抓得比较紧,许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但由于结合社会实际教育学生懂得劳动的作用和意义不够,以及许多家长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为未来独立生活所必需的家务劳动,使其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学生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对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提高他们的劳动自觉性,是今后学校教育中应当加以重视的。

第三是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有26%的学生觉得自己难以承受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打击。这自然与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学校和家庭过多的呵护,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和艰苦的生活锻炼。这种现象若不加以纠正,将来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

第四是孝敬父母问题。虽然有90%的学生存有报答父母之心,但他们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或不知道怎么表示。37%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交谈,更多的人没有帮父母干家务。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却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校和社会的德育观念偏颇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把孝道视为封建伦理道德避而不谈。事实上,孝敬父母是爱国主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谦恭礼让、责任感等道德品质的基础。

第五是主持公平和正义的品质较差。只有75%的学生表示,当好友与人发生纠纷时会站在有理的一边;而有26%的人则表示偏袒好友或干脆躲开。这26%的人中还仅仅是出于情面上的考虑。可以推断,当危及自己安全时,表示偏袒或干脆躲开的就远不只26%了。联系到社会上见义勇为者少、明哲保身者多的现象,更使我们感到在中小学加强正义感的教育与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六是集体观念淡薄。只有69%的学生很喜欢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学校中集体主义教育少了;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社会上个人冒尖、个人奋斗成功的现象较多,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使人际关系趋于冷漠,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之相呼应的是,学生的宽容精神也比较差,如表示与人发生矛盾时,能主动与之和好的学生仅为66%。实际上,现代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生产方面,更需要团结协作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今后亟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外界作用的程度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发现,有39%的中小学生认为对他们为人处事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父母;32%认为是学校、教师;29%认为是社会文化媒体。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多维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文化媒体、社会生活现象对青少年产生的作用日益上升,因此必须下大力抓好家庭教育这一个重要环节。

各学段学生道德品质的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道德品质现状值得忧虑。如我们在一项测量作弊倾向的测验中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不诚实倾向分别为53%、66%和74%。联系到当前假冒伪劣现象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是我们今后道德教育应突出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勤劳俭朴方面,很爱参加学校劳动的人数比例在三个学段逐步递减(82%、76%、57%);高中生中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情况从小学和初中的16%左右猛然增加到31%。随着年龄增长,消费上有一定的自或更注重外在形象是自然的,但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要适当进行消费教育。

学习上的勤奋进取精神在高中阶段也有衰退。根据调查,争取好成绩的高中生仅为63%,大大低于小学的81%和初中的83%;力求独立克服学习上困难的高中生为70%,而小学生为84%,初中生为86%;愿意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进取的高中生为77%,而小学和初中生则为85%左右。这里反映出的问题可能与当前社会上知识和收益失衡及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不适应有关。如何使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继续进取,提高学习积极性,是社会和学校应加以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对家乡很有感情的人数比例从小学到高中呈递减趋势(90%、79%、69%),这种现象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心态在初、高中学生中颇为严重。其数字也预示了今后我省人口外向流动增强的潜在性和建设农村的艰巨性。

高中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明显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示很喜欢班集体和集体活动的人数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65%、49%;高中生表示乐意完成班集体分配的难事的仅为65%,低于小学的87%和初中的82%;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同学的为76%,低于小学的85%和初中的89%。由此可见,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自制自律和谦恭礼让的品质并未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种反常的现象也在几道道德规范理解程度测试题中反映出来。在提倡节约的三项原因(①因为父母希望子女节俭;②因为平时节俭便不致于有求于人;③勤俭是一种美德)中,选择③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5%、82%和71%。

从正常的道德认知发展来看,中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力总体上应是不断提高的。上面这些反常的情况说明,中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如道德认知水平的局部停滞和下降);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对中学生道德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如崇尚实惠、拜金主义等一些社会现象,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甚至出现一些道德认识障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如过去只强调说教,现在又过分偏于他律)等等。在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之内化,值得深思。

不同学段的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途径也不同。高中生虽然外表上与父母不那么亲近,但父母的言行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而道德教育不能没有家庭的协助。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例大致保持在1/3左右,如果方法得当,作用还会增大。而对小学生而言,则取决于道德规范和行为本身与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关系的紧密程度。小学生的日常道德规范认知水平表现为:对较远离其生活的理解力低,对贴近其生活并具体实践的则理解力高些。为此,对这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我们应注意适当地通过与他们生活、学习较贴近的电影、电视、广播和图书之类直观形象的媒体来影响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沿海地区和内地山区学生的比较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总体上讲,内陆地区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低于沿海地区,但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则高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环境更为开放,初、高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观念变化较快,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认同程度较低;而内地山区由于环境比较封闭,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变化比较迟缓,相对沿海地区更稳定、淳朴一些。比如,在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方面,内地山区高中生中有73%愿意这样做,沿海地区为60%;很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内地山区初中生比例为83%,沿海地区仅为68%;内地山区高中生的学习进取心强于沿海地区(分别为69%和57%);有66%的内地初中生经常和父母交谈,而沿海只有55%。此外,诸如同情心、热爱家乡、乐于奉献等品质的发展方面,内地山区的中学生均强于沿海地区。在调查的样本中,内地山区有86%的初中生对自己的家乡很有感情,而沿海地区则只有70%,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与国外各方面交流较多,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对其道德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地比较国内外的生活与发展,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是沿海地区学校德育应重视的工作;同时应探讨在商品经济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宽宏大量的品质。

近几年,沿海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小学比较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比如不少地区小学向家长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等。而内地山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似乎有放松的迹象。如在勤劳俭朴方面,沿海地区小学生经常干家务事和从未干过的分别为42%和11%,而内陆地区学生则为35%和20%;不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沿海为14%,内陆为23%;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沿海为14%,内陆为21%。因此,应该在内地山区的小学大力加强劳动教育。

在勤奋进取方面,内陆地区的小学生也不如沿海地区。在学习中力争取得好成绩的,沿海高达90%,而内陆仅为69%;学习中遇到困难、自己设法解决的,沿海为91%,内陆为77%。两地区初中差距不大。而内地山区高中生的进取精神又强于沿海地区。这可能由于沿海地区的家庭对幼小子女在学习上的要求较高,而到高中阶段,随着就业机会增多,学生减弱了在学习上的进取心;而内地山区的家长对能上高中的子女升学期望值较高,并不断强化学生这方面的心理欲求。因而,沿海地区的中学应教育学生保持学习上的竞争与进取意识,当升学无望时,应使这种品质转移到对事业和人生的追求上;而内地山区学校应注意从小就鼓励学生竞争进取,同时教育学生立志开发山区,建设山区。

总体上看,内地山区的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认知的发展水平上低于沿海地区的学生,道德发展未摆脱他律状态的比沿海地区多。

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儿童只有在许多行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逐渐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沿海地区的儿童相对于内陆地区的儿童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频繁,获得的信息量多,实践活动量也大,因此在道德认知水平上高于内陆地区的学生。

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去看,过去我们的德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分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考试和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生存能力、竞争意识、价值观念、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近几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需要反而促进学校重视加强道德教育。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学校的升学率负担相对低于内陆地区,这也为沿海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总之,扩大儿童的活动与实践领域,在活动和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是内地山区学校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这种情况也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校教育虽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全面认识社会影响,对消极因素不必害怕,只要我们积极引导,总是会有成效的。

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重点小学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反不如一般学校。如在勇于承认错误、干家务事,守信用、喜欢集体活动、关心他人、宽容心和责任感等方面,重点小学学生的良好比率均低于非重点小学10个百分点左右。一般说来,重点小学的学生与非重点小学的学生起始的智力相差并不大。能进入重点小学,有的是因属于片内,相当多的是由于走了各种途径。因此,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寄予厚望,在功课上抓得紧。重点小学的功课也相对繁重。因此,对于重点小学来说,应该在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尽管重点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父母对小学生的成绩如此重视,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重点小学学生的学习进取精神却不如非重点小学:表示要在学习上争取好成绩的,重点小学和非重点小学分别为79%和93%;表示在学习中碰到难题努力自己想出来的,重点小学学生只有80%,而非重点小学学生却有92%;表示在事业方面努力进取奋斗不息的,二者之比为80%和89%。这种情况说明,重点小学可能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另外,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很多恨铁不成钢,或“陪读”,或请“家教”,学生承受较多的心理压力,虽然他们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比例较大(重点校44%,一般校38%),但他们对学习可能会感到厌烦,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意识。而在非重点小学读书的学生,要求将来进入重点中学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这就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更具主动性和进取心。

上述观点,可以从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调查中得到佐证。重点小学学生中,认为家庭和父母对自己作用较大的有31%,而非重点小学仅为14%;认为电视、电影、广播等传播媒体对自己影响较大的,重点小学有37%,而非重点小学多达56%。这里说明了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看电视等活动的限制。而过多的限制和他律,使学生在品质发展上自律程度降低,重点小学学生的自律程度就低于非重点小学学生。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过重的学习负担会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品质发展状况和小学有所不同。首先,重点中学学生自尊自爱的品质略强于一般校。如在“为了出国或赚钱,任何下贱的事都干”的回答中,重点校肯定的只有2%,一般校有6%;重点校从未参加赌博之类活动的学生为91%,一般校为85%。在诚实倾向的测验中差异更为显著,重点中学不诚实倾向的有48%,一般校高达76%。在谦恭礼让和宽容心方面,重点中学也略强于一般校。另一个差异表现在重视集体荣誉方面,重点中学占92%,一般校占84%。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可能是由于重点中学学生起点较高,学校校风一般比较严谨,良好的班集体较多,学校德育工作条件较好。

两类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勤奋进取品质方面差异不大(在事业上力求奋斗不息的重点校为80%,一般校为82%;在学习上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前者为75%,后者为74%),但他们的差异主要在学习的意志和毅力上,如“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重点校为86%,一般校为77%。因此,对于一般校来说,须在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和毅力上下工夫。

一般中学学生的品质发展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在劳动方面,经常干家务事的占46%,而重点校只有26%;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一般校为68%,重点校为65%。这是由于重点校学生在学习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对劳动和劳动教育有所放松所致。因此,重点校应当要求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增加集体劳动锻炼,这将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学习成绩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一些与学习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明显优于差生,如勤奋进取、自信自立、自尊自爱、责任心等等。但一些与学习不那么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也大多好于差生。如勤劳俭朴,自制自律、谦恭礼让、孝敬父母、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公平正义、宽容与同情心、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等。在三个道德自律测量题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选择自律回答的比例递减。也就是说,学习成绩越好,道德认识理性化的人数比例越大。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把德育与智育截然分开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学习成绩好不等于道德品质的发展就必然毫无问题。比如,成绩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小学生的不诚实倾向比例几乎相同(54%左右)。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好、中、差生的比例分别为42%、40%、43%。因此,对成绩好的学生,应加强这两方面品质的培养。

在中学阶段,情况又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较诚实正直的比例较大;而在勤奋进取、乐意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品质好的人数比例也从学习差生到好生递增。

但中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不少品质发展不一定与学习的好、中、差正相关。如:尊敬师长方面,比例分别为91%、97%、93%;关心他人方面为92%、96%、86%;宽宏大量方面为62%、70%、59%;乐于奉献方面为80%、90%、86%。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看不起别人;平时过于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对其他人和与自己无关的事不大关心;由于学习上竞争的影响,有时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些情绪化,宽容心不够。这样的品质必然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生存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还有一个应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较差,当问到“在生活中如碰到严重的挫折或打击”时,回答“会很长时间提不起劲”的,学习好的为25%,学习中等的为21%,学习差的为19%。这是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平时在精神中总是处于顺心的状态,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和宠爱使他们自视甚高,一旦受到打击就接受不了。一些中学中的优等生在大学成了中等生后,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的例子,提示我们在中学中应该重视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在未来社会中,个人的个性品质和道德素质如果与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对位、不适应,那就会很快被社会所淘汰,更谈不上会取得什么成功。

学习成绩差的中学生,在个性品质上与其他人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勤奋进取的精神方面,比如,选择“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仅为58%,大大低于好生的92%和中等生的80%;“学习中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为77%,而学习好与中等的学生均为87%。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另外,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迁移。从调查看,总体上说,学习差生的自信心并不差,在“遇事总有自己的见解”和“虽然有的同学在许多方面比我强,但我也有自己的长处”的回答中,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差异并不显著,差生主要是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差。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引导或激励他们把自信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学生对德育形式和方法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学生对效果良好的德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有几种比较集中的反映:

首先是理论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如经常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到生产、生活和市场第一线去进行社会调查;到部队去实地接受国防教育,参加军训;利用自己的本领切实开展学雷锋助人活动等。

其次是校内德育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如主题班会、各种竞赛活动、文艺活动、野外游览或考察活动等。当然,在组织这些活动中,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和内在的德育因素,不要盲目迎合学生的兴趣,忘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第三是要求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中就有相当多的人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有的中学生对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对最差劲的德育形式和方法,学生也有几种比较集中的意见:

首先是开会,尤其是听枯燥乏味而又冗长的报告;即缺乏生动事例又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形式主义的宣传。

其次是批评,特别是粗暴的批评和有损自尊心的讥讽,这些只能激起学生的反感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三是劳动惩罚和形式主义的“做好事”。劳动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德育形式,但如果和惩罚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认为劳动是一种惩罚的手段,从而逃避劳动,看不起劳动和劳动者,劳动教育也就完全失败。相当多的学生对“做好事”也有意见,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没有自觉性,而且许多活动本身并没有实际效用,更谈不上教育作用。

对于游览活动、野炊、观看电视和录像片甚至读书活动等,学生中有不同意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以及看什么样的电影、录像。比如,有的中学生认为看教育影片没有意义,说“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应该看一些娱乐片”。出现这种情况,有几种可能:片子对于她来说,太浅或看过多次;看完后没有组织必要的讨论;影片对于她太深了,看不大懂。因此,即使是看教育影片,学校也要精心组织,根据对象掌握时机,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篇(3)

关键词:责任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9-01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生德育的主要课程。对于初中学生的责任教育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因其综合性强和以培养学生品质为主的特点成为实施初中学生责任教育的主要途径。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责任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进行阐释。

一、责任价值辨析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是要教学生“学会负责”,其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责任价值观。价值澄清学派认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其中充满了冲突和矛盾,传统的劝说学生接受某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已不能胜任对当代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任务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在澄清自己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选择并转化为行动。但由于初中学生对责任认知模糊,使他们对自己的责任价值观辨别不清。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清事理,权衡利弊,使他们懂得形成良好的责任品质于人于己都是利大于弊的道理,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在进行责任教育时,可以选取初中学生生活中虽然简单易懂但又肯定没有一致看法的事例,让他们自己辨析,如:许苇是一名初中生,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怎么觉得那么累啊?妈妈总是要我考出好成绩,她只要我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当班长的事情那么多,老师同学有什么事情都找我,真是烦死了;这个周末学校还要我们去义务植树,真是浪费时间;我喜欢唱歌,报名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却很少有时间去排练……

学生就案例中责任的主动承担、被动承担和许苇承担了哪些责任展开辩论,也可以让他们换位思考:“你有过这样的困惑吗?”“你是如何解决的?”让他们自己分析做与不做的后果,并清楚每种后果对自己的利弊,让他们能够在利益的对比权衡中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提升其责任品质。通过案例辨析,也可以让学生对责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责任角色承担法

在进行责任教育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角色承担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给学生提供了机会来观察、思考某件事该怎么做。角色承担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练习“承担”相应的角色义务,分析思考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正确分析自己的角色地位,从而学习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无论是扮演者还是旁观的学生都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次道德决定,而不是凭空想象,继而产生角色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学生扮演的角色必须十分具体,并且是由学生自己做出行为抉择;角色扮演的时间不需要太长;角色扮演后应开展课堂讨论;最后由学生或老师或共同做好讨论总结。在运用此方法时,教师需要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要避免追求表面热闹的形式主义,否则可能会造成负面的效果。

三、实践活动反省法

责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将学生的责任认知与责任情感融合,并通过锻炼他们的责任意志,反省内化为学生的责任品质,外化为他们自觉的责任行为。责任教育的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学生的各种自主活动来促进学生责任品质的发展,教学生学会负责。对于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活动,他们往往能想方设法去做好它,并能主动承担各种责任。因此,学生自主选择并参与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到履行责任的必要,而且能在责任的履行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崇高。学生也可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加深对责任规范的认识,并能达成一种基于互惠的对对方的义务和责任,并在履行这些义务和责任的过程中,切实领略到真正符合人性的东西,体验到更深刻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责任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开展课内的、课外的、校内的和校外的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此沟通教学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如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都对学生责任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十分有效。通过劳动,学生能够体验付出的快乐,形成只有付出才能享受的情感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并能将自我与社会融为一体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适当的社会服务活动也有助于发展学生“利他主义和自尊自重的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责任档案记录法

这种方法要求德育教师从七年级开始就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份责任成长记录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责任发展的成长过程。教师通过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负责表现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这样既能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责任教育,又能直接反映出责任教育的效果。同时还可邀请同学、家长参与,以共同促进学生责任品质的发展。

在训练学生责任行为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责任行为改变法来强化学生的责任行为。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之上的。根据这种理论,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完成一些责任行为训练的任务,如每天回家洗碗,每天帮助一名同学,每天主动向别人打招呼10次等,并加以督促和鼓励,以增强良好的行为。教师还可以通过奖赏或惩罚的方式等强化手段来建立某种新的良好行为,或者消除某种不良行为。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平且可信的协定,在协定中,可明确规定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加几分,什么样的行为要扣掉几分,并根据分数的多少实施奖惩。这份协定既能使教师明确责任教育训练的各阶段目标,也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训练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结语

本文讨论的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但这并不等于否认旨在培养真正的责任者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全时空的参与。单就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责任教育自身来说,如何为教师、学生在学校责任教育中准确定位,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责任品质等,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初中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十多年来,我作为学校主管德育工作的领导,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建立德育管理网络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了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政教主任、团支部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能够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大家都是德育工作者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非常稳定。

二是调动各科任教师的积极性。

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了每期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

第三,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

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好职工,进行奖励。 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提高管理者素质,全方位投入攻坚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初中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级、国家级科研实验,如“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初中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初中生责任感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不可忽视环境育人的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能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有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增强学校管理效果

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初中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初中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了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着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思路探究

生活其实就是教育,教育源于生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的,只有当教育通过生活而发出力量时,才能体现其价值。而初中生正是明日的朝阳,也是最适合普及思想教育的年龄阶段,更

能有效地将其探究的方向和路线拉得更长、更远。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中思想品德路线的探究吧?

一、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概述

(一)思想品德的含义

1.背景

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提出,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其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对其成员施加力量,最终让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特点

学科特点: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

功能特点:客观性、多方面性、层次性、发展性。

环境特点:广泛性、动态性、特定性、可创性。

3.构成

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情境创设、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的导入效果、教学的组织活动。

(二)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内容

1.环境教育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什么样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在家庭和学校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不同性格的人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考验一个人的自制力。能够很好地按自己想走的路走,不受别人影响的人,他的心一定是十分坚定的,对事物的态度也是很果断的。

2.劳动教育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对孩子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只有更多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一些事,才能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家里,也可以教导他:自己动手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会从天上掉下来的。

3.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圣地,里面有很多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只要你和他们和睦相处、友好交流,你就会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有利于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东西。校园文化是一个传播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它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不同的知识群体联系在一起,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更好地吸收和运用。

(三)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不管做什么都有一条路线或途径,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也是一样,想要实现它,也是有途径的。它的实现可以通过体验教育来实现、体验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的束缚,更有一些学生因成绩下降而缺少自信,导致学习的效果变差,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给他们提供的条件造成的。因此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一些用文字无法理解的知识点。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究

(一)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探究的方向和对象

在一个家庭里,人们一般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要一个家庭里有孩子,那么孩子将来在哪里上学,上什么样的学校,这都是作为父母最关心和最在乎的问题,也是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路途的一个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必须要真正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思想道德的升华和其中的情感。良好习惯的养成靠的是学生自己对教育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而不是单靠片面的讲解和概念知识来理解的,需要反复多次的学习来加深记忆,这样才可能达到效果。

(二)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探究的一些措施

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教师会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划分,将所讲授的主次内容分为重难点,再进行教授和传播。教师应针对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和实际认知水平的不同,将所授内容进行整合分配,合理安排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究,还可以通过由简到深、深入浅出的方式,列举实例,让学生通过快速理解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探究的疑难问题

由于长期机械的操作,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差,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答的疑难问题,他们本就没有什么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效率也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更不会自己主动去解决那些不懂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这类课堂进行思考,并针对遇到的情况和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组织好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克服难题。

三、总结

(一)高尚思想品德的养成

思想品德对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有一定的要求,在思想方面要求我们要处于一个健康向上的状态;在道德方面要求我们要遵守社会制约和法制规范;在行为上要求我们要守护法律法规。

(二)自身形象的塑造和态度

要有自己的一套严格要求,不论学习和生活都要尽可能让自己树立一个比较端正和积极向上的形象。

(三)丰富历史知识的积累

高尚的思想品德都是前人留下的,许多历史人物都有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有些诗歌和散文中提到的极具代表性的事物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丰富的历史文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了解和认知,我们要学会从中找到更多对我们有帮助的东西。

参考文献:

篇(6)

一、组建强有力的德育领导机构:本学期我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中心,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及各班主任为主的网络管理机构,紧紧围绕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依靠全体教职员工,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大力抓好德育的常规管理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推进了学校优良的校风和学风的建设。在相互协调中逐步使我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不断进步。

二、 德育工作主题明确,学生教育活动落实到位,效果明显。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月月有主题、有活动安排、活动过程记录及活动效果讲评。主要工作有推行校园公共区卫生新方案,向学生推荐100首积极上进的歌曲,学习雷锋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契机,组织“《中华魂》读书教育”活动,开展了征文比赛,主题板报比赛。百科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社会百科,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自豪感。

三、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规范》和《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规》教育为重点,对班级卫生、自行车摆放、学生佩戴胸卡、仪容仪表进行全面的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生活习惯。特别是今年实行了校园公共区卫生新方案,政教处对当天各班早晨及中午卫生打扫情况、保洁情况及时给出书面评价,这一举措保证了校园内时时处处干干净净。

2、政教处加大了日常巡查力度,每周有两次以上校园综合抽查,及时掌握和处理学生上网及其余违纪事件,使学生的违纪率大大降低。

3、继续做好了校园废品回收工作。提升了学生爱护环境、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各班都准备废品袋、废品箱,及时回收卫生区和教室可再生垃圾,实现废品回收金额近百元,作班费使用,用于奖励文明学生、学习进步之星、学习优秀的同学、对学校班级有较大贡献的同学或作为班级开展课余活动的经费,这又促进了班风学风建设。

四、全方位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德育工作效果得到整体提升。

1、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制度。每次国旗下的演讲确定学生演讲主题和内容。将国旗下的演讲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教育的有效阵地。

2、举行普法征文活动。利用学生大会,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教育;利用宣传板报向学生宣传吸烟的危害、预防犯罪、如何防卫等教育。

3、狠抓考风建设,以严格的考风促学风建设。考风的好坏决定学风的优劣。学校利用班主任例会,反复强调考风、考纪的重要性,要求班主任以考风促学风。学校对考试中有舞弊行为的同学进行了耐心细致地批评教育,学生很受触动,意识到好成绩是辛勤努力的结晶,绝不是不劳而获的。

4、处理问题学生,净化校园环境。学校对上网吧、勾结校外人员到学校寻衅滋事等行为的同学,绝不姑息养奸、纵容迁就,发现一个,处理一个,进一步净化、优化校园环境。本学期我校校园治安情况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

5、政教处与班主任实行重点学生谈话制度,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及其它方面的问题,实行重点学生个别谈话制度,取得很能好效果。并要求各班级对问题学生进行建档、安排同学帮助、定期谈心、及时与家长联系。

6、为使初一新生了解学校纪律,掌握初中学习特点,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实现小学向初中的良好过渡,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青界中学学生管理制度》抓好初一新生入学教育。

五、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水平。

1、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班主任实现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提升。

一年里先后组织班主任学习了有关如何开展学生工作的理论文章。召开每周一次的班主任工作例会,在会上请优秀班主任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从实践上、理论上帮助班主任提高工作的水平和艺术,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2、开好班主任例会。利用每周四下午的班主任例会,总结上一周的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表扬先进,推介经验。布置下一周的工作和要求,把班主任的思想和工作重心统一到学校的要求上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开展。

篇(7)

一、良师益友角色

首先,班主任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热爱和奉献教育事业,精心教书育人,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公正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精心组织教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坚决摒弃“应试教育”中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错误观点。

其次,班主任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趋势,面对新中考考纲要求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认识到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等现状,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性很强。班主任要刻苦钻研业务,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专才”和“通才”的有机结合。

第三,班主任应该不断发现人才,当你严厉批评学生学习无望时,请不要忘记,或许班级里有未来的奥运明星、政治家、艺术家、工程师、发明家等。班主任应该结合科任老师,给一些“偏才”“怪才”提供成长的土壤,上海的韩寒不就是众多的初中生崇拜的偶像吗?

最后,班主任应该热爱学生,善于与青少年交朋友。每一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优点,师生之间彼此需要理解和支持。只有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班主任才会得到学生的信赖。为此,我总是采用愉快教学法。课上表情亲切、温和、平易,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学得轻松;课后,与学生打成一片。只有这样,师生感情融洽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慈母角色

爱心是开启学生的灵丹妙药,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尊重、爱护和鼓励他们。班主任的慈母之爱,不是姑息迁就、放纵溺爱,而是有原则的。比如,学生生病时,班主任应该牺牲一点时间,利用双休日为其补课。这样,就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思想上有包袱时,班主任要主动关心亲近他、宽容他,教育他正视困难与挫折,冷静分析现状。学生享受了母爱般的温暖,他的责任心才会不断增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才懂得感恩、关爱他人。此刻,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师爱的伟大。

三、心理医生角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人际交往显得日益重要。在交往活动中,一些学生不免会产生心理障碍,诸如叛逆、孤僻、暴躁、韧性、厌学症、自制力差、爱慕虚荣等。班主任给学生医“病”,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案。例如,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融入班集体,增强合作的意识,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多一些独立做事的机会,教师适当引导,肯定其进步,让他们养成合群、乐于交往的好习惯。在关注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目标在于具体制定,重点在于创设氛围,难点在于健康疏导,成果在于不断巩固。

四、设计师角色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浓厚的班级文化,教室内的文化设计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应在此方面多下功夫,担任好设计师角色。第一,在室内前墙上,黑板的一侧张贴一张张表格,日课表、作息时间表、考试日程表、班级公约、班干值日表、学校活动信息的安排表等,要美观大方、布局合理。 第二,班主任亲自设计黑板报,并定期更换。其内容与重大纪念日、班级和社会热点等结合起来。第三,有条件的学校,室内橱窗充分利用,张贴学生的优秀作文、艺术作品,某些试卷的参考答案等。第四,悬挂名句。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名言数不胜数,这些句子堪称经典,简洁精炼,含义深刻。班主任可向学校后勤处提建议,选择一些名言,制作成类似匾牌的镜框,挂在教室内。这些句子有独特的明理、启迪、告诫的作用,学生默读在心,终身铭记,受益匪浅。第五,班级获得的荣誉,如锦旗、奖状、铜牌等,张贴或悬挂到黑板上方,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演说家角色

教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立足于讲台,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家长沟通,还是传授文化知识,都要具备政治家滔滔不绝的口才。一方面,班主任加强自身修养,博览群书,不断提高演说水平;另一方面,与学生交谈要注意时间、场合、语气、态度,切忌侮辱人格、言行不一、盛气凌人、随意褒贬、强加要求。针对全班集体讲话,每天周而复始的上课,教学语言更要慎重。每节课前,教师事先准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语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都必须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