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科学专业方向

生物科学专业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7 14:55: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科学专业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科学专业方向

篇(1)

关键词:应用生物科学;教学改革;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53-02

目前,我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迅猛,成为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第六大出口创汇的农产品,总产量居世界第一[1],但食药用菌产业从业人员却良莠不齐,或是植病、微生物、蔬菜、生物学等相近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或是根本没受过专业教育的农民以及南方长年从事食用菌栽培的熟练工等,人才因素严重地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据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领域专家及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反馈证明,我国经济建设中急需食药用菌专业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契机,吉林农业大学于2009年及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全日制培养食药用菌高技能人才的本科专业——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本专业以培养深入掌握真菌分类、菌种生产与保藏,食用菌栽培,食药用菌产品加工以及真菌学生物学基础,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为目的[2],加快本专业的发展,是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就如何加快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发展进行积极探索。

一、确立业务培养目标和业务基本要求

首先,要确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基本要求。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菌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食用菌高产栽培措施、菌种生产、病虫害防治等基本理论和技能,包括食用菌栽培、病虫害防治、设施栽培、生产加工、发酵制药、营销策划等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熟练实践操作技能,能够在食用菌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生产第一线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研究、建设、管理、服务以及营销等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在教学中要实行“模块教学”,即前两学期按大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构筑一个食用菌基本知识的平台,最后两个学期设几个窄口径的专业化培养方向,并开设与之相适应的四种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上,食药用菌专业学生一入学就进入实践教学基地,边实践,边学习。同时根据教育部的有关开展创业园活动的文件精神,结合食用菌产品特点,设计与“模块教学”相关的四个生产实习模块,增设创业实践,旨在通过模拟创办公司,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创业模式,提供就业新思路,开辟就业新途径。邀请企业、学生等多方参与,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就业、发展、兴趣爱好出发,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同时充分体现以企业为先的理念,根据当前行业要求及社会现实需要,广泛征求企业、专家意见,制定符合行业持续性、阶段性发展特点的菌类药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实践操作熟练,基本理论扎实,知识面宽泛,心理素质好,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加强第一课堂的实用性,强化第二课堂的技能性”,对课内、课外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大课堂”观,将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建立校内食用菌基地,主要解决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基本技能训练;成立本专业独立经营的食用菌研究所,产品研究开发中心等,以科研带动教学,为师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实习场所,使科研与“三农”结合;成立食用菌高科技示范园,现代化工程示范园等,为师生锻炼提供综合性运用专业知识的场所的同时,学校成为园区的技术依托,展示了农业现代化样板;成立校(县)企合作的联合体,合作办学体,项目合作等,可紧密与生产实际结合,培养学生专业领域某一方面的技能,毕业生可“顶岗带职”实习预就业,教师可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对全面提高师生综合能力提供条件;成立科教兴农(企),为培养人才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为发挥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广阔天地。

三、完善满足专业需要的教材体系

根据新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开展教材建设,针对现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学当中缺乏统编教材以及统编教材不很适用的情况,编写出新的更适用于本学科实际的教材,包括微生物学、普通真菌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菌物学导论、遗传学、菌类类资源学、食用菌育种学、食用菌栽培学、药用菌产品开发与利用、食用菌产品加工学等各方面的全套教材,使教材内容能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并力求更多地联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将课程划分为各大主体内容,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按理论、实验和实践3个模块组织教学,依托植物病理学省级重点学科的资源优势,及时引入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丰富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强化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该门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及季节实习进行现场教学;积极组织学生采集和制作标本,促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率先实行双语教学,学生反响良好;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报告、演示等方式,有效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把多年野外采集的植物病害图片和菌物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动画和声像材料等直观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真菌永久显微玻片、病害症状图片、菌物实物等教具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随时向本科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是新兴的学科,需要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良性互动,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素质食用菌专业型人才,进而加快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敏,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21-3124.

[2]张波,冀瑞卿,田恩静,刘朴,李晓.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实验课教改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13-14.

篇(2)

1、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生物科学专业:生物科学(又称生命科学)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产教融合;生物科学;核心课程

群产教融合是高校根据自己所开设的专业开办专业产业,使专业产业与实际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随着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会越来越少,而侧重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越来越多,且将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主体。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安徽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2009年被安徽省教育厅遴选为“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4年被遴选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立项单位。其中生物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构建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三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2+3”课程体系。生物科学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含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和专业核心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11门课程中有许多课程内容出现重复,部分课程的开设由教师自主选择教材、自行开展教学活动,缺乏交流和沟通,常常会出现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高度重复或脱节现象。例从理论层面来看,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及其代谢、DNA复制、转录、蛋白质翻译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教材均要讲述。如果不能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重组,就不能形成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构建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目的

课程群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它能够发挥课程的综合效应,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群建设,就是要推动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改变过去课程改革单兵作战的做法,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课程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效应。为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安徽省《生物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整合理论课程内容,强化课程群观念,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间要做到整体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整体角度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实践教学方面,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大专业综合实习力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构建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总体目标

结合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策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内容建设,优化课程群建设的措施,重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构建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五门课程形成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通过研究实践,逐渐形成一个有序的、统一的整体;以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及探索出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切入点,创建新的相关课程,引进新的思路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实践教学方式,体现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的策略

1.充分调研,深入分析,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深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调研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调研省内外相关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情况,通过比较,对我校及校外应用型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构建符合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群。产教融合可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推动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遴选本行业相关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基地教学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促进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探索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2.重新修订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制定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核心课程群,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拟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组建成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经相关专家论证后报学院审定后,再报经学校审批。3.整合与优化课程群各门课程内容,构建核心课程群新的理论教学体系。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学生理解难,且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高度重复。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避免交叉、重复,同时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组建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充分研讨教学内容,构建核心课程群理论教学体系,并重新制定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4.优化、改革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应用性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性课程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为此,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研究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基础性实验不同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设计性实验要独立授课,单独考核,可以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设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外,还要学会自学。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课题组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拟采取: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有关内容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展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选出一些较为合适的章节,让学生分组备课、登台讲解,体验讲课过程,调动学习热情,增加趣味性。通过比较分析要进一步固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加以推广。6.改革考试考核评价办法。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其弊端主要是评价体系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要加大课程过程考核力度,研究可操作的公平公正的考核办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考查,更要重视其动手操作、创新等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要采取多样化,考试时间要自主化,通过写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通过梳理应用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展业核心课程群。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制定核心课程群合理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玉军,张强,黄守程,等.应用型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个性拓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9):90-92.

[2]于军香,刘兆洁.生物化学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3,(5):202-203.

篇(4)

关键词 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45-02

Abstract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is the application type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school is in a tran-sition phase an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Biological science is a major emphasis practical,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iological science, Biological Sciences i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constructed multi-level, va-rious and multiple stages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certain results were realized.

Key words biological scienc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1 背景

生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培养具备生物科学基本理论,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

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陕西省应用型高校试点院校,学校正处于转型阶段,因此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手段。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从2012年起开设生物科学专业,为了适应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满足新时期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生物科学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经过进几年的办学实践,逐步构建了多形式、多环节、多层次、多内容的系统实践教学模式基本思路和构架。

2 实施方案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构建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多形式、多环节、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且具有鲜明的特点。

1)全程性:以野外实习―实验教学―综合能力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5个环节组成实践教学模式,贯彻在本科四学年中。

2)阶段性:5个环节分成6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和管理。

3)完整性:5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但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递进性:5个环节是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体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关系。

野外实习 开设在生物科学专业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已经开设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学习。野外实习是通过教师在野外带领学生认知动植物种类及环境特征,指导学生制作标本或者样本,并进一步鉴定和分析。这样巩固了动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掌握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等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动手能力、基础操作能力和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保意识。

野外实习地点和时间的选择是保障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野外实习时间一般定在6月底7月初,此时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丰富。近年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地点定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蒿坪工作站。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良好的自然原始植被,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垂直梯带性非常好;离学校距离合适,交通和吃住方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成为野外实习基地以来,跟有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教学实习的正常展开。

野外实习结束以后,由参与野外实习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分为实习平时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两个方面,各占50%。实习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学生在实习过程的表现,制作标本的能力,采集、鉴定和制作标本的数量和质量,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实习报告成绩包括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

按照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开设计划,在大二开设生态学课程。因此,在野外实习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的学习以外,进一步增加环境综合知识和动植物数量统计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保护意识和进行动植物野外研究和实验数据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实验教学 近几年的本科生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比如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及植物生理学实验等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到实验总量的30%。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先开设一定数量的操作性、验证性实验,学生掌握一定实验技能以后,再逐步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开展设计性实验时,由指导教师给出几个实验题目―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修改―学生修改―定稿。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不断地修改实验方案,提高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思考能力。

综合能力训练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与需求,遵循双向选择原则,制订合适的个人培养计划。综合能力训练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要求,合理利用自身科研课题及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都较强的训练科目及相关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大二、大三这两学年,每个学年学生都需要完成学年论文。通过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科技论文撰写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教育实习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各中小学生物学教师,因此,教育实习至关重要。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学生经过3年的理论学习,进行2个月的教育实习,通过教育实习检验并巩固原有知识,而且学习新的知识。另外,通过教育实习,发展学生的教育基本能力,其中包括学科能力与学科教学能力、班级管理工作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

毕业设计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训练。经过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学院根据学校要求,细化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重点抓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等4个环节。通过毕业实践综合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 结语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多个环节、多方面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几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时间上看,实践教学具有连续性。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通过实施多环节、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开展感兴趣的设计性课题,或者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多方面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

据统计,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分布在教学、科研、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反映学生进入角色快,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监控措施不力,过程管理不到位,考核体系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等等。要不断整合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探索高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榕辉,林文雄,何水林,等.国家特色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139-141.

[2]刘清华,刘永利.论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3):152-153.

[3]刘建军.新阶段下农机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1):153-154.

[4]于娜,张航.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4):57-59.

[5]韩宗先,王新惠,等.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69-71.

[6]张义贤.地方高校应用型生物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M]//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文集(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8.

篇(5)

中国的通识教育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出现,《易经》《中庸》中均有提起,概括的说古时的通识教育即为博学多识,也就是说博览群书,学习各家的思想文化,然后进行思考、总结。古时的通识教育大多属于文学、政治方面,但现代因为专业较多,科学性也较强,所以很大程度上每个专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悉心钻研。在教育教学上来讲,很多不同专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方式,过于依赖他人的成功案例,虽然学生的类型可能大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教育不是工业中的流水生产线,而通识教育对于师范学院来讲,则是为了培养拥有自己风格和个人魅力的教育工作者。通识教育的基础,是“博学”,但这里的博学的基础为自由,也可以解释为,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其它多样化的学科教学,以此丰富自己的学识,虽然看上去对学生自身的专业教育没有任何的帮助,两者之间关系并不密切,其实不然。从以前到现代,很多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原因就是老师教课枯燥,而通识教育则是为了让师范学院所培养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可以拥有自己的意识,无论是研究专业知识或是教育学生等,都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基础,研究的方向也是根据自己独特的意愿,并不是随波逐流。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培养民主、平等、科学、真理等思想文化,令大学生的德心智三方共同成长。

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分析

(一)课程的有效融合

生物科学专业大致可分为: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等,可以说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专业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根据生物科学专业每年的课程内容,来制定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力。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虽然很多,但大多数的专业内容都是相伴存在,即: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生存。而随着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或是人民群众都越来越关注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所以生物科学专业的同时教育课程的内容,可定位人、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与动物、植物等生物之间的影响,社会发展对生物的影响等。通识教育的特点之一为多样性、自由性,所以可以加入动植物与各地区人民、民族之间的关系课程。如:当地人民与该地区动植物的之间历史发展的文化相关课程,因为从古至今有很多靠山、靠海生存的村庄、城镇,人们的生活自然与该地区的动植物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利用通识教育把自然、人、生物科学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生态自然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令学生对自己和其它地域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这种课程,可以师范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更加具备教育教学的多样化能力。

(二)提高教师团队综合素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教授学生知识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老师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析,已制定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通识教育的老师拥较强的综合素质。而为了提高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就要改变教学理念,转变以往的以教材、课本为中心的应教育观念,以及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思考、思想”为教学的中心。第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而根据活动的参与人员可分为全校性质和专业科系性质。生物科学专业的老师们可以进行法律相关知识的研讨会,及时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全校性质的教学研讨会,老师们则可以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共同讨论更加有效的通识教育教学方式。

三、结语

篇(6)

强化课堂管理,其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平时成绩量化考核制度,且必须严格考勤,学生不无故缺勤是课堂管理的第一步。而且考勤要每课必做,这样学生才不会有侥幸心理,缺课率会大大的降低。另外,有些教师认为每节课都考勤会占用太多上课时间,其实不然,考勤不仅仅只有点名一种形式,可以通过清点人数判断是否缺人,然后再核实未到学生的情况,会节约很多的时间。

二、提高教师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教学论课堂来学习,但同时每一位任课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中学教师,首先要有优秀的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如组织教师互听互评课,组织教师讲课说课比赛,组织教师走进中学调研等。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试讲环节和教育实习都是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践学习一个多月就要准备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充分的锻炼,造成多数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所以,应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教学来锻炼,这就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如挑选一些章节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自己讲课等,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填鸭式教学,应多设计思考环节,给学生回答问题和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回答问题和表达的机会,尤其是胆量小的学生更应该多多锻炼。

三、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实验技能

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学新课程的链接。在保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成果,并突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教学中应突出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师范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借鉴参考相关的内容,更好地组织教学。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学会主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帮助教师准备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申请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举办创新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012年5月,生物科学专业举办了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班级初赛,专业复赛和决赛,虽然多数学生没有取得最终的成绩,但是此次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积极的准备和比赛,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积累了经验。今后还要不断增加创新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教学、实验、标本制作、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重视教育实习,提高实习质量

篇(7)

摘要:

本文针对大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缺乏兴趣,专业认同感不高以及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等问题,总结了我院近些年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的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的探索。我们以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优化本科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旨在从激发专业兴趣与认同感出发,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学科,生物类专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在校生人数猛增,无论是开设生物类学科的高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均大幅提高[1]。然而由于宣传过度,一度引发了“生物热”现象。据统计我国已经有300多所高校设置了生物学科[2],每年新增几万毕业生,远远超出了工就业吸收能力,生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了包括重点高校在内的各高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普遍存在着第一专业志愿新生比例逐年下降的现象,大学生缺乏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兴趣,对专业认同度也不高,再加上传统教学体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专业人数居高不下。以我院为例,2013年和2014年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数分别达到了101人和97人,通过考试实际转出的学生为56人和63人,优质生源流失严重[3,4]。为了提高生物学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本科生物学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层次不清、缺少入门课程、必修课学分过高、不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院组织力量对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的生物学科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并邀请多位境外高校的教学主管分析和讨论改革方案。最终确定了以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优化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由浅入深、从主干到分支,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对生物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从激发专业兴趣与认同感出发,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我们规划了本科生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大一培养兴趣,大二扎实基础,大三拓展视野;大四全面提升”。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

1培养方案的调整

本着“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突出个性培养、均衡课程安排、规范课程管理”的总体原则,学院按照生物学科的专业性质特点,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1.1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认同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我们实行一、二年级按专业大类培养,不分方向,主要学习公共基本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通修课程等必修课程。二年级短学期分专业后,学生们除修读必修课程外,还要根据各专业方向的学科特点及职业规划选择修读课程。愿意将来从事生物类学术研究或教育的学生,可选择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毕业后走择业、创业道路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2遵循“由浅入深、从主干到分支”的教育规律

明确大学各阶段的培养核心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降低必修课学分,提高核心课质量,开设内容丰富的专业选修课,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深入学习。在总体上降低学分,给学生留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调研数据显示,我院原有的培养方案学分设置比同类院校平均高出10个学分,学生课业压力大,影响了学习兴趣。经过此次整合和精简,降低了专业必修课学分,增加了选修课学分,培养方案总学分由160学分减少至146学分,使学生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及空间。知识传授的层次性更加科学,按照兴趣主干分支综合运用的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衔接,共计对57门课程进行了综合性的调整,梳理课程体系、调整开课学期、更新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类似的选修课,使我院的课程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均得到了优化。

1.3完善“激发专业兴趣、提高学习热情”的培养方案

学院为新生增设“新生研讨课”“普通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结合导师制、班主任制度、“科学与人生”讲座等措施,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并喜欢上生命科学。聘请境内外高水平学者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短期课程、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模式。继续实施“探索?科研”基金项目,鼓励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2特色课程的建设

2.1以激发专业兴趣为主线的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建设及教学管理

面对转专业人数日益加剧的情况,我院对申报转专业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走访和调研,了解到新生对生物学科了解不足、缺乏兴趣的现状。因此,我们新设置了既有挑战性、又充满新奇的三门课程,使新生逐步认识生物科学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并逐渐认同生物科学这一学科。具体举措如下:

(1)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开设“科学与人生”讲座。为了让新生了解生命科学到底是学什么,我院开设了“科学与人生”系列讲座,邀请著名科学家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让学生尽快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

(2)新设“普通生物学”双语课。该课程强调生命世界的特点,即物种的多样性、分子多样性和信号通路及其交叉的多样性,以及非线性思维的重要性。课程内容既生动有趣,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我们组织了包括“长江学者”“青年千人”“闽江学者”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在内的授课团队对该门课进行讲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生命科学的宏观认识。

(3)新设“普通生物学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大一学期开设了模式生物秀丽线虫的发育、斑马鱼行为学与发育等独具特色的实验课程,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动态演化的奇妙过程。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在大一上学期的3门专业课中,“普通生物学实验”对建立学科兴趣的影响力最大。

(4)新设双语课程“新生研讨课”。为了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授课为辅”的学习方式,我院特别开设了“新生研讨课”,替换原来的“学科入门指导”课程(全年级大班上课)。课程内容包括老师对生物科学发展历史和研究思路的介绍以及学生自主调研和全英文报告演讲两个方面。课程采用小班教学(30人左右),学院挑选了7位优秀的海外引进教师进行授课,这种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的兴趣。

2.2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目标,建设大二、大三专业课

我们将上述大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本科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对大二、大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丰富,从而带动了全院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建设双语课程。在大二、大三阶段,我们建设或更新了4门主干核心课程的内容,均以双语授课,精选国外最新最好的英文教材。其中,“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荣获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现代遗传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或更新了13门双语核心专业选修课,并大部分选用国外最新的英文教材。而其他专业选修课,也将逐渐转变成用中英文相结合的讲授形式。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阅读英文文献国际接轨。二是聘请校外专家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和学术讲座。我院聘请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的外籍教师为本科生开设“EvolutionofImmuneSystem”“BasicProteinSci-ence”“SpecialTopicsinMolecularCellularBiology”“FreshmanSeminar”等全英文课程,全互动的课堂模式和头脑风暴式的授课方法,赢得了学生的广泛称赞。除此之外,我院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癌症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前沿”课程,特邀了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我院的教师联合授课。“生命科学系列讲座”则是特邀了一系列的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作为主讲人。这些精彩多样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前沿,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忱。

2.3以拓展专业视野为目的的大三科研训练课程

在大学三年级我们依托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设置科研训练课程,科研训练的内容有机结合基础型、综合提高型及研究创新型实验。该课程每学年对大三的学生开放选课,学生可在1~3个课题组里轮转,进行一学年的科研训练活动,实验室训练一年后需参加科研训练的答辩,合格后获取4个专业选修课的学分,以此鼓励学生选修该课程。科研训练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更早地进入实验室,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氛围,激发专业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一年的科研训练,学生在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为大四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4以全面提升专业水平为目标的大四毕业论文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本科生大学学习成果、综合运用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手段。我院规定本科生升入大四后,须自行联系学院各课题组并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须是我院助理教授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使用本学科基本研究工具,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论文书写等给予具体认真的指导。经过一年的毕业论文工作训练,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得到了实际锻炼,为今后进入研究生学习或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近年来我院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得到较大提升,学习兴趣也不断提高,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坚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进行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学院在教学实验改革、增设科学前沿课程,推进双语课程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实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由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

参考文献:

[1]樊育英,田欣,王世发.新形势下普通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前沿,2015,(07):260.

[2]盖树鹏,卢伟东,薛仁镐,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6(2):10-13.

[3]王福,张新,於晓敏,等.高校生物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