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5: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了解和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这是美国人定义的科学素养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一个公民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科学的知识支撑着我们的思想行为,科学的方法依赖于科学的知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而初中生正是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年龄,在初中生物学领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概念、原理、事实及应用,这对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是必要的。
二、生物课堂中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重要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实践证明,美国的中学生物教育事实说明了中学生物培养科学素质是完全可行的。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多数的人读完初中后就直接走向农业生产,这些人的科学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现行我国的中学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大纲,大纲明确规定教学目的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其中能力培养大纲提出“通过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由以上分析来看,在我国初中生物课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重要性。
三、激发科学兴趣,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发学习的动力,生物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兴趣也是其学习的动力。创设奇趣意境,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集中体现,它是学生在探索自然获取知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做起,同时,也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四、加强科学方法训练,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初中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尽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材料,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如对光合作用的原理探讨,对学生指出若人们将光合作用的机理搞清楚,解决目前困扰全球的粮食、能源问题就可指日可待,人们在实验内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只要提供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就可源源不断地获得糖类等有机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加强分析和概括等能力的训练,这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做好探究实验,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科学的实践观是认识论乃至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有实践才能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实验意识、较强的实验能力。目前,我们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实验能力极差,初中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探究性实验”以实验探究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思维,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提高能力。有助于形成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新教材有许多探究性实验,扎扎实实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六、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我们的社会提倡榜样,无论什么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榜样,在生物学教学上对同学们渗透一些生物科学史不但会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了解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一项科研成果的发现,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教师通过一些经典的事例,经典的实验,如:胰岛素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发现,使同学们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任何事情都会半途而废,那么现在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小困难真是微不足道,从而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让同学们懂得科学并不神秘,只有鼓足勇气,不怕困难,有毅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可见,通过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精神,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科学素质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课程是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之一。而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全体初中教师的共同努力。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自己讲的初中生物课一定会生动有趣,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会显著提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物教师也一定能让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杨利银,仲建新.《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研究报告》.
[2]林胜男.《简析中学生生物素养及提高途径》.
[3]戴文和.《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4]佚名.《生物课堂教学如何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 教学情境 创设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近年来,教学情境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生在师生创设的情境中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现就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及实践。
一、情境创设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为情境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大环境
教育改革形成的现代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目前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都在致力于增进教学效果,促使教学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因此,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合情境教学
1.初中生物教材的编写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基础。初中现行的生物教材,图文并茂,欣赏性、趣味性强,教材中安排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实验、思考、讨论、调查、游戏、课内外探究、课外阅读、课外实践等,所有这些栏目都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为情境教学的实施提供基础。
2.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情境教学。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特定的情境,或从社会关注的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或从生物学史,科学家的发现等切入。
(三)初中学生的特点适合情境教学
初中生一般年龄在13、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人生关键期,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在认识上有较强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呈现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现象,而且初中生具备较强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能积极主动地去安排学习计划,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根据初中学生在心理、思维、学习上的特点,可以看出情境创设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的实施
(一)情境创设在初中生物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1.诱发性原则。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2.真实性原则。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3.接近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创设情境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4.合作性原则。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5.层次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实施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实践经验,我把生物课堂上创设情境的一些方法进行了简单总结:
1.通过典型问题创设情境。设置一个新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把学生带进探索者的行列。例如,在讲“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第二课时,先让学生复习初一曾学过的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①绿色开花植物具有哪些器官?②绿色开花植物又被称为什么植物?为什么?教师就能很自然地提出被子植物的概念。依此为契机,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思维,提出“与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样,通过新奇的问题触及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求知欲,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只要问题触到学生的认知领域的最近发展区,认识冲突必然引起“共振”, 让问题灵动生物课堂。
2.通过实验、实践创设情境。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试验,我们知道,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而利用有趣实验、直观的模型恰能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创造实验环境,结合实际自制教具模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时,我带几个学生到江边捞水绵,然后放在透明水缸中,让学生定期给水绵换水,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学生很有兴趣观察水绵光合作用产生的气泡,然后用鼻深呼吸,还把它称为“小型氧吧”,上实验课学生还把水绵拿到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水绵的“微观世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收到极好的效果。
3.通过故事、俗语、谜语等创设情境。生物的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故事、俗语、谜语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生物的遗传时我就利用这样的一个经典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然后请学生分析它所包含的含义,顺势知道生物的遗传现象。
在探究果实的接受时,我就采用了这样的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让学生猜这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设疑,麻屋子是果实的什么结构?红帐子是什么?白胖子又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一些故事、俗语、谜语等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4.通过生活体验、感悟创设情境。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生活性,实际生活问题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作为课堂的教学情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例如,在讲生物技术这一章节的内容的时候,我对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蔬菜放在冰箱里保存时间能长些?腐烂的苹果为什么散发酒味等。
5.通过生物科学史创设情境。科学史是人类与自然长期对话的真实记录,每章每节里都有探索者的足迹;每字每句里都有前人的智慧结晶,纵观整个生物学史,记录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史诗。生物科学史为情境创设提供了绝佳的材料。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时,教师先提出问题: “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条件、产物分别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查阅教材,学习许多科学家和很多经典的科学实验,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时了解到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随着光合作用研究史一步一步地扩充和变化,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还知道了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6.通过热点问题、热点信息创设情境。当下各种新闻媒体经常会有一些热点问题、热点信息报道,其中不泛很多涉及生物学方面的,而且这些热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学生的参与度就会非常高,讨论也会非常激烈。例如在讲关注健康时,其中的安全用药,在电视、网络上就曾有很多的报道,我选取了一些视频资料供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真实地去体验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在讲食品安全问题时,我也是通过网络寻找最新、最热的一些报道让学生来探讨,学生热情高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情境创设的途径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创设情境等等,无论采用哪种,都要力求在课堂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在一堂课中,各种情境创设的途径往往是联合、交替呈现的。
三、总结与反思
对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实践探索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课堂组织能力
生物情境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情境而情境,起不到从情境中获取知识的效果,所以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二)课堂评价功能
由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思维能力都会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中情境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情境教学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三)教师的知识和能力
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情境教学也应该具有多样性、时代性。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不断更新,随机应变的能力。有的时候,教师会深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教材、搜集资料。在知识上做一个“新”老师,拥有一桶“活”水。
(四)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
一、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内容的特点
一般地讲,教材内容的选取是否适当,是影响教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部高质量的教材,其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适应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的需要。具体地讲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内容的特点。
1.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基础性是基于现代意义的基础性,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体现先进性。
2.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知识性内容着重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和“为什么”。教材中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体字排印;其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内容以宋体字排印;供学生一般了解或选学的内容以楷体字排印,或以“相关信息”、“科学?技术?社会”等形式呈现,有的内容明确标注“选学”。
3.构建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为凸显各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新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4.纵横衔接,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为体现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横向联系,教材旁栏设有“学科交叉”;为体现各个模块间、同一模块各章节间的联系,教材旁栏设有“知识链接”。在各章后的自我检测中,大多安排画概念图的习题。同时,在选取教材内容时注意了与初中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和相关学科教材的衔接问题。
5.在教材内容中加大实验教学的比例。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二、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方式上的特点
新编高中生物教材吸取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外教材的优点,在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上多下功夫。其一、注意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在课文内容的编写方式上,注意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常常从观察或实验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研究,然后再进行讨论、总结,最后讲述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其二、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方式生动活泼。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课文编写方式生动活泼,在正文当中或正文之后设置了一些小栏目,如“看一看,想一想”、“你知道吗?”、“动动脑”、“动动手”和“课外读”等,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而且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美国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方式也很活泼,在课文当中也设置了不少栏目。新编高中生物教材也可以考虑增设一些类似的栏目。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呈现方式的特点
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还借鉴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材内容的表述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尽量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以利于知识的建构。具体地讲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呈现方式的特点:(1)必修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联系生产和生活提出问题;(2)教材重要概念和过程的阐释,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使之亲切而生动;(3)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4)探究活动的写法注重开放性和引导性;(5)作业系统注重层次性。节后的练习既有基础题,又有拓展题;章后的自我检测既有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又有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训练;(6)安排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训练技能;(7)较多地介绍生物科学史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有的部分以科学发现的先后顺序作为构建框架的重要线索,如遗传部分;(8)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技能训练、练习、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
四、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要求
课程改革“生物课”的高中新教材贯穿了一个“新”字,即用新理念、新信息、新资料、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手段研讨生物问题。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中“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的培养”三个维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既特别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强调了教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会学。
总之,实施新课标,当务之急是要摆脱传统理念中一些弊端的束缚,深入学习理解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迅速进入新课改理念的新境界,才能准确全面的落实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只有这样,高中生物教学才能走出“轻负担、高效率”的新路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才能为学生的将来储备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红.《关于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遗传学部分改革的几点设想》.
[2]《高中生物系统整体性原理的教学反思》.网络搜集.
[3]刘连双.《实施新课标的几点感想》.
[4]韩菲,汪兴兰.《过程演绎探究》.教学与管理.2009,(07).
摘 要:资料分析就是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形、表格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资料分析”这一活动,可以有效地推进生物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习题,就可以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课堂教学得到更为有效的组织与开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资料分析;有效性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往往通过统计资料来反映,要正确、及时地作出决策,必须要求能够对这些形式上比较抽象的综合信息进行快速地分析与加工,从枯燥的形式中找出需要的“关键点”。资料分析就是Ω髦中问降奈淖帧⑼夹巍⒈砀竦茸柿系淖酆侠斫庥敕治黾庸ぃ这部分内容通常由数据性、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只有如此,才能快速提取我们所需信息。资料分析按照内容形式可以分为:文字分析、表格分析、图片分析、视频分析和综合类型的资料分析。
一、情境创设,引出主题
情境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起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进入学习主题,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新知识做准备。”例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节课的教学,教师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创设情境,在生动的音乐背景下为学生展示视频:骏马奔腾,鸟儿翱翔在蓝天下,胖乎乎的海豹在冰面上嬉戏,树懒懒洋洋地爬在树上打着哈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大自然中形形的生命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展现科学史料,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生物新教材大多展现了许多生物科学史上研究的实例和方
法,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形成的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轨迹。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生物实例的教育作用,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探究过程的再现,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
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三、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对“资料分析”进行合理的运用,就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自身新旧知识的整合,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更加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节课中关于“化学起源说”证据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中国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一资料分析,使教材内容知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仅需对资料分析的内容进行阅读和讨论,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化学起源说”,从而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体现,也是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永恒目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对“资料分析”的设置目的和意义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思考如何对其进行有效运用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行了积极的倡导,同时提出学生的学习应以探究性方式为主的具体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会得到更为有效的凸显,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从以往的“填鸭式”转为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交流和讨论,真正做到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获取者方向的转变。在生物教材中,很多“资料分析”都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题。例如,在讲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有关内容时,就可以基于资料分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要求学生开展以这一内容为主题的课堂辩论,学生负责论题的选择与资料的搜集,教师负责对辩论进行引导,同时对正、反两方的观点进行点评。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加深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了解,最终锻炼和提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结合生物教材的内容设置可以看出,“资料分析”的作用是让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完成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对该栏目进行有效利用,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习题,就可以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课堂教学得到更为有效的组织与开展。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问题与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选择,以便构建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活泼、生动的生物课堂。
关键词 备课 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67-01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课堂教学是落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理念的最主要途径。利用好这一主要途径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生物科学知识,更全面地提高多项探究能力。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是抓好备课。下面我就从抓好备课的四个关键要素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备学生
1.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高中生物教学应该在初中生物的基础之上开展。例如在学习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各种组织、各种器官和系统等知识,帮助学生开始高中生物的学习。
2.注重多学科交叉知识。高中生物教学还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否则不同学科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表述可能会有冲突。例如在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果糖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可得到砖红色沉淀。但是高中化学中介绍了不含有醛基的果糖(多羟基酮)没有还原性。高中生物的知识和高中化学的知识看似产生强烈的冲突,实则这两种说法是统一的:在斐林试剂的稀碱性条件下多羟基酮的果糖发生酮式-烯醇式互变,变成多羟基醛的葡萄糖。
二、备课标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师应该依据课标提出的三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提高生命科学素养来指导自己的课堂。由于学生存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如何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就成为备课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一直坚持尝试让90%的学生掌握90%的教学内容,以期达成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式的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成为公民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影响个人生活质量问题,也可能影响各级部分决策的制定。生物课堂最终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备教材
1.多关注不同版本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标多本,指的是一个新课标多套教材。我收集了多套教材,发现每套教材编写思路大体相同,但是支撑科学观点的科学事实不同。教学实践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就需要参考多个版本的教材来提高多层次的科学事实。例如人教版教材用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例子来解释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实现的。而地图版的例子则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互作用导致松树呈宝塔状。
2.注重教材的重新组织。教材的编写往往重视科学史的事实和知识的整体性,不一定符合你所任教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对教材现有的内容重新调整顺序,或者改变实验性质,或者补充新实验,可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曾经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实验中,带领学生将教材的定性试验改造为定量试验,并且开发了一套光合作用综合探究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四、备教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都要求我们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我曾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ATP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将切好的猪肉条随机均分为三组,测量起始长度;三组猪肉条分别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等量的ATP溶液和等量的葡萄糖;用直尺测量每组的长度,统计每组猪肉条的长度变化。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构建“ATP为能量通货”这一重要概念。课后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一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的兴趣大大增加。
现代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备课时多研究学生,研究课标,钻研教材和学习教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只有不断朝着高效课堂的方向努力,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才可以得到提高。
多媒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它作为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化为直观的教学信息,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先优化多媒体设计。教学实践表明,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进行优化设计,更能优化生物教学。那么,怎样设计多媒体呢?
一、根据教学目标和多媒体的功能选择、应用多媒体
生物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借助媒体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必须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概念(光合作用)、发展一个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一个写法(光合作用公式)。
根据这个目标和多媒体的功能,我选择的逻辑思路是:
1、在教学中首先演示三个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淀粉和氧气)、条件(光和叶绿体),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观看光合作用的录像片,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分析出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两个方面,得出光合作用的实质,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投影片醒目地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使学生熟练地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这样有实验提供“现象”,录像深化“概念”,投影示范“公式”。在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在目标导向下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二、根据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组合媒体
1、绪言课。关键是使学生懂得生物研究什么和研究的意义,怎样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组合媒体:(1)利用实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用投影片和录像片提供史料,介绍生物科学史和成就。与此同时,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3)生动、具体地讲述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4)板书学习要点。
2、形态结构课。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形态结构课是上好生理功能课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传统媒体:挂图、标本、模型等直观媒体,能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信息。对上好形态结构课是必不可少的。
(2)电教媒体:投影、幻灯、电影和录像等电教媒体,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提供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3)通过板书、口述、习题等形式,对形态结构课的知识加以整理和巩固。我们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中,首先运用模型展示草履虫的形态。接着用挂图(或投影片)讲述草履虫的内部结构,然后放映草履虫的录像,最后提问归纳板书。这样使肉眼无法看清的草履虫,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为继续学好草履虫的生理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3、生理功能课。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生理功能课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运用了综合媒体:(1)用语言配合投影片准确地讲授生理特点,并用投影板书进行分析、强调重点。如家鸽的双重呼吸特点。运用此方法效果良好。(2)通过录像对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生理现象进行具体化、形象化演示。(3)对易混淆的概念要用黑板或用投影片的图表分析他们的异同,指出他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家鸽“循环系统”的教学,先用投影片讲述家鸽心脏结构特点、血液循环路线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然后放映有关录像片段。应用录像的各种不同功能键(快进、慢放、定格)变看不见为看得见、看得清,使学生对家鸽的循环系统知识有深刻的认识。最后,用投影片映出鲫鱼、青蛙、蜥蜴和家鸽等四种动物心脏结构简图,比较四种脊柱动物的心脏结构特点,从而认识动物进化的过程。
4、实验课。实验课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操作,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为达到此教学目的,我这样去组合媒体:(1)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教材,使其掌握实验目的和操作要领。(2)用语言或板书进行质疑,了解学生对实验的准备情况。(3)用录像片示范基本操作、展示装置结构,提示实验步骤。(4)用投影片分析实验原理,指导填写实验报告。
5、单元习题课。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必须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不同形式的习题,使学生掌握运用已学的知识。组合媒体的要点是:(1)用投影片浓缩单元教学内容,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2)用板书提示重点、难点或易出错之处。(3)采用笔、口、板书、投影等多种形式结合进行练习。(4) 设计小型书面测验题进行教学反馈,评价教学效果。
三、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控制使用多媒体
关键词:生物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 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的、基础性的、科学性的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何为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高考的改革,是否改变了生物科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否提高了山区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山区生物学科教学的现状
1.生物学科的从属地位没有真正改变。从2003年开始,梅州市把初中生物学科列入升高中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占30分),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往昔中考根本不考生物的现象,客观上使学生为了中考也得认真学生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科在学校在初三学科设置中终于占有一席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物学科的地位,生物学科的“杂科”地位有所改变,进而促进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提高。这是否改变了生物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呢?笔者在初三级学生中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参与调查的586人学生中,①为什么而学的项目中,有12%的学生是由于对生物学感兴趣而学,59%的学生是为考而学,17%的学生是由于家长、教师的压力而学,其余占12%;②造成的原因项目中,64%的学生选择了中考分数少,13%的学生认为生物没有什么用,23%的学生感到生物学科枯燥、难学。从中可发现虽然生物学科列为中考科目,但学生并没有摆脱为考而学的观念,学生的学并不是发自于内在的动力。不是由于兴趣而学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学生的生物素养并没有真正的提高,生物学科的从属地位并没有真正改变,学生心目中它还是“杂科”的命。
2.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处于未位的现象并没有改变。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很有一段时间了,有的生物学教师乐观认为从此以后,生物学科可借助新课程改革再铸辉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不从学校层面上、教师观念上彻底更新,教学依然围着考试指挥棒转,生物学科的潜在危机更大。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深入人心,但社会、政府对学校、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没有跟上,一考定终生的评价体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这让学校在课程设置时不得不围绕中、高考科目而转,分数多的课时加码,分数少的为其他学科让路,而不是按学科的特点、需要而设。很多学校初中阶段每周生物学科只有一个课时。由于课时少,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大量的实践课被省略,有的根本没有开设,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有的山区学校出现了初中毕业生没有见过显微镜的状况。
3.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很多山区中学的生物教师奇缺,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位专业教师。生物学科教师很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转过来,或由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担任,生物学科变成学校的“万金油”学科,谁都可以教。这不但造成了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固有认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没有专业知识,有的老师甚至连显微镜都不会操作,缺少新课程理念。教师上课时,不携带生物挂图、实物、模型、生物标本等教具,照本宣科,生物课枯燥无味堂,造成学生不爱学,学不好,教学质量低下。
5.硬件设备不足。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践课的正常开设是生物教学质量的保证,但由于学校的不重视,经费缺泛,很多山区中学生物教学基本设备不足,有的甚至没有生物实验室,只能挂靠在化学、物理实验室,结果只能少开或不开实验教学,影响了生物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在现有课程设置的条件下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改变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是生物学教师应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改善生物学科教学环境,为生物学的教学保驾护航
虽然我市已经把生物学科列入升中考试的科目,但生物科教学环境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大部分学校在管理层面上并没有改变对生物学科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还是为考而学。因此要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要改变生物学科教学环境,并落到实处。这主要由教学学管理部门来完成。1.提高在中考中的分数比重,因为以考促学的现象在相当的一段时间不会改变,用分数这一杠杆来促进生物学科的教与学可以达到立杠见影的效果;2.建设基本的实验室,配备专业的实验员,保证基本的课本实验能正常开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兴趣;3.引入专业的生物学教师,或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提升生物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4.按课程标准设置生物学科的课时,保证充足的教学课时,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基本的保证;5.改革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一直以来,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远落后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分数定终身的教学评价体系依然大行其道,造成很多教育教学改革无法深入开展。因此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改变单一的、简单的评价为综合的、可控的、人性化的评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本质规律,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不断地寻求专业化发展,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为生物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方法论,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做法。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同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已的教学水平,为实际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强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不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改变学习方式,也就是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的学习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如在进行花的结构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拼合花的结构图,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理解花的结构,教学效果明显比教师纯粹的教授要好得多。2.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科学史,让学生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能力。如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的探究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捕捉鼠妇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发现问题:鼠妇为什么会跑?是被吓着了?是怕光?还是喜欢在潮湿的环境?因为发现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关键,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在此基此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探究的课题、探究的基本过程,从而使学生完全掌握这一探究历程,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重视生物科学实验。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规律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因而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实验能力是生物教学目标的中心任务之一,它包括观察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拓展学生生物学视野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认领着当今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与“社会伦理问题”、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等,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如我国科学工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实破,给社会经济生产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现代人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它既是课程和教学课改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应在教学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及学生层面上进行探导与改革,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银丽 陈振兴: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认识,[期刊论文] 教育探索 1996(4)
2.张汉光、周淑美:《生物学教学论: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