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

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7 14:55: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

篇(1)

关键词:中职院校;综掘类专业;煤矿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06-02

中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课程的设计就应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应对现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部分学校需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情进行相应的调整,选择企业所需人才方向对在校生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培训,以达到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对于综掘类专业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由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互相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大量应用,这必然需要大量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检测和管理工作。为了适应煤矿生产中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需求,中职院校在综掘类专业就得开设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进行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探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的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同时,也是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并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综合实训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应用、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作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毕业生要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职业技能。

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缺乏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系统性培训。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只经过机械或电气技术的专项实训,无法满足一些需要机电综合技能的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岗位的工作要求;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职业素养,缺乏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跳槽频繁。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综合职业能力,令很多高职院校十分头疼。原因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缺乏良好的行之有效的机电综合实训模式。因此,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的效果。

三 实训课程的目标和建设理念

综掘类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等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课程必须紧扣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煤矿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知识,也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中职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想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是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应该通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显性实践环节和隐形实践环节完成,具体的建设理念是:①培养职业兴趣;②强化职业能力。因为要想做好工作,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训练时既要强调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强化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④引导学生掌握职业情绪。在工作岗位上应当以热情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⑤强化现代企业所要求的企业管理。

四 综合实训课程的模式及目标

1.采取类似真实工作氛围的实训教学模式

如本次实训采用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项目。这就相当于给一个班组一个工作任务,让其按照安装图纸和工作要求完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实训结果就是一台真实的设备。由于具备一定的工作量,组与组之间有竞争,相当于形成了劳动竞赛。工作的压力要求本组同学进行分工,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便形成了紧张、进取、互助、团结的工作氛围,让同学们在实训中既锻炼了机电综合职业技能,也切身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2.实训课程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 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知识,义能从事机电设备或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以及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对于我们中职院校的综掘类专业而言,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这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性、应用型的技能人才能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今后,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中职院校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必要性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学校以及社会、企业等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我们的师生共同关注、努力和打造,想法设法的提高综掘类专业机电一体化的实训效果,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落到实处,为我们的煤矿生产企业输送优秀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葛雅新.技校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必要性[J].中国教师与教学,2007

[3] 杨用成.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初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8〕:7-8

[4] 孙艳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科技信息,2008〔32〕:288,343

篇(2)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ware、Powerpio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3)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如在介绍直流电机中,运用高速磁悬浮列车的例子给学生进行了讲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的动力。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2)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生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在不同的岗位上完成实践任务,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

(四)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五)总结

机电专业教学中必须坚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要做到:1.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学生能根据一般的设计要求和动作流程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实验和设计中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从一个目的、两个原则的教改思想出发,抓好课程理论、实践、考核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而且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教改的积极性,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使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一现状,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阐述了机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思路和方法,提出在实践环节深化改革,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努力突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性,淡化了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界限,对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体现了机电教学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张超,刘爱云,王娜,叶婷.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202-204.

[2]李巧萍.生本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J].现代教育论丛,2002(5):6-20.

[3]魏增菊.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平原大学学报,2007,24(5):93-95.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中职;教学模式;探讨

机电一体化是介于机械与电子自动化两个学科间的一门技术,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理论技术、自动化电子、控制计算、接口技术等,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领域多,应用广泛,与实际结合性强,给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在我国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将整个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为核心,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技术的内涵,更容易地掌握实际技术。然而,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学生不能在课堂掌握生产线所需的基本技能。因此,针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可以提出更多有利于学生技术成长的问题,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及特点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主要采用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并设定培养方针,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四个层次”,主题为通过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线为结合实际企业需求和工程实际经验,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教学,四个层次为专业认知、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是基于培养方针,采取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式。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如下:①机电一体化知识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教学所讲授内容新颖,学生有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知识与自动化电子知识相融合,学生对于该类知识具有良好的兴趣。中职学生虽然初中知识基础掌握不牢,但这门学科可以取得积极的学习兴趣。②与实际工程结合比较近,课程必须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实际操作才能掌握,对于中职学生,培养动手能力也是主要的培养内容。③知识面广阔,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学生必须立足于各类知识的综合,不能只针对机电一体化进行专门学习。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他所缺的知识进行拓展,例如控制工程技术、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自动化知识等。

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针对我国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及传统教学模式特点,先立足于学生发展,从教学的根本模式出发探索新的改进措施,努力完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主要的改进措施如下:①完善教学硬件设备,为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工具。同时,结合所具备的教学硬件设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保证设备能够充分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②对于教学课程内容形成体系,重新编排教学的内容和顺序。理论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策略方法。理论课程的安排应遵守由易到难,循环渐进的原则,并在实际教学中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确保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对机电一体化课程产生兴趣。理论知识要涵括学生以后从事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即使不能深入讲解具体原理,也应多增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体系,以达到教学面较全的要求。③教学实践注重实用性和普遍性。中职机电一体化不能像其他基础课程采取单纯课堂教学,还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增设实践和实习课程。由于中职学生最终要走向工厂一线操作,所进行的实践课程尤为重要。所开设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今后所从事的工作,能够符合当前工厂实际制造的基本要求。例如,实践课程中应增设让学生能够亲手操作的项目,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并能利用机电一体化知识分析问题。此外,学校应积极与相关工厂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方便学生能够到生产一线锻炼。④努力提高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水平,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工厂老员工,并聘请大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中职学校应注重教师教学理念,保证每一位教师不仅教授课程基本知识,而且能多向学生提供社会生产中的实例,增加学生见闻,拓宽学生的眼界。⑤改革机电一体化知识考核方式。传统的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采取期末考试,由于试卷涵盖知识面相对较少,该方式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所教授的知识进行随堂测试,并开设专门的实验考试课,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机电一体化知识。

总结: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不断深化,机电一体化人才将成为重点需求人才。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应作出逐步调整,与工厂发展相结合,保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梅梅.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

[2]兰日辉.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2010(9).

篇(4)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机电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安装与调试、维修与技术改造,简单机电技术的应用开发,能进行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以及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本文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熟悉相关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和提高本专业技能所需要知识,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

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是课程建设的灵魂[2],机电一体化技术已不再是过去的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等的简单组合,而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3]。“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内容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要求,合理对内容进行取舍,在有限的课时内应充分发挥自己所长,选取最能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也可根据知识点,拓展教材的外延,在深度、广度上进行突破。作为机电类专业,其教学内容应以能力为主线。被窝呢根据课程的新的教学目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应突出实用性,对课程中难以理解的微观理论和公式,不必作数学推导,不必追究来龙去脉,只对其进行物理概念分析和比较,以加深印象,着重于应用,如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理论中的机械系统性能分析及其影响、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力和扭矩检测的相关理论及公式、计算机控制及其接口技术中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伺服控制系统中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机械特性等内容可以删除。增加应用方面的内容,如加强机电一体化中的软件技术,机电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的分析,并在实践中反复训练一些重要内容。

此外,还需增强操作技能的训练。高职毕业生将在生产一线就职,要求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这个能力就体现在硬件设计,再利用电子器件连接电路,最后编制控制程序,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有充分的实践时间和手段,为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安排中,实践教学时间必须增加。只有经过多次实践,学生在机械本体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电路联接、系统调试等方面得到系统训练,才能提高学生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学生经过完成真实项目,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对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了解了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而明确了学习目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目前的教与学方式,还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往往是课堂上讲理论,课后做作业,理论的课时占了绝大部分,给学生动手学习的时间较少,这样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新的课程教学目标,进一步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性较强,绝大多数课题都可在实训室进行,老师边讲,学生边操作,实现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训相交互,这样才能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应注重过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学习中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交往的平台[4],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实训项目。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提出具有合作意义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合作,有结果的合作,而不应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学,更不是让学生坐在一起不着主题的漫谈,或是只是沿着教师的思路学习,并没有独立思考问题。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交往技能的最佳方式,在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能够取长补短,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检索、获取信息、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评价体系要重视发展,重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评价,结合工作结合模式,采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综合性、多样化的评价体系[5]。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学习成绩及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及职业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技能训练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进。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评价体系其中之一),包括专业技能、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自学能力、交流及与人合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定以及企业评定等方法,按不同权重进行量化,得到综合评定成绩。

篇(5)

【关键词】机电综合实训 就业为导向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32-02

2013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而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开设在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既懂机械设计又掌握电气控制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工作才能提高技能水平。针对该情况,我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进行机电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综合运用机电综合知识。安排机电综合实训课程,结合本校实际,主要研究光机电一体化设备,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被控制的机械机构。其中机械机构包括运料机构、传送带机构、推料机构、机械手机构。这样一个设备很好地阐述了什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利用现在先进的控制设备,控制生产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自动化过程。这套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

一 学校机电综合实训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校将机电专业培养学生技能的方向定为车工、钳工、数控和维修电工,都是单一的实训,而机电综合实训课程是把整个机电专业的有机集合,将机和电的课程通盘考虑。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硬件连接、控制原理、控制软件编制、安装调试与操作的综合实训。正因为我校机电专业能根据企业所需人才要求提供实效性较强的课程,所以这个有十多年办学历程的专业到今天依然充满活力,依然有很多学生要求就读该专业。

但从毕业生的反映看,我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不少问题:(1)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2)一些简单的专业课占用课时过多;(3)没有以就业为目标,设置范围窄;(4)苏州的外资企业所占比例较高,企业要求特征明显,很多企业需要员工具备一定英语能力,而机电专业以男生为主,英语学习自然薄弱,专业英语课程安排还需加强。

二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机电综合课程实训理念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树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根据企业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内涵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不唯学历重能力;对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良好的品质、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知识面广很重要。例如,销售人员要懂维修,技术人员要了解市场、掌握推销技巧,具备多方面技能的人才最受企业垂青。因此,坚韧的意志力和职业操守对学生非常重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不仅需要能进行科技创新的教授、院士、专家,更需要能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对实验室实施“7S”管理模式。“7S”意指:战略、结构、制度、作风、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这是美国一流的咨询企业Mekinsey公司提出的企业成功管理的“7S”模式。前三个是企业的硬件,后四个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软件”设备。我们的实训课程也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 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训课程教学措施

以实效性有效评价和课程设置,杜绝了理论教学体系。根据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特色,把“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训项目分成几个小任务,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围绕任务引出知识点或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操作,总结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过程感性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我校机电专业学生有近千人,为我区培养了大量的机电综合型人才,继续办好机电专业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趋势所需技术人员的培养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需求。职业学校应参与教育市场的竞争,我认为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或课程体系的竞争,可提供学生最大效能的教学内容。机电专业提高办学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把实际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教与求对接,为学生提供贴近企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专业领悟能力。

四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机电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教材改革和企业需求对接,使用结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五年制学生在机电专业综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机电综合实践教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贯穿整个课程的不是知识,而应是职业技能。为此,我们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了机电综合课程能力的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写教学大纲,为了使课程更适合各行业需求,在示范建设期间,我们联合行业专家共同成立专业委员会,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职业课程,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匹配,更能满足工学交替的学习要求。

实施项目教学,设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学生为“主角”,老师为“配角”,实现师生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从多个方面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用“以项目为载体,任务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规范、有序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指导学生,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指导者。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分层次教学,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和调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一般功能逐步到特殊功能的原则,组织教学项目和规划工作任务,这样更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特点。

2.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系统的学科知识相关程度不大,而与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知识的相关程度却较大

任务的设计,专业知识和工作流程知识的整合,专业技能训练的整合。每一项工作任务,用“工作任务”表述学生需要做的事情及其要求,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学什么”。在相关知识中,介绍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在指定完成的工作任务中,提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步骤,检查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每个任务还设计了评价表,对学生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工作过程包含的内容、方式、方法、经验、对象、工具和其他因素,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掌握该技能知识。根据这一理念,让学生可以创建真正的职业情景,促进学生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程技术人员角色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素质和能力。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完成一个项目,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工程的原理分析,设计流程。但实践的结果又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是不是与书上一样?真正地做到“做中学”的目的。

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项目的完成过程。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经历创新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结合目标教学,实行目标考核和单元考核

考核评价也多元化,师生评、生生评、考工评,平时的职业素养表现也计入考核,力求与企业对接,培养企业需要的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及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应对接企业,培养“既懂机又会电”的实用型人才,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课程建设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实训内容、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的效果。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的,走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尹耕钦、于坤安、杨晓珍.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1(3)

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主干课程;控制模块;上位机模块

作者简介:杨洪(1976-),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讲师。(江苏 苏州 21510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00-02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其工业通信技术的发展,机与电的联系更加紧密,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应从实际就业岗位需求出发,着重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苏州市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侧重于PLC,单片机所占比重不高。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先导课程与后续课程间的衔接也存在不足,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解就是机与电的简单结合。本文以机电一体化项目开发为起点,提出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专业主干课程改革思路,对原来的课程设置作了调整,并加入了一些尚未开设的课程,合理安排进度,使学生在有效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在就业层次上有所提升。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

地方高职院校首先要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确立也应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便合理设置。苏州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制造业,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的支柱,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应当为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但是随着近年来产业的升级,苏州地区的制造业向着高端、精密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使用、调试、诊断和维护高端精密制造设备。因此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应随之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

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与实际岗位知识能力需求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因此有必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主线,构建以电为主、以机为辅的课程体系。以电为主,是指合理选择和安排机电一体化专业所需的电子类课程,通过合理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对电子类课程知识的理解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机为辅,是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电子类课程的基础上,能够对其操作控制的对象——机械部分有所了解,既要能理解其基本的动作原理,又要能够对其基本的结构进行剖析,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实现对机械装置的控制,真正做到机与电的有机结合。同时,运用单片机技术实现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控制,还必须掌握基本的、能够在单片机中有效运行的控制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以项目开发为目标,合理选择主干课程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确立的。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主要由机械受控模块、测量模块、驱动模块、单片机模块、通信模块、接口模块和上位机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干课程应围绕项目开发的每个环节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进行选择。[1]

1.第一环节:机械受控模块的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主张以机为辅,因此机械结构的设计,不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体教学内容。但对于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开发来讲,机械模块是整个系统的受控对象,因此,要实现对机械模块的控制,必须对其结构和动作原理能够充分理解,才能有助于下一步设计工作的展开。这就对相关课程的设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这一阶段,应开设“机械制图与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辅以“机械产品精度设计与测量”等课程。“机械制图与AUTOCAD”使学生认识基本的机械零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的AUTOCAD的应用能力;而“机械设计基础”则可使学生了解机械系统基本的结构、动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第二环节:驱动模块和测量模块的设计

(1)驱动模块。驱动模块的作用是为机械受控模块提供驱动力。在机电设备中,液压和气压驱动、电机驱动是常用的驱动方式。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开发中,在对机械受控模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为其选择合适的驱动方式。这一部分的支持课程有“液压与气动传动”、“电机与拖动”,并选择“电气控制与PLC”作为辅助课程,该课程以讲授电气控制技术为主,附带讲授PLC的相关应用知识。

(2)测量模块。测量模块是用来测量机电设备中的相关物理量,以实现对机械受控模块的监测或控制。相关的课程主要是“测试技术”,要求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选择应用、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和信号的变换。

在驱动模块和测量模块的设计中,涉及了电力电子相关技术,因此,完成与之相关的设计内容前,应安排前期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电子电气类课程的基础,因此可以将Proteus软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Proteus软件是由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系统仿真与开发平台。该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并为大多数的元器件提供相应的仿真模型,在完成系统原理图构建的基础上,配合动态元器件,能实现系统的交互式仿真,完成虚拟的实验。Proteus软件应用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2]能形象地演示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Proteus软件更为突出的特点是能支持微处理器结合其编程软件实现系统的联合调试。

篇(7)

一、技术基础的共同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一般由机械本体、传感检测、执行机构、控制及信息处理、动力系统等五部分组成。而电梯可以分为系统即曳引系统、导向系统、轿厢系统、门系统、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两者的相关技术基础是相同的,有机械技术、传感技术、接口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因此,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一体化教学项目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

二、教学侧重的不同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作为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各大本专科院校均有开设。是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范围广。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学习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大理论体系,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分析的能力。然而,从解决电梯人才缺口而对电梯的学习的教学计划来看,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电梯的结构与各大功能系统的同时,还要掌握电梯日常运行的维护和管理的相关知识。为此,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为此对于课程的设置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有所取舍。

三、解决方案的探讨

首先,技术对应。现行的专业教材上多用CNC机床(计算机数控机床)作为教学的案例,其优点在于CNC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基础及功能要素。从技术基础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讨论的技术基础在电梯这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上都能找到。在这一点上为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对此,可以将电梯的各大系统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组成系统根据技术基础的一致性做一一对应的融合。此外,完整课程体系。介于课程重点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以课程上必定有一个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完整课程体系。课程定位为让学生掌握电梯这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分析的能力,通过理论的学习和电梯的动手拆装,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尽量加入电梯日常运行的维护和管理的相关知识。

四、课程优点

该种课程的优点有三方面。首先,让更多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时候了解电梯,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继续学习进入电梯这个行业,解决电梯行业人员缺口的问题。其次,将学生熟悉的电梯设备作为教学案例给学生讲述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电梯各大系统理论知识的拆分和系统技术的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的知识通过对电梯动手的组装和维修得到强化。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两门课程最后融合成一门课程,增加了知识的内容,却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和难度。

五、推广难点

从技术理论上看,电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术基础是相通的,但是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项目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有师资和教学设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电梯行业工作的经验,缺乏专业的团队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的开发,完整课程开发的难度较大。另外一方面,鉴于电梯行业属于高危行业,普通电梯不太适合教学的使用。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需要建设专业的电梯教学设备,这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是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教学项目推广困难的关键因素。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