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7 14:55: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

篇(1)

关键词:欧元;欧洲债务危机;欧元危机

引言

欧洲的主要国家为了在国际上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通过谈判一致同意联合起来,实行统一的货币。其原因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国家的世界地位大幅度下降,随着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欧洲各国越来越希望在政治、经济上联合起来,以达到与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相抗衡的目的。

欧元是由1992年为建立欧洲经济货币同盟(EMU)而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所确定的。成员国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如其通货膨胀率和利率需接近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欧元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也更加方便。但希腊债务风波发生以来,欧债危机近来呈现向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态势。

一、统一的货币使欧盟各国经济得到改善

自欧盟成立后,各个国家在其他领域也有所联合,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联盟,但是近年来联盟内的各国经济局势动荡,经济上互相影响,共同抵御外国冲击的能力被弱化了。由于货币还没有统一,现在采用的都是浮动汇率机制,不断变动,使得各国币值产生差别,再加上利率的变动等因素,比较容易发生金融秩序的不稳定。不过统一货币后,使用欧元就大大减少了经济混乱的发生,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和谐发展;欧元启动以后,统一货币与统一市场的共同促进无疑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使得欧盟在与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强国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欧元简化了手续、节省了时间、加快了商品与资金流通的速度,而且还会减少近300亿美元的兑换和佣金损失,随着欧元地位的上升和欧洲资本市场的发展,成员国的资金成本也会下降,有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

二、欧洲债务危机将导致欧元危机

2009年12 月希腊的债务问题凸显,它成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引爆点。随着2010 年 4月份之后不断有到期的债务需要偿还,希腊政府必须要从国际市场筹集大量资金,但因为其债务负担已经超过规定,希腊政府通过市场筹集资金的成本将越来越高,未来偿还债务的能力将进一步降低,陷入了恶性循环。投资者对希腊可能陷入国家破产的担忧无法平息,救助计划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金融市场依然加剧震荡对冲基金则借机蓄意冲击欧元,致使欧元陷入自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现在危机开始向欧洲五国(缩写PIIGS葡萄牙、 意大利 、 爱尔兰、 希腊、西班牙)蔓延,这些国家接连爆出财政问题,德国与法国等欧元区主要国家也受拖累, 美国评级机构则落井下石,连连下调PIIGS信用评级,整个欧洲被债务危机阴霾笼。希腊债务危机实际上已经引爆了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从而使欧元处于危机之中。

三、欧洲债务危机原因

欧元的横空出世,曾经被许多人给予了的很大的期望,好景不长,欧元陷入生死存亡的险境中。其造成欧元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统一的利率政策、货币政策是危机深层原因。采用欧元之前,各国政府债券的利率差距可以反映成员国的经济差异。欧洲央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为欧元区设置了统一的利率基础,抑制了欧元区国家的国债风险溢价,致使这些国家对信贷风险的忽视。以至于这些成员国很少愿为改善国内经济结构和理顺政府部门做出有效改革,而更乐意通过搭欧元区的便车,获得低利率信贷。借款的增加刺激了经济活动,使麻木的借款人陷入信用风险当中。统一的利率政策不适应各成员国各异的经济情况;欧洲中央银行按照《欧洲联盟条约》,以“维持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在不损害价格稳定的前提下支持欧洲的总体经济政策。但是,这意味着当经济增长乏力要求降息,同时控制物价的压力又较大时,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在“两难”面前将把提振经济摆在次要位置。这就造成:利率工具的缺失,使成员国只能进一步依赖财政扩张工具刺激经济;欧盟管理体制复杂,各国利益立场协调难度大,导致政策拖延。统一货币管理当局的货币政策使政策滞后。这些是引发危机的深层原因。

2、游资炒作对欧元危机起推波助澜。债务危机爆发后,高盛等投行又大肆做空欧元。美欧股市连连下挫,欧元大幅贬值,希腊等债务危机国家的融资成本飙升,使其无法用借新债来还到期的债务,由此助长危机爆发并蔓延。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为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要求即政府预算赤字不超过GDP的3%未清偿债务总额不超过GDP的60%,希腊政府通过与美国投行高盛集团合作与其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协议将财政赤字降为1.5%,最近披露,当时希腊的真实财政赤字是GDP的5.2%远远高于3%。尤其是以各种手段让债务维持在规定水平之下的国家不只希腊一家,为今天危机爆发埋下祸根。

3、欧元结构性矛盾是危机的重要诱因首先,随着欧盟成员日益扩大,成员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参差不齐,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与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之间出现经常项目严重失衡,德国、荷兰等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优势 ,拥有经常项目顺差。而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因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出口竞争力较弱,出现巨额经常项目逆差,结果,欧元区自身出现内外发展失衡问题,由此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整难度。其次,欧元区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各国在面临内外失衡时无法通过货币政策以提高出口竞争优势,只能采取财政刺激政策,以维持国内经济增长,在经济扩张期,只要经济持续增长,政府税收就会增加,财政支出可通过增加税收来弥合。但当金融危机爆发时,经济衰退税收减少,希腊等国的财政赤字骤然恶化,成为债务危机的主要引爆器。最后,

虽然希腊等南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西欧低,这些国家在福利制度方面极力向富国看齐,在税收与财政不允许情况下过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和退休养老金等福利待遇,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不仅给政府造成巨大财政压力,而且使单位劳动成本上升,使希腊等南欧国家在与亚洲等新兴市场的低成本竞争中更处于劣势。

欧债危机背后掺杂的是更深层较量,那就是美国与欧洲正在展开一场货币主导权与债务资源的大战。事实上,美国依然延续其金融货币霸权所赋予的“结构性权力”。而自从欧元诞生之日起,欧元就作为全球最有力的潜在竞争对手,全面挑战美元霸权体系。

四、解决欧债危机办法及危机前景

解决欧债危机两种极端的方法是解体或更紧密联合。当然理性选择是帮助伙伴脱离困境,“共克时艰”将是欧元区国家面对危机的努力方向。积极将此次“危机”转化为深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契机”,将压力转化为改革欧元治理结构的动力,已经成为别无选择的唯一出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欧元区必须以制度改革的规划根治自身制度缺陷,以赢得其他国家和经济体的信任与帮助。为此,各成员国之间还需要不断的博弈和磨合。要解决内部各国竞争力的差异和发展失衡、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矛盾,欧盟只有实施财政体制改革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来重建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缩小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和财政问题。从2010年5月10日,欧盟财长会议达成一项总额为7500亿欧元(约合1万亿美元)的巨额紧急援助计划。同日,欧洲央行宣布,将对欧元区的公共和私人债务市场进行干预,购入成员国政府债券,这是欧洲央行首次宣布购买政府债券;为了恢复市场信心,欧洲开始大力紧缩财政。2010年5月6日,希腊议会通过了政府提出的财政紧缩方案。该方案计划3年内紧缩开支300亿欧元。为重塑市场信心,2011年10月,第二轮欧盟峰会终于就希腊债务减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扩容、银行业资本状况等三个议题达成了全面共识。欧盟相关各方同意,减记私人部门所持希腊债务50%,约为1000亿欧元; EFSF规模将达到1万亿欧元左右;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在2012年之前达到9%。重振强势欧元,任重而道远。

五、中国应对欧洲的债务危机措施

欧洲危机后,我国的工业实力必然有很大的进步,而欧洲的相对实力不可避免地进一步衰落下去。欧洲债务危机为我国提供了第二次历史性的机遇。建议如下:在对外政策方面,适度参与救援欧洲诸国的债务危机。在对内政策方面,应该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保持高压态势,防止自己陷入泡沫化的危机。我们可以把握好时间窗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我国的出口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阻力。欧美发达国家的“二次工业化”对于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是严峻的挑战。(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光亚.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和成员国相对独立财政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EB/OL].2010-04-10,中国经济论

[2] 周茂荣,杨继梅。“欧猪五国”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 [J].世界经济研究 2010-05-11

篇(2)

关键词:欧债危机 欧元区 经济一体化 政治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2)01-023-04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对希腊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的担忧进一步加剧,希腊因债务危机最终走向破产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同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已经出现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问题,更是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并有可能进一步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甚至是国际政治领域。欧债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持续时间之长,决定了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其成因。欧债危机的起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既有欧元区内部的因素,也有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的因素。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双重视角深入探究欧债危机的起因。

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不同步性

在历史上欧洲人曾经以各种方式进行过欧洲一体化的伟大尝试,但是都失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使欧洲人普遍寄希望于通过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道路来实现欧洲的和平与福祉。从二战后的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到1993年的欧洲联盟诞生,主要是走的经济一体化的道路。欧元区的成立实际上是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结出的果实,各成员国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主要是货币,组成了一个共同的单一货币联盟。欧元区的成立在促进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一体化方面也确实发挥过许多积极作用。成员国在加入欧元区之后,享受到了欧元区使用单一货币的好处,比如消除汇率浮动,促进跨境贸易和促进跨国就业等,使得政府和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更加便利,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更加顺畅。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欧元区成员国毕竟是独立的欧洲民族国家,历史传统和文化差异在短时期内是很难融合的,各民族国家的利益冲突也仍然客观存在。因此,欧洲的政治一体化一直都远远落后于经济一体化,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共同司法与内务合作、共同防务政策等方面的进展仍然非常有限。

按照加入欧盟和欧元的标准,欧元区似乎可以作为一种国家的~体化模式。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欧盟不但没能顺利解决希腊债务问题,欧债危机反而传染至更多国家。欧洲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还存在着债务危机与银行危机并发的可能性。欧元及欧盟运作机制当前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欧元区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不同步性有直接关系。与经济一体化相比,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地落后。没有政治联盟作为基础,经济联盟的发展就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欧元是一种共同货币,它的价值及其稳定与否还取决于各国在政治上能否保持团结一致。若政治一体化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对于欧元来说就是致命的伤害。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国家的让渡问题。国家对货币税收的管辖权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职能,更是一国的重要内容。对于参加欧元的国家而言,它们已经让渡了发行货币的,但是仍然保持税收和国家经济决策的权力。这不是单一的经济一体化所能解决的,更加需要政治一体化的发展来解决。

由于欧元区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不同步性,各成员国的国家利益与欧元区共同利益经常存在冲突。作为多种增长模式和多种发展速度共存的经济联合体,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发展差异很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欧元区的东扩,转轨中的中东欧国家逐渐加入欧元区,更加加剧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元区各国经济复苏步伐不统一,德国、法国的经济开始回归正常,而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经济复苏之路曲折。各成员国对欧元区货币政策的诉求不尽相同,但欧洲央行显然难以同时兼顾所有成员国的利益,这一问题在单一货币体制下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如果有一个好的政治决策机制,当某个成员国债务风险上升时,欧元区应该能够果断地寻求一种合适的解决办法。但是,欧盟的成立是建立在一系列超国家机构基础上的,各成员国常常在机构设置,席位分配、表决机制等问题上争论不休。欧元区与欧盟密不可分,欧元区的重大决策中都由这些超国家的机构协调解决,这样的制度设计本身就是缺乏效率和执行力的。在欧元区现行决策体制下,欧洲债务问题不可能迅速得到解决。同时,欧元区设计上又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这也给欧元区危机处理提出了难题。由此可见,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置于一个统一的货币区内,只搞经济一体化却没有政治一体化,必然存在着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制度上的弊端就已经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和经济趋同的不稳定

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导致经济政策各不相同,已经成为欧元区未来发展的重大障碍。虽然成员国在经济趋同上都达到了指标的要求,但是这种趋同仅仅是表面经济数据的统一和接近,欧元区真正需要的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还远远没有到来。成员国税收制度各不相同,失业保障制度以及养老金制度也不统一,成员国不同的通货膨胀水平与相同的利率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协调,成员国稳定物价的要求与放弃部分经济后调控手段受限制之间也有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果欧元区不能较好解决内部经济政策的不协调问题,那未来的欧债危机仍然会愈演愈烈。

成员国经济政策的不协调还严重影响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按照欧盟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应该是具有高度独立性的金融机构,它对欧元起到保证币值稳定、抑制过高通货膨胀的作用,是关系到欧元能否稳定运行的关键和基础。但是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利益的差异性使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运作大打折扣。欧洲理事会控制着欧洲央行的人事安排,它是由各国央行的行长和董事会成员组成的,这些成员都代表本国经济利益说话。由于各国对货币政策的要求不同,因此都尽可能影响欧洲央行采取对本国有利的货币政策,从而威胁到了欧洲央行的独立性。有些国家在失去货币调控的手段后,只能利用其他手段来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些手段也经常地与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相抵触,从而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除了经济政策的不协调以外,成员国经济趋同的不稳定也是欧洲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加入单一货币体系,各成员国不惜一切代价地向经济趋同标准靠近,其中很多国家都是临时突击的结果。这种经济趋同标准很难在欧元区启动后长期维

持下去。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务危机,明显地暴露出这种经济趋同的不稳定。欧洲某些大国出于政治目的而人为地搞经济趋同和加快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度,最终必然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对当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而做假账,德、法等国心知肚明,但急于扩大欧元区的政治心态压倒了本来规定的严格的财政、经济标准。希腊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原本与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国相差不少,其福利水平也有差距。加入欧元区后,希腊背靠欧元这棵大树,大量借贷,福利水平迅速赶上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可以说,欧元区在成立之初就在经济领域埋下了地雷。欧元区成立之后不久,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宽松政策,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根本无法通过公共财政来支撑过度的财政开支,因此在这轮财政宽松政策中出现了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元区的其他国家包括德国和法国等核心国家都以尽量减少本国国家利益损失为出发点,来协调和寻找各方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完全没有当初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决心和进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成员国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和经济趋同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它们在面对债务危机时仍然退守回本国国家利益的底线,大大增加了各方的协调成本,还可能会延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因此,对于每一个欧元区成员国来说,未来逐步推动建立协调的经济政策并谋求稳定的经济趋同是很必要的。在这次欧债危机中处于困境的国家必须更多地服从欧元区的统一领导。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希腊在这次危机中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一部分自,公共政策上也将更多地受制于欧洲央行和欧盟的干预,这种情况以后可能还会发生在欧元区其他成员国身上。

三、货币政策的集中化和财政政策的分散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两大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两大政策的应用中,其调控的侧重点、调控目标、调控影响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货币政策更多地侧重于总量的调节,更多地侧重于保持币值的稳定,且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作用更突出:而财政政策可能更侧重结构性的调节,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比较突出,且在治理通货紧缩的时候作用更突出。因而,为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客观上必然要求将两大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安排合理搭配使用,这在一个国家内部通常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欧元区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则具有较大的特殊性。欧洲区内的国家并非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国家,虽然欧元区的财政政策仍由各国政府自主制定并执行,但由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需要,各成员国将自主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让渡给了欧洲央行,由超国家的欧洲央行制定并执行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即欧元区实行的是自主分散的财政政策与集中统一的货币政策搭配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可以说,这一制度设计是欧元区的最大特色,但也为当前的欧债危机埋下了伏笔。原因在于,各成员国自主实施的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是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及解决本国失业等问题,而欧洲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目标则主要是为维持低通胀并保持欧元的对外币值稳定。

按照经济学理论,当一国财政状况恶化时,其信用将会降级,由此导致发行国债的成本上升,甚至金融市场对其继续发行债务还会附加诸多限制条件,这都会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的国家发行国债的可能性,进而对该国政府控制国债融资和政府赤字规模形成约束。但因欧元区实施的是集中统一的货币政策,因而金融市场对欧元区各国政府财政赤字融资的制约机制无法发挥作用。而且,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欧元区在一定程度上还为不达标的赤字国发行债务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如加入欧元区之前的希腊,意大利等国的政府赤字本就已偏高,其债务背后的信用担保能力已较低,但这些国家加入欧元区后并没有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削减赤字,而是更加专注于通过扩张财政预算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实现本国经济增长及解决本国失业问题,将由此可能引发的通胀及欧元汇率稳定问题均抛给货币政策的统一执行者欧洲央行。由此可见,欧元区先天的内在制度设计缺陷,使欧元区各国家不仅丧失了主动弥补财政赤字的意愿,反而使其原有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从而酿成当前非常严峻的欧债危机。面对欧债危机的爆发,欧元区各成员国仍无法在本国范围内单独采取任何货币政策来调整,只能寄希望于欧洲央行的统一安排,而这又发生很高的沟通成本,需要很长的协调时间,因而往往失去最佳的政策反应时机,造成很大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可能。

四、区域经济差异和产业结构失衡

欧元区各个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希腊,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在经济体制与运行方式上与德,法等国家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可以这样说,在欧元区内部,经济强国的发展优势与弱国的发展劣势越来越突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经济强国带动不了弱国,弱国的放缓也同时拖慢了强国的发展。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既没有特殊的地域优势,没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没有明显领先的优势。以希腊为例,其经济发展非常畸形,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很低,房地产泡沫相当严重。希腊的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市场竞争不充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处于垄断地位的希腊公共企业改革阻力较大,公用事业市场开放相对滞后。希腊的国有企业不仅自身效率低下,服务质次价高,成为财政包袱,而且政府为了拉拢选民,赢得大选,还不得不大力扩展公共部门,进一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希腊低迷的经济不能支持其庞大的财政支出,最终导致经济泡沫逐渐破裂。失业率居高不下,银行业坏账率激增,债务危机的爆发难以避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希腊等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反过来也在制约德国等欧元区主导国家的融资能力,导致德国国债的再融资成本增加。例如,德国政府在最近发行国债时就遭到资本市场冷遇,投资者认购很不积极,最终导致德国央行不得不出手购入超过市场需求的国债,以避免此次国债拍卖失败。作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的德国长期国债一直是资本市场热捧的优质资产,如此高比例的德国国债在市场上不能售出尚属首次,反映的是投资者对欧元区经济前景的不信任。如果作为欧元区经济信用等级最好的德国尚且不能在资本市场充足地融资,欧洲其他国家的境况可想而知。最近这次德国国债发行遇冷,直接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作为欧元区实力最强的德国经济能否免于遭受欧债危机的担忧,也是德国经济遭受欧元区债务危机拖累的一个信号。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在金砖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市场,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几乎垄断了高科技产品市场,因此国际制造业市场中留给希腊这类国家的份额就微乎其微了。希腊进入工业化的时间相对较短,由于受到自然资源等诸多先天条件的限制,对制造业产品的进口依赖度很大,而

象希腊原来的传统产业如航运和旅游等,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受到剧烈冲击,因此希腊的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经济低迷时期,国家只能采取积极的经济刺激政策,这又使得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这些原因都加大了希腊在面临经济危机时的财政压力。在其他南欧国家,如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希腊也很类似,缺乏制造业支撑的产业空心化和扩张性的赤字财政政策,都是这场欧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五、人口的老龄化和不合理的社会福利政策

欧洲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公共财政背负着很重的养老金负担,必然会表现为相关国家的公共债务不断上升。除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额养老金支出,欧洲的教育医疗福利、失业救济、带薪休假等其他福利项目的支出比例在全世界都属于高水平行列。如果把欧洲和美国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美国社会较欧洲更为开放,吸收的外国移民也比欧洲多,但是多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却是欧洲的两倍左右,失业率也只有欧洲人的一半,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社会福利水平比欧洲相对要低很多。与美国不同,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可谓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安全网”,除了经济活力受损外,还带来社会制度的僵化。在欧洲的选举政治下,欧洲国家不合理的社会福利政策不断地被强化,没有哪位政治家或选举候选人能强力推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财政政策。因此,历史因素和现实利益交织在一起,使得欧洲很多国家的“寅吃卯粮”状态持续了很多年。近年来,欧洲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欧元区的成立虽然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种不合理社会福利政策的弊端,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近几年,很多财政能力有限的南欧国家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向德国和北欧看齐,而完全不顾及本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导致债务无法按期偿付的危机。

在社会福利政策的形成方面,欧洲各国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就希腊而言,其债务危机的一个根源就在于其要靠借钱才能过日子,这样寅吃卯粮的状态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可以这样说,希腊爆发债务危机有其必然性,这场债务危机的到来只是早晚问题。除希腊外,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信用评级最近不断被下调,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超过国家财政能力的不合理社会福利政策所导致。因此,这场欧债危机的爆发确确实实给欧洲高福利国家的公共政策敲响了警钟。

到目前为止,欧债危机的影响还远未结束,欧洲经济也没有出现回暖的迹象。欧洲的这场危机对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来说,同样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首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统一应该成为我国未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着力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支结构和收支平衡尤其要重点予以关注,我们今后绝对不能出现欧洲这样的债务危机。其次,在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如何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福利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成为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改革攻坚点。最后,我国当前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应该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中重新审视和思考,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指导下开展的海外投资活动也必须要具备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既要注意规避欧债危机带给我们的各种风险,又要把握好欧债危机带给我们的战略机遇,更好地为我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地方债;风险管理;偿还机制

一、债务置换策略

1.债务置换定义

债务置换策略指地方政府通过发行新的债券来换回之前地方债务持有者手中的即将到期的老债券,是地方政府解决地方债务危机的策略之一。老债券的持有者之所以愿意进行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务置换的原因是投资者手中持有的老债券很可能出现无法偿还的情况。债务置换不是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政策为在市场中购买中长期国债,增加市场中的货币供给,是一种货币政策,而债务置换是一种财政政策。

2.地方债债务置换的积极效应

第一,进行地方债债务置换是将投资者持有的短期地方债置换成中长期的债务,地方债的总体规模没有扩大,只是延长了地方债的偿债时期,地方债额的总体风险没有因为进行债务置换而增加,总体风险得到控制。

第二,债务置换可以有效地解决地方债出现集中偿还的问题,避免政府在短时间内陷入无法偿还地方债的困境,通过地方债的债务置换,政府可以解决地方债的期限错配问题。

第三,地方债的债务置换可以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地方政府债务主要为银行贷款和信托贷款,流动性较差。如果将银行贷款置换成期限更长的债券,可以降低银行资产的存贷比,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3.地方债进行债务置换的不足之处

第一,地方债的债务置换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地方政府的资产和收入来源,仅仅是改变了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只是延长了地方政府的还款时间,对于还债资金的来源没有明确改变。

第二,对于地方政府解决地方债的还债问题,债务置换与其说是解决策略,更像是解决地方债的短期应急机制。地方债出现短期内集中还款的根本原因没有得到解决。

第三,债务置换具有一定的行政干预性质,以外部力量缓解地方政府短期还债压力。投资者对债务置换视为无奈之举。

二、PPP合作策略

1.PPP策略定义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合作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PPP合作模式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1982年提出的。PPP合作的主要投资项目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或具有公益性的建设工程,不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2.PPP合作模式的积极作用

第一,PPP合作模式可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由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的收入不能满足地方政府支出的需要,而地方政府需要提供大量的资金建设公共物品,这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PPP模式为此提出了解决办法,鼓励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民营资本进行合作。

第二,PPP合作可以转变政府职能,由过去的建设者转变成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者和管理者。地方政府对社会资本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成本在一定的范围,避免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

第三,PPP合作模式可以解决政府失灵的情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要对市场进行干预,使市场达到有效运作的状态。

3.PPP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

第一,地方政府承担的风险较大。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的分配比例却是不均等的,政府承担的风险要远远大于社会资本的风险。

第二,法律意识淡薄使得PPP合作难以持续。PPP合作模式对政府的官本位思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社会资本,项目的进行应该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而非政府的政策指令。

第三,政府单方面存在违约的情况,如高速公路的建设是PPP合作的代表,但政府为了人们生活提供便利,提出节假日高速公路免收费政策,这样使得社会资本的投资收入受到影响。

三、地方政府融Y平台经营管理

对于经营性平台的管理,第一,将经营性平台转变成经营性质的企业,摆脱政府管理经营性平台的低效率,在没有实际业务的情况下,权利的随意使用甚至寻租行为都有可能发生。第二,经营性平台依靠政府资金运营,大多处于亏损状态,没有发挥经营l生平台的经营资本创造投资收益的作用。第三,经营性平台应该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财务运行的监管机制,逐步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经营性平台的建设模式,促进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国家必须出台相关政策来应对地方财政风险,通过形成融资平台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政府信息的披露制度以及财务运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等,进而保证融资平台健康运转,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公开融资平台的债务信息,定期通报,将地方政府债务的收入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逐步的形成一套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规范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普通高中;债务;化解

高中教育的先导性、全面性、基础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性。有了高中教育的支撑和保障,才有高等教育的壮丽与辉煌,才有人才队伍的壮大与兴旺。近几年,部分高中因各种原因负债累累,寻找解决普通高中负债的途径迫在眉睫。学校、政府和社会是普通高中债务解决办法的三方主体,必须齐心协力、互相支持,才能帮助普通高中在债务危机中站起来,使普通高中轻松、健康、稳健的发展。

一、政府对化解普通高中债务的扶持

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免交一切费用,学生教材、学校经费全部由国家无偿划拨。中职学校学生除了享受学费补助外,还发放了生活费。国家倡导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也预设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但普通高中没有这些优惠政策。考虑到政府财力有限的现实情况,无力在刚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迅速把普通高中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但面对普通高中的重重债务危机,政府仍应帮助普通高中顺利度过难关,保证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桥梁的稳定。

普通高中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私人收益,另一方面又具有较高的社会收益,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总体来看,其社会收益要大于个人收益,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教育成本分担原则,政府对普通高中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但政府的主要责任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普通高中的支持

从各省(区、市)生均事业费的分类看,2006年普通高中生均事业费处于后两类的地区为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江西、广西、贵州、陕西、青海和甘肃,属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自给能力都较弱。上述地区除河北外,人均GDP处于全国后列,财政自给率低于50%。在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要使地方政府担负起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责任,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不太现实。

这些地区的普通高中建设中,负债的并不在少数。地方政府无力对普通高中教育加以扶持,只有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普通高中的支持。随着经济的逐年发展,中央和省级财政应适当考虑目前普通高中的发展状况,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支持。

(二)经济发达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扶持

地方教育投资是与国家或中央教育投资相对而言的。地方教育投资是指运用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实力支付的教育投资。普通高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目前国家把对普通高中的教育经费负担下放到地方政府。普通高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从我国中央财政教育投资和地方财政教育投资的分担比例看,我国地方财政教育投资所占比例在85%以上,是教育投资的主要部分。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地方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基础,可以支持、改善当地的普通高中教育,给予普通高中大力支持。据了解,珠海市政府早在2007年8月1日就宣布,从2007年秋季起,珠海市将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12年免费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书杂费全免,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持有“低保证”的特困家庭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生免交课本资料费。这类地方政府对普通高中的大力支持,充分解决了普通高中的债务问题,也极大的促进普通高中的健康迅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普通高中财务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高中教育立法,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立法,尽快制定《高中教育法》,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法律形式保证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及规范收费等问题。1996年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同年,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高校的收费进行了规范。然而普通高中自1996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制定了《普通高级中学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后,至今关于进一步规范高中教育收费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出台。只有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和规范了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和管理,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依法办事的发展轨道。

(四)整顿秩序,杜绝教育市场的无序竞争

目前,农村及城镇各级各类职业及普通高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债务问题,只不过债务数额大小或偿还能力有所不同。各学校为了尽快消化债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不是靠质量吸引学生,而是靠降低收费标准争夺生源,结果造成了教育市场的无序竞争。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竞争中要发挥积极调控作用,既要引导各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优质的教育、优秀的师资和优良的环境吸引学生,还要积极扶持招生困难的薄弱学校,最大限度保证各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要坚决打击少数学校通过降低收费标准搞不正当竞争,也要阻止各校以高额奖金或免收学费等许诺来招收已被录取到其他学校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造成招生的秩序混乱和办学效益的降低。特别要防止债务额小或靠政策扶持起来的老牌学校利用兄弟学校的困难,带头搞不正当竞争。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以对已经被录取又择校的学生,由接收学校向原录取学校交纳部分补偿金,以平衡各学校之间存在的矛盾,并能有效地扶持薄弱学校。

二、学校方面化解自身债务的可行方式

(一)清理现有债务,根据债务来源采用多种方式化解

地方政府应安排教育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普通高中负债情况进行清理认定,根据债务形成原因确定偿还主体。根据债务形成原因可分为建设债和管理不力债两种。将建设举债和欠债从学校剥离出去,上划到教育行政部门或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筹集资金进行偿还。对管理不善造成的举债,一方面要追究责任,另一方面要研究偿还政策,比如地方政府承担一部分,学校自行化解一部分。总之,高中学校在响应国家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号召下举债办学,让老百姓的子女提前享受了优质教育,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就应该为所欠下的债务买单,让普通高中能够重新轻装上阵,让高中校长能从沉重的债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为高中事业谋发展。

(二)盘活固定资产

高中学校面积一般都较大,而且周边商业活动繁华,不能为教学所用的门面房商用价值很高,单纯依靠收取租金的方式给学校创造的利润不高,因为房租收入衍生的各项税费比例很大,仅税务部门的综合税率就是17.5%,土地管理部门的出租出让金费率按房租收入折算大概占25%,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非转经”占用费按房租收入折算也大概占25%,也就是说房租收入的近70%不能为学校所用,如果将这部分房屋一次性拍卖的话,所需要支付的税费还不到20%。同时一次性拍卖收入通过政府协调可以用来偿还高息借贷,学校还可以减少利息支出。

(三)落实校长任期目标制,强化校内人员管理

为防止债务无限扩大化,将每届校长任期内的债务锁定在一定额度内,与其任期目标挂钩并进行考核,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是此项指标未完成的一律给予考核不合格。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校长在任职期间的资金使用责任感,促使其加强内部管理,千方百计开源节流,同时可以预防和杜绝挥霍浪费现象和腐败现象发生。强化学校内部人员的管理,明确学校内教师与职工的比例,使其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既能保证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作,又能极大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科学控制普通高中的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人口出生规律,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的高峰期已接近尾声,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将维持低生育水平,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数不会有新的突破,甚至有减少的趋势。因此,学校没必要再大规模地进行校舍扩建,只要将现有的资产管理好、维护好、使用好就行了。

普通高中的发展应该走内涵式的道路,而并非是靠规模扩张和硬件建设。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软实力”,学校“软实力”――可以理解为一所学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能力。它是学校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达成高质量学业的能力。普通高中应将自身的发展重心放在“软实力”的建设上,既减轻债务,又能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奖惩分明

建立完善的学校财务管理机制,为每一笔资金使用的可行性进行管理,切忌投机运作,盲目经营的随意行为。在财务管理等条款中将借债的决策和程序等方面立下“规矩”,并使这个“规矩”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机制须有配套的科学的奖惩制度,鼓励好的,遏制非分之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处理好谋求自身发展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系。并且能监督可能产生的借款过程谋取私利,个人情形的发生。学校内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以充分的自我约束,同时,自我适度发展的运行机制能保障学校的良性发展。

制定学校财务管理机制,要把握教育经济规律,请专业人士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方案。教育经济的特点是:效益具有滞后性,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只指“经济”收益,而教育投入一定的资金后很难马上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只有对教育经济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才会在学校财务管理中自觉执行适用于学校经济活动专门领域的各项财务法律法规,才会使学校应得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或侵害,才能更好的执行这个财务管理机制。

(六)推行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普通高中扩大规模中用于后勤方面的建设和投资占了较大的比例,而后勤部分并非学校所独有,学校可以将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就是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学校的后勤建设与服务推向社会,甚至有些大的硬件建设也可以交给社会投入来完成,学校采取有偿使用或租赁的办法,待条件成熟后学校回收。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虽然不能直接帮助学校消化债务,但可以大大缓解改善办学条件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能有效增强学校创建示范学校的能力和扩大办学规模的能力。特别是可以把学校工作从这些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及学校的发展上。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把学生公寓建设与经营、学生食堂的建设与经营、微机房的建设与管理和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等推向社会。可以肯定,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支持扩大办学规模和创建各级示范高中的不可多得的有效办法,但必须注意的是,在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后勤建设与服务必须符合现行的法律与规章,有关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必须合法,必须遵循教育行业行规,不能离开教育的本质进行纯商业化经营,学校还要与有关人员签订周密的协议,决不给将来工作留下任何后遗症。

三、社会方面可提供的途径

(一)加大舆论宣传和监督力度,使学校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社会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节约的良好美德,使学校的每位成员都形成节约的意识,杜绝浪费,对铺张浪费的行为予以曝光,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从而减少学校债务的产生。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捐资助机制,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

社会应建立良好的普通高中捐资助制度,使捐赠者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敬。政府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教育的作用,呼吁全社会参与办学,吸引投资。通过媒体,积极宣传我国的多种办学形式,大力吸引有经济实力且热爱教育事业的社会组织、企业、集体或个人参与到普通高中的办学,为普通高中负债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9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

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2]李芙蓉.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3]王广深,谭莹.我国教育财政的地区差异及政策选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

[4]崔勇.关于普通高中债务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9)

[5]陈英志. 高中学校过度负债扩展规模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6]周兰英,杜学元. 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篇(5)

【关键词】收入分配;问题;对策

1.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目前我国居民基尼系数为0.474,已经超过0.45的红色预警线,贫富差距较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破除行政垄断,进一步贯彻市场化改革,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履行政府的公共职能。

根据调查显示,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地域因素和行业因素。1978年,东中西部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1.09:1:0.91,2003年为1.52:1:0.6,东中西部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此外,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到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且近几年,比例在不断增加。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是导致贫富差距,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业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垄断行业职工的工资受国家直接控制,享受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成为了经济增长最大的受益者;而其他行业职工与其相差甚远。

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更加注重公平摆在突出的位置上,缓解收入分配不公,人民心里失衡的矛盾。

2.当前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2.1行政性垄断行业收入过高,政府规制不力

行政性垄断行业享受着令人咋舌的高福利待遇,是其它行业所不能比拟的。这些高收入行业的职位消费和腐败现象反而拉低了整个市场的效率。当然,这也同政府规制不力有关。垄断行业即使出现行业性亏损,仍然发着高工资;即使深陷债务危机也仍然能够从商业银行贷到款。可想而知,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其他人已勒紧了裤腰带,他们还可以疯狂消费。

2.2农村缺乏教育保障使得农民收入过低

虽然,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普及到农村,出台了新农合和农村养老保险,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要发展就要解决收入差距悬殊,进一步来说,就是要解决农村贫困的问题。政府现在应该做的是普及农村教育,让农民也拥有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和收入过低问题,从而缩小收入差距。

2.3东中西部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没有合理统筹兼顾

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交通便利,进出口贸易发达,使得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节节攀升。但是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相对闭塞,经济贸易往来不频繁,使得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入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较大。

我们不能改变地域差距,只能为西部地区创造更多发展的机会。科学发展观提出要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努力拓宽西部地区的交通渠道,帮助西部地区多发展一些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东中西部间的收入差距。

2.4分配秩序混乱导致对公平性的认同度大幅降低

分配秩序的混乱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规则不合理的无序状态。政府管理部门严重的寻租行为,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一些企业为谋求利润采取非法手段设立小金库,偷税漏税,减少开支;一些企业打着为员工发奖金的名义谎报工资支出,拖欠工资,偷逃个人所得税等等。

3.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对策

3.1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以初次分配为重点

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我国当前还没有形成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分配制度,在劳动力市场上占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在市场中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因此应该把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放在初次分配上。

首先应该消除所有制歧视,统一各地区工资标准,加强劳动立法,保障基层就业者的利益,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收入,控制高收入者收入;其次要让农民成为清晰的产权主体,保障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也要减少行业垄断。

3.2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法制化建设,严格整顿国有部门混乱的分配秩序

立法可以保障个人最低工资和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从执法的角度,要加大打击力度,从重处罚和惩处偷税漏税行为和拖欠工资、私建小金库的行为。对于国有部门和垄断部门,国家应当减少“过分照顾”,加强对他们缴纳税费的监督。

3.3减少“灰色收入”,让收入分配在阳光下进行

灰色收入是指除工资、津贴以外的经济收入。由于立法不完善,很多灰色收入都没有按比例缴税。笔者认为,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关键是要减少“灰色收入”,让收入在阳光下进行分配,监督高收入者和有大量“灰色收入”的人群能按实际收入水平缴税,这样才能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

3.4大力发展生产力,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其解决办法就是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收入分配效率而又公平的状态。

3.5减少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优越权,减轻社会整体压力,破除养老金双轨制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要从减少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优越权着手,减少政府部门对公务员的“暗补”,实现收入分配的透明化。同时要求公务员和企业员工一样按比例缴纳社保,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减轻社会整体压力,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矛盾突出,收入分配不公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阶段,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尽快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状,让收入分配更阳光;经济发展更健康;社会秩序更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宜勇.《收入差距与利益协调》之《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篇(6)

可以说,债务问题是许多上市公司形成重组内在需求的主因,同时也成为了重组最主要的障碍。

重组中债务问题的典型案例

与资产同时剥离或置换

将债务与相关资产捆绑同时与另一方进行置换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债务解决方案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原业务经营难有起色的公司。因此,这种方法常见于企业卖壳上市、公司业务完全改变的操作中。公司进行部分资产连同债务的置换也有,但总体上属于少数,而且大多数是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

如果是整体置换,则公司债务问题的解决将较为彻底,上市公司几乎成为一个全新的业务主体,财务状况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通常财务质量大大提高。若是进行部分置换,由于多数属关联交易,往往只能短期改善公司的账面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公司本质难有改变。

从理论上来说,债务与资产同时剥离或置换是一种操作较为简便的解决方案:整体置换,新进入的资产、业务与过去完全没有关联,几乎不存在日后纠缠不清的遗留事项;如果是部分置换,关联交易的性质使得此间协商、操作的过程更为简易。在当前实际运作中,由于国内经济、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如上市公司大股东往往是国有性质、公司对当地利益具有较大影响力等一些非经济因素成为股权转让的制约。随着各种环境的改变、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些非经济影响的影响呈弱化趋势。

案例分析:中讯科技(000669)

债务形成原因及时间:原吉诺尔电器业务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债务,包括长、短期借款、应付款、应付工资、预收账款、预提费用等等。

涉及金额:约4.4亿元,几乎为全部债务。

参与各方:吉林万德莱通讯设备公司、吉诺尔电器(集团)。

1999年11月,将吉诺尔股份公司与冰箱生产相关的资产与负债向吉诺尔电器集团公司出售并将剩余的部分资产与吉林万德莱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进行置换。吉诺尔股份公司冰箱生产资产价值与其债务的差价作为吉诺尔电器集团对吉诺尔股份公司的应付款。

经过此次重组,股份公司的财务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对重组后经营的跟踪看,重组使股份公司的业绩和资产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中讯科技(000669)的资产置换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但是,现实中出现了不少用意不善的资产置换,如ST亿安(000008)、中科创业等就是突出的代表,大股东为了种种目的通过只产置换的关联交易达到粉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情况也不鲜见。

无论如何,就本身来说,通过资产置换改善上市公司的负债状况以改善其经营,还是一种较好的问题解决方案。如何使之在实际运用中不偏离正常的目的是另一个需要谈到的问题。

担保责任和债务转移

理论上说,为任何企业担保都具有潜在的财务风险,都有造成直接承担债务的可能。当被担保方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时,就会造成担保方的债务问题,此时作为担保方的上市公司要么直接偿还,要么只能转移担保责任,两个必要的条件是,

一、债权人同意。

二、必须要有人来承接。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这个承接人往往就是与上市公司有密切利益关系的大股东。同时,其它债务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

案例分析:ST白鸽

债务问题成因:1993年8月8日,公司前身第二砂轮厂为兆峰陶瓷彩釉砖(河南)有限公司向中行郑州分行借款550万美元出具了不可撤销担保书,兆峰陶瓷彩釉砖(河南)有限公司到期未履行还款义务,债权人诉至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该院判决:公司对上述550万美元及利息、罚息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截至1998年9月20日,本息合计7,338,494.05美元。(摘自公司2000年年报)

债务问题的解决:2001年4月,原债权人和债务人和白鸽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和解协议:同意将原债务人的担保债务转由白鸽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清偿金额按7,776万元计算,履行期间为2001年5月20日至2002年11月30日,白鸽集团有限公司经郑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同意将持有本公司的国家股3900万股作为上述债务履行的保证。(摘自公司2001年年报)

问题得到解决的关键因素:

大股东白鸽集团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首先,2000年,白鸽集团获批进行“债转股”,一次性解决了34775万元的债务,偿债能力加强。其中还包括从上市公司转移过来的15174万元债务。

其次,白鸽集团持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可以作为还款保证。

债权人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

法院在达成和解协议过程中的作用。

效果:实际上这笔债务的转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债务负担,仅仅是将可能为公司造成债务的风险转移给大股东,而且如果大股东以国有股抵债,公司势必发生股权的转移和进一步的震荡,失去大股东的支持,ST白鸽其余债务问题的解决可能发生相当大的困难。但为债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思路。

ST白鸽的债务重组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大股东债转股和债务转移来解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债务问题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手段,必要条件是:

股东债务的相关债权已由国有商业银行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

获得国家相关部门审批通过的可能性较大。

大股东本身须具备一定的偿债能力。

上市公司的债权人是国有商业银行。

同时我们看到,在ST白鸽的债务重组中,还结合了债务延期、分期支付的手段,由于这种方式完全取决于债权人的态度,在此不作详细分析。

以资产或股权抵偿(拍卖后现金抵偿或直接抵偿)

对于负债累累而又缺乏资金的上市公司而言,变卖旗下的资产或者是子公司的股权,即可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由于此种办法适用于各种债权人、各种债务,因此是处理债务问题的最常见办法,目前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另外,如果能够获得债权方的同意,直接用股权或者资产向债权方抵偿。通常,能够用于直接抵偿的股权与资产都是上市公司较为优质的资产,而债权人以企业居多。另外,房地产公司或者拥有拥有房地产类资产的企业,在以这类办法进行的债务重组中拥有一定的优势。

案例分析:深达声

债务问题成因:公司仅1999年对赛格达声现代之窗大厦新增投入就达12049.54万元。其间,为解决建设款不足,大股东赛格股份公司以及关联单位赛格日立、赛格三星多次为深达声提供借款。2000年由于公司视听业务收入大幅下降近70%,公司面临严重的资金匮乏,原本预计2000年下半年交付使用的现代之窗大厦不得不延期交工。由于多项银行贷款到期,而公司又被多位业主以及施工单位,要求归还现代之窗的购房款或建设款并支付利息、罚金,公司资金链条断裂,陷入了困境。

债务问题的解决:2000年12月公司赛格股份以8680万元向新疆宏大房地产公司转让28%的深达声股份,新疆宏大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转让后,公司将部分经营不善的子公司股权向大股东以及其关联公司进行了剥离,对由于转让而由原内部往来款形成的其他应收款,受让方分别承诺作债务担保。随后,2001年公司利用股权转让款解决了资金瓶颈,终于完成了进行现代之窗的开发并交付使用。2002年,赛格达声先后数次利用这一写字楼对债务进行了抵偿。

除此之外,深达声2002年上半年还用现金647.89万元偿还了部分对赛格三星股份公司、赛格日立和赛格股份的欠款。

问题得到解决的关键因素:首先,对经营不善的子公司的股权实施转让,使得深达声获得了宝贵的资金;其次,利用股权转让的资金将现代之窗开发完成,不仅该项目开始实现销售收入,同时还利用房地产直接清偿了债务。

效果:利用房地产对应付帐款进行直接抵偿,大大缓解现金偿还债务的压力,同时实现了公司的房地产业经营成果。2001年按收入的确认原则已向赛格日立抵债2151.43万元,另向赛格股份以楼抵债的金额为7056.01万元,扣除楼宇成本、营业税和所得税后,相应产生的税后利润100.92万元和1355.51万元,按规定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进入资本公积。同时,公司预计2002年全年净利润与2001年全年相比,可能会出现50%以上的增长。

深达声通过转让股权获得资金,然后以房地产直接抵偿债务的办法,给我们的一个利用股权、资产偿债的很好的例子。债务负担沉重的企业,对于能够升值的资产不妨千方百计先注入一部分资金,然后在进行转让。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深达声直接将未完工的房地产项目拍卖或者转让,那么债务重组的效果会比目前要差,公司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债务豁免

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债务问题的解决,主要针对逾期银行贷款,之所以能够操作是由于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的国有控股性质和政府部门的行政性干预。由于逾期贷款通常会引讼,因此这种方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国有股东、上市公司、司法部门和银行四者之间关系的有效协调。

案例分析:农垦商社(600833)

债务问题成因:银行贷款逾期、为子公司担保连带责任,经诉讼被强制执行。

债权人:中国农业银行等16家银行与金融机构、上海石化等5家公司和上海市财政局。

参与各方:公司大股东上海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关联公司上海农工商浦东总公司和农工商商贸总公司、各债权人、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

涉及金额:780,984,549.23元

解决方式:大股东、关联公司、上市公司与债权人签署《债务重组协议》,债权人同意豁免债务本金加利息共计780,984,549.23元,法院终止执行。

债务问题特点:

债务规模大。债务本息和是重组前总资产规模的4倍多。

债权人多,涉及面广,协调工作量大。共有10家商业银行(20多个分行)、1家政策性银行、5家非银行金融机构、5家企业、1个政府机构。

债务结构复杂。主要是银行贷款,还有应付票据、担保责任、票据纠纷、购货款。

诉讼事项繁杂。共涉及诉讼83起

解决的关键:市、区政府、大股东支持,法院调解。

效果:豁免的债务本息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记入资本公积金,公司负债下降到1300余万,股东权益由负变正,为后续资产置换铺平道路,2002年5月摘掉PT帽子,重新恢复正常交易。

从农垦商社的债务重组过程可以看出,尽管在结果上债务直接豁免可以一次性的解决公司的债务问题,但从过程上是极端困难的。如果不是在上海市政府主导的国企重组的大背景下,不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这种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在实际的市场化操作中不具有借鉴意义。

折价以现金买断

这种方法就是债务双方通过协商,对债务总额进行一定比例的折价,而后债务方按照商定的付款方式和日程买断所有债务和连带责任,结清债权债务关系。这种情况下,付款方式大多是以现金一次性支付,或者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现金分次支付,以体现债务的快速解决。此方案的核心要义就是以“金额换效率”。

这种债务解决方案,从绝对金额上看对双方是不平等的:债权人承受了损失,而债务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债务减免。但是在国内三角债普遍、企业负债沉重、不太可能按期全额偿付的情况下,用较小的代价在短期内结清债务取得现金,将有利于提高这部分现金的使用效率,这比长期拖欠更有利于债权人继续日后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对于债务人,可能面临短期的现金流压力,但除了得到债务减免“收益”外,即时解决这类债务,也有利于债务人维系正常的业务关系,使经营得以持续。

这类的债务大多数表现为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应付账款,而且金额在其负债总额中也不是大比重,否则债务人以现金支付的意愿或能力将大大降低-债务人常常本来就严重缺乏短期支付能力。

案例分析:ST闽闽东(000536)

债务形成原因及时间:一年内应付货款。

参与各方:ST闽闽东、上海矽钢有限公司、宝钢集团上海五钢有限公司。

涉及金额:19,145,128.68元,占应付账款总额的44.00%,占债务总额的6.14%。

ST闽闽东(000536)原欠上海矽钢公司和宝钢集团上海五钢公司货款共计19,145,128.68元。2001年底和2002年初,公司分别与这两家公司签订了和解协议书:其中上海矽钢同意该公司在2002年1月22日前付清1,200万元后,剩余款项和其他所有义务全部免除;上海五钢同意其首付80万元后,剩余120万元,每月支付20万元,到2002年6月全部付清后结清所有债务和责任效果:通过上述债务重组,ST闽闽东可以增加资本公积5,145,128.68元,相应增加等额的公司所有者权益,同时负债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的负债状况。从公司2002年中报看,这个方案的实行对公司货币资金存量也影响甚大:货币资金由期初的5,491万元减少到期末的2,933万元,支付债务的款项占了减少额的54.72%。

实行方案的关键:债权人的意愿,债务人是否有足够的现金能力支付。

债务问题的成因

债务的形成在企业经营中本来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企业在任何经营阶段都有可能由于“信用”-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使用造成负债,但“信用”的不正常使用或过度滥用也为债务最终成为“问题”埋下伏笔,而后投资的低效、经营状况的恶化成为导火索,最终引致“债务危机”的爆发。

总结起来,债务负担和信用滥用超过了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是引发债务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按债务形成的初始原因看,最主要有以下几类:

1、银行经营性贷款

这是最常见的债务形式,是企业满足经营性资金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2、承担担保连带责任

也是上市公司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成因是被担保方无力履行偿债义务,导致担保方被迫履行还款责任。

3、应付款

主要包括采购款和项目(以房地产项目为主)建设工程款,通常是企业为应付暂时的资金不足或由于行业内一般约定造成的延期支付。

4、资产置换差价款

一般发生于资产置换时,换出资产价格低于换入资产价格并且暂时无力补偿,例如张家界和鸿仪投资的资产置换。

5、发行债券

债务重组解决方案

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中,应对债务以及债权人的特点具体分析,并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债务重组的方式,然后妥善制定解决办法。

债务重组的目标有二:一是承担损失,二是盘活资产。其中盘活资产是企业起死回生的关键,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债务负担沉重本身,更多的是不良资产或者低效资产影响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当企业的收入不足,缺乏足够的现金流量来维持经营资金的正常周转,最终导致企业进入资金不足-经营恶化-资金进一步短缺的恶性循环,从而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已经造成的损失是盘活资产的前提,按照主要承担损失的对象不同,可以将债务重组分为外部重组和内部重组。所谓外部重组就是主要利用政府或者大股东等外部力量对债务进行重组,而内部重组则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清偿债务。无论是外部重组还是内部重组,只有债务重组中每个参与者进行一定让步,然能使得债务重组顺利进行,每一个参与者的损失才会减少到最低限度。新晨

在债务重组具体的处理上面,可以做出许多精彩的方案,但万变不离其宗,债务重组的目的是要盘活企业资产,或者使企业的资产得到某种改良,使企业脱离恶性循环而步入良性循环。一个完整有效的债务重组方案应至少具备以下内容:

1、债务结构的调整:通过债务结构的调整,改善企业的长短期债务结构,减少近期的债务本息支出的压力和风险,使已经形成的损失得到一定的分担、消化和吸收,使企业能够赢得时间,缓解短期负担,来做不良资产的处置和盘活工作。

篇(7)

1 金融物流的概念

金融物流是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产物,是指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2 金融物流业务市场兴起的原因

2.1政府

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当下政府越来越重视的事情,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及信贷政策无疑也为金融物流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方面,《合同法》、《担保法》和2007年7月出台的《物权法》中的某些条款都为金融物流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法律环境上给金融物流业务增加了保障。金融政策方面,2005年7月银监会颁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2011年,为缓解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题,深化银商合作,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商务部、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支持商圈融资发展的指导意见》。

2.2 中小型企业

一方面,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解决就业、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上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我国GDP中的60%、就业人口的75%,以及税收的50%都来自于中小企业。因此,国家对其发展及融资的支持是既定的,并且是长期的。另一方面,从中小型企业的自身现状来看,其具有活力,不乏人才和市场,不足之处在于自身发展还不成熟,资产规模有限,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资金容易出现紧张局面,融资成为一个难题。因此,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将是长期存在的。

2.3 金融机构

从几大国有银行及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看,近年来,其信贷业务比例逐步下降,而动产贸易融资类贷款在业务中占比却在显著上升,尤其在《物权法》颁布后,各大银行都加快了贸易类 “表外融资”的步伐。另外,从一些地方城商行来讲,其自身也希望通过更多的贸易融资获利来上市,其自身利益的驱动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小商业银行加入到与金融物流相关行业的合作行列中来。

3 金融物流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瓶颈分析

3.1 金融物流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 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不利于该业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因为行业进入门槛低,业务模式可复制性强,越来越多的民营物流企业和监管公司加入,使得目前各监管公司之间监管费率价格竞争已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在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融资企业过分关注费率问题,而各家物流企业没有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做文章,反而形成了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这种现象不利于金融物流业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1.2 受外部市场环境经济下行的压力

2011年,受欧美经济疲软、债务危机等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冲击,加之国内住房限购政策、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增大、民间高利贷盛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紧缩,部分大宗物资库存有所增加,经营压力增加。特别是11年以来经济下行造成钢材贸易市场产大于求、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能源市场需求萎缩,煤炭市场陷入低迷,这都对金融物流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

3.1.3 市场操作不规范

我国还处于金融物流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开展金融物流业务的物流仓储企业鱼龙混杂,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行业竞争激烈,对金融物流业务了解不透彻、审查不细致,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以控制;部分融资企业投机取巧,采用重复质押、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手段恶意骗取银行贷款投向高风险行业,破坏了金融物流市场的健康运营;物流企业、银行、借款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相关业务操作混乱且标准不统一,而且缺乏规避和分散风险的转让机制和违约后的处置机制,甚至出现部分参与者或局外人使用暴力手段强行破坏金融物流业务运作机制的情况。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以及金融物流参与者不断摸索解决办法,逐步规范市场环境,确保健康稳定发展。

3.1.4 专业人才匮乏

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依托于大批的专业人才,金融物流业务理论的发展需要大批学者和行业从业人员共同努力。金融物流作为物流学科前沿性的研究,还有很多理论没有成熟,特别是在我国,关于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比较晚,配套于物流金融的法律制度等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从业人员方面看,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在精通物流、金融和法律,以及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储备上差距很大。

3.2 我国金融物流发展的瓶颈问题

3.2.1 监管法律关系的界定不清晰

在金融物流业务中,物流企业不仅要面临普通仓储保管人的风险,而且还要承担因未履行妥善监管义务给银行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我国《合同法》规定,保管人应当妥善保管仓储物;储存期问,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仓储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金融物流合同也应遵守此规定,即物流企业应根据法律和合同的规定,承担质押监管风险和责任。但是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对监管法律关系做明确的预设,所以对金融物流业务的开展方造成一些困扰,无据可依,只能通过在具体的合同案例中规定权利义务来达到各方面平衡。在当前金融物流业务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形势下,法律依据的缺失将对金融物流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