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5: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程管理方法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WPCM)方法及其评价
(一)理论和知识体系方面的问题
由中国造价管理界提出的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发展到今天,基本上还停留在一种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方针和理念的层次上。虽然已经有许多人对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但仍然没有人提出一套系统的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至少是现有的文献记载和学术讨论中尚未见到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成果,这说明到现在为止,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学界还没有提出一套系统的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
(二)缺少相应的配套技术方法与工具
从这一方面看,我们还必须集中力量对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方法展开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必须借助于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科学最新的一些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方法,建立一套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论。另外,我认为我国关于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思想是先进的,但是由于人们的观念上还深深的受传统工程造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跳出原有的概预算定额的限制,所以这方面还缺少配套的技术方法与根据的研究。
(三)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随着建设项目施工方法、水平和管理技术方法、水平的快速提高,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所造成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传统的建设项目概预算定额管理的造价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各个业主和承包商企业在施工技术方法、施工管理技术,尤其是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异,以及市场价格和实施条件的快速变化等因素,这也迫使人们不得不从传统的国家概预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向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转变。特别是在2003年,国家建设部和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了有关《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也是为这方面的转变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技术方法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体制方面的条件。
二、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LCCM)方法及其评价
关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核心概念及其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说法:
(一)它是一种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分析工具
这种说法认为: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方法只是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可行性分析和建设项目备选方案评价等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决策方法。实际上,传统的建设项目评价和决策方案中也都考虑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或造价。
(二)它是一种建设项目工程设计的思想方法
这一说法认为:建设项目全面生命造价管理方法是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法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的一种指导思想去指导建筑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的选择。同样,实际上在传统的建设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人们已经有了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考虑设计和施工方案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和这方面的做法多数是不自觉地和不全面的。
(三)它谋求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总造价最小化
根据这种说法可以得出结论是:建设项目周期造价管理不仅可以和需要在建设项目造价确定阶段中使用,而且还可以和应该在建设造价控制阶段中使用。这种工程造价管理方法的根本出发点要求人们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实现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总造价的最小化。
(四)这一方法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以英国工程造价管理界为主推出的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主要不足包括两个层次:其一,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各种方案的评价与选择,而不能够直接用于准确的估算一个建设项目造价或成本,所以她多数只适用于建筑设计和实施方案的评估与选择;其二,是实际上建设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应用范畴上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造价在建设项目初期或建设阶段会有许多不确定性的方面,人们很难找到适用的方法去准确地确定和全面地优化一个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造价,当然要管理一个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造价就更为艰难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方法至今还只作为一种指导建设项目决策、建筑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优化的方法和指导思想。
三、建设项目全面造价管理(TCM)方法及其评价
这种工程造价管理方法的不足分述如下:
(一)它是对所有尚未发生的成本进行全面管理的方法
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的成员认为建设项目全面造价管理是一个恰逢其时的工程造价管理的新思想,这种方法要求对一个建设项目所有未发生的成本进行全面的管理。
(二)它是现有各种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大成
可以看出,建设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的思想不仅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是人们对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方法的汇总与集成。
(三)它应该包含尽可能的管理对象和内容
这种观点认为: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一份新的全面造价管理的理论去适应现今的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之中所包含的建设项目经济分析、参数分析、风险分析、价值分析、系统分析、生产率分析和盈利率分析;去开展建设项目集成管理、建设项目资源管理、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建设项目采购与合同管理、项目纠纷处理、建设项目索赔管理、建设项目工期计划与进度管理;以及去使用技术、知识工程和团队合作等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这种观点认为,正是为了上述任务和内容才得以发展的,正是这些促使了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诞生与发展。转贴于
(四)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给出的相关定义
前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AACE)在其协会章程中对全面造价管理做出了如下定义:“全面造价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去计划和控制资源、造价、盈利和风险。简单地说,全面造价管理是一种用于管理任何企业、作业、设施、项目、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系统方法。它是通过在整个造价管理过程中以造价工程和造价管理的科学原理、已获验证的技术方法和最新的技术作业作支持而得以实现的。”:“全面造价管理是一个工程实践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工程经验和判断与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相结合,以解决管理和计划、造价预算、经济财务分析、项目管理、计划与排产、造价与进度的度量及项目变更控制。”
(五)全面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中的缺陷与不足
根据上述有关建设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的说法和定义可以看出,建设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人们至今尚未给出具体能够指导建设项目造价的全面造价管理的方法论和具体的技术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有的技术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和全面造价管理的概念和理论都已经提出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相应的技术方法和方法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缺口,这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的缺失,也是它们至今尚未能得到广泛而实际应用的主要原因。因此讨论的目的是希望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方法论与具体技术方法。
四、总体结论与展望
根据上面有关的讨论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一)工程造价具有建设成本和工程价格两方面的含义
中国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协会对工程造价的定义有建设成本和工程价格两层含义,在不同使用场合对其应有不同的解释。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AAEC)和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对工程造价的定义更为宽泛一些,它不仅包括建设项目的造价,而且也包括建设项目的投入生产运营以后的造价等。所以实际上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和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等对工程造价的定义是一种广泛适用于各种工程的制造成本或建造价格的定义。
(二)造价工程与造价管理基本上是同义词
因为这二者都是指使用科学的原理和经济、法律、管理等技术方法使建设项目造价达到最小化的管理工作。其中,中国建设造价管理协会对造价管理的定义是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而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和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以及其它一些协会对二者的定义则泛指各种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但是各国都认为造价工程和造价管理二者的具体内容都包括:工程或项目造价的确定与控制、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等,所以二者基本上是同义词。
(三)全过程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两种不同的造价管理方法
这二者之中的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主要针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造价展开确定与控制等方面的管理,但是并未考虑建设项目运营期的运营维护成本方面的深入管理问题。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出发,全面考虑建设项目建设期、使用期和清理期等各个时期全部造价的最小化,但是并不能直接用于对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所以二者侧重面不同的两种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思想与方法。
(四)建设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还存在不足或缺陷
现在由AACE-I推出的用于建设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了对企业战略资产的全面造价管理和对于具体建设的项目的全面造价管理两个方面,但是这一套建设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仍然在研究和探讨之中,所以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尤其是在方法论和具体技术方法与工具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有一套具体的建设项目全面造价管理方法及技术方法去指导人们的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实践和弥补现有全面造价管理在方法论方面的缺失。
[参考文献]
[1] 杨思忠 在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 工程造价管理,1997,(1)
[2] 戚安邦 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3] RICS AGuidetoLifeCycleCostingforConstuction[M] London:SurveyorsPublication,1986
[4] 杨思忠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报告[J] 工程造价管理,1995,(4)
[5] 建设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 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6] 朱思义 建设工程造价及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有关术语的界定意见[J] 工程造价管理,1994,(5)
关键词:公路建设;管理技术;规范化管理
前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完成了大量重大工程的建设,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工程管理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工程坍塌事故仍然屡见不鲜。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当前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多种不足。在所有项目开展过程中,虽然使用的是相同的规范标准,但是针对不同的工程管理对象,还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最终的工程管理目标。目前来说,我国已经拥有了较为先进的工程建设技术,但是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规范管理技术体系,基于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构建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将会成为工程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案例介绍
某公路工程项目总建设长度为18.9km,为八车道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跨过学校、交通干线、工厂、铁路、公园等工程结构,工程建设难度大,对项目管理质量要求高。为了保证项目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需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建立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
2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工程和管理技术之间联系
公路管理技术指的是将公路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多种资源充分整合在一起,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而公路工程建设技术指的是将当前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而实现既定目标。公路工程管理技术在工程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对全局的统筹和兼顾,而施工技术则是实现工程管理目标的关键,是对管理计划的执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管理技术使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极大地保证工程建设的基本质量,更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规范化运行,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其实是对于人的管理,通过对工程人员生产力的调动,更好地实现既定的工程建设目标[1]。作为管理技术基础的物质载体,公路工程管理技术其实是工程技术使用的方法,作用于具体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技术将会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倘若在此过程中缺乏应用的技术,则会对工程的整体质量和进度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虽然技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不能陷入到技术决定论中,应明确,工程技术仅仅是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技术指导,并不是全部。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必须多方面的积极配合,更会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活动,因此,通过该视角可以发现工程建设其实是一种技术行为,更是一种管理行为,只有相互之间完美配合才能够确保工程建设的基本质量。
3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框架结构
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使用的多种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技术手段都是建设管理技术,从字面理解,其与现代化的统计和预测以及决策的模型极为类似,但是本文中的管理技术是以现代技术的管理思想为基础,进行升华形成的先进管理理念(将公路工程的多种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技术信息整合在一起,确保相互之间的合理配置,进而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所设定的预期目的的重要管理方式称之为公路建设管理技术)。而技术管理则是对于理论和方法以及手段的完美结合,其属于科学应用过程中建造的重要技术,更是实现公路工程既定目标的重要方式。应正确使用工程世界观和方法论,确保公路工程建设参与的所有人员和单位都能够遵循国家所颁布的多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有效使用工程技术的相关规范和标准,通过创新研究,实现完整的管理理念和理论以及方法和措施[2]。以公路建设执行控制管理理念为基础,通过合同化、格式化以及程序化的方式形成工程技术方法理念,是公路建设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工程全寿命精品建设观念和执行控制管理方法论为基础,将公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以及技术标准等多种理念充分融入到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最终实现系统的系统化和法制化以及程序化的管理体系。只有确保目标、内容管理、内容执行以及执行手段等多方面的规范和统一,才能够确保公路工程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在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应当将管理执行理论作为基础和核心管理技术,逐渐形成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对于公路建设管理技术的体系化使用,应当确保所有因素和技术原理的规范化,并保证各种因素相互之间能够规范化和协调化发展,进而确保所有因素都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最终确保该种联系能够更加完美地渗透到公路建设管理体系中。另外,在工程开展过程中,必须彻底贯彻疏导和效果控制的体制文化,所有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和技术都不能称之为规范化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4对于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的应用
4.1格式化
项目建设公司的目标管理内容总体可以划分为业主、监理、施工等多种业务,应进一步明确业主和监理以及施工等多个方面的业务内容和自身职责,并按照规范化的方式保证管理内容的执行,格式内容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管理方式的精细化,综合形成规范的管理方式,最终对执行目标进行定性和定量,最终归纳到合同管理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格式以及管理,进而确保工程建设的基本质量和进度以及安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完美体现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理念。
4.2信息化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使用主要包含外部公开和内部办公以及建设业务信息[3]。通过建立公开网站,应当向社会公开项目建设的相关信息和经验,并通过办公信息系统实现业务组织构架中的事务管理,借助该系统实现构建规范化管理目标中的所有功能业务的网络化操作,提升业务处理的基本效率和管理方式,形成创新、高效的管理理念。
4.3程序化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公司针对施工工艺和管理流程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规范化管理控制和执行主体以及职责,并对进度计划的执行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准确控制,与此同时,应当充分结合施工技术要求,形成具体完整的管理程序,最终形成工程实施细则。
4.4管理技术体系的综合应用
在项目工程开展过程中,应当以工程建设的既定目标为基础,提出综合优质工程的整体性目标和工程质量,确保施工的基本安全和工期以及造价控制,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职责。1)进度目标。以有效的进度目标为基础,确保合同化管理的实施,不断推进进度控制及资源配置落实机制、联席办公协调机制以及重点进度督办机制等多种制度的实施,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按时完成所有施工任务。2)质量目标。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工程质量和技术目标的实现,而质量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质量目标合同化管理和质量执行程序化的管理;而工程技术则主要包括工程技术交底和现场质量控制以及优秀经验推广机制,通过一系列运作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将安全监管和个人职责落实到所有参与工程的人员身上,从而保证施工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安全。3)投资目标。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合理化投入始终是项目投资目标控制的核心性工作,其管理的基本思路便是通过管理实现既定效益,通过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材料管理等多种方式强化合同化管理和创新以节省工程投资。4)公益目标。公益目标的执行控制主要囊括管理创新目标、技术创新目标以及人才教育实施纲要等多种目标。借助管理技术机制的创新目标,能够实现公路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并以该平台为基础,以参与工程建设的多方位支持,并以创新为重要保障,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实现技术的创新。
5结论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的建设是以工程建设的规范化标准来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本文主要分析了组织管理的制度化、目标管理集成化以及过程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其实际运行方式进行了分析,期待通过科学和高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公路工程建设目标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孟钧.陆洋.余璇.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33(2):43-45.
[2]涂征宇,王孟钧,蒋武军,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运行探讨[J].建筑经济,2013,34(4):76-78.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不管国民经济如何发展,工程项目建设必然会保持其主导地位,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近年来,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建设项目越来越普遍,建设内容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从建设工程项目概念入手,就项目管理的方法论做了简单的研究,仅供同行参考。
一、工程项目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工程管理项目内部控制薄弱
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很多企业喜欢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丰富的经验管理对工程项目的控制的确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处理现场管理方面具有不可以替代的作用。但工程管理经验其有很大的主观性,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和培训,缺少一套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少从事工程行业控制的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还不能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和量化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这也是不能单方面凭借经验来判断关键环节。而且在工程管理过程中,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管理新形势下的工程项目往往带来偏差,给下一步的工程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
2、相关的工程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完善
相关工程管理的法规和制度的不完善是严重制约着工程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国家工程项目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规范比较笼统。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企业在制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时,往往将制度挂在墙上,而缺乏制度的执行力。所以,一旦发生管理事故问题,“极易出现范围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即使有法规制约,相关管理部门不对企业管理计划做详细的审核,常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一些虚假的招投标流程和人情工程,依然存在。”
3、竞争中过分重视价格的作用
在目前国内的工程项目管理市场中,由于业主处于主导地位,导致建筑企业“僧多粥少”,这就决定了现在的市场是买方市场。因此众多的项目管理公司为了能够承揽到项目,不得不纷纷采取了降低价格的措施。而业主在选择单位时,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大部分都倾向于选择报价最低的单位,而对项目管理单位提供的服务质量则考虑的不多,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在国外,业主选择咨询单位时考虑的首先是质量,其次是价格。为了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健康发展,应积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防止各项目管理公司为争夺项目而互相压价的现象成为恶性循环。
4、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应用还不够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项目管理公司面临的是世界范围内竞争的环境,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管理公司要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取胜,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资源利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缩短生产和采购周期,严格控制成本、质量,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经济效益。在这一方面,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收集有关项目的信息和资料,积极实施公司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其中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而且能使企业对市场的变化更加敏感。与此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信息系统为员工提供各种自助服务,以及协同工作环境,从而大大改进工作效率。最后,信息化还能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并保证双方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二、工程项目管理改进的措施
1、更新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理念
更新项目管理理念就是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使管理信息化数字化。这就意味着老一套的烂笔头功夫要被数字化取代,同时这一更换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具有全面的操作能力,不仅是对工程项目的熟悉还要对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体系通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软件系统也根据建筑行业的需求设计了相关的使用软件,方便操作,使管理更加清晰透明有条理。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系统的有效应用,在项目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上述情况的影响,在工作流程建立和数据中心的再造过程中各部门要打破单一的区域性,科学的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协调项目部与各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与工作关系。构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筑行业需要进行的工作包括:引进新的项目管理理论,根据实践进行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与思想的研究创新;进行具有工程项目管理与软件开发双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借鉴国际上知名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积极开展IT工程的治理工作,并健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责任体制,运用IT管理技术以规避信息化应用风险。
2、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但是法律、法规对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约束性。但由于我国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发展十分迅速,有些管理法规已经不太符合市场行情,以至于减弱了相应法律、法规的有效性。一项能有效约束行业市场的法律法规最好能组织高校的法律人才和行业龙头企业,参考国外行业法规、调查国内市场情形、经过详细论证,出台工程项目管理行业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工程项目阶段管理过程。同时,建立奖惩分明、细致缜密的行业规范体系,同时,从严从重惩处不遵守法律规范的单位和企业,尽快扭转工程项目管理行业我行我素的被动局面。
3、施工与设计有机结合
设计与施工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又是两个不可分割,紧密衔接的环节,特别是大型复杂的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的确定,需要经过多方面的研究论证工作。设计单位对大型高层建设的设计,无论它多么完善,如果从施工角度上审视,都有这样或那样不足的地方,需要补充和修订。如在装修阶段实行“样板”带路,根据现场效果进行设计调整;又如外装修时,单从设计效果图式与模型来看往往与实际效果有很大出入,一方面效果图有夸大、渲染的作用,另一方面楼盘由于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同,其产生的立面效果也有所差异。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以修正。对设计的深化是项目经理把工程建设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进行总体策划、综合管理与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
4、增强创新精神促进管理工作的实施
当前的项目管理中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制,但是就责任制应用中的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不断精干主体,并且不断明确生产过程,减少管理层次,将金字塔式的管理改进为扁平式管理。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建立激励、约束、监管机制于一体的管理系列制度。建立竞争机制要在机制中配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应用;不断在企业内部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开展成员激励机制,保持机构的旺盛活力;建立管理约束机制,需要企业制订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奖惩机制,督促工作人员参照技术标准进行流程化施工作业,进而提高工程质量并且做到文明施工。
结束语
项目管理在房建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项目管理工作还相对的较为薄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的努力完善。相信通过各个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全方面努力,项目管理工作对房建工程的影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邹亚萍.浅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
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原本是最佳实践的指南,是对以往所有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的总结。近几年,行业和信息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IT服务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保持ITIL的生命力,就必须总结融入近几年的IT服务管理经验。
ITIL V3诞生
2007年5月,ITIL V3在大量用户的千呼万唤中终于正式了,带来版本改变的原因如下。新版ITIL是在大量追随者的簇拥下闪亮登场了。那么,ITIL V3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先来看它的构建组件,包括三大部分: (1)核心的五本书籍 (core books), 在此引入了生命周期的概念,以服务策略为核心,它贯穿了生命周期的各阶段; (2)补充材料(complimentary publication),针对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提供案例、最佳实践、与其他管理框架(如CobiT)或方法论(如SixSigma)的映射关系和接口等; (3)Web支持服务(Web support services),提供增值产品,如模板和工作流程图。
从新的架构来看,ITIL V3给要实施或已实施的企业带来的影响如何呢?
一是对生命周期的影响。ITIL采用了服务生命周期的循环概念,而非流程的线性概念,希望能藉此增加ITIL架构的弹性。
这个改变对于已经通过ISO20000认证的企业来说没有太大影响。生命周期的方法论不但强调持续改进,还包括流程、组织、角色和职责的整体架构规划。没有按照ISO20000的内容要求实施的企业应该考虑定期地结合业务战略回顾提供的服务内容,确保IT策略和业务需求同步,要求组织成员能参与了解业务发展,并对各流程的输出和绩效改进提供相应的资源。
第二,流程依然存在。熟悉ITIL V2的人会担心,我按照原来10大流程做的实施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吗?因为ITIL V2的核心是流程的概念。
实际上,ITIL V3还是有流程的,许多流程还跨越了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每个流程按照它的主要活动放在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阶段里,或者说,流程与生命周期是交叉相交的。在ITIL V3中,流程的关键区域有些改变,但这种改变只是使得实施更容易了。以事件管理与服务请求为例,在ITIL V2中都包括在事件管理流程中; 但ITIL V3把它们分开了,服务请求作为“需求管理”的一个输入独立出来,直接与变更流程相联系,这就需要单独地区分和记录这些服务请求。
第三,更加强调服务。作为基层的管理者也需要读核心的五本书。例如,在以往的ITIL版本中,服务管理往往是CIO才会感兴趣; 而在ITIL V3中,服务战略这个主题的重要性获得了提升,基层管理者也要了解如何最好地使IT与业务相适应,更好地理解服务生命周期的概念。
第四,实施更容易。对于组织来说,参照ITIL V3实施更加容易,ITIL V3将为组织提供丰富的业务案例样板、案例研究、模板以及实施工作包。
比如,ITIL V2中推荐为服务层管理设置服务目录,但却没有说明目录中应包含什么以及如何开发这一目录。而ITIL V3对服务目录是什么、应该包含什么内容以及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商业价值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这些都使得组织在设计解决方案时更加清楚应该做什么,而且也知道要怎么做。
第五,考虑了与其他标准的融合和法规遵从。ITIL V3里面加入了与业界其他标准的接口,如软件工程管理标准CMMI、COBIT(IT治理控制框架)、6∑绩效考核和PPM项目管理方法等。在ITIL V3中考虑了如何与这些业界标准整合,如哪些条目需要保留、哪些可以整合,都有详细的介绍。另外,对法规遵从提供了遵从和治理模型的指导。
第六,现有的个人ITIL认证依然有效。ITIL V3的考试认可机构从原来的ITIL认证管理委员会(ICMB)变成了APMG,其支持的成员单位变成了ISEB、EXIN和APMG本身。原来ITIL的个人证书持续有效,基于ITIL V2的认证将于2008年年底停止,届时由APMG认可的新版ITIL V3的考试全面取代。
ITIL从流程到业务
编写ITIL V3的项目组成员中有ISO组织的代表,以确保ITIL V3与ISO20000的要求一致。
1.ISO20000促使ITIL从“最好要实施”(nice to have)逐步转变为“必须要实施”(must have)。
ISO20000组合了ITIL的流程,包括五个核心的流程组,并增加了信息安全、供应商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流程模块。跨流程的PDCA模型与ITIL V3的生命周期理论相一致。
2.从国际标准的发展也可以窥见ITIL V3的发展趋势。为了提供有保障的服务能力和水准,需要强调信息安全和业务连续性的要求。目前,相应的标准也已,如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BS25999(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3.ITIL V3与其他标准的融合有助于其自身发展。法规遵从的要求必将推动大批的上市公司采用ITIL V3推荐的治理模型来管理其IT服务部门或供应商。
4.为了提高国内IT外包服务商的能力,商务部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对于取得国际认证(如ISO27001、ISO20000)的单位给予经济奖励。而ITIL V3的适时让国内众多的IT服务商找到了一条实施的捷径。
5.2006年4月,BMC、IBM、富士通、惠普联合宣布建立配置管理数据库(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的标准,减少了实施工具间的管理成本。
所以,ITIL从关注流程,到更加关注业务、业务的连续性、信息安全和法规遵从。ITIL V3本身的丰富性、厂商的产品支持都有助于ITIL V3在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
作者介绍
潘蓉国际注册的ISO9000/ISO20000/ISO27001主任审核员,她有超过十年的IT运营及服务管理经验,也擅长市场战略,策划了著名的“21世纪信息安全保卫战”等系列活动,并于2004年荣获“首届中国十大IT女性”的称号。
链接
ITIL缘起
8月26日,IBM在软件创新论坛上介绍了包括系统平台开发及嵌入式系统开发、企业现代化、协作式开发等一系列创新开发技术及解决方案。2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IT开发人员、IT咨询专家、企业IT架构规划师以及国内众多软件企业的应用开发人员和IT项目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
让软件构建更简约
IBM Rational为开发组织提供了完整、基于标准的开放式软件开发环境,帮助客户更轻松地管理软件和系统的开发与交付进程。长期以来,技术平台、方法论和最佳实践一直是Rational软件品牌的核心。近年来,Rational 更是秉承了IBM“智慧地球”的愿景,帮助广大软件开发团队简单、快速地构建起实际的软件应用,而IBM在软件和系统交付转型的三个重要举措:整合、协作和优化,正好成就了软件开发的简约之美。
IBM软件集团Rational总经理Kristof Kloeckner博士表示:“如今,全球经济体的创新越来越依赖于软件的创新,无论是在系统工程领域还是在其他的科学研究领域,全球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软件的开发、变更和监控为基础的。IBM一直将软件视作一种能够提升业务价值、实现企业创新的战略性业务资产。”
Rational致力于改进软件和系统交付组织的能力,实现敏捷交付,让用户把更多精力放在软件创新,而不是软件维护上。在整个生命周期中,Rational设计项目一开始就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加入,通过可追溯、透明的方式让他们评审和参与到流程的设计中去。这样能够降低复杂度、增加灵活性。另外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端到端的项目执行方面。开发和运营之间的脱节是很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云计算方面,更多的敏捷交付和服务解决方案要进行虚拟化、标准化和优化,这就需要一个优化的流程、优化的工作负载,需要有端到端的自动化以及端到端的连接,以获得更好的开发和运营之间的沟通。所有这些功能,IBM Jazz平台都可以提供,Jazz能够使软件和系统生命周期中有更好的协作,使跨行业、跨企业的集成更简单。
实际上,今天的创新很多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Kristof Kloeckner认为,现在的软件交付可以给我们的系统和服务提供大量新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软件系统变得更加复杂,维护和升级也日益困难,分散于全球的软件和产品的供应链又增加了组织方面的复杂性。另外,还有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合规的压力和客户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软件的交付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而一个成功的公司必须去应对这样的挑战,实现按时、按质量的交付,这些企业一般都会进行软件和服务交付的转型。
让软件度量更简单
软件开发不仅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考虑成本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软件项目的开发常常会受到成本、人力、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制约。随着软件交付在企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传统的“软件工程”无法再为企业带来更多竞争优势。企业一直在寻找新的方法,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从而在软件开发中获得更多的价值。
软件计量经济学的本质就是把软件带来的价值变成一种可用货币衡量的办法,准确地反映出创建软件的过程,并将效率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一种可度量的创新。在2009 IBM Rational软件高峰论坛上,IBM首次提出了“软件经济学”理论,强调组织应该经济地衡量投入与产出,以此指导软件开发中各项工作与资源的配比,以获得最佳的ROI(投资回报率)。这一不同于“软件工程学”的新理论的提出,将帮助企业有效地将软件投资与业务战略相结合,让软件投资符合业务的优先级,提升项目成功率。
要想优化,必须要能够说清楚现在的情况,同时能够以可衡量的方式去改善它。“CIO最常问的问题,不是我该如何去用软件改善系统,而是我该从哪里开始。”IBM Rational首席软件经济学家Walker Royce非常受CIO们欢迎,因为他可以帮助客户量化软件的价值,把软件能力转化为可见的业务成果,并且帮助CIO分析问题,找准他们的出发点。
“软件项目如果使用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管理者40%的时间和精力会花费在返工当中或者是浪费。”Walker Royc认为,复杂既是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一个风险,在我们开发和交付更智能、更互联的系统和应用时,对于高管、架构师和项目经理来说,这种复杂性可以直接转变为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会极大地限制创新性。
摘要:本文首先从物流学学科发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进而用两种方法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并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物流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z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M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