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5: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管理专业背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导游业务;实践教学;改革
导语
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已是业界共识,但对于开设“中职本”(“中职学校应届毕业生升入本科”的简称)旅游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而言,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除了要突破旅游管理普通本科教学长久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认识局限,还要面对生源结构复杂、中职与本科课程设置重复等一系列挑战。本文以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组织《导游业务》实践教学时面对的问题及进行的改革为切入点,抛砖引玉,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完善“中职本”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路径。
一、“中职本”阶段组织《导游业务》实践教学面临的难题
(一)学生方面
1.生源构成复杂,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中职本”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构成要复杂得多。以笔者所在的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除大部分来自于对口专业的中职学校外,班里还有少部分高中没读完中途转入中职的学生以及大学预科班的学生。这三类学生的专业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后两类学生在进入本科之前,基本没接受过专业的实践训练。即便在第一类生源中,来自导游和酒店管理两个方向的中职生的专业基础也有明显差别——酒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对《导游业务》课程知之甚少;而导游方向的学生不仅系统学习过这门课程,经历过相应的实践教学训练,而且每年都有超过10%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从事过导游带团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同一个课堂中,如何设计实训内容才能通过实践教学让全体学生的专业技能都得到训练与提升成为执教者面对的一大难题。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对实训的任务目标理解肤浅
相对于普通本科生,中职本学生整体呈现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弱、创新能力欠缺等特征。在《导游业务》的实践教学中,中职本学生在解读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时通常做不到自觉关联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也很少将之与相关的旅游行业动态结合起来,如果教师没有在实训初始阶段分别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与思维引导,那么诸如“模拟导游”“旅游故障处理”等实训项目将仍停留在小品展演的肤浅层面,学生相应的导游从业技能也无法通过实训活动得以培养和提升。
(二)师资方面
本科阶段的“双师型”教师在指导实践上没有表现出对中职教师的明显超越。开展“中职本”教育的地方普通高校中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很少,多数教师都止步于“双证”层面。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很多专业教师都持有导游资格证,但在业余时间兼职导游工作的就很少。由于教师对真实的导游工作缺少了解,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上就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倾向,所以对于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一部分中职生来说,本科教师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明显缺乏吸引力。即便是聘请旅行社经理人或资深导游进课堂,但是因次数有限,功效甚微。多年来,各旅游院校普遍采用聘请旅行社管理者、资深导游到学校承担部分《导游业务》实践教学任务或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工作,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但由于这些职业经理人、资深导游精力有限,很难像专业教师那样精心设计讲座的结构与内容,导致讲座演变为个人带团经验的分享会。此类真实、鲜活、案例生动的讲座固然有它的价值所在,但如果讲座的水准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几次活动下来,学生的热情势必减退,毕竟现在获得信息的渠道丰富,多关注一些导游方面的大V博客或微信公众号即可得到类似的内容。
(三)硬件设施方面
多年来,《导游业务》的实践教学都没能从根本上摆脱实训场地不理想、情景模拟不真实,实践教学效果差等问题的困扰。开设“中职本”旅游管理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虽然都设有导游模拟实训室,但相对于中职阶段的旅游专科学校,这些本科院校的模拟实训室普遍乏善可陈,现有设备不仅数量少而且陈旧落后,不仅影响了实训教学的真实性,而且降低了那些来自于教学设施先进的中职院校的学生对实训活动的参与热情。
二、“转动课堂”背景下的《导游业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一)“转动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的教改便利
“转动课堂”是渤海大学依据地方性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照6:4的比例将课堂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中60%的学时用于教师精讲,其余40%的学时用于师生互动与学生练习;而第二课堂则专门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能力训练。整体统计下来,理论上可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已经超过全部学时的50%。
就《导游业务》的课程设置而言,多数院校主要采取“2+1”、“2+2”、“3”和“4”等形式。“2+1”和“2+2”是指在周学时中每2学时理论课搭配1学时或2学时实训课。“3”和“4”形式是指每周课程设置分别为3学时或4学时,不突出实训课,更侧重于理论教学。相比之下,“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中职本”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理念上的支持,而且在学时分配上也给予了极大的便利。
(二)“转动课堂”背景下的《导游业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調整课时分配
《导游业务》本就是一门偏重实践的专业基础课,旨在经过课程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备导游带团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从业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教材内容不难理解,但如果缺少仿真度高的实践教学训练,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就会成为他们难以突破的瓶颈。鉴于此,在学校“转动课堂”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我们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进行了分配,例如《导游业务》总学时68学时,理论讲授24学时,课内实践16学时,课外实训指导12学时,集中答疑16学时。理论部分精讲教学大纲中的难点、重点及学生理解上易产生混淆的内容;课内实践用于指导学生在实训室及专业教室进行实践;课外实训用于指导学生在校园、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及条件适宜的景区进行实训;集中答疑则用于解答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的疑惑、旅游真实案例分析及进行实训前的针对性指导。进过上述调整,增加的实践学时既满足了学生多场地、多批次演练的需求,也化解了教师缺少计划内学时进行实训指导的尴尬。
2.整合实训项目,扩充实践教学内容
以往的《导游业务》实践教学因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校内实训内容往往局限于实训室或校园导游讲解,校外实训多是旅行社实地观摩,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训练项目不仅数量少而且也无法保证学生的单独操练频次。当“转动课堂”为我们提供了课时便利后,增加实训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旅游故障处理”“游客个别要求的处理”等章节,以往通常只能以“案例法”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知,现在我们已经将它们全部纳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景区、场馆通过实操来提升其相关技能。
此外,针对大部分学生在中职阶段学过本课程、对课程内容体系基本了解的现状,我们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上打破了章节界限,将旅游故障的预防与处理、游客个性化要求的处理等章节的实训内容穿插到模拟导游带团实训任务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模拟导游真实性不足、表演性过强的矛盾,还可以解决以往实训中一个人扮演导游卖力讲解,其他人充当游客无所作为的分工弊端。
3.引入“欣赏式探询”,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中职本学生的群体特征,在实践教学中除了综合运用“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方法外,我们还侧重使用了“欣赏式探询”法。
欣赏式探询(AppreciateInquire)是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库柏里德提出的一种组织管理方法。这里的“欣赏”即认识到他人或我们周围世界蕴藏的“闪光点”;肯定过去与现在的优势、成功和潜力;同时通过大量的激发性探询,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共同创造未来的进程中,从而实现积极的组织变革。
中职本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不爱思考,易产生挫败感,但其身上同时具备活泼外向、爱展示自我,社会实践经验相对丰富等闪光点。当我们能够以欣赏的眼光去关照他们的性格与从业经历,在实践教学中将那些有过带团经验的学生培养为“教学小先生”,这些学生就会成为《导游业务》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人物,也会进一步激发其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热情。实践证明,我们选拔、培养的“教学小先生”在历届的《导游业务》实践教学中都发挥了示范、引导、组织等积极作用。
4.丰富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
(1)校园实训模拟与真实场景演练相结合
没有真实的场景,就很难模拟出真正的导游活动。因此除了在模拟导游实训室及专业教室进行实训教学外,根据抽签结果我们组织学生分批前往纪念馆、锦州市博物馆、渤海大学校史馆以及锦州北普陀山、笔架山等风景区,在实地观摩专业讲解员、导游员完成讲解及导游的全过程后,小组成员再讨论设计实训方案,最后在教师的陪同下再次前往景区景点进行导游带团模拟训练,并拍下视频。实践证明,真实的场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实训活动的重视程度,而且因为现场常有计划外的情况出现,对学生的应变能力也是很好的考验。
(2)利用网络平台,增进旅游从业人员与学生的讨论互动
利用网络沟通实时、便利的特点,我们动员了锦州及沈阳地区从业经验丰富又有传授热情的领队、导游及经理加人我们的微信朋友圈、QQ讨论组,鼓励他们定期在组內分享自己导游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教师则利用集中答疑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提升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结语
高职学院的实训类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实训也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高职学院办学的目标是大力推进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也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高职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凸显出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比如:学生缺乏服务意识、职业素养不能胜任等。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落后的实际操作训练条件下,学生很难模拟出真实的实训场景,因此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训,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现象屡次出现。为了有效 解决此类问题,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则被提上议程。
一、信息化教学与翻转课堂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析
信息化教学,顾名思义指的是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QQ群等为载体,尽可能的调动教学媒体,提前备课,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信息化的发展,网络随处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传统的传授方式。我们知道,信息化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信息丰富;信息量大;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培养学生协作式学习。
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的初衷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意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如今的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讲课、授课,而是让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作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后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旅游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三)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国内逐渐盛行开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被颠覆。信息化说的是一种教学环境,而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两者的有效结合,能够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信息化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起到了支撑作用。而翻转课堂是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种回馈,达到教学的初衷。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借助信息化技术,将教学知识传授,让学生学有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实训教学效率,让信息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与整合。也能较好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能动性差的现状。
(四)基于信息化翻转课堂的价值
1.有利于去除实训课程的枯燥乏味。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少则一周,多则2-3周,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厌倦。因此翻转课堂能有效的去除实训课程的乏味,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不定时的一些教学视频、微课等,通过留言板或者评论区与学生互动交流,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2.有利于重构师生的和谐关系。实训课程的设计,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通过信息化载体的运用,学生能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也让本就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有效缓解,学生不再对学习产生倦怠。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各小组的探究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逐渐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切伙伴,有利于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训教学设计是高职学院重要的课程体系,也关系到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
学习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需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对老师来说,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学生能及时沟通指导。
为了满足学生和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高职学院应进行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该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生学号和自己设置的密码登陆并进行自主性学习,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师账号登陆,将需教授的课程相关资料、课件等进行上传,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通过相互留言的方进行沟通交流。比如:课堂派网络APP平台,能让教师快速作业、在线批阅等。并且该网络教学平台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训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训课程设置。具有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的课件、教材等方面,也可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老师也可以实现面对面互动等功能。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
由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微信,已经成为个人或组织的全新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由于其功能强大、交互性能优越,不受图片、语音、视频等大容量信息的限制,已经在学生群体中推广。
高职院校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微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W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看微信、聊微信,每天刷朋友圈、看公众号,成为高职学生的一道“家常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目前将Wifi覆盖全院,随时随地能接触到网络,而且Wifi账号及密码是学生的学号,因此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观看教学视频以及与教师互动,增强了学生移动学习的习惯。
微信公众号最大的优点是注重与关注者的交流,在公众号上面,教师可以教学的目标、课程的疑难点,让学生在平时看微信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接受到了课堂知识,最后教师在微信平台上检测小试卷,加入一些动态的图片、视频,学生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模拟教学软件的引入
面κ笛悼纬痰难习,网络平台的构建是不能实现学生与教师进行实体训练的需求。但对于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的要求,则存在实验器材短缺,时间紧张,教师与学生沟通不便等问题。为了避免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困难,高职学院应引入模拟教学软件。比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学软件可以模拟酒店的实际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操控,按照步骤进行相关的服务对接以及实践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随时登录实训,也可以有效规避实训场地限制等现象。并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兴趣。对于老师来说,仿真软件则在教学过程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大大的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前充分准备、整理
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则存在大量的实训资源,比如:教师实训内容、实训的要求、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指导教师还会有一些网络课程教学地址等,对于这些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群共享、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形式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不限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同时学生为了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可以进入闯关试题进行试题测验或作业,遇到不懂的可以在网上给老师留言进行交流。
(二)课上积极组织、引导
从教师的角度,实训课程需要提出一些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从学生的角度,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简短视频,提出一些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知识的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对于实训课程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性,现阶段出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观点,让老师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这样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为学生在遇到疑惑时互相交流提供网络社交媒体。对于实训课程,学生则需要自己利用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模拟仿真实验训练,课堂上的活动则实现了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三)课后及时巩固、消化
学生在进行某课程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教授的过程后,为了让自己能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课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则需要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课程复习,需要做一些课后习题,对老师的教学课件及时进行整理。
实训课程的内容较多,为了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更好的了解、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技能,增加学生对实训过程的熟练度,则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对实训课程进行及时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学生也需要及时的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后习题训练,在完成习题过程中的问题,则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文字和语音、视频留言的方式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
这“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广西地区对于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所以非常需要大批的优秀旅游管理队伍,因此广西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还需要给予大力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摄影课程,更是需要重点进行培养。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中的摄影课程教材内容都比较专业化,其中的理论课程较多,实践内容比较少,知识陈旧落后,非常缺少对于摄影工作细节内容的讲解,这也严重造成学生知识的落后。因此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在“一带一路”的环境和背景下,研究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摄影课程的转型路线,为培养优秀的旅游摄影人才做出贡献。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
在2015年3月份我国正式宣布推动共同建设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愿景行动的条例,这项内容的发表也表示“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进步的阶段。“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的机制,而是国家发展的理念,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主要的发展背景就是依靠国家既有的多边机制,这样才能够全面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一带一路”现阶段主要的发展背景[1]。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的发展情况和高校旅游摄影专业发展情况
在“一带一路”的我国发展的战略背景之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其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旺盛,因此还需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这也为广西的高校提出了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同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摄影专业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一个类型,主要就是由于教材过于老化、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内容比较少等等,这样的情况也严重制约了广西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广西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13所。而在这13的高校中,开设旅游摄影课程的学校又不到50%,这就显得供需严重不足。如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已建设有的实验条件主要有:1个旅游软件应用实训室,1个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1个调酒实训室,1个形体房,3个校外实训基地。针对旅游管理摄影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广西的高校主要把这一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在读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但是校内依然缺乏实际的管理以及专业的器材,这也是急需改革的一项内容[2]。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的教育模式
1、个性和创新,求异的教育理念现阶段,在校园的教学过程中,摄影课程的学习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强调的就是拍摄人员对于器材的使用情况,还有画面中所蕴藏的内涵。摄影过程中独特的视角能够表达出作者主管的思想,还有对于自然和人文的关注。因此校园中在对摄影专业人才的培养道路上,还需要本着求异的理念,在根本上促进学生在摄影方面的发展,这样也能够在旅游行业中发展出摄影人才的特点[3]。
2、转变和更新:依照数学媒介的摄影知识在近二百年的历史中,摄影行业有着非常快的发展历程,其中和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摄影行业中也有着不同的流派。每一个流派在发展阶段都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特点,这也是摄影工作自身的魅力。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于高校旅游摄影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多的特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展现出摄影行业的兼容性,这也是各种各样摄影技术的重要展现,同时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根本上启发学生的摄影思维,促进这一行业人才的发展。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的转型
1、情景化模式探析
在近年来,人们在“一带一路”的环境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经济的进步,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旅游行业也在长远发展,特别是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摄影课程,由于传统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还需要在根本上使用情景化模式进行探索,保证这一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情况能够在根本上促进摄影教学的发展和进步[4]。
2、教学实验室的建设
在以上的校园发展情况上能够看出,现阶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建设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但是依然存在着器材和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这也是制约旅游管理摄影人才发展的主要原因。想要保证学生能够学好摄影最主要的就是动手实践,因此校园中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还需要重点发展,才能够促使学生的进步。
五、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和探讨能够看出,在“一带一路”的环境下,我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其中发展的重要地带,各个行业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特别是旅游行业更是繁荣昌盛,这样的情况导致广西壮族自治区缺乏大批旅游专业的人才,因此高校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摄影学科也是现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的一门专业,只有保证学生的基础进步,才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能够带动国家的经济进步。
作者:朱格里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穗.“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01:112-113.
[2]周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8:180-181.
关键词:大类招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大类招生的缘起和现状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合并,进行学科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到要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这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的复合性、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类升格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门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专业。新的专业格局厘清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内涵,拓宽了专业口径,为各高校实行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奠定了政策基础。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旅游大类的4门核心课程,强调了旅游管理类下设专业的区分度与融合度相兼顾的原则,为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提供了国家标准。在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和教育部政策导向的背景下,我国部分旅游高等院校应势而为,结合各自原有的专业基础,积极开展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总体来说,由于实施时间较短,各学校的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均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普38遍性、共识性的模式和机制,在分流机制、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提升。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困境
通过对目前已经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院校进行访谈调研,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整理,目前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分流时间较早,学科基础不扎实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专业分流前接受通识基础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分流后接受各个专业的专业核心教育。因此,专业分流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后续发展。目前,我国率先实行旅游管理类大类招生的高等院校规定的专业分流时间多集中于第3学期,即学生在大一接受旅游管理大类的统一培养,大二分流后按专业进行培养,仅有部分学校将分流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见表1)。从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大一阶段基本为思想政治、数学、英语、计算机等通识能力课程,仅开设了旅游学概论专业导论等1一2门学科课程,学生对旅游管理学科的认识较为粗浅。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早进行专业分流,不仅会造成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更无法达到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专业教学脱离行业,实践能力较薄弱
旅游产业涵盖酒店、旅行社、景区、娱乐等多个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呈现出行业内部不断深化、行业之间日益融合的双重态势。因此,《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在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不仅要强化学科基础,注重下设专业间的融合度,更要强调与行业接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然而,反观大多数旅游院校的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如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旅行社门市管理、传统现场导游服务等内容上,而针对当前OTA运营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分析等行业快速发展的领域却鲜有涉及;酒店管理专业也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前厅、客房、餐饮等营运部门的服务与管理,而对于酒店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收益管理等前沿领域,却由于相关师资缺乏而仅有极少院校开设相关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要载体,课程的设置无法紧跟行业发展态势,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匹配行业发展需求,职业后续发展受限。
(三)教学管理刚性过强,学生发展无特色
虽然部分学校实行了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沿袭了以往的做法。学生分流前按照大类招生的班级进行统一培养,分流后按照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一培养,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基本上都是一个班级一个教室、一套课表、一套师资,自成一体,相对封闭地独立运转[1]。另外,目前“00后”学生的大多课余时间都沉浸在智能手机、电脑的个人世界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对较差,多为被动地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较少主动寻求个人的特色发展。因此,这样的教学管理虽然整齐划一、简便易行,但其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多为“标准化产品”,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也无法形成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普通髙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三大特征[2]。在该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当前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及人才培养中的困境,本文构建了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通”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特征,以大类招生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旅游管理大类的学科基础和属性,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通识能力和学科素养;“专”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性特征,以分流培养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旅游、酒店、会展各专业的区分度和专业特质,保证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遵循重应用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胜任具体旅游职业的实践应用能力;“特”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创新性特征,以特色发展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专业特长,保证人才的持续发展要求,遵循个性化、差异化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适应个体差异的核心竞争力(如图1所示)。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对接了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符合“学科一专业一学生”的人才培养逻辑,主要解决了当前旅游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复合性不髙、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在通专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特色发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色,实现学生在旅游及相关行业的高位就业和良好后续发展。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结合当前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基于“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注重学科融会贯通,夯实学科基础
国家实施学科大类招生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一定要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学生在专业分流前的学科素养。基于此,不宜过早进行专业分流,建议学习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著名旅游院校的做法,将专业分流时间放在第5学期。在分流前的大一、大二培养阶段,学生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通识教育方面,学生以学习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信息时代通用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科教育方面,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可依托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奠定学生的学科基础。同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结构为“4+X”。因此,在前两年的大类统一培养阶段,应有序安排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等4门旅游管理类学科专业课程,为后续的分流学习奠定坚实而宽泛的学科基础,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分流提供充分的决策时间和决策依据。
(二)专: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具有典型的实践性,重应用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学生分流后的专业培养中,一定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交流,实现课程设置和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尤其加强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分析等行业前沿课程的开设,通过开展课内实训、独立实践、顶岗实践等环节,实践课程总课时比重不低于30%[3]。其次,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除了导游、餐饮、客房等传统操作型实训室外,应适应现代需求增设电子沙盘、虚拟现实模拟等智能化实训室,充分满足学生课内实训教学、课后实训强化、技能大赛集训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应选择在行业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满足学生认知实践、独立实践、顶岗综合实践等实践教学需求,应通过校企协商,使学生的实践岗位不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服务岗位,还应保证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基层运营管理,提高实践综合能力。最后,强化双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很多旅游院校由于缺乏相应课程的师资,因此无法开出某些行业前沿课程。对此,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双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放补助、职称考评等方式让校内教师走出学校,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获取行业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荣誉聘任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担任部分课程内容或专题讲座的兼职教师,将行业前沿资讯、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实践感知,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职业自信。
(三)特: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实现个性发展
创新性是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中面对行业发展瞬息万变、人才培养同质化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旅游人才培养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实施本科导师制。在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以后,实行全员导师制,加强分类指导。导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成立工作室,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相应的导师及其工作室。每名导师负责5—8名学生,在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学习、发展规划、各类竞赛、论文写作、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导师工作室下的不同年级学生还可以加强交流,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二是实施卓越成长计划。在第4学年,结合学生前几年的学习表现,针对具有突出兴趣特长、明确学业规划、较大发展潜力、强烈成才愿望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升学访学、跨境交流、创新创业、科学研究、行业实践等定制化课程模块,实施定制化的卓越成长计划,突出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目前“双一流”高校已有一半以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已成为未来招生模式的主流。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本科教育质量标准,契合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专业要求,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个性化的培养原则,构建“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实施路径方面加以落实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6-108.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96-900.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1,至2004年我国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境市场的接待人数和接待收入已具相当规模[1,2]。在2000年国家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020年我国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又面临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已经有学者从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情况并提出了改革意见[3]。鉴于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逐渐退出精英教育的舞台,转向大众教育,因此分析更高层次的、更能代表学科研究趋势的硕士、博士点的设置情况,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本文着重于硕士点设置情况的分析,博士点的分析将另文阐述。
三、硕士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统计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4所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专业数120个,研究方向387个。大部分高校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但也有_些高校在不同的院系中同时拥有多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如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等。
(二)院系分布情况分析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的院系,仍以"工商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最多。但表1同时也反映出了另_种讯息,那就是正如有学者对该专业设置所提异议一样,[4]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旅游学院/旅游学系“地理/城市/资源学院“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也有相当的分布,这说明,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学科地位上,学者们在"管理学一工商管理一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设置背景下,正在尝试"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交叉和学科地位的调整。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在地理类(包括资源、环境、地理等)院系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尤其是中国目前旅游的主要内容仍以游山玩水、观赏地表起伏和地表覆盖为主,而这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同时,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大都开设《旅游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这两门专业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地理知识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旅游管理在旅游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在政府部门、旅游单位、旅行社对景区规划和管理、客源分布和管理、景区应急反应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5]可以预见,地理知识尤其是基于3S技术的现代地理知识、分析和思维方法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研究方向数量分布情况分析以旅游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数量统计,前四位院系的位序基本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通过表1我们发现,其他三类学院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唯独"旅游学院'’所占份额由专业数量的20.8%上升到方向数量的27.1%,上升超过6个百分点。通过计算"方向数/专业数”指标,可以发现,"旅游学院”该指标最高,达到4.2,而其他专业数较多的院系通常比例在2.8〜3.1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是旅游类的学科内部分化较细,而交叉类专业相对拓展不足所致。
(三)院校类型分布情况分析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在高校中院系分布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此,本文不将其计算在内。
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广泛分布于师范、财经、理工、农林、语言等各类院校中,这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旅游业经济地位的提高,已经引起了各类学者的广泛关注,另_方面也反映出旅游管理交叉学科的性质。而这一性质从院校类型的整体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类院校中的比例达到了64.9%。这说明,各类专业院校都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目前处于学科分化和深化阶段。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理工类院校中居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说明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有文理交叉的趋势。这可能与国际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趋势有关,目前旅游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理工类院校在此方面有较强的学科和技术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与理工类院校的结合,虽然有相当_部分仍然挂靠在管理类专业门下,但同样可以吸收理工学科的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使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研究旅游管理,从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开拓旅游管理学科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有助于提升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水平。
(四)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区域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共有26个省份(不计香港、澳门、台湾)的不同类型的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占全国大陆省区数的83.8%,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这说明,就空间分布而言,目前中国的各个省份都已经对旅游业的地位、个省份的重要投资和发展方向。
我们将这种地域分布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图1,图2)。发现,硕士点空间分布仍然存在区域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即使西部地区有些省份拥有硕士点,但也通常较少,如新疆(2个)、甘肃(2个);而对于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到目前为止还未设立旅游管理方向的硕士点。这一方面说明旅游及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尚未完全起步。但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旅游商机和潜力,尤其是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部地区将迎来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契机,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将凸现,其培养也将受到高校的重视,虽然可以通过引进中东部管理人才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毕竟不如本地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更为熟悉,更有感情。因此,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西部地区也将和中东部地区一样,在高校中开辟培养旅游管理类硕士及以上的专业人才。
四、结论和讨论
>> 新常态下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旅游新常态下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旅游新业态发展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常态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常态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探析 新常态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邓金娥 物流业新常态下提高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新常态”下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新常态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浅析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工学结合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9-24/2015-04-02.
[6]刘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385.
[7]高艳玲.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广西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2.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广西生态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KY2015LX501);贺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安全教育效果评价研究(2014ZC07);贺州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服务地方经济视角下的贺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hzxyjg201326)。
关键词:数字化;高职;旅游管理;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82
0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新型数字化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高职院校要如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创新培养成为当下我们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当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探究,从而去建立一个较为先进的创新教育体系,从而切实地去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企业的需求,更好地去帮助学生完成就业,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高能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1 研究宗旨
本文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作为基础,对当前旅游管理要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进行一定的研究,从而并且结合当前数字化旅游发展的新动态,从而更好地去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如何培养旅游创新人才进行论述,迎合时展的需求。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是当下我国大力提倡的教育方式,其主要是去有意识地去培养一些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的人才。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宽视野、专技术、交际性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高职要想让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更容易被社会、企业所接受,就必须要去抓住当前的人才需求趋势,培养相应的人才。其中创新人才在旅游行业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其能够在技术、服务上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生产效益。高职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多地去接受系统的创新探索、创业实践与创业教育,从而让其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3 高职旅游专业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当前旅游行业是我国的朝阳行业,我国近年来旅游行业蓬勃发展。同时旅游行业的就业范围较广,但是要想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就业,就必须要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强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进行一定才创新、突破。高职学校在自身教学的过程中,其需要将学校、企业、社会及学生个人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真正地素质人才,让其人才更好地去得到认可与欢迎。当前,将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质量结合在一起的创新型高职旅游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是最受大家认可的。
4 数字化旅游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趋势
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网络成为了当下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给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业态。当前数字化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是旅游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数字化旅游的兴起对于旅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够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服务已经成为了旅游人才的必备技能。同时当前众多的旅游企业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的经营管理,通过多种新型媒体的使用从而更好地去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高职学校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在数字化旅游中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其中还需要很多东西需要改善。因此高职学校应该要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加大对数字化旅游的认识,并且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积极融入数字化旅游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去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5 旅游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也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变得更加的突出。同时近年来旅游行业发展也是比较快的。许多的新的旅游理念都纷纷被提出,例如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数字化旅游、互联网+旅游、旅游公厕改革等等,这些都让旅游行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让旅游行业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也积极地出台了相关的旅游政策来对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一定的支持,例如《旅游法》的颁布对于规范旅游行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步提升。根据当前有关数据调查,我国当前在旅游人才需求上还有着较大的缺口。不少高校近年来都纷纷开辟旅游管理专业,大力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高职学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其必须要具备一个较开阔的视野,其必要要以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作为基础,并且积极地看到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情况,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当前所具备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当前社会企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的把握,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建立科W合理的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