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5: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价值;探索
长期的教学模式沉淀下,语文教学一直都是效果提升不明显的课程,在高中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更是匮乏,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高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任务完成式态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本内容的死板理解和强制教学,导致学生对语文缺乏热情,教学内容缺乏自主和个性,更缺乏创新,让语文教学成了强制灌输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让语文教学从实际出发,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品质。
一、语文教学内涵品质的新课改出发点
高中语文教师是对高中生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教师,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对教学技巧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让
学生从教师身上学懂读懂,从而达到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首先要深入熟悉高中语文的课本内容,从课本内容出发加入自身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联系生活,思考现实。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在教学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好正确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想提升语文教学品质,必须让学生抛弃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站在新的立场新的角度与教师对话学习,让教师从课本内容带领学生走进更大的世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正确的理解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自觉主动。教师也要用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能力,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这就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内涵品质提高的出发点。
二、语文教学品质内涵提高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在面对教学任务时要设计好完整有效的课堂内容,要注意教学过程是否完善合理,还要注意教学内容是否能牢牢把握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热爱对语文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巨大的提高和改变,不能一味地强调知识灌输和整理,在教学中要具有多样化教学方式,设计合理的情景探索和课堂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仅仅是语言参与,是学生的主观感受参与到整个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经过学习正确的知识和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课堂内容的丰富和有效性,不让语文教学陷入枯燥循环中,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的抵触心理。教师的教学要从多方面考虑,真正理解了语文的教学品质内涵,然后对语文课本的融合渗入,通过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提高。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反思,通过语文教学的学习。正确地理解语文教学的价值,通过实践检验语文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正确理解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教学的内涵价值是由学生来体现的,教师在新课改条件背景下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让语文教学品质内涵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线。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整个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育工作者要不懈努力,追求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承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途径[J].文学教育:下,2007(12).
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好多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三、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这里所指的“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想必就是现时所谓的“语感”吧。其实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 什么是语感?
语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语言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解释,使用习惯等的反映”。可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问题,老一辈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2 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语感更是被提到空前的高度:“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以看出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2.1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2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3 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本人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3.1 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 ,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 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语感培养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断提高,往往在看似简单的语言背后就蕴藏巨大的信息量,如果只把理解能力停留在理解语句的表面,而不作更深的思考、研究,就无法获知语言中蕴含的信息。这就需要人们拥有相对较强的语感能力。语感,顾名思义,语言的感知能力,即比较直接、快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人们的语言能力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因为小学阶段是人们各种学习能力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将会大有裨益。可以说,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提高语言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概述
对于语感的定义很多学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语感的定义各不相同。朱智贤从心理学的角度把语感的定义概括为: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正确理解力。这个概括基本能够涵盖小学语文教学对语感教学的教学要求。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以后人们能够对语言及文字形成直觉、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具体来说语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直觉性。语感的直觉性是语感最基本的特征,这种直觉并不是人们刻意地对事物进行思考和判断而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这种潜意识的思维外在表现形式是小学生能够直接、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对一件事物做出一定的判断;第二,兼容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具有兼容性,这里的兼容性主要是指具体和模糊的兼容。一方面来说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非常具体、清晰,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不同,培养出来的语感不同,对同一件事物的语感判断也不同;第三,整体性。语感具有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性有两方面的理解。首先,人们对语感的感知必须在一个具体的环境或者情景之中。其次,语感是对事物整体的感知和把握而不是对各方面细节的感知。
二、结合语感特征加强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
1.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需要小学生有大量的词汇基础。因为语感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如果学生的词汇量非常贫乏,那么练习语感对句意的理解就有困难。因此,更多积累词汇对培养语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何让学生积累词汇就变成语文教师的责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优美的文章或段落时可以让学生摘抄下来,等到早自习时多读读。平时,教师还可以规定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内让学生比赛摘抄精美的段落和优美的词句,看谁摘抄得多。然后,教师可选出前三名与全班学生分享。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们积累词汇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加全体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读后感也就是读书笔记,把自己的具体感受得到的启示写成文章。这种写读后感的方式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而且是对培养语感非常有效的方式,更可以不知不觉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脑筋多多发现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有了见解,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语感能力。
2.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应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人获取知识,五分之三来自视觉,五分之一来自听觉,其余来自触觉、嗅觉及味觉。可见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朗读是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之一。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重难点。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感知能力,即语感,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在开展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会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比如词句停顿、轻重音等,这样有助于加深对语言、词义及句意的理解。
3.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和形成语感。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强化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电视广播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组织语言极快,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地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教师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和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多实践,把对学生的语感训练贯穿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形象特征,从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靳春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学周刊,2016.3.1.
[2]张永锋.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读与写杂志,2014.7.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个性化教学 教学策略
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倡导学生自由学习,其目标在于养成学生创造性、独特性的思维。那些优秀的创造性人才,我们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个性越是独特、鲜明,其表现就越夺目,其成就也就越巨大、辉煌。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倡导表现学生自我、发扬自我,从而达到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一、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意义
个性化语文教学就是在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前提上,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来进行不同的教导,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教师就对学生传授什么,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完全是一种自主性、自发性的学习。个性化语文教学的特点有三,其一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人成长的催化剂,改变以往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让其限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二是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选择;其三是教学风格的成熟,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展现自身的魅力,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
二、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原因及作用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和中心,而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独特个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独特个性、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方法。那些对根据自己想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影响的老师,只会对学生造成一生的影响,是错误的,需及时改正。语文的学习是需要学生自愿、自主参与,要让学生明白,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思考而形成的。如果学生不能离开教师来独立学习,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如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师事先规定好的,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和鲜明的个性,更谈不上因材施教。
学生在个性化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才会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发挥特长,达到形成自身独特个性的目的。
三、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人的发展,其实质意义是个性的发展,而要进行个性化语文教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尊重是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前提。
爱默森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绝对不应该有着“我就是权威,我就是真理”的想法,而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一高度。
教师想要教出有个性、有自主独立思维的学生,其前提是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先尊重学生,再在学生眼前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学生才会对教师有认可感,教师才能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作为被尊重的一方,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实际需求、个人兴趣对语文知识产生自己独一无二的体会和理解。
总的来说,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前提是尊重,只有在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大前提下,个性化语文教学才会有实质性的发展。
2.因材施教是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反映,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对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层次分明的题目,让学生都能学懂、学活。
每一个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先天素质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优势。有的学生专长于口头表达,教师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舞台;有的学生擅长自主思考,教师就应该及时给予点评。这样才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求,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在一旁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开发自身的潜能。
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了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从而让个性化语文教学真正实质性地落实。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个性化语文教学成功的保证。
爱因斯坦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一切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在语文课上,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语文作业准确、有深度,语文考试成绩优秀,受到教师的表扬、赞赏时,自然而然就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当成就感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有兴趣,对语文教师也会相应地有好感。因此,只要学生有进步,教师就应该给予及时、肯定的表扬,让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愉。另外,教师也要多与学生在语文学习等方面进行积极而真诚的交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的印象,使学生对你所教授的课程产生兴趣。
总之,个性的学生需要个性的教学方式,而个性化语文教学正是教出有个性、有思想学生的保证。个性化语文教学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去体会个性化语文教学,并完善个性化语文教学,从而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语文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之平,武红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1.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阅读的研究,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 阅读中的语感问题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2 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2.1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2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 语感的培养
3.1 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3.2 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3 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
一、学科本质的认知片面落后,引发教学活动偏差低效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这是我们的一贯认识。基于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仅将音、形、义和语、修、逻作为教学重点难点,背定义,解概念,讲规则,将语文肢解为枯燥乏味的死点,抽象死板,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然难以培养学生较高的和实用的语文能力。还有些教师喜欢将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花边内容搬上课堂,引起学生兴趣,或是将学生无法理解、没必要理解、也并不实用的内容大讲特讲,一节课下来,无论课堂活跃与否,学生的收效并不大。
章熊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灵活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天地和舞台,也带来了困惑;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则使学生水平相应地缺乏有效的保障。”我们自然反对闭塞乏味的课堂教学,但是也反对华而不实、任意而为的做法。这两种倾向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对语文学科的本质认识浮浅片面。不可否认,在新形势下,语文学科所负载的内容任务更加丰富复杂,语言学、文章学、信息学、逻辑学、哲学、美学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许多领域都是语文触及的范围,由此导致了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的复杂多样。但尽管如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并未改变。既要强调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又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作用,最终,既向学生传授了正确、规范、实用的语言知识技能,同时又能在尊重、培养、保护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科学地利用学生的各种认知和审美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张志公先生多次谈到语文教改应有新思路,认为语文教改应有一个“科学化、现代化、艺术化的蓝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正是吻合了这一新的思维。
二、过分依赖教材,丧失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教科书是可以利用的主要材料。但是当今的语文教材虽然经过几次修改但是仍然缺乏时代感,这无疑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另外,教材的选编方式也导致教材知识点散乱重复,重点不突出,目标模糊。这些都是不利于教学的客观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有一个去粗取精、遴选升华的过程,通过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和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但学到了课本的知识,还能具备触类旁通、独立解决课外相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会把所学知识技能自觉积淀内化为文化潜能,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需要我们有对语文教学全面深刻的理性观照和科学稳妥的行动,任何肤浅和急功近利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会使我们极力提倡的教学改革走入歧途。目前语文教学改革领域花样繁多的教法,热闹非凡的争论正蕴涵着这样的危险。更让人担心的是,此风短时间内难以遏止,这与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严谨性更是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