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5: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疗高端医疗保险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面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保险公司已经明确了方向――进一步细分中端市场。但遗憾的是,目前他们尚未找到明确的细分模型。
2012年的1亿元
高端、中端、补充医保产品的划分依据为人均(件均)年保费: 12000元以上的为高端产品;2000元至12000元为中端产品;低端产品为2000元以下保费的,通常是补充医疗保险。
为什么说中端保险市场为空白?一组健康险的数据可以很好地说明。
2012年,我国的短期医疗保险市场的保费明细显示,高端医疗保险市场规模10亿元,中端保险市场规模1亿元,补充医疗保险市场规模240亿元。
数据表明,短期医疗保险市场中,低端的补充医保占95.8%,高端医疗险占3.8%,而中端医疗险仅占不足0.4%。
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罗英称,国内市场的医疗保险以寿险公司提供的大病保险产品为主,短期医疗保险市场又以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和高端医疗保险为主。
除了保费的划分依据外,高中端医疗险产品从承保范围和服务,以及对于险企的盈利性上,都有不同。
比如,从承保范围和服务上,高端医疗险产品的保额最高为2000万元,承保所有门诊、急诊住院费用,除部分高档医院外的所有医院,包含部分国外就医支出,增值服务为直付、预约、VIP病房和急诊救援等。
中端产品的承保范围相对高端医疗险产品有所缩小,例如不含高档/外国医院,且保额较低。
补充医疗险的承保范围覆盖公共医疗保险下的个人现金支持,仅限公共医疗保险指定医院,大部分涵盖门诊/急诊,也有一部分只涵盖住院费用;通常辅以意外、大病和生育险及住院津贴,无增值服务。
而在盈利性上,高端医疗险产品的赔付率通常在60%-80%,净利润率为0-5%;中端产品的赔付率为70%-80%(保险责任含门诊),或者60%-70%(保险责任不含门诊),净利润率0-5%;补充医疗险的赔付率为70%-120%,风险主要来自门诊/急诊,净利润率为负。
2020年的670亿元
尽管目前的中端医疗保险市场处于空白状态,但其发展潜力巨大。罗英认为,这有多重原因。
首先,中端市场客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程度和范围并不满意,需要更好的服务和医疗保障。因此,国内消费者对更好的服务、更广的承保范围存在日益扩大的升购买需求。同时,健康险价格仍然是主要门槛,中端保险相比高端医疗保险,价格上更能被客户接受。另外,医院和保险公司也希望推动收入增长,他们对此的拓展动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端保险市场的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罗英预测,国内中端医疗保险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其中,2011-2015年,中端医疗保险市场规模预计年增长率为138%;2015-2020年,中端市场规模预计年增长将保持在60%。
具体规模上,2011年中国690亿元的商业医疗险市场规模,几乎被补充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瓜分,二者规模分别为320亿元、360亿元。
到2015年以至2020年,这种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
2015年,预计商业医疗险市场规模为1350亿元,其中,中端市场规模预计为60亿元,另外还包括规模20亿元的高端市场,规模560亿元的补充医保,以及700亿元的大病保险。而到2020年,商业医疗险市场规模预计为3330亿元,其中,中端市场670亿元,高端市场120亿元,补充医保市场1130亿元,大病保险市场1410亿元。
中端市场可再细分
中端保险市场目前几乎属于尚未被开发的空白地带,对相关原因,友邦中国首席市场官张晓宇曾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与国内寿险业务同质化情况严重相关,产品创新多为不实,各公司之间并没有形成充分的差异化、多元化竞争。
如信诺全球医疗险中东及亚太地区首席市场官董栋就认为,尽管中端市场是区别于高端与低端的市场细分,但中端市场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找到能够更精准地识别这些市场客户的细分方式,才能真正指导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设计。
“健康险产品的设计过程会包括多个维度,比方说客户的资产情况、客户的健康意识、保险是全球覆盖还是区域覆盖等,一款产品会有200多个维度指标,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进一步细分。”
随着上海市“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引来大量国内外一流工商企业落户,各类人才汇集申城。为了满足这些机构和人才的国际化医疗服务需求,上海市近年来开设了数十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提供了多类医疗服务项目,设立或引入了多种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有近100家中外保险公司和保险服务公司在这些医疗机构中提供商业医疗保险结算服务,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化医疗服务市场格局[1-2]。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以下称“该中心”)作为沪上最早提供涉外医疗服务的机构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与国际国内商业健康险公司建立合作,开展直接理赔结算业务,现已与欧美、日本和国内20余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累计完成商业参保人员的医疗服务达10余万人次,是各国领事馆、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保险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指定医疗单位。现阶段在上海的高端医疗市场中,医疗费用的支付形式主要为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理赔(Direct-billing)、患者先支付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再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及高端客户现金支付医疗费用。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理赔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就医期间所发生的合理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公司或第三方管理公司(TPA公司)根据合约直接支付给医疗服务机构。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中心2010年门诊就诊病例和住院病例,门诊就诊病例国籍或地区分布前5位为中国大陆25.89%,日本18.03%,美国11.69%,香港6.55%,德国4.12%,其他33.72%。住院病例国籍或地区分布前5位为中国大陆44.21%,日本19.38%,美国6.24%,德国4.23%,台湾3.34%,其他22.6%。门诊就诊科室百分比前5位分别为内科34.12%,皮肤科15.35%,骨科8.77%,五官科5.63%,普外科3.95%,其他32.18%。住院病例专科分布前5位分别为内科54.45%,普外科11.92%,神经外科11.14%,神经内科7.02%,骨科6.9%,其他8.57%。
1.2资料来源与方法
对该中心2010年医疗服务商业保险直接理赔的情况列表分析,每月住院和门诊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理赔收入占医疗收入的百分比,住院和门诊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理赔的人次比,保险直接理赔与非保险直接理赔病人的均次费及保险直接理赔公司支付金额占总保险收入的比例排名等。收集汇总数据资料,以Excel2003建库,并进行分析。
2结果
2.1该中心2010年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理赔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例,按月分析门诊及住院收入的保险直付率2010年1-12月该中心每月住院保险直接理赔收入占住院总收入的比例为19%~58%,平均为33.5%。每月门诊保险直接理赔收入占门诊总收入的比例为37%~43%,平均为39.8%(图1)。保险总收入占住院总收入的百分比为35.9%。
2.2该中心2010年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理赔人次与医疗总人次的比例,按月分析门诊及住院的医疗保险人次比例2010年1-12月该中心每月住院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理赔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比例为35%~72%,平均为62.2%。每月门诊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理赔人次占总门诊人次的比例为30%~36%,平均为32.5%(图2)。2.3该中心2010年按月分析门诊住院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理赔和非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理赔病人均次费比值2010年该中心门诊每月保险直接理赔均次费与非保险直接理赔均次费的比值为1.09~1.62,平均为1.38倍。住院每月保险直接理赔均次费与非保险直接理赔均次费的比值为0.12~0.43,平均为0.3倍(图3)。2.4该中心2010年前五位保险或服务公司直接理赔金额比较图4示2010年各家保险公司在该中心的业绩。其中最突出的是日本商业保险服务公司。
3讨论及建议
该中心2010年就诊的门诊病人中74.11%为境外病人,住院病人中55.79%为境外病人。国际医疗中心与国内外商业医疗保险公司或服务公司签约开展直接理赔业务从最初的1~2家,发展至2010年已达20余家。理赔金额从无到有,逐年提高,2010年已达到35.9%。由此可见,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理赔在高端医疗服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来上海工作学习的境外人士逐年增多;(2)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购买高端医疗保险的客户;(3)越来越多的国际保险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分公司可以与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签约直付;(4)国内的大保险公司提供了高端医疗保险的新产品。该中心是上海市涉外医疗研究会主任委员单位,在上海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中具代表性。
从2010年该中心的保险直接理赔的图表结果中可见,每月住院保险直接理赔收入占住院总收入比例变动较大,为19%~58%,而每月门诊保险直接理赔收入占门诊总收入的比例变动不多,为37%~43%。国外的商业保险公司历史悠久,商业运作经验丰富,保险产品齐全,使用商业保险的人大都是来上海工作的境外人士。住院保险直接理赔收入比例变动大,尤其是住院保险直接理赔收入比例较低的3月份和12月份正是境外人士的春假和圣诞节,可能与他们回国度假来院就诊人数减少有关;而门诊每月的比例变化不大,与门诊内科就诊病例多,病情相对较轻、慢性病需定期随访有关。每月住院保险直接理赔的人次比例高,为62.2%,但保费收入低,保险直接理赔均次费与非保险直接理赔均次费的比值为0.3,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就诊疾病有关,持有直接理赔保险的病人以境外人士居多,其住院诊断大多为内科肺炎、外科的胆囊炎、阑尾炎等常见病和多发病,一些疑难杂症或肿瘤等医疗费用较高的疾病多选择回国治疗;而非保险直接理赔病人则以国内慕名而来的神经内外科病人为主,因此医疗均次费高出较多。由此可见,高端医疗的发展需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境外患者选择留在中国治疗而不是转运回国;另外,若能提供好的商业医疗保险可吸引国外的患者来中国医疗旅游。而门诊病人的保险直接理赔人次比例仅为32.4%,但保费收入却相对较高,保险直接理赔门诊均次费用与非保险直接理赔均次费的比值为1.38,其原因主要是门诊患者就诊的科室以内科皮肤科为主,保险病人的保障福利较好,他们会选择在国际医疗中心进行各种检查诊断和治疗,而非保险直接理赔病人由于不能享受基本医疗的福利待遇,多选择在国际医疗中心专家会诊,去普通门诊检查。在商业保险直接理赔的使用中,第三方管理公司(TPA)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健康保险公司提供第三方管理起源于美国,由于它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架起了桥梁,使健康保险市场得以有序的发展,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中间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共同服务于被保险人。目前由于国际保险公司不能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受政策影响,TPA公司在上海高端医疗保险市场中起着积极的补充作用。其代表有MSHChina,Well-be、中间带、欧乐、欧善、圣傑、华泰、威马捷公司等。#p#分页标题#e#
但今年年初的一次车祸,导致多处骨折和胃、脾出血为了尽快恢复健康,林先生用了很多进口药,但这些进口药都不能报销。想换个医院,与保险公司交涉也十分麻烦。
住了两个多月的医院,总共花费20多万元,林先生自己就掏了10多万元。让林先生苦恼的是:即使自己愿意每年在保险支出上花大价钱,却没有合适的产品能满足他全面的医疗险产品需求。
从保障范围来看,社保仅能保障在社保定点医院就医所产生的医疗费用,且用药范围也仅限于社保用药;普通商业医疗保险多参照社保报销,且保障额度不高,保障范围通常只涵盖住院费用、手术费用等。
相比普通的商业医疗险,高端医疗险最主要的优势是――进一步放宽了对特需医疗、自由选择医院、自费药报销这三个环节的限制,使被保险人就医更加人性化,保障更为充足,完全不受社保范围的限制。
每年3万元保费值不值?
某外企高管胡女士,经常奔波于世界各地,在朋友的建议下,胡女士投保了一份国际医疗保障计划(豪华型)。
一次,胡女士在美国纽约出差过程中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腹部疼痛,并伴有发烧症状。她尝试着拨打了保险公司提供的美国地区医疗网络服务商的服务热线。对方在与其合作的70余万家医疗网络机构中为胡女士挑选出距离最近且医疗条件优越的医院。胡女士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及时救治,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胡女士病情很快痊愈。本次治疗中,共发生急诊费用及住院费用(含手术费2.03万美元)3.5万美元。
根据投保的保单条款,就诊所花费的高额费用经审核属于保障责任范围,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并通过第三方机构直接支付给医院。胡女士在治疗完毕后,没有支付任何费用就离开了医院。
就一个字:贵!
胡女士所接受的,就是高端医疗险的服务。
高端医疗险最大的特点就是贵:一年至少2~3万元的保费支出;只有一年的保障期,下一年要继续投保,需要再交2~3万元的保费;而且是消费型,如果一年内没看病,这部分钱就全归保险公司所有。
但这张保单可以拥有高达1200万元的医疗费用保障,在保险期内一旦生病,基本上都是100%报销门诊、住院费用甚至牙科。尤其吸引人的是,它还具有普通医疗险无法企及的优势保障项目,如:
不限医院一大部分产品都可以在外资医院(如和睦家医院)、私立医院、公立医院外宾病房等医院及诊所就医。
不限用药类别――可以使用进口药和治疗所需的合理的药物。
具有国际性――不限国家和地区。
有全球合作医院直接赔付服务――即看病不用带现金,由保险公司直接和医院结算。
因此,虽然价格昂贵,但是对于适用人群来讲,还是有一定的适用性的。
年收入低于50万不建议购买
但是,从费用上来讲,还是要量入为出。
虽然高端医疗险应运而生,帮助精英人士解决健康问题。虽然高端医疗险能满足高收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但保费也相当不菲,近乎普通医疗险的几十甚至几百倍。
目前,国内市场上普通医疗险往往每年缴费只要数百元。而以现在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一款高端医疗险为例,根据保额不同,年缴保费从6000元到3.6万元不等。此外,专家还特别提醒――这是消费型医疗险,假如这一年内客户没有发生赔付,已缴保费就不退回了。因此,购买此类保险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资金承受能力。
另外,投保高端医疗险后,基本不用再补充其他商业医疗险和重疾险了。因为高保额已足够支付投保户一年内的医疗费用。而且,一般的重大疾险保额也就二三十万元,客户一旦投了超百万元保额的高端医疗险后,就不需再搭配其他医疗险了。
投保医疗险注意事项
无论投保普通还是高端的医疗险,都要注意以下投保须知:
A 看清除外责任。即哪些是保险公司不赔的,如有的医疗险规定:怀孕、流产等以及由以上原因引起的并发症、腰间椎盘突出症、视力矫正手术等不在理赔范围内。
B 选择有保证续保的医疗险。在保证续保期内,保险公司不得因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或上一年度发生理赔情况而拒绝续保,或因此而调整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范围。
因此,真正想做服务的价值型诊所不会选择医保的定价,而是选择合理价格的诊金,以此作为医生价值体现的核心。但是,在中国整体诊金被严重低估的大环境下,病人已经习惯了低挂号费高药价这样的现实,短期内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是不可能的,会有一部分用户愿意自费获得这样的优质服务,但仅靠自费用户无法支撑起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
因此,和商业保险的联动将成为支付的关键。但目前可以和中端价值型诊所联动的中端保险市场发展的并不好。现在的中端市场发展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从高端(包括个险和团险)发展下来,通过缩减医疗网络以及覆盖面的办法来降低价格,通常是缩减医疗网络的范围,高端私立医院覆盖面,以及保障范围。另一种则是从低端的企补产品上做加法,增加部分公立医院VIP,增加保障范围等手法。
然而,目前这两种方法都并不成功。从高端往下走的公司经常面临同等迁移的困境,也就是希望在类似的产品结构和服务理念上,通过缩减其成本而拓展用户群。但这种做减法的模式在需求的把握上有三方面偏差。
第一是用户对保障需求的偏差。
本土人士对保障的需求偏向于基本医保覆盖不了的部分,尤其是对用户自身财务状况来说危机最大的部分,而高端人士尤其是外派人士更加注重全球保障。
第二,从高端做减法还存在对用户服务需求把握上的偏差。
符合外派人士需求的高端私立医院一直是高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土人士对医疗能力的信任度则完全导向公立体系,因此在医疗网络的搭建和侧重上,用户需求有严重偏差,中端的用户需要的更多是紧密的医疗服务以及获得专家资源的通道,这一点上高端医疗保险公司往往缺乏本土医疗资源的经营。
第三,高端医疗保险公司在渠道和销售模式上有其特殊性。
表现为偏重外资企业客户以及外资经纪渠道。虽然这些客户资源是优质的,但企业在高端员工需求上和中端及所有普通员工的需求上很不一样,对各层级员工的预算也不一样,高端团体的销售渠道和产品推荐难以直接迁移到中端,做减法并不能简单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未知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充满挑战。日渐增长的医疗费用与社保之间的差距,是困扰中产家庭的一道难题。那么,中产家庭究竟需要怎样的医疗保险?
真正的价值保障 目前,报销型医疗险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其中大量属于小额高频产品。其保额较低,无法保障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供价值保障的空间很小,不适合中产家庭的真正需求。中产家庭应优先考虑构成灾难性威胁的医疗风险,解决高额医疗的财务风险,满足对安全的需求。
足够的保障额度 当下,重疾的治愈率不断提高,但社保范围内,存在治疗项目报销受限、治疗费用报销额度不足等制约,因此,针对重疾隐患,至少需要100万元的医疗保障,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
高杠杆比的保费 免赔额是保险赔付之前被保险人自己承担的损失额度,其意义在于消除小额索赔,以显著降低保费。通过合理设计免赔额可进一步以小保大,高杠杆比的医疗保险产品适合作为家庭保障计划的基础。
全家老小的保障 家庭共用保额模式为构建家庭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当家庭保单中的被保险人选择相同方案且选择共用年限额时,可享受保费折扣,分散家庭成员的医疗风险。
写进条款的保证续保 短期医疗险的价格低廉,但由于风险较高,被保险人出险并赔付后,下一年可能无法续保。所谓保证续保,即在前一保险期间届满前,投保人提出续保申请,保险公司必须按照约定费率和原条款继续承保的合同约定,是医疗保险产品的核心评价之一。
充分的选择弹性 不同的个体与家庭有不同的医疗保障需求,保险产品应尽可能给予丰富的投保选择权,提供多样化的保障计划。
可靠优质的服 中产阶级追求高品质、精致化的服务,系列专属服务、专家级咨询、完善的售后,可赢得中产家庭的满意与信赖。
雇主的员工福利 雇主为员工及其家庭提供适合的医疗保险,可解除其后顾之忧,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上班族目前能享受到的与健康相关的福利更多体现在门诊、住院、大病、重疾和意外等医疗保障方面,以及以预防疫病为目的体检等项目上,而对身心健康做出合理安排(根据员工在企业的职位、工作年限和贡献程度来量身定做的健康福利)却一直难以实现,上班族对此项福利的感知度也较差。
健康福利受白领青睐
员工健康福利是指对疾病的预防及员工保健和医疗方面的福利。记者了解到,2009年底一份针对中国员工健康福利的调查报告显示,79%的白领对企业现行的健康福利计划并不满意,甚至有26%的受访者给出了很差的评价。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去年9月开展的最受员工欢迎的福利调查也显示,白领已不满足于传统福利,而对新型医疗保障福利更加青睐,如仅有6%企业提供的牙齿医疗保障福利却受到了66%员工的喜爱。调查还显示,白领在希望自己获得充分健康保障的同时,对配偶及子女医疗保障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
防洪抗洪不如无洪
卫生部的数据表明,我国医疗费用每年以7%~9%的速度快速增长。在社会基本医疗进一步侧重于“广覆盖、低保障”的情况下,这一数据无疑将转移成为企业的成本。从企业角度考虑,防洪、抗洪都不如无洪,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增加健康福利(以预防和保健为主的)投入的原因。毕竟,与其等到洪水泛滥进行防洪抗洪(提高医疗福利保障水平),或分渠道泄洪(提高员工成本分担,如下调门诊费用的报销额度),不如改善环境以降低洪水发生的几率(提高健康福利投入)。当然,很多企业也做得有声有色,如一些知名跨国企业的“首席级”管理团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职位――首席健康官,专门负责员工的健康福利。还有不少企业求助于健康咨询公司,为员工定制专属的健康计划,将健康福利提升到战略发展层面。
产品支撑要对症下药
综合考虑体检、预防、保健、疾病及健康辅导等方式,依据员工需求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健康福利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从操作层面还应有产品的支撑。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一种工具,对白领有很强的吸引力。目前,许多保险公司针对企业对高端核心员工的留才需求也推出了相应产品。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普丽西拉・赵(音)是北京的一名上班族,她以前从未考虑过上商业医疗保险,直到去年生下了儿子。当时,她的儿子因先天性胃出口梗阻需要到医院治疗。赵女士把孩子送入了公立医院,那里的病房十分拥挤,而且院方还限制探视时间,因此她决定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她一年要交1.6万元人民币保费,但她的孩子今后可以不再忍受之前的那种医院经历。
报道称,随着收入增长,许多内地居民都在寻找比公立医院提供的质量更好的医疗服务。他们希望预约更容易、等待时间更短,并且得到医生更多的关注。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与慕尼黑再保险集团昨天的一份报告,到2020年,该领域的需求预计将令市场规模从去年的2410亿元扩大到1.1万亿元。
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邓俊豪说:“市场渗透率在增加。如果你看看世界上其他市场,比如澳大利亚市场,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上过商业医疗保险,但是在中国,20个人里才有一个上过这种保险。”
“中产阶级的人数正在从1亿增加到2亿。”根据报告估计,到2020年时,医疗保险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5%到40%,其中三分之二市场将来自重大疾病保险――如果被保险人经确诊患有该险种预先界定的疾病,那么保险公司通常会一次性支付治疗费用。
此类产品通常作为人寿保险产品的附加条款提供,随着内地社会老龄化以及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它们在内地很受欢迎。许多内地人会到香港购买此类产品,因为香港的产品提供了比内地产品更好的选择。
但是上述报告说,发展最快的部分将是商业保险领域。为该研究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富有的消费者愿意为每项可涵盖三口之家的赔付条款支付3万元到6万元。
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罗英说,不断扩大的市场为外国保险业者提供了一个机遇,它们在提供高端产品方面比内地同行更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