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5: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伤害生命的事件,大大小小的生命危机事件使得人们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思考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事件催生了国内的生命教育并推动其发展。生命教育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变得非常的必要和迫切,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下探索生命教育的合理模式,而利用现今大学里普遍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和时代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腊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讲,学校“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生命教育主要有两大类实施形态,一类是渗透式实施,另一种是独立式实施。渗透式实施主要是在多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管理中进行渗透。独立式实施则包括独立设置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讲座式生命教育课、开展专题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安排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等几种形式。生命教育的知识信息容量大,涉猎的主题内容较多,专业性不强,学科分类不明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在大学现有的学制和专业学科设置下,开设一门独立的生命教育因为涉及的范围广、缺乏专业人员、教学内容不确定等原因而在短时间里难以实施,然而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又破在眉睫,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渗透式实施手段,搭借其他课程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避开大学生课程设置较满难以加入新课以及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过长导致过多的空洞说教等现实冲突。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基于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考虑,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渗透式实施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要协调和发挥好学科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生命教育可以渗透的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课等,而在诸多可渗透的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客上互相包涵,存在许多交叉地
从广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包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包涵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的一个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生命,关注学生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关注点,例如对于生活的兴趣和意义,生命教育将其上升为生命的意义,而心理学将其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和教育目标之一;对于自杀,生命教育从尊重生命,重视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呼吁人们珍惜生命,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则强调及时有效地处理自卑、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来避免自杀;对于死亡,生命教育中着眼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性看待生与死,而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心理应激来处理,着眼于心理创伤的处理及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一门直达学生心灵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人本身,生命的个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它涉及到个体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客观向上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和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同生命教育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一为发展,即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点;二为预治,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三为矫治,即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矫正治疗。而生命教育具有发展、预防和干预。不同的是,生命教育的发展功能体现在发展生命认知、生命体验和生命实践上。而在预防、矫治或者干预的功能上,二者均体现在对某一时期某一阶段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重大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生存问题进行预见性处理,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出现生命困惑,人生挫折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与及时、有效的援助、救护和治疗。
同时,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基础和优势,生命教育追求的五个取向分别是生理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会趋向、死亡取向,这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人们发现,当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的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无能为力。例如,在引发大学生自杀自伤的原因中,除了压力、抑郁、自卑、绝望等情绪心理问题之外,大学生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本身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对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追问。例如学业和求职就业问题,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价值等这些都会引发大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而一旦关于这些问题的某些消极思考占了上风则必然会带来生活无目标、丧失价值感、网瘾、自杀自残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治疗可以给人以心理和行为上的调试,但关及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方面的教育却是心理教育所达不到的,而这些内容却正是生命教育所涵盖的。
在这个信息量空前丰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里,大学生迫切需要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澄清和指点,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引发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开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势必会带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新理念,使其突破心理专业的局限。然而在具体的运行和开展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阻力,为了让生命教育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注意到以下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目前的生命教育教材来看,生命教育的内容大体上包含欣赏生命的自然生命教育、悦纳自己悦纳他人的人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死亡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等涉及内容非常的广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的生命教育需要抓住最主要和最精髓的部分,生命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及生命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认识生命的价值、探索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死观、直面死亡,同时将生命教育中的对抗生活挫折、驾驭生命的情绪情感可与心理健康中的挫折应对、情绪管理等相结合。
(二)师资力量的培养
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开展生命教育的知识和素养。所以课程前的学习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现今大学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是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师,他们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有助于对于生命教育的把握。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生命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脱离单纯的理论说教,让学生结合内在心灵世界、心理状况来体验生命、感悟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可以采用的课程组织形式有开展有关生命议题的讨论,开展增加生命体验的生命实践活动,养动植物感受生命的存在等等,这些形式克服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同时也增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趣味性、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曾伟玲,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浅析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汕头科技,2008,(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途径;融合
一、引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普通本专科及研究生在校人数逐年上升。至2012年底,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为250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中,既有目标明确、生活有序的努力奋斗者,也有生命价值迷惘、人生方向模糊的颓废堕落者。“郁闷”、“无聊”、“纠结”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或信奉及时行乐,或沉迷网络游戏,或深陷感情纠葛。屡见不鲜的“自闭”、“自残”、“自杀”、“暴力”现象让人触目惊心,药家鑫案、南航大学刺杀同学案及南昌航空大学腐尸案等典型案例令人扼腕叹息。为什么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一次次沦为极端事件的“温床”?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精神和心理同样面临着强烈的震撼和冲击。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快节奏生活,导致人的精神紧张、心理失衡、行为乖张。尤其是我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人们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阶层分化压力的困扰,产生剥夺感、挫败感和不公正感等负面情绪。大学生作为最易感受社会变革的一个特殊群体,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考验着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但综合而言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大学生活中,人文关怀缺失,大学生逐渐被日益浮躁攀比的社会生态“物化”、被趋向功利实用的高等教育“异化”,导致其对生命尊严、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新审视。若这种审视采取积极取向时,就会促进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面对困难,而采取消极取向时,必然带来诸如网瘾、吸毒、伤害等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他们鄙视生命存在、无视生命价值、践踏生命尊严的不良行径,实际上是个体内在心理异化外部环境,又将内在的扭曲变态心理外化为异常的极端行为的过程。
二、现实关照: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生命教育审视
生命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人文与精神并重的全人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大学生生命中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精神性等生命层面的一个反映。要深层研究并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产生机制和解决路径,就需要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来剖析。这样才能够从生命教育的本源上,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水平。
(一) 生命价值认知模糊,自我意识偏差严重
由于受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较之以往,生命存在意识更加强烈,更加强调自我生命的价值。他们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他人生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利益面前的拜金行为、名利面前的功利思想、缺乏目标的短视思维和娱乐至死的享乐主义。马斯洛的生命需求理论认为:“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仅体现为自我需要的满足,更体现为创造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坚持和践行“造就他人、成就自我”的价值观,在生活和学习中追求自我理想建立在国家需要的基础上,个人价值建立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然而,却也有数量不少的大学生,推崇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沉湎于优越的家庭背景,追求奢华生活,荒废学业,过度娱乐,为了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践踏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还有部分学生在生存压力的挤压下丧失信心,无意思考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信仰等深层次的价值问题,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更多聚焦到物质生活的满足,忽略内在精神世界的提升。没有思考,就没有未来。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懂得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考虑外界感受和需要,对所作所为的社会后果、家庭后果思考不足;不容易赢得信任和支持,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
(二)生命责任意识淡漠,人际关系冲突增多
生命责任意识要求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既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做到不随意践踏与伤害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还要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所处组织及社会负责,能够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恋爱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个体只有培养出强烈的生命责任意识,并作为自己生命的内在动力,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尊重与信任。但部分学生因为蝇头小利,对同学讽刺挖苦、谩骂冷落、甚至大打出手。近年暴露的马加爵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极端事例显示了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与残暴,缺乏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与关爱,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的缺失与淡漠,关照了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紧张的一个客观现实。究其原因,从自身来看,生活压力、考试失败及情感纠葛往往是导致大学生冷漠无情的罪魁祸首;从社会来看,社会环境恶劣、家庭教养方式失当等种种消极因素亦是主要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效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也是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淡漠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生命理想信念缺失,心理危机事件突出
由于缺乏对自我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层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思想空虚迷茫,丧失了人生理想和目标追求。一方面觉得人生理想渺茫,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觉得读书未必能改变自己的未来生活。正是这种对于生命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质疑态度,让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使他们处于空虚、迷茫、无聊等消极心理状态,激发不出生命的热情。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父母的管束不再严格,大学环境的相对宽松,学习生活的自由支配,使大学生突然有了海阔天空的感觉。这种在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情况下的自由,让不少大学生盲目放松与放纵,知难而退,自甘堕落,以游戏、享乐和恋爱来逃避现实。
三、教育反思: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不足
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学生生命困顿、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迫切需要生命教育。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开始融入了生命教育的板块,但由于缺乏足够重视和开展融合教育较晚,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无论是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策略方面都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形式表面完美,忽视内容实效作用
近年来,面对我国大学生群体极端事件的高发态势,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生命意识教育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多项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高校也纷纷建立心理咨询室、生命教育研究机构;配备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一时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由于起步较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不仅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实现方案,而且还存在不重实效、盲目跟风的情况。热热烈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往往形成于纸上,张贴在墙上,实践在嘴上,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并不具备根本上的教育实效。
(二)重视知识外在传授,忽视个体内在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在哲学上存在共通性,关注的对象都是心理健康、生命成长与生命发展。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具有个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仅教育成果在短时间内很难体现,而且由于生命个体、心理个体的单一性、差异性,如果只强调规律性和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往往就会形成重知识传授,漠视生命存在和个体生命成长规律的局面,导致整个教育生态的失衡,不但不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生命成长中人生困惑,还可能成为心理困扰和生命困顿的诱因。纵观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教育方法与其他学科课程毫无二致,常采用全体学生上大课的方式进行。从心理学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来看,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生命体验不尽相同,所以,不可能存在所有学生都面临同样的心理问题和人生困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去解决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心理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验过程,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笼统的说教代替真正的生命体验,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转变”?
(三)重视心理常规疏导,忽视生命深层关怀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4]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人类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就高校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解决人的心理困惑,满足生命需求,发挥生命创造潜能,提升生命价值。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研究学生心理的规律性和发展性为主要内容,利用人格心理学等分析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及其表现、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调试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及时对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增强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心理自我教育能力。而关于生活幸福感的培养,人生意义的正确引导,生命价值感的思考与树立等生命教育主题关注相对较少,即便有所涉及也是深度和广度不够。关于死亡哲学、死亡过程等死亡教育方面的内容更是基本没有。
四、改善途径: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
面对大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心理问题和生命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形式的整合和内容的提升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相同,都是为了教育大学生更加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提供和建立一些必要的心理危机防备措施和预防机制,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然而生命教育更具本原性,其教育的方式也更具有根本性与长效性。为此,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的方式,不仅是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的根本措施和有效方法,也为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与实效性。要实现这种跨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着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专业队伍
梅耶(D.J.Mayer)指出,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情绪智力的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榜样效用。面对当代大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困顿和生命困顿问题,高校需要大力培养既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又有生命教育意识的教师队伍。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师资构成看,表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现实情况,一些师资既存在着心理学、教育学、医学背景,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造成这种多学科背景碰撞与融合的复杂师资局面,一般源于队伍建设滞后、规范化不足,但也同时折射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发展融合的趋势所在。从教育实效来看,正是由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和规范化不足,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出现两头忙、两头乱的局面。不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得不到到根本改善,生命教育的纵深发展也勉为其难。因此,基于这种形式,高校要整合专兼职教师资源,做到重视教师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教育理念、心理品质、工作方法、教学能力等专业素质,注重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哲学、生命教育等知识训练,使其成为兼通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专业化”教师。建立起专业背景广、理论基础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团队,以合作、交流、互助的工作方式提升生命教育的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 “只要人生存下去,就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机或遭遇。”[1]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等等,无不在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高校应努力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教育传授给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和人生困惑的方法和技能。[2]按照 “为何而活”和“如何生活”两个方向系列课程,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迷茫问题,建设以提升生命认识,培养生命发展能力为内容的课程体系。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系统地串联起来。针对生命教育中的人际、爱情、生涯规划、感恩教育、自我价值、自我成长等主题开展群体学习活动,授课过程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施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情感分享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活动的点滴间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意义,也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生命认识,培养热爱生命的良好态度。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心理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社会和交际中道德行为准则,获得生命价值思辨,学会坚韧、宽容、奉献的心理品格,在面临心理困境时能自我调适,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珍爱生命。
(三)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高校要将生命教育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着眼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生命成长及发展困惑,致力于从知、情、意、行各方面全方位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质量与实效,促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学会珍惜和珍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坚持做到以课程教学作为促进大学生生命认识的主要渠道,以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扰的基本途径,以心理文化活动作为激发生命潜能的重要载体,以社团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践环节,以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作为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从而构建成熟、完备、有效、关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合体系。
具体在实践中,第一,注重心理健康“体验教育”,导引大学生加深生命认知。通过创新教育途径,突出“体验教育”的主体地位,用生动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真谛、感受生命真实、提升生命情感并促进生命发展。第二,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创立具有人文关怀、生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生命情感。通过经典导读、影音播放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的宏观与微观认识。宏观认识突出生命的来源与进化,微观认识着重自身生命的孕育与成长,从而领悟生命的不易与宝贵。第三,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彰显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不拘泥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要注重发挥生命教育的优势与特色。把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方式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当中,渗透生命价值和人生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层次,从本源上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培养执着坚定、高尚的生命信仰。最后,要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守护生命。制定危机干预制度,学校的各级组织明确自身职责;完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全面掌控学生思想及心理动态;建立心理排查制度,发现个体及群体的生活困难及生命隐患,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快速解决危害生命的危机事件,保证学生生命安全。
五、结语
尼采曾说:“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这个理由,就是人生的目标或生命存在的价值。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不能正确诠释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存在的价值,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不仅不懂得珍惜生命,主动承担生命责任,而且一旦面临挫折与危机,则无法摆正心态,出现消极情绪,不思进取,游戏人生,甚至于情绪失控,通过极端手段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给社会、给家庭带来严重危机。面对现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应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合途径,借鉴彼此的优势理论、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形成有机整体和教育合力,打造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新时期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 生命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生命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41-01
本文针对于对小学生加强生命教育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分析了小学教育承担的生命教育任务。二是,探讨了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探讨,进而完成本文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小学教育承担的生命教育任务分析
1.1 生命安全教育
小学教育承担的生命教育任务之一就是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1]。每年出现的交通事故夺去了多少学生的生命,房屋倒塌以及踩踏事件等造成了多少学生的伤亡,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教师除了教育学生要远离车辆,湖边,不玩火,不带管制刀具之外,还应让小学生积极的锻炼,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
1.2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心理不成熟,容易走极端,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合理的宣泄自己的压力,并且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3]。另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由于一些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对生命失去信心,生活无望,容易造成自杀、离家出走等严重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积极的寻找受到挫折的原因,培养顽强的意志,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1.3 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的教育,教育学生认识和尊重他人,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和珍惜生命意义的人[4]。倡导学生建立崇高的理想,坚定正确的信仰和信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
2.1 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在小学教育中,应该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我们可以采取渗透式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其他的课程当中,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内容,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就能够接受到健康教育[5]。另外,在小学教育中,应该设置健康教育课。健康教育课应该配置专门的教材,并且聘用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教师在教育中,应该遵循学生的天性,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关怀,促进学生的发展。
2.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还应该通过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生命教育。例如:我校组织小学生进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迎中秋 庆国庆”活动,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收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各项活动的参赛资料,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国庆节来临之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如街上布置的花坛,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通过开展庆国庆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是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爱粮节粮”绘画展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每人画了一幅爱粮节粮的绘画作品,用五彩的画笔呼吁“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号召同学们要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通过开展爱粮节粮活动,提高学生节约的意识是,使学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2.3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影响
学校应该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建筑上应该体现学校的特色,校园的道路的命名应该体现文化底蕴,校园的各种设施应该井然有序。这些充满美的校园文化能不断的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通过舆论环境,构建平等团结的校园环境,创造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6]。像:我校在开学初都举办开学仪式即颁奖典礼,颁奖典礼上,学校表彰了“三好学生、礼仪标兵、勤劳小蜜蜂、雷锋式模范、爱心车长”等,还评选了“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并颁奖,感动校园人物是在全校教师、家长、学生中通过层层选拔产生的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的代表人物,还在全校学生中抽取了七名幸运小天使,幸运小天使获得了“畅快中东半日游”的奖励。幸运小天使的使命是把自己的这份幸运传递给全校师生,并作为学校爱心天使,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把爱心传递下去。会议鼓舞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通过颁奖典礼表扬先进,受到鼓励的学生会更加具有信心,没有获奖的学生的也会受到激励,使自己变的优秀起来,获得荣誉。这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文化熏陶。最后,我们还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抓好安全教育,担负起学生人身安全的重任。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加强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小学教育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飞云.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天中学刊,2011(1):132-135.
[2] 阮海洋.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1):43-45.
[3] 庄亚楠.关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2):41-42.
[4] 王北生,王振存.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应增强四种意识[J].教育科学,2006(1):23-25.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曾院珍(1986-),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尹江霞(1979-),女,湖南衡阳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与生命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LSZ053)、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其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3RSLX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15-02
近年来,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学生数量不断上升,自杀案例成倍增加,凶杀事件不时见报: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室友血刃事件,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这些伤害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更多关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但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桩桩轻视、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也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视。许多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缺失和淡化才是大学生各类伤害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鉴于此,本研究以全新的生命视角,审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并试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生命质量,为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大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一、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意义治疗创始人V.E.Frankl认为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最基本的原始动机,生命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心理学家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从表现形式来看,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更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1]黄希庭(2004)认为,心理健康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完美人格三个层次,其中,完美人格属于高层次心理健康,表现为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2]从这个层次上看,关怀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报告表明,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李旭、卢勤(2010)指出,学生对生命越热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未来期待”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3]生命目的和生命控制是预测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赵晴(2008)在对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的调查中得出,生命意义感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5]王丽敏(2005)等人在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中得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6]由此可见,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生命意义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长足地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但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过多地关注学生消极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视角透析,教育的初衷是关注人的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注重生命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关注的是每个人,应通过积极的一面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就此而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工作重心的偏差――重心理问题解决,轻生命潜能发掘
在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人们往往列举出许多数据来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各类机构在考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时也总会以心理问题的多少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更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上,以医学化模式为主轴,却忽视了每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获得专业指导,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大学生活质量。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容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消极、不良的一面,也就很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另外,根据V.E.Frankl的观点,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自杀行为的出现都源于生命意义的缺失,[7]是一种存在性的心理病症。[8]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在涉及危机干预问题时才会面对“生与死”的主题,对大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相对较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治学生的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激发积极潜能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教育内容的偏重――重矫正,轻发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虽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情感等大学生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在内容编排上主要是相关概念的内涵、特点、不良问题的表现及调节方式,在教授过程中也更偏重于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作为生命而存在的人,都渴望寻找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积极能量的激发,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人际关系、情感、生涯等日常生活事件,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如何顺利度过、不受困扰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这些问题虽不构成心理问题,但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除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与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3.教学方式的偏失――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
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偏重于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体验,使得心理健康课程并未起到指导行为的教育作用。虽然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下,心理课程尝试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增加了案例分析、讨论、活动体验等形式,但由于教师的缺乏,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多数采取大班(100人甚至以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实践体验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知识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无情地削弱了学生对于心理学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应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知道改变这种不良状态的方法,但没有改变的行为或者在改变的过程中稍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缺乏坚持的动力。究其原因在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最后的体验。在课堂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还能获得同伴的支持和相互影响,这对行为的改变和巩固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
三、生命意义视域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生命意义视域下,反思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重新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在成长中寻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提高生命质量。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命教育”的要求,生命教育不应该独立于其他课程而存在,应该始终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专业课等各种教育和课堂内外。从生命视角看,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强调生命与知识的有机结合,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增长,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生命意识。[9]
为了实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激发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品质,不断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质量,回归到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这个终极教育目标。
2.正视死亡教育,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生命是一种矛盾性的存在,生与死伴随着所有人的生命。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死亡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对死亡的回避也使得中国的死亡教育长期缺失。实际上,英、美、日等国家的实践证明,死亡教育可以让人们科学地看待死亡,辩证地理解生与死的关系,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无限的价值。在人生道路上,总难免遇到挫折,特别是对于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更应该重视死亡教育这一问题,应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3.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拓宽教学方式
传统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但由于没有体验,就很容易出现知情剥离、知行脱节的现象。而体验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强调知、情、行三者之间的整合,这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在近十年的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也提出并实践了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但知识的传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并未真正达到改革的目的。要使学生达到知、情、行合一,就必须将体验式教学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情境,为学生充分创造自主探索、协同伙伴探索的学习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分享,并督促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李虹.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9(3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
[4]彭霞,王鑫强,郭成.重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9).
[5]赵晴.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6]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
[7]贾林祥,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关键词:高中英语;生命教育;渗透
一、生命教育概念及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换言之,生命教育是以生命意识为起点,生命自主为核心,生命价值为归宿,强调生命的自主性和体验性。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生命认知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生命认知教育既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珍爱和尊重,其内容主要是对个体生命的存在和成长的认识、对生命安全的认识以及对一些生存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生命价值教育就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价值及人生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关注生命个体的整体发展,使个体生命充满活力和激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狭义的生命教育主要是人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如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蒙蔽和缺失
教育的起点是生命,任何学科的教学首先关注的应是学生的生命,但由于受升学教育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多重视学生课堂上英语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以工具化教育为主;这种教学过多地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高中英语教学形式基本还是“满堂灌”、“教师为中心”,较少考虑高中生个体生命的需求和学习的状态;为了“省时间”、多讲解,师生互动很少,生生互动更少,学生基本是被动学习,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本应作为课堂认识和实践主体的学生,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很大程度被剥夺了,教师没有起到真正的启迪智慧、关怀生命的作用。此外,对于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教学素材,教师本应从多方面对其加以挖掘和利用,而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和智力,在课堂上只讲解“有用”的知识点,至于那些对学生生命价值有深远影响的素材,多数老师却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正是这种“唯智主义”的教学倾向,使高中英语教学背离了真正意义的教育理念,异化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使很多高中生变得冷漠、脆弱、消极。这种以生命缺失为代价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与我国“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和目标大相径庭。
三、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和也是教师授课的工具,挖掘教材里面的生命素材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依据和前提。笔者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4册总共20个单元话题分析和归类后,发现其中蕴涵丰富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内容涉及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意义教育等,这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具体如下图: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从上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个单元话题中有16个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教师只要深入分析教材、设计出多样的课堂活动,把握好生命教育的切入点与语言教学的结合点,就能实现合理有效的生命教育渗透。
1.生命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安全教育,避免对伤害和死亡的无知是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对不安全因素做出快速反应,并掌握一些必备的生存技能。如必修一Unit4 Earthquakes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来渗透如何自救脱险、自我保护的教育。教师使用多媒体,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模拟地震来临时的场景,让学生演示如何避难,然后教师对学生的逃生方式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做一定的拓展,如火灾发生怎么办,突然被困电梯怎么办等等,教会学生在危险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再如,在讲解必修三Unit2Healthy eating时,教师可以有效地渗透生命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开展互动性讨论,辩论“How can we keep a balanced and scientific diet?”教师对辩论结果进行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出哪些食品不利于健康,怎样才算科学饮食、健康饮食。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注重情感和态度教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其次,充分挖掘教材里面心理健康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必修一Unitl Friendship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英语谚语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A man without friend is only halfa man.等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了解朋友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思考朋友身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通过演说和讨论等方式,让他们认识到如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情感态度。
3.环境教育。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增强,环境教育已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环境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懂得如何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如在讲解Wildlifeprotection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What endangered species dO you know?Why are they in danger of disappearing?What can we do for them?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引导,使学生树立环境生命观。此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有关生物保护的作文,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生态和环保意识。
4.生命意义教育。生命意义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追求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是生命本身的需求。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大量有关生命意义教育的素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必修一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m hero中黑人英雄Mandela为典型向学生灌输“A great person should be determined,studious,unselfish,and generous.”“Never lose heart when in trouble.”等精神,并让他们分组讨论“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want tO be and how can you make it?”以此树立他们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增强他们的生命责任感。
四、生命教育背景下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转变
生命教育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更应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长远发展。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当前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教师的绝对权威使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埋没。学习过程本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受教育者的位置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来看待。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积极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自我生成;其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并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利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体验和感悟生命,让课堂成为拓展生命空间和激发生命活力的舞台;此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关注他们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践行民主化教学
民主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对自由选择行为方式权利的尊重和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当前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存在不平等性,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这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民主化的英语课堂首先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对教学中课文的阅读,知识点的消化,重点、难点的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学生应成为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发起者。此外,英语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和鼓励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生命个体提供更好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师生应相互协作、尊重,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民主化教学,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三)广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生命教育 高校辅导员 实际工作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伤害自我或他人生命等漠视生命的现象频有发生。究其原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正确认识,缺乏对生命应有的敬重和正确的生活信仰,容易感到价值观迷惑以及生命意义感缺失,加之全球化信息时代以及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竞争和压力所致。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群体和教育力量,在整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加强生命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在其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此后的几十年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不断发展。国外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两条主线进行,如澳洲1979年成立“生命教育中心”,日本提倡“余裕教育”,把热爱生命作为“余裕教育”的主题。国内台湾生命教育的功能已由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探讨。国内关于生命意义的内涵,一是站在普遍人类学的立场,认为对生命目的和生命意义的探寻;二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认为生命意义即是价值,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三是站在个体生命存在的立场上,尤其是针对个体生命面临困境时,认为生命意义便是使人在面对痛苦、不幸和死亡时有所依持,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二、高校辅导员应确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教育本身应是生命的教育,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是如何认识与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不管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都应当将“生命”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因此,高校辅导员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关照学生的生命状态,在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单独设置生命教育的课程的情况下,辅导员应利用其工作范围广、综合性强、与学生接触多的特点开展生命教育。二是在反思如何培育教育对象的同时,关照辅导员自身的生命状态,关注辅导员个体生命的发展,在专业化的实现中实现对辅导员个体生命的价值确证,让“辅导员专业化”由冰冷的工具理性转向温热的生命情怀。
三、生命教育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
1.辅导员应把生命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视角
生命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高校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传统的思政教育偏重政治、道德说教、内容较为抽象,缺少人文、情感性的东西,缺乏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生命,缺乏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生命的价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增加生命教育的比重,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从生命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理解、关爱、尊重生命,能够发掘和展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引导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辅导员把生命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视角,在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存在,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漠视生命现象,真正把思政工作做细做好。
2.辅导员应用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养成
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激荡,现实的问题和思想的困惑,给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市场经济相呼应的非主流思想观念,如实用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以及金钱至上观念、享乐观念、权力意志等,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学校德育理念相对滞后于时代的要求,造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僵局。辅导员作为主要的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爱心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学会关爱,学会尊重,学会宽容,让学生体验生命之趣,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促进其良好道德品格的养成。
3.辅导员应把生命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并越来越重要。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与生命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涉及生命尊严以及由生命价值所引发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辅导员应把生命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心理博客等,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识别心理危机、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
4.辅导员应发挥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勤奖助贷中的作用,激扬其生命色彩
近年来,贫困生问题凸显,校园中也出现了一些贫困生因贫困、学习生活压力大导致心理扭曲而发生的悲剧。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入学“绿色通道”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但这种经济资助和人文关怀只是外力,要真正实现贫困生的“双脱困”,远离、摆脱生活贫困和心理贫困,关键还在贫困生本人。辅导员应发挥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勤奖助贷中的作用,通过生命挫折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正视挫折,战胜困难,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不断汲取到受益终生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财富。
5.辅导员应把生命教育渗透就业指导与服务中
广义的“生命教育”还包括“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要学会生存、珍惜生活,全面提高素质,才能提高就业中的竞争力。辅导员应把生命教育渗透就业指导与服务中,通过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让大学生群体在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得到锤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6.辅导员应把生命教育充分运用于党团建设、学干培养中
生命与责任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责任是生命的依托,如果丧失了责任感,生命就会成为枯枝败叶,没有一点生气和价值。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了责任,童年时代的责任是健康成长,学生时代的责任是学习,工作后的责任便是对职业岗位负责。在党团建设、学干培训中,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是学生中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和影响力的群体,是学生的领导者和带头人,他们的存在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的责任感,是辅导员日常工作必须思考的一大问题。在党团建设、学干培养中,辅导员应把生命教育充分运用于其中,加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培养他们干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能够科学、务实、深入地对待工作,随时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关爱生命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责任感,既会对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最终也必然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
7.辅导员应重视生命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熏陶作用至关重要,一所学校特色的形成不仅仅取决它的硬件环境,更重要的是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和灵魂精神。高校校园文化应当在体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同时,展现新形势下大学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彰显生命的活力。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积极营造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校园环境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重视生命教育的辅导员工作中将在倡导重视自身生命的同时,更重视尊重他人的生命尊严与价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和谐稳定校园的建设。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就是爱己、爱人的教育,强调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和自我完善。生命教育也是一种全人教育和真人教育,包括赏识教育、愉悦教育和成功教育,也有挫折教育、逆境教育和死亡教育。归根结底,生命教育是一种生活素质教育,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高校辅导员应重视生命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从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从潜移默化的行动中,把生命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和自身生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薇,杨邦翔.高校辅导员要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视角[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关键词】高中 生命教育 内容 设计
我国学生中轻率对待生命事件频频发生,说明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大问题,现阶段则需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包含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五个层次,健康教育是基础,信仰教育是最高需要。
一、高中生命教育内容设计与创新的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命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创新需要一定理念的支持。首先,生命教育应该符合一定的情境。生命教育需要为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帮助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试,评价应该考察学生的生活表现。同时,生命教育应充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将学生置于在一定的情境中,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判断中提升人文素质。其次,生命教育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整体性和完整性。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终生的教育,具有持续性;从心理学的维度考量,生命教育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而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时还需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全面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通过内化——外化——再内化的过程循环进行。最后,生命教育是一项综合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坚守信念,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在高中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使得生命教育能够实现其现实意义。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生命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高中生的生命教育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生命教育的延续和拓展,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和目标,内容更加深刻。根据高中学习的具体要求,生命教育的课程主要涉及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而高三就需要高中生生运用整个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调试,是对之前所有教育过程的检验。高中阶段生命教育涉及的主题有:良心与良知、人活在关系中、智慧启蒙、生死尊严、社会伦理、社会关怀与正义。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每个年级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分别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欣赏生命,主要设计为认识生命奥妙、勇於面对生命痛苦与苦难、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良心与良知,主要设计为良知的价值与标准、良心的来源与运用、培养良心与良知的方法;人活在关系中,主要设计为认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全球关连;智慧启蒙,主要设计为辨别思想的正误、认识不同的思维方式等内容;敬业乐业,主要设计为兴趣与人敬业奉献与享受生活;生死尊严,主要设计为生死的一体两面、认识死亡的价值与意义、人生的哲学思考等内容;社会伦理,主要设计为认识地球村,包容人事物、培养科学信仰态度等内容;社会关怀与正义,主要设计为了解社会关怀的重要、明确正义的标准与判断、参与社会活动等内容。
这八个主题及其内容是依据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而设计的,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涉及了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教育、全球化观念;理性与价值追求的教育;道德、伦理、美学的教育、自我发展与责任感教育,帮助高中生科学认识自己、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培养高中多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提升高中生的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帮助高中生认识自我,树立不同立场人的想法等。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综合目标,即感悟生命真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生活,和谐处理人、社会、环境的关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对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的设计,可以直接看出高中生命教育是对上一阶段命教育的高度升华,这些内容也是满足高中生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为高中生人生道路和价值判断选择提供可靠参考。
三、高中生命教育内容设计与创新的合理性分析
在人本思想指导下,结合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缺陷和高中生的健康心理、交际交往、价值追求、人生态度、伦理规范、公民法制意识等方面,设计与创新了高中生命教育内容。
(一)符合高中生思想政治发展需要
现阶段的社会情势也十分危机,受到多元文化影响,高中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冲击,理想不明确,信仰不坚定等现象亦亟待解决。同时,受到只重视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中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没有完全发挥,这些问题都是生命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一课程设计是符合高中生长期发展的需要的。
(二)具有高度的内在逻辑性
欣赏生命和人活在关系中这是对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为高中生对待生命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念;良心和良知与社会伦理的内容是对道德、社会伦理的高度概括;智慧启蒙和敬业乐业是对高中生积极参与社会的思想教育,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保证;生死尊严和社会关怀与正义是高中生面对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的必要条件。这八个主题体现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高度概括,不仅符合教育部门和高中生的需要,还是对初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延续,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参考
这样的设计理念是符合创新型高中生培养的需要,也是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而提供参考。这八个主题氛围四个学期进行,每个学期只需要学习两个主题,给高中生充足的时间研究每一个主题,并且通过知、情、意、信、行逐步内化和外化,将其真正意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又以实际行动落实到社会生活实践中。综上可知,这一设计是符合设计理念的,是符合高中生发展需要的,是科学合理的。
总而言之,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与创新仅仅是为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参考,还需要教育者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传授给高中生。同时,师生的重视和实践是这一内容得到落实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定功.青少年生命教育国际视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