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5 16:30: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篇(1)

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性的知识储备。爱因斯坦曾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观点、方法与技术的交叉、碰撞、吸收、融合与共振,能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能力结构,形成单一学科所不及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就是一门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能够实现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技术社会论等多种学科知识的互补,该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当代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第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自然辩证法概论”不仅研究自然界及其与人的关系,而且研究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五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主要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变来研究科学技术的内容、方法及其人文蕴涵,研究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必然包含大量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反之,如果把这些知识排除在“自然辩证法概论”之外,那么它也就只能凭借思辨、猜测、臆想甚至幻想等手段进行研究,而这些属于人类早期的做法,或者说是宗教、神话、文学的做法。第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英国科学家斯诺提出“两种文化”(即人文科学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指出人文科学文化与自然科学文化分裂的危害。杰罗姆•凯根提出建立“第三种文化”,即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文化。但高度分化的当代科学为其融合设置了障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便于学生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沟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实现对事物立体化、真实化的理解与认识。这种理解与认识可能是相互协调的,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无论怎样,都是对真实世界、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认识。以这些理解与认识为基础,以现实事物为基点,协调、统一、融合多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解决与处理,实现自然与生态、科技与国家、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缓解、预防或避免生态、环境、能源、人口、社会等问题的发生。

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理性思维、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底蕴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既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课程,具备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创新能力所需要的思维底蕴。第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理论思维是人类在知识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事务本质、规律和普遍联系的一种理性思维。从课程内容方面讲,“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涉及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概念、观点与理论,这些理论能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课程性质方面讲,“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属于哲学门类,哲学是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哲学类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抽象思维能力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如,对生态自然观部分的学习,既要理解和掌握相关系统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也要理解和掌握生态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既要从科学视角审视生态自然观产生的现实根源与逻辑必然性,也要从哲学视角审视其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哲学家,如爱因斯坦、玻尔、波恩、贝塔朗菲、普里高津等。著名物理学家波恩指出:“关于哲学,每一个现代科学家都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研究生教育要超越感性思维与经验思维,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形成普遍性、规律性认识的抽象思维。“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其抽象程度与理性思维水平要高于一般的专业科学理论,能够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就是人们对已有的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提出怀疑,并通过科学研究寻找真理,实现对现存事物的改造和思想理论的革新。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在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同时带来了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问题。“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不仅是对现实的了解和理论的学习,而且是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作批判性考察,考察其理论根源、现实根源与价值观根源。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的学习,不能简单认为科学技术是好的、万能的,也不能简单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科技运用都是善的、正当的,而要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状态及其在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根源、现实社会根源与科学技术观根源。对既定事实与理论的怀疑与批判是创新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果一味地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崇拜偶像、迷信权威,就只能复古守成,难以创新。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对不断变化的事物去伪求真,追根溯源。是对前人既定的理论框架完全接受,还是大胆反思和批判、推陈出新,成为评判人们是否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参量。“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倡导批判性的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科学追求,有助于培养和增加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第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自然辩证法概论”以辩证的视角理解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对科学的理解,既要理解其可确证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可证伪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个体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社会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小科学”时代的意义,也要理解其“大科学”时代的意义;既要理解其简单性的本质,也要理解其复杂性的本质;既要理解其对人类社会积极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消极性甚至破坏性的一面;既要理解与认识科学,也要理解与认识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既要避免科学主义,也要避免反科学主义。

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沟通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的实践底蕴

篇(2)

一、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定位及学习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角度出发, 研究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揭示了自然和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它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构成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门课程不但把科学当作是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揭示其中内在的规律,也研究其紧密相联系的技术,涉及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政策等多个领域,是关于自然和对于自然认识和改造的哲学。这样一门课程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学习自然辩证法是为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了解自然发展的整体图景,从宏观上把握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础和核心,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整体上、从相互联系中揭示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正确认识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明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性,认识到它所揭示的辩证法规律。

学习自然辩证法是为了从总体上了解自然科学,掌握科学技术的地位与作用,促进科技的迅速发展。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大家把所学的各门具体自然科学知识联系起来,深入到自然科学更本质的问题。这样也助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观,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模式,方针和政策的精神,自觉按照实际情况,正确执行方针,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学习自然辩证法是为了系统的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规律,从而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从哲学高度对各类具体方法加以综合与概括。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家在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增加了关于方法论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使大家在观察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二、自然辩证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自然观的集中体现。“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通过对自然科学历史的阐述和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研究, 深刻揭示了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进行了极其广泛、深入的研究, 发现了其中的发展规律,进而提出了自然辩证法, 而这种发现又坚定地证实了的科学性。这种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是整个这个开放发展体系的重要的实证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在理论指导下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教育, 体现了真理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最大的障碍就是生产力水平较低。只有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率先发展科技,提高科学技术,才能切实提高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从而全面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素质水平。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学好自然辩证法,掌握其内在规律和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三、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对大学生产生的教育价值

篇(3)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展示设计;启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92-01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示设计是一个不断创作的过程,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通过科学的辨证理论来指导设计工作,促进人与自然,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在不同层面上影响展示设计的实践活动,这三方面内容必然有对展示设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系统观―兼顾自然,突出特色

系统观具有整体性原则。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

在展示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展示设计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要素与系统以及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形体造型与产品本身的匹配、空间与交通的流动等等。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以综合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设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当下展示设计中追求绿色环保原生态的设计理念,就是在系统观的指导下的一种科学分析,是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活动。

展示设计理念绿色化。绿色展览展示设计是一种还展览以生命的方式。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展览展示设计,是以提高展览品质为目标,蕴含着更加丰富、全面的生态观念。因为大自然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多的美和财富,在这一过程中正是充分利用了循环再生。

展示设计方法特色化。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面世使展览设计方法也呈现出特色化。在不改变企业整体展览形象的前提下,展览绿化、装饰物品与展览用家具配置也呈现出个性化特征。展示空间整体组合要求设计有序、科学、合理,充分体现高科技表现形式与技术、艺术最终结合的展示效果。

二、科学技术观―依托科技,以人为本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给展示设计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展示设计必须要满足科学技术观的要求。

(一)体现科学性特点

展示设计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手段。展示设计中最主要的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展示馆、博物馆、陈列室的展示宣传中被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展示方法的主流形式。

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里,通过幻影成像系统,将一组组栩栩如生的实体模型与连续活动的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展示出大上海三十年代南京路上的街景建筑,再现了街市、人流、车流的风土人情。正是这种多媒体成像技术,使传统文化得以完整再现,给观众以听觉、视觉、触觉相融合的多维度的感觉体验,领略了无法在现实中接触的虚拟时空。

(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展示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原则。它的演示过程是渗透着群众和设计者的一种相互交流,以创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人为环境为目标的理性创造活动,为人们传播与交流信息提供一个特殊的舞台。

展示设计必须以人机工程原理为依据,包括人在展示空间的位置和移动路线、图板的悬、道具模型展品的布置等。展示设计要符合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条件,对展线、展墙、展架等进行合理地设计。

三、创新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永恒主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所留下的伟大精神财富,在各个领域,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当今展示设计中,传统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展示设计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色,展现民族风情,体现民族风格打造本土文化个性的品牌。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来丰富创作个性,在共性中去寻求个性化的创意表现,以国际化的技术、方法为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以本土化的视觉语言体现展示造型与艺术风格。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展示设计中,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据当代的时代特色,增添新的设计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更好的展示出独具特色,既有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空间布局。

总之,自然辩证法与展示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两学科,学习自然辩证法能更好的引导设计的发展走向,同时展示设计的发展也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理念,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篇(4)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技术改造;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 B025 4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Dialectics of N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system,is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a general rule about na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KEY WORD: Dialectics of Nature; Transform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随着经济的发展、阳江电网从最初的一条10kV线路到目前含多个电压等级共57座变电站的规模。随着电网规模、入网运行的电力设备的剧增,阳江供电局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简称技改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要求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在此时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在阳江局技改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关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1] 。自然辩证法包括三部分: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历史的发展向我们证明:“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作为科学普遍规律总结的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技改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技术改造项目简介

技术改造是指为提高设备性能、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增加生产能力、满足节能环保、节能降耗要求,达到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而采用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先进技术对现有设备和设施,以及相应配套的辅生产、生活福利设施进行的改造。技术改造的投资形成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种资本性支出。电力系统中的技术改造以提高输电、变电、调度、通信和配套设备设施安全生产水平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设备运维能力、节能降耗、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国家产业政策、网公司和省公司有关规定为依据;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二)技术改造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基于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的新兴的管理学科,它把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沟通管理、采购供应管理和风险管理九大知识领域和五大管理阶段有效的进行整合,以达到高效、高质、低成本的完成项目内部各项工作以期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3]。

电力系统技术改造项目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工程项目类型。一般来讲工程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管理。完整的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包括立项、招标、实施、闲置物资再利用、竣工验收、结(决)算、资料电子化移交、后评估等。项目管理应该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有工期、费用、质量(技术)、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等的管理。

(三) 自然辩证法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工具的精髓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领域很广,其中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当前研究较深的一个部分。系统观是自然辩证法中一种较为常用的观点,自然世界中一个池塘生态可以看成是系统:物质世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看成是系统;人类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系统方法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工具的精髓。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系统方法有其研究的一般步骤。首先提出问题制定目标,对系统进行分析,选择实施的系统方案进行决策,实施具体计划。由于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本真就是一个系统作业,系统方法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系统方法在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在要求性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系统性、产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体积庞大、操作空问有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从而对立项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的子项目,也包括管理项目的人―― 管理者。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与方法等,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导因素。(1)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特征:“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这是现代项目管理最显著的特征。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使用。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由于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项目管理。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使得项目管理习趋国际化。”[5](2)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区域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都会对另一个工作区域产生影响。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确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对各种项目目标进行权衡。在各种管理中,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任何一个子系统、子项目都不能脱离整体,一旦脱离整体,其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四)进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不仅是有开放的、动态的,也是整体的、具有层次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项目管理的问题,项目管理学中有诸如SW0T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系统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即自身优(Strength):自身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外部威胁(Threat)。

内部分析

外部分析 优势S

1、

2、列出优势 劣势W

1、

2、列出劣势

机会O

1、

2、列出机会 SO战略

1、列出优势

2、利用机会 WO战略

1、克服劣势

2、利用机会

威胁T

1、列出威胁

2、 ST战略

1、列出优势

2、回避威胁 WT战略

1、减少劣势

2、回避威胁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想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现实中,无论优势还是劣势都是相对的,都需要有参照物作为评估标准,这个参照物的水平,就构成了坐标系的圆心,一般情况下,SWOT分析都是以本项目所处的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圆心的,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优势和劣势的判断,这也正是系统开放性在SWOT分析工具中的体现。任何一个技术改造项目都具有周期性,它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今天在项目管理内因分析得到的优势或者在明天就不再具有任何优势,甚至会因为竞争对手的发展而转化为劣势,外部因素的变动哪就更不用说,那是政治、经济、法律和环境因素所引发的变动,是项目无法左右的,SWOT分析工具只能跟随系统动态的步伐不断的调整自身因素,争取优势的扩大与发展。SWOT分析工具的系统整体性也是非常明确的,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必须综合考虑项目的优势和机会,优势和威胁,劣势和机会以及劣势和威胁四方面的战略。若只分析优势和机会便会得到一个很乐观积极的项目战略;又倘若只分析劣势和威胁的话,我们得到的战略必定是一个谨慎消极的项目战略,任何只分析一个面的片面战略都会使项目偏移正态发展造成失败的恶果。任何一个项目的战略决策都是结合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的综合整体战略。

把SWOT要素两两比较,并且应用特征值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增强SWOT分析在战略决策应用中的能力。经过这些比较,决策者会掌握一些新的关于决策环境的定量信息,从而提高SWOT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 结语

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由于条件越来越苛刻,项目变得越来越大等原因,越来越需要更加专业化、准确化、系统化,如何更加高效的管理,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依据。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技术改造项目管理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的处理问题以及正确的思考问题。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整个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中,我们所使用的项目管理工具也是自然辩证方法的具体展现。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4] 陈作尚.广东电网公司技术改造管理办法. 2010

[5]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俞慧玲.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啊.水路运输文摘,2005,(2-3).

篇(5)

以往《原理》课程中,往往将辩证法阐述为是一种研究事物客观规律、亦或是思维运动规律的方法,隶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作为统一思维与存在的理论工具,从而实现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这种理解带有明确的知识论立场,它力图把哲学保持在经验和现象的范围内。按照这种理解,下面的对辩证法的表述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通过对这一复合句的分析,会得到这样一个简单句,即“辩证法是科学”,这样辩证法就获得了无上的权利,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横行。

近代以来可以说是科学的“盛世”,辩证法被看作是科学的思维方式,那么在科学领域中,任何具体科学也不过是它的臣民,因为他本身就是科学的科学,是科学世界的“君主”,人们的任务似乎也就变为只要发现这个君主,并让其统治尘世,人们就能过上一劳永逸的美好生活。当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青年学生们,在教科书上读到这样的“强力意志”时,一定反应是远远的逃离,也无可厚非。此时的辩证法,是哲学又是科学,因而它却什么也不是了,它必然遭到现代西方哲学从科学和人学双重角度的抨击。

从科学主义来看,以辩证法来充当科学判断的标尺,无疑是狂妄的笑谈。科学研究追寻的方法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可证伪和无矛盾,而辩证法对任何一条来说,都是无法满足的,“它不过是满足在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时作出答案的冲动”,因而最后也就只能让步于具体科学,沦为科学的附庸。正是通过对这点的敏锐发现,波普尔这样描述和评价辩证法:如果它们是普遍的,如果它们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规律,那么无论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是在头脑以外,都将不会有任何非辩证的东西,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将辩证的思考和行为。这样一来,辩证法的说教也就是不必要的了。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辩证法是以寻求客观知识和外在规律为目标的,而这对这一目标的寻求,只会导致对“人的遗忘”,人成了辩证法这趟列车上可有可无的乘客,人变成了辩证法之外的一个不在场的存在者。人文主义者所秉承的人文逻辑是不会对辩证法的所作所为默不作声的,因而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就曾对以压抑个体人性的(斯大林所理解的),提出了尖刻的抨击“在的学说中,辩证法衰落为一种单纯的方法,既没有历史的人类存在方面的内容,也没有形而上学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来…..它又散布了一些假冒科学的流行口号,因为这些口号是形式,在这形式下,原来设想的那种深邃的历史的时代意识变成了人们随意转手的假币。最后甚至连辩证法也被抛弃了”。

那么到底应该对辩证法做何种定性,才能真正把握其合理内核,真正唤醒“努斯”精神呢?本文开头的一系列疑问,借用海德格尔的名言“都是在进行一种寻求,对其内涵的追寻。”

在笔者看来我们对辩证法的理解,更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具有鲜明的属人性和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根本旨趣。

首先,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告别了对象性的阴影,而凸显了主体的能动性。人不再是木然的旁观者,而成了从其自身现实生命活动出发的具有张力的思考者;其次,将辩证法理解为思维方式,并非是无根之木般得凭空臆造,而是对辩证法自身发展中合理内核的彰显。说其是一种思维方式,正是说它是一种属人的内涵逻辑。对此邓晓芒论证了辩证法起源中的努斯精神;贺来敏锐发现了辩证法的生存论根基;庞立生、韩秋红对辩证法进行了“人学的解读”。最后将辩证法理解为思维方式,源自于人的辩证生存和其辩证本性。人并不是世界之外的超越存在或是事物之外的评判尺度,而是在世界之中,以有限之躯寻无限之道,以自身生存实践活动为中介,寻求超越自身的创造性存在者。认识到这些,人们就不难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即辩证思维。这样辩证法对于我们不再是书斋中的理论,而是在生活中展开自身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对辩证法的阐释一般是这样的,即“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因为人们对科技理性的盲目崇拜,辩证法也就具有了价值和真理性判断的权利。谁掌握了辩证法,谁就掌握了正确的真理。谁被认为是不辩证的,就是错的,狭隘的。辩证法也从哲学思维沦为了庸俗的功利主义的工具。这种对辩证法的理解自然受到个别利益集团的青睐,成了保证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代表真理的霸权话语。从这种理解出发,自然就衍生出人们对辩证法庸俗、扭曲的理解――即辩证法是变戏法,而秉承这种理念,在生活态度上则表现为和稀泥的生活态度。

辩证思维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而不同是一个中国哲学的概念,中国哲学对于我们研究论述西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完善与补充。《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集释》对此解释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明确的指出了“和”与“同”的区别。从过去的思维方式出发,对辩证法的寻求与肯认,无疑是对“同”的寻求和肯认,希望从多元中找到一元的标准,从独特中谋求普遍的准则。

当然这与人的独特存在是密不可分的。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他以自己的独特视域、实践活动把握外在的自在世界,从这点上看人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彰显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但是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主体意识,结果就产生了每个人是其所是的现象,造成了共同交流的隔阂,甚至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立、斗争。坦白的说,人的认知本性就要求对世界万物进行同一和占有。传统的西方哲学和我国的时期就集中表现了人的这种欲求。这时人们将“和”等同于了“同”,即完全同一。也就要求他者和自我具有完全相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对任何问题都具有完全一致的意识。这种对绝对同一追求显然只能是纸上谈兵,盲目的追寻甚至造成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和”实质上体现了对他者的主体性的尊重,对多样性的支持。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我们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这种关系是我与不可被我所同一的他者的关系。他者之所已不能被我同一,是由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所决定的。西方学者列维纳斯认为“他者以其独特的面貌而存在,而这一面貌拒斥了我对其同一的企图”从而发展出了“他者伦理”的新的伦理观。

另外将“和”理解为“同”还会导致又一恶果,即人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成为了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心灵的享乐人。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无疑不是统一的,而恰恰是多元的。人们能够相互吸引,愿意相互了解,往往是因为对方相对于我们本身来说是特殊的,就像人们不喜欢穿一模一样的衣服一样,人们也不会喜欢一个和自己完全同一的另外一个人。当代西方哲学家对社会的批判,大多也是针对当代社会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企图实现对人的同一这一目标的批判。在他们看来,当今的科学技术消解了人的思维的否定性,而在不断建构一种肯定的向度。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经常看广告的话,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似乎中国的孩子都需要补脑,女人都需要补血,男人都需要补肾,老人都需要补钙”,而回顾在自己的时候,也总是觉得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这样人越来越不像自己,更像是流水线上整齐划一的产品,人真正成了一部机器,只不过是会制造机器的机器罢了。

我们了解到“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的意义后,我们就会追问,怎么能在生活中真正彰显出这种思维方式独有的魅力呢?笔者认为这要求人们在贯彻辩证思维的时候要“发之于直,止之于礼”。

人们对和、适度、中庸、辩证等概念的理解,往往认为其是“和稀泥”的“好好概念”。因而其在生活中似乎是适合一切时间、一切民族、一切地点的普遍价值规律。但如果对它们进行仔细体悟,我们会发现这明显不符合“以人的自由个性”出发的辩证思维。孔子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魄,苏格拉底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追求都在这种误读中被遮蔽了。

篇(6)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税务公共事务管理;应用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受到重视,在时展需求下,需要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在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积极应用这一哲学理论做出更科学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哲学,将哲学的自然辩证法应用于公共事务管理。

一、自然辩证法概述

自然辨证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交叉,在不同的学科研究和哲学研究中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自然辨证法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反映出自然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额重要规律,也间接体现出人类认识的重要过程,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必定会对自然造成影响,进而改造自然,逐渐这一理论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科学理论体系,成为哲学的核心,成为联系哲学和多种科学之间的重要纽带[1]。自然辨证法的研究重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站在哲学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客观的自然。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人类的认识、人类的实践活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科学技术。自然界具有不断演化的规律,也称为自然界的辩证法,同时科学技术也具有不断发展的规律,将其称为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将研究科学技术的方法称为自然界研究的辩证法。自然辨证法的学科内容主要包含三方面,即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税务部门公共事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公共事务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与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关的重要社会,例如公共物品的生产和公共服务的设立等,具有显著的公共性。机关公共事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治理理念滞后

现阶段在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理念落后的问题,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认识存在误区,对社会责任了解不够深刻,缺乏对社会责任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统一认识,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高。对一些企业而言,在公共关系的协调方面还不够完善健全,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针对治理理念之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税务部门忽视了对自身和企业的深刻认识,无法认识到公众利益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仍然采用传统治理中的二元对立治理模式,导致社会责任中的经济目标较为独立[2]。

2.公共事务治理的政府垄断

公共事务治理中面临着政府垄断的问题,在现代政治活动中,政府是重要的政治行为者。政府管理将重点放在经济社会的主导方面,成为管理活动中权利的主要来源,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强调权利来源的多样性,但是对实际的规范和管理造成了垄断。政府管理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扮演着全能型选手,承揽一切经济社会服务,政府更多地发挥宏观的规范和调控作用,不同的税务部门主体合作之间并未实现有效管理,政府在管控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自身主观意愿,习惯对社会服务进行命令和控制。3.部门不完善在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共事务治理也逐渐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传统的公共事务治理机构无法与时代接轨,部门不完善的问题逐渐突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税务部门公共服务计划的进一步推进。

三、自然辩证法应用于公共事务管理

1.以科学性为核心

自然辩证法应用于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实现的科学性、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在管理的过程中,以自然辨证法的科学性为核心,对公共事务进行处理。以科学性为核心的重点是要认识到时展的特点,积极推进政府的治理变革,不断解放思想,促进治理观念的转变。公共事务管理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政府也不能单单依靠仅有的管理经验和固有的模式,必须认识到国家和政府的治理都是在多元主体协作下完成的。传统政府控制和管理的观念必须让位于当今社会的规范、调控和服务,管理的观念也必须转变为治理观念。在推进政府治理变革的过程中,首先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能,并合法履行职责,在不断优化内部组织结构的同时,提高管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自然辨证法的科学性,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进行良性合作和互动,形成新的伙伴关系,政府应放下身段,尊重合作伙伴,平等对待管理对象,在管理的过程中增强信息,信任社会。

2.以内在关系说和过程哲学,来促进公共事务管理

自然辨证法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将三者视为自然历史的过程,利用唯物主义主页原则将它们看作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进行考察,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同时也将人与社会包含到自然的概念之中,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加入主体性因素,突出“人化自然”的思想。在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结合自然辨证法的内在关系说,建立完善的适合公共参与的制度框架。在这一方面,在推进政府治理变革的同时,保证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让更多的社会力量通过有力的制度渠道参与税务部门公共管理。推进政府治理变革的过程中,坚持民主和法治,为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提供社会性的保障,深刻认识到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没有民主的法治,会不断向集权和专制发展,没有法治的民主,最终会步入混乱和无序的局面。只有坚持民主和法治,才能有效地发挥机关税务部门公共管理部门的作用,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税务部门的性质上讲,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虽然是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工作职责和征管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是政府引导下的重要经济职能部门,在统一的税收法律的约束下,面对不同的纳税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必须在整合行政资源的过程中,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率。同时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过程哲学理论,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便于及时交流沟通,共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换制度,从内在关系上实现统一。同时加强日管工作的合作,提高对纳税人的服务质量。利用自然辨证法的内在关系说和过程哲学,促进公共事务管理,需要借鉴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政府治理的经验中学习到适合国情的发展方式,结合本土经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治理变革的路子[3]。

3.加强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性和前沿性

为了加强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性和前沿性,必须结合的基本观点,充分应用自然辨证法学说,将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历史与实践的统一、唯物与经验的统一,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将政府的治理变革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重大战略构想。在发展经济、推进民主和改善民主的过程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机关单位税务部门公共管理过程中转型任重而道远,在管理的过程中必定会面临更多的困难,重点是要避免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管理方式。第一,打破政府治理的垄断,将治理社会、治理市场和治理群众转变为政府治理,为社会和群众服务。第二,制定科学的税务部门公共管理目标,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稳定也是实现治理转型的重要条件。只有清醒地认识到管理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内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将公共事务管理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实现民族复兴。

四、结束语

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现代社会管理中的宏大命题,符合哲学中的自然辨证理论,自然辨证理论崇尚人与自然的统一,借助这一理论实现群众、政府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以科学性为原则,加强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性和前沿性,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水平。

作者:沈玉鑫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薛勇民,路强.《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整体主义意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版),2014,15(5):84.

篇(7)

一、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生命命题

 

苏格拉底一句“认识你自己”成为人类寻求生命的意义的肇始,不仅成为现代生命哲学方兴未艾的主题,更是社会普通人思考日常生活意义时不可绕过的问题。逻辑学自亚里士多德以降至培根,一直被界定为认识客观事物、把握规律、探索真理的工具,围绕“工具”目的是其不变的主题,即“暂时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而专门研究人的思维结构及其运动的规律和规则”(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形式逻辑)。自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传统的形式逻辑逐渐形成围绕概念的 “内涵逻辑”的辩证法,逻辑学的范畴推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境界,尤其是黑格尔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的努力下,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自发到自觉。黑格尔最终把辩证法发展为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思想运动逻辑。尽管还没有摆脱被恩格斯批评的“变戏法”的尴尬,但是毕竟已经开始涉及人(尽管是类的层面)的自由以及对美的感受问题。对这种“类”概念的自由,有学者指出“当黑格尔把‘理性’视为人的全部丰富性──包括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目的等──的深层统一性时,他便以一种泛逻辑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抽象化了”。[1] “认识你自己”不免也就成为一种抽象,一种理念的东西,无关生活。

 

马克思开启了逻辑学发展的另一丰碑,即唯物主义辩证法。这种立足于历史发生学立场上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抽象理念辩证法的扬弃,因为它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以探求人类的自由解放为使命。但是,马克思的逻辑学关照下的人已不再是类的概念,社会实践中“有生命的个体”,追求人的自由解放是贯穿马克思辩证法始终的红线,是辩证法的内在理论品性。就方法论意义而言,总体上,唯物辩证法以矛盾分析为主轴,是一个方法的集合,还有由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归纳和演绎、辩证的分析和综合方法,等等。恰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指出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一般而论,人们心目中的逻辑学更多时候都是在认识论中发芽、开花、结果的学问,有时候也涉及价值、自由的东西,但多数时候是为认识而认识的,是为其方法的本的。即使在辩证法的学习过程中,如此的认识也是屡见不鲜的。至今,苏格拉底的那个古老的生命命题仍活跃在人们生活的逻辑中,有意思的是逻辑学本身也在执着地寻求着它自身的“生命”意义,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通过逻辑学的生活关照尤其是辩证法的学习以促进理想自由的人格塑造与形成。

二、“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与辩证逻辑生活关照的使命

 

冯契先生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提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显见,这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极佳的思路。因为这关乎知识与智慧的根本关系问题,也是生命意义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争议可能最大,难度也可能是最大的。正如冯先生所指出的:“这是一个要克服种种异化现象,刻苦磨练的过程。” 又说,“因为理论不仅仅是武器、工具,而且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体现了人格,表现了个性”。[2]理论尚且如此,何况乎方法论呢?就唯物辩证法而言,毫不讳言,它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认识武器,掌握其方法的精髓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转识成智”的必须前提,也算是第一步骤。孙正津教授对此有着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辩证的分析和综合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其他都以此为依据主要用来进行概念的辩证推演,这种推演的特点是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通过概念内在矛盾的展开、演化,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形成具有辩证特性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唯物辩证法的推演进路和方法与人们认识的过程与规律是内在统一的,是内恰的。我们之所以视之为科学,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这种辩证思维的概念推演方法一方面源自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认知实践;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有的逻辑结构和方式深化对事物的考察和认识。进一步,当我们把辩证法的思维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思考中时,就会相应地转化为工作和思想方法,同理,当运用到学术研究中,则会转化为一定的研究和表述方法,而运用到生活中,就会转化为表达方法和生活“智慧”。

 

辩证法化理论为方法主要是通过辩证的分析和综合进行的,因为辩证的分析与综合主要针对目标是分析和综合被研究对象包含的矛盾。所有关于矛盾的理论或学说都是辩证法可以分析的对象,只有在对矛盾的剖析中才能深化对方法把握。“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3] ,还必须客观分析矛盾对立面的转化。这里讲的转化要求我们需要从更广的视域去理解,用动态变化的眼光审视问题。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事物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确可以转化,但是不是绝对的。辩证的分析和综合在推进认识的发展时需要二者之间的不断相互转换。有分析、有综合,相互交织和渗透。辩证的分析和综合要分清主次、理顺关系。运用时,要借助矛盾分析的若干范畴,从事物诸多矛盾中,要分析出其先后、主次、基本和非基本矛盾,弄清楚起始矛盾与后继矛盾、主次矛盾、基本与非基本矛盾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武器。通过矛盾分析,尤其是对立的矛盾有着内在转化的前景,这让我们可以乐观的看待事物发展,从而冷静地等待事物的统一,乃至和谐,这是难能可贵的方法论价值立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矛盾分析法对待宏大历史、人类命运矛盾的乐观精神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作为微观个体的生活对待矛盾的无奈和焦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普遍。

 

在践行“化理论为德性”的命题中,密切关注日常生活的同时,尤其要注意逻辑悖论问题。逻辑悖论矛盾的误用与缺位不能也不应再被忽视。钱广荣教授认为“自相矛盾”是典型的逻辑悖论矛盾,将其用作“对立统一”意义上的矛盾是误用,这种误用将导致逻辑悖论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的缺位。[4] “缺位”是从辩证法的方法论运用而言的,在此主要着眼于人的生活领域谈“误用”的问题,以分析我们对唯物辩证法生活关照方面理解与把握上还存在某种程度的局限。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往往是人们实践经验的产物,但是不能因为多为主观而忽视其地位和意义。它体现了实践主体即个人和社会在选择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由于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制约而出现的不能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情况。它不同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逻辑悖论,而是一种与人们诸多行为选择(尤其是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普遍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生活中的自相矛盾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矛盾是不同的。这里人们容易犯的错误是要么把二者直接等同起来,要么是直接把生活中的自相矛盾遮蔽掉,无视其存在。在多数时候将前者混同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而加以误用,这实在是一个逻辑错误。不仅如此,这样做的实践“恶果”恰如钱广荣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至今只能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描绘和说明世界,不能运用自相矛盾的逻辑悖论的方法,揭示和叙述社会和人生选择中客观上大量存在的悖论现象尤其是道德悖论现象,忽视开发自相矛盾研究的重要的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价值。”[5]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人们不能用“悖论方法”认识和把握社会和人生的价值选择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把矛盾刚性化,视矛盾转化自然化,进而影响到自身的生活观念和情绪,严重的会出现心理失衡,引发行为失范,甚至制造社会不和谐和社会动乱。回到冯契先生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命题,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缺乏了人们的生活实践这个环节,“化理论为德性”最终将成为单纯的理论抽象,换言之,如果人们对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出了问题,又将如何形成正确的理论呢,没有正确的理论,如何又化为科学的方法呢?

 

三、生命主体的意义─逻辑学生活关照的可能和必然

 

苏格拉底难能可贵的从哪个“不属人”的时代提出这样伟大的“属人”命题,不仅标志古希腊的理性精神的发轫,更使“自己”成为千古之谜。自此以后,诸如人活着的价值、人活着的意义,生命的本质、意义等成为哲学家们包括芸芸众生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历史证明,越是有价值的问题越是需要耐心和韧性,人类从一个朴素的崇尚神灵的史前史时期,到心灵开始发育、自我意识萌芽的神学时代,及至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以主体性凸显为标志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人类终从迷雾中清醒,开始并学会了从主体理性的视角审视客观的社会和人类自身。新时代为生命呐喊的是以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为始,后有尼采的权力意志、萨特的存在主义、福柯的生命体验、柏格森的生命绵延等等都力图挣破理性主义的篱绊,对生命的本真自由进行探索,又一次开启了人类理想人格的塑造问题。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人类越发现自身逐渐坠入理性至上的理念抽象中去了,理性逻辑至高无上。技术“坐架”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丢掉了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成为“单向度”的人。事实上,这种理性仅仅是工具理性而已,技术理性统摄一切。人的生活逐步陷入被“殖民化”的境地。[6]面对人的生命发展的这种内在要求,需要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给予时代的回应。而现实是,诸学科包括逻辑学借助科学技术的翅膀都呈现出了“一种可悲而又有前途的发展”的倾向[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数学的应用,辩证逻辑成为真正的“逻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可预期的未来,逻辑学(辩证逻辑)与人工智能、博弈论、计算技术等或结合或借助将会迎来学科范式的大发展,这是尤令人鼓舞的。但是,除了在学术之林构建自己的领地,逻辑学面对日益“殖民化”的人的日常生活在德性塑造、自由寻求上究竟能否有所作为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认为逻辑学尤其是辩证(批判)逻辑的生活关照不仅可能,而且必然。

 

首先,逻辑学可以为人的理性培育创造机会并促进人的理性提升。通过重新建立人类的精神生活,继续完成如哈贝马斯所言的“远未完成的”启蒙事业。康德这样界定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引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要有勇气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座右铭。”[8]我们可以这样判定,即主体理性是锻炼发掘、思考与探索生命意义的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而主体理性的生成离不开批判性的逻辑思维与方法,这种能力为基础的理性便能很好地引导主体正视生命的基本诉求,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去认识自然,关注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体验以及建构,在不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重新认识自身,直面生命,进而提升生命意义。因此,要在镜子中映照出真实的自我,先需要人的主体理性精神的发扬。

 

其次,对逻辑悖论的研究不仅是使辩证逻辑自身发展完善,更是使辩证逻辑更接近甚至契合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向。逻辑悖论的研究并不妨碍逻辑学在当代参与学科竞争的优势,反而会添加许多有益的因素。在张建军看来,逻辑学拥有“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和人文学科三重性质,这是逻辑学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独有的特征”,早在1997年,他就提出要开展逻辑社会学研究。钱广荣指出“需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将逻辑悖论的‘自相矛盾’现象引进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9]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许多矛盾(包括作为个体人的生存困惑)其实是以悖论方式存在的“自相矛盾”,认识、阐明和把握这类“矛盾”,必须要运用 “自相矛盾——逻辑悖论矛盾”的方法,分清利弊得失并分析其成因,采取扬长避短的发展策略,才有可能在“解悖”中逐步走出“奇异的循环”,赢得新的发展。这种方法也会最大程度地避免使人习惯于用“一点论”、“一极论”、“纯善论”的方法去认识、评价社会和人生,并逐步克服这种传统评价的痼疾,养成自觉运用 “两面方法”看社会和人生的“悖论素养”。 第三,重塑人的批判性思维是逻辑学的时代使命。物性化、单向度的个人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否定性思维的能力和品性,在技术理性的统治下,人成为附庸。吉登斯把现代性的极端后果总结为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极权的增长、生态破坏的灾难、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10]。无疑,在当前的复杂风险的社会条件下,采取行动的个体面临的选择模式很多,因为选择的难度加大,在日程生活中往往多表现为犬儒主义、复古主义与激进主义等。哲学家奥伊肯这样评价我们的选择困境:“我们处于一种痛苦的困惑状态中。纯粹现实主义的文化剥夺了生活的一切意义;回到旧的生活方式又不可能,而放弃一切寻求生活意义与价值的努力也同样做不到,我们自己的时代尤其难以泰然接受这样的局面。”[11]重塑人的批判性思维则成为逻辑学当代应有之使命。对社会(生活)采用这种服膺理性、逻辑和真理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是当代人克服单向度,从而恢复人对于自由、尊严与意义最求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人必定要生活在一个逻辑的世界中,通过逻

 

辑并应用逻辑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是人的永恒使命,履行这个使命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后果就是人获得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即理想自由人格的塑造。时代越是发展,这个趋势就会越凸显,逻辑学理应并必然在人的生活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是有时是从反面提醒人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