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0: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贷风险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前文提到:我国当前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离不开资本和金融的大量集中。但同时,面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周期变化现象,以及我国的金融体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健全因素,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还不够完善等种种因素,使那些信誉度低同时又极具冒险精神的贷款人,借助我国金融系统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漏洞,从而获取相应数额较大的贷款资金,首先导致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用贷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其次,受之房地产行业高成本高收益的利润诱惑,更多的相关人士纷纷投入到房地产市场的开发中,致使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绞尽脑汁、用尽手段增加资金注入,更助长了房地产开发商们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投机取巧的不纯动机。并且仍有部分的开发商以个人购买房产者的名义向银行提出信贷申请,获取周转资金,致使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出现一片混乱的经营现象,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房地产信贷危机,面临着强大的融资风险。最重要的是,在房地产行业日益兴盛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信用贷款越来越得到了其较高的经济效益回报,在此基础上,自然就放松了对房地产信用贷款的警惕性,以及低估了房地产信用贷款的一定风险性,导致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用贷款出现肆无忌惮、过程简单、甚至对其出现了过度放款的情况,尤其在我国当今的房地产行业资本集中方式单一的情况下,风险无疑集中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体系。
二、我国的经济周期变化对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有了显著的效果,房地产行业顺势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周期变化的大前提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继上一个经济周期变化过后,直接达到高峰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在经济周期变化持续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出现经济下滑的现象。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其资本的集中方式多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受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和贷款者的道德底线、信用度不一,以及受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方向影响,致使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贷款购房的个人,不能如约对商业银行实行按期还款,给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在整体资产还是利息收入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经济成本收入经营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周期变化的背景下,大大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结语:
关键词:迁移矩阵;信用风险;马尔可夫链;商业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27-04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Drawing on the statistics principles of Markoff Chains and the credit rating system of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presents a year-based credit grade transfer matrix as well as an industry-based & region-based credit transfer matrix by analyzing a great deal of practical data. On the basis of an in-depth study of matrix,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for exercising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by applying transfer matrix.
Key words: transfer matrix? credit risk? Markoff Chains? commercial bank
信用风险,或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不愿或者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随着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对信用风险的量化计量也越来越精细,因此各种信用风险分析工具、技术、系统的不断创新,开创了信用风险度量、管理的全新格局,其中信用迁移矩阵作为信用风险计量的基础性内容,其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信用迁移矩阵,通过将客户的期初信用等级状况与期末信用等级状况进行比较计算,度量某个客户群在特定的时间内从目前的信用等级迁移到其他信用等级的概率。该矩阵,评估了企业客户信用质量变化的路径或者信用发展历史,以向风险管理人员提供信用等级未来预期路径和风险管理的量化资料。通过迁移矩阵,不仅可以实现对企业客户信用质量变化的微观度量,而且可以实现对企业客户整体信用风险变迁的有效监控。
目前,国外对迁移矩阵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标准普尔、穆迪、跨国银行、咨询机构等纷纷开发了基于信用迁移矩阵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系统,包括Credit Metrics、Credit Pro、Credit Portfolio View等信用产品。国内对于迁移矩阵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比较初步的阶段。主要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规范的信用评级时间不是很长,缺乏相关数据的积累;对于信用迁移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风险管理的高度,因此尚未开展多层次的深入研究;缺乏相应的数据,导致对信用迁移矩阵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分析层次上。
本文通过对某商业银行最近几年一部分的企业信用评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多年度、多地区、多行业的信用迁移矩阵,并对其相关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断改进信用评级方法,加强和完善信贷管理的建议和意见。
一、技术原理
迁移矩阵,其基本原理来自马尔科夫链的基本原理。通常不失一般性地假定状态空间为正整数(1,2,3,…),对于离散随机序列{Xn},Xn+1的值处于状态j的概率,当且仅当与前一状态Xn有关,这称之为马尔科夫链,并记一步转移概率为:
定义表明,转移概率不仅与初始状态及最终状态有关,并且与时间序列n有关。当一步转移概率独立于时间序列时,我们称之为平稳转移概率。由于大部分模型都与平稳转移概率有关,因此,在不特别说明的状况下,一般都默认是平稳的,也即用Si(k)表示第k个时期预测对象处于状态Ei的概率,则向量S(k)=(S1(k),S2(k),…Sn(k))称为第k个时期的状态概率向量。向量中各元素具有如下性质:
第0个时期的状态概率(S1(0),S2(0),…Sn(0))称为初始状态概率,相应的向量S(0)称为初始状态概率向量。
可以证明, 。
上式即为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其中,P为一步转移概率矩阵。由模型可知,第k期的状态概率取决于初始状态概率和一步转移概率矩阵的k次方。由此可见,若已知初始状态概率向量S(0)及转移矩阵P,则可求出预测对象在任一时间处于任一状态的概率。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我们提取了某商业银行信息库中2000年至2005年的部分企业数据,包括:企业代码、行业类别、地区类别、历年的信用等级、企业规模等等参数。依托该银行的评级系统和技术方法,对19万多客户的数据信息进行了大量的筛选处理,形成了4万多个分析样本,从而完成了迁移矩阵的多种分析。
(二)数据处理要点
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对迁移矩阵分析原理,我们将每一年年初的客户样本作为一个固定的分析样本群,形成一个数据样本的“静态池”,以完成多年的、多类型的迁移分析。而比较不同年份,随着评级客户的进入和退出,总体样本量是有变化的,因此全面分析的是一个数据样本的“动态池”。
在此基础上,为分析迁移矩阵的特性是否稳定,我们生成了多个一年度、多年度的迁移矩阵;为验证分析行业对信用迁移的影响,我们生成了分行业的迁移矩阵,为比较不同地区信用质量迁移的情况,我们生成了多层次不同区域的迁移矩阵。
(三)计算方法
基于统计原理,综合运用SPSS软件、EXCEL软件,通过频数分布交叉表、分类汇总等统计功能,完成了对迁移情况数量和百分比的统计从而生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企业客户信用质量迁移矩阵。
三、数值统计分析
表一 XX年客户信用等级一年度迁移矩阵
根据以上的数据处理步骤,我们生成了多年度、多行业、多地区的企业客户信用质量迁移矩阵,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如下:
(一)一年度和多年度迁移矩阵
1.一年度的信用迁移情况比较分析
表二 XX+1年客户信用等级一年度迁移矩阵
分析表一,迁移矩阵具有如下特性:
(1)一段时间内,客户可以从某个信用等级可以向多个等级转化。最高等级的客户只能维持或下降等级。最低等级的客户可以上升等级,维持等级,或者违约。
(2)客户由某等级向其他信用等级转化的概率与该等级和其他等级的距离呈负相关趋势。
(3)表中对角线的数据,表示第二年评价结果与第一年一致的占比,一般是所在行数值最大的。该单元格数值越大,说明评价结果的相对稳定性越高,客户保持原信用等级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矩阵的单元格数值,由对角线向两侧发散降低。远离对角线的单元格数值趋于0。
(4)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其第二年评级结果与第一年一致的概率较大,说明信用等级高的客户信用质量相对较稳定,劣变的可能性较小。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其第二年评级结果与第一年一致的概率较小,说明信用等级低的客户信用质量的稳定性较低,劣变的可能性较大。
对比表一和表二,分析不同时期的一年度迁移矩阵可得:迁移矩阵的特性非常稳定,对应单元格的数值也比较接近。但同时,不同年份的信用迁移情况是有差别的,迁移比重也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实证表明,由于受到宏观经济、信用环境变化的影响,信用质量的变迁是存在波动性的。
2.一年度与多年度信用迁移情况比较分析
表三XX年客户信用等级两年度迁移矩阵
比较表一和表三可知,两年度比一年度的迁移矩阵要发散,信用质量劣变的比例也明显上升。同时,信用等级越高,离散的程度越小较低,年度间差异越不显著;信用等级越低,离散的程度越厉害,且向信用等级差的方向做明显移动。
随后,我们比较了三年度和一年度的迁移矩阵,发现信用质量劣变的百分比更大,但是变化的速度趋缓。
分析认为:由于信用等级的迁移受到评级技术和目的、经济环境背景、商业周期、评级的对象群(成熟效应)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信用等级的变迁存在波动性,在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有明显的不同。
(二)分行业的迁移矩阵
基于样本数据,我们根据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对20个门类行业和90个大类行业进行了迁移矩阵的分析,限于篇幅,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展示如下:
1.不同门类行业的迁移矩阵
现将房地产业、制造业两个门类行业的迁移矩阵举例如下:
表四房地产业XX年一年度的信用等级迁移矩阵
表五制造业XX年一年度的信用等级迁移矩阵
由表四、表五可知,不同行业的迁移矩阵,受到统计的样本、客户进入退出评级系统、行业自身特点、经济周期规律的影响,其特性的差异是非常大的。结合迁移的数量矩阵,可以更有效的寻找影响信用质量变迁的原因,并为随后采取有效的信贷管理举措,提供必要的量化数据支撑。
2.门类与大类行业的迁移矩阵
根据行业门类和大类的划分,可以对相关行业的迁移特性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比较房地产业与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在一年的信用迁移情况发现,房屋建筑业企业的信用质量相对房地产业的要更稳定。然而,制造业下属的纺织业的信用迁移劣变情况比制造业的要厉害。
由此,可以分析相关行业或者归属行业的信用等级迁移的特点,以判断行业特点对信用迁移的影响和关联,并为更为精细的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依据。进而,结合不同年份多年的迁移情况,得出行业客户信用质量变化的详细信息。
表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XX年一年度的信用等级迁移矩阵
表七纺织业XX年一年度的信用等级迁移矩阵
(三)分地区的迁移矩阵
1.省级区域的迁移矩阵
表八某省级地区XX年一年度的信用等级迁移矩阵
省级地区的迁移矩阵,可以与全国的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其他省级地区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对信用迁移情况的实证分析,由此可以因地制宜的采取恰当政策工具管理区域信用风险。同时,对于省级区域不同年份多年度的迁移情况进行跟踪,可以为风险的动态管理提供必要的分析依据。
2.地市区域的迁移矩阵
通过对地市区域迁移矩阵中客户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更直接的监测到具体客户的信用质量变化情况,实现微观的信用风险管理举措。同时,将省级区域和市级区域的迁移情况结合分析后,可以更确切的了解风险发生的重点区域和具体情况,以便于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处理手段。
表九某地市XX年一年度的信用等级迁移矩阵(数量)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采用迁移矩阵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改进评级系统,不断增强迁移矩阵风险揭示的有效性
通过对迁移矩阵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现有经济环境下,企业信用质量变化是非常快的,因此对信用评级系统的客观性、有效性、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迁移矩阵,将信用迁移情况作为评级效果的回判,来发现评级中存在的问题,以不断改进我们的评级体系。通过不断完善评级的技术方法、指标设置、操作管理等等,来逐步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评级体系。由此,随着信用评级的连续性、一致性、有效性的不断改善,可以提高信用迁移矩阵对信用风险变化标识的有效度,从而逐步推出规范高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二)迁移矩阵是信用风险动态管理的有效工具
通过对不同年份的、多年度的迁移矩阵的深入分析,可以分析出风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内容。同时,提出基于即期评级(月度的企业信用等级自动评价)的迁移矩阵,可以更及时地跟踪企业客户信用质量变化的规律,及时发现有关问题,并采取有力的解决措施。因此,通过迁移矩阵,可以不断提高信用风险动态管理的手段,实现信用风险动态变化的及时监测
(三)迁移矩阵是揭示行业风险的有效工具
通过行业迁移矩阵,可以有效的发现信用质量变动较大的行业,为进行有针对性的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数。同时,通过对不同行业迁移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更有效的开展行业分析,合理控制行业信贷总量的投入。
(四)迁移矩阵是揭示地域风险集中的有效工具
通过区域迁移矩阵,可以及时发现重点风险源,集中风险发生地,从而针对不同信用风险对象采取分类管理的手段,以不断提高信贷管理效度,逐步实现信贷资源有机整合。
(五)迁移矩阵是全面度量监控信用风险的有效工具
迁移矩阵,可以全面的、综合的考量信用风险。通过将动态的、行业的、区域的迁移矩阵结合起来,有机组成一个立体的信用风险监控网络,为实现信用风险的分类管理和组合分析,为实现多维度交叉风险监控,为及时的风险预警和重点风险监控,为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和系统前提。
此外,迁移矩阵还可以根据特定需要,比如重点监控某些类型的客户、关联企业的信用变迁情况,大型企业的信用变迁情况等等,给出更为专业性的信息,以实现不同的信贷管理要求,使得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和目标化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Altman E I.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Vo1.23:4-7
[2]A1tman, Edward I.Measuring Corporate Bond Mornalit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e. 1989,44(4):909-922
[3]Altman Edward & Duen Li Kao.Rating Drift of High Yield Bonds[J].Journal of Fixed Income.1992,15-20
[4]Lucas & Lonski. Changes in Corporate Credit Quality,l970-1990[J].Journal of Fixed Income.1992,7-14
[5]Carty,Lea.& Fons.Measuring Changes in Corporate Credit Quality[J].Journal of Fixed Income.June 1994,27-41
[6]Carty,Lea.Moody’s Rating Migration & Credit Quality Correlation,1920-1996[R].Moody’s Special Report.July 1997
[7]J.P.Morgan. Credit Metrics-Technical Document. April 1997
[8]Wilson,T.Credit Risk Modelling:A New Approach [M].New York:McKinsey Inc. 1997
[9]Caouette John,Edward Altman,Paul Narayanan.Managing Credit Risk [M].Wiley Publishers.1998
[10]Moody’s Special Comment.Historical Default Rates of Corporate Bond Issuers,1920-1998[R].January 1999
[11]Nickell,Pamela,Perraudin,Varotto.Stability of Rating Transi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 2000,24(1-2):203-227
[12]卢文岱.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3]陈德胜,雷家.信用评级标准化与信用迁移矩阵各要素间关系研究综述[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2):25-28.
[14]张军,刘勤,肖敏.矩阵在贷款五级分类迁徙变化分析中的运用――湖北省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迁徙情况的调查[J].武汉金融,2005,(11):35-37.
[15]王丽娜,栗方毅.商业银行五级分类贷款的马尔可夫预测方法[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5,(1):141-146.
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企业的道德风险。前者表现为中小企业资产信用不足,即缺乏偿债能力,后者表现为道德信用不足,即缺乏偿债意愿。
从经营风险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其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的建立;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经营和经验式管理阶段;多数中小企业行业、技术起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从道德风险看,少数中小企业主缺乏长期经营理念,信用意识淡漠,有的从借款时就没有想到归还,有的在经营出现问题时就以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另外,部分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随意改变贷款用途,增加银行放贷的风险。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根源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甄别企业风险的难度和成本。中小企业普遍历史短,规模小,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加之其有限信息中主要以定性的、不易编码传递的软信息为主,从而造成银行信息搜集、甄别成本很高,进而加剧部分企业的道德风险;
(2)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使银行失去债权的资产保障。由于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又难以找到有效担保人,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不发达,加之抵押拍卖市场不发达,使得抵押担保方式适用性降低:
(3)征信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未有效建立使银行失去债权的法律和社会机制保障。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加之司法部门打击失信行为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失信成本过低。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征信体系尚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当前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尚未共享,失信行为不易被曝光,从而不能对失信者构成巨大威胁,客观上也纵容了企业的不守信用行为。
二、商业银行放贷行为选择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机理
从银行的经营目标和行为选择来看,银行信贷的净收益(R)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简单地描述:
R=D×P×(1+i)一D—U—C
其中,R为银行信贷收益,D为贷款本金,P为本息偿还率,i为贷款利率,U为机会成本,C为贷款成本。
即:随着信贷规模D扩大、本息偿还率P及贷款利率i的提高、贷款成本C、资金机会成本U的下降,银行的净收益R相应增加。
据此,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收益,只能从增加信贷规模、提高本息偿还率、增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成本或单位资金机会成本等方面入手。就中小企业信贷来说,贷款规模小、频率高是其固有特性;单位资金机会成本由宏观环境决定,商业银行也无能为力;而盲目提高贷款利率不仅会使中小银行失去潜在优质客户,而且会增加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因此,提高企业偿还贷款的概率,降低贷款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商业银行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收益的现实选择。
企业偿还贷款的概率对应的贷款偿还失约率就是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集中表现,它取决于中小企业经营失败的概率和发生道德风险概率。其中,对于企业经营失败率,商业银行能做的一是识别企业的成功概率,规避风险,二是对企业提供相关帮助,降低其失败风险。企业的道德风险发生概率是企业信用意识、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外部投资者的信息甄别能力和监控力度、抵押担保有效性和失信惩罚成本等因素的函数。
可见,商业银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途径主要包括下述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对中小企业风险和发展前景判断和识别能力,降低企业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包括准确选择目标市场,贷前信息收集和分析,与同业及其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信用评价标准的建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软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等。
二是提高抵押担保有效性,充分利用专业性担保机构作用。
三是强化贷款中对企业监控和增值服务,降低经营失败概率和道德风险发生概率。
四是加强债务追偿和法律诉讼工作,使得失信者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五是加强与同业及其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及时将失信者及其失信行为公之于众,使其进一步承担在未来筹资、寻找交易伙伴等方面的市场惩罚。
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途径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主要应从风险识别和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补偿三个方面入手。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具体途径包括: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
首先,从信贷规模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服务大企业方面没有优势,在服务微型企业方面又面临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因而其目标对象应选择在规模相对适中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相对经营较为稳定,管理制度基本健全,而且贷款额适中,大型银行当前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则无力提供服务。其次,从地理分布来说,大中城市银行机构、网点众多,而农村和小集镇则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布点造成较大困难,因而应以小城市、城镇为首选目标。第三,从企业生产组织关系来说,应侧重为两类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一是与大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有大型企业的支持帮助和监控,违约机会成本较高;二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这类企业之间形成的信用网,可有效增加其失信成本,且信息搜集处理成本较低。2、制度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拓展成败,关键在于商业银行能否构建一套专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
首先,进行机构创新。一是设立专门中小企业信贷部。只有按照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将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分设、明确职责,才能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实行不同的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激励信贷人员主动开拓市场、服务客户的积极性。二是决策权适当下移。软信息的特点要求掌握信息的人员具有相关决策权,因此,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识最为适应中小企业信息特点。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实行行业经理制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中小企业目标市场定位,相关信贷政策制定,信贷结构的调整等研究工作。研究中心实行行业经理制度,主要对某一些行业或领域进行长期跟踪和研究并提供具体的行业信贷指导意见。四是建立客户经理制度,负责贷前调查,贷中动态监控并提供各种增值服务,贷后负责贷款本息回收、催收等。
其次,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机制。对中小企业信贷部门要从整体利润、资产质量和风险来考核,对内部员工,也要以其贷款对银行带来的利润及其相关成本来考虑,以贷款收益额为奖励的依据,允许有一定的贷款损失。就当前来说,应对中小企业信贷部和员工的奖励应给予重点倾斜,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激励其努力工作,主动开拓市场。
第三,建立呆坏账准备金制度。基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高风险及利差,呆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应适当提高,并建立呆坏账核销制度。
3、科学设计贷款流程
首先,强化贷前风险防范与控制。在完善银行贷审会制度基础上,要重视下述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强化信贷员的信息搜集分析职责,明确责任,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二是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查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审查程序,建立授权授信制度,并借鉴国外银行经验,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标准化技术手段,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除企业的财务信息、信用记录外,应注重企业主的个人素质、信用、能力、企业技术、产品、市场现状与前景等软信息。四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信用评级指标要注重中小企业的成长性、盈利性等要素,同时充分发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五是根据企业风险、信用等级实施不同的抵押担保制度。如信用贷款、保证人担保、专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法人代表承担连带责任贷款等方式。
其次,加强贷中监控与帮助。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动态监控。信贷员要定期、不定期对企业进行访问和检查,重点监控企业的贷款投向,项目进展、技术、产品和市场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增值服务。利用银行的信息、技术、人才优势,及时为企业的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提供相关信息咨询,并重点对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帮助,以提高企业经营成功率,掌握更充分内部信息。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以更好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控制风险。四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退出机制。通过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采取相应处理方法,保全银行资产。
第三,重视贷后控制与补救。一方面要做好贷款到期前的通知、收款和相关展期等工作,另一方面,对于赖帐不还的,要及时通过诉讼进行资产保全,做好抵押品拍卖、清收等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对失信企业及其行为进行登记,并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公示,为社会惩罚机制建立奠定基础。
4、加强业务和技术创新
业务产品创新包括贷款业务的拓展和增值服务。前者如:无形资产担保贷款,委托贷款,应收账款融资、购货合同质押贷款,项目封闭贷款等;后者如: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产品、市场信息,金融知识、政策咨询,理财服务等。这方面应进一步学习、借鉴创新。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银行信贷风险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析
资金是保障企业生存的源源动力,资金储备对企业的高效运行以及顺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中小型企业如果要获得长远发展,融资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面临双缺口的融资困境。从权益资本融资方面讲,我国虽然存在直接连接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市场机制(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但对于渴求资金的企业总数来说是杯水车薪,并且大多数的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通过权益资本融资解决资金问题;而从债务资本融资方面讲,由于中小企业产权主体不清,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以及企业社会征信制度的缺失,使得中小型企业想要经由发行债权来实现融资的可能性变得很小。现如今,许多中小型企业只能通过金融机构放贷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虽然银监会以及中央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一起呼吁,甚至出台带有半胁迫意味的相关指导意见来督促商业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放贷,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商业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还是出现了减量减速的现象。
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四个主要因素是固定的贷款成本、信贷契约的不完全执行、破产成本以及不对称信息。其中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产生的信用评估信息缺失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具体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缺乏生气。中小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较小,经营基础比较薄弱,其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跟大企业的产品比起来也相对较低,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导致了企业内部经营环境缺乏生气。另外,中小企业设立、重组以及并购的随意性相对较高,这会增加银行贷款后期的难度,贷款人所持有的债权得不到保证。由于经营水平限制,中小企业好的项目也难以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规模三方面进行完美组合,实现预期效益。
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来看,由于企业在税收、就业等方面的拉动效应,全国各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外的企业由于地方保护壁垒难以走进本地,这种壁垒使得区域内外的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地方政府对企业的保护使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处于弱势,银行在放贷后很难保护自己的权益,也就出现了现在极为普遍的“胜诉易行权难”的现象。
中小企业的贷款抵押受限制。贷款抵押受限制是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也相应的受到限制。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能够抵押的资产也相对较少,没有相应的担保单位,很难承受土地抵押、评估与公正等带来的昂贵的具体费用。受制于市场需求,银行手中的抵押品很难变现。有些地方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了贷款担保基金会组织,可这类组织所负责的工作只是承担贷款企业在破产清偿后的还款责任,如此一来,很难防治风险的形成,银行为了降低自身风险,不愿意接受中小企业通过这种途径而发出的贷款请求。
中小企业逃废行为导致银行出现严重的债务现象。有些地区政府以及中小企业出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自身利益的需要,全然不顾银行的利益,悬空以及逃废银行贷款,帮助企业逃避还贷义务,造成银行大量呆账坏账,使得社会信用环境恶化,造成很多银行资金出现较大风险,不良资产与日俱增,这样就导致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能力的不断萎缩,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可能性。
此外,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企业经营业绩不稳定,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因素。
银行视角下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财务因素分析。从风险预警角度看,企业财务因素是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可控因素,一般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
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经营运行活动中所形成的资金流量及其实现到期债务清偿能力的相关指标,也是合理体现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的关键性指标。假设一个正常运行的企业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它之前形成的很多债务都即将到期,而且流动资金也不足以应对的话,那它就没有能力支付欠款及利息。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就会采取一些比较偏激的筹款行为来应急,但是这些行为会使企业产生较大的流动负债,这样在短期内易催生庞大的本息支付压力,严重时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困境,使企业债务偿还能力受到很大影响。综上可知,企业的信贷风险主要由企业的偿债能力所决定。
企业的运营能力。企业的实际经济收入是指由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得的收入。如果生产或者销售环节出现问题的话,就会造成利润减少,如此企业债务的本金偿还便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企业的信贷情况时,偿债能力不是唯一因素,相对而言,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以及运行情况显得更为重要。
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于企业来说,经营成果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实现贷款偿还的强有力保障。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其盈利状况都会对企业投资人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银行在进行贷款发放时,也会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盈亏情况。
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动情况即企业的现金流,现金流动较为频繁且稳定的话就说明该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较强。企业之所以要实施融资,主要就是因为必须要用现金来偿还贷款,若它的现金流量能力较为薄弱,无法靠企业自身的现金来偿还贷款,就只能通过融资来增加现金总额。因此,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反映出企业在以往基本的财务指标中所无法体现的信息,它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影响着信贷决策。
非财务因素分析。非财务因素就是指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企业的经营成果、管理水平、信用等级和发展能力在内的决定企业发展前途的影响因素。
行业风险因素。银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就是该企业所处的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每个国家对所有的行业都设定了风险等级,这可以帮助银行从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出发来判断向该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另外,银行还会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整个行业的盈利情况、经济周期的长短、技术环境的先进性以及成本结构的复杂程度、法律政策、产业指导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来判断整个行业的风险性。
企业的经营成果。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策略、经营史绩等方面的指标体现了该企业的经营成果,它间接决定了银行的贷款能否收回。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它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就越大,进而在行业中的垄断性也就越高,企业经营也就越趋于稳定,所面临的风险越小。
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包括企业的制度文化、核心价值观、组织结构及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向心力和凝聚力、产品生产状况以及销售利润;同时还会影响银行对于企业的信贷管理,因此,银行在决定是否向企业发放贷款时要重视并仔细考虑这一因素。
企业的信用等级。银行在进行发放贷款审批的时候,可以参考借款人包括对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债权人的还款记录和其在经营过程中的履约行为以及纳税积极性这些方面来衡量该企业的信用等级。
企业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能力是一个包含企业的经营成果、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管理水平是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依据,而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则是需要银行或者投资人权衡的指标。即便贷款当时存在一定的信贷风险,银行或者投资人在经过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之后还是可以做出科学的信贷决策。
另外,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如战争、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等,是企业的不可控因素,这类因素也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其一,中小企业要从自身出发,改善经营环境,提升企业信誉以增加融资的可能性空间;其二,加快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速度。利用国家的信贷优惠政策来构建规范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其三,商业银行应当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其四,央行应该拿出强有力的手段,加大力度提升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探索并试行针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差异化监管政策;最后,架构中小企业融资专门机构和组织框架并借助行业协商会搭桥融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中小企业要积极寻找新的适合自身的融资途径,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
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
(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美国消费者到银行申请按揭购车,银行职员立即将他的“社会安全保险号码”输入电脑,查询以往的消费贷款有无不良记录,查实能按时还款后,立即通知汽车经销商可以为其选车。
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比如,浙江省某银行自2000年初开展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信贷以来,发现约有15%的借款人根本就没有在银行代扣账户上存钱,如此高的违规比例显然会造成很大的道德风险。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例如,在发放助学贷款时,许多银行经常采用学生互保方式,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升,那么大多数学生都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加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这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
(二)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采用手工办理,加上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同情弱者”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实践中常常发生“欠债有理”的现象,一些法律法规中似乎也有“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如汽车消费贷款,国外通行的做法是以所购车辆抵押担保。而在我国购买汽车的单据中,没有一项是出具给银行的,因此汽车抵押给银行后,银行却无法控制过户行为,造成不小的风险隐患。
发展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基础,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消费贷款一般额度较小,而小额债务法院一般不受理,受理了也要付出可观的诉讼费,使银行利益受损。因此,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个人贷款经营给予必要的保护。
(四)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严重,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贷款风险。
(五)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六)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资产证券化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七)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八)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大量收入无保证的下岗职工发放金额高达数万元的消费贷款,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可以先易后难地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联合金融机构,以后再逐步扩大。征信公司应遵循“会员免费提供信息,有偿提供查询服务”原则,把各家金融机构作为会员,金融机构免费向征信公司提供个人信用记录,参加组建的其他部门同样要免费提供有关的个人资信情况。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时要付费,以便保证征信公司正常运转。目前,这项工作的试点已经在上海展开,应下大力气将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为消费信贷的全面开展创造条件。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信用评价体系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规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如信用累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定期寄送银行资料和服务信息;信用卡透支额度可增大、期限可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按揭贷款利率在可行范围内可适当下浮;个人贷款担保可根据信用状况等调整。而对信用积分低的客户,则限制办理某些业务,列入黑名单的客户,银行应拒绝提供服务。
(三)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一、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二、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目前,发展形势较好的行业有电信、电力、外贸、金融、计算机、教育、医药等。三、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四)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五)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于消费贷款具有利率、借款人违约、提前偿还等多种风险,通过SPV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评级等信用手段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同时,抵押担保证券以消费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期限较长,相对收益风险比值较高,为金融市场中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较理想的投资工具。
(六)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在欧洲国家,一般采用住房抵押担保发放住宅贷款,在香港实行购房抵押,又称“按揭”业务,是购房的单位或个人以购房合同作抵押获得贷款的方式,美国的抵押贷款之所以不亚于其它贷款的吸引力,不仅因为有三个抵押市场中介来增强抵押券的流动性和偿还力,而且还因为有抵押担保机构来保证抵押贷款的如期收回,在美国进行住房贷款担保的机构有官办的,也有私营的,一旦购房者违约,它们承担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美国抵押担保的成功还在于设定了融资机构和二级抵押机构,并建立抵押保险,有效增强了贷款的清偿力。我国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如美国有四家政府性质的按揭担保机构,主要为符合规定条件的个人提供住房贷款担保,并向银行收购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发行住房按揭担保债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居民难以提供担保和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问题,促进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第四,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都要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七)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1.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同时,应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在消费信贷的利率方式安排上,一般应采取浮动利率制,按年度调整一次,从而减少银行利率风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流程控制;改进措施
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了金融危机的频频爆发,仅本世纪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就令人不寒而栗。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信贷资产占据了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所以信贷风险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如何控制信贷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银行业产生起就存在的一种传统风险,操作风险由于其发生的低频性及长期以来的损失有限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银行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交易金额迅速增加,操作风险的爆发频率随之上升,且往往损失巨大。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
中小企业处于初创期时,发展前景不明确,贷款风险大,银行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过了初创期,中小企业逐渐稳定,随着技术进步和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内部集资不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企业就需要寻求外部融资。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有三种:银行贷款、民间借贷、股权融资。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我国东、中、西部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融资的比例存在差异,东部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要比中、西部宽。
二、中小企业信贷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规模扩张时期,仅靠初创时期的原始积累、民间借贷以及集资入股等方式的资本投入无法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必须拓展融资渠道,依靠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来解决。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进入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同时民营企业不可能在债券市场募集资金。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就主要依赖于向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借贷。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比重与其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相比不断下降。尽管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信贷优惠政策措施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从现状来看,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需求的缺口仍然很大。
三、存在问题
(一)信贷管理手段存在行政化倾向
银行信贷管理手段仍倾向于行政方式,稳健经营理念不能贯彻始终。我国银行业现行业务战略中,营销以规模为目的而不仅是以利润为目的。营销单位和客户经理以存、贷款增量等规模指标为主要目标,而非以扣除预期损失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风险成本管理与授信风险的分析。在行政化影响下,银行普遍把信贷战略重点定位于大客户、大企业,营销中片面追求大企业、上市企业、市政建设项目等大项目,将其简单等同于优质客户,实质是行政化越过市场化,数量扩张覆盖质量优劣。漠视风险的规模扩张,很可能带来实际净利润的下降,这对我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二)信用评级手段粗糙
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商业银行全面、系统地考虑信贷风险,并考虑采取相应的对策。但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关注程度仍显不足。由于影响信用状况的各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在对单个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予以分析和判断。目前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的基础主要建立在过去的财务数据上,缺少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数据与将来的情况相关性小,可靠程度较低,尤其是缺乏预测期较长情况的趋势判断;二是影响因素权重的判断,由于每一因素受管理对象所处的环境不同,同一因素对不同的受管理对象影响不可能完全一样,根据固定权重得出的结果难以准确反映不同的受管理对象的信用风险。
(三)信用风险分析机制不合理
1.风险分析的管理体制不合理。目前在我国银行业普遍采取客户经理制。在对授信任职资格无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就让其承担业务发展和信贷风险分析的双重职能,并且没有相应管理体制的支持和保证,是贷款风险分析表象化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客户经理的选拔上,没有对信贷分析技能提出明确的要求;二是在客户经理个体工作量核定中,没有预留信贷分析所要求的必要时间;三是在客户经理的报酬中,没有与信贷风险分析工作相应的物质回报。
2.分析方法落后。我国银行业现行的信贷分析政策缺少以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的信贷风险分析工具,无法反映企业真正的资金需求和还款来源,难以掌控还款的风险。同时,信贷风险测量主要为定性的分析方法,主观性强,又多采用文字性叙述,带有浓厚主观色彩及风险度量模糊性,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信贷风险的实际状况。即使是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一般也是静态的定量分析,偏重贷款前的静态定量分析,而未通过建立各种数理分析模型对贷款风险进行全程的动态监控。
3.资产投资方式不科学。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资产投向比较单一,贷款占银行资产的70%以上。同时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的比重较小,使得银行的资产运营渠道过于偏重资产负债类产品收益。在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绝对比甚至达90%。存贷差收入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信贷风险的影响,银行经营风险很大。化解该风险的有效手段就是采取多样的投资组合,信贷组合是使银行资源配置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通过设置一系列信贷组合,可有效避免因“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带来的风险集中。
四、改进措施
(一)建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
1.准确认识目标客户。商业银行应准确客观地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应制定与中小企业发展适应的信贷政策,在没有违反现行法律法规、中小企业的权益归属清晰、内部控制和信贷风险能够较好控制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创新中小企业抵押担保的方式,相对可以适当的放宽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范围。
2.加强建设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为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技术分析,解决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应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参考国际上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零售化的趋势,加快开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评估技术,建设标准化的风险评估体系。可以通过征信机构的数据来产生出赋予企业业主及其主要合伙人的信用分数,综合使用包括财税及财务报表的有关变量构建中小企业信贷模型对中小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按照有效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原则,实行“高风险高定价,低风险低定价”。
(二)建立与中小企业授信相符的风险评估管理流程
根据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零售化的趋势,未来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将逐步过渡到由数据模型驱动的评级实现平台。理想的批复流程是首先构建前端的企业模型,然后在这个模型之上进行定价、动态的评估、经济资本管理等一系列的应用。
(三)建立中小企业信贷基础数据库
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奠定基础,需要建立中小企业信贷基础数据库。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所需的信用评分技术对数据积累的要求较高,因而这种技术仅靠单个金融企业来说是不够的。为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需要金融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以建立可靠的评分模型。
(四)信贷流程优化应配套相应机制
信贷流程优化后其配套机制应包括组织架构的优化与调整、人力资源的考核与激励安排、科技手段和有效配套与支撑等。具体包括:
1.风险管理垂直化。风险管理部门在信贷决策时必须与前台营销部门保持一定距离,信贷决策人员只对上级风险管理人员负责,信贷决策突出专家审议,保证信贷决策的独立性、科学性,实现市场营销与风险控制的有机结合。
2.信贷流程弹性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按照高风险业务长流程、低风险业务短流程,向优质客户提供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一体化服务的思路来改造信贷流程,满足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需求。
3.岗位设置专业化。实行信贷流程岗位专业化设置,提高员工从事工作的标准化和熟练程度,增强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4.资源利用合理化。有效利用内部资源,将信贷流程中重复性强、技术含量低的业务进行集中处理,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对信贷流程中专业要求过高的项目可聘用外部机构运作,提高风险决策水平。
5.激励约束有效化。商业银行可以设计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有效制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有机结合,从源头上遏止信贷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的目标,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工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工商银行信贷流程改造研究:金融论坛,2008年第5期.北京:2008
[2]赵熙华.基于信贷流程重组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06
[3]郭丽.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流程标准化设计.济南: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11
[4]霍也佳.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针对集团客户关联交易授信风险.重庆: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1
[5]游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研究――基于“信贷工厂”模式.南京: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2012
[6]赵忠世.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10年4月
>> 基于ERM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基于信用保险制度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浅析商业银行如何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识别与防范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 基于信用缓释工具的地区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营销研究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KMV模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 内部控制视域下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曹晓燕.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分析及化解信贷风险措施研究[J].金融经济,2015(6):142-143.
[3]宋磊,江凯.2015.企业担保链风险传染评估分析及建议[J].海南金融,2015(12):62-65,81.
[4]胡道勇,何正全.中小企业动产抵押融资研究[J].经济论坛,2011(4):35-37.
[5]吕可.银保合作信用保证保险产品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J].财政监督,2013(23):74-77.
[6]王宇晨,王媛媛.信用保证保险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4(3):344-346.
[7]中国保监会.信用保险有效化解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R].保监会简报,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