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
时间:2023-08-25 16:30: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之后,地理教学已经转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转而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强调了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使地理教学变得更加人性化与科学化。地理教学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构建至关重要。新课改对地理教学内容的调整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传输,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地理教学的内容涉及许多专业性的词汇和知识,学生有时候不能较好对知识进行吸收掌握,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加之传统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不高,进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大大降低。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就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使学生主动了解地理知识,加强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意义。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将地理知识活学活用,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提高。
3.注重地理教学的现实意义
地理教学的实际意义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合理地运用在生活实践中,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际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助力生活,地理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只注重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略其现实意义,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因此,新课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学,除了将地理知识更加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更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合
运用。
二、如何加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1.以人为本,改进教学模式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采用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在学生进入高中的迷茫时期,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虽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推动教学进程的主导作用,但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明确学生地理学习的基础及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从而使初、高中地理教学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自如。
2.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的。学生只有意识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不同,主动发掘潜在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弥补不足和加强基础的方式,主动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才能使初高中地理教学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因此,学生要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针对课本上所描述的地理现象,深度挖掘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究,明白其中的规律。另外,也可以使用制作图表,将重点知识更加清晰详尽地表现出来的方法辅助学习。
3.教育部门加强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视
关键字:初高中地理教学;差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学地理教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相衔接的[1]。但目前大多数省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初三不开设地理课,使得中学地理教学在初二和高一之间出现了一个断档期,这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并进行有效的衔接是中学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总体定位为区域地理,这是考虑到区域知识相对简单,可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和较抽象的理论探究,又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有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地”,主要介绍“是什么”和“有什么”,即重点介绍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其课程不在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内容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和地理学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教学侧重点是“理”主要介绍“为什么”,即在介绍地理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地理过程、归纳地理规律和成因。
2.教法和学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少,每周两个课时,课时充足,教学进度较慢,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并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以及训练地理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课时量紧张,每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进度快。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多采用讲授法,重在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
此外,学习方法上也有差异。初中地理通常只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数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或反复练习强化,不注重理解,归纳和运用。进入高中之后,地理课程的学习需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已不能适用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二.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了解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初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准确把握学情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础。初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双方的教学和学生情况,高中地理教师要进入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听课和评课,参加初二的地理水平测试的阅卷工作,了解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有所不同,教学水平更是层次不齐,所以高中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地理水平测验、问卷调查、统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谈话等方式,对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地理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地理思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归类,及时找出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并且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关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对部分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初中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以及和区域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地理课程基本是“零基础”,所以高中教师必须研读初高中地理教材,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进行及时的补救。但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与堆砌[3],也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重复一遍,必须是有机的结合。由于课时量有限,单独利用几周时间来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显然不可行。借助导学案,衔接巩固基础知识是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新课之前,找出需要补充的初中地理知识,精心设计衔接内容,并将衔接内容与导学案相结合,以自主预习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初中地理教材就可以自主复习本节课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一个过渡的台阶,减缓“坡度”,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高一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初中地理中已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经纬线、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等知识点,设计成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在新课前完成。
3.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不作为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在多数初中学校地理被视为“副科”,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部分初中甚至没有专业地理任课教师,即使有专业的地理教师任课,也经常被被数学、英语等大家眼中的“主课”占据着。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会沿袭了以前的观念,把地理看作是一门“副科”,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这是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初中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地理教师,合理安排地理课时,优化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地理教师应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关键词:地理教学;衔接;融合;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初中地理作为非中考考试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被砍掉。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而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又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下面浅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1)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作为高中第一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许多知识难以理解,难以消化吸收。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应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去,并适当的拓宽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如在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时,可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再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与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融合。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突出探究性。关注学生已有的初中经验、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开展案例教学,案例要典型并注意与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切忌牵强附会,应注重方法指导、能力提升,以达到高中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法初高中均可用的方法应加以使用。例如:地理发现教学法、地理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解决法等。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学习心理完全是"经验记忆型"。因此教学上多采用传统的讲解法和谈话法,课改后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入高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文综高考考试说明》的主要区别;其次,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第三,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对教材中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第四,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等。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更新,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衔接,关注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的指导。
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我的认识,以期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一、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协作,努力夯实初中基础
在完全中学,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像有的学校,初高中地理教师彼此熟悉,有时还互相兼课,只要我们确立正确的观念,自己不轻视初中地理教学,尽量把初中的地理课上足、上实、上活,就能取得成效。正如网上不少人讨论的,初中地理应重视地理兴趣的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只硬塞给学生地理知识,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地理的,应当顺应新形势,让其主动学习,顺利开展“衔接教育”。运用小组学习、主动学习、开办讲座等形式,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对纯初中学校,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督导力度,改变现有的考试和考核制度,还给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高中阶段要积极应对,做好高中阶段的补救措施
1.备学生――做好调研,了解学生的基础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时期是在学生进入高一年级阶段。高中开学伊始,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对他们在初中的地理学习情况、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学习的习惯等作出了解,拿到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的地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名称、特征和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主要气候的基本知识,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等一系列问题。
最后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2.备课标――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
要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
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在高中地理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有些学生一时应接不暇,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教学时就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3.备教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1)学习生活化,根据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 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 学习地理, 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2)培养学生读图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 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 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 熟记; 平时多看地图, “ 图不离手、人在图在”( 每次看几分钟也行) , 把地图印在脑子里, 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 当解答地理问题时, 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并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从容作答。只要胸有成“图”, 定能事半功倍, 水到渠成。
(3)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到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从区域空间分布的角度多参看地图,了解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指出所学过的地形区名称、地质构造、水文特征、自然资源等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特征与生态问题等人文特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义务教育与高中地理课程 教学衔接 对策
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的衔接问题一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地理学科尤为严重。初中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与义务教育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知识抽象,要求高,难度大,大部分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欠缺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研究这两个学段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做好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成为当务之急。笔者通过对义务教育与高中(以下除特别说明外简称两个学段)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探讨和研读,谈谈自己对两个学段地理课程衔接问题的认识。
一、两个学段地理课程标准的衔接
(一)两个学段地理课程标准相融合和衔接的内容。
1.课程理念的衔接
(1)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从课程理念来看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均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1]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2]虽然高中地理课程没有直接说明学习有用的地理,但其提出“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3]的理念,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对终身发展和学习有益的地理知识。
(2)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
义务教育和高中两个学段都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2.课程目标的衔接
从课程的目标要求来看,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具体如下:
(1)知识与技能
两个学段均要求掌握地理基本知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当然义务教育要求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地理原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2)过程与方法
高中学段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要求:通过感知、积累形成概念;通过分析作出判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设想。高中学段要求:获取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两个学段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要求相同,均要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的内容标准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海洋与陆地、气候、居民、地区发展差异;认识区域大洲、地区、国家)。中国地理(疆域与人口、环境与资源经济与文化、地理差异;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乡土地理。[4]
高中地理的内容标准有:必修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地理2: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地理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选修地理: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5]
从两个学段的内容标准来看,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内容大部分是在义务教育学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二)两个学段地理课程标准的脱节问题。
通过对两个学段的课程标准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课程有着明确的分工: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高中阶段以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学习为主,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要求学生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虽然两个学段地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在宏观尺度上都有明确要求,在基本理念、总体目标等方面基本一致,高中学段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有所递进,但在某些细节方面仍有脱节现象。
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缺失的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要求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地理要素采取单列与区域结合。区域的选择只规定了数量,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此外,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而这与现行高考考试大纲和高中教学所需基础要求有明显的脱节,主要缺少了下列知识点: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总论部分;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产业地理等总论部分;中国区域地理。这些是高中地理学习必备的重要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与学。
2.学生认知上的断层
有些知识虽然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规定要学的内容,但由于难度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就默认学生已完全掌握这些知识,而出现知识断层现象。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掌握经纬网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经纬网与地图知识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学习这些知识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几何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为欠缺,且未接触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无法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并形成相应的地理技能。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经纬网与地图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加强与巩固,导致学生出现认知上的脱节。
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义务教育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义务教育阶段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五带等。而在高中地理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更为抽象和深奥。
二、两个学段教材编写中的知识衔接问题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由于教材篇幅等的限制,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有少量知识缺失现象。
(一)地球和地图。
地球和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材都安排了地图这一内容,因此许多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把这一内容省略。而事实上地球和地图知识比较抽象,学好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立体几何知识作为基础。然而七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其空间想象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并未学习立体几何知识,造成学生学习地球和地图知识的难度较大,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高中地理教材没有安排这一内容,使得这一重要内容被广大师生所忽略,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后续学习。
(二)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义务教育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以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许多高中地理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淡化了。气候是中学地理的重点内容之一,高中地理对这一内容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和分布等一系列问题。由于高中教材这部分内容的淡化,加大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难度。与此类似的内容还有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河流地貌形成、农业等世界和中国地理的总论及区域地理等。
三、两个学段衔接的对策研讨
(一)研读课标,了解脱节问题。
教师在高一新学期开始前应深入研读两个学段的地理课程标准,查找两学段的脱节内容、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做好教学衔接的准备工作。
(二)研究教材,做好教材整合。
高中教师在备课时,注意研究学情和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编写情况和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学情和实际需要,以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学理论为依据,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做适当的补充或者调整,使得各学段的知识体系能很好地融合和衔接。如在高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经纬网的知识,并把教材中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进行重新整合:对昼夜更替、地方时和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三个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四季和五带三个知识点作分析。这样学生可以明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经纬网知识的复习,更好地掌握地方时、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知识,尤其可以降低学习相关计算问题的难度。
(三)整合资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地理知识的学习途径和渠道是多元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根据两个学段的课程标准要求,对潜在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有机的整合,使知识形成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并及时有效地融入平时的教学中,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学习,使地理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接近生活实际。高中地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网络、课外阅读材料、媒体、生活环境中学习地理知识,并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地理课程资源,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着手。如:讲城市的结构和功能时以当地的城市为例;讲产业的区位因素时以当地的产业为例,也可以义务教育阶段学到的区域地理为例,如在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时,以东南亚的水稻生产或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熟悉的例子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可不知不觉中感悟和理解地理知识。
总之,联系无处不在,要想学好高中地理,正确处理义务教育阶段、高中知识的关系是关键。从知识点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铺垫和基础,高中地理知识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来说,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树立地理科学观念,这一核心理念应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3][5]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6]屈胜红.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对策.2009.
关键词:大学地理 高中地理 教育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70-02
1问题的提出
“教育衔接”,广义上指“使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各个阶段、方面相互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各阶段相连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密切联系的整体。”
由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研究层次上,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而地理教学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具有独特性,但每个阶段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衔接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今,大部分师范院校对于地理专业招生限于理科生,与高中地理属于文科范畴相悖,而大学地理教学是建立在已有的中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相应拔高与拓展。这样使得理科生在学习地理时,总有种力不从心的感受。目前国内对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有很多,也提出了一些有效解决的办法,但是对于大学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研究,大部分是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的一种经验交流的陈述,在这个领域呈现空白现象。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高中与大学地理教育衔接问题,使理科师范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法,更好掌握地理专业知识,为将来地理教学服务,这将是我们研究与解决重点。
2大中学地理教育衔接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高中地理老师、大学生的个别访谈调查和资料文献的阅读,再加上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与大学《地球概论》相应知识的对比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大中地理教育的衔接问题,并且对其进行多因素的分析。
2.1地理课程标准差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命题和质量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通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大学地理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做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理念,它从地理学科性质内涵、社会客观要求和学生成长心理特点出发,掌握地理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而师范大学要求具备扎实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了解地理科学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可看出大学的培养教育是初中的知识培养层次要求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上的加深。对于理科生来说,大学地理的学习是一个新的过程,需要重头开始,既要有初中和高中地理基本知识掌握的要求,还需要加强自身对地理知识传递的本领。故高中是处于被教的过程;而大学是处于被传授与主动学习传授的过程,对象的主体地位是不同的。
2.2地理教材差异
2.2.1教材结构体系差异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编写直接影响到各阶段、各部分知识衔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有效学习。
在“行星地球”中,高中课程安排与教材结构是一致的,教材结构是逐步递进的,依次是“宇宙中地球、太阳对地球影响、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高中教材版式新领, 图文并茂,加上彩印印刷,清晰度高,直观性强, 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且安排了较多有机环节,如阅读材料、自学园地、活动等,使教材更具趣味性;而大学教材结构是建立在已有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基础上,对两者知识体系均有囊括,是由初中到高中的知识顺序进行深入的。依次为“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动、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地球结构和物理性质”。大学以理论性为主,兼有黑白图,知识性较强,内容较多,而在美观与直观方面逊色于高中教材,偏执理性的学习。
2.2.2教材内容和教材难度差异
大学地理教学,由于与多个学科如气象、天文等交叉性的特点和囊括了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全面性的特点,导致了地理教材内容的细化与分化,一般是中学地理大方向的知识点分为若干个小点,作为学习和研究的课题,更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在教材难度方面,由于高中和大学地理课本的结构体系不同以及辅助资料各异,两阶段教学要求、学习者社会阅历不同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教材的难度是大学高于高中。
例如,“天球坐标”这节中,大学即要求学习天球和天穹;天球的视运动;天球上的圆、点、方向和距离;球面和地平坐标系;第一和第二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各种天球坐标系的区别,要求学生具有立体思维和绘图能力;而高中仅需了解各种知识,识记简单的天北极、天南极等即可,不需要复杂演算。
2.3学习方式差异
大学地理学生理科出生的背景,故他们会采用理科思维和学习方法来对待地理学习。但地理特殊的文理夹杂性质,纯计算与演练的学习在需要识记的地理学习方法背景下行不通。故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与适应,他们存在一个适应与摸索的过程。而高中生在初中三年的地理学习情况下,早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地理学习方法,加上一定知识基础,他们能够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进入地理学习。但高中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而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立体思维,更能建立空间概念。
2.4教师教学差异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指导的背景下,高中教学呈现多样性。教师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讲授模式,而是多种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程序教学法等方式,加上地图、多媒体等教具的结合,课堂上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导课环节、问答环节,讨论环节等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高中地理授课课时的有限性,一般的实践环节均有教师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再加上课下作业的布置,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是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效综合的教学。但高中考察地理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是考试,老师对学生学习评价主要是根据平时的考试成绩。
大学由于课时充分性和校内活动丰富性,专业课程分为专业知识学习和实习两部分。在课堂上老师是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一定互动性、创新性、趣味性,讲授的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学习时间大于课外实践的时间,学生很难从短短实习中获得相应的地理技能。但大学评价方式出现多元化,除了考试成绩外,还有平时表现、作业、实践调查等综合评判。
3大中地理教育衔接建议
地理学科由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导致中学地理教学未能有效开展,再加上地理专业大学生理科身份,需要在四年的时间学好地理并为自己以后走上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挑战。在学业负担的压力下,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提出一些建议作为参考,来解决地理教育有效衔接问题。
3.1学校方面衔接问题
3.1.1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并适当性加以引导
学校与辅导员应该帮助地理新生,关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状况,及时的给与回应与帮助。在学校增设专门的专业对口的心理辅导,了解他们真实的需要,使得学生能够及时的倾述自己的问题,及时发现和排除他们的各种烦恼,心情得到释放,尽快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任课老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的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加以引导与解说,使学生心理上不再有负担的堆积。同时加强他们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地理的学习。学校提前开设相应的地理导论课,使得学生对专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学习的方向,解决他们盲从心理。
3.1.2增加与高中学校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教学观摩机会
师范院校的学生出来是要走上教师岗位的,如果一味的大学知识灌输,缺乏与高中的地理课堂的联系,而仅靠大四的实习是难以保证毕业生质量的,学校应当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与高中地理课堂观摩学习的机会,并且邀请高中名师做报告、演讲或者教学等活动。地理学生缺乏地理课堂真实的感受,不了解地理课堂的讲授模式,多给他们提供一些这样的机会,不仅能够让他们深刻认识地理学习的意义性,而且能够让他们与学生、高中老师有了更多的交流,这样对于他们知识的巩固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培养是种无形的促进作用。
3.2学生方面衔接
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主动的采取措施加深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转变对于地理文科的看法,采取多种手段加强自身专业课学习。例如参加三下乡、家教等教学活动,锻炼自己讲课能力;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学习的方法,寻求属于自己的独特地理方法与思维;同时密切的关注当前时事,为地理教学搜集素材;做高考题及地理配套练习,巩固自己的知识;拜访高中地理老师,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指导自己未来的教学等。
3.3教师方面衔接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对于学生学习和知识内容的衔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授课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学生的自身学习状况、已有的知识水平等等多方面有效的组织教学。
大学教师应当增强与高中地理老师的联系,了解高中的教学动态、教学要求;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借鉴高中地理老师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传统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使用幻灯片播放大图,以图示文,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使用视频,视听双重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思考;使用地球仪等地理模型,不仅教师可以实地演示,学生也可以自己操作等。同时上课可以适当的向学生传输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高中地理教学形式,使学生不至于与高中教学脱节;应学会换位思考,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方式。及时、公正、合理的对学生的学习效绩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汪丹.大学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衔接的初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转换教育角色。在观念上,教师要授人以渔,角色上要做学生的合作者和帮助者。这一要求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既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以后学习的进步。这些能力包括读图用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
七年级;地理教学;能力培养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基础学习转入各科知识全面学习的第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学生骤然面多种类繁多的科目、繁重的作业量和学习任务,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热情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帮助培养和养成健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地理能力,这不仅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1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
读图用图是学生的首要能力。首先地图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主要学习对象,学习地理,某种程度就意味着学习地图,学会地图,就学会了一半以上的地理知识。七年级的地理课本和附属教材中,大量的地图现于其中,包括地球外观图、中国各地区图、各地气候图、各地地形结构图以及世界大洲大洋图等。其次地图是地理的第二种于语言,一幅地图可以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读懂地图,就读懂了这些图中所蕴含的非文字信息。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首要目标,而掌握这一能力,也是学生地理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地理地图种类多,含有很多专业名词和辅助知识,包括经纬网图、地球运动图、坐标图、比例图、分布规律图、区域图、等值线图、剖面图、景观图和模式图等。教师在讲授这些图时,要注意对于不同类型的图,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图时,教师要注意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书面到脑海,从具象到抽象这几个层面入手,适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灵活准确的教学工具(如地球仪),生动直观的简易图画以及简单常见的生活实例来为学生讲解。这类地图的教学目标也要注意区分阶段,不能企图让学生“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要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循循善诱。
2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地理这门学科背景下,以解决地理问题为目标,以地理规律和知识为手段的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地理能力的基础,因为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做到勤问,鼓励学生勤答。由于七年级学生刚由小学进入初中,自学和思考很难做到主动,教师有必要成为一个引领者,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都转化为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地理问题,或小组合作讨论,或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图形图像帮助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例如在讲授世界的气候这一章,教师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结构等几个方面,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和启示,或者以实际生活中典型案例如地中海地区的地形特点,而启发学生思考地中海气候的而形成原因和特点。
3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能力是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即使在类似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科学习中,记忆能力也是极为重要和基础的能力。而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记忆能力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果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千万不要走进“记忆能力是学生的天赋使然,学生老师无能为力”的怪圈中,要明确知道记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靠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时,首先要充分利用地图。初中地理地图占据很大一部分教材,地图既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其次要注意使用常见的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记忆,并督促养成固定的习惯。再次,地理学习中的记忆能力,一定不能依靠死记硬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在实际问题中,在运用的同时进行识记。例如,在讲授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章时,就要充分借助地图。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属于经济和社会类,所以教师要将学生拉回到地图上,为学生创设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地理的情境中,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只有通过地图,学生才能认识、牢记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掌握他们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明白他们对于我国交通的重要性,熟记这些铁路干线的大致形状和沿线省市。
4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能力和方法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从运用和实践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更是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注意以上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作者:张春艳 钱芳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 白山市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