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5 16:30: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语文教育观

篇(1)

1、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

2、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

3、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

篇(2)

1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的概念及意义

语文教育的灵魂和当前语文教育的观念中最致命的欠缺都是创新。语文教育观念,是对语文教育问题的认识与看法,扎根于人们的头脑,形成思维定向和心理定势,控制着语文教育行为。众所周知,高科技发展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所以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因为传统的旧的教育观念不是能轻易根除的,而树立新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因此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育观念的创新在教改中的重要作用,使教改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否则难以纠正长期形成的语文教育的盲目性与片面性。

2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的必要性

常听到语文教师这样说:“当年我们只用一本书、一支粉笔上课,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差,现在我们既可以上图书阅览课,也可以在微机室上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却不尽人意。”不少人这样埋怨学生:“当初我们用很多时间读文学名著,现在人们课余都懒得读书,沉浸在网络游戏中。”语文教与学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与关注。为此,应对以下几方面的情况有所认识:

自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适龄儿童都可以就近免费入学,导致受教育人数猛增,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产生了不可避免地负面影响。

物质生活极度贫困时,老百姓家的孩子大多被剥夺了受教育的资格,只有家境较好且比较聪明的孩子才能接受学校教育,这样的受教育群体素质相对高得多。面对高素质的教育对象谈语文教学,当然显得轻松;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都能上学了,这时,受教育者的智商和家教修养客观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高低。在此基础上谈语文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语言学习尤其是母语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是其他学科教学无法相比的。

学习科目增加了,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学生从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不可能再和过去一样专一投入了。工业革命以来自然科学和语文科学发展迅猛,一些新发现、新成果为基础教育增添了不少门类,充实了许多教学内容,以现在为例,仅在小学三至六年级阶段,就有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信息技术等十余个门类学科;人的能力是一个常数,传授知识的门类增加了,某一方面钻研的程度必然受到影响。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只读四书五经了。而且科技的发展十分需要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广泛地接受科普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让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既要学全每一门学科知识,又要精通每一门学科知识,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3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的途径

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使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教学形式看:教室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的场所,时间和教学形式不再受传统授课的束缚,师资也不受地域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渠道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从教学内容看:先进的教学设备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从教学效果看: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在课堂上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知识,体会文本情感。

如教学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电视记录片《话说长江》片断,以此为本课的切入点,配上当年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老师极富激情地解说以及精美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被这幅奔流不息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所折服。然后为学生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加深学生对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整个中国的印象,进而油然而生豪迈情怀,利于诗歌的学习。此时让学生聆听虹云老师朗诵《长江之歌》,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诗歌内容打下基础。在学习之余,我又让学生欣赏有关长江的一些诗句,描写长江的成语等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国语言的伟大魅力。最后,我让学生欣赏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歌曲《长江之歌》。这首歌旋律激越,会将学生情绪带入,引出学生的激情,这时可以适时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为他们澎湃的情感开拓一个突破口,从而营造出激情的课堂氛围。

4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凡是对语文教育观念的创新有用的,就要继承发扬,凡是有害的,必须否定、抛弃,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现代语文教学观念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更新、完善,以符合时展的需求。

篇(3)

    一、选择和运用高职语文教育方法的影响因素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方法的选择受教育观、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制约。

    (一)教师教育观的影响

    高职语文教育观是对高职语文教育本质、目标与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看法。高职语文教育观认为,高职语文教育是学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态,教授有关知识,训练有关技能,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教育的活动。这决定了该课程既是一门通识课程,又是一门专业文化课程,也为正确的教育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可能。因此,能否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正是来源于这种教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论水平的制约

    结合高职语文教育实际,吸收、消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取其精华,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活动,可加以改造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高职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反过来再将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高职语文教育观、科学的教育理论,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师总结教育规律,经过调查分析、反复验证,掌握其精髓,才能真正为己所用,有所创新。

    二、高职语文教育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职语文教育方法应遵守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教育整体性原则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界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各学科教育方法均应遵循教育整体性原则,为现代高职教育目的服务。

    (二)学科特殊性原则

    高职语文学科目的,决定了其学科特殊性。在选择运用高职语文教育方法时,应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学科语言文字训练和教化育人的双重作用,在有限的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因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学生语文基础、学生心理特征和专业等多方面因素不同而适当调整,既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紧贴就业需求。

    三、高职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

    高职语文教育方法是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协调统一,首先应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然后才是教师施教的具体方法。

    (一)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受个人兴趣、成长环境和任课教师等因素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极大的调动作用。

    1.在高职上第一节语文课时,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语文是人们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对个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综合大学,高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学好语文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应该以案例教学使他们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通过模拟与高职专业相关的职场工作情境和讲授学生感兴趣的象牙塔外的社会现象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有“师爱”,学生才“爱师”,才能欣然接受教师的教学安排和任务。师生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施教的具体方法

    施教方法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理论基础,为广大高职语文教师所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种。

    1.“涵泳历练,久当自得”的传统教学方法。热闹多彩的高职生活,往往使学生难以静心读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继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阅读,让学生在大量广泛阅读积累中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质的提升。

    2.常规的语言传递信息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结合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传递语言信息,使学生较为直接地在短时间内获取系统的语文知识。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语文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学科,其旨在通过语文的智育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等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及语文素养。转型时期大学语文教育仍存在如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课堂教学未与社会实践紧密挂钩、教学模式安排不科学单一等不足。创新大学语文教育也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基于此,本文拟将立足于高等教育管理这一视角,探寻大学语文教育存有的缺陷以找出完善大学语文教育的路径。

二、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

(一)教材内容设置不尽合理:重人文内容而轻技能培养

从现有大学语文教育的教材安排看,诗歌占有最大比例,其次才是散文、小说及戏剧。诗歌作为最富有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的文学形式,融合了文化、道德、情感、美学等人文精神,而诗歌之外的散文及小说也蕴藏了丰富的人文关怀。这些举措都将大学语文教育重点置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诚然,这样的教材安排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其也漠视了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大学生语文技能这一教育目标。[1]语文素质不仅仅意指文学素养,也包括对学生表达能力等的提高。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认知不充分,对大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写作水平差、表达措辞不规范、语法不过关等方面。个别学生应用写作水平极差,对于申请书、简单的会议记录等都无法合格完成。总而言之,大学语文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文学性、人文性的渗透,也应关注对其知识性、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语文教学未与社会实践紧密挂钩

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社会实践,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大学语文教育难以实现其教育目标。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仅拘泥于课堂教学,大学生将过多精力投入于课本内容,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也鲜少提炼对生活的感悟,更无从谈及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实践。大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不闻窗外事,缺乏生活感悟和社会历练,大学生往往难以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怀及文章深远的立意,也无法深化自身的人文素养,感受时代的发展脉搏。大学生生活于封闭的象牙塔,未能深刻、广泛地体验社会生活。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实践应紧密联系。拒绝社会生活抽象地开展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即成为无源之水,这也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宗旨。[2]

(三)教学模式的安排不科学

大学语文教育当下依然延续封闭、陈旧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教育为核心手段,以教师为重点;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大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重视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忽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意识及应用能力匮乏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挫伤其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俨然成为知识传授的接收器,其主观能动性大大削弱。另外,语文教学过程固守单一模式,围绕教学大纲设置教学框架,无以发挥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严重削弱了学生学学语文的热情。最后,是教学方法的单一,主要采取传授型方式,课堂重点锁定为对教材的讲解,甚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意识及其心理活动,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俨然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潜能难以得到充分释放,教学效果自不待言。

三、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出路

(一)提高学生应用语文能力的路径

1.注重语文基础知识

注重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语文教育乃至其他一切课程学习的基础。针对上述大学生并未掌握、熟练运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现状,建议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增加相关内容。考虑到这些知识大多已在中学语文课堂讲解过,故不必再专门占用过多课时来讲授,而只需在平时的课堂授课时,将遇到的此类问题作出针对性讲解即可。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提问,通过提问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二是讲解,争取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诠释该概念;三是举例,通过实例来巩固、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消化吸收。

2.采用模拟教学法

于日常教学中,常常碰到有的同学语文人文知识较好,但运用能力较差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忽视培养大学生语文素质及语文能力而导致,脱离了社会实践的语文教育必然削弱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鉴于此,笔者建议采取模拟教学,让学生模拟作为社会实践中的某一角色,亲身体验这一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例如,其可以模拟担任某一单位的文职,对此应相应提高其语文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如熟练掌握通知、广告、会议记录、海报、启事等应用文体写作。此外,还应提高学生的语法知识,使其在文章写作中保证字词、句法等方面过关。模拟教学法一个关键的目的是通过给学生施压,从而强化其主动学习的动机。明显的危机感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将自身所学与未来的职业规划相联系,从而有针对性提升其应对能力。

3.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鉴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故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在语文课堂上鼓励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通过朗读,人的各器官能相互作用,借用眼睛、耳朵、嘴巴、大脑等的相互调节作用,促进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尤其是对于那些意境深邃、文笔优美的美文,更应注重朗读的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其次,提供学生即兴发言的机会。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预设一些问题,通过针对性提问,让学生在课堂即兴回答。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临场应急发挥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路径

1.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感召性、广泛性、吸引性的特点,应致力于构建先进文化,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有助于大学语文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将课内教育延伸到课外教学。例如,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该类活动,它有利于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学语文课程所特有的美学思想、完善自身的情感意志、提升自身的精神品格。此外,还可举办辩论赛,或者邀请学界著名专家等来校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使得学生自觉将大学语文课程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联系,为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奠基。

2.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语文教育亟需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缩小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处理好语文课堂学习与生活语文两者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可利用好寒暑假的时间,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及自我修养,促进学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强学生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情谊,鼓励学生胸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及抱负。还可建议学生将所见所感写成文章的形式,并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将生活与学习相互联系,在生活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

(三)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路径

1.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具有情感属性,健康正面的情感有利于促进人的学习质量及创新欲望,通过有效、合理的调动,能激发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也正是大学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在意蕴。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应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首先,应重点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应着力于改变以往将重心放置于对教材与教法的研究上,力求突破以教学为中心而漠视学生的情感关怀的单一模式。其次,还应重视教师本身的情感因素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教育本身是一项互动的行为,教师如若能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教学,必然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明朗健康的学习气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世界观、品性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无不深刻影响着学生。再次,利用大量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在这种人文关怀的启发下,可以滋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更新教育观念及转变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要致力于改变现有大学语文教育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要实现从填鸭式到启发式的转变,教师不能作为单一的主角,而应引导学生发挥作为教育过程主体的角色。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予以其能动性处理问题的机会。对学生有所困惑的问题,教师也不直接给出答案,而应通过启发、引导、提示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完善。此外,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途径,大学语文教育中传统的考试方式多以闭卷形式为主,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审美性、形象性和渗透性等特点,难以有唯一的答案,对于主观题也难以回答对或错,对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可采取课堂回答加分的方式,改变以闭卷考试考核、评价学生所学情况的单一模式。

结语

总而言之,为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下的大学语文教育,首先,通过注重语文基础知识、采用模拟教学法、强化语言表达训练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其次,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以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再次,通过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新教育观念及转变教学方法的方式以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语

参考文献

[1]郭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语文的新构建模式[J].语文建设,2013(23).

篇(5)

关键词: 大语文;小语文;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革新;实践

河南省语文高级教师姚竹青在借鉴、吸收中外名家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经验,着力革新传统语文教育,经过18年来的艰难探索与实践,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型的“大语文教学法”。

一、批判传统语文教育――冠名为“小语文”“应试语文”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指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以从多数人中选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模式。”①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实质就是一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姚竹青将其称之为“小语文”,即“应试语文,就是老师海讲学生呆听,把本来有血肉有情有趣的东西弄得支离破碎,干巴无味,一个劲儿向学生死灌硬填,让学生死记硬背地为应付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语文卷面考试的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应试语文。就是那种题海无边,不堪重负,考过却忘,多半无用的泡沫语文。”②展开来说,传统应试语文教育的弊端有:其一,以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核心,但“片面追求”的结果是,使语文课变成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复杂繁琐的语言分析课。只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单纯抓智育而轻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在许多语文教育的观念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教学过程固守于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猫画虎”的模式,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多的还是注入式、满堂灌等。学生只要不断重复别人思想就可考及格甚至考高分、考上大学,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创造力都没有得到正常的培养。其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中学语文考核内容中知识性、概念性题多,应用性、发挥性题少,学生考试缺乏复杂认知成分的参与。考核方式几乎全是问答形式,缺乏甚至没有情景性、模拟性、实践性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结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其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中学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普遍侧重于考分,分数高则是“尖子生”“优等生”,分数低则为“差等生”“劣等生”,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易于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被动发展。等等。

二、革新传统语文教育――创立大语文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姚竹青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不断反思,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大语文教育观。他说:“‘大语文’是智能型语文,是‘实’语文,‘活’语文,‘真’语文,它具有‘实用’、‘智能’的特点。姚竹青的大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竹青丛书》――第一母书《大语文教学法》中,他的教学法,是一种极其符合时代需要的素质教育型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主要实现了以下几点突破:

(一)教学理念上,大语文教学法把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它既坚持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又淡化课内、课外的严格界限,强调以发展学生为根本,以学语文为线索,统筹编排教材,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姚竹青借鉴国内外教改先进经验,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逐步创立了“立体化”的功能训练式的动态教学法,以取代传统灌输式的静态教学法。即:把中学语文教学由“平面式”改为“立体式”,由“静态”型改为“动态”型,由“单色”调改为“多色”彩;还要改“无序”为“有序”,改“慢镜头”为“快节奏”,最终导致变“枯燥学科”为“趣味学科”,变“沉闷课堂”为“快乐课堂”,变“低效教学”为“高效训练”。展开来讲,首先是要改“统考至上”为“育才第一”;而后就要改“我讲你听”为“我教你练”;改“灌输知识”为“培养技能”;改“死记硬背”为“活学活用”。还有选用教材,要改“一本书”为“大语文”;考试方法,要改“一卷定音”为“综合评分”课程模式,要改“单一”型讲授为“多元”化的训练,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立体化、动态化和多彩化。

(二)教学目标上,实现“教大语文,育小能人”的梦想。姚竹青主张把“大语文”引进“小课堂”。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学语文,把每周六节常规语文课,分成阅读、写作、朗诵、书法、办手抄报、墙报、自学、演讲等不同的课型,有计划地通过设能项、编能序、排能课、分能级、建能会、技能分、标能号、设能奖的训练系统,达到育能人、练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诱导,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并在“教法”中渗透“学法”,指导“学法”。姚竹青把教的过程喻为教师“导”的过程,把学的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如为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通病,他提出了教师要当“语文教练”莫做文章“讲师”的教学主导思想。其中,教师“下水”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他说:“我教学生学读写听说,就跟体育教练训运动员那样,也跟师傅带徒弟学手艺似的,总是边做边讲,现身说法,讲和练紧密结合的。”③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效率。

(四)学生负担上,姚竹青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乐学中并没有增加多少学业负担。首先,虽然扩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语文活动,但没有额外增加课时,而是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其次,为教学创设了各种学习环境(课堂环境、课外环境、家庭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随时随地在“大语文”的广阔天地中“全天候”地学,将学习心理压力降至最低限度,学生学习的负担大大减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实践姚竹青语文教育改革思想,深入开展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育体制严重地束缚着人的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转变旧的思想教育观念,在中华大地上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大势所趋。所谓“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每个学生的品质、情感、个人条件及特长、应变能力、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及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姚竹青的大语文教育观,可以说就是一种典型的素质教育观。大语文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进取精神的“智能型”“竞争型”学生,他们既符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要求,且具有自主观念和自强意识,是能书善写、能言善辩、心灵手巧、思维活跃的多才多艺的“语文小能人”。而传统语文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总体看不论升学还是就业,他们的语文能力相对较低。

姚竹青18个春秋的教改耕耘,创出了一条语文教育新路子:“教大语文,育小能人”、要当读写教练,莫做文章“讲师”,并著书立说,出版了8本120余万字的《竹青丛书》,他的语文教育思想都融会在这套丛书里。他在教改的同时,还积极宣传推广自己的“大语文”教改经验,尤其是1995年以来,先后在省内乃至全国各地讲学几百次,听众累计达几十万认,《竹青丛书》发行数十万册。他的教学法的推广,为推动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坛上将会刮起一股股“姚竹青之风”,使得愈来愈多的语文教师以及有关社会人士潜移默化地受着“姚竹青现象”“姚竹青精神”的影响,接受、践行姚竹青的语文教育理论,并发展自己的理论。用滕英超的话说:“我不是预言家,但我敢断言:在不远的将来,从我国中原大地、黄河之滨又将刮起一股姚竹青之风,刮向祖国的东西南北,刮向九州各地中小学校园。这股散发着大语文素质教育浓浓清香的姚竹青之风,很有可能把语文基础教育的改革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姚竹青首创的‘大语文教学法’,将被广大的语文教师朋友所理解和接受,姚竹青从自己的脚下开拓出来的教育科研之路,将为众多的同行朋友所效仿所实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把理论用之于实践。”④

注释:

①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8.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新课程、新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一一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韵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点极为重要,它可以涵盖听、说、读、写诸方面,是作为“工具”的准确内涵,也是长期以来语文界学术研究、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应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全体语文教师的重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人文方面的内容。应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潜移默化、逐渐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即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

常言说:“有一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小学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情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总之,语文教育要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

为了有效推动学习方式的改革,课程标准要求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乃至学习成果的重现,学生有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学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发现、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在体材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体系或训练标准。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使课程变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世纪的语文课程。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谍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读选学、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化。大语文的学习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其学习方法不拘一格。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想顺利贯彻实旌语文新课程、新标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旧的、狭隘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真正领会新精神,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篇(7)

一、尽量减少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实施素质教育,还语文教育以自由

在素质教育中考试不再是目的,只是手段之一,这是它与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唯一目标的根本区别。因此,只要不把考试作为唯一选拔人才的标准,素质教育允许考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考试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一切围绕考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后果,这在语文科考试中尤为突出,以至与素质教育及语文科学习规律背道而驰。

语文科一旦获得了“自由”,语文的教学就可以符合语文的教学规律,语文学习可以向课外延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语文的教育观的实施。

二、切实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

开放的世界,需要一种开放的教育观。大语文的教育观,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观,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语文的素质教育观。

语文,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它与生活紧密相联系。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九义”初中语文试用修订本第一册新教材《说明》)。生活中时时在学语文,处处在用语文。语文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在学校里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在学语文。

三、语文学科更应尊重学生,关注人生与社会,这是时代及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从大语文教育观来看,学语文包括人一生的社会实践,学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知识载体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包含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学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 (吕淑湘)。因此,学习,是为学做人;学语文,也是为了学做人,并且与学做人联系最紧密。

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综合性学科,学语文与学做人紧密相联,所以语文教育更应该尊重人,关注社会和人生。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学艺术是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同时语言美、节律美、哲理美、书法美等学科特点都可以是审美的对象。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知识创新将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那么语文教学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观念,这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文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起忧国忧民的意识,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愿望。语文教学要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学好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愿望和创造潜能。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把创新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和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的愿望。

第三,要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课文特别是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形象思维的空间非常广泛,所以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为学生创设思想驰骋的原野,特别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正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