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5 16:30: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成长;经济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41-03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我国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已有文献多从企业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单纯从产业角度专门研究的资料非常罕见。笔者认为,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还在于对产业发展特征及机理的认识与把握,因而探寻其规律性,为制定相关产业发展对策提供可行性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以达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循环原则(Recycle),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由三个层次形成:一是企业内部微循环系统,即在企业内部实现物料循环;二是企业之间中循环系统,即企业之间进行循环,其典型模式是生态工业园,以消除单个企业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三是社会静脉产业的大循环系统,在整个社会范围,建立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成长特征

产业成长是一个产业从萌芽、产生到衰退的整个过程,或者说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存在的延续过程。产业成长一般要经历萌芽期(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形成期是指某个产业产生以后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缓慢增长时期;成长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成熟期是指某个产业的市场饱和,要素投入、产出规模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衰退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开始趋于退出,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下降日益增强的时期。

产业成长具有如下重要特点:一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呈现出有规律的阶段性,然而任一产业都不能保持永久的昌盛繁荣。二是在产业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前一阶段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延伸。然而具体产业的成长如同生命个体一样,在形成演变的过程中,会表现出阶段性的差异或生命周期的不规律性。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产业都必定经历形成、扩张、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三是在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市场需求、利润率会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差异或变化。

产业成长表现出的周期性特征从外在表象形式看,呈现为倒U型或S型。产业在衰退期由于变革或新的技术转变也可能会重新开始“形成―扩张―成熟―衰退”的循环演变过程。产业发展从内在表现形式看,其成长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见图)。在某一产业的形成初期,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拓展市场成本的障碍等因素,产业发展的各项成本费用均较高,表现为产业内进入企业数量的不稳定性和产业成长的缓慢以及各种制度、约束的不健全;之后,随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产业内一些制度规则开始规范化,同一产业内的企业行为逐渐趋于合理;经过一二阶段的发展过程后,产业内行业规则、技术条件、专业人员等趋于成熟和稳定,产业从规模、市场、投入等方面进入持续平稳发展阶段;在下一个时期,产业内部会在竞争机制的诱导下,进一步调整内部结构,使之更加合理化,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进入扩张或成熟期。

1)形成阶段;2)内部合理化阶段;3)持续发展阶段;4)再合理化与扩张阶段

此外,与传统模式下的产业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成长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负外部性降低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economic externality)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正面影响是指为另一方带来好处,负面影响是指为另一方带来坏处。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使企业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在企业内部或产业链内部最大限度地消融废弃物,从而达到资源投入的有效利用,消除了传统生产模式造成的生产不经济和环境负外部性。

(二)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趋势加强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单个企业难以消融自己产生的全部废弃物,因此,在具体规划中,更多的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建立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企业共生网络”,以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这样一来,使原本可能不存在联系的企业与产业之间产生了密切相关的联系;一些企业或产业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物质减量化的要求,甚至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从而加深、加剧了一体化趋势。

(三)企业行为绩效增加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通过副产品的利用而在一定区域内聚集,通过生产上的合作和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物料循环和再利用,从而提高了整体系统和范围内的资源使用效率,增加了企业收益。具体表现为:减少了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的费用;由于废弃物的再度利用,降低了相关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支出;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定要求形成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现象,导致外部规模经济,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效益。

(四)特定资产的专用性导致行业进入退出成本上升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通过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因此,要求在公共设施、产业项目、企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等。由于循环经济模式中对特定资源回收利用的设施与技术设备的专用性较强,所以会给相应企业带来进入退出成本的障碍性。

(五)产业关联的内容、形式发生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

产业关联方面表现的特征为:一是产业关联的内容发生变化。传统模式下产业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实物交易,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间实物关联的内容由原来的产品交易变为产品、废物废料的双重交易。形成循环经济链条的企业基于彼此间废物、废料多重利用建立起来的合作共生关系要求对内对外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种关系中,企业间原有的主要通过市场进行的产品交易被以废物、废料为主的交易所替代,单纯的产品交易在这类以循环经济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企业间变得次要。二是产业关联的形式发生变化。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的基本单元――企业之间的联系遵循生态学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原则,实现物质、能量的梯次循环和利用。企业间的关系由原来的主要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共生关系。企业间形成循环经济的主要形式是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链以上一环节的二次能源成为下一环节的一次能源,并尽可能使所有的能量都得到循环往复利用为特征,从而实现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负担。因此,依托生态产业链链接起来的企业之间不再是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竞争关系,而是基于能量流动和物料循环利用建立起来的合作共生关系。三是产业间关联度加强。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原本不存在联系的产业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形成了彼此以废物利用为纽带的合作共生群落。如唐山市以钢铁项目为龙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建立了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钢―机械加工业产业链,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渣―建筑材料产业链,煤炭―焦炭―煤气―电力产业链,从而将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不同行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合作共生的循环体系。

(六)存在业务联系的企业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从产业布局看,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不同企业,如果彼此间存在业务上的联系,从空间布局方面将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与集聚。由于形成循环经济链条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物料循环,这就决定了这些彼此在业务中存在着不同程度联系的企业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集中。因为废气物的回收、运输、保存、管理等皆存在着比较高的费用,并且管理、回收利用不妥的话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因而根据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追求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在废气物的管理、回收、利用方面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追求投入支出的最小化。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必然表现为不同产业或企业的积聚与集中。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特征形成的动力分析

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特征的形成会受到企业利益、技术条件、资源要素、政治制度等条件的限制,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因素是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对产业特征形成的影响可以从如下角度得到论证。

为了分析的深入,我们采用以下方法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行为进行研究。设:(1)在现实社会中存在n个企业N1,N2…Nn,每个企业只经营一种产品,企业Ni经营产品Ai。(2)每种产品的价格为Pi,均在销售市场上实现交易,且库存为空。(3)不同企业间的运输距离为Lij,运输费用为F(Q,L),其中Q为货物数量,L为运输距离。(4)单位税率为T,污染费率为K,经济激励为M,技术研发和设备投入为R,单位投入的自然资源要素价格为CRi,单位投入的废料价格为CDi。以V1(Ni)表示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获得的收益,V2(Ni)表示企业不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获得的收益,则存在:

V1(Ni)=(Pi-T)Qi+M-R-CDiQi……(1)

V2(Ni)=(Pi-T-K)Qi-CRiQi……(2)

当KQi+CRiQi

当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如果已有设备和技术水平能够达到要求,企业会考虑内部循环模式;当自行购买设备或引进技术处理废弃物的支出大于企业转让废弃物和交纳污染惩罚的收益时,企业会选择利用下游企业消融废弃物的模式;当企业投入自然资源要素的成本过高,高于利用废弃物成本时,企业愿意做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形成共生产业链关系。

下游企业在利用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时,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首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原料成本问题,主要为价格和运输费用。当Lij过大时,运输费用F(Q,L)较高,下游企业的投入成本将增加,如果增加的费用超过使用自然资源或其他中间产品的投入时,下游企业会选择放弃使用废料,此时,对上游企业不利。如果上游企业为了维持这种产业链的稳定性,在距离既定的情况下,只好降低废弃物的价格或对下游企业进行某种程度的补贴。这就意味着上游企业收益的降低。因此,无论上游还是下游企业,如果存在物料的循环利用,近距离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四、结论与启示

企业是否从事循环经济生产,与其获得的收益有关。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成长表现出的特征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受企业追逐利益的影响,会形成不同模式的循环经济链条,表现出积聚、关联性加强、外部性降低等特征。

参考文献:

[1] 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影响机理;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2

引言

一、城市循环经济内涵

所谓城市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3r),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依据的是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它通过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循环经济强调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能源,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它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这以大幅度的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率。这必将引发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大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源的过量开发,循环经济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既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循环经济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

1.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很多,有自然资源禀赋因素、技术进步因素、环境因素、个人消费结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国际贸易因素、制度因素等等。

(1)自然资源禀赋因素

一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对该国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特征

(2)技术进步因素

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国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一旦技术发生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因素。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国内、国际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能够刺激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因而资金供应也会增加,包括境外资金的加速流入。相反,经济环境的恶化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产业结构,文化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形成的消费习惯。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促进投资的增加,加速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

(4)个人消费结构因素

个人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而且间接地影响中间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中间产品的产业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消费的需求总量会扩大,而且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消费物品的档次更趋于高度化,个人需求趋向多层次和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结构将会带动多层次的产业结构的递进升级。

(5)制度因素

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其中,有的制度对产业结构发生直接作用,比如市场机制或计划机制、重工业优先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或农轻重协调的平衡发展战略、出口导向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和产业政策等。有的制度对产业结构间接发生作用,比如微观企业制度、财政金融制度、收入分配政策、技术政策等,则是通过影响其他制约产业结构的需求、供给、技术等因素的变化,间接地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

2.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机理

当循环经济理念成为经济展战略之后,该理念对以上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诸多因素中的几种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动。

(1)循环经济对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3R”理念强调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在这种理念之下,资源的消耗在经济系统内会减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消耗会降低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将不再那么紧迫,而相应地,循环经济技术进步的快慢将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2)循环经济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突破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突破能够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究其原因在于:第一,循环经济技术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产品质量,而且能够降低产品成本,并最终影响人们的需求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二,循环经济技术还通过影响循环经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使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产品产出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随着循环经济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产业部门会逐渐兴起并且壮大,如环保产业等,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3)循环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循环经济理念对环境因素的修正主要体现在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上。对文化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循环经济理念倡导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这种理念会引导企业与公众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采取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循环经济理念的具体应用;第二,循环经济理念倡导绿色消费。

循环经济理念对法律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都逐渐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并且颁布了相应的法律以确保循环经济的顺利推广。这些法律将构成产业政策的一部分,必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变动。

(4)循环经济对个人消费结构的影响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个人消费应该向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转变。在这方面,中国早已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在大搞生态农业的基础上,生产安全、营养、无污染的食品。除绿色食品外,还有绿色居室、绿色家具、绿色汽车等,逐步形成生态消费体系。

(5)循环经济对制度因素的影响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理念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表现为:宏观上,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突出强调了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要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微观上,强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公众形成绿色消费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1.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

(1)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系统。

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生态规律可概括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内在要求,城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运用反馈式、网络状动态联系,使物质能量流在系统内不同行业之间有序循环。

(2)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行资源优化配制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仅要淘汰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效益差的产业,还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和再生资源产业。

2.基于循环经济推动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1)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克服结构性污染

针对当前中国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性污染问题,政府应当按照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性。

第一,要合理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和基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

第二,要通盘考虑区域内各产业数量比例和结构协调关系,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机联系和产业间产供销的合理搭配,力求实现各产业的有序增长和协调发展。

第三,要避免区域内各产业分布的分散、分割、杂乱现象,实现各产业间相互利用废弃物质,节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成本。

第四,邻近区域要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避免产业发展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新增产业项目。按照产业发展的次序和产业链条,构建产业群和生态工业园区。

第五,有计划地发展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将其与产业分工和规模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废弃物质回收、运输、再利用各环节分类明确,资源流转顺畅的产业结构体系,以此补充产业结构性缺陷,防治结构性污染。

(2)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节能降耗、循环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要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必然需要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第一,要鼓励各产业高效使用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地。在此基础上,向清洁生产

型、资源循环利用型产业转变,最大限度地利用废弃物,并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要鼓励和支持产业内部各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结构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不仅在流线上有所延伸,需要增设新的部门,还需考

察其生态效益、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既要利用回收的产品零部件,又要及时再利用生产中产生的某些废弃的零部件。

第三,要鼓励产业内部关联企业之间不断调整彼此资源利用和废物排放的结构比例,实现资源的闭路循环和多级使用。重点对象是冶金(钢铁)、电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产业的内部关联企业。

第四,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内部的绿色资源替代技术、废弃物再资源化技术以及污染处理技术,实现产业内部结构层次的升级。

(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完善产业结构体系

从循环经济的视角看,中国当前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规模较小,导致整个产业结构体系的不完善,这就需要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展生态产业。

第一,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尽快淘汰传统工业生产“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粗放型模式,使某个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物能成为其他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形成“资源-产品-资源再利用”的节约型模式。

第二,在第三产业中也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使用现代高新科技,调整服务业内部各企业的布局结构,鼓励企业优化重组。

参考文献:

[1]毛如柏.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王佐.现代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计量问题研究[J],煤炭经济.2004,(5):12-14.

[5]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8):244-246.

[6]桑金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

[7]赵云君,文启湘.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1).

[8]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

篇(3)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今年以来,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工业“三皮”缩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但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姻铁、电力、水泥子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20%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以上。

根据国家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首先,国家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削减,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国家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依赖量的增长,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差。由于长年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地质灾害、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水质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矿区的生产生活。煤炭资源枯竭,次级资源、伴生资源大量废弃。煤砰石山自燃破坏了环境,影响了地下水、土壤土质和空气等的质量。以往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煤炭企业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煤炭企业是以煤炭资源为重点的企业,发展原煤洗选、型煤加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加大粉煤灰、煤砰石的综合利用,构建煤一电一建材产业链,引进关联度较高的技术、加大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应用,用高科技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韦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同煤集团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积极推进煤炭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通过拉长产业链,榨干废弃物,形成闭合的产业链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环境、资源所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在规划上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使煤流方向自高向低流动,各厂以园区主千道为中轴线,按原材料的来源进行合理布置,并力求工艺合理,系统简单,功能分区明确,减少环境污染。并设计上按照“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思想,形成以矿井为龙头,以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实现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链。

塔山工业园区的产业链构成是:以建设塔山矿井为龙头,配套建设相应的选煤厂;选煤厂生产的精煤直接装车外运;选煤厂分选出来的低热值煤(包括煤泥、中煤)和煤砰石输送到4x5万kW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余热用于居民区的冬季取暖,同时建设装机容量为2x60万kw的坑口电厂,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和煤歼石为原料,建设水泥厂和建筑材料厂;利用采煤过程中采出的伴生物高岭岩为原料建设高岭土锻烧厂。这样,各个生产单位首尾相联,环环相扣,上一个生产单位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生产单位的原料,做到了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并且把废物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将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直线式经济发展模式,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扭转多年来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为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从经济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具有较大的盈利能力。根据初步制定的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园区各个项目全部建成并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60亿元人民币,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39%,投资利润率10.57%,投资利税率14.78%,盈亏平衡点64.7%,12年即可收回投资,这些都大于(或好于)建设项目的基准要求。从社会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建设将为改变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模式树立样板,做大了煤炭主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保证生产接续,促进矿区社会稳定;并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贡献。

从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看到煤炭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走传统工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 河北省 临港产业区 区域循环经济 指标体系

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的产业集群,包括港口装卸业、海运业、服务业。河北省有唐山、秦皇岛、沧州等优良港址。本课题重在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临港产业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产业区内发展状况,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

一、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遵循3R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e):减量化指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再生利用指废弃物最大限度转化为资源。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开环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模式。

二、河北省临港产业区域循环经济现状

1.秦皇岛市。秦皇岛市通过改造和淘汰能耗高、技术落后的生产设备,优化工艺流程,进行能源重复利用。

2.唐山市。唐山市初步形成了以钢铁一煤炭一建材一化工等产业为中心的废渣、中水、热能的循环利用模式和企业内部循环模式。但是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阶段。

3.沧州市。沧州市依据产品项目上下游一体化的开发理念,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形成区内互为原料、互为市场的发展格局。但是仍存在着循环产业链条的建设方面薄弱,临港工业区内企业关联度差的问题。

三、河北省临港产业区域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3R原则,本文从管理、经济、产业关联度、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入手,制定出河北省临港产业区域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1.管理指标。(1)促进临港产业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地方政府应在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人才、知识产权、排污收费、土地使用等要素管理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保证园区健康持续发展。(2)临港产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坚持按照“环评”和“三同时”的要求,严格把好“环评和验收”关。(3)制定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本指标要求初步实现60%以上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4)确定规模以上企业ISO14001认证率。本指标指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 万元的工业企业实现60%以上通过ISO14001认证。(5)信息系统建设覆盖率。通过相互信息交流,实现各单元资源相互利用的最优化。覆盖率要达到100%。

2.经济指标。(1)资源产出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

①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

②土地产出率:

③能源产出率:

④水资源产出率:

(2)资源消耗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项指标反映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①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②重点产品单位能耗:指生产每吨产品(铜、铝、水泥、化肥等)所消耗的能源。

③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④单位生产总值取水量:

⑤重点产品单位水耗:

⑥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工业每生产万元增加值所消耗的水资源。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程度以及反映六大类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状况。

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②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③工业废水再生率:

(4)高新技术产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比重。指一定时期内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在工业中的比重,其数值等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除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投入比重越大反映发展临港产业区域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能力越强。

(6)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以EA作为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则:,其中:是GDP的年增长率,

是劳动产出弹性系数,是劳动的年增长率,

是资金产出弹性系数,是资本的年增长率

3.产业关联度指标。进行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研究时,主要是利用投入产出法中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反映产业关联强度。指标侧重反映物质集约利用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效果。

(1)物质集约利用。①能源集约利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下降率。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长指数/工业增加值增长指数-1)×10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下降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量/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能源消费量增长指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指数-1)×100%。

②水资源集约利用:

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工业取水量/工业增加值。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水量/(取水量+重复利用水量)×100%。

③土地集约利用。工业用地产出率,即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用地的比值。土地产出率,即当年地区生产总值与土地面积的比值。

④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0%

4.基础设施建设指标。(1)基础设施,如污水集中处理厂、废物回收和再生中心、消防设施、绿地等;(2)交通工具,如班车、其他运输和交通设备;(3)仓储设施,如入园成员间闲置的仓库等;(4)闲置的其他维护设备、施工设备等;(5)培训设施等。

5.生态环境指标。(1)环境保护。①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将工业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处置场的总量。

②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含处置)降低率:

③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生活垃圾产生量x 100%

④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x 100%

⑤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报告期内工业废水的最终排放量。

⑥工业废水排放降低率:

⑦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二氧化硫的最终排放量。

⑧二氧化硫排放降低率:

二氧化硫排放降低率=(本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前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00%

⑨COD排放量:指报告期内COD的最终排放量。

⑩COD排放降低率:

COD排放降低率=(本年COD排放量-上年COD排放量)/(上年COD排放量-前年 COD排放量)×100%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量(吨)/危险废物产生量(吨)x100%

(2)生态建设。①清洁能源所占比例,②临港产业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③临港产业区绿地覆盖率。

(3)生态环境改善潜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鉴于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实践,更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快该领域的研究力度。

篇(5)

[关键词]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主导产业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青海省柴达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其生态系统脆弱,发展方式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推动,亟需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产业体系,为青海乃至全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青海省海西州境内,辖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委、冷湖行委、茫崖行委,国土面积2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6万人。试验区成立以来,相继建成投产盐湖开发、纯碱、碳酸锂、甲醇及铁矿采选、煤炭开发等4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以融合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工业、新能源、高原特色生物等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个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循环产业布局和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各工业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布局逐步明晰,为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试验区还建立了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逐步加大了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在工业经济规模中的份额,万元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逐年下降,为全省最低水平。此外,针对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技术难题,成熟了一批工艺流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二、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一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结构以资源性重化工业为主,主导产业基于产业链的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规模少、成熟度不高,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产业关联传导效果不明显,缺乏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产品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同时,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清洁生产形势严峻,促增长与降能耗矛盾突出。

二是现有产业结构中基础型产品比重大,多处于产业链源头和资源集约开发、循环利用的初级阶段,各产业之间融合较少,在产业层次、成长速度、市场集中度、技术进步、产业关联带动作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范围、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

三是地理位置远离技术、远离市场,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依靠自身研发难度大,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深度开发水平偏低。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共性问题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尚待突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项目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才、技术和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从试验区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明确功能定位,结合区域特点,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构建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特色生物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产业为培育重点的多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融合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突出强调资源综合利用,注重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绿化度,推进绿色发展,建成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发挥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进一步完善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盐湖化工,融合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特色生物,形成以“七大”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电解金属镁生产基地、太阳能发电基地,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碱业生产基地,区域性油气化工基地、煤化工基地,国内重要的锂深加工基地和新材料生产基地。到2020年,试验区形成政策完善、体制完整、机制良好、联动发展、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带动和示范作用明显,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典范和窗口。

四、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的构建

(一)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的盐湖化工循环型产业体系

盐湖产业是试验区主导产业,总体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进一步扩大钾肥生产规模,发展氯化钾、硫酸钾、碳酸钾等钾盐产品,丰富钾盐品种,建成全国最大钾肥及钾盐生产基地。以镁资源利用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金属镁、镁基合金、镁系阻燃剂、镁系阻燃材料系列产品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金属镁、镁基合金等镁盐生产基地。以钠盐资源开发为重点,发展纯碱、烧碱、硫化碱下游产品产业群,推进尾盐的综合开发利用,建成全国碱业生产基地。锂盐产业,重点规划碳酸锂、氯化锂、锂电池及其正负极材料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碳酸锂系列产品基地。硼化工产业,重点规划建设硼酸、硼砂、硼酸晶须材料产品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硼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加快锶盐的开发利用,突破初级产品生产模式,发展金属锶、锶铁氧体、锶盐晶须等化工、电子和磁性材料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锶盐产品生产基地。平衡盐湖化工副产的氯气、氯化氢气体,与油气化工和煤化工相结合,发展聚氯乙烯和其他含氯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建成全国新兴聚氯乙烯生产加工基地及氯(气)盐产品生产基地。

(二)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金属产业体系

着力推进盐湖钾、钠、镁、锂、钙等轻质金属与镁基合金等新材料产业快速、有序发展,重点规划金属镁一体化、金属锂等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锂、锶等轻金属产品基地。以此为基础,积极发展镁锂合金、压铸镁合金、锻件镁合金,管、棒、型、线、板材用镁合金,铸锭镁合金等新型材料;以碳酸锂为原料,延伸发展锂盐、金属锂及合金等深加工产品;以碳酸锶为龙头,进一步发展锶系列产品,发展高质量锶化合物以及金属锶、锶合金和锶盐晶须材料等新型材料。重点发展电解铜、铅、锌及黄金等产品,同时加快发展和延伸深加工产品产业链。钢铁产业发展普钢、特钢等产品,培育形成青藏高原区域性钢铁生产基地。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废弃物的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三)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体系

首先,提升产能,积极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其次,发展炼化产业,提质量,增品种,满足青藏两省区需求。再次,以平衡氯气和氯化氢气体为主链,生产聚氯乙烯、聚丙烯、环己酮等下游产品,推动与盐湖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原油加工过程中副产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四)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前提的煤炭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围绕煤炭的清洁利用,大力发展煤化、能源等下游产业,重点开发煤焦化、煤焦油、粗苯加工、焦炉煤气甲醇、煤矸石砖、煤制合成氨/尿素、煤制烯烃等下游系列产品,构建煤焦化一体化、IGCC煤电化一体化、煤盐化一体化、煤焦化冶金一体化产业链,加快推进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发展,实现电、热、燃料、化工产品的多联产,促进盐湖、煤炭、天然气、冶金等产业加快融合,建成以煤化、能源、盐化、冶金相结合为特色的新型煤化能源基地。

煤焦化产业链,重点采用焦炉气制甲醇、多元料浆气化技术,加快建设煤基多联产项目。煤电化产业链,加快原煤开发,建设百万吨煤制烯烃、热电联产、IGCC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项目。煤盐化产业链,以盐湖化工副产物作为煤化工和盐化工的结合点,加强产业链融合。煤制烯烃产业链,拓展烯烃下游产品产业链,规划树脂、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项目。煤炭建材产业链,综合开发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炼焦煤渣等副产物,发展热电、建材等产业。

(五)新能源产业体系

试验区太阳能、风能、未利用荒漠土地资源丰富,具备建设大型太阳能、风能发电的优势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区域新能源资源优势,以太阳能、风能开发为重点,探索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积极有序开发新能源,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试验区特色鲜明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试验区新能源发展基础条件,综合考虑试验区能源需求状况和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坚持产业化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和风力发电项目。推动硅资源、光伏产业、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构建“装备制造-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风光互补、水光互补-产业消纳”循环经济利用产业链,形成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推进大电网外送。同时,积极探索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新材料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多年来柴达木地区盐湖化工产业的发展基础,并结合镁、锂、锶、硼等盐湖矿产资源及其他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发展以盐湖化工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规划建设镁系合金、镁系阻燃剂、镁质耐火材料及其下游产品等新材料产业群;开发硼系、锶系列新材料产品,建成全国盐湖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围绕试验区油气化工、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聚氯乙烯、丙烯等产品,发展以油气、煤化工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规划建设氯化聚氯乙烯、聚苯硫醚、高性能聚丙烯、玻璃纤维等高性能改性塑料、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产业群。以格尔木钢铁一体化项目为基础,依托柴达木地区丰富的铁、铜、铅、锌、黄金资源、石灰石及硅、锰、铬、镍、钼等资源,发展以金属冶金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重点发展特钢、模具钢,开发铜、铅、锌高纯金属、合金和粉体材料,研发和生产电子铜板带等各种压延产品、特种型材、电子材料等产品。重点围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以碳酸锂为原料,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重点开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磷酸铁锂等绿色电池材料。循环利用矿山废石、洗选废渣、冶金废渣、电石渣、磷石膏、粉煤灰等二次资源,发展以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基础的新型建筑材料,规划建设煤矸石墙体材料、隔热材料、氧化镁水泥、粉煤灰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群。

(七)高原特色生物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在生物农业产业,一是依靠技术和设备引进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植物资源加工产业,提高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以牦牛、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柴达木山羊及藏系绵羊等为重点,通过合理布局形成饲料加工、架子牛饲养、肥育牛饲养、有机肥加工、成品肉分类处理生产系统,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三是依托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的副产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有机食品、功能食品及制品,重点发展骨、血、皮、内脏、蹄、头等原料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牦牛软骨素、血红素、血清蛋白粉等,开发高附加值的有机食品、高档生物制品。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特色的中藏药用植物资源,以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重点发展白刺、锁阳、秦艽、大黄、红景天、羌活等中藏药药材GAP种植,以形成规模化的原料供应基地。大力发展药材提取物加工工业,开发中藏药饮片、超微粉、有效活性提取及新药、特效药产品,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近期重点发展锁阳、秦艽深加工产品,远期发展红景天、羌活等。

生物环保产业,从治理荒漠化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发展高效生态产业,积极发展沙产业,重点发展枸杞、白刺、罗布麻、甘草、黄芪、锁阳等沙生、旱生、荒漠半荒漠草原区和风沙区草种和树种。同时,形成人工栽培的药食两用植物等中藏药材的优质原料基地,近期重点发展枸杞、罗布麻、白刺等;中远期发展甘草、菊芋、黄芪等。

五、结论

篇(6)

(一)企业层面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是基于技术、管理、环境保护和社会监督的系统工程。

我国在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都是基于压力――响应模型,随着外在压力的减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也就减小了。在实际中表现为:企业缺少创新,资源利用率低下,主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自觉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二)生产业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生产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我国生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业最重要的发展条件是生产规模化。根据科斯交易费用理论,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大于外部交易费用,企业会选择外部交易方式进行生产。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到为生产业提供发展的土壤和平台。

二、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与生产业耦合分析

(一)理论耦合

目前,我们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还不够。从整个产业链条上看,由于生产是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资源和能源能得到综合利用,总的来说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就会减少。从这个角度看,生产业能从各个角度促进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从中可以系统地,整体地分析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生产业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扩展了生产业的内涵。第二,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建设不够,表现为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对循环经济理论本身的研究。循环经济会涉及很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生产业角度研究循环经济将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一个重要补充,而生产业也会因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扩展其内涵与外延。

(二)主体耦合

从单个个体来看,生产业是为企业服务的,但是从整个产业链条上看,生产业和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主体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更确切地说,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重要趋势。随着大规模生产日渐普遍,纯制造业过程已不能产生更多的附加值,只有更多的服务渗透的生产过程才能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二三产业的融合顺应了这样的形式。由于专业化分工日益清晰,原先依附于制造业中的生产开始壮大,并逐渐脱离制造企业独立出来,形成了融合二三产业特性的生产业企业。但是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即实现效率和效益,在这之中,生产业推动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业的发展。

(三)市场机制耦合

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不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由于生产业的存在,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时,市场机制还是起作用的,只不过转移到生产业。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业主体耦合,就可知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业市场机制也耦合。

(四)技术耦合

技术是制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个瓶颈。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是循环经济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都不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必须加快建立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另一方面,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企业在选用循环经济技术时,也会按照期望投资与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准则,对采用这类技术的可行性加以评价。而大多数这类技术与一些效益型或资源消耗型的技术相比,其期望收益较低而期望成本较高,因此企业宁愿交排污费甚至罚款,也不愿意采用此类循环技术。生产业能够为生产企业或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知识的服务。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缺失可以由生产业来补充,这主要是由于生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可以使其规模报酬递增。另一方面,生产业比生活业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生产业就有创新动力。总的来说,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业技术是耦合的。

三、耦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从认识上看

人们认为生产过程创造价值,而服务过程不创造价值。因此在实际中的表现为重生产、轻服务,重视工业发展,忽视生产业发展。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生产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它包含了大量的服务性内容,在现代企业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服务需求,而生产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二)从体制上看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不分,行业垄断问题还比较严重,以及服务行业标准不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等。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空间自相关;地域分化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66-04

1 前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传统的黑色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已为传统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历经改革开放的发展之后,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走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激烈,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制约我国人均GDP向经济高速发展大国迈进。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呼之欲出。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起始于西方国家,21世纪初引入我国,在经济责罚、法律层面、区域引导规划、税收等方面国外循环经济已经开展多方面实践,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无论从规划的实施角度,还是从问题的诊断角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宇宙飞船经济观》一书中,“循环经济”概念初露头角,而后国内诸大建等人对国外生态效率、生态产业园区、静脉产业等理论的总结归纳,我国的研究已经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内涵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介绍说明,国内研究认为,清洁生产、生命周期评价、产业共生与产业生态学、生态工业园、零排放和逆生等研究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提升3R原则为5R原则的生态经济模式,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

在循环经济政策路径研究上,国内学者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强政府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主体作用,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监督(赵云君、文启湘,2011);②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原始经济发展弊端(李兆前、齐建国,2012);③规范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为政策决策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针对特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与评价,通过利用我国31个省份经济社会生态数据,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测评指标,创新性的评价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并从时空两大角度分析研究我国循环经济地域性、时序性特征,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指导。

3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3.1 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构建指标体系是此次研究的核心,通过参考各类文献以及专家咨询等途径,综合认定将产业与社会发展、资源减少投入、资源循环利用、污染减少排放以及资源环境安全等5个方面作为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主要考虑如下要求:①3R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核心在于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准则。②水平指标和垂直指标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中既要反应时序发展指标,又要反映空间状态变化的指标。③相关性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的选取,需要努力贴近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实践,结合循环经济理念、原则选取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水平关联最强的指标。④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是指针对不同的时间空间的影响程度结合不同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⑤数据可得性原则,选取的数据需要具有市局真实性与可得性。

3.2 数据来源和标准化

为了评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5R原则,遵循上述指标选择五大原则,我们从产业及社会发展、资源减化量、循环利用、污染减排以及资源与环境安全等方面设置5个二级指标。从上述领域分辨设置若干三级指标,这三级指标体系构成一个立体的指标体系,从多维度、多层次全面衡量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在权重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类指标中各个指标的权重,而操作指标的权重则用等权的方法赋权。在构建判断矩阵时,传统的赋值规则容易导致最大权重与最小权重之间差距不合常理的大,因此,在同一层次内的两两元素比较,以重要程度依次定值为1.0、1.3、1.5、1.7、1.9等。使用此赋值规则进行赋值后得到的判断矩阵见表1。

对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类指标权重采用均分的方法分配给各个操作指标,最后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2。

本次评价涉及31个省会城市,采用这31个城市在2014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提供的数据。

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如下:对于正项指标,标准化为各指标值除以最大指标值所得比值;对于反项指标,标准值为最小指标值除以各指标值所得比值;对于适度指标,区别情况进行处理,第一步:相对化,即指标相对值=(指标最小值-指标值)/指标最小值;第二步:标准化,即指标标准值=指标相对值/最大指标相对值。

4 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的基本情况

4.1 总体情况

2014年,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为0.198,最高值为0.439,最小值为0.105,最大值/最小值为4.181,标准差仅为0.076.可见,我国31个省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整体数值不高,且城市之间差异不明显。从二级指标来看五大方向城市之间的差距均较大,最大值/最小值均大于5.0,标准差也基本大于0.1(表3)。

4.2 主要特征

中国省域循环经济能力评价中宁夏省、山东省、湖北省、江苏省位居前列,宁夏资源与环境安全、环境减排程度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产业及社会发展程度位居全国第一,省区分布中广东省、云南省、北京市排在后列,主要因为污染气体排放以及污染水排放比重较高(表4)。

4.3 东西部状况

31个样本城市中,东部城市12个、中部城市10个、西部城市9个,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看,东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并驾齐驱,优越于中部地区,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二级指标来看,也基本上呈现东西部优于中部地区的特点(表5)。

但是,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差异远没有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那么大。2014年,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1.0倍、0.95倍,地区差距比较明显。

4.4 不同人口密度对比状况

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来看,如表6所示,人口密度在小于等于0.01万人/km2和0.05~0.1万人/km2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最好,分别为0.21和0.25,人口密度在0.01~0.05万人/km2和大于0.1万人/km2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相对较差。

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二级指标来看,各二级指标的人口密度特征差异很大,产业及社会发展指数和循环利用指数与省份人口密度正相关,人口密度越大,产业及社会发展指数和循环利用指数越大;资源与环境安全指数与省份人口密度负相关,人口密度越大,资源与环境安全指数越小。污染减排指数与资源减化量指数恰恰相反,在人口密度为0.05~0.1万人/km2,污染减排指数最低,相反资源减化量指数横向比较最高。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传统黑色经济发展模式,片面追求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实现经济的最大化发展,经济量的盲目追求彻底破坏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的平衡,片面盲目的追求人均GDP的增加致使我国进入十二五规划以来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因素。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目标成为时下经济发展探讨的热点问题,绿色GDP强调将资源环境消耗纳入经济发展水平之中,通过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才能真实评价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从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议在适当时机在全国实行绿色GDP核算体系,作为衡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参考,在全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国热潮。

5.2 统筹东西部发展,安排均衡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布局要统筹点、线、面的协调,并通过循环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将循环经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关于点、线、面布局的主要设想如下。

(1)从点的布局来看,通过人们衣食住行接触的生产、生活网点设立循环经济模范、宣传点,不断增强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与自我约束作用,进而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基础。

(2)从线来看,要借助沿海、沿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带。

(3)从面来看,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圈、带、面。以经济区、城市带为依托,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或城镇的建设。

5.3 选择符合各局省域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全国范围来看,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水平各异,东中西部呈现较大的发展差异性,我们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主要通过建立清洁生产模式,科学减排高能生产体系,在生产、企业领域建立循环有效发展体系。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同时结合地区工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时进行工业区的优化升级,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收入水平高,同时对于农产品市场存在多元化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建立绿色产业园试验区,创新绿色农业科技水平。

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考虑到经济起步较晚,收入水平偏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环境,要求大力建设新型能源产业,诸如绿色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再生能源产业。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创新发展共生型企业,加快建立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实现高效利用,循环排放。

5.4 加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激励制度体系建设

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科技政策的建立,实现区域产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终极目标,例如,通过征收化工业污染废弃物排放税的方式,控制化工业生产过程中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的过度排放,从而实现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对于废弃污染物进行回收,我们将给予合理的税收优惠,以实现废弃物循环优化和产品的再回收等等。

5.5 建立废弃物回收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回收渠道,如废纸、塑料、玻璃、钢铁等;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产品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回收渠道。通过建立类似具有促进利用价值或污染损害大的废弃物回收的制度,可以实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标。

5.6 建立资源环境价格体制

完善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必须包括环境资源本身的价格成本以及环境服务价格、人工产品环境价格三个方面,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环境产品价格的特征,来确定其价格实现的途径。例如对于休闲、旅游、高档商品房等具有享乐性意义产品的环境价格,可以通过测算生态环境补偿成本、环境质量维护成本,通过环境补偿税、环境清洁税、环境享用调节征收税。

5.7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积极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并根据不同产业企业的特点,建立企业环境影响挂牌制度,在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的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科学的环境动态监测制度,推进信息公开中介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陈之泉.人类呼唤:循环经济[J].广东经济,2002(2):11~16.

[3]诸大建,臧漫丹,朱 远.5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6[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5(6):21~25.

[4]戴备军.循环经济实用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冯之浚,张 伟,郭 强,等.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N].光明日报,2003(6).

[6]李惠明,王军锋.加强物质流分析和调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J].经济纵横,2006(2):41~45.

[7]曲格平.探索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J].产业与环境,2003(1):12~15.

[8]于丽英,冯之涣.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11~15.

[9]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0]吴季松.循环经济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