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0: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物流业 措施
一、金融危机下大连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1、负面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对各行业造成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中国主要的外贸出口国——欧美的经济逐渐萧条,对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据有关人员估计,2009行业外贸物流业务量下滑有30%以上,外围经济一萧条,各个行业的需求量随即减少,这也意味着进出口贸易量随之减少,下游的物流业必然受到冲击,大连物流业也不例外,负面影响有如下几个。
(1)客户支付风险。这类风险更多存在于运输合同纠纷中。因为国外客户迟延或无力履行贸易合同,发货人无法及时或根本收不到货款,为转嫁损失就以此为借口拖延或拒付运费。有的客户无法收到货款,丧失了支付能力,虽然可以拍卖货物抵偿运杂费或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益,但有时候并不能保证完全抵消债务。
(2)同行业务风险。作为国内传统的中小货代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低成本运营,抗风险的能力很低。在同行业务合作中,一旦遇到对方因坏账导致的经营困难或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权益就会受到损失。大多数货代公司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即使通过诉讼的方式,也无多少资产可供执行。因此,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损失扩大。
(3)其他风险。包括船公司倒闭的风险、内部管理风险、国家政策性风险、投资风险、租赁风险、意外事故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物流行业近期呈现出三大变化趋势,即需求疲软且客户要求改变、重塑物流服务内容;利润被进一步挤压且波动性增强,亟待成本优化;投资意愿升温,行业整合加速。这都将改变物流行业的竞争格局并影响业内企业的竞争方式。
2、大连口岸吞吐量仍保持增长
作为大连市政府指定的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大连口岸物流网掌握的数据颇具权威。该网站数据显示,国内大多数港口的口岸吞吐量从2008年7月便出现明显下滑,大连口岸的吞吐量则在10月突然跳水,11月及12月的外贸集装箱运输量持续了下滑趋势。集装箱堆场负责人表示,近期外贸出口的集装箱运输量约为2007同期的一半。据介绍,物流行业的企业经营成本已增长近四成,目前已有超过四成的物流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行内人士普遍预计这一轮严峻的时期可能会延续至2009年9月。
虽然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大连口岸的吞吐量的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只是增长率下降了,至少还在增长,但增长主要依赖于内贸。2009年1月至2月,大连港集团累计完成吞吐量3156.9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加3.7%,完成集装箱64万标准箱,保持了港口生产平稳增长的态势。
二、金融危机下大连物流业的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下,大连物流业应如何应对,成为摆在物流企业面前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赖于企业自身要不断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大环境和政策的支持。
1、适应需求,适当超前
尽管大连市发展现代物流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但经济面临低谷也正是我们从新调整、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的时候。我们要坚持适应需求,适当超前的方针,搞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大连航运中心建设和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一是抓好港口建设,重点抓好大窑湾集装箱三期工程,适时搞好大窑湾北岸和长兴岛的码头开发建设。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空运物流将会快速增长。因此,要搞好周水子国际机场的改扩工作,以适应近期航空运输快速增长的需要。二是抓好物流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保税港的政策功能,完善查验、中转、仓储、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保税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满足“一岛三湾”未来3亿吨吞吐总量、1000万TEU集装箱吞吐量的需要,积极筹划在大黑山以北辟建10平方公里左右的物流园区。要围绕大连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和企业的物流需求,抓紧建立具有大连特点和优势的专业物流中心,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物流分拨中心(如石化产品、粮食及加工品、水产品、钢材、木材、机电产品、建筑装修材料等)。要搞好联结陆港、贯通城乡的物流通道建设,建立健全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2、减少开支,缩减成本
为应对订单量的下滑,多数物流公司停止扩张计划,重新清理班车、航空线路,通过股东们的注资缓解资金压力,控制成本和限制规模成为最重要的“御寒”手段。然而控制成本以安全度过金融危机,不能以牺牲客户体验为代价。物流企业竞争的焦点早已从成本的竞争演变为满足顾客个性化的要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人力和各种资源消耗的同时让顾客体验到更快的物流处理速度和更强的物流处理能力,满足市场多变的需求,是物流行业竞争力的核心。
在整个产业链出现物流需求缩减的同时,物流行业应该更注重对用户体验的保护,其核心就是通过信息化合理调配资源,保障物流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必要的超额成本支出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因为控制成本而牺牲客户体验,则将导致物流业更大的失败。
3、增加融资渠道,加快资金回笼
增加融资渠道,不要等没钱时再去想办法,若资金有困难时,应该先转变思路。资金缺口小可以用信用卡去套现来暂时维持,资金缺口大则需要去找银行或增加投资者来实现。
减少应收款项、加大追款力度并注意客户的动态,非常时期非常小心。回款的状态关系到公司的正常运作,若有可能多做些回款速度快、利润低些的客户或产品也行,现金流决定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要有防范意识,对每单业务都要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防止风险的发生或者减少风险的发生。在公司内部,要加强对员工业务行为的规范,加强印章管理。对客户进行甄别,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对规模较小的制造型企业、贸易公司、中小规模的同行尽量不给账期。在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付款买单客户一定要事先声明,同意公司在提单释放前有权留置所有单据。
4、扩大内需,加强服务
关键字: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中国经济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无力偿付投资人贷款回购申请而破产,美国金融危机拉开了序幕。时隔两年之际,我们尝试着对此次金融危机逐本溯源,探求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启示,以便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积极探索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
一、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
(一)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
在美国,私人证券市场占GDP比重远远超过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主要得益于美国高度发达的金融创新(如资产证券化)水平。然而,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跨境金融交易成本下降,工业化国家资本本土偏好下降,工业化国家资本向海外投资的倾向增强,美国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大量非流动的、不可交易的资产变成了具有流动性的、可交易的资本市场投资工具,大大推动了美国私人债券市场的发展,MBS、ABS、CDO、CLO、CDS等金融产品成了投资热点。这些金融创新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某些高风险信用衍生产品,因其高收益特点而备受海外投资者青睐。于是,一个如此的资本链条逐渐形成:工业化国家通过生产投资活动不断地积累利润,终将导致资本过剩,过剩的资本受本性驱使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必然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借助其高度发达信用制度,美国通过资产证券化,创造出各种信用衍生工具,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于是,大量资本从发达工业化国家流入美国债券市场,跟美国国内的投机资本融合在一起,引起房地产投机过热,最终触发危机。可见,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和资本本性结合起来,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爆发全球金融危机。
(二)信用的过度扩张导致投机过热
银行等信用机构把借贷货币资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致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相对立的,不是单个的贷出者,而是作为所有贷出者代表的银行机构。这样,一方面银行机构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为整个商业界而借款,他们也把借入者集中起来,与所有贷出者相对立。因此,银行等信用机构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银行本身受预期高额利润的吸引,从事投机业务,用吸收来的存款购买大量风险高的债券和股票。银行用客户的资金从事投机业务,自然不像用自己的钱投资那么小心谨慎,那么力求稳妥。银行家尤其倾心于风险高、回报率高的投机行为。一旦投机成功,他们将大赚一笔;即使投资失败,损失的也是客户。这为此次金融危机埋下伏笔。一旦作为金融产品(债券或股票)的基础产品出现问题,金融危机便自然而然的爆发了。
(三)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
随着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金融机构之间趋向混业经营,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差别渐渐消失,权责不甚明确,不同抵押贷款人所受的监管程度相去甚远:美国商业银行受制于央行的严格监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却免于央行的严格监管。于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便在不必向公众披露交易信息买下大量收益率高的资产(如房地产、土地等),而对资产的质量却不管不顾。然而,公众却对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情况往往一无所知。为了获得高额回报,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无视风险,疯狂收购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次级债券。因偏好高收益和高风险的债券,同时,对冲基金疯狂吃进次级债。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加之对非存款金融机构监管的缺失,经济人的贪欲膨胀,受人性盲目乐观和从众心理驱使,抵押贷款市场和资本市场掀起了投机赌博狂潮。随着次级抵押贷款违约数量的增多,要求抵押贷款公司回购贷款的申请越来越多,抵押贷款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回购贷款,不得不破产清算,金融危机便随之爆发。
二、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一向比较严格,虽然一些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债产品,但是投资金额占总资产的比重很小,不会对公司的整体运营产生重大影响,投资损失在可容忍的限度之内。因此,可以说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并不十分明显。此外,美元贬值给中国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由于中国的海外资产大部分都使用美元计价,美元汇率的升降直接影响我国海外资产的价值。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地位仍然没有动摇,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保留美元,以防外部经济冲击仍然是必要的。
(二)间接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方面。中国沿海一些省份有不少出口企业倒闭,造成一些人失业,同时由于受到危机预期等因素影响,中国股市出现暴跌。根据海关总署统计表明,今年1-8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197亿美元,增长13.3%,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而在广东,对美出口走软的趋势更为明显,广州海关统计报告,今年1-7月,广东对美出口同比增6.3%,增速与去年同期比回落7.5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出现负增长,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5.1%、12.4%和4%。中国沿海地区的大量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很多企业迁移至越南等人力资本更加低廉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9日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同比、环比均明显回落。出口企业云集的东部地区景气指数下跌最严重。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8.1、131.7和126.8,比二季度回落11.7、6.0和5.5点;与上年同期比,回落幅度在10―20点之间。
另外,受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自2007年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这也使得困境中的出口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融资越来越困难,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使得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实现经济的“硬着陆”。
三、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实行审时度势的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可以减少各种金融不稳定因素出现的概率,而脆弱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管理体制容易使一国出现金融危机。因此,保持宏观经济基础的稳定是金融体系改革的基础。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一直保持双顺差,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中国汇率制度在趋向浮动利率制度转变时,人民币也在逐步升值,即是要减轻人民币升值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如果当前中国政府侧重于单纯地采用人民币升值来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解决贸易顺差过大问题,一旦人民币实现了大幅升值,并且得不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持,那么国际资本就会大量流出,人民币汇率走势就会出现逆转,就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因此需要从国家宏观经济基本面着手,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衡量金融体系健康稳定的宏观审慎指标包括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当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时,经济“繁荣一衰退”的反复会造成金融部门发展的不稳定,而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会破坏制定商业计划和进行可靠的信用评估所依赖的信息基础;除了经济增长、对外贸易条件、通货膨胀率等宏观指标要求外,当法律不健全、腐败盛行、造成效率低下、强制执行合同的机制无效时,金融自由化对银行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特别突出。从国际上看,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薄弱就是造成墨西哥银行危机的根本原因。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健康,但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过热和局部地区、行业的经济泡沫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应该是下一步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除此以外,中国有关政策的完备和有效性、经济主体的行为合法性以及腐败与官僚问题等,对于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有重要影响。
(二)加强金融主体内部控制
对于银行而言,应当通过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增强其防范风险的能力,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内控薄弱是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最近几年中国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并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尝试。例如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通过外资银行和投资者购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即利用外资银行成熟的内部控制经验来完善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企业应变革现行发展模式,实现“两条腿”走路
相对于西方等其他国家而言,我国企业当前是一个对外贸过度依赖的国家。在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下,这种状况使我国企业发展具有极大的风险,这次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生存现状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正是所谓“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于美国,拖累的却是中国经济”,这句话不仅反映了我国市场主体的不成熟,更表明我国企业对外贸的过度依赖性。因此,我国企业应当以这次危机为教训和契机,在传统的依赖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国内市场,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所谓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借贷资本对超额利润的无限追求与资本有限增殖能力之间矛盾的激化。当宏观经济下滑,房价下跌,利率上升时,一方面借款人的还款额突然增加造成部分借款人违约,贷款人陷入坏账危机,另一方面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证券预期收入的现值因利率上升而下降,导致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最终引发计算货币和实体货币的矛盾,支付危机爆发。然而,对于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对外开放的中国,资本账户交易额相对小,即使在新兴市场中,中国资本账户交易额也处在较低水平。因此,此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仅在商品出口方面受挫。但是,作为新兴市场化国家,中国必须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教训,审时度势,稳步推进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廖子光,金融战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2]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11期
[3]李俊、王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2008年第8期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浙江省来说,中小企业已达 100 多万家,占全省工业企业的 99% 以上,中小企业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探讨贸易自由化、出口等因素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出口;浙江中小企业
1.导论
论文旨在研究贸易自由化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贸易自由化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贸易自由化的出现使得这三者从无到有,政府和企业对这三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因此本文主要从技术性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与金融风险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2.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与浙江中小企业成长
在进出口贸易变化的进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策略已成为各国主要手段。浙江作为沿海省之一,拥有4万多家贸易出口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生存与成长及其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作用深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2.1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浙江省出口发展现状。浙江经济发展总体呈递增趋势,但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存在差异,一般都在着力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并且保护国内产业发展。
对2005―2010年美国和日本对浙江省出口型企业产品的扣留次数与进出口总额的统计。
2.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在贸易保护主义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复提高,这必然对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峻的挑战,但凡事总有两面性,它也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
2.2.1积极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迈入进口国市场的门槛升高,如果想达到进口国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想建立技术贸易壁垒来赢得超额利益,那么企业就得对技术创新始终保持着投入与较高的敏感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浙江中小企业不仅需要跟同产品的供应商竞争,还要跟国外的企业竞争。
2.2.2消极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中小企业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增加。如果浙江中小企业克服不了技术问题,就算企业采用转移目标市场的方法来回避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只能是暂时渡过难关。
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可能会损害出口企业的形象。
2.3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对策。尽管推行贸易自由化、降低技术性壁垒是我们所倡导和渴求的,但在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壁垒越来越高,并且可能将长期存在。为使我们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冲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2.3.1浙江中小企业的应对措施。企业应该分析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关原则。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浙江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浙江中小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的权利,但是知道什么是“TBT”协定、“TBT”协定有何特点的中小企业屈指可数。企业不但要增强自身实力,还要充分了解并合理规避WTO的相关规则。企业应该互相团结,整合产业集群。
2.3.2浙江省政府的应对措施。首先,政府应该把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保护措施上升到建设层面。紧接着,政府应该加快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保护体系,重点关注食品安全和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省产业的影响。最后,加快建立扶持受损产业基金制度对于我省来说非常的必要。产业受损后,贸易救济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损害,有时还会出现“大投资,低回报”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当产业获得扶持受损产业基金的帮助时,产业才有可能恢复发展和提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金融危机、出口与浙江中小企业成长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规模与总量发生了大幅度的缩减,往往会伴随着企业倒闭现象,失业率大幅提高,社会普遍出现经济萧条,有时甚至会出现社会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浙江中小企业多以出口型为主,因此,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定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3.1金融危机与浙江省出口发展现状
综合近十年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轨迹,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08和09年,出口型企业经济比重处于最低,可以看出出口型企业相对于内销型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大。
通过对2005-2010年浙江省出口型企业进出口总额的统计,结果见图一。
图一2005-2010年浙江省出口型企业进出口总额情况
图一内的数据是从2005和2010年的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选取,并经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后获得的。由此可见,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浙江省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明显呈下降趋势。在2010和2011年,浙江出口型企业的经济比重呈现回升的趋势,从侧面反映出了浙江省企业正在适应金融危机进而走出金融危机的冲击。
3.2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对策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自由化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金融风险,因此,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风险,促进企业成长显得至关重要。
3.2.1浙江中小企业的应对措施。企业融资有许多方式,包括自我累计、企业间拆借、向金融机构贷款和其他一些祖代融资等方式。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容易降低纳税,比采用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自我累计等方法的税收负担轻。中小企业也可以寻找信誉好的几家同行,与之结成联盟,互帮互助,优势互补。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就可以专注于改善优势产品的效率与质量,实现成本最低化,避免了什么都做但是什么都不精的弊端。
3.2.2浙江省政府的应对措施。首先,浙江政府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金融体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其次,政府可以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从而了解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以此来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督并且增强对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需要记住的是,对于预警指标的设计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这样就更利于对金融运行的监督。
4.结论
研究结果如下:贸易保护主义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业成长弊大于利,推行贸易自由化更有助于促进出口与企业成长;人民币升值等汇率波动对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显著,实行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制,是其实现长远利益的有效保障;实施贸易自由化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对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业成长的负面影响显著,克服金融危机而带来出口的增加,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淑艳、刘羽萌,企业国际化成长理论发展研究――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1、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企业亏损严重,出口压力加大。随着全球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引发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国际原油价格由2008年7月份的每桶147美元降至当前的每桶66美元,对进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随着铜材、原材料聚乙烯及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企业大量库存原材料及产成品亏损严重,企业成本增加,出口压力加大。
2、国际经济实体实力削弱,出口货款不能及时回笼,企业资金匮乏,出口运转不畅。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影响的进一步加大,国外客户经济实力受到削弱,延长付款期限,对外贸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改变贸易方式,由原来的提前预付部分货款改为货到后付款;(2)延长付款时限,由原来的三个月之内付款改为半年或更长时间,导致部分企业出口资金紧张,出口业务无法正常运转,部分定单无法落单,出口总量不断减少。
3、国际经济实体诚信受到质疑。企业出口风险加大。由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客户诚信度受到质疑,企业出口风险加大。部分出口产品,货到港口后由于国际市场发生变化及客户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客户寻找借口拒付货款,导致出口企业损失严重。
4、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企业出口难度加大。随着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贸易萎缩,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加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1)提高出口产品标准,对出口产品质量要求更加严格,稍有不符即进行压价或拒付货款;(2)扩大出口产品检验范围,增加企业出口难度。如一些企业出口的睡衣套、童装等以前不需商检,从09年起纳入法检商品范围;(3)提高进口产品关税,加大企业出口成本。如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提高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导致外贸企业出口到该国的各类管材成本加大,增加了企业出口难度,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按照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判断,这次危机可能是“百年一遇”的,并且大有波及全球之势。对于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从短期来看,政府应该出来“救市”,但从长远来说,外贸企业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整个社会、政府要采取得力的措施来帮助企业转变他们的增长方式,提高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升值。”这就是要求广大的外贸企业应积极创新管理。
二、外贸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对国际金融危机,外贸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是:保市场,支持企业扩大营销,抢占市场,保持占有率;保运转,保持企业资金链不断,工厂不停产;保稳定,保持员工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增加战胜危机的信心,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在今后一段时期,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1、加大外贸形势研究力度,及时解决外贸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结合实际,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动态,强化预测预警工作,高度关注业务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化和市场走势,特别是服装、面料、建材、钢材等对外贸影响较大的重点产品的跟踪,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努力化解不利影响。
2、外贸企业要加强技术改造,加大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加快产业升级。金融危机虽给中国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也提供了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机会。外贸企业要培育自己的品牌,进行产品转型升级,为应对危机作好准备。当前,随着国家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将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面对国家政策支持,中国出口企业要思考如何通过转变经营思路,来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寻找新的出路。企业要度过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就是你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领先的技术,优质的服务,用自己的信誉、诚信来赢得这市场。通过技术创新,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档次的产品,使经销商和客户都乐意接受我们的产品。金融危机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企业可以把眼光更多地转向新兴经济体,开拓新兴的市场,如非洲、南美、南亚等地市场。
3、加大外贸资金筹措力度,协调解决外贸运行中的资金问题。今后一段时期,按照国家“创造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的方针,各级政府会继续加大对外贸企业资金筹措的力度,解决企业出口资金严重匮乏的问题。外贸企业要加大与各商业银行联系,积极向银行推荐优势项目,争取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企业要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平台,积极争取出口资金。
[关键词] 国别风险;贸易;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6-0022-02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经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面临新的风险变化,本文就各类风险进行具体分析。
一、国家风险加大
(一)国家风险国别表现
国家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由国家行为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传统的国家风险主要包括战争、汇兑限制和政府违约等。近年来由全球性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以及社会冲突、恐怖事件和贸易摩擦等引发的国家风险对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日益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已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特别是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不散,信用风险不断暴露,各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负担显著上升;中东北非局势持续动荡,国际政局走势的不确定性有增无减;国际金融稳定性趋弱,市场风险不断加大;全球贸易增速回落,国家风险日益凸显,企业避险需求不断攀升。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公布的2011年国家风险报告来看:
北美地区贸易摩擦日渐增多。随着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报损案件总量和金额出现回升迹象,小规模买家的逃匿和非法停业情况明显增多。
欧洲地区债务危机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等国的国家风险加剧。
亚洲地区国家风险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日本、蒙古、巴基斯坦、泰国、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也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国家风险值得关注。
非洲地区政局稳定性明显下降,政治风险凸显。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北非国家,以及安哥拉、尼日利亚、刚果(金)和津巴布韦等国的国家风险提高。
拉丁美洲地区风险有所缓和,需关注各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措施。需重点关注委内瑞拉、阿根廷、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古巴等国的国家风险。
(二)国家风险对我国外贸易坏账率影响分析
欧美发达国家表现出经济增长滑坡走向,中小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购买力下降。居民紧缩消费支出,政府财政赤字庞大,对外支付能力及对本国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下降等因素是导致贸易违约和坏账率上升的直接根源。
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为5%,达300亿美元,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企业在出口收汇环节的违约率比2004年增加了189%,而近年来的情况仍未有改观,我国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放账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50天,在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对我国原本就资金紧张的外贸企业来讲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外国进口商的坏账比例明显增加,例如中国对美出口坏账率在2008年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增长了2~3倍,正常年份坏账率约为1%,而2008年的坏账率高达3.3%,且有不断升高趋势。这意味着在2011年中国出口贸易按1.8万亿美元规模估算就有近千亿美元的坏账损失发生。
(三)应对措施
在新形势下,我国应主动防患风险于未然,事前采取措施规避国家风险,预先掌握风险的变化与发展方向,以便转移并分散风险,将构建并不断完善出口经营风险防避机制作为避险重心。首先要做好出口前的市场风险调研;直接在合同中加入保护性条款措施。同时实施出口经营中的配套防护措施,特别是针对大宗商品和投资项目必须采取出口信用保险措施,事先筹划保险费用成本。这种涉外保险与出口信贷、担保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常用的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进出口,集促销、信贷、融资与灵活贸易方式四位于一体,以国家信用保障商业和银行信用利益的重要外贸政策。同时亦可采用国际保付,这是当代金融业专门为以托收和赊销等商业信用与融资方式作为促销手段而量身定做的一种综合性的金融信用服务,顺应了非信用证结算方式扩大化的发展趋势。利用这项服务,卖方因此可以毫无顾虑地向买方提供有条件的商业信用与融资,如托收或赊销,从而增强了卖方巩固原有市场、提高在新市场的竞争能力,卖方可将应收账款无追索权地卖给银行或专业保理公司,从而迅速地将远期债权转变为现汇收入,既加速了资金周转,又消除了汇率变动、商业信用与融资等多重风险。由于出口销售与结算独立分离,卖方可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到出口经营与发展中去。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收付结算期限在半年之内的一般物品的出口。而金额较大,融资期限较长(一般为1~5年)的资本性质货物出口可采用国际包买票据服务,有效降低或避免经贸活动中的坏账风险。对于增加的保费成本,相比一旦产生大额坏账损失和减少的利润,显然利大于弊。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一)贸易保护主义使贸易摩擦加剧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世界制造中心”,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组织产生双边或多边的摩擦。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贸易摩擦形势空前严峻。根据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与金额均创历史最高。仅2009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3起,其中反倾销67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此外,中国还遭遇美国337调查6起,涉案总金额约120亿美元。而且,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和轮胎等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贸易摩擦不仅恶化了我国的出口环境,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我国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大量人员就业,对我国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二)应对措施
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需要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认真研究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预警,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
深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被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风险,减少贸易摩擦。不仅要扩大商品、服务出口,也要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今后,大部分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将与我国互为主要进出口市场。要鼓励企业到海外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的国家去投资设厂。要选择净出口额大、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受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产业及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引导这类企业走出去实现市场内部化,并在市场内部化的过程中,掌握科技的最新动态,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同时选择一些在国内即将淘汰,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定生存空间的产业,以及独具民族特色,可以对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产业。这既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还可以将一些国内销售市场已超饱和的如机械加工、机电等部门的企业转向海外,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三、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显现
(一)全球面临通货膨胀威胁
现阶段所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实质上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与发展,是一次债务危机的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初期,债务危机主要体现在金融衍生品危机。第二个阶段,即现阶段的经济危机,债务危机主要体现在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较第一阶段更为严重。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经济衰退,甚至出现经济大萧条。
由于一些国家已长期债台高筑,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货币流动性,又有一些国家纷纷采取大规模“救市”,使全球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的威胁。
目前,货币市场货币存量充足。在一些国家与企业捉襟见肘、无力还贷的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却坐拥巨额资金,只是因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不稳定背景下,其缺乏投资对象与投资信心。他们一旦发现投资机会,资金就会趋利而来,之前进入我国的大量“热钱”就是实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银行的准备金是2008年8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17倍。由此可见,各国实际是“干柴遍地”,暗流涌动。随着更多救市措施的出台,世界经济显露复苏势头,大量资金将“浮出水面”,势必推高商品、资本等几乎所有领域的价格水平,达到甚至越过历史最高点。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并非主导价格变化的惟一因素,其背后往往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庞大金融资本透过国际期货市场人为地掌控价格趋势。
(二)应对措施
今后仍然是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是一个资源不可复制、货币可以大量发行的时代。虽然目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行情短期回落,但无法改变长期货紧价扬趋势。我国有关部门与企业应制订全球资源布局的长远战略,积极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稳定资源市场。还要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改进口原材料为进口成品。实现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综合多方面情况,应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降低出口依赖性以及近期“热钱”撤离的有利时机,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逐步降低到2万亿美元的合理水平。要利用有利时机,加大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输入性通胀影响,维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综上所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低迷,我国面临的不确定风险有增无减,我们应不断强化风险意识,研究新的应对策略,将各种风险降至最低,使我国不但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更能充分抵抗风险,成为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应对措施
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步加深,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突如其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如何应对这种国际经济冲击。并且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世界各国,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危机的冲击。我们从这次危机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意识到这次危机的规模和程度。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直面这次危机,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安然渡过这次危机。
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塑造,而对在市场经济中份额较小的中小企业则关注太少。但是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和活跃市场竞争方面的作用越发明显。金融危机之后,在寻求经济复苏的道路上,更多的目光开始投向中小企业。
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的活跃程度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美国,注册一个企业手续简单、快速,可以非常容易地拥有个人的公司。而我国注册公司的手续相对麻烦,对资金和场地的要求限制了广大创业者的热情。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常态,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首先,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逐渐改变的政策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丰富了市场经济竞争主体,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结构的完善。同时,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这种促进作用愈发明显。根据最新的资料,中小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维持在高位增长,每年30%左右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总的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中小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解决我国过剩劳动力问题。众所周知,我国人口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需要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集中妥善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基础。据资料分析,中小企业吸收接纳劳动力的能力要明显大于大企业。同样的资金投入,有些地区的差距可以达到4倍甚至更多。因此,注重中小企业发展,调整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合理,对促进我国劳动就业影响重大。另外,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中小企业对我国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吸收,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人口红利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作用。
再次,中小企业活跃市场竞争,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社会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涉及我们的衣食住行。从产品消费结构分类来看,大企业生产多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例如车辆、家电等,而中小企业更多的侧重于快速消费品,例如衣帽、生活用品等。但是这两者之间在某些领域存在交叉,例如食品领域。中小企业的存在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竞争,保证市场活力,避免少数大公司对市场的垄断。另外,中小企业的存在对大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有利于消费者享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二、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次金融危机,已经对全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各国经济衰退明显。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爆发,加大了危机的不利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复苏遥遥无期。2012年,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在低位徘徊,美国全年GDP增长率达到2.3%,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为0.9%,法国为0.2%,日本政府虽然受巨额债务的影响,但是通过政府的不断努力,经济增长率从-0.6%变为了2.0%。市场的低迷,直接影响到了消费需求。
首先,致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我国的中小企业多半资产规模都不大,在抵押贷款中不具优势。并且由于企业发展速度低,企业销售额的增加有限。正是由于这些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严格。企业在需要资金流转时,往往需要长达几个月的审批期。而由于资金流转的压力,中小企业可能等不到银行的贷款。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的销售报表更加难看,银行担心贷给中小企业的款项成为呆账烂账,更加对企业“惧贷惜贷”。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但是良好的初衷未能落到实际。传统渠道融资仍然对中小企业大门紧闭。
其次,致使中小企业投资能力下降。国内中小企业在这次金融灾难中步履维艰,资金链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资金回笼慢、资金链紧张、融资不畅等。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实际运转,还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信贷规模中所占比重很小,不同于大型企业,他们既得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优待,又得不到政策的适当倾斜。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中小企业是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到压力最大的群体。
再次,致使中小企业国内销售业绩惨淡。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受影响最弱,但是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同样显著。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下降。经济危机之后,企业倒闭,失业增加。即使是依然在职的人员,其收入也有所下降。根据凯恩斯的乘数效应,居民必然会削减消费支出,从而造成消费陷入低迷。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预期,恶化了其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居民不但会压缩对收入增长有较大弹性的奢侈品消费,同时也会减少以良好收入预期为基础的信用消费。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居民消费意愿的抑制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居民消费的下降,直接致使中小企业国内销售业绩的惨淡。
三、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面对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最大的缺陷是技术创新不足。在和大型国企的比较后,这种不足更加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面对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中小企业更强的活力,顶住经济危机的冲击。
首先,企业要深挖市场盲点,做大做强企业。所谓市场盲点即市场的空白点,在这里指中小企业应善于寻找市场中出现供小于求的商品。在金融危机的袭扰下,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在不断下滑,大部分商品都供大于求。很多企业都在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企业产品细分化、企业战略体系化和企业发展清晰化。
其次,企业要开展多层次营销,做强企业销售。在企业中,生产和销售是关系企业存亡的关键。高效的生产是打造企业利润的基础。而销售是企业实现资金回笼,继续扩大生产的根本。面对金融危机下不利的市场环境,企业应该在销售上多下功夫。中小企业首先要理顺企业的营销网络和渠道,提高产品渠道流通效率。其次要强化销售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再次要注重发展电子商务在销售中占的币种。只有把集中的资源去突破市场的薄弱环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市场经济越来越活跃。作为非公有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多。国家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显著变化。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对于金融领域,各个银行根据自身特点也制定出了服务中小企业的措施。例如民生银行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同时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咨询服务。这对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作用明显。在金融危机面前,各种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都只有一个目的,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困境。但是政府需要继续做好的是把这种优惠落到实处,让中小企业从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
面对国际经济危机,我们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基础,认真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理性的态度接受危机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同时又能自信地把握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入手,切实把危机对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对于现有的中小企业来讲,要能充分把握和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自我调整。重新架构企业的组织、管理和生产结构,做好企业整顿,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也要利用市场需求小的特点,做好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要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
参考文献
[1]廖晖.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
[2]马静婷.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8).
[3]徐莉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应对融资困境的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关键词] 浙江省 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
2009年对全球来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国内的中小企业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打击,今年上半年,虽然宏观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但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仍然不容乐观。对此,广大的中小企业该如何更好地应对和生存?本文以浙江省中小企业为例,探讨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一些应对措施。
一、金融危机给浙江中小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2009年金融危机继续在全球蔓延,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出口难度增大。据海关统计,今年1至10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755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9.9%。其中出口9573.6亿美元,下降20.5%;进口7981.3亿美元,下降19%。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92.3亿美元,减少27.2%。由于欧盟、美国两大重要经济实体需求疲软,我国产品出口压力大,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难度增大。
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出口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玩具、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低,抗风险能力较弱。据海关统计,今年1至10月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879亿美元,下降10.9%;纺织纱线及织物出口483.9亿美元,下降12.9%;鞋类出口230.5亿美元,下降6%;塑料制品出口114.8亿美元,下降8.4%;箱包出口102亿美元,下降10.2%;玩具出口65.2亿美元,下降11.3%。因此这场金融危机给浙江中小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压力。
二、浙江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应对措施
1.充分利用地方政策的支持
为帮扶浙江民营企业脱贫解困、过个暖冬,浙江省工商局从2009年1月1日起,推出特殊时期扶持民营企业的特殊政策,这项名为“新经济政策”的《关于促进全省民营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强化登记管理服务意识,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是帮助企业减轻负担的具体措施,开通绿色通道,推行网上登记和年检,免除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相关主体免于工商登记。在登记费用方面,对已经在执行的各项减免措施,在特殊时期进一步加以强调和重申,严明纪律,严格禁止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搭车收费等行为。广大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应对难关。
2.合理解决融资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普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严重危及企业生存的问题。因此,广大中小企业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融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一个是间接融资,二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三是民间融资。
在现有的融资制度安排下,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在融资的平台上进行竞争,必然处于劣势。银行要追求盈利最大化,风险大、数量多、资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想客户。小银行做小业务,大银行做大业务,要解决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服务问题,就要靠民营的小金融机构。小银行对小企业进行贷款,最大的优势就是小银行了解在这个区域里面小企业的信誉,这样尽管没有什么抵押物,但小银行有把握把风险降到最低。在浙江,也存在类似的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小银行,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绩效。如浙江泰隆银行、义乌稠州银行等,这些专门的地方政府性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并对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其他金融服务,来扶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把民资引入生产领域。由于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健全,浙江中小企业缺钱的矛盾仍非常突出。其实浙江不缺钱,一方面中小企业缺资金,求钱若渴,但是老百姓却是有钱没地方投。因此,广大中小企业要建立良好的信誉,想法设法把民间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通过一定的形式变成资本,既让投资者能够得到满意的回报,又让自己的企业拥有充分的资金。
3.充分利用电子商务
近日,国内一家第三方咨询机构调研发现,电子商务具有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缩短汇款时间、扩大销售范围等特点,能有效地提升网商(个人及中小企业)竞争力,使用电子商务的线上中小企业在去年全球经济危机下的存活率要高出传统线下企业五倍。
这家咨询机构还称,在经营信心指数方面,65%线上中小企业有信心和能力度过经济难关;而线下企业还不足10%。此外,30%的企业认为,应用电子商务后取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53%的企业认为有提升作用。
有专家表示,出口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外需减弱、人民币升值等综合因素影响下,面临很大经营压力,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能够带给企业准确的信息,从而让企业在危机中找到机遇。目前80%以上的网商都能从网络中获益,生存变得更加容易,电子商务为企业带来了切实的益处。经调研发现,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前后的变化中,67%的企业认为合作伙伴增多,业务渠道更宽;58%的企业客户增多、销售额增加,56%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在良性循环中网商整体水平日益提高。
随着中国中小企业加入电子商务,并在未来几年内保持稳定的增长,中小企业采用电子商务应对经济危机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李东艳: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J].北方经济,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