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发展的趋势

乡村发展的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5 16:30: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村发展的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发展的趋势

篇(1)

【关键词】:多维角度;中国低碳乡村;产业发展;策略

乡村产业结构的主要推动力是农业生产总量和劳务输出总量,其中,种植业过程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是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而导致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是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经济的增长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逐渐凸显出产业趋势与中国低碳乡村发展之间的相互劣势。因此,要想实现生态型与低碳型乡村发展并存,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低碳乡村发展的趋势,建立健全的发展模式体系,从碳能源的排放角度对低碳乡村的发展方向进行诠释,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环境文化等等多种层面实施乡村低碳化的发展路径,以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生态领域,从而达到低碳乡村发展的高效目标。

1、现阶段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传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导向,而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的总量极高,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业人员的比例随之减少。例如,工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从事人员逐渐居多,由此可见,中国乡村产业的结构现状是,农业虽然依旧处于主导地位,但重要性已经处于下滑阶段,随着工业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明显较为劣势。而中国乡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又是多样且复杂的,所以,要结合各地区的气候特征、资源状况以及地理实际情况来决定产业发展类型,做到因地制宜的实际效果。

1.2产业趋势现状分析

中国乡村从事人员是直接体现中国乡村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乡村产业转型趋势的优势与劣势。从经济学软件可以分析出中国乡村从业人员的主要分布情况,同时反应乡村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数据,按照比例预测发展趋势的上升与下滑状态。例如,根据各个乡村产业转型趋势,可根据地区间的差异,包括环境、气候、资源、地理等,选择合理且科学的产业转型路线,实施正确的产业基地,使产业类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并长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2、 产业结构对低碳乡村的影响

乡村在生产碳排放的基础上取决于乡村产业的类型,而产业结构又是决定低碳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农村在生活中达到碳排放量极低的效果,对低碳乡村来讲,产业结构至关重要,不但直接体现碳生产排放时的污染现象,同时间接体现节能减排的作用。任何行业都需要不断的提升内在空间,无论在生产上或者质量上都要逐步提升,才能长期立足于趋势的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的要求下,必须做到符合时代需求,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方可实现社会与经济同时发展的共同目标,也可以实现社会与生态并存的友好关系。现阶段,随着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效果,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产业转型的初期,工业及农业等高污染产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碳排放与环境污染的不规则现象,不仅对环境本身造成影响,同时危害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要加强各行业间的低碳环保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保o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创造更好更安全的和谐居所。

3、 多维角度的中国乡村发展产业策略

3.1确定低碳乡村发展路线

首先,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先完善发展路线,对其遇到的问题实施整体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时改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产生,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的高效发展,为乡村低碳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勘察当地实际情况,核实地区资源现状,对其优势选择正确的产业方向,使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来满足该产业的价值。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于在市场上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同时体现于是否带动当地经济效益,并解决多数居民的就业问题,使从业者收入得到提高,并提升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使大部分人都能从中受益。因此,要想把低碳乡村发展落到实处,需要着重分析发展方向,完善发展路线,以保证这一战略高效完成。

3.2做好低碳乡村发展的调研工作

针对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不同地区的独特资源来巩固低碳乡村发展的实力。例如,对于乡村设立旅游景点时,可引进其他地区景点的独具特色,其目的是创造更完美的旅游项目,为满足人类的需求打造更为理想的公共场所。当然,在引进新型产品时,需要审核当地环境以及地势的条件是否满足新项目的采用,在保护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开发实用且安全的产业来促进低碳乡村的发展。由于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资本投入,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性策略,做好相关的调研工作,确保引进的产业与区域相符合,做到真正互补的同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而相关政府也要做好监督工作,使生态与经济友好并存,从而逐步实现低碳化乡村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乡村发展需要综合协调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使其各大要素共同达标,以保持生态平衡,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要以人类的健康为主,以多种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低碳乡村更好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彬如,韦{兰。关于低碳乡村内涵与外延的研究[J].甘肃金融,2013(9):12-15。

[2]牛立业,赵永峰,孙小平,等。新农村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532-535。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乡村旅游;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91-03

Thoughts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SUO Sheng-an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The conversion of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had raised higher requirement as well as rare ch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necessity of converting development way of rural tourism was demonstrated. Meanwhile, the key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promotion, betwee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between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between standardized service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should be correctly handled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Key words: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rural tourism;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产品类型日趋丰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持续提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重心,这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1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发展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2]。因此,惟有转变发展方式,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才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是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乡村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拉动了广大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后劲。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整体而言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要适应我国旅游业以数量型和速度型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质量型和效益型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既要大力发展大众化的农家乐旅游,又要积极开发乡村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既要追求数量规模扩张,也要注重提高素质效率。

1.3 是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趋势的需要

1998年,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式经济时代来临》一文中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经济,就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3]。旅游活动是一种寻求差异文化和体验异地风情的大众精神休闲行为。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愉悦体验,这是旅游本质的规定[4]。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困难和挑战。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呈现出旅游环境注重原生性、旅游氛围注重休闲性、旅游活动注重参与性、旅游服务注重个性化等多元趋势。惟有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乡村旅游才能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消费趋势,从而获得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篇(3)

论文摘要阐述了当前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问题,针对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总结出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的土地,凡是空闲的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3.2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化;产品完整性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要求也随之上涨,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璀璨的文明留下了诸多的文化瑰宝,这就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世界旅游组织于2011年对旅游行业的调研显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旅游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炙手可热的顶级产业之一,其吸金量已经超过了石油甚至军火,成为新时期推动各个国家发展的直接动力。就当前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步入市场化奠定好了发展基础,而近期作为大型亲子栏目而出现的《爸爸去哪儿》更是将中国各地的乡村美景及人文景观推上了市场化、品牌化的历史舞台,成为当前旅游行业炙手可热的热门旅游产品之一。

一、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表现

乡村旅游产品的兴起并不是偶然,就江苏省来说到2010年年底,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就已经步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全省的农业旅游示范区域达到99家,其中苏州占有比例最大为30家,依靠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而斧凿的乡村旅游产品在近些年的旅游风潮中为江苏省带来了不可估计的利润,而南京市的“打造绿都建设人文旅游文化城市”规划立足点更是为各种休闲农村、花木世界、生态园、风光带等乡村旅游产品的创建提供了滋养的土壤。仅就南通市近两年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来看,从2010年的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到2013年的10个国家A级旅游示范区域、4个3A级旅游景区、5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乡村旅游项目等,从此点来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前景非常乐观。

二、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表现

市场是检验产品效益的试金石,随着消费者对乡村旅游产品选择率的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自身的机构也逐步向多层次化方向发展,就当前的层次机构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已经从包含乡村文化、乡村田园、自然生态等的观光消费过渡到了一乡村民俗风情文化体验、乡村养生保健、乡村休闲旅游度假等为主的提升层次,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包含乡村商务会议、乡村探险、乡村体育综合训练、乡村休闲式度假等为核心价值点的特级旅游服务方向。乡村旅游产品的雏形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而存在的基础猎奇层次的产品开发,如农家乐、渔家观光园等,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才会出现的基于养生和对文化风情享受而出现的升级产品,如度假村、休闲农庄等,以及对特级旅游产品的开发时出现的主题庄园、乡村商务会所等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

从单纯的自然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的体验旅游到多种资源整合并举的度假探险式专业层次的特色旅游,很明显消费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逐渐提升的服务需要以及各行各业对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层级改革的需求,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趋势日渐明晰,随之而来的市场激烈竞争化模式下,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改革和品牌化发展及未来的多效并举整合营销,也将伴随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地区对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而接踵而至。

三、解析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趋向

(一)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化的趋向土壤

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乡村当前的村野资源为基础,利用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来吸引消费者,而消费者的主体多为城市或者城镇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则成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推广的最好宣传口号,从这点来看,可以说对于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从体验入手进行回忆型和自然型消费,并享受相应的服务,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来看,近些年来服务经济模式的转变和旅游产业的升级所带来的旅游者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观念都随之进行了改变,相对于旅游购物需求来说,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融入需求更为强烈。因此,相对于当前旅游业中出现的各类历史人文景观和文化古迹来说,这种自助式生活共融的参与体验则更符合当前旅游行业消费者对心灵疏导和压力释放的需要。

(二)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化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就当前乡村旅游产品的架构和相关服务来看,以体验和参与为消费切入点的乡村旅游产品对消费者心态的把握和分析虽然已经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普遍需求,也相当于符合了市场需要,但是从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尽管乡村旅游产品以市场化为发展重点,如取原汁原味的农家产品和环境,建立多种帮助旅游者可以在乡村环境中体验乡村生活的项目,如采摘等,但是从总体来看,依然无法摆脱市场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同质化、产品开发落后、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需求无法同步等问题,尽管乡村旅游产品对自身的定位非常明确,按照不同的消费者层次,主题分明地构建了不同的消费产品,并按照产品包装和宣传的正常需要进行推广,但其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时所存在的完整性缺失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如垂钓项目在乡村旅游产品中多有体现,但是其他的捕鱼方式却尚未被普及和推广,此问题的出现极其不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发展,更不利于某乡村旅游产品从与其他同类项目的区隔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篇(5)

关键词:村镇绿化意义趋势 绿化方向

村镇绿化工作,不仅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并且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村镇绿化主要指乡镇、村庄群众聚居生活区域的绿化和经营活动集中场所的绿化。大力提倡绿化示范村建设,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的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村镇绿化的意义

1、美化环境丰富生活

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要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同步,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以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程度为前提约束条件,农村人口的逐渐聚集将扩大城镇的规模,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居住环境,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村镇绿化为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环境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美化绿化农民家园,为农村人口提供一个舒适的劳动、生活环境。

2、改善生态增进健康

绿化具有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环境、保持水土等多方面的作用,也是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必要内容。村镇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区域、村镇的精神面貌与发展成就,也是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沿阵地。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积累财富增加收入

村镇绿化建设应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最近几年,农村发展竹林、经济林、苗木比较普遍。利用荒山、荒地、荒坡种竹林、经济林、苗木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绿化了荒山、荒坡、荒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起到了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除此以外,在庭院中种植花木、蔬菜,养植盆花也是绿化美化庭院的重要手段。

二、 村镇绿化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和模式

1、村镇绿化的特点和现状

广大农村的环境特点是以聚落形态为显著特征,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区域,自然环境占主体;村镇是人类发展和居住的重要区域,在欠发达地区,乡村人口仍是人口形态的重要构成。为此,应当从改善村镇人口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开始。但目前村镇绿化的特点和现状是:

⑴ 思想认识上不足。部分村镇干部和居民绿化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对村镇绿化不重视,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多数农民和部分乡、村干部认为,农村就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绿化可有可无。

⑵ 村镇绿化水平普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村镇绿化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目前,广大农村绿化率低,整体绿化水平不高。道路两旁主要以栽植行道树为主,绿化类型单一,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格局。除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和居民庭院绿化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绿化面积。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

⑶ 缺乏科学性,在绿化规划时,缺少专业技术,绿化的标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绿化规划缺少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能体现园林绿化的特色。

⑷ 缺乏管理。在一些村镇领导层中,对村镇绿化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普遍认为搞绿化投资期太长,见效慢。没有按照村镇的特点,进行总体规划,致使村镇绿化的整体水平低,质量差,与村镇其它建设不协调。

2、村镇绿化的总体趋势及模式

⑴ 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Ⅰ、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Ⅱ 、乡村景观化趋势

未来村镇绿化应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Ⅲ 、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些都在不断地改变或破坏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⑵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Ⅰ、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现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社会公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山、河、湖、林)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Ⅱ、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城市居民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驱车到离城市不远的乡村去体验农村恬静的生活,欣赏村庄的田园之美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时尚的休闲方式。这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创造优美的乡村环境成为这一趋势的主题。村镇绿化要与园林相结合,利用村镇原有的景观和资源,在园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创造出舒适优美的乡村园林环境。村镇绿化与生态旅游的相结合,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要,而且美化了农村环境,也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村镇绿化的几个方向性

村镇绿化建设应和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起来,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因地制宜

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配合各项景观打造,发展培植乡土树种,特有树种,并恰当的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

⑵错落有致

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在绿化上,做到因村制宜,体现特色,突出观赏性、艺术性,逐步形成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点、线、面相互衔接,高、中、低错落有致的绿化格局。

⑶ 内外结合

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

⑷ 文化艺术

村镇绿化可按照不同的村镇特点,深入挖掘各自不同的村镇文化特点,把村镇绿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起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⑸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把绿化同栽培经济作物结合起来,同科研结合起来,同苗木产业结合起来,多栽植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乡土树种。既能凸现本地地域特色,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⑹建立新机制。

结合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加快土地流转,为农村绿化腾出空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要向生态保护区倾斜。加快研究落实本地财政补偿机制。逐步探索农村绿化市场化路子,培育农村绿化的市场主体,实现多元化投入。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绿化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绿化的积极性。遵循规律,科学指导,科学管理,市场运作,注重管护、保护,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绿化成效。

篇(6)

1研究区范围、划分尺度与原则

本研究地域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京津冀地区,属于中等尺度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通过划分来衡量近20年来该地区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过程与规律,为该地区乡村发展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根据其尺度性和研究的目的性,指标选择主要依据以下原则。1)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反映了乡村的经济实力,将发展水平相对一致的乡村归为一类,有助于制定符合此类发展阶段的乡村扶持政策。2)产业结构的相对一致性:乡村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乡村经济的基本构成。将具有相似产业结构的乡村划为一类,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政策引导乡村经济类型的专业化,促使经济结构向更高级阶段演进。3)类型划分单元与行政区界限的一致性:对乡村经济类型划分的目的是寻求最适宜当地的乡村发展模式,而无论何种乡村发展模式,都必须要借助于所属的行政区。因此,只有将类型划分的单元与行政区相一致才能使研究具有应用性。4)命名上既要体现出横向的可比性,又要体现纵向的可比性: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目的是对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因此,得到的最终指数不但要有区域间横向时间段静态比较的价值,还需有纵向时间段动态比较的价值,在乡村经济类型的命名上要体现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对比性。

2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方法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表征乡村经济类型的指标很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类型。本研究也从这两方面来选定划分指标,即分别判定各县域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主导产业类型,将两方面划分的结果进行综合,确立出乡村经济类型。分析的样本主要是京津冀地区175个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县级市、地级以上城市直辖的郊区、以及大城市近年来由县改区后在统计上仍作为独立的县级统计单元的区域,在下文中均统称为县级行政区)。

2.1模型方法的选择

对于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方法,目前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流程与方法,各个模型的选用需根据研究的尺度和目的而定。国内外学者常用的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与聚类方法(包括层次聚类法与星座图聚类法[9])、模比系数法[7]等,这些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在具体的模型选择上,分别应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星座图聚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层次聚类法、模比系数法进行了实验性的计算。结果表明:因子分析法与星座图聚类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层次聚类法所计算的最终结果均与各类文献以及经验认知表明的京津冀乡村地区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不适用于本项研究。因此,本研究最终选用了模比系数法进行京津冀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的划分,采用求三次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均值与标准差之和作为临界点的方法进行主导产业类型的判定,之后将两个判定结果相结合确定乡村经济类型。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优点在于进行跨年度比较时相对意义明显、直观性强,而且计算相对简易。

2.2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评判

2.2.1评判指标的选取。在指标选择上要确保所选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可对比性以及指标间的独立性,应将货币价值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相结合,用尽可能少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客观反映乡村经济发展的程度。根据以上原则,选取了3个指标表示乡村经济的发展程度。①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用来衡量农民的富裕程度,这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②乡村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反映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效率,对反映乡村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具有比较明显的指针意义。③乡村人均用电量:电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样电力消耗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目前,社会各界经常会对一些统计数据有所质疑,但电力消耗量常常以统计客观而被广泛认可。

2.2.2划分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75个县级行政区域、4个不同年份的乡村经济类型进行划分。由于要对空间轴上的格局分布与时间轴上的演变趋势进行评判和分析,将175个县级行政单位4年的数据统一进行划分,共涉及相当于700个县域的样本,价格单位采用1994年不变价格。划分方法采用模比系数法,其步骤如下。①分别计算各样本的农民人均收入X1、乡村全员劳动生产率X2和乡村人均用电量X3的算术平均值(X1,X2,X3)。②计算各样本各指标的模比系数,公式为Kij=XijXj。(1)式中:Kij为第i(i=1,2……700)个样本第j(j=1,2,3)个指标的模比系数;X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Xj为第j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值。③计算各县域的模比系数:分别赋予3个指标相应的权重,乡村人均社会总产值(w1=1/3)、农民人均收入(w2=1/3)、乡村人均用电量(w3=1/3),根据下式计算各县域的模比系数Ki=∑3j=1wjKij,(i=1,2,……700;j=1,2,3)。(2)式中:Ki为第i个县域样本的模比系数;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④确定划分区间:对700个县域样本的模比系数进行分级,其5级的划分临界点和判别乡村发展程度的数值区间。

2.3乡村产业结构类型的判定

产业结构是反映乡村经济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重要标志。按主导产业类型将乡村分为专业化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其中专业化发展型又可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和商贸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指乡村的一、二、三次产业中没有比较突出的产业部门主导,3个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也较为均衡。对于乡村主导产业的判定,其方法步骤:①计算样本中每个县域的乡村一、二、三次产业占乡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②计算乡村一、二、三次产业占乡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的均值和标准差,如果某一县市乡村的某一产业在乡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超过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则该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11](表2)。③根据计算结果将所有样本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划分主导产业类型的取值范围。

2.4乡村经济类型命名与判定的方法

乡村经济类型的命名可分为单一命名法与复合命名法,本研究使用两阶段的复合命名法,具体来讲,采用“发展程度+产业类型”来对不同的乡村经济类型进行命名。在发展程度上,将不同的发展程度划分成5级,即:发达型、较发达型、中等发达型、欠发达型、不发达型;在产业类型上,按照主导产业划分为专业化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专业化发展型又可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业主导型。将两类划分相结合,在理论上就可以得到20种乡村经济类型。#p#分页标题#e#

3乡村经济类型时空格局的演变

根据前述的研究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75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乡村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主导产业类型进行评判,可得到该地区不同时段的乡村经济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1994—2009年间的演变趋势。

3.1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乡村地域的时空格局演变

从计量结果来看,总体来讲1994—2009年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其中,1994—1999年,不发达型乡村的数量明显下降,由占总县域数的54.8%下降到22.9%,其他各类乡村的数量则均有所上升,尤其是欠发达型乡村的数量上升较快,主要由不发达型乡村演变而来,这一时期则可称之为乡村发展的脱贫期。1999—2004年,不发达型乡村和欠发达型乡村的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他类型的乡村数量均有所上升,其中中等发达型乡村数量上升较快,这一时期也可称之为乡村发展的成长期。2004—2009年,不发达型、欠发达型以及中等发达型乡村的数量均有所下降,而发达型和较发达型乡村的数量则有所上升,尤其发达型乡村的数量上升较快,这一时期也可称之为乡村发展的提升期。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乡村在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有以下显著特点。1)不发达型乡村从广泛分布在河北省全境逐渐向张家口、承德以及保定西北部地区集中,之后范围逐渐缩小至张家口、承德部分县域。2)欠发达型乡村从分散分布逐渐向环京津的张家口、承德地区、保定西北部地区集中,这一地区到目前为止也是京津冀地区,乃至我国乡村发展相对落后的集中地。3)较发达型与中等发达型乡村的数量有所增加,其分布由分散向逐渐集中演变,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冀中南的平原地区。4)发达型乡村的分布主要从京津两市的市辖郊区向郊县扩展,之后连接为京津唐都市带一线,最后扩展到整个京津唐都市圈,其他城市市辖郊区也陆续成为发达型乡村,由此可见,城市化对乡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经济活力的提高促使城郊乡村发展的水平也比较高。

3.2不同主导产业的乡村地域时空分布及格局演变

1994—2009年,在京津冀地区不同县域的乡村中,专业化发展型与综合发展型各占其总县域数的份额基本相当但也互有增减。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综合发展型乡村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1994—1999年,综合发展型乡村的县域从占总县域数的48.0%提高到60.6%,之后逐渐下降至2004年的54.3%,2009年的41.2%(表6)。对于专业化发展型乡村来讲,1994年农业主导型乡村占京津冀地区所有县域总数的37.1%,在各类专业化发展型乡村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主导型的县域数逐渐减少,到2009年只有9个,占总县域数的5.1%。1994—2009年,工业主导型乡村的数量则逐渐上升,1994年乡村经济为工业主导型的县域只占总县域数的13.1%,而到2009年所占比例上升为33.1%。商贸业主导型乡村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994年只有3个县域的乡村经济为商贸业主导型,到2009年则有36个县域为商贸业主导型乡村经济类型,占总县域数的20.6%。从专业化发展型乡村总体数量变化可以看出: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发展型乡村的数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类型由农业主导型逐渐向工业主导型演变再向商贸业主导型演变,乡村产业类型从低层次的农业主导向经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市场竞争的选择下,按照相对比较优势的原则再次向更高层次的专业化主导型演变。1994—2009年,京津冀乡村主导产业类型区的空间格局演变总体特征:1)综合发展型乡村的数量,1994—1999年逐渐增多,之后又逐渐减少,空间布局上从相对发达或较发达的京津唐(廊)都市带的多数郊县以及河北省各个地级市的毗邻郊县,逐渐向远离城市的欠发达乡村地带以及张、承地区等不发达的若干地区扩散;2)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主导型乡村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其分布从相对广泛的分布向张、承地区西北部集中分布演变;3)工业主导型乡村开始逐渐增多,其分布从京津两个超大型城市的直辖郊区和近郊县,向其他大中城市直辖郊区和近郊县逐渐扩散,到2009年已有4个相对集中连片的工业主导型乡村地带,分别是以唐山市直辖郊区、保定—沧州市直辖郊区、石家庄—衡水市直辖郊区以及邢台市直辖郊区为中心的地区;4)2004—2009年,商贸业主导型乡村逐渐增多,分布则主要以京津唐都市带地区为主,同时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县域如丰宁、清河等县也转化为商贸业主导型乡村。

3.3乡村经济类型的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变

从各年度乡村经济类型的数量状况来看(图1),1994年共有12种乡村经济类型,其中以不发达的农业主导型、不发达的综合发展型以及欠发达的综合发展型乡村的县域数量较多,其比例占总县域数的78.86%。到1999年,上述3种乡村经济类型所占县域的数量仍然为各类乡村经济类型的大多数,但绝对量有所下降,其比例占总县域数的58.29%。2004年,欠发达的综合发展型,中等发达的综合发展型,中等发达的工业主导型以及发达的商贸业主导型所占比例较大,分别占总县域数的28%,13.14%,13.14%和12%。到2009年,以上4个乡村经济类型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同时,发达的工业主导型的县域数量显著增加。从1994—2009年乡村经济类型的数量、种类结构的演变来看,乡村经济类型的多样化在逐渐增加,从县域数最多的前两种乡村经济类型来看,1994年有64%的县域乡村集中分布在数量最多的前两种乡村经济地域类型,到199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6.29%,到2004年进一步下降到41.14%,而到2009年为32.57%,表明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类型的多样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各地乡村通过发挥当地优势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经济类型。从各乡村经济类型的分布以及演变来看,以下区域在演变上具有相对一致性:1)张家口、承德以及保定西部地区的若干县域,其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化较为缓慢,从1994年的不发达的农业主导型,到2009年逐渐演化成以欠发达的农业主导型或欠发达的综合发展型乡村为主导的乡村经济类型结构,乡村经济总体上仍然较为落后;2)京津唐都市带所辖的县域乡村演化普遍较快,到2009年基本在全区域形成了以发达的商贸业主导型或发达的工业主导型为主体的乡村经济类型结构。3)河北省的各个地级市的市辖郊区及其毗邻县域发展演化也较快,例如石家庄市辖郊区、保定市辖郊区、沧州市辖郊区、邯郸市辖郊区等都普遍从欠发达的综合发展型或工业主导型向发达的商贸业主导型或发达的工业主导型演变。4)冀中南地区除各个地级市的市辖郊区之外的平原县域,其发展演变介于前三者之间,这一地区大部分县域都是从不发达的农业主导型或不发达的综合发展型,逐渐向中等发达的综合发展型或较发达的综合发展型演变。当然,这一地区也有少部分县域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向较发达的工业主导型或商贸业主导型演变。这4类地区基本构成了京津冀乡村经济类型的结构板块,因此,在未来的乡村区域政策制定中,应该将上述4类地区划分成4类政策类型区,以利有针对性地扶持当地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p#分页标题#e#

篇(7)

一、新型乡村工业的概念和特征

新型乡村工业是市场经济大潮催生的、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主体、立足于乡村区域发展的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新型乡村工业的经济体是工业,主要有加工工业、采掘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及商贸服务业等,表现为乡村居民职业构成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占有一定的比例,乡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相对较高;座落区域在农村,具有本土化特点,在乡村地区兴办,就地吸收、转化农业劳动力,或成为完全脱离土地的“永久”工人,或成为亦工亦农的兼业型工人;所谓新型,是指它既不是传统的落后的工业,也不是过去的乡镇企业,又不同于一般的民营经济,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新型乡村工业的内涵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区位便捷,大都沿国道、省道发展,交通便利;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大多数是苏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企业老板,还有本地在外务工返乡创业人员;三是产品结构与农村资源密切关联,一类是资源加工型,一类是劳动密集型,立足于农村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四是员工以农民为主,技术和管理岗位相当一部分是从外地打工返乡就业的,普通岗位是当地农民;五是资金来源多渠道,一部分是沿海地区企业老板的支持,一部分是外出务工积蓄和亲友资金拆借。

从以上可以看出,新型乡村工业不论在经营体制、运行机制,还是在企业产品、员工素质等方面,已经和现代的产业接轨,和现代的市场接轨,这一切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发展新型乡村工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以传统农区为特征的宿州来说,发展新型乡村工业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发展新型乡村工业是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向。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看,以扩张城市大工业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存在的弊端已经在沿海发达地区显现,造成城乡两元结构越来越明显,城乡差别不断拉大,急需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而发展乡村工业,切合宏观发展模式转变的方向,可以通过一手抓城市大工业,解决总量和实力问题,一手抓乡村工业,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避免单一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

(二)发展新型乡村工业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转移步伐加快,急需把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地转移,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生产力要素严重缺失,急需承接转移、注入活力。而发展新型乡村工业,切合产业布局调整的趋势,可以通过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动生产力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

(三)发展新型乡村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从农民增收情况看,从事农业生产的务农收入徘徊不前,外出打工收入增长空间已不大,农民收入停滞在一个极限上,目前急需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而发展新型乡村工业,切合打破农民增收瓶颈的需要,通过以土地入股、到企业就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成为亦工亦农的兼业型农民,改善收入结构,提高收入水平。

(四)发展新型乡村工业是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发展乡村工业,能够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半劳动力如老人、妇女等得到开发和利用,他们就近就业,既能料理农活,又能照顾家庭老小,对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极有帮助,也减少了外出务工长期在外地和家之间的奔波辛劳,缓解了节日期间大量农民工返乡给交通带来的压力。以埇桥区支河乡为例,全乡70多名返乡农民工创办80多家企业,解决了5000多名农民特别是许多老人、妇女的就业,在企业兼业的农民年工资性收入达到6000万元。

因此,从现实看,发展新型乡村工业是承接产业转移、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从长远看,发展乡村工业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三、我市大力发展新型乡村工业的可行性

我市发展新型乡村工业不仅重要,而且切实可行。

(一)发展新型乡村工业具备难得的外部机遇。发达地区由于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趋势,而且呈现加速趋势。这几年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高峰时期,我们面临承接转移的重大机遇。

(二)发展新型乡村工业具备良好的自身条件。宿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劳动力充沛,具备承接转移的基础条件;通过多年的劳务输出,我们拥有上百万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他们有强烈的创业冲动,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完全可以成为发展乡村工业的主体;尤其要看到,我市乡村工业具有“门槛低、收费低、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承接转移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发展新型乡村工业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据统计,全市目前已有4000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新型乡村工业各类经济实体近3000个,吸纳剩余劳动力达5万人,年创产值超过15亿元。返乡者利用在沿海地区学到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掌握的销售渠道,创办了大量的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和服装、鞋帽来料加工等,占返乡创业的41%。

因此,我们要强化机遇意识,面对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浪潮,做好主动承接、积极承接的准备,只有早承接、快承接,才能多承接、接得上、接得好。

四、努力打造乡村工业载体——新型乡村工业试验区

传统乡镇企业村村冒烟、户户点火,后果使人现在仍心有余悸。发展乡村工业如果采取传统乡镇企业的做法,显然不行,它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必须创新思路,实行区域集中;发展乡村工业如果采取分散经营,很难形成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实行产业集聚;发展新型乡村工业如果不给以特殊的扶持政策,很难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发展活力,必须进行政策上的突破和试验。因此,最有效的途径、最现实的办法是,建设新型乡村工业试验区,打造乡村工业的载体和品牌。

我市新型乡村工业试验区建设的基本路径应该是:降低门槛,减少成本;招商推介,承接转移;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即:选择在交通便捷的乡镇村,通过土地置换、空心村整理等方式腾出工业用地,用于建设乡村工业集聚区;采取土地租赁、入股分红或转性招拍挂等形式使用土地,降低工业用地门槛;由政府操作,通过财政支持、市场化运作,先期搞好试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以区位优越、土地成本低、劳动力廉价等为优势,打造试验区品牌,通过在沿海发达地区召开招商推介会,吸引转移产业到试验区落户,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项目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