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时间:2023-08-24 16:49: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各种教研课题不断涌现,课题研究已成学校的时尚。然而,我们也不时地发现,许多冠冕堂皇的课题却仅仅是有些人、有些学校“素质教育”和“创新课程”的一种门面装饰性罢了,对实质性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发展,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没有任何服务功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也不乏追求表面热闹、不切实际、“假大空”的教育课题研究现象。这样的课题研究不可能促进课程真实意义上的发展,也就没有存在和推广的价值。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忠实实践者和探索者,我们常思考: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承担什么职能?应当开发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应当如何管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课题?如何评判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工作是否推动或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实施,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从实施的层面看,课程已逐步从长周期、大主题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向短周期、小主题系列性常态化探究实践活动过渡。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必须为课程常态化实施服务。这是选题的出发点、管理和建设的落脚点。现以永安市“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包含课题定位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才是永安的地域人文资源与永安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实施相链接的研究。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递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论是这三者的本身,还是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都是为了实现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而设置的课题研究内容和价值取向。即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始终围绕“常态化”核心主题。
因此,参与课题研究的管理者、组织者、参与者都必须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途径,深入挖掘源远流长的地域人文资源,并熟练地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把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
对于新课程大背景下的一般教师,该如何量体裁衣,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呢?窃以为,就是要做一名合格的新课程实践者,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日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当以综合实践活动本校研究为阵地,以自身综合实践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本校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自我、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担当起立足于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际,结合学校周边区域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信息,课堂活动组织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成功或失败的个案材料等职责。积极思索符合地情、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并予以总结和交流,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捕捉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探究,学校的特色办学,乃至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做出贡献。这也是每个课题参与者个体价值的体现。
二、理论支撑,培训助力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必须依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支撑。所谓理论支撑,不仅是停留在开题报告、经验总结、论文写作等文字形式材料上,而是作为一种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研究者的脑海,并用它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精神支柱,推动着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不论是否参与过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的课程实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的领悟和把握还远未出神入化,还存在许多思想误区和畏难情绪,甚至是怀疑。因此,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内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共同精神动力,引领我们的课题研究行为。必须借助科学、有效、系统的各级各类专题培训,来达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目的。
对此,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分批、分次、分主题;分工负责、集体协作;集中培训、个人自学;专家引领与内部研讨相结合等方式,针对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以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的功效。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至于各次培训的主题和内容,视课题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大家的共同需求来确定。
三、抓住特点,区域合作
依据笔者思考,课题研究应该根据课题本身特点下工夫:
1.课题的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建设、当地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2.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管理课题常态化保障机制。我们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激励性政策,创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像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课程一样,纳入常态化研究、管理、考评的运作轨道,这无疑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3.依借当地丰富的教学资源,突破中小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缝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靠个人或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成败在于是否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区域合作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课题研究过程产生的问题与困惑是难免的,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全盘解决,因此,我们的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为了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参与教师随时随地结合自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向课题组核心成员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在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研讨会,针对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对“常态化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题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相当程度上理清了广大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中的问题,使课题研究向“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迈进。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总目标的重要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既定的模式,没有教材和专业教师队伍,这是指导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评价程序,降低评价的工作负荷。
为此,课题组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升评价效率问题,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国家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的意见,最终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公关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指导小组,专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策略优化研究和教育评价咨询工作。
2.分期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目前已完成全员培训。
3.在实施课题研究的第一学期末,由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提名、班级无记名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小组。该小组在接受学校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学生的评价信息加以统计,并接受同学监督。
4.依据各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各学期的评价重点和评价指标。如对于初始年级的第一学期,评价重点是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选题、简单活动方案设计、资料检索能力。
关键词:以校为本; 依托教研; 形成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一、准备阶段――让理念在探索中形成
1.进行师资培训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和研究,关键问题是师资培训。通过研究讨论,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向实践学习,在不断探究中寻找研究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在学习方式上,采取重点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既注意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的核心指导作用,又重视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实行协同指导。在培训目标上,重点促进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取了专题讲座、交流研讨、个别指导、网上培训及案例示范等。其中有几点做法收效良好:(1)创立“金小论坛”;(2)开设“教师沙龙”;(3)印发“综合简报”。
2.建立保障机制
为了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成立了三个组:以校长为组长、教科室为牵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以教导主任、班主任及骨干教师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以及以教科室和总务处为主要负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小组”,完善各种管理制度。随堂抽检结合定期月检,自查、互查结合校查,还制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建立了常态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采取理论学习、课题汇谈、观摩研讨、案例交流和课例分析等形式,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分享实践经验、探讨实施策略、反思存在问题。
3.提供时间保证
我们调整了三至六年级的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正式课表,每周课时二节。根据我校实际,我们还另外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弹性时间:双休日的时间,寒暑假创新实践活动时间。“少年警校活动”,“科技航模队”,雏鹰假日小队”实践活动,定期举办“少年警校夏令营”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少年警校特色和科技特色现已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两大亮点。
二、实施阶段――策略在实践中闪光
课题组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课程内容的确定
充分利用资源包,先后完成了校本课程,征集汇编了《综合实践活动参考案例集》,开发学生生活热点、社会焦点课题。
2.课程科学管理的探究
关键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意识,专题活动与学科生成相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每月安排一次,分“启动阶段”、“实践活动”及“汇报延伸”三大块。紧紧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来组织,以避免内容组织的随意性。其主要课型分“参观访问型”、交往合作型、感受体验型以及社会调查和研究型;生活体验型、生活服务型等。
3.实践活动的开展
3.1举行子课题研讨活动。2012年3月15日,我校举行了“十二五”苏州市级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子课题立项交流会。根据课题计划要求,结合课题研究现状,课题组及时组织学校各综合实践课程任课教师以及各班主任教师从本专业教学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建立研究子课题。综合组和各班主任分别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成功个案及教学的整改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交流。此次活动,课题组还组织学校教科研骨干对子课题进行了评议,批准立项了5个子课题组。
3.2举行学期课题汇报活动。2012年6月12日,课题组陈建红组长组织召开了课题汇报会。总结了一学期来本课题取得的成绩,查找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3举行校级课题研讨活动。2013年5月10日,金港中心小学举行了苏州市级教科立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研讨活动,四位综合实践老师分别上四节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评议。课题组长陈建红校长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课题进行了阶段总结,对本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
3.4举行市级综合实践研讨活动。2013年6月8日张家港市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市教研员陈丽丽老师和来自全市36所学校的老师们参加了活动,来自金港中心小学、中兴小学、常阴沙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老师上了4节研讨课。课后,陈丽丽老师组织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本次活动的开展,为我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三、收获阶段――成果在实践中生成
1.学校变化――特色显现
学校的科技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中,更凸显了它的特色与活力,被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我校承担的江苏省“十一・五”课题《科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教师变化――教改创新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了教师的全面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综合实践论文及案例有60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24篇在各类杂志上发表。
3.学生变化――感悟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学生多方面的变化:学生视野开阔了,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增加了,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环保意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的小制作、绘画作品在市、省以及全国级的比赛中屡获大奖,达87人次。在全省青少年科技竞赛中有379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
4.课题开发――提升内涵
继续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在扎实有效的研训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研训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研训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市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总结,逐步深化我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主要工作
(一)落实课程常规,规范课程实施
1.理性分析我市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引导全市中小学根据“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并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工作指导。
3.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逐步实现“由面带点、由点带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进模式,促使“强强联合”,形成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4.继续加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网的建设和推广工作,促进互动,活跃课程信息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对话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5.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并发挥资源共享作用。
(二)创新教研方式,注重教学实效
1.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教师交流经验提供平台,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2.有序组织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活动。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并针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调整并完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促进其对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思考,为解决我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及早规划、落实组织实施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3.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市设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实录手册》,并根据我市实施具体情况加以修订。
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及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本学期在市区中小学组织试行专题教研活动制度,活跃专题研究,扩大研究成果。鼓励学校自主申报承办市、片级教研活动。
(三)坚持全面推进,缩小区域差异
1.加强与兄弟市、区学校的交流研讨,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课程实施和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使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更大起色。
2.在本市范围内举行各种方式的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就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帮助一些发展薄弱学校获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的建设,明确实验基地的义务和责任。注重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培养,以促进实验基地学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积极发挥基地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4.进一步关注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特点,总结优势与不足,加强农村学校的校际研讨和区域交流,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并进一步寻找综合实践活动适合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实施方式和发展途径。要继续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本学期主要调研建制镇中小学课程实施。
(四)注重课程研究,突破实施难点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要在常规建设、活动评价、活动过程中的规范管理、课程整合等项目上加强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要对《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细则(试用)(教师部分)》组织讨论并修改,同时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制订学生部分常规细则,使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形成规范。根据市级课题研究计划,本学期要完成市级课题的阶段研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2.加强生命教育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从事相关的研究活动,逐步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价值和意义的不解,谜团一样浮在许多教师的脑海里。没有清晰的目标导引,便缺乏追求的志趣和动力,习惯了传统学术性教育目标的我国教育和我国教师,要在旋踵之间理解和接受一门价值和意趣都迥异的新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主要不是学术性取向的,而是以创造性自我探索、体验和表现为价值志趣和取向的。我国教育长久以来之学术性追求的一统天下,造就了国人凝固的教育思维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这种并非由教师来主导的课程形态,眉间心上,充满的都是困惑、迷茫甚或排斥。
把眼光扎根在真实的生活里,把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和提升,难道真得与学校教育如南北两极、渺不相涉吗?
“蚂蚁是我的老师,一朵浮动的云彩是我的老师.一片树叶也是我的老师,我可以学蚂蚁走路,学云彩变幻的形态,学树叶的抖动……”,舞蹈家杨丽萍如是说。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师,这是由卢梭确立起来的教育命题。我们联想到卢梭,是因为卢梭确立了从自然中和从直接经验中学习的价值,确立了思考课程和教学问题的一种路向。这种路向,在美国课程史上,由许多教育理论家继续阐发和弘扬,并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时代蔚成风气。虽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式微了,但是,从经验中学习这种课程哲学路向,一直作为进步主义教育留下的最可称美的课程遗产在美国教育实践中保存下来。在最近几十年里,这种课程与教学取向在世界教育范围内,通过不同的名称重新得以复兴。我国新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是顺应这种时代潮流的产物。它的诞生,作为一种载体和平台,承担着实践此种课程哲学路向的时代使命,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旨在扭转我国教育漠视生活价值、片面强调书本知识训练之趋势。
但是,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实践层,甚至在理论界,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中,该课程叨陪末座。在理论界,对之也多有诘难,诘难的根据,在于卢梭之过于重视直接经验的教育理论的缺陷、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弊端甚至“”时候知识价值的沦失不彰。据此,他们提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着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的判断,并进而基本否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价值和必要性。
课程改革应该是在认识现实的基础上谋得不同课程哲学间的平衡和融合。当前人的智慧和理性,建立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已经不容易重复那种否定或者轻视知识价值的历史错误。新课改的理论核心,是建立在对知识更深刻思考之上的,具体地说,它思考的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课程论的核心命题,并且,这种思考是与教学和学习哲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到了儿童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探究课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个体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综而论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向两端无限延伸的课程,一端是儿童的现实生活,一端是学科知识,由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欲望把这两端连接起来。具体言之,就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具体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并真实的体验到学科知识虽然有其逻辑,但并不是片段和分隔的,学科知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秉持的一种教育信念就是: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才能。这些特性和才能是他自我人格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其被学校生活忽视、边缘化甚或排斥的时候,他们的自我就得不到完整的展现和张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创造性自我表现为核心教育价值诉求,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一个课程载体,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创造性活动的机会,通过活动来更好地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和升华自我。为了把这种教育价值诉求作为一种精神要素完满地扎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我们这里可以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内容,来更丰满地表达这门课程的精神内涵。
(一)表现自我与信任
我们在中小学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说:“我们这个课题小组的学生都很差,因此课题完成的质量肯定不会好。”这些抱怨都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都显示出教师教育学意识的欠缺,更甚者,这种抱怨经常是当着学生的面抒发的。每每听到这种抱怨,我们会偷偷打量一下在场学生的反应,我们发现,对于教师这种破坏学生自信心的评头品足,学生们只能采取哑忍的方式,有的学生低下头,有的学生脸上显过不自然的表情,有的学生表现得木然,似乎已经习惯了教师们这种嫌三厌四的态度。
教师们为什么倾向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此评价学生呢?追根究委,还是一种传统的思维惯势使然,具体说来,就是把在学科教学中积累的对每个学生的印象固定下来,然后挪置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去。这种挪置,反映出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之间性质差异的认识之模糊。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们认为。学习就是对具有标准答案的“客观”内容的掌握,因而这种学习是结果导向的,学生们掌握了某种客观知识。一项学习就完成了。这种学习观相应塑造了教师固定的学生评价观,就是按照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掌握“客观”知识之能力的高低来衡量学生之整体能力的高低。
此处先毋论这种学习观和其中包括的知识观之对与错否,前面已经讲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创造性自我表现为重要的教育价值诉求,这种价值诉求决定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的、表现性的、过程性的和自由的,这并不是说不关心在课题完成中的效率性和课题的结果质量,而是说,这种效率性和结果质量的看重并不是学习的主要目标。过于看重这些课题活动评价标准,就会掩盖了学习和活动的复杂性内涵和本质特征。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种非学术性目标追求的特点,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尊重和信任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和能力,并充分给予机会来实现之和表现之。
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课题结果的过度重视(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重视带有很强的攀比的味道)已经扭曲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种特点和追求。这门课程试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升自我的能力、兴趣爱好等品质,这个过程需要伴随着教师表现出来的同样的兴趣感、信任、鼓励和帮助,有了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积极的东西,学生就会更有信心克服发现自我和表现自我的恐惧。
(二)产生精彩观念
哈佛大学著名教学论专家达克沃斯(EleanorDuckworth)认为智力发展的本质从而也就是学习的本质就是“精彩观念的诞生”。…对于以知识掌握为目标的我国教育来说,这种学习哲学是陌生而又新奇的。以知识掌握为目标,以传授为手段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建立在学生的好奇心之上的。好奇心促发人的探究欲望和学习激情,在好奇心促发下的探究和学习。伴随着人的创造性的理性思考,它以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精彩观念和思想为具体表现。
学科知识的教学当然也可以以这样的智力观和学习观为前提,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在根本上和核心上把学习的前提建立在学生对生活世界的好奇心之上,并且把教育的目的看成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周围世界和整体世界的好奇心,它比学科课程营造了更为自由的探究氛围,更为宽阔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的学习手段。在这种更为自由的学习环境下面,学生们以生活为探究的对象,有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充分的空间来思考和活动。
在这门课程里,教师们要养成“慢慢走,欣赏它”的教学态度,倾听学生头脑里汩汩不休涌奔的新主意、新想法,这种倾听的过程,就是在亲身感受和见证学生智力成长的节奏感。这种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和内容,外人无法感受和体会,静止的课题成果里无法展现和复演,但它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谛所在。
但是。恰恰因为课题成果展示和评价无法把这一学习的真谛复演出来,习惯了看重课题结果和外在评价的教师,常常没有耐心和愿望感受这种教学的深刻意蕴。‘(三)团体成员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探究和学习可以是一个安静和独处的过程,;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题的研究通常是以;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进行的,就是说,这门课程鼓}励学生把探究和学习作为一种社会过程来对待。l课题和主题是把小组活动组织起来的核心,完成I一项课题活动是大家的共同目的,这就决定了在f小组活动中,不仅是个体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是要呈现团体合作的效力,每个人都是作为集体的一员在参与探究和活动。
我们认为,团体成员的同质性可能能够保证一项课题更加有效率地开展.但是我们也认为,团体成员的异质性可能更能够促进一项课题探究过程的丰富性。多样性的团体成员,彼此的探讨可能更能够激荡创造力,想出更多多元化的办法,更加丰富团体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丰富活动的类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理解和欣赏不同于自己特点的其他成员,鼓励学生对异文化和异思想的深思和接纳。
所以,教师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可以把不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这种团体具有多样性的成员,在活动起来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也会带来更多意料不到的收获。这种多样性不仅是不同特点的多样性,而且可以是友谊关系的多样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组成小组的过程中。经常是友谊关系决定了小组成员的组合,这样的组合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学生们有更强的包容性,能够超越友谊关系来选择小组组合,那就可以更加丰富团体成员的组合方式,从而能够在新的成员组合方式下面体会和丰富合作的新感受,建立新的亲密友爱关系和合作关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素
人们常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过程取向的,就是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如爬山,它鼓励对爬山过程的欣赏,而不只是对终点的仰望。那么,过程取向的真谛是什么呢?是什么来丰富过程取向的内涵呢?
从课题选题到课题展示,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完整过程步骤,但是,过程取向的涵义不会仅止于此。这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很多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的研究课题,形如流水账一样的苍白乏味。
因此。课题的步骤只是过程的形式,过程取向的内涵却要由更丰富的精神性要素来达成和体现,是这些要素来把课题步骤搭成的过程框架补充进血与肉。
我们可以把这些形如血与肉的内容分为学生活动的要素和教师指导的要素,学生活动的要素有“讨论”、“现场活动”、“反思”、“表现”等内容,这样的几个功能性要素可能都要渗透进课题进行的每个步骤过程中。并且,它们之间也不只是衔接性地递推的,而是彼此流转激荡的。
(一)讨论
讨论是最能体现团体性活动之涵义的要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讨论的特点就是“始终存在于孩子们之间、始终基于生活经验,而不是像许多学科教学那样,因讨论是掌握学科的手段,故最终必须回到老师、回到学科逻辑。”_
也就是说,讨论是在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运用消极自由的概念来讲,讨论就是要摆脱教师的控制。当然,这绝对不是在“绝对意义上”说的,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时代,持“儿童中心主义”的人曾经过分运用了儿童自由的这一层含义,拒绝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有益干预,在这一点上,杜威和“儿童中心主义者”显示出根本的不同。
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教师为了避免学生的讨论脱离主题和没有效率,经常会过多地控制学生讨论的空间和内容,喧宾夺主。这样,教师就成为了讨论的中心,学生的思考成为配角。
另外,说到讨论过程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讨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集思广益,解决问题;二是,讨论过程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超越了解决问题的价值,那就是,讨论过程对智力成长的价值。诞生新思想的过程就是智力成长的过程,这是达克沃斯的智力观,真正的讨论过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想法,一个想法可能对课题解决本身没有多少价值,但是这种开动脑筋的意义不也在儿童成长的范围之内吗?
(二)现场活动
教室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场所。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到研究问题或课题所由以产生的生活场景或现场去研究和体验,是必要环节。走出教室外,尤其是走出校园外,在亲身的户外活动体验和探究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自己的生活,与课题本身,甚至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内容和话题。到户外进行现场活动,一方面是能够在鲜活的生活中产生鲜活的问题,并进而设计为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带着研究问题和课题计划到现场去观察、访谈、动手操作、感受和体验等,以期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这也是加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丰富性的重要环节。
(三)反思
反思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也是渗透进整个课题的一种理性精神。反思无处不在,一次活动后需要反思,一项课题结束之后需要反思。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过往研究环节中的得失,避免无意义的错误重复,促发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或者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做得更好,实现自我更新和升华。“如果学习者没有得到鼓励去进行反思,他们便不大可能会吸取那些产生于自己理解基础之上并有所改变的教训。”
反思比感受更进一步:感受经常是片断化的、直接的、感性的,反思要更深刻、更理性、更全面。反思的意义如此之大,因此教师就要把反思作为一个环节和部分加以组织和倡导,安排出有意义反思所需要的时间和形式。反思可以是独处性和独立性的,个人静静地独处一地,集中注意力,自我梳理和盘算衡量;反思也可以是合作性的,大家共处一室,发挥各人的视角,彼此剖析和评价。
(四)表现
前面已经讲过,创造性自我表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教育价值诉求。表现自我是儿童的一种天性需求,也是成长的必须,儿童天性中那种蕴藏的能量冲动,需要以思想或者活动的形式释放出来,表达出来。儿童的一个新想法,就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儿童的一个活动,就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要为学生这种自由的表达和表现提供舞台。
表现是儿童能量释放的一种需要。同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儿童天性的一种需要,表现形式的单凋会让儿童产生厌倦心理,挫伤儿童的探究积极性。因此,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用多种表现形式(如演讲、表演、绘画、建造、文字、图表、音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活动能量,表现自己的研究发现、收获和研究结果等。学生的研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杜威在反对进步主义教育之儿童中心主义走过头的时候曾说:“如果没有一些经验的指导,那么这些反应几乎肯定是偶然的,零星的,最终是令人疲惫的,”“儿童若缺乏教师的指导,就不会获得丰富的经验;反之,他的经验会愈加贫乏。”
但是,那种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和有强烈控制欲望的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注意收敛自己的性格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强烈需要教师的亲身指导,另一方面也强烈抗拒教师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控制甚至包办。总而言之,教师在指导课题开展过程中的原则性活动要素主要有“倾听”、“观察”和“指导”等。
1.倾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创造性自我表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即使要表达,也要在倾听之后。面对一项任务或者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在学生表达思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做出一些必要的方向性引导外,应该创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倾听过后,可以根据需要艺术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但是避免这种建议和看法在学生眼里成为强加,而是作为一种平等的思想资源。
倾听既是课题研究本身对教师的一种角色要求,同时也是教师研究学生的一个机会。教师通过倾听学生思想的表达,发现学生思维运动的特点和连续性。虽然儿童即兴性的思考和探索也可能能够产生许多意料不到的收获,但是,一些基本的科学步骤却能够保证学生把研究和思考一步步推向深入,有目标也有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和成人一样,没有目标和结果的探究也可能无法保持兴趣的持续性和经验的深度。
(一)确立研究主题
确立研究主题是课题研究中的首环,主题是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一个好的主题应该兼顾兴趣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兴趣性主要由学生来掌握,科学性和可行性分析却依赖于教师的指导。这三个原则缺少哪一环,都会给接下来的研究之持续性带来各种困难。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例如表格一来帮助
2.观察观察与倾听的要求一样,都要求教师在场。观察是一种研究品质,教师通过观察,研究学生的活动现状、特点和需求等,以便能够更好地做出指导。
3.引导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一门讲求节奏感的艺术,一方面要尽量避免把自己的创意无休止地强加给学生,另一方面却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创意和计划。教师们要努力在这两者之间谋得合理平衡。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步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让儿童漫无目的地去被动性地体验和经验,止于从生活中获得一些直接的零碎印象,而是让儿童带着问题意识,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去思索和探究生活能够赋予人的新意义和新感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强调儿童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表现,但它并不是毫无规范,一味即兴发挥,而是要遵循一些基本的科学性研究步骤。学生选题:
我们在学校中发现,学生在选题的时候,通常是依赖于对过往生活经验的一些零碎的印象和记忆,来苦思冥搜或清晰或模糊的兴趣点。但是,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因为对大自然感受的苍白和对周围社区和学校等生活环境的过于熟悉等,那些零碎经验记忆无法迅即转化为清晰的兴趣点,这也是常有的事。碰到这种情况,教师最好不要急于让学生勉强迅速确定下来不感兴趣的兴趣点,而是可以主动带学生到户外去,有意识地去认识和体验以往非常熟悉的周围生活,当问题意识带进选择过程中的时候,那些过往并不起眼的或者非常熟悉的环境和生活内容就可能脱颖而出,变成有待开掘的研究主题。这样的选择兴趣点的过程并不是非要在确立新的课题的时候才进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经历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和选择研究题材,并有意识地列举一个兴趣点清单,当一个旧的课题完成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一个清单中选择出最感兴趣的兴趣点,作为研究的主题。并且,学生经历这样的长久训练,对生活和环境的敏锐性和问题感自然会逐步提升。
学生在确立研究主题的时候,经常是直觉性的,即是说,只是直觉性的一些兴趣点的列举。在这个时候,我们提问“你是如何产生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的?”就是在帮助学生在所选择的兴趣点范围内提炼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逐步构成课题研究的内容主体,并赋予这个课题以更深刻更精确的涵义。例如,有所上海中学的学生提出要研究“交通”,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粗糙宽大,没有视角和切人点的主题,它反映出学生对所研究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清晰的、明确的问题意识。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交通”这个兴趣点上提炼出一个总的问题“怎样判断上海市的交通状况以及有什么样的改进思路?”在这个总的问题下面然后再分解出许多次问题,由这些问题来共同为“交通”这个大的主题提供相应的细致的研究框架。如果“交通”这个主题过于庞大,所提炼的问题都面面俱到的话,对师生的精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着可行性的原则,教师此时可以和学生从提炼的问题当中选择一个作为研究主题,并细致提炼为一个研究课题。例如,可以最终确定为“白杨路交通现状调查”这样的课题名称,通过聚焦一个小小的支点“白杨路”,来映射一个大问题:上海交通。
(二)课题计划和启动
在确定研究课题名称的时候,已经有了这样一个过程,那就是,由问题来引导和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课题主题和名称确定下来之后,就进入了课题计划和启动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要由教师来“帮助儿童对选择的话题建立共享的观点,形成引导其探究的一系列问题。”这时候,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研究计划。
如果学生有户外活动,教师则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和访问问卷表等.
(三)课题实施
课题的初步计划即已制定,师生便要循此把课题展开并深入研究。课题研究的手段须是丰富多彩,有思考,有讨论,有资料查询,有户外调查体验活动等等,并各有分工,各有研究内容,这样才能保障课题研究不流于乏味和表面化,学生的兴趣也才能持久不衰。我们以前在有些学校的观察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手段过于单调,多是在网上或者资料室搜寻信息,然后整理信息,一遇资源紧张、周转不灵的时候,这个环节也不能保障;学校并不乐意校外或者校园活动,校门之轻轻的打开,要承受无限的压力。不喜校外活动是要免于安全之虞,不喜校内活动是怕校内原本秩序井然的安静环境过于混乱,因此鲜有户外活动尤其是校外实际活动调查,偶或有,也缺乏目的、细致计划和组织,因此就缺乏效率和深度;甚至深入地思考和讨论也乏善可陈,教师缺乏耐心和动力组织学生讨论,即使有讨论,教师也经常不能参与其中,坐在一角落袖手旁观或者批改作业试卷者多有其人。这样的局面,自然是不能保障研究的质量。
到校外去,现场进行观察、访谈、实验、操作、记录等探究和体验工作,这经常是课题研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校外现场活动的意义,并不在于把外面精彩的世界浮光掠影般让学生略览,它的意义,只能通过学生之探究兴趣和问题解决的意识与冲动等展现出来,这些东西,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户外活动必须具有的元素。例如“白杨路交通现状凋查”这个课题,学生在上海浦东白杨路、芳芯路和芳草路的交界路口蹲点观察,并不只是带了一双眼睛观看令人目眩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还带着一种切身的体验和问题而去:“当我每天经过白杨路芳草路段时,尽管路口有红绿灯,但现实混乱的交通局面总让我小心翼翼地穿马路,上学路上有种不安全感。通过参加这个课题,我想通过自己的亲临调查来了解一下人们的交通意识到底怎样。”
但也无可讳言,有些校外探究和体验活动只是沦为单纯的游玩,问题性不强。活动期望的结果没有产生后,便缺乏继续深入寻找问题的动力和方法。我们要明白,不管怎样活动,如果到校外去的目的不明确,那么对课题研究来说基本是无济于事,仅仅走马观花后做些笔记是不够的。因此,每次到户外去,教师都要和学生一起明确出去的目的、意义,要探究和体验的内容,在现场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活动结束后带着问题回归,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们讨论相关的话题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类似下面的一个表格,供学生在每次活动结束之后完成,这个表格是为了让学生在头脑里梳理自己的活动过程,把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的东西等清晰化和条理化。
(四)课题展示和反思
一项课题完成或部分完成之后,就进入了课题展示的阶段。成果展示分作品展示(剪贴报、模型、手工小制作等)和主题活动展示(活动介绍、演讲、表演等)两种。指导教师与学生商议确定活动成果展示的内容及具体方式。展示后,教师对学生的成果做出评价。
课题展示,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课题研究所获得的新东西,需要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组织精彩的课题展示,是儿童饶有兴趣的一个环节。同样重要的是,展示是为了交流的需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供其他人去欣赏、评价和讨论,这是深化对研究内容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反思既是课题研究步骤的一部分,也是渗透进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一种理性精神。反思的重要性前面已有陈述,此处不再赘述。反思可以以专题写作、讨论、个人总结等方式进行,通过反思,把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得失得到进一步的领会,并延伸到下一次的课题研究中去,和新的课题实现有意义的过渡。
关键词: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23-03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但是,国家只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不统一编写教材,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社区资源、学生特点及需求等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实施与管理。淮安市楚州区现有实验学校、乡镇中心校71所,村完小66所,教学点58个。为推进各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实施,多年来,我们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区域推进的方式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建章立制,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性
一是明确课程规范。我们下发了《楚州区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制定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标准》,规定学校期初制定学年度实施总方案、年级方案、班级方案,各专题教育活动方案及学期教育活动行事历等;研究性学习课程至少包括选题指导、方案设计指导、方法指导和成果展评四个阶段;每次综合实践活动有详细方案、过程资料和活动成果;组织活动有具体分工,责任明确;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每次参与活动情况作出描述性或综合等第评价。
二是完善保障体系。我们成立了区综合实践活动中心教研组,创建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QQ群,在区教研网上开辟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专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意见》,各乡镇、学校同时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包括领导小组、集体备课组、教研组、组织协调组、安全保障和后勤组等。规定每学期集体备课、公开教学研讨分别不少于3次,活动成果展示和师生评价每学期至少1次。各区直学校、乡镇中心学校须配备1—2名专职教师,负责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和教学研讨活动等。
二、开发资源,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一是组织资源开发。区教研室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案例编写以各学校的实践与探索为基础,从“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选定主题并按照年级段分别编写出20多个案例。整体设计案例选题,既与各学科教学联接,也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既涉及心理健康、远离、国防教育等新内容,也凸显学校传统项目课程化、主题教育个性化的特点,强化了校际间的交流和共享。
二是统一进度内容。区教研室要求乡镇和集团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备课,参考全区性选题,立足本校实际,动态调整每学期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按年级、班级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进度计划安排表。对新增的选题,由乡镇和集团学校组织骨干力量提前集体备课,形成实施意见或活动方案,再以电子文件包的形式提供给各中小学校参考或使用。各乡镇中心小学及教学点、教育集团各学校统一课程进度内容,统一执行既定活动方案,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
三、专业引领,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一是课题研究破解难点。首先,着力研究解决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区学科教研员主持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带动了4所实验学校,主编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实验教材在全市推广使用,合作编写的《节日文化》(资源包)即将出版,并积累了大量的中小学优秀活动案例。其次,以“选题指南”的形式,提供课题给学校、教师和区中心教研组成员,鼓励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专题研讨突出重点。首先,整体设计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领域广阔,内容庞杂,区教研室组织城区、乡镇各学校分片分组交流、展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情况,评选出优秀学校、年级、班级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展示和共享。其次,构建主要教学课型。重点研讨并构建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方案设计指导、方法指导和成果展评的课型结构,并以《家乡的淮扬菜》为主题,用4节课进行了系列展示和共享,有效地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么教”的问题。
四、典型带动,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示范性
一是创建基地学校。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新安小学的《“新旅”文化》课程已经形成系列,内容包括“我当小小讲解员”、表演音乐剧——一群小好汉、“新旅”故事大家讲、“新旅”歌曲一起唱、沿着“新旅”足迹前进等。博里镇中心小学每年度动态微调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主题活动内容,包括手工、农民画、《春草》诗社、科技制作、国防教育、环保等,实行“双选”制,即学生“选师制”和“选科制”,把主题教育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呈现在课程表中(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几年来组织多次现场会活动并受到好评。
二是推介课程范例。充分利用“楚州教研网”, 把本区各乡镇、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色经验做法及时上传到网站上,注意收集各级培训班(会)的优秀课程资源,推介给学校、教师,并做好解读,提出我区具体工作要求。范例推介力求示范性、系列化和可借鉴。目前已经通过网络、会议等渠道推介校本教材30多套、优秀公开课教学资源包6个、多样化课型研究包4个、主题活动设计方案63篇,另有《研究性学习·学生活动手册》正在编写中。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明确思路;明确主题;重视管理;科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我们这里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了。但从各校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老师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作基础课来上,局限于课堂大讲特讲或是缺乏成型的教学模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强化课程意识,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审视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下面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来实施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明晰思路,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崭新的课程领域,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其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原来的活动课,更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兴趣小组。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领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方式与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课程,它可以结合小组课题研究来进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确定研究主题进行学习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课程,也可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来进行;社区教育与社会实践是一种校外活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当然,四大领域并不能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在逻辑上也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中四大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出现的。
二、明确主题,整体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带动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三项活动内容,各个年级要确立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和方案。比如小学三、四年级主要在校内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主题活动,五、六年级主要以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为重点的小课题研究,活动时间除了每周3课时外,还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度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普遍感到无从下手,不好操作,那么应该怎样去开发实施这门课程呢?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筛选问题,确立课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注意选出问题,恰当的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关键作用,这就要求选课题必须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符合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课题确定不能过大、过偏,入口要小,便于学生较好地操作,这样学生才会有积极性,才能增强综合活动课的实效。例如,我们学校附近有许多店铺的广告牌上印有错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用字,为了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我配合学校和学生确立了《“啄木鸟”在行动》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检查他人的不规范行为也提高了学生自身规范用字的意识和能力;还有,传统的节日在我们这里有很浓厚的气氛,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这些传统的风俗我都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牢记在心,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将更深。这些贴近生活的课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制订计划,落实方案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制定出详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可参照课程指南中需要的部分),指导老师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信息(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社会调查、实地观察、动手实验、走访等),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利的信息进行研究。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爱我的家乡》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家乡很美丽,然后让学生分组寻找美丽的家乡,可以调查家乡的特产――莱阳梨,也可以拍下家乡美丽的风景,或者参观家乡的特色产业;其次,整理各种资料,办一份手抄报展示学习成果;最后,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谈心得,谈感受。学生通过参观访问,了解了不少实际性问题,并写下了调查报告,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增强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3.总结分析,展示成果
活动结束后,根据学生调查、考察得到的信息,可在班内开展交流,并整理成详细的课题研究报告。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活动本身以及探索的结果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而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是更值得关注的。在“课题总结汇报”阶段,各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各自的特长,采取绘画、电脑制作、摄影、办手抄小报等多种方式,把课题活动成果展现了出来。还可以在班级里举行新闻会,然后举行班级评奖会,评选出优秀小组,表彰激励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让学生在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的氛围中,找到各自的优缺点,互相取长补短。如在《爱护眼睛》活动中,各小组把自己的主题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示给大家时,学生就采取了小组互评方式:有的小组调查了学校近视眼的现状,有的小组采访了医生了解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有的小组用三句半的形式谈了眼睛保护的方法……看着全组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展示,听着全班同学由衷的赞赏,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反思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更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也就学会了交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成果展示中最终使自己走向自信、体验成功。
三、重视管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科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如果只组织了大量的活动而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引导和评价,活动课程将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低效的。因此,各校应在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不折不扣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管好课程、研究课程、科学评价,不断提高课程的实效和质量。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统筹规划,制订出学校、年级、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实施计划
必须注意:尽管做了细致的考虑和周密的计划,但随着活动课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预先制订的计划和设计会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学校和教师应该承认这些目标和主题的价值,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
2.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即将每周的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3.要成立课程管理、指导和开发小组
在这个小组中应该确定具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特别是核心教师要明确职责,也要吸收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参加。同时学校应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校本培训内容,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共同研究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才智,集思广益,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实践的机会,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提供了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也给素质教育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还不够完善,但我坚信,只要以开放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理念,经过不断探索尝试,一定会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朝着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4.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在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价值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普通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互补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数学课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一)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它首先具有综合性特征。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数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综合性。二是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因此它还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进行细致地观察、严密地思考、反复地实践,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缩小数学与人、自然的距离,在数学课程中要强调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因此它更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开放,比如学生活动的地点可以是课堂,可以是校园里,也可以是在社会上。活动时间可以放在上课时间,也可以是放学后、双休日或假期中,当然得以课堂为主;另一方面在方法与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开放性。内容可以由教师定,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方法上可以采用观察实验法、调查法、研究性学习法,或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当然也可以是个人独立进行,同时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
(四)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质上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因此它还具有自主性。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及活动形式,自主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教师只是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更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二、利用数学学科资源,以多种方式实现综合实践课的根本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资源来源具有多元性,主要来自与各学科资源的整合。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相当广泛,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多,理性强,是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这种优势使数学成为实现综合实践课根本目标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学科资源,以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其中课题研究方式效果最好,能较有效使学生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用于整合的数学学科资源的获取有下面三种途径:(1)由教材中现有素材的整编,如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中的“思考”、“探究”和“信息技术应用”;(2)由教材内容的衍生,如《线性规划》可衍生《可行域的类型与线性规划的应用》,马尔萨斯人口自然增长模型可衍生《影响我国计划生育效果的因素》、《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下的人口增长模式》等课题;(3)结合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自主提出研究课题,如数学的发展历史、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商品定价中的数学学问探究、数学灵感的培养等等。
三、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以转变教学方式实现综合实践课的根本目标
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决定该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主体人格为培养任务。因此,一切数学教学活动应当遵循这些特点。这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实现综合实践课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