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4 16:49: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训诂学;古诗文教学;利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77-02

笔者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曾做过调研,大多数学生认为古书难读、古诗文难学,究其难学、难读的大致是由于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古诗文多古音;其二,古诗文多古义;其三,古诗文多古字;其四,古文多古语;其五,古诗文多借字;其六,古诗文多误字。其中“古诗文多古音”和“古诗文多古语”的问题属于音韵学的范畴,本文暂不涉及。笔者以为要解决古书难读、古诗文难学的根本问题,其捷径之一就是把训诂学的知识应用的大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来帮助学生解决“古诗文多古义”、“古诗文多古字”、“古诗文多借字”、“古诗文多误字”等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古文阅读能力,从而帮助老师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水平,换言之训诂学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利器,详论如下:

1 应用训诂学来解决“古诗文多古义”的问题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今人阅读古书难点就在于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词义的解释不但涉及本意、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词的概括义、词的具体义、因今语释古方言、古俗语等,而且还涉及古代的文化、风俗、典章制度等,应用训诂学可以解决“古诗文多古义”的问题:其一,在古今同字异词的情况下要应用训诂学进行古今对比,使该字的古义和今义因迥然不同而便于记忆。如《逍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完全不同。就是一例。其二,在词的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情况下,词义“迥异”的可以不管,只关注词义“微殊”的。例如,“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又如:“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韩非子》:“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对于古今词义的“微殊”,即有细微差别的,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大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时运用训诂学知识来恰如其分地解释词义主要方法有四:其一,形训法,即从字形上分析。 如“劝”从“力”不从“言”,可见它的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力、奋力。“醒”与“醉”、“酣”等字一样从酉,所以字义与饮酒有关。因此“醒”的古义是酒醒。其二,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所处的上下文,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分析。如《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足以说明“睡”是打瞌睡,而不是躺下睡觉。“再”在古代指两次或第二次,如《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其三,反训法,即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财”。后代联合式复合词的词素一般都是同义、近义或反义的,可以提供考察词的古义的线索。如复合词“觉醒”说明“觉”与“醒”同义,它的古义是睡醒。又如复合词“寒暄”中的词素“暄”古义是温暖,与“寒”相反。对于这类复合词,我们可以由一个已知的词素意义去了解考察另一个词素的古义。其四,古今系联法,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从成语中去考察。 如“揭”义为“举”,成语有“揭竿而起”;“走”有跑义,成语有“走马观花”;“举”有全义,成语有“举世无双”等。

2 应用训诂学来解决“古诗文多古字”的问题

“古诗文多古字”中的古字主要是指异体字,因与今字迥异而常常被误读,因此应用训诂学可以使谬误得到纠正。训诂学的理论认为异体字的形体类别有三种情况:其一,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往往是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如:泪,从水,从目;,从水,戾声。其二,构字部件不同。如:睹,从目,者声;,从见,者声。溪,从水,奚声;,从谷,奚声。以上为变换形符构成的异体字。再如:,从糸,声;,从糸,泉声。粮,从米,良声;,从米,量声。以上为变换声符构成的异体字。又如:迹,从,亦声;,从足,责声。村,从木,寸声;,从邑,屯声。以上为声符和形符都有所变换的异体字。 其三,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如:和与;群与;鞍与;与。

3 应用训诂学来解决“古文多借字”的问题

“古文多借字”中“借字”就是假借字,可以分为两类情形,第一,本无其字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第二,本有其字的通假。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早晚的“早”写成“蚤”;屈伸的“伸”写成“信”;飞翔的“飞”写成“蜚”;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溺”;背叛的“叛”写成“畔”;抗拒的“拒”写成“距”;修养的“修”写成“”等。

4 应用训诂学来解决“古诗文多误字”的问题

“古诗文多误字”中的误字主要是指古今字,用今字的眼光反观古字往往被认为是“误字”。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古今字形成是因为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义项。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例如“其”的本义是畚箕。但是“其”在古书里被借用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并且成它的最为常见的用法。为了区别起见,于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箕”,专门用承担“畚箕”的义项。“其”和“箕”就是在畚箕这个意义上形成的一对古今字。据此,利用训诂学的理论可以归纳出古今字的三种意义关系:其一,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例如“州”本义是水中陆地,后来引申表示九州、州郡,于是用今字“洲”表示本义。又如“队”本义为从高处坠落,后来借用表示队列义,于是用今字“坠”来表示本义。其二,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例如“取”的本义是获取,引申指获取女人做妻子。娶妻的“取”后来专造“娶”字表示。“娶”承担的是“取”的引申义。又如“解”的本义是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后来就造“懈”来承担松懈这个引申义。其三,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例如“齐”的本义为齐平,假借来记录“齐敬”的“齐”这个词(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表示祭祖之前对祖宗的崇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承担的是“齐”的假借义。又如“辟”本指法制,假借来记录“躲避”的“避”这个词。后来造了“避”字。“避”承担的是“辟”的假借义。应用训诂学的理论来解决“古诗文多误字”的问题,使学生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语文教师把训诂学的声训、形训、意训、互训、反训、递训六种研究方法,可以求语源、明语转、识假借,说明某词训某义的来由,可以分析古义与今义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解决“古诗文多古义”、“古诗文多古字”、“古诗文多借字”、“古诗文多误字”等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古书难读、古诗文难学的难题,使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学语文教学更严谨,更扎实。

参考文献:

[1]邓志瑗.训诂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程俊英,梁永昌.应用训诂学[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4]许威汉.训诂学教程[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洪诚.训诂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6]王引之.经传释词[M].北京:岳麓书社,1985.

[7]陈绂.训诂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8]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6.

篇(2)

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可以运用训诂学的知识,从文言字词入手,挖掘字词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之与文章的解析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爱上文言字词本身的美,进而爱上文言文的美,主动学习文言文。

一.形训——以形说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掌握字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结合字形进行分析教学,则我们可以采用形训的方式,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比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得报太子也。’”讲到“箕踞”时,可以通过对会意字“坐”的小篆和楷书的字体进行分析,得出“坐”的本义为两个人面对面的相向而坐在土上。接着通过古人坐的姿势讲解“坐”“跪”“跽”三个字的意义,向学生们展现中国古人坐的各种姿势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明确“箕踞”的姿势是两脚张开像个箕一样坐在地上。这是一个随意而不雅的坐姿。荆轲此时已经身受重伤,只能“箕踞”而坐,但却“倚柱而笑”,大骂秦王,可见荆轲已经视死如归。由此,学生可以感受到荆轲刺秦的决心。

此外,文言文的写作年代久远,有些字词的本义到了今日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与今义有较大的差别,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言字词的字形结构,探求字词的本义及其引申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文言字词的源流变化。

比如《鸿门宴》一文,文中“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一般通用的意义是“军队”,但在此处的意义是“驻扎”,意即“刘邦驻扎在霸上”。“驻扎”与“军队”的意义差别较大,《说文解字》中对于“军”的解释是:“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由此可知,“军”的本义为包围,是一个动词。而把兵车围成圈时,就是表示军队要驻扎下来的意思,所以“军”引申有驻军的意思,军队义又是从驻军的意思引申出来的。教师在讲“军”时就可以运用运用形训法,向学生分析“军”字的字形结构,使学生掌握其本义及引申义。

形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汉字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枯燥乏味的课堂增添乐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不失为文言教学的好办法。

二.义训——字义分析

结合字义进行分析教学,则我们可以采用义训的方式。义训是汉语释词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训诂法。由于文言字词意义在字词的演变发展中有所变化,并且字词意义又有多种方式的联系,所以义训被分为多种方法,比如同义相训、互训、递训、反义相训等。其中最适合中学教学的是互训。互训就是使用意义相同的字词相互训释。

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對比、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作者铺陈叙述,反复描写强调同一件事。因此,文言文教学中遇到铺陈手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结构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句子,用已经知道的文言字词去解释不懂的文言字词。

如《过秦论》中,“于是六国之士......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通过观察可以得知这是一个排比的句式,因此,“之属”、“之徒”、“之伦”是相互对应,意义相同的,通过“之属”可以推断出“之徒”、“之伦”也是“这一类人”的意思。

同样《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一句,词中的“追亡”与“逐北”的结构都是动宾结构,“追”和“逐”意义一致,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亡”和“北”的含义相同或者相近,可以利用“亡”来理解“北”的含义,两者都是逃兵的意思。

用义训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阅读新的文言文章时,自己根据句子判断词义,减少阅读障碍,克服文言文理解困难的问题。

三.巧用形训义训

在文言文教学中使用训诂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文言字词的内涵,改善教学现状,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要有选择性的讲解。在一节文言文课中,文言字词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运用形训法去解释字词的本义,特别是讲解字词的引申义需要的时间很长,所以字词教学要有把握好时间,课前计划好哪些字词需要运用形训法讲解。其次,要把简化字还原成繁体字。由于现行汉字都是简化之后的字形,所以在分析字形时,需要把简化字还原到繁体字形进行分析,否则容易望文生义。

我们只有考虑到这两个问题,才不会把文言文课上成训诂课,才不会在课上单纯地讲文言字词的发展历史,才能既让学生从字词的字形结构中理解字词的意义,又能丰富文言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张俊昭.从文字学的角度看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J].文化论坛,2013.6 

2.左林霞.训诂学与中学语文字词教学[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篇(3)

19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早期和中期,也是中国传统语言学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时期;第二阶段为19世纪晚期,在这一阶段中国语言学进入了现代语言学时期,以《马氏文通》的问世为开端。

(一)两个时期的语言理论成果

第一阶段,语言研究仍以汉字研究为主,这种“字本位”的观念,使古代语言学研究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音韵学。清代后期的音韵学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古音学,为后世研究古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江有浩的《音学十书》是古音学的重要著作。在这部书里,他把先秦古音分为二十一部。这种分部近似王念孙,二十一部分别为之部、幽部、霄部、侯部、鱼部、歌部、支部、脂部、祭部、元部、女部、真部、耕部、阳部、东部、中部、蒸部、侵部、谈部、叶部、缉部。王国维是这样评论清古韵学的:“清古韵之学,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二十二部分目遂另后世无可增损,古训诂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可见这一时期古音学的重大成就。

2.文字学。这一时期的文字学研究基本上仍以《说文解字》及其注释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前人的错误进行纠正,并阐发新的观点。

(1)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许慎对于六书的排列是这样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关系到文字及其发展规律、历史的认识问题。清代语言学家王筠提出:“六书者也,象形为本,行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五不足而后假借生焉。”王筠关于象形为“造字之本”的观点是正确的。汉字如同世界其他文字一样,起源于图画。早期的汉字中,象形字的比例最大,是汉字的基础。

(2)从字的形体结构解释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诠释字义时,清代语言学家朱骏声突破了许慎以来以字形求本义的窠臼,扩大到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方面。这反映了汉语由单音字日益向词的多义性方向的发展变化,也顺应了词由多容量的饱和向构成多音词发展的趋势。朱氏这一开创性的探索,使文字的研究变为词汇、语音的研究,即真正从语言科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特别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高度重视,把字词看成活的语言现象来认识,可以看作是词义学研究的开拓者。将字按古韵分类打破了《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之体例,把汉字从形体排列法改为按韵部排列法,可以说是汉字研究学术观念的一次飞跃,而且突出了“以声求义”的重要意义。

3.训诂学。清代的训诂学研究总体来说取得了显著成果。学者们努力贯通文字、音韵和训诂诸法,从校勘入手,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分析比较从而达到训诂的目的。对周秦两汉的要籍辛苦探索,疏通文句,使后世的学者免去了一些通晓文理的困难。特别是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从语言运用和总结校勘释义规则的角度出发,在论述上古汉语词法、句法现象及规则的同时,也论述了很多上古汉语的特殊修辞现象及表现手段,这是此书的首要贡献。

第二阶段,以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为开端,对古汉语语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书分四部分,分别为正名、实字、虚字、句读。此书体系完整,结构完备。在词法方面,汉语词不仅被分为九类,还根据汉语传统语法学的体系,将它们分别归属于实词虚词两大类。词的语法分类,采用的是意义标准,并非单一的词汇意义,同样包容了词的语法意义,即词在语法结构中的配置作用。此外,此书还注重汉语的传统及其实例分析,例如在区分汉语词类时,特设“助字”一类,因为“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对于静字(形容词),马氏认为汉语形容词不仅能作定语,而且也能作谓语。作为汉语特有的量词,虽未单独设类,但已注意到它的特殊语法功用。在句法研究方面,亦有独到的造诣。关于句子的定义,他把汉语中那些不具备主语(起词)和谓语(语词)的句子,也概括到句中来。句读更是着眼于汉语缺乏形态的特点所确立的一种句本位语法观的体现。分析句法时,将句子成分定义为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等。关于句型,除了一般的单句,还列举了排句、叠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古汉语宾语倒置的规律,也被首次明确揭示出来。

(二)两个时期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研究方法

1.反切系联法。在研究《广韵》时,针对韵部中可能只含一个韵母也可能含二三四个韵母的困难,创制了这一方法。这种反切之学,其意义不仅在于探明《广韵》的声韵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它启发了后人科学利用韵书以外的反切的方法,从而为汉语音韵学增加了大宗材料来源。

2.实物考据法。在探讨古文字形体演变时,以古器物文字实物材料为依据,纠正了《说文解字》的某些失误。

3.比较法。在《马氏文通》的纂写过程中,马氏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对区别于西方语言的汉语的独特特点,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

(三)两个时期的语言应用成就

1.文字学的普及工作。清代语言学家王筠的《文字蒙求》是为儿童初学文字而编。王力先生认为“不但对于儿童,就是对于一般学习文字的人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入门书”(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王筠在说文四大家中,是唯一注意文字学普及工作的人。

2.语文改革的提倡。马建忠构想进行教育救国,因此致力于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改变中国的语文教学状况,学习现代的先进科学知识。他认为“华文经籍亦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而“西方有一定之规矩,学者可循序渐进而知所止境”。

19世纪的西方语言学,深深地受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西方语言学者对梵语的发现与重视,对欧洲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整个西方语言史,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了统治地位,并得到了空前发展,最后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科学。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研究方法,创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语言理论

通过研究语言历史,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现象,证明了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提出了许多语言是从同一始源语演变而来的观点,而且划出了语言谱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著名观点有语言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的论述。这一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人脑天生有着创造语言的能力,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无限的语言行为。新语法学派强调人在语言发展中的创造性,以为语言发展中的主要动力是语音变化和类推变化。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论述。洪堡特认为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进而认为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系。而且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即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

2.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建立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形图,把当时的语言按其共有特点分成语系、语族、语支。对原始“母语”的重建过程不仅是全面深入比较各种语言的历史状态的过程,而且也是解释各种不同观点的过程,对研究各种语言的变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

3.语音定律无例外。这是新语法学派极力维护的观点。认为语音当中的例外现象不是音变造成的,而是语言之外的因素造成的。

(二)语言方法方面主要采用历史比较法对各种语言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利用这种方法,建立了印欧语言谱系分类。同时重视考察当时的语言和方言,即考察活的语言,从当时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语言现象中来进行比较与分类,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三)语言应用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果主要应用于语文教学领域。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呈现了巨大的不同。中国基本上仍围绕传统的小学进行研究,虽然出现了《马氏文通》这一巨著,但那已属于20世纪的曙光了。而西方语言学随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变革,出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一学科,是令人瞩目与感叹的。这种不同,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语言符号的特征不同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缺乏形态变化,因此中国的语言研究偏于词义,在训诂学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而西方语言属于表音体系,形态丰富、富于变化,特别是梵语引入到西方,开启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河,因此,成果颇丰。

(二)西方哲学的重要作用

西方的语言研究,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起到了方法论的作用)。而在中国,虽然语言研究也有哲学的影子,但并没有很有影响的哲学流派,许多哲学观点都是零散的,哲学大家也如昙花一现。

(三)社会大背景对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篇(4)

形容词致使结构附加成分考察

俄藏黑水城易类文献疑难词句解读

“厌胜”之词义考辨及相关问题研究

浅谈《广韵》训释中的组词为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增补“所以”考论

“比目鱼”类系列趣难词底蕴的阐释

孔颖达疏破杜预注三题

《白虎通疏证》白文句读失误例析

从魏晋时期字体发展看《兰亭序》真伪论辩

考“事”“视”之确义求“指事”之真谛

李白诗歌颜色词句法性质分析

近古百种韵书-m韵尾消变的历时进程

《史记》三家注音训材料整理与研究

汉日同形词对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训诂学理论及实践:黄侃与杨树达

《三礼注》词源学理论、方法论与实践考察

《说文》正篆―重文中的秦汉分化字

姿态动词“兴、作、起”的共时同现与历时替换

上古汉语回指代词宾语类受事话题句的衰落及其原因

中古汉语双音节“×来”式时间语词再考察

从语篇角度分析上古汉语的“初”和“昔”

晋语表轻贬意义的句末语气词“还”

两汉方言词历史演变研究综述

方言词语谐音理据研究

分化型双音合成词中心语素的分化条件

论汉语词义对词典单音多义词义项排序的影响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多义离合词分析

从同一性看量词与名量兼类

关于主观性和主观化学说的反思

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学指导理论的语用学转向

现代汉语歇后语结构的动态考察

台湾国语“VP说”的变异性考察

现代汉语定中黏合结构研究综论

论古汉语介词“以”的基本功能——伴随格

《汉语大词典》收双音假设连词书证义项商补

梁僧伽婆罗译《孔雀王呪经》“梁言”词例释

现代汉语方言“采摘类词”的共时差异及成因

试论动词性短语向区别词的转化

汉语辞书辅助表达功能的发展演变研究

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辞典》词汇问题举隅

构建“中国语用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时空词语“前”、“先”的古今词义对比研究

“止戈为武”辨证—兼谈中国传统战争思想

论郑玄《周礼注》从泛时角度对字际关系的沟通

毛亨、郑玄、孔颖达《诗经》修辞训解比较

时刻”的语法化——兼论汉语名词的副词化机制

历史语法学中的一个悖论与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篇(5)

关键词 语文思想 语文知识 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 语文教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办学目的的基础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涵义中可以解读到,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它对实施者――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可以从中找到许多关于自身业务素质的规定性要求,并依据这些要求提高业务素质。

中学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思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能力、语文教研能力等方面,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经过锻炼与培养而达到的综合水平。它是中学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笔者认同“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中学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及其提高。

1语文思想

“语文思想”是指对一切的语言文字现象,不仅进行感性认识,而且运用既得的语文知识去加以理性的考察和解释的独立的思想,其中包括全面的语文观,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以及在语文研究上体现的求实、创新的精神品格。

提高语文思想的水平,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华特有句名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课本的外延是百科,课堂的外延是生活。语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实现和提高语文思想不可或缺的途径。首先,教师应具有“大语文”教学思想:以课堂操作为主,以课本为支点,教书育人相结合,融课内外为一体;教学中广泛联系比较,注重整体教学效应,教师以“身教”的形式给学生以深入而久远的影响。其次,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杂家”:除研究专业知识外,对历史、思想、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都要略有研究,使自己具有科学家的严谨务实,哲学家的深邃头脑,演说家的雄辩口才,学者的渊博知识,作家的想象能力,艺术家的感受能力,政治家的组织能力,这是实施“大语文”教学的条件。再次,教师应具有“教的意识”、“师的意识”:以师的身份自思,以师的标准自律,在高尚的教育教学品质基础上运用教法,指导学法,有目的地传递语文信息,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最后,教师应具有“改的意识”:语文学科的时代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要紧跟时代步伐和具有超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

2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指一切有关语言文字的信息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的认识。其外延很大,在“精要、好懂、有用”这一准则的规定下,中学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读写知识、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牢牢掌握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并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要向学生输入“一碗水”,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建立完善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体系,理顺文学史与作家作品、文章与词句、字音与字义等等之间的关系,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基本知识框架;(2)树立观念,坚定“治学先治史”的思想,系统了解关于文学、语言学,文字训诂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史纲性理论,使自己对其中的每一部分基本做到“胸中有脉络”;(3)潜心阅读,形成自己阅读有关语言文字文学书籍的独特方法,提高理解层次,加深底蕴,做到“高屋建瓴”。这样可以避免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论一点不及全面、只理解个别现象不认识本质规律,有助于储备厚实的语文知识和形成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另外,语感作为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语感,自己也要大量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感,以便把难以言传的语感“言传”给学生。

3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记、问的能力,它是语文素质外化的主要形式。“听的能力”指辨音能力和通过听觉理解内容、把握要点的能力;“说的能力”指标准发音和清晰、条理、生动、机智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读的能力”指朗读能力和高难度高速度地阅读和指导阅读的能力;“写的能力”指规范地书写汉字、合理地布置版面的能力和写作与指导写作各文体的能力;“记的能力”指快速记忆、长久记忆的能力和指导记忆的能力;“问的能力”指把握提问时机和简练、准确、主动地提问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六种语文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平时应加强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力争在短期内达到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的语文能力水平。语文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关系甚为密切,须臾不离。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的发展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师要发展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第一,丰富思维源泉――掌握语文知识;第二,掌握思维类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辨证思维等;第三,养成思维习惯――勤思、多思、善思的语文思维习惯;第四,提高思维品质――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中学语文教师据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思维能力时,不能脱离听、说、读、写、记、问等活动,应在同一过程中,同步训练提高。

4语文教学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课前备课能力,课堂施教能力和课后考核能力三个方面。

中学语文教师应以施教能力为中心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

备课是施教的准备。教师的备课能力强可为施教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学后记等方面加强能力修养。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认识准备状况和情感准备状况。教师可以采用观察、作业分析、谈话、问卷等多种方式。备教材就是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整体逻辑结构和重点、难点。教师要在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备教法就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方法并明确其利弊,如传授――接受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备教学后记是预测结果和课后分析得失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做好施教准备,要形诸文字,即写出能体现教学思路和学习思路的教案。中学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备课能力,应勤于依据教学效果改进教案,如此反复多次。

教师做好施教准备后,教学效果就要靠教师的施教能力进行实践而体现出来。施教能力是教师根据课时计划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的施教能力是体现其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练就过硬的、富有艺术性的施教本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指由于师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课堂上师生的相互作用有单向接受型――以师传生受为基本形式;双向交流型――以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为基本形式;多向交流型――以师生、部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本形式;开放型――以师生全体进行的开放性的信息交流为基本形式。对应以上的四种作用形成了四种课堂结构。接受型结构: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讲清应该讲的知识、规律、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要求学生思维活动主要是定向的,以接受消化从而获得模仿能力为目的。工作型课堂结构: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进行语文工作,培养学生的语文工作能力;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工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工作程序,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诱导型课堂结构:讲、议、读、问、答交替出现,教师只根据线索诱导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反馈和矫正,学生思维的总体目标是定向的,但思维的方法可不同。讨论型课堂结构:教师组织学生对有讨论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说理论辩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应在实践中认识这四种课堂教学结构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课文内容和全班学生的整体实力情况优化选择课堂教学结构。四种课堂结构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上是相互渗透的,教师应努力使课堂结构最优化,以便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

(2)钻研课堂教学方法。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育和培养人的目的而进行的相互联系的方式”。这种定义比较科学,实际上说明了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述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方法;讲读法――教师讲解教学内容和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相结合;提问法――以提问为主要方式,师生进行对话,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讨论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自学法――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情景法――教师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才干。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他方法:或几种方法并列配合,或综合多种方法交替使用。这里涉及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问题,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符合学生接受的可能性,符合教学时间的规定,符合教师自身的个性特长。

(3)讲究启发诱导艺术。教学启发诱导艺术,指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动脑筋思考,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都要坚持启发式,讲究诱导艺术。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诱导艺术的主旋律,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师应遵循“适时适度,因人循序,反馈强化”的原则要求,探索并实践多种启发诱导的方法:比喻启发、故事启发、直观演示启发、表情动作启发、设疑启发、类比启发、图示启发、点拨启发、练习启发、讨论启发、创境启发、激情启发、问答启发、反叩启发、侧面启发、纠错启发等。

(4)增强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又叫教学机智,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并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心理素质。它不单纯是个方法问题,而是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的。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再加上教学情境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会随时发生新的甚至意外的事情。教师对偶发的险情,要沉着冷静,当机立断,理智而巧妙地排除干扰、障碍,因势利导地引向正常的教学秩序;应努力避免失态、恼怒、训斥或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掌握尽可能多的言语艺术和幽默艺术,努力增强教学应变能力。

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后,教师有必要对学生智能进行集中性的强化训练,即对学生进行考核,检测教学效果。语文考核能力是语文教师测定学生的语文成绩、获取信息反馈的能力,包括指导复习、组织考核和评价成绩三个方面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明确考核的目的和意图是帮助学生通过复习,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便于理解、掌握和运用。其次,要遵循命题原则――以考核的对象、目的为出发点;以课标、教材为依据;兼顾知识与能力;切合学生实际,难易适度,不出偏题,怪题;题意明晰,用语简洁――增强自己的命题能力,以客观、公正、严肃并鼓励创见的态度对考核的结果进行评定和分析。

5语文教研能力

“语文教研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变革中进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研究新的教学规律的能力。语文教研能力是任何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其业务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把增强语文教研能力作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做好以下工作:(1)实现由“经验型教书匠”向“教研型学者”的转变,增强积极参与科研的意识,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2)从实践出发,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密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选择科研课题,使科研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服务。另一方面,教研要着眼于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需要,发现和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促进自身对科研方法的掌握、运用与科研能力的提高。(3)以教学为教研的重心。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研必须有利于教学。我国的中学一般都设有研究教学的机构,如语文科就有语文教研组。中学语文教师应借助现有的教研基础,在更高层次上展开教研活动。

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为素质教育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素质高的学生。教师要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生,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笔者在前面主要就中学语文教师自身提高业务素质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不能忽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篇(6)

一、诗歌教学的价值体现

从古至今,诗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凭借敏锐的眼光对生活和社会洞察至微,他们深邃地思考并感悟着生活,超然地俯瞰并感慨着人生,他们体验和思考着我们所感觉不到的、不愿深思的事物,并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发挥至极限,促使他们脱离了庸常生活,成为了一个精神标高。因此,学习他们的诗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精神价值,亦是对生命唯美的表达。

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言是融合思想和情感,后经想象与构思而形成的艺术品,而诗歌又被称作为是“最高的、最纯粹的语言”,简短的文字却凝练、含蓄、灵动、鲜活。诗歌教学可以凭借其语言特点而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语言魅力,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踏着诗歌生动的节奏和韵律来尽情地欣赏和体味语言的千姿百态,在体验中,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增强。

诗歌是诗人超然的感慨与深邃的思考,因此,在语言中饱含丰富的想象、恰到好处的留白、突破常规的表达等诗歌外露出来的特点跳跃性大,意象的指向也甚为模糊,通过诗歌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感受诗人的意境,去鉴赏诗歌,可以在学习活动中促进自身阅读鉴赏水平的提升。

2.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打开中国的文学、文化宝库,迎面而来、最为夺目的是灿烂了数千年仍光鲜照人的诗歌,诗歌是经典,是传承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同时诗歌又像漫无边际的海洋,几乎包容、积淀着自宇宙鸿蒙以来我们中华民族一切的文化与文明,展露着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骨血,是民族智慧的源泉,是国人情感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明晰历史、指向未来,带着民族的智慧走向世界。

诗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人生趣味,帮助学生蕴蓄一个审美的人生,诗歌把语文课堂点染成纯美的、流溢浓郁的诗情的唯美境地,让学生在感悟诗趣的同时渐渐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拥有一颗真诚且充满新奇的心,达到远离浅薄与庸俗,走向精致与高雅的人生目的。

二、诗歌教学的基本原则

1.情感愉悦性原则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情感愉悦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对于诗歌教学亦是如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的情绪与诗歌本身蕴含的情感愉悦、和谐的交融在一起,脱离诗歌学习的枯燥乏味,达到学习诗歌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的理想教学境界。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鉴赏五代词人温庭筠的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笔者首先选取现在正在热播的《甄嬛传》中的一个影像片段创设一个意境:安陵容应华妃的要求而唱歌,影像剧中的安陵容就唱了温庭筠的《菩萨蛮》。先让学生感悟视频中安陵容所透露的哀怨之情,激发起学生阅读和探讨的兴趣。

2.强调积累原则

“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前提,事实也表明,量变会导致质变,我们的诗歌教学除了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进行鉴赏以外,在课堂外,还应给学生营造课外经典诵读的诗歌学习氛围,达到“墙外开花墙内也香”。通过学生大量的积累实现“诗感”的增强,同时积累的过程是学生自选诗歌的过程,在选择诗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3.个性创造性原则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锦瑟》,众说纷纭千百年难以解释,就像元代诗人元好问也曾在《论诗三十首》中感叹像《锦瑟》这样的诗固然好,但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有些诗歌大师都不能释然,何况是我们的学生呢!我们的诗歌教学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阅读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创造本质。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和再造想象,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诗歌鉴赏当中,摒弃“标准化”、“统一性”的借口,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松开学生活跃的思想的枷锁。

4.适当留白原则

留白是诗歌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从这一特征出发,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

笔者在一次活动中,聆听了两位老师教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诗歌,这两个老师在课前都作了精心备课。在执教过程中,一位老师又展示多媒体画面,又放音乐,又抑扬顿挫的进行讲解,乍一看,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另一位老师从自己声情并茂的泛读开始,课堂上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课堂上留有时间指导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课堂容量不大,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多。两者对比,前者的学生看似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但其实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而后者在课堂中多次留白,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想象、思考、体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力。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基础,老师的思维不可能替代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不能满堂灌,课堂上要适时留白,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对课堂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篇(7)

“巴”的构词能力较强,由它构成的词语为数不少,现代汉语常用的如“巴掌”“巴结”“锅巴”“尾巴”“下巴”“嘴巴”“巴不得”“干巴巴”“眼巴巴”等。“巴”在现代汉语中有好几个意思,下面是《新华词典(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给出的释义:

①盼望。[例]朝巴夜望。②紧贴着或挨着。[例]爬山虎巴在墙上|前不巴村,后不巴店。③粘住。[例]粥巴锅了。④粘在别的物体上的东西。[例]锅巴。

“巴”单用的例子

(1)凤姐才说道∶“刚才我到宝兄弟屋里,我听见好几个人笑。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下。(红楼梦)

此外,去今未远的近代汉语里头还有不少用法,在上述义项中难以找到准确的解释。例如“巴巴结结”:

(2)光阴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结结将近一年。(宋元《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汉语大词典》释义:勉强,凑合。

(3)任珪天明起来,辞了父亲入城去了。每日巴巴结结,早出晚回。(《古今小说·任孝子烈性为神》)

《汉语大词典》释义:勤恳;辛劳。

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上举两例中“巴巴结结”在语义上似乎是没有紧密的关联。那么,上述“巴”的各种用法之间有无关系?如果有的话,有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使其词义系统条分缕析、纲目了然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词源学来分析,我们就能找到“巴”诸多义项共通的核心义(即段玉裁《说文解字》中所说的词之“意”),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但是上述意思都跟“蛇”这一意象没有直接关系,令人费解。看来,后代的“巴”类词另有来源。曾昭聪《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巴心”条所说,从明代歌曲文献来看,“‘巴’尚有‘粘附’义(作名词则为干燥或粘结在一块的东西,明李实《蜀语》:‘干肉及饼曰巴,牛肉曰干巴;荞饼曰荞巴;盐块曰盐巴;土块曰土巴之类’)。用于人则为‘亲近’。”曾文结合方言材料立论,例证丰富详实,引人入胜;遗憾的是未能发明“巴”有“粘附”“干燥”义之理据,即词之“意”。

殷寄明《从语源学角度看“干巴巴”类派生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一文谈到了“巴”有“干枯、干燥”等义的理据。首先殷文指出,词缀所载之义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见诸文字形体的显性语义,即语词的本义以及引申义;其二是寓于假借于文字声韵之中、来源于原始语言的隐性语义,即语源义(笔者按,即本文之前所说的诸多义项共通的核心义)。“干巴巴”中“巴巴”的干枯、干燥义即属于第二类。殷文搜集了大量的同类证据证明,“干巴巴”的“巴巴”并非像传统语言学认为的如同“儿子”中的“子”,“老虎”中的“老”那样,“子”和“老”都可以回溯至其源头词汇意义,然而“巴”后来的常用义却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可以追溯,或者其原始词汇意义“巴蛇”与此没有直接关系;从语义上说,“巴巴”起源于原始汉语,承载着隐性语义。“巴”字为传说中的大蛇之象形,从语言文字系统看,巴声字所记之词多有圆而长义,爬行字“爬”亦从巴声,所反映的正是蛇形动物的特征。动物之尾圆而长,今语称“尾巴”,古代单称“巴”。“芭”“把”“”“鲃”等诸物皆有圆而长之特征。由其本义可知,“巴”字本无干义,“巴巴”的干枯、干燥义为“巴”字声韵所载之别义,当出自另一语源。“粑”“糍粑”“糖粑”“玉米粑粑”等均有干义,“羓”本指干羊肉,亦指干肉;“”指饼类干食。古时干肉也称为“脯”,《诗·大雅·凫鷖》“尔酒既湑,乐殽伊脯”。其字与“巴”同音,帮纽双声,鱼部叠韵。“干巴巴”的“巴”为不自由定位语素,故在双音派生词中作后缀仍表“干”义。

殷寄明假设了“巴”族词的两大源流系统,一是由“巴”字本义“大蛇”衍生出来,二是由“干枯、干燥”义衍生而来。从语源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突破文字形体的束缚,于原始汉语中寻找语词声义结合的理据,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不过,“巴”和“脯”尽管从声义源头上看有同出一源的可能,但“巴”的动词义项“粘结、粘附”“亲近”却是“脯”不具备的。而“亲近”等义项仍待合理的解释。曾昭聪一文指出,“巴”尚有“粘附”义,用于人则有“亲近”义,这都是“巴”的动词用法。那么,“巴”的动词义“粘附”“亲近”和名词义“干燥或粘结在一块的东西”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巴”作为假借字,记录了“干燥、干枯”义,物体经过火烤或太阳照晒后,水分蒸发,剩下的固体物质就会变干,我们就可以说它“干燥、干枯”,同时,剩下的固体物质就会紧紧粘结在一起,所以,我们又可用“巴”来指称“粘结、粘附”义。然后,通过概念隐喻,从具体的“粘结、粘附”进而到抽象的人的“亲近”便顺理成章了。

现在回到前举“巴巴结结”的两种用法。找到了语源核心义,再来理解就显而易见了。紧贴着或挨着,就是尚未到达,在特定语境下,尚未到达就意味着勉强或者凑合到达预期。尚未到达预期,从生活状况这个角度来理解就是每日总是很努力,但却依然难以富足,仅够勉强维持生计,换言之就是勤恳,辛劳。因此,“巴”的第二类语源义体系可以作如下刻画:

图一:“巴”之“干”义衍生系统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