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发展的周期

经济发展的周期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4 16:49: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的周期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发展的周期

篇(1)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中国;经济发展常态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向发展更加高级、结构更加合理、分工更加明确形态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国民经济隐藏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引进,能够指导我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常态,帮助我国经济发展顺利度过转型这一关键时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素。

一、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指导理论,深刻剖析和探索了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周期性经济现象与问题。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指出,一种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开始到繁盛再到衰落,最后又恢复往日繁荣的一种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社会和经济制度都存在这样的规律,是不可逆的。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表现在他的多种著述中,但是对于经济存在的周期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说明。经济发展的周期会因社会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没有具体的周期时间。因此,在使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时,要做到灵活和变化,不要明确规定出经济周期的时间范围,而是通过市场具体发展情况做出合理科学的预测。

二、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分析

1.经济新常态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必然规程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经济波动与周期性的主要原因,是一种资本主义社会下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我国施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甚至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基本矛盾,换言之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或消除经济波动,但是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处于发展时期,并不是十分成熟,因此,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会存在经济波动,并且是周期性的。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是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都会存在的经济现象,是超越经济制度的,并且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马克思经济周期论对经济周期性做出了划分,分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时期,而经济波动的集中体现就是经济衰退。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处于一种经济快速发展状态,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经济发展速度必将出现变化,发展速度会减慢,而且根据以往的经济危机可以发现,当发生经济波动时,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是从百分之七以上直接跌落到百分之三,这是高速阶段向中速阶段的一个快速转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周期波动不以意志所转移,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经济发展规律证明了经济波动的绝对性,以及高速发展平衡的相对性。因此,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证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是经济常态存在的基本特征。

2.经济新常态具有常态化的特征

马克思的经济周期论指出,经济波动的正常周期大约为十年。在我国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现象主要表现为经济严重短缺,受到外部供求影响很小,国内消费处于长期压抑状态,投资需求是这一时期国内总需求特征;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周期特点主要表现为振幅大、峰位高、平均位势低、谷位深,经济发展明显不正常,经济波动周期比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预测的长度要短很多,例如1953年到1957年之间的波动周期为5年,1963年到1968年之间的波动周期为6年,1969到1972年波动周期为4年,1982年以后到2009年之间的波动周期都为9年,预测2010年到2020年之间的波动周期为10年。从上述周期年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波动不同于之前,在经济开放初期提出的全面发展战略下,社会的投资总量呈现出急速增加的状态,当时国家采取的经济措施是发放大量信用货币,导致了通过膨胀,国家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采取了紧缩政策对经济进行了频繁整顿,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经济符号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平衡,使经济发展渐渐向正常状态发展,经济波动的周期也渐渐与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预测的周期长度相符合。随着21世纪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经济态势由短缺转变为过剩,这是经济态势运行的实质性转变。这一时期的经济常态表现出和计划经济时期完全相反的状态。随着我国政府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渐渐摸准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提高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驾驭能力,使经济波动周期与马克思经济周期相吻合。因此,随着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在我国应用能力的深入,我们可以看出经济高中速增长之间的转化是常态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控制

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周期波动现象产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需要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客观现象分析可知,社会需求与生产能力之间产生更多矛盾是必然的,很多经济问题都是由此引发的,那么一些社会与社会矛盾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生产方式的调整由直接关系,而这些矛盾产生的影响以及矛盾本身会随着资本流动而扩大,甚至会波及到全球范围内。那么就需要利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研究分析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状况。企业的调整政策与对社会剩余价值的判断也要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依据,以实现生产与费用支出环节资本主义的全方位限制,进而保持资本持有者与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对于社会务工群体的的限制研究同样以马克经济周期理论为理论依据,发现生产结构与社会务工人员薪资之间的矛盾,及时规避可能出现的危机与风险,避免社会生产力因经济危机而受到影响,保证流通价值能够通过社会资本而获得更好的发挥。

四、总结

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周期波动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源自于经济运行中大规模固定资产的更新之后而产生的新的生产力与原有水平状态下社会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为了延长我国经济繁荣时长,避免经济运行下行状况的发生,需要对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做出合理安排,使市场经济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力发展经济的创新驱动力。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区域性经济发展差距,保证国民的购买力,刺激内需,弱化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依据,我国经济新常态保持稳定发展需要以循序渐进为创新驱动途径,维持需求与供给之间在经济运行中的平衡,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娟娟,赵景峰,湛爽.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新常态[J].经济学家,2015(9):5-10.

[2]李月金.浅谈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新常态[J].现代经济信息,2016(4).

[3]唐剑一.浅谈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南宁市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4).

篇(2)

一、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理论

商业地产经济出现的波动情况一方面可能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作用。与之前的经济危机相似,经济忽快忽慢的增长很容易导致经济的发展状况脱离预期的估计,造成经济危机的产生。为了保证商业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应带牢牢把握好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一般而言,商业地产经济的周期包括四个时期,分别为繁荣期、衰退期、复苏期和萧条期,这几个阶段实际上都是宏观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状态,因而在商业地产经济周期上体现出无规律的波动现象。此外,商业地产的经济波动是由于商业地产的经济增长不能符合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造成商业地产经济发展不稳定而产生的,因此,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是一种动态的现象。

二、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以及原因

与世界范围内的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趋势相比,我国的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完全相反的。我国的商业地产经济虽然在速度上增长较快,但是其质量问题却着实令人堪忧,对百姓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我国的空房数量巨大,但需要住房的人数量同样也较大,可是在高房价的面前往往会造成许多想要买房的人望而却步,长期下来,会造成我国的商业地产发展受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的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国民经济的波动。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的趋势是在众多的行业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同样,商业地产经济也会出现不平衡现象,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国民经济是由多种经济共同组成的,可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一旦国民经济出现波动现象则会对影响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的商业地产经济需要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进而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2.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矛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对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我国当前的商业地产市场供求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矛盾,商业地产的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出现了异常的变化,因此,这也是造成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

3.商业地产价格的变化。商业地产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利益回报,因此许多企业和个人都愿意投资商业地产行业试图获得高额的收益回报。但是,由于投资的盲目性和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巨大的资金投入往往会造成商业地产的价格迅猛增长,脱离市场价格规律。另外,高额的收益又会带动更多的人对商业地产进行投资,从而致使商业地产价格更高,造成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

三、应对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对策

1.加强对商业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应当加强对商业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保证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步调上应当与国民经济保持一致,全面把握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从而促进商业地产经济的稳定发展。商业地产经济发展过快,不仅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加强对商业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手段减少商业地产泡沫是必要的。虽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会使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减慢甚至停滞,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商业地产经济可以获得稳定的发展,投资方获得的利益也更加长远可靠,促进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需要采取紧缩政策,针对商业地产经济发展中的不足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将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促进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2.加强对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管理。对于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矛盾,我国需要在商业地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加强对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管理。当前,我国的商业地产市场在供应量和需求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阻碍了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充分重视起来,加强对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下,商业地产只有通过相应的供求买卖才能获得自身利益的发展,所以政府所需做的是对商业地产市场进行控制管理,而不是单纯的将商业地产市场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控制在一个平衡范围内。政府所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供求市场的控制管理,从而使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减小经济波动,促进商业地产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并不能完全改变商业地产市场供求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如果供求环境出现问题,将会造成商业地产市场奔溃。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政府的强制手段进行管理是必要的,政府应担采取积极的措施调节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

3.控制好商业地产的价格。商业地产的价格也是影响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商业地产价格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商业地产经济的波动,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应当考虑到商业地产的价格,避免商业地产的价格过快增长,从而出现泡沫经济的现象。然而,通过强制的手段来对商业产价格进行控制并不是可取的,因为这并不能无法完全解决商业地产价格的问题,甚至会对商业地产的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对商业地产的价格控制应当从其他方面入手。例如,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当前,我国的商业地产市场混乱,各种不规范的开发行为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商业地产市场的价格。所以,政府应当加强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商业地产市场开况,进而促进商业地产市场的消费,保证商业地产市场供求合理,控制好商业地产的价格。

四、结语

篇(3)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不断地通过自身的努力融入到国际大环境中,利用国际经济的优势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新形势下发展国际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周期性的波动。当前形势下,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影响的主要实现渠道是国际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影响极为明显。因此,本文旨在对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冲击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概述我国对外贸易波动的特征以及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在这个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将会进一步增加。

关键词:

新形势;国际贸易冲击;中国经济;周期波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断地加快融入国际贸易经济的大环境中的脚步,相互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强,导致国际贸易经济及其金融环境的稍微变动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波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贸易、汇率、利率、国际金融市场等多重渠道,且对我国经济波动产生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受我国人民币政策的影响,国际经济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冲击渠道来实现的。

一、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让我国在国际上的社会地位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到了二十一世纪,对外贸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已经跃居全球第二而且仍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在这个发展基础上,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方向转变为发展成为贸易强国,而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频率较低,以保证对外贸易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性和波动性是对外贸易一组相对的两种概念,只要是处于发展状态中的系统正常运行都会表现出波动性,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周期波动现象在我国经济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是经济变量芳年存在较为显著的周期波动,其主周期长度大约为7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交易总额的节节攀升,仔细研究其增长率会发现中间存在着明显的波动性,导致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波动性是客观存在,在市场体制下无法避免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做的只有分清形势,深入研究贸易波动性特征和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减小过度的波动对国民经济总体带来的不利冲击和负面影响,保持稳定和波动之间的相对平衡,进而保持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

二、经济周期相关性

经济周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就会越明显,受影响的因素也会逐渐增加。因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呈显著的正向关系,这有利于贸易伙伴之间经济周期传导的通畅。在未进行相关研究之前,许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各国经济周期的协动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但是随后许多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同产出的相关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改变了这一看法。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表明,有关贸易进出口对经济产生影响的论述更多地集中于讨论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而对于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相关性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则非常欠缺,导致当前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三、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

1.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分析。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贸易进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当前在对外贸易面临着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够更好的证明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利用哈罗德1993年在凯恩斯的基础上提出的贸易乘数理论进行分析。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分析法认为,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会导致出口型企业收入以及其他企业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有效的刺激了生产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增加收入,然后引发新一轮消费需求的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产生数倍于最初出口收入增量的增加,产生所谓的贸易乘数效应。这种理论效果主要体现的就是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正向影响。但是,如果考虑到更多的影响因素,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理论分析将出口贸易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得出的简单哈罗德贸易乘数估计贸易出口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首先,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分析理论可以操作的前提是必须保证假定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口的自主变动都不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完全适用;其次,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的相关变量之间是完全独立的,以出口贸易为主要对象,并没有出口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口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发现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分析理论仅适用于少数发达国家,对许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贸易乘数显得很不现实。

2.联立方程组估算的贸易乘数。

联立方程组估算的贸易乘数是对简单哈罗德贸易乘数的一种拓展延伸,在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过程中,将进出口对投资、消费的间接影响加以考虑。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得出,GDP的增量为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几部分增量之和,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得到,GDP的增量为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几部分的增量之和,其中国际外贸易对经济的周期波动影响体现为净出口额的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只有在贸易顺差逐年递增时才有可能,否则,对外贸易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基于经济发展的波动性,长期保持贸易顺差逐年增加是不可能的,所以从长期性的发展来看,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联立方程组估算的贸易乘数就是综合考虑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相互影响的因素,通过构造联立方程组的方法,来测算出口乘数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通过对国际贸易冲击与经济周期波动性数量的分析,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首先我国的进口、出口和进出口都是顺周期的,周期时间大约为7年。其次,进口、出口和进出口的波动性比实际GDP的波动性更加剧烈,其中出口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最后结合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分析的结果表明,进口、出口和进出口都对经济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前者每波动1%,就会引发经济周期波动0.02-0.27个百分点。

四、结语

通过对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冲击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在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减小因经济波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国家政府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浩,胡永刚,马知遥.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与开放经济的RBC模型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7(05).

[2]刘金全,刘志刚.我国GDP增长率序列中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的分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5).

[3]孙立坚,孙立行.对外开放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检验——中国和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的案例[J].经济研究.2005(06).

篇(4)

一、海西州的经济周期波动状况

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不断交替的运动,用以反映国民经济在动态增长中运行的起伏状态。鉴于海西经济发展特点和统计历史资料的原因,将经济的发展分为1952-1985年和1986-2004年两个阶段。

海西建政以前,经济发展处于以农牧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1950年全州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4万人,牧业人口1.2万人,实有耕地1.45万亩,各类牲畜存栏45万头(只),农牧业产值241万元。5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地质勘探队进入盆地,拉开了海西开发建设的序幕。1956-1986年这一阶段,海西经济发展具有农业相对于工业发展速度低、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小、第三产业发展处于起步时期的特点,因此在这里仅就工业的发展来反映海西经济波动的状况。工业的发展可分为4个周期。

第一周期(1956-1964年):195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的社论,掀起了以石油勘探为先导的开发建设。这一周期国家累计投入11700万元进行柴达木资源的开发,以196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88万元为最高。州内职工人数从1954年的729人增加到最高年份1960年的5.79万人。期间工业生产年均增速达57.1%。周期扩张长度5年,扩张差16584万元,1960年达到峰值16637万元。随后由于忽视了柴达木正处于社会主义起始阶段,经济基础薄弱、资金不足、技术力量缺乏、自然条件差等基本事实,对当时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出了不符合实际的估量,提出了过高过急的要求和不符合柴达木实际的方针口号,如:“苦战五年,改变柴达木落后面貌”,“使生活资料达到基本自给,生产资料自给有余”等等,致使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工业生产进入收缩期长达4年,呈大起大落的特点。另外,由于经济的剧烈波动,从1959年8月到1960年底,全州撤销、合并大小机构141个,精简职工16447名,占当时全州职工总数的38.98%。

第二周期(1964-1968年):通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按照国家政策和农牧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有条件地发展工业,加大资源勘探力度,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财贸、科教文卫事业。期间工业生产年均增速4%,扩张长度3年,扩张差1544万元,收缩长度为2年,收缩差为1179万元,工业经济呈平稳低速发展特点。

第三周期(1968-1979年):采取了大力发展基础工业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轻工业和手工业发展步伐,努力提高自给水平。充分利用盐湖资源,发展以盐为主体的化学工业。期间工业生产年均增速13.2%,扩张长度11年,扩张差10638万元,收缩长度1年,收缩差3962万元。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遵照“可能、需要”的原则,工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第四周期(1979-1982年):根据国内、国际市场变化情况,依靠地方可供发展的财力、物力和其他可以利用的资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煤炭、电力、地方建材、盐化工业以及食品加工和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为主的轻手工业。期间工业生产年均下降5%,扩张长度2年,收缩长度2年,扩张差2452万元,收缩差3714万元,工业经济发展呈窄幅下降的特点。

到1986年,经过建州以后30多年的发展,海西农牧业产值达到10484万元(现价),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金融商贸、教育卫生等事业已初具规模,1986-2004年的经济发展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分析其特点。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可分为6个周期。

第一周期(1986-1990年):通过调整种植业、畜牧业内部比例关系,把畜牧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实行农林牧三业并举,促进了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协调地发展;地方工业采取面向市场,立足当地资源,本着“小型为主、先易后难、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和“以销定产”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发“小、富、稀、贵”矿藏资源,大力发展国内外市场紧块的原材料工业。这一周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5%,扩张长度2年,扩张差32.6个百分点,收缩长度3年,收缩差40.6个百分点。

第二周期(1990-1992年)、第三周期(1992-1994年)、第四周期(1994-1996年 )、 第五周期(1996-1999年),这四个周期共同的特点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几十年的资源开发建设,地区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盐化工业、铅锌开采业、石棉采选业已形成规模。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到1991年初共完成投资49.06亿元,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大关,工业总产值3.38亿元,占当年地区工业总产值的36.2Z;青海盐湖集团一期20万吨工程于1992年9月正式竣工投产,当年钾肥产量(折纯)18.9万吨,工业总产值1.1亿元,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12.5%;西部矿业注册资本1.59亿元,年处理矿石100万吨,1992年生产铅精矿1.9万吨,锌精矿2.7万吨,工业总产值1.2亿元,占当年地区工业总产值的13.5Z;茫崖石棉矿1993年国家投资1.8亿元,建成3万吨选矿厂,当年生产石棉2.68万吨,工业总产值0.53亿元,占当年地区工业总产值5.67Z。到1999年州内五大工业(青海石油局1999年8月重组改制为青海石油管理局和青海油田分公司两个企业)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达到40.07亿元,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88.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Z,成为地区主导产业。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上述五大企业的发展波动左右了全州经济的发展的周期及波动。

第六周期(1999-2004年),这一周期累计完成投资307亿元,年均增长21.8%,分别是“七五”前30年的10倍,“八五”时期的6.4倍,“九五”时期的2.65倍。受投资拉动,地区生产总值较1999年增长1.25倍,年均增速达18.1%,分别高于“八五”时期、“九五” 时期4.9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扩张长度2年,扩张差11.1个百分点,收缩长度3年,收缩差8.4个百分点,周期发展速度仅次于1956-1964年周期速度,是海西历史上第二个高速发展时期,且呈平稳发展态势,可以说此周期经济发展速度及质量居建州以来各周期之最。

二、经济周期的成因分析

纵观海西50年的经济的发展,经济周期波动共发生10次,其中波动剧烈的经济周期有3次。分析成因如下:

1.海西经济周期波动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不断地追求和推动经济的粗放性、外延性的超高速扩张,与其说是一种经济周期,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周期。波动的特征概括为:谷位深,峰位高,振幅大、扩张长度短,即“大起大落”。改革开放后,国家宏观指导思想发生转变,加强了“逆周期”调节,海西经济虽受州内大企业影响但趋于平缓,波动特征概括为:谷位上升、峰位下降、振幅减少、扩张长度均衡延长,即在增长中逐步走向稳定。改革前后的变化可概括为:由“大起大落”型转向“高位―平缓”型。这充分表明,海西经济的周期波动在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产业结构不合理引起经济波动。在1956-1964年这一经济周期表现的尤为突出,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一产、三产的发展速度。一产、三产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中出现结构性矛盾,加大了供求的约束作用,造成经济波动的扩张期不能持久,发展因 “瓶颈”的制约而进入收缩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引起经济剧烈波动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3. 投资的波动决定着经济的波动,并大于经济波动的幅度。固定资产对经济波动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乘数―加速数机制而形成。海西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的,固定资产投资一方面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另一方面投资服务政治需要,这样往往就会做出扩张经济加大投资规模的决策,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一直是海西经济波动的主要震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的增多以及决策的科学化,近年波动周期明显变长,波动幅度相应减小,从下图可以看出,两者波幅、波峰、波谷基本吻合,经济发展的波动与投资的变化呈同步特征。

4.1999年以来通过实施州属企业的破产重组,企业焕发生机,发展速度加快,在地区工业经济中占的比例有所提高。自2001年起,州属工业增速保持年均增长24.7%的速度,高于地区工业增长速度8.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11.1Z升至2004年的16%,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一方面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创新,有力地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平衡周期振幅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开放,运用骨干项目招商引资,使得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浪费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经济的内在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中信国安、浙玻集团、内蒙庆华、山川股份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来海西投资兴业,不仅加快了资源开发的步伐,在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5.消费需求的变化,带动经济增长呈良性循环。从最终消费看,海西1999-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15.4%,最高年份2002年增速达到24.5%,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5.69亿元,占GDP的15.6%。虽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一部分在州外完成,但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是区别以往经济周期的又一特点。

三、避免经济波动应采取的措施

1.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瓶颈制约、保障发展需求。 “十五”期间,国家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投资了基础条件,我们抓住了机遇,利用国债等国家投资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优化了发展环境。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而从今年开始,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向 “双稳健”,而且这一政策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分析国家政策的变化,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渠道,把政策机遇和海西的优势资源、特色工业结合起来,充分考虑资源开发和城镇建设的需要。加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基础建设与资源开发规划相协调,与城镇规划建设相衔接,与工业发展需要相适应,提高经济发展抗波动的水平和能力。

2.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改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社会发展战略定位,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海西步入发展新阶段后日益凸显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重点解决好贫困、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分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把扩大就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调控目标。切实完善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大保险为基础,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为配套,社会互助、社会优待、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可能消除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利因素。

3.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力争在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方面迈出新步伐。要全面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科技型与外向型并重,促进民营经济速度加快、总量增加、素质提高,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市政建设及公共设施建设,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社会化。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利益分配关系,规范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形成政府改善环境、企业贡献利税、人民创造财富的新机制。发挥资源富集、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等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点引进一批经济实力雄厚、企业知名度高、投资规模大、产品开发能力强、符合产业规划和政策导向的项目和企业,不断改进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形成选商挑商的新机制。

4.着力推进海西工业化发展。要依托资源优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新的飞跃,延长产品的产业链,增加资源开采的附加值,促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开发利用边际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进海西工业化进程。这是新时期推进柴达木资源开发利用由量的增加向质的飞跃转变的重要形式,也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抗经济周期波动的内在动力。

5.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从经济增长的过程来看,决定经济增长的生产率因素是综合要素生产率,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来自科技进步的作用,科技发展滞后和劳动者素质不高是制约海西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的更大“瓶颈”。因此,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要整合科研力量,支持企业同省内外包括国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联合协作,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另一方面,要依靠新技术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延伸、构建油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提高经济整体抗波动能力。

6.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海西和谐发展。海西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为了更好地把全面建设海西和谐社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至关重要的是,在领导和管理经济社会工作中,做到把握全局,搞好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新体制机制,统筹考虑,全面把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宏观调控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正确地履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几个主要方面的职能。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合理调整与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从财政、税收、投资、分配等方面采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体制、制度、机制和法制建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篇(5)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政策

一、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西方学者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波峰和波谷是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周期曲线是围绕斜线FE上线波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如图1所示的A点和E点)。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收缩。收缩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收缩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如图1中C点)。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在扩张阶段,即CE的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阶段。此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经济发展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而收缩阶段,即AC的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经济发展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

二、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在经济学界,很多学者试图解释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20世纪50—60年代,菲利浦斯曲线理论流行,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是:当高失业率的时候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当高通货膨胀时可能降低失业率。20世纪60—70年代,更多的学者开始质疑菲利浦斯曲线是否能正确放映两者的关系,特别是弗里德曼,受“时间一致性”观点的影响,他认为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时间一致性的基本观点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所指定的政策要有一个前提量的选择,这些政策能够影响居民的消费、厂商的投资预期。目标常常不能够真正实现,陷入决策制定者的悖论。“时间一致性”揭示了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经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的问题,从那时这种概念就逐渐变成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重要理论和依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图2所示,原本的经济周期的波动曲线为ABCDE,其中BC段为衰退期,CD段为萧条期,DE段为复苏期,EF段为繁荣期。如果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保持一致,那么在经济周期本身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周期每个阶段将会加速发展,使得经济周期由ABCDE变为A1B1C1D1E1,使得原本的经济周期变短,而且新经济周期的波动较原有的波动更大,不利于稳健的宏观环境的形成。

另一方面,我们假设原有经济周期的波动曲线为A1B1C1D1E1。由于宏观政策的实施到产生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我们假设宏观经济政策从实施到产生效果的时间为一整个经济周期的四分之一时间,也就是说,当我们在A1B1段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B1C1段发生作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效应,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滞后性会对经济周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冲抵作用使得经济周期的整幅变小,使得经济总体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影响,但是会减少某些时期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参考文献:

篇(6)

投资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是加速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因素。在社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要实现增长战略目标,依据总供给与总需求协调发展的条件,不断追加投资,另外要根据社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需要调整投资方向。而投资数量与规模的扩大、投资速度的加快及结构的改变,会在短期内通过投资需求的数量及投资结构对社会供需的数量及产业结构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投资过程中,小量的投资规模会使经济增长速度太慢,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后劲,这样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供给的结构性短缺,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萎靡及增长的萎缩;而任意扩大投资范围及投资规模,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会导致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及投资需求的快速膨胀,引起通货膨胀,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的波动,从而阻碍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需求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

需求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H•钱纳里将恩格尔效应作为研究的依据,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国内需求份额的变动以及生产迂回化导致对中间产品需求变动,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筱原三太郎通过研究,则将需求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独立机制,提出了通过需求收入弹性概念来考察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下,社会需求的改变会导致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所在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进而引起经济波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都会相应的发生阶段性变化。工业化进程会使社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大生产的机械装备率上升;收入水平的提高会进行更多的非食品消费,食品消费所占需求比重降低,服务需求增加,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弹性高的产业部门的需求增长速度会加快,这样会导致整个经济成分的调整,引起新旧产业的更替及轮换,从而部门的波动导致整个经济的波动。

3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联分析

篇(7)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适度区间;宏观经济指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77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1 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率概述

维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是实行所有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基本目标。经济周期就是指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个区间范围内进行的变动,超过区间上限则会发生通货膨胀,低于这个区间的下限则会发生通货紧缩;经济合理发展的速度和速度的维持时间是经济增长重要指数,而经济增长又是宏观经济指数和参数。经济实现增长进步的基础,包括经济增长进步的环境准可性、现实条件性和历史阶段性。环境准可性是指当前环境所能容许的发展可能性;现实条件性是指现实中所能容许经济发展的条件;历史阶段性是指以四小龙工业化时期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工业化初始加速增长阶段所具备的自身特性。随着世界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经济也逐渐步入飞速增长阶段,我国持续上升的投资率和储蓄率成为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支撑,促使我国在近10多年来持续增长,且增长速度保持在9.6%左右,经济的增长进步加速了工业化发展的进程,而环境因素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的速率。有限的资源和价格的控制等各方面的因素将我国今后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限制在一定范围,若超过该范围,我国的经济很难保持持续稳步的增长。综上所述,目前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合适区间的探讨正逐步成为热点。

2 中国经济增速适度区间相关文献综述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与增长适度区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笔者查阅了较多的国内外文献,发现有的学者从适度经济增长率的定量入手进行分析,有的学者从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因素方面入手分析,有的学者从经济增长率的测算入手,来估计增长率或预测某一阶段的适度增长区间。

关于经济增长率适度区间的研究,有的学者对经济增长率的适度区间进行了测算,找到了一个稳定发展经济的适度区g;有的学者对经济波动周期进行了论证,分析经济波动的周期以及维持增长率的一个稳定区间;有的学者分析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适度区间。下面就以具体的文献对各个学者的研究结论进行概述。

张连城在经济增长适度区间时间界定的研究中,认为从我国经济运行周期的特点来看,一方面从低潮期到期的时间都相对短,通常只会有两到三年时间;另一方面,从期到低潮期的时间则相对较长,通常经历五到六年的时间长度。政府要将经济发展的速度把握在合适的增长范围内,应时刻依据我国经济发展周期不同时间段的特征,相应的实施更有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吴庆军 等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率的健康运行区间进行了测算,选择34年的经济增长率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在2020年前,在一般通货膨胀、就业率较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的最合适增长速度为8.91%,经济健康增长区间的上下线为7.83%~9.99%。高铁梅对我国多年的经济适度增长周期与区间进行了研究,运用生产函数等经济方法对经济周期进行了论证,认为我国27年的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都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状态。并运用多种计量经济模型,估算出了我国经济的平均适度增长区间为7.5%~8.5%。

王彩玲在我国区域经济差别较大的条件基础上,针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合理范围进行确定,她以区域经济统计理论为基础背景,采用相关的数理统计模型确定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适度区间。她得出的结论是,将我国人均GDP的变异系数的合理范围定为[0.7,0.8],将我国人均收入的变异系数的合理范围定为[0.2,0.6],才能在稳定经济发展适度区间的基础上,也将区域差异维持在一定区间内。

由此可见,当我国实际经济发展速度大于合理范围最大值时,政府可以采取力度不尽相同紧的经济政策;当国实际经济发展速度小于合理范围最小值时,政府可以采取力度有所区别的松的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要想将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速一直把握在适度范围内,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地减少经济大起大落的情况,政府就应该依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主动地采取更具弹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而把经济增长始终控制在适度区间之内。

3 结 语

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速度会依据很多因素的改变而产生一定变化,所以,将适度经济增长率看作是一个区间范围,而非一个数值点,是比较合理可行的,而且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性。但是,在确定经济增长率的适度区间范围时,尤其是确定区间上限时,不能以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潜在经济产出增长率为适度经济增长率区间的上限,因为其范围太过于宽泛。所以,经济增长率适度的区间上限要比潜在经济产出增长率小。两者之间具体相差多少,是由当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经济政策、经济技术知识和经济供给能力来决定的。

通过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率的意义,本文认为适度经济增长率和生产资源的利用程度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经济增长率应当是在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条件下的经济产出增长速度。然而现实经济中受到经济政策、技术含量和供给量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经济产出的增长率呈现的是一种围绕适度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状态,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越小,说明社会总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是趋于平衡的,如果波动周期与幅度较大,那么就会产生较大的经济增长问题。换句话说,经济适度增长率也是一个以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某一个适中的经济增长率为中心,在一定范围围绕这个适中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区间。该区间对于潜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指示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晶.通货膨胀形势、潜在增长率与宏观调控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8(1).

[2]蔡P.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1).

[3]栾大鹏,欧阳日辉.生产要素内部投入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12(6).

[4]解三明.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J].管理世界,2000(5).

[5]张连城,韩蓓.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

[6]M Baxter,RG King. 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 Approximate Band-Pass Filters for Economic Time Series[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95(4).

[7]Helmut Hofer, Gerhard Runstler, Thomas Url. The Dynamic Effects of Aggregate Supply and Demand Disturbances : Further Evidence[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0(1).

[8]RD Banker,A Charnes, WW Cooper.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4(9).

[9]连城.论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与适度区间的界定和控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10]吴庆军,邢伟.中国经济增长率健康运行区间的测算[J].华东经济管理,2013(1).

[11]崔巍.中国适度经济增长的速度区间、时间持续与模型对策――“十一五”规划期间的经济增长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5).

[12]高铁梅,梁云芳.论中国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及适度增长区间[J].经济学动态,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