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6:49: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05-02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因学生年龄偏小,思维意识仍处于形成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合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并运用数学图画以及模型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题图便是在充分认识小学生思维特征的前提下,把数学问题转化为主体明确的图画,然后再将图画应用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当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却未能充分认识到主题图的本质特征,进而乱用、错用主题图。基于这种情况,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针对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优化策略进行阐述。
1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从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内涵方面来看,主题图教学的优化是一个相对繁琐的过程,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很多,比如情境性、灵活性、数学化以及社会化等多重原则。
首先,情境性原则指的是,在日常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主题图呈现的主题情境来创设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充分相符的情境。数学教师在主题图情境设计时,应进行充分准备,杜绝为调动学生一时学习积极性而创设情境的行为,彻底走出创设主题图情境的误区,使学生真正成为情境的体验者,而教师则是情境的引导者。
其次,灵活性原则指的是,数学教师在充分理解、分析主题图的过程中,应更加灵活地予以把握和处理,从而使主题图具备一定现实性特点,努力使陌生教学材料变得熟悉化,熟悉的材料更加生动化、形象化。
第三,数学化原则指的是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来源于生活的主题图转化成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及科学精神,而这一过程中教师素养的提升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第四,社会化原则指的是小学生数学主题图情境包含了现实社会文化内涵,一方面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因而,数学教师在进行主题图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深入挖掘主题图内部所隐藏的社会化知识,使学生们充分欣赏并感受到主题图,最终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习惯。
第五,结构合理化指的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变教为学,变课堂为学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问。教师只作引导、释惑、解惑,教学效果相当不错。高效合理的课堂结构,必须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综合使用这些策略与教学标准,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效率。
2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优化策略
2.1 进一步优化数学主题图教学情境
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编写小学数学教科书的过程中,编写工作人员应始终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再以主题图方式呈现在小学数学教科书当中,利用简洁明了且具有较强生活特色的图画表达出数学思想,使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取数学知识及其技能。当前,小学数学教科书虽然已将数学思想渗透进主题图当中,然而其内容却多以图片形式进行呈现,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完全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来创设情境,导入课程,通常会相对生硬,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积极分析课程,进一步优化数学主题图教学情境,从而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将他们更好的引入到课堂当中。
例如,在讲到《四边形》这节课时,为能够进一步优化主题图教学情境,数学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首先,使用摄像机针对校园内不同空间进行拍摄,然后把所拍摄的内容予以剪切,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使学生指出照片当中那些图形是四边形。在观察视频及图片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一定非常热闹,学生们会一边观察,一边指着上面的内容,并针对其中不同场景哪些是四边形进行积极讨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学生还将会沉浸在兴奋当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如此一来便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进一步优化数学主题图探究过程
在设计数学教科书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充分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出了很多主题图,以此帮助学生们学习教材中的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就图论图,照本宣科,未能真正把新课标的全新理念引进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如此一来便无法更好的提升学生们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无法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中,务必要进一步优化主题图探究过程。唯有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主题图探究过程,小学生的读图能力才将会得到切实提升,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将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例如,在讲到《位置与方向》这节课内容时,为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让他们自由结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势必会兴趣盎然,不仅能够更加迅速的掌握基本方向,同时也将亲自动手绘制出学校的大致方向图,并较好绘制出教学楼、办公室、操场以及大门等建筑物的方位,可能还会有一些小组会用自己的脚步测量出建筑物之间的具体距离,然后将所测量的距离标注在学校整体方位当中。如此一来,便为学生们进入更好层次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进一步数学主题图合作交流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编写人员对每一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设计,而且基本上全部的主题图均体现了合作交流教学改革的思想,方便了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进而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合作交流水平以及彼此之间的团队意识。所以,数学教师应认真组织小组,并引导学习小组进行积极且广泛的合作交流。
例如,在讲到《时、分、秒》这节课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家拿来时钟或者手表等计时工具,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统计。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所拿的计时工具与同学们分享使用,使大家清楚自己手中计时工具的特点,最后学生们应使用各自的手表进行仔细讲解,再针对主题图上的时间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缺少利用主题图教学的指导、过度铺展以及不合理的删改主题图等原因,对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效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若想要切实优化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不仅需要充分尊重诸如灵活性、情境性、社会化以及数学化等多种原则,使小学生得以欣赏并感受到主题图,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目标及其具体策略,诸如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参与、目标的完成、师生间的共同交流、教学内容的实施以及课堂教学的反思等等。教育教学经验表明,唯有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情境的感受及参与,才能够有效改善现今小学数学主题图教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冬兰,吴毅松.让主题图为我所用――以一年级数学主题图使用过程为例[J].新课程(教研),2011(7).
[2] 黄秀梅.从“告诉”走向“体验”――北师大版小数二年级上册“分桃子”教学札记[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7).
关键词:小学数学;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6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新课改教学理念,创新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灵动,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1.借助知识树,建立知识体系
在教学小学数学时,把知识、方法、思想紧密相联,便可以形成一棵"知识树"。主干是每章的内容,其中的枝叶是每节的知识点,这就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精髓。建立"知识树",可以帮助小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每个单元甚至每个学段的知识构成,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数学实质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可以先给学生看一下本单元的"知识树",让他们初步了解一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在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可以再拿出这个"知识树",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学过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数学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全程经历知识和技能形成发展的过程,形成统计和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形成以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去体验和发展,单纯靠教师教是无法达到的;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要想实现上述过程目标,必须依靠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数学课程反映的是现实世界的内容,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应是活泼生动、积极主动和极富个性的动态化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独立思考,获取知识以及积累学习经验。这要求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看法。以"100 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为了解答实际问题,学生必须探究不同的算法,这些算法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操作小棒,并根据自己具备的知识与经验,积极开展自主探索才能得到。这个过程表明,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灌输的过程。以独立探究为基础,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可以自由展示各自的思维方法,与同学展开分析讨论和研究,实现彼此启发,优势互补,进而拓展学习思路,形成更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最终把知识内在的规律性揭示出来。增强合作意识的同时,也能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3.课堂进行预设,做好应对准备
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以及其他突发事件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做到心中有数。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认真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反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研究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同时要及时纠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失误等。比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操作:同时投掷两枚硬币,让学生猜猜两枚硬币都正面朝上的几率有多大?教师在备课时,会想到会有1/3的学生回答错误,原因是有不少学生会认为会出现三种情况。所以教师可以事先想出纠正学生错误的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用两只手代表两枚硬币,硬币朝上的情况(A)用手心朝上的手掌表示,硬币朝下的情况(B)用手心朝下的手掌表示......学生通过手势演示,就会发现事实上会出现(AA、BB、AB、BA)这四种情况,从而会得出结论:①两枚硬币有1/4的可能性正面都朝上。②两枚硬币有1/4的可能性正面都朝下。③两枚硬币有1/2的可能性是一枚正面朝上,另一枚正面朝下,注意不是1/3。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时进行预设,那么相应的应对策略会更加有效,这样以来形成的教学课堂会更加成功。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灵活掌控课堂,优化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整体观念;课堂规律
优化教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开展的,教学的完善离不开各类改革措施的实施;其次,优秀的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文化、一种氛围。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氛围又推动着教育教学活动的革新。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一原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创建良好学风,以及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有重大意义。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的探讨结果有两个大的方面。
一、 打造合理科学的教学整体观念
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只注重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这五个方面,并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看成一个整体考虑。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五个要素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着眼。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导向标,能够引导、启发学生。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自身要有必需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要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思索中获得知识;还要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提高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才能够在教学的道路上日益精进。
学生是教学的接受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就是一切。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会思考的人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归结点。对于学生,教师要特别注重对他们认识和心理的调整。要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有一定的认知,以及是否存在知识的漏洞和误区,然后要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对症下药。避免学生因思维定势和知识误区犯错,真正做到查漏补缺。这样才能够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凭借,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联系学生和教师的纽带。因此,教材的编订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编写适合小学生的教材,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相符,注重知识间的衔接,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这样学生使用教材就会得心应手,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师教学才能的一项指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指导小学数学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的锦囊妙计,是使学生高效地掌握课堂知识的法宝。其涵盖了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传递知识法,包括讲解法、启发法、自主练习法等,对知识的认知可以通过实验法、分析法、演绎法等来完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有更多科学高效的方法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借鉴的可能。广大教师不仅要学习和灵活应用已知的方法,也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提出更多可行的教学方法服务教学。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平台,是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合理优化教学环境。在学校环境方面,要十分重视校园的绿化,校园应该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根据科学研究,绿色能够解除视觉疲劳;小学生心智不成熟,自控能力还较差,应尽量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中教学,防止学生分心。在教室环境方面,要注重教室卫生的整洁,有助于保持学生注意力和良好的学习情绪。
二、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了解并掌握其规律可以指导活动的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它主要有三条规律,即师生的双向沟通、不断发展的教学、师生的信息交流。能够将这三条规律灵活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也是教学的一大内容。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让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信息的交流则又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物质方面的交流,主要是借助现代的一些科技手段,并辅助以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增强其感受性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二是非物质方面,是指学生心理和教师的精神风貌。学生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学习的状态和兴趣,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在伤心时得到关怀,自卑时得到鼓励,骄傲时得到警示,漫不经心时得到提醒;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利用身势语传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教学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接受过程,教师于学生是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学生自己的思维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尽量避免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动手动脑的机会。
上述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论述只是本人的一点愚见,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探索,任何正确的理论都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课题上不断探索、发现、提出更多有建设意义的想法,把这一课题推进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课堂;优化结构;减负增效;提高质量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课堂教学现代化已是目前教育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施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对策已势在必行。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新了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数学学习环境,使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并已被盖州市农村各个学校和教师所认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合理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自主学习策略创建。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小学数学师生互动教学资源,从而使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向着信息化高效课堂模式转化。基于这个校本研究初衷,我校小学部教导处自今年上学期始就已开始认真实践探究,又有营口市教育学会专家领导的支持帮助,有信心开展实践研究,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探究的现状与意义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盖州市教科研部门对选题立项几次为我们乡下中小学校本研究给予有效培训,积极努力创造研究资质条件,不断开拓思路。广大数学教师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投入创新教研校本实践,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校课题组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围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益尝试和探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近年来广大数学教师均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并积极开展优化数学课堂的课例研究,有效解决仍存在的一些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浓,效率很低,老师犯难等问题。本课题组已研究出较系统的、操作性较强的,可以构建推行信息化环境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校本应用研究的科学方法创建了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特色。
运用信息技术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数学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又能促使教师在实现高效课堂有效构建的过程中,不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使主导与主体并重,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对促进培养研究型、创新型教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倡导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引入教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探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1)构建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优化融合对策的教学模式,推动本校教研工作健康发展;(2)探究设计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对策与教学案例,推广数学教学经验,开展校本研究交流活动。
2.育人目标:(1)培养小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品质和自主研究性学习精神;(2)培养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诱导体验社会生活和进步数学思想;(3)培养数学自学习惯,训练数学思维能力。
(二)研究内容
1.信息资源互动条件下,小学数学课堂优化教学模式建构研究。创设完成“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资源融合――师生互动――高效优化”的小学笛Ы萄Ы峁寡本。
2.创设信息资源环境,让主导与主体互动并重教学设计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变革。①教学形式上的变革;②教学内容上的变革;③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3.小学数学课堂优化学习案例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①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③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望。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学数学课堂优化与课程融合;主导与主体并重互动研究策略;培养数学创新思维和个性化发展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30
一、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作业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来说,作业更是重中之重。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对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并且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长期以来,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布置作业的模式往往只是单纯地以课本上的习题作为参考,因而在作业的形式上以及内容上都过于单一化、枯 燥;同时,在超负荷的作业量下,学生往往都只是为了做而做,认真思考这一环节被简化甚至省略掉了,这要达到预期效果是不可能的。国家在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给学生减轻作业量是社会、政府、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共同责任。然而,在现有的教育升学模式下,学生以及学校都面临着升学压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几乎是天方夜谭。因此,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入手,既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够增强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进行优化,紧密联系课堂上所学内容,充分地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途径探讨
1.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目前,网络多媒体已经全面地渗透到教育领域,网络各方面的优势包括丰富的资源、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以及互动性,给教育界带来了一番新的变化。我们无法阻挡这样的一个时代潮流,可以充分地将其优势发挥出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出一种交互式的数学作业软件。在这样的一种智能化的学习平台中,教师能够通过一种虚拟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对于不懂的地方还能够在特定的智能区向老师请教,或者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对于作业的讲解,可以采用动画演练的形式。另外,还可以将作业以一种游戏闯关的形式展现出来,寓学于乐,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一关关的闯关过程中,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会提高很多。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作业的有效性
从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来看,其中的很多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有一种熟悉感,都是生活中某些情景的再现,数学的学习只是对其关键点的进一步总结和升华。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作业的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的质量和教学质量。
3.充分联系学生的个性特征,强化作业的主体性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包括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此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也需要将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考虑进去。这一点也是历年来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上存在的一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样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达到布置作业的真正目的。这就需要数学老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情况,有层次、有差异地布置作业,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解题的喜悦。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一定要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最终目的,尽量做到量少、质量高。
参考文献: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学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多方向的感染场所。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带着自己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想象,去理解、掌握,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串串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让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把学生的不随意吸引到参与学习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节内容时,我设计这样的引入环节: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首先来学习语文知识(学生很奇怪迫不及待等老师讲下去)请大家拿出字典查"循",看看"循环"是什么意思。生:循环是周而复始的意思。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例如每年总是从1月到12月不断重复,钟表上的指针的转动也是一圈又一圈不断重复,他们是循环的。你们还能举些例子说说哪些事物是循环的吗?生:每年春、夏、秋、冬四季是循环的。生:每周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是循环的。生: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
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下子被挑起来,这时我见时机成熟,便提出一个问题: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强烈希望学好新知识上,做好了参与的精神准备。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会学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课堂教学要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目标的展示使学生参与,学生知道一节课的要求,并且了解差距,才能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借鉴以下教学环节:自主学习,使学生有兴趣,怎么做到呢?就要我们创设教学的情景,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动学习动力,这可以是新旧知识的矛盾,也可以是新知识的吸引力。这一点是教学的开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组交流,不是表演,这是发挥兵教兵,合作学习的作用。形式可以是一对多的交流,也可以是一对一的交流。交流的是学习中思维发展点,通过交流,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问展示、精讲点评,提问有难度,要有启发性,不是课堂中的作秀。学生敢于挑战,经过挑战达到解决问题,受到同学的赏识鼓励。有的问题学生要争论,争论是产生思维火花的点,教师鼓励学生争论,在辩论中给予鼓励引导。这是一堂课最精彩的部分。教师对不到位的知识进行补充,进行点拨。只要学生能讲的老师做到不讲,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代替,学生学不会的老师不讲,教师的精彩点拨和讲解就在于这一刻,其他时间主要是课堂的组织者,欣赏者,倾听者;训练小结,训练小结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独立做题的过程,是知识的巩固和反馈阶段。同时也要为下一步的课堂辅导和补救做好诊断。这几个教学环节一定要与本班实际相结合,找到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激情、充分展示自己,从而能够快乐地学习。
三、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让学生易学
一、小学数学“找规律”板块教学优化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理解数学规律
教师在讲授“找规律”知识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明确基础知识思路的基础上对数学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教师按照从容易理解的知识过度到比较难懂的知识这样的顺序,有利于学生进行“找规律”题目的学习。不仅能很快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减少分析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基础知识障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找规律”的题目不仅仅是单个个体现象的分析,还要对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图形、数量、局部与整体等关系中观察数学中存在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找规律”的数学板块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规律的探索,这里面自然缺乏不了学生的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激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找规律”板块教学的成效。
(三)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引导或者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从教师的引导中发现数学中隐藏的规律,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至于学生在观察到类似的推理问题时联想到已经了解的规律。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次叫学生上讲台前进行排队,其顺序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那么下一个是男生还是女生?学生就容易观察到规律,如果教师换成这样的顺序:一个男生、两个女生、一个男生、两个女生、一个男生……那么下一个是男生还是女生?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有了第一个题目做基础,学生就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小学数学“找规律”板块教学优化的具体应用措施
(一)教师运用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容易使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例如,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三组图片:第一张图片是向日葵在早上太阳初升的时候,向日葵的头是面向东方的;第二张图片是当太阳升到半空中时,向日葵还是面向太阳的,头的移动比之间的角度有所增大;第三张图片是太阳落山了,向日葵就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面向西方。那么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片就能得出规律:向日葵是根据太阳的方向进行头部角度的变换,而且方向是和太阳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二)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找规律的能力训练
小学生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思维能力,故而他们很容易受到其它事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增加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自己“找规律”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找规律时,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规律的查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能力,并总结规律的类型:
(1)……()……
(2)……()……
(3)……()……
第(1)道题目要求根据观察的规律,判断第十六个图形应该是什么,并将其填入括号内。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道题目的规律,发现四个图形是一组,那么第十六个图形是菱形;那么第(2)(3)题也是按照第(1)题的规律进行观察,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找规律的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找规律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找规律”题目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例如,在过马路时看到的红绿灯,每隔30秒红、绿、黄灯就会轮流亮,那么在5分钟内绿灯亮的几率是多大?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演示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进行规律的探索,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自己的答案,并总结出类似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