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6:49: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英文电影;英语学习;应用;优势;价值;策略
英语学习是困扰多数中国学生的一大问题,然而电影自从1895年12月28日诞生至今,却一直是备受学生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鉴于此,如果能将英文电影合理的运用到英语学习过程之中,必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英文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优势
1、英文电影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兴趣
英语的学习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是很难达到质的提升的。知识的原始积累本来就是一个漫长艰辛而又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如何使得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英语学习势必很难得以持久。英文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使得英语学习变得有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并促进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文电影既有电影的本质艺术特性,又有画面和声音的完美结合,这就使得英语学习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迁移到了英文电影学习中来。在观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之中学习英语,不仅可以使得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可以有效的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培养起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
2、英文电影为英语学习提供了逼真的语言环境
电影是声音和画面通过蒙太奇组合而成的一门艺术。电影的最大特色就是声音和画面,英文电影的声音和画面可以给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视听感受。在英文电影中学习英语,不仅可以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感受到逼真的语言和环境。语言环境对于学习一门语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创造出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才能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通过电影的试听语言深刻的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这样的语言学习才是真真正正符合语言环境的学习。因此,在英文电影这样的语境下学习英语,不仅可以学习到地地道道的英语发音,而且可以学会不同场景和不同环境下的语言选择和语境运用。这样长期以往,伴随着英文电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的学习英语,必将使英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3、英文电影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交流欲望
英文电影画面直观、发音准确,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配上相应的中英文双语字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无尽的求知欲,以它特有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打动学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到相应的英语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电影源于生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影像呈现。通过观看英文电影,可以感受到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会促进学生与电影人物的情感共鸣,并以此激发学生内心深处一种强烈的交流欲望,当然这也正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最终目的。因此,通过观看英文电影学习英语,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使得学生可以逐渐消除内心胆怯,进而敢于发声,敢于说话,敢于分享、敢于交流。如此,对于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和交流对话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将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二、英文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1、合理选择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的学习之中
电影以其独特的声画组合形式在短时间内迅速赢得了广大受众的认可,备受学生群体的喜欢。因此在将英文电影运用到英语学习之中的时候,一定要对其电影素材和资源进行全面的考量与认真的选择,同时要根据英语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进行合理适当的取舍,不能随意选择或者全片从前到后依次观看,这样的话往往就会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沉浸在电影情节之中而不能自拔的现象。所以,在应用英文电影进行英语学习时,对于英文电影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合理的选择,才能确保良好的学习效果。
2、培养科学的观影学习习惯并制定目标任务
运用英文电影进行英语学习之前,除了做好英文电影的选择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其目标任务对英文电影的观看做好相应的设计和安排。因此,在选择到合理的英文电影之后,一定要明确通过本部电影想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通过何种观看的方式才能达到预设的学习效果,观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带着那些思考问题去观看,这些都是需要在观看英文电影进行英语学习之前做好合理科学安排的。只有培养科学的学习观影习惯,并根据不同的电影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任务,才能使得英文电影在英语学习中发挥出更高的价值。
3、按照既定目标检查调整学习方法及其进度
电影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大众艺术,由于人们在思维观念中长期以往已经认为电影就是一种娱乐,所以,在运用英文电影辅助英语学习时,一定要纠正并严防这样的错误认识或者观念出现。为此,就必须定期按照既定目标检查调整学习方法及其进度,以确保学习有效果。每一次英文电影学习之后都要做到及时总结反思,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时为了发挥英文电影的多元功能,在英文电影观看完后,也可策划相应的活动去开展二次学习。如可通过模拟英文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来锻炼学生的英文口语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通过这些活动的策划不仅可以有效的检查学习效果,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英文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价值
首先,从理论角度来讲,英文电影促进了英语学习方法的多元发展,有利于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让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长期以往,在中国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结果都变成了“哑巴英语”。在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可以取得非常优秀的成绩,但是一旦在实际的交流沟通中,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大胆开口,运用自如。在当下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之下,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就显得力不从心,“哑巴英语”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和现实的要求。因此,英文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必将为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注入一股全新的血液,必将会使得英语学习的方式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也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
其次,从实践角度来讲,英文电影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促进了英语课堂气氛并为其提供了虚拟的语言环境。中国的“哑巴英语”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英文电影学习打破了传统学习方法的局限,他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突出了其特有的优势。这种学习方式能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从而培养其英语电影的欣赏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的模仿和表达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由于英文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理论目前还比较少,发展时间短,因此这一学习方式在当前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尽管如此,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化,英文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必将日益显著,其应用也将更具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英文电影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科学合理的选择英文电影运用于英语学习之中,必将会使得英语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英语课堂教学生生互动模式管窥[J].教学与管理,2010(9).
[2] 顾伟勤.论“互动假说”的发展与局限[J].外语学刊,2010(5).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走访调查法。
结果与分析
1.国内跑酷运动的开展形式
俱乐部形式:俱乐部是跑酷存在并开展的基本形式,据统计,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等地的跑酷团队数目相对较多,而如、新疆、甘肃、吉林等地的跑酷团队数目相对较少。由此可以推断,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可能是限制跑酷运动发展的主导因素。以商业为主要目的表演形式:跑酷团队是由许多跑酷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团队也有一个很酷很炫的名字。跑酷运动的开展形式主要涉及自发组织的训练、表演、影视、广告等各个领域,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能够筹集一定的资金维持团队自身的运转。目前,国内的各大城市都有形形的跑酷团队,有些团队已经在国内小有名气。竞赛形式:随着跑酷运动在国内参与人群的不断增加,跑酷运动的相关赛事也逐渐开展起来,比赛以精英赛、交流赛、公开赛等形式为主。比赛的项目设置主要有个人技巧、团队技巧、个人计时、团队计时、个人表演和团队表演。比赛举办主要是以民间举办赛事为主,通常会受地域的限制,参与人数较少。影响力不大。直到2009年10月31日,官方才正式组织了全国首届极限跑酷大赛。
2.国内跑酷运动的发展前景分析
城市群众体育中的发展前景:在国内参加跑酷运动的社会人群来自各种不同职业,有公司白领、工人、自由职业者等。跑酷运动在发展中,可以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地点,降低跑酷运动的难度,使更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加入到这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来。学校体育中的发展前景:2007年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杜易泽自发的组织成立了中国跑酷俱乐部,成为“中国跑酷第一人”。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很丰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跑酷运动“跑进”大学学校体育提供了保障。当今大学校园规划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呈现“花园式”。校园跑酷运动正好可以把偌大的“花园式”校园作为训练场地,并且学校所有的栏杆、屋顶、墙壁、树木、花丛等都可以作为被超越的对象。因此,校园的场地设施为其在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竞技体育中的发展前景:跑酷运动传入国内的时间较短,有关部门应尽量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对该项体育运动进行广泛、积极的宣传,使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存在,为跑酷运动在国内的由民众体育向专业竞技体育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国内跑酷运动的开展形式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训练、表演、比赛、影视、广告等,大多以比赛和商业为主要目的。跑酷运动的发展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并根据不同的练习人群改变跑酷运动的难度和比赛规则,要根据大学校园的建筑特点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该项目的难度设置,同时需要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开阔眼界,将国外跑酷运动发展方式带进国内。
2.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动漫产业是人才密集型的重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开拓潜力庞大的新兴产业。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电影、电视、舞台剧等产品的生产、出版、播出和销售等的产业。此外,动漫产业还衍生出了一些与动漫形式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成品。
随着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了它所具有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因而挖掘动漫人才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2009年在杭州召开的中国第五届国际动漫节的活动之一,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栏目专门打造了题为“动漫总动员”的节目。在节目中许多动漫界人士认为,动漫产业最缺的是人才。[1]下面具体列举动漫产业最缺的三种人才:
(1)缺乏以形式为讲好故事的创作动漫的人才。动漫是个创意的产业,本来中国从不用为没有动漫素材而担心,因为我们有丰富、灿烂的文化可以作为动漫素材,但为什么我们的动漫始终不能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呢?为什么美国人反而能利用中国的文化素材拍出《功夫熊猫》和《花木兰》,从而占领全球的市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或许就是我们的动漫产品缺乏扣人心弦的故事描述形式。正如《功夫熊猫》导演马克奥斯本说的那样,拍好动画片的关键是故事、讲故事、讲好故事。因此,我们的动漫产业急需一种能以讲好故事的形式创作动漫的人才。
(2)缺乏动漫产业的运作人才。以动画片的制作为例,我国缺乏动画导演和动画制片人。在我国拍电影的家喻户晓的导演很多,如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等。但在动画界,目前还没有比较著名的导演,更没有运作能力很强的制片人
(3)缺乏动漫市场的开发和营销人才。首先,动漫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而当人们想把它变为商品时,必须考虑它的市场有多大。其次,当人们在决定创作一部动画片前就必须明确以什么方式盈利。因为就盈利的方式来说,动画片与电视剧或者电影就有很大的区别。如:除去一些动画电影外,动画片盈利的70%是来自于其衍生的产品。因此,在动画片成品前就需要对该动画片进行营销和衍生产品的研发,而在动漫产品成品后也必须有恰当的营销方案。所以动漫缺乏开发和营销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盈利,随之动漫产业也就发展不起来。因此,我们的动漫产业急需一种动漫市场的开发和营销人才。
另外,现今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越来越多,本来能够逐渐地适应时事所需,但事实上,动漫产业人才的匮乏依然非常严重。因为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院长孙立军教授和北京辉煌动画公司的袁志刚都曾说过的,许多动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最终都没有加入动漫同行业,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行业的付出与薪酬不成正比且压力大。从而使动漫产业人才更加稀缺。
毋庸置疑,动漫产业亟需大量的人才。那么,除了改善动漫行业的薪酬和改变动漫高材生的就业观念外,我国的动漫教育是否能提供相应的人才呢?
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出现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社会对其发展前景过度渲染,二是夸大了对动漫人才的需求。使得我国高等动漫教育出现了“揠苗助长”的现象。据央视统计,当前中国的动画产业假如以实际需求产量25万分钟来计算,我国则需要接近9万的动漫人才。这个假设虽然有一定的根据,但其问题在于这个假设是与发达国家同行业做对比的结果,而不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这必然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我国对动漫人才的需求,使很多院校在没有分析清楚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下,盲目争相开设动漫专业。这样的结果是学校的教学会因为没有定位好动漫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设置好合理的课程而处于设备简陋、师资不足、教材缺乏、定位混乱的无序状态。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真正吻合动漫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谈不上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大量的动漫人才必须依赖高校的培养。因此,在这样被委以重任的情况下,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优秀的符合动漫产业需求的动漫人才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我在调研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与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关建议:
第一,确立动漫是一门大众艺术的观念
动漫产业是一门大众化的文化产业,它是艺术、科技和商业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动漫在20世纪初出现,最早将其定义为“活动的漫画”,是电影与漫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后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创作动漫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的渠道也日益开阔。此外,动漫的主题选择和市场定位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动漫产品不只是为儿童而设计,也为各年龄层喜欢动漫的群众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现代文化艺术形式,是读图时代大众文化的主流媒介之一。但是,我国的动漫作品多是为儿童而设计,忽视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即成年人市场。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动漫是一门大众艺术的观念,不断满足各年龄层的需要,创造出更多的动漫产品。
关键词:微电影、研学、寻根觅祖
一、“寻根觅祖”研学线路的特点和作用
“根”在汉语词典里有“事物的本源”的意思,我们把它理解为追本溯源。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丰富、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在努力找寻古老文化的根源。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情结、一份真情。有些人离乡多年,有些人在外地长大,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故乡,这时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寻根”游便应运而生并且流行起来,寻根游带有浓重的民间色彩。可以只是通过民间习俗、节日庆典、宗族聚会、寻根旅行等多种形式开展,不具有学术研究的严谨规范性。但在西方,寻根很多是依据科学研究进行的,如: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方式,对比之下,我们带领学生的“寻根觅祖”研学之旅在游的同时就应该更加注意“研究”和“学习”重要。寻根问祖的研学过程,也是寻梦之旅。它不仅仅是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或为过去繁盛的家族而骄傲,或为祖先的创业而感动,或为长途的迁徙而震撼,或为百折不回的壮举而崇仰,得到的是祖先创业不易、后人定当珍惜的结论,产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奋斗才能兴业的省悟,激发的是不忘祖训、振兴民族的内生动力。
水有源,树有根,血缘和宗族观念,需要代代传承。家族意识和孝悌观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心中有家才有国,小到家族,大到国家,正是宗族和血缘让人们的认同感、荣誉感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也正是优良传统,让我们又一次得到培育和传承,既让在外的游子落叶归乡,又让传统文化加以熏陶,还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二、微电影课程的含义和其与研学旅行的联系
微电影事实上脱胎于国外早已有的“短片”。其“微”的含义就在于:微投资、微制作、微时长,以其短小精炼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互联网。因微电影来自各种参差不齐的短片,各种相机、DV、手机等程度不一的设备,所以拍摄的内容稂莠不齐,但是真正能将微电影提升到电影层次的是类似于“天堂鸟影视”这样的专业机构,渐渐微电影从个人随性的表达上升到电影的层次。所谓微电影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诠释个内容丰富的故事,不但浓缩了电影的细节而且考验了演员表演功底和创作者的专业素养。所以换种说法微电影也是电影市场的另一种营销模式。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更加平民化,使草根阶层得到更多的机会,在流行性、娱乐性与交互性上展现了巨大的优势,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参与体验的机会与途径。但是,由于微电影主要是在电脑、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上进行播放,受到屏幕的限制,画面一般不采用大全景和大场面,更不会有动作空间的大幅度变换移动;这就要求微电影更注重故事本身的叙事性。微电影这样一个具有平民草根性质的新兴的工具,为数量庞大的大众的族群提供了一个特别方便的机会。它本身具有的灵活的影像叙事形式,契合了现代人审美和接受的习惯,成为最能代表普通大众心声的一个文化载体。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微电影也不例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让微电影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大众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由想象变成了可能,简单化的技术是最关键的因素。可以说,技术的发展为微电影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微电影的群体都是七零后、八零后为主,而这一代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方面他们非常了解网络媒体技术,另一方面这种即时自主的传播方式更吸引他们创作自己的作品,特别是年轻导演。
由于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微电影中不需要高难度的技术含量,甚至不需要影片拍摄的基础技能,故而对于影片的故事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就很高。短短几分钟的影像表达,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更要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融入观众熟知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激起观众心中的认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姚斯接受了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和社会学家卡尔•麦恩海姆所采用的“期待视野”的观念,并且在接受美学中提出了“期待视野”的观点,用来说明读者阅读作品的主动性。如果读者在阅读中的感受与自己期待的相一致,读者便会感到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无味。相反,作品意味如果大出意料之外,超过了期待视野,观众就会感到振奋,这种新体验便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
如果将这样的理论分析引入“微电影”中,则能更为清晰地看到,观众对于几分钟之内的故事的“期待”是否满足,对于影片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微电影的互动性让观众参与微电影的创作,观众更想要看到自己的思路如何呈现在影像中,这样的期待视野会让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微电影能够提供参与、互动的平台、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和娱乐的空间,冲破了电影等媒介文化的阻碍,是现如今媒介文化的新宠,主要的特征概括为:模糊的身份、多彩的内容以及贴心的服务。微电影兴起的原因,是因为其陌生化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认为观众对于传统的媒介文化产生了审美疲劳,微电影是一种众声喧哗的狂欢电影,所以备受推崇。认为微电影现在的副作用是加剧了人的同一性,使人变得浮躁了
在这种随意的、自由化的空间和时间选择中,应该拥有怎样的创意才能吸引观众,达到这种“注意力经济”的实现,就要求创作者更多的观众微电影内容情节的设置。
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教授的分类方法,微电影可以被认为是第三电影,第一电影是大银幕电影,就是常规的影院电影,也是基础性电影。有长度,有常规制作,发行渠道主要是院线,收入主要是票房;第二电影主要指的是电影短片,包括故事短片(动画短片)、短纪录片、专题片、新闻片、短资料文献片,科教片,以及电视、影院里播放的片花、广告片、专题片。既有一千在影院放映故事电影前方的新闻类、政治类的短片,也包括后来盛行于网络、手机上的各类视频短片。第三类电影指的是微电影,融入了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可以理解为相对于基础性电影的功用性电影。
第三类电影的放映途经较为多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电视、只能手机、移动电子显示屏、平板电脑等诸多小屏幕镜像观看,这种多样的媒体分割着观众的观看视野。
微电影这种发行渠道的的多元性和特殊性,使得发行渠道的成功便成衡量微电影是否成功的标准。微电影的发行,主要是通过网络的点击率提高知名度,从而由微电影前面的贴片广告获得经济收益。同时,影视公司的发行和营销也变得至关重要。
草根化、个体化的影像表达,大师和草根同一个平台的展现,使得艺术的平等化得以实现,不同文化创新表达实现了可能性。通过微电影的影像画面,不难看出,其中的光线和镜头并没有那么细致讲究,更多的接近生活气氛。生活场景的再现,晃动镜头的表达,成为微电影大众化的典型标签。个体价值观表达、情感诉求是微电影发展的人文基础。小人物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通过影像真实地进入大众视野,吸引更多了在网络互动中观看、讨论微电影,提升了社会对影视行业的关注。后技术时代的艺术是神奇的也是平凡的,平凡指出在于艺术已与大众密不可分,大众不仅“欣赏艺术”而且还创作艺术,传播艺术。[2][2]
微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让普罗大众真正的开始参与感受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文化。每一个个体变成了文化感受者和创作者,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健康的生成机制。
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3][3]微电影缩短了这个动力学过程,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整个社会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多元化的趋势,过去观看某一媒体而万人空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微电影创作的全民性与草根性,决定了所需的外部软性条件,如多元化的价值观、多元化的视角和多样化的诉求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正喷薄而出,成为创作微电影的艺术源泉。[4][4]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才能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一个更利于发展的大环境。
电影学者胡克认为,微电影的创作、制作、放映、传播自成一个系统,而且是一种开放的系统,其中参与者是动态的,并不固定。而千千万万人的参与聚合,等于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电影业和电影圈。[5][5]隐私化的生活表达正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传统电影中无法呈现的故事情节,都可以在微电影中得以表达。
微电影从诞生伊始就具有亲民的特性,对于观众而言,不仅仅较易在影片中看到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画面,更为重要的是,观众清晰地知道微电影的创作者同自己一样,都是普通人,这种天然的亲切感是观众喜爱微电影的重要因素。美国刚刚出现微电影的时候,是在咖啡吧或者地下室放映,创作者会随意的出现在观众的周围,可以自由的交流和畅谈。
相对于传统院线,电影人和观众之间的隔阂和疏离,微电影是生活化的、亲切的,更容易走入观众心里的。
基地“微电影”课程的内容各方面都体现着它的这一系列时代特征,传播特征,同时,“微电影”课程的内容可以在我们研学的过程中进行很好的渗透,因为“寻根觅祖”这一研学主题,更多的是在讲故事,向今人讲述古人的故事,通过故事把古人的生活,展现在今人眼前,然后让今人通过一个个故事找到自己身上古人遗留下的影子,微电影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的载体,它不同于讲解员纯粹文字化的叙述,而是可以以画面、声音、情景再现等全方位的体验方式,让研学的过程更加新颖,更加与基地课程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紧密相关。
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向,
1、探求电影艺术的发展在我们家乡走过了怎么样的路程,寻找古迹中和电影艺术有关的物品,故事,人物
2、利用微电影的方式,再现古代先辈的事迹,亲身经历宗族经历过的历史变迁
3、利用微电影的拍摄方式记录学生进行寻根觅祖研学行的全过程
4、利用微电影的传播方式,使用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将寻根觅祖研学行的影响扩大至更大的范围
微电影是新媒体出现和网生展的必然产物,因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艺术内涵,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相信它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社会媒介文化的丰富增添色彩。
[1][1]聂伟、吴舒《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上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2]王廷信:《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3][3]【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周宪、徐钧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一、高校的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课程里面,艺术教育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学校要培养一个创新型的人才,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的,由此可见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艺术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是艺术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以及艺术精神是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发掘学生艺术潜能,让他们更加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步骤。因此,大学生要综合自身的能力,让他们全面发展就一定要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创新能力。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是分不开的……”对艺术的美学进行鉴赏,对创新的科学观念进一步进行理解都离不开人类的智慧,但是,要将对艺术理解和对科学理论的认识的感受进一步升华,就需要人类的具体感情作为支撑。可以说,就创造性来说,科学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产生相应共鸣的。艺术要和科学产生相应的联系就离不开创造性,它在这里的作用就好像一种强力的粘合剂,粘结了艺术和科学,使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共通性。可见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就是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艺术精神的、拥有创造力的人才。高校在不断发展艺术教育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为国家提供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还能够在文化创意软件的开发以及发展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一定的动力,是推动国家未来经济软实力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施。
二、高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者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新兴教育,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已经逐步占据教育体系的主要地位,而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外,还有类似艺先锋、庶吉这样的权威培训机构在不断促进此板块的发展。新式学堂是我国现代艺术教育最开始的地方,它起始于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技术的进步迫切地需要一大批的专门技术人才。在晚清时期的洋务课堂上把手工和画图这两门课程作为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的主要课程,这也是我国现代艺术教育最先开始成型的重要条件。然而进入1820年以后,中国就陷入了长期的侵略危机之中,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几乎举步不前,历史历经了多方面的变革,随后出现了一大批的具有先进意识的人才为我国艺术教育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进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在高等院校设立了很多艺术教育课程,并且在发展的前提下获得了比较喜人的成绩。但是,随着世界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挑战开始迎接高校的艺术教育。虽然我国没有一个很早的创意产业的起步,但是发展速度就像我国的经济一样是相当快的。
三、结语
12月16日,山西省第四届初中校长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太原三十七中举行,来自全省的200多位初中学校校长参加研讨会,探讨课改发展前景。会上,太原三十七中、灵石二中、阳泉十二中、左权宏远学校的4位校长介绍各自课堂教学改革发展情况,让与会者感受到,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经过13年的探索尝试,已经形成了初步框架,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方式为主的学习模式将成为初中教学的主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正厅长级督学张卓玉表示,未来中考改革也要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活动都将是中考考试内容。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学习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说到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习。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成长自我,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已经逐渐从过去“填鸭式”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成长的模式。
三十七中校长李文介绍,经过5年的准备,该校从2014年9月全面推开“双态课堂”教学模式。双态课堂是指静态自习课和动态展示课。每天下午的静态自习课,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动态展示课上,老师引领学生开展夯实基础、答疑解惑、课堂检测、拓展应用等学习环节,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实现课堂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的方式,将知识内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表达、动手实践、大胆创新等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环境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多样性。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改革,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环境。
今年9月,三十七中开始进行走班选修制度。学校在充分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在每个年级分别开设了二十三门课程,供学生选课走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选课时间里选择两门喜欢的课程。现在每个年级每周有一个下午的时间以及周五下午两节课后的时间专门用来上选修课。丰富的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个体成长提供了土壤。语文学科的“小记者团”“读书社”“戏剧社”,思想品德、历史学科的“看电影学政史”,数学学科的“精英社”“华罗庚班”,课内与课外的多形式、多渠道来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力,来丰富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改革会有不同声音,但改革方向必须坚持
研讨会上,张卓玉表示,目前,我省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校长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思考到位,形成了科学的教育理念,很多校长成长为专家型校长;课堂教学改革已基本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课堂教学改革中,校长、老师、学生都能受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手段都得到提升,学生在创新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这些能力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社会最为关注的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以三十七中为例,该校在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中考成绩不断提升,该校中考成绩在600分以上的学生比例从2014年的31.88%提升到了2015年38.31%,占到全市600分以上总数的3%。“但是,任何一场改革都有风险,都会有阻力,会有不同的声音。广大校长要坚定信念,要从对学生长远发展有利、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把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下去。”张卓玉说。未来中考改革将以课改为依据
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和成熟的声像档案修复机构主要包括:国外的如美国电影学院影像资料馆、乔治伊斯曼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内的如中国电影资料馆等专业机构。虽然通过专业的修复能使声像档案焕然一新,但是修复成本太高,如2010年美国知名影像工作者马丁斯科塞斯成立的“世界影像基金会”耗资90万美元修复两部声像影片,平均每90分钟的修复价格为45万美元。由此看来,在实践中声像档案的修复更多的只是一种可能,很难在声像档案管理中广泛应用。
二、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介绍
新型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具有携带方便、便于操作、画质优越等特点,如现在较为广泛使用的ARRIALEXA、REDSCARLET、CanonC300系列,CanonEOS5DMARK系列,尼康D800系列等,目前已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普遍应用,成为声像档案管理中重要的摄录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数字化摄录设备的广泛应用,声像档案工作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摄录设备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使声像档案的保管利用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前景,也使数字声像档案成为重要的档案门类。需求的驱动促进了技术设备逐步更新和普及,笔者在多年的声像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近5年来随着声像设备的更新换代,声像档案的价值发挥已达到全新的高度。为做好数字声像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对其拍摄流程和载体形式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认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更好地掌握声像档案的前期形成特点,为进一步做好声像档案的长久保存、开发利用工作打下基础。
首先,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继承了传统声像摄录设备的优点,弥补传统声像档案在采集成本、保存介质等方面的不足。如传统摄录设备的胶卷宽度为35mm,感光面积为36X24mm,相较于早期的数字设备,传统声像设备在画面质量、色彩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随着数字化摄录设备的发展,如文章前面提到全画幅CanonEOS5DMARK系列、NikonD800系列等设备,均能达到甚至超过传统声像摄录设备的参数要求。新型数字化摄录设备具备2000万以上的像素,其高清的画质可以高品质地记录下事件发生中的细节。此外,传统拍摄设备的体积大、质量重,往往需要3人以上协同进行工作,而现阶段的数字化摄录设备大多都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感觉更加轻便,操作也更加人性化。其次,利用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采集的声像档案文件格式转换更加灵活方便。虽然数字化摄录设备形成的如MOV、R3D等文件的存储方式较为少见,但通过计算机和摄录设备自带的软件插件等,能够灵活地进行各种格式的文件输入输出。通过制定统一的声像档案制式和规格标准,能够统一规范来自不同设备的数字声像档案格式,便于对其进行收集、保管和利用。如在全高清数字化编辑和利用平台上,完全可以实现备份1份、开架利用1份、长久保存1份的专业要求,有效保障了声像档案的价值体现。
三、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应用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通过对新型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的介绍可见,利用数字化摄录设备采集的数字声像档案,具有生成成本低、格式可转换、便于保管利用等特点,在声像档案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数字化摄录设备的应用给声像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促进了档案价值的显现
数字化声像档案真实而清晰地记录了事物发展的特定场景,其清晰、生动的声音和画面,使档案的价值更加显现。尤其是在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声像档案以声音、画面同步的展示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事实,给人以真实可信的听觉、视觉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这是其它门类档案所不具有的利用效果。
2.促进了档案意识的提高
随着数字声像档案利用价值的显现,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逐步由“为保存而保存”逐步向保存档案以开发利用为目的观念转变。过去的声像档案管理大多只是为了保存而拍摄,很少有人关注其利用价值;而现阶段的声像档案管理工作,更多地是基于对声像档案利用价值的需求。因此,声像档案工作得到了管理部门、业务各部门的重视。人们档案意识的提高,也为声像档案工作的开展赢得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声像档案管理在做好项目档案、文书档案等门类的档案管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书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中,明确提出了声像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3.促进了档案管理现代化
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的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对声像档案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探索数字声像档案管理方式,有利于与时俱进地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数字化摄录设备产生的文件对存储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及时更新、扩容软硬件系统;同时,数字化声像档案便于剪辑,更应该做好归档文件的筛选、鉴定工作。在利用平台上,由于数字声像档案数据码流大,对服务器、客户端配置、播放软件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选择H.264、MPEG-4等高清编码软件,可完全支持720P、1080I、1080P各种格式/码流高清、宽屏视频。尽管数字声像档案在管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对软硬件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相较于传统声像档案管理,还是具有明显的优势,更有利于促进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如传统声像档案以磁介质、感光材料等方式记录信息,往往不同的载体需要不同的播放平台,如SONYDVCOM摄录设备在信息采集中,需要通过IEEE1394接口才能将视频以数字信号形式采集到电脑上;而利用数字摄录设备采集的声像档案,从前期拍摄、编辑制作到后期的保存利用等,全过程都可以以数字形式传输和管理,同时可以达到长久保存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