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
时间:2023-08-24 16:49: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及针灸推拿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中西医医疗、教学等机构从事中医及针灸推拿学临床、教学或与其工作相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针灸推拿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东西大抵上和中医临床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在学习临床的时候加了针灸的内容。一般女生来说的话,针灸和小儿推拿是比较受欢迎的。
但是,等到你本科毕业的时候就会发现,找工作是真的很难(无论男女生),基本上市一级以上的医院基本要求都是硕士学历。所以,你要做好准备(本科5年+研究生3年)。
除非你真的热爱中医事业,有想要为祖国医学献身的决心,那你就报吧。要不然,会后悔的。
【关键词】小儿推拿;拔火罐;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17-0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却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现象,约占儿科门诊病人数的30%[1]。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气候变化剧烈时尤易反复不已。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6岁,1-3岁的婴幼儿尤为常见。本病病程较长,缠绵反复难愈,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如何预防和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难点。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在急性发作期之后的缓解期的治疗与调护仍是不容忽视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作用机理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中医药外治法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副反应极少,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本文重点探讨中医外治法―推拿配合拔火罐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应用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预防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满意,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2007年12月修订的“反复呼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
处理原则”的判断条件。从我院门诊随机选取反复呼吸道感染处于缓解期的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6岁之间。其中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者8例,肺脾两虚、气血不足者15例,肾虚骨弱、精血失充者7例。
1.2方法
1.2.1小儿推拿法开天门100次,分推坎宫100次,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拿风池、揉天突、揉膻中、分推胸八道各1分钟,顺、逆时针摩腹各5分钟,揉肺俞、脾俞、肾俞各1分钟,分推肩胛骨1分钟,捏脊5遍。
1.2.2拔火罐督脉及膀胱经走罐,以闪火法对大椎穴闪罐,再予肺俞、脾俞、肾俞实施留罐3分钟,注意避免起水疱。
其中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者加推三关300次,揉外劳1分钟。肺脾两虚、气血不足者加运内八卦、揉脾俞、揉足三里各1分钟。肾虚骨弱、精血失充者加揉肾经、揉肾俞、掐揉二马各1分钟。
以上操作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继续下一疗程,共做3疗程。
1.3预防效果笔者通过临床观察研究,自拟预防效果,效佳:6个月后复感者计20例,占66.7%。效果一般:3个月复感者计7例,占23.3%。效差:1个月内复感者计3例,占10%。总有效率占90%。结果显示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防治过程中疗效肯定。在治疗和观察过程中未发现不良事件,安全有效。
2讨论
2.1推拿拔罐法的理论基础小儿推拿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点、按、推、拿、摩等手法推拿,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小儿推拿根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和辩证论治的原则,它能疏通经络,活利关节,畅通气血,祛邪扶正,调整脏腑的功能,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与成人相比,小儿机体生机蓬勃,脏气轻灵,随拨随应,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小儿推拿秘块》曰:“倘能察其病症,循其穴道,施以手法……,未有不随试而效者”。所以,小儿虽然脏腑柔弱,但气血反应敏捷,脏腑发育、再生、修复能力强,只要调护得宜,往往恢复较快。小儿推拿为中医外治之法,虽只作用于小儿的皮肤经络,同样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拔火罐可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气血流通加强,有利于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利气散寒、祛除淤滞,同时还可以使腠理开泄、扶正祛邪,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2中医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肉脆血少气弱”,五脏六腑功能皆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这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的基础。《灵枢・百病始生篇》所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温病条辩》认为小儿“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可谓言简意赅。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极易伤及肺脾,且肺病容易及脾,脾病容易及肺,故每致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2.3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认识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主要为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免疫系统发育欠完善、反复病毒或细菌感染、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他如滥用抗生素、缺乏体育锻炼等有关。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可能是小儿反复发病的主要内在原因。
2.4机理探讨开天门、分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这四种手法为小儿推拿四大手法,其通过推拿头面部穴位使诸阳之会阳气通顺气血流畅从而提高全身之卫阳的御外邪功能。拿揉风池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揉天突具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揉膻中、分推胸八道具有宽胸理气、宣肺止咳的作用;通过揉肺俞来宣肺理气,揉脾俞来健脾益气,揉肾俞来温煦元阳起到生化气血益气固表加强卫外的作用。摩腹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强壮身体的作用。背部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具有益肺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捏脊法可培本固元、调理脏腑气血、起到振奋阳气通调气血、和利气机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藩篱)及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行于背部,通过对背部膀胱经的走罐,可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畅达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聚集之处,主治相关脏腑疾患,所以对肺俞、脾俞、肾俞进行留灌,能启动肺脾肾三脏之功能,使肺能正常宣肃浊气;脾脏能发挥其运化之功,输布精微,生化气血;肾脏强壮,能温养及濡润一身。大椎穴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总督一身之阳,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通过刺激大椎可以激发阳气,宣肺益气,化痰止咳平喘。
推三关、揉外劳具有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共奏调和营卫、祛除毒邪之功;运内八卦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平衡阴阳,揉脾俞、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共奏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之功;揉肾俞、肾经,具有收敛肾气,掐揉二马具有滋阴补肾,共奏补骨、生髓、益精之功。
2.5体会当今社会,药物滥用已经成为了焦点问题,特别是在儿科,家长对抗生素、解热镇痛、激素等药物的长期不合理应用,对儿童的健康及社会造成很大损害。正常人体内存在许多维持着体内环境平衡的有益菌群,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引起体内肠道菌群失调,破坏肠道先天免疫力。如果抗生素滥用,会使儿童体内细菌产生耐药现象,甚至产生“超级病菌”,由于“超级病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治疗比较困难。许多抗生素可影响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合成、代谢和排泄,因此,过多的用药,会引起儿童的营养不良[2]。最终造成患儿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形成恶性循环。小儿推拿拔罐疗法是绿色疗法,不必打针吃药,克服了小儿惧怕打针、不愿吃药的不良依从性。避免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亦无肝肾损害,解决了反复长期滥用抗生素、解热镇痛等药物对机体毒副作用以及远期未知影响等各种问题,符合家长对儿童健康的需求。
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甚至医生普遍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即反复感冒的患儿只是在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时才需治疗,而不重视平时的防治,忽视了平时预防治疗的重要性,对非感染期出现的手足心热,纳差,腹胀,口臭,便秘,泛恶,舌质红,苔黄厚腻等细微变化关注不够,增加了治疗难度进而贻误病情。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多为独生子女,多受家长溺爱,往往使小儿过食肥甘厚腻、膏粱厚味之品,再加上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时有过急过量,均可造成食积。其造成小儿易感主要的原因。因此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上,要避免复发或加重,家长应从节饮食、科学锻炼入手。正如《活幼心书》所言:“小儿安在乎谨寒喧,节饮食”,“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因此,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防治,防护是关键,只有医患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佳的预防治疗效果。
3结论
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防治过程中疗效肯定。通过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能够提高小儿自身抗病能力,最大程度抵御外邪,达到少有病、不有病的目的。本方法简单易学、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和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值得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预防治疗中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特色管理;专科管理;风险控制;应用
中医保健理念在儿童的专科管理中具有其独有的途径和优势,可通过辨证论治、体质分析、饮食调养、起居调摄、中医适宜技术等方法改善小儿机体状况[1]。为进一步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儿科专科管理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9月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男65例,女60例。对照组男63例,女62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专科管理:①评估新生儿综合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体格检查结果、喂养状况、睡眠状况、家属心理状态等,新生儿基本情况有胎龄、体重、简要病史等。②对新生儿出现的常见生理现象进行指导或干预管理,如生理性黄疸、体重下降、乳腺肿大等。③实施喂养指导、皮肤黏膜管理、疾病指导等管理项目。观察组在常规专科管理内容实施的同时,辅以中医特色管理理念。①构建中医基础管理理念,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②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包括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项目,各项目管理质量分为优、良、差等。统计两组新生儿家属对管理方案的控制与责任、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自评,各项目满分均为10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方面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专科管理方案在控制与责任、自身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育成长阶段[4]。在病理生理方面,小儿机体尚未完全成熟,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御邪能力较弱,容易被外邪所伤[5]。与成年人群相比,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对于医学治疗及管理的反应都更为灵敏[6]。小儿的体质形成情况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7]。先天禀赋是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后天的生活环境因素、日常调护因素、疾病因素、医药因素等都对小儿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8]。因此,在新生儿群体中,也存在形态各异、饮食偏好差异、体质差异明显的情况。在同样的生长环境和致病条件下,新生儿也会存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机体抵抗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医学辨证管理理念认为,小儿的体质特点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辨证理念和整体论提倡要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以人文本,防病治病。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宗旨,是根据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开展中医饮食起居指导,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从管理角度探讨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科室在实施常规专科管理方案的同时,构建了中医特色管理理念。为提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科管理素养,对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随后,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两组的专科管理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无论在风险控制管理还是在小儿的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中,中医特色管理方案的应用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且相关检测指标的综合结果也显示,中医特色管理方法能够提升被管理对象的机体抵抗能力,从病理生理学上提升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接触到了相关的中医药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知识,将其运用于医学管理实践中后,更加有助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并实现了多学科协作,家属对于优化后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杨金昭,李双彤.刘彦岭教授基于调神理论推拿治疗小儿湿疹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1,36(1):50-54.
[2]王洋,郑夏楠,李灿东.浅谈儿科“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7,16(5):44-46.
[3]闫永彬,马淑霞,任献青,等.基于“热饮”理论之清肺蠲饮汤治疗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4):510-511.
[4]张显,刘芳.六经体质理论在儿科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3):11-13.
[5]闻亮,汪灏.个体化营养教育在0~6岁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419-421.
[6]刘娜娜,孙源,陈佳,等.消瘦儿童104例中医体质特征参数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2):859-861.
[7]叶绮娜,卢焯明,张刚.291例岭南地区小儿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及调养建议[J].中医药通报,2020,19(4):57-60.
在深化医改的大潮中,郑州市中医院始终坚持“仁德济世,止于至善”的行动准则,努力传承、创新飞针、点穴、火功疗法等传统技术。通过拓展中医传统技术在现代医疗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培植中医特色技术和重点专科,医院形成了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了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靠惠民和诚信赢得口碑。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万名医护送健康”等活动,医院成立了博士和名医志愿者义诊服务团,坚持常年开展义诊咨询服务,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服务。医院还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共建及实施了师带徒计划,使中医传承接地气,惠民生。开创了医疗行业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身心同治、食疗等传统优势,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有效的医疗服务。在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中,从开通便捷绿色通道、设置触摸式电子显示屏、开展导医咨询,到划价、收费、取药一站式服务,努力打造绿色医疗环境。医院努力为患者减负,并通过实施优势病种临床路径,有效规范了临床诊疗行为,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其住院费用。在脑病科,来自驻马店的患者王先生说:“在这里看病,医生会详细地把治疗费用、治疗方案等告诉我,每一项花销我心里都很明白,很放心。”
靠特色和品牌赢得信誉。一是着力打造科室特色品牌。脑病科在继承老中医经方基础上,研制开发出了“脑血通口服液”、“面瘫扶正丸”、“脑脉通胶囊”等十余种中药专科制剂,并引入脑血管介入治疗、综合康复治疗等诊疗手段,形成了对中风病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一套成熟体系,并以高分顺利通过了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心病科独创的长效降压制剂“复方降压胶囊”,治疗冠心病的“双参口服液”,“六味冠心宁”等中药自制制剂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开展的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置入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等介入诊疗技术,融入中医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使医院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儿科通过中药直肠滴入、推拿按摩、膏药贴敷等疗法,用于小儿哮喘、脑瘫、黄疸、癫痫、厌食等常见病,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妇产科特有的“三黄汤”、“生化汤”和“排气汤”,不仅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还帮助产妇尽快恢复肠胃功能等。肺病科研制的“三九”、“三伏”穴位贴敷等防治慢性咳喘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纯中药制剂和疗法,得以广泛应用,自制的“解毒消炎茶”、“咽炎茶”更是深受患者欢迎。
二是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医院的针灸疗法,以无痛、得气明显、疗效显著为特点,被国内外业内人士誉为“飞针”。火功疗法,即通过药借酒力、火借药力,使药物迅速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对治疗颈肩腰腿痛、脱发、痘痕等有显著效果。国术点穴也是郑州市中医院的一大创新,其“点”、“拨”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推拿按摩,它是以手法调节为主,通过角度、力度、配穴的调节。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深受患者好评。
靠人才和科技增强实力。医院把名医、名科、名院、名药作为业务战略,在全国首家申办了中医院士工作站,并引入高端人才(博士4人),为医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医院还把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关键,着力念好四字经,即“学”,在临床医、护、技中倡导“读书一临床一总结一思考”模式,使读书与临床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技能水平;“练”,广泛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和业务技术练兵活动,强化实战能力提升;“带”,让老专家结合具体的病案,运用中医理论向自己的徒弟讲授具体病案的生理、病理变化,临床症状,治疗原则等,并对师徒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送”,有计划地选送业务骨干外出进修深造。通过念好“四字经”,医院人才结构逐渐优化,特色优势科室凸显,有力推进了品牌强院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社会责任孺子牛奖,“全国爱婴医院”,郑州市廉医、诚信、为民、和谐医院等100余项荣誉称号。
捏脊疗法的作用机理
捏脊本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的外治疗法,是推拿的一种手法,又称为提背、捏背,或者叫做“捏积”。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捏拿手法刺激人体脊背肌肤,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捏脊疗法主要是对宝宝背部脊椎两侧分布的各脏腑俞穴和神经进行刺激,从而对宝宝的植物神经节、干起到作用,通过对这些神经节、干的刺激,借助对神经、体液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传递,来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而且根据最新研究发现。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传统捏脊法可以良性刺激皮肤,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基本手法、
让宝宝俯卧在床,妈妈站在一侧用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这三个手指的指腹相对用力,轻轻捏起皮肤(图1),从龟尾穴开始,随捏随提,一边沿着脊柱向上推移,直至大椎穴止。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手握空拳状(图2),食指屈曲,以拇指指腹与食指中节桡侧面相对用力,将皮肤轻轻捏起。双手交替捻动,从龟尾穴(图3)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穴(图4)止。
操作要求
1 在温暖、安静、空气新鲜的房间,宝宝暴露背部和腰骶部。如果室温过低,妈妈可将手伸在宝宝的衣服下操作。
2 妈妈先用干净暖和、指甲短滑的双手,在宝宝的腰背部轻轻推摩数遍。
3 然后根据年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捏脊方法:
(1)出生两个月以内的宝宝,轻轻捏脊1~2遍,如果宝宝拒绝就停止。
(2)3个月到1岁的宝宝可以捏脊3遍。
(3)1岁到3岁的宝宝可以捏脊6遍。
(4)捏至第二遍时每捏三次增加一个较重的提拉动作,谓之“捏三提一”法(图)
(5)依据季节的不同,孩子的体质不同,加减不同的俞穴进行按揉。
(6)捏脊疗法可以天天操作,也可以隔天操作。
(7)捏脊应该使用滑石粉或按摩油等介质,以保护宝宝皮肤。
捏脊可治疗的疾病
胃肠疾病的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热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等,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或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以用捏脊疗法来治疗。
肺系疾病的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起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中医对夜啼和睡眠不安有句古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就能安然入睡了。
此外,像遗尿、便秘等宝宝常见问题也可以通过捏脊的方法,刺激宝宝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或便秘的作用。
取穴方法
咳嗽:常规捏脊,加肺俞、膈俞、大杼、风门
外感发热:常规捏脊,加揉脾俞、胃俞、肺俞
痰多不去:常规捏脊,加揉脾俞、肺俞、三焦俞
厌食:常规捏脊,加揉脾俞、胃俞
腹泻:常规捏脊,加揉上七节骨
夜啼:常规捏脊加揉脾俞、肝俞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相关文献的学习,总结分析本病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配合经络理论的取穴方法与针灸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各种方法在临床上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虽本病所使用的中医治疗手段较多,但单纯使用针刺治疗的研究较少,均未使用盲法,且总体观察样本量不足,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临床治疗本病需要进一步的相关研究观察。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针灸;治疗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69-02
慢性浅表性胃炎[1]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因多样,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有关。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慢性胃炎约占临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而慢性浅表性胃炎占其中的绝大部分[2]。
现代医学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与对症治疗等[1]。中医学将本病归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范围,临床上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等[3]。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可通过不同的穴位配伍达到疏肝和胃、健脾理气、养阴益胃之功效。针灸配合不同的中医治疗可以达到协同的作用,可在症状改善及缓解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现将笔者对近10年国内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电针 韩秋艳[4]用电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总有效率为90%。曹淑仪[5]使用电针治疗与药物对照。电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龙桂花[6]将实验室及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分为综合组30例及药物组28例。2组均于餐后服用铝碳酸镁及多潘立酮各10 mg,每日3次。综合组加用电针及超短波治疗,综合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药物组。
12 穴位埋线 张江层[7]取中脘、上脘、梁门、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足三里进行穴位埋线。有效率为925%。全部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张海峰[8]取中脘、梁门、足三里穴位埋线并配合使用自拟中药汤剂,疗效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穴位埋线或自拟中药组。吴涓[9]穴位埋线的主穴为胃俞、脾俞、中脘并随证加穴,总有效率为967%。蔡丽娜[10]选用中脘穴、双侧脾俞透胃俞、双侧足三里埋线治疗,有效率为882%。李红等[11~12]将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穴位埋线组与针刺组,结果显示穴位埋线组在近期疗效上高于针刺组,但在缩短病程上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针刺组明显低于穴位埋线组。胃电图幅值、胃电频率无明显差异,但在对血浆Gas、SP含量的改善作用上埋线组优于针刺组。潘文斌等[13]、杨朝勇等[14]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西药+穴位埋线)和对照组(西药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邹铁刚[15]使用“老十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总有效率90%以上。
13 穴位敷贴 朱秀平等[16]将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与穴位埋线合用,穴取脾俞、胃俞、足三里等,与西药组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8周后胃镜复查HP感染清除情况,结果:治疗组HP感染清除率为8103%,对照组HP感染清除率为6481%。蓝波[17]使用麝香追风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例,治疗1月余,症状逐渐改善直至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见再发。
14 穴位注射 宋建宁等[18]将胃镜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与针刺组,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约25%。李振琼[19]采用自拟方疏肝健脾汤内服加穴位注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
15 温针灸 辛银虎等[20]、刘虎[21]温针组与针刺治疗组对照,结果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张红[22]温针灸中脘、足三里、丰隆与西药药物组对照,结果温针灸组效果优于西药组。
26 其他疗法 其他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推拿、小儿针灸推拿[23]、浮针、芒针、指针、腹针、针刀、拔罐、单独使用灸法包括雷火神针、隔物灸等,配合其他民族医药方法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均在临床取得了良效。
2 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思考
21 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选取文章均以针灸为基础治疗方法,对照其他治疗方法,并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关键词或文中提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效率均为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有效率,未纳入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类型胃炎。通过对目前发表的临床文献的学习,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文献整体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治疗方法较多,单纯针刺治疗研究较少,多根据研究者的临床经验选穴,基础方亦不尽相同,针灸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也没有统一标准。虽临床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但单纯针刺治疗的报道或研究不多。不同针灸治疗方法之间也未有横向比较。针灸配合其他中医治法的方法较多,但缺乏统一标准。以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为例,不同的研究者所选取的中药方剂不尽相同,多为自拟方,对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评价带来不便,再者疗程也不够统一。②随机对照实验的缺乏。虽大多数研究均设对照组,但对照组的设计不够严谨,或对随机方案的描述不够具体,或仅提及随机,对随机后是否隐藏亦没有明确阐述。③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针刺研究。国内目前多数试验都没采用多中心的方法,没有对进样本量进行估算,且样本量普遍较少,这对证实针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可信度不利。④中医症候分型、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目前多以症状积分与胃镜下的表现作为诊断标准,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从而会导致对于疗效的判定出现偏差。⑤不良反应、随访、安全性监测、远期疗效的报道不够全面。绝大多数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故难以得到治疗的真实结果,近期疗效观察报道较多,远期疗效观察的报道较少。针刺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研究者常常只注重观察疗效指标而忽略了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22 改良措施 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肯定的疗效,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才能为临床疗效提供有力的证据。①严格设计实验中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的选择、配伍等,恰当设置对照组。②计算样本量,按照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的要求进行随机分组以及隐藏,至少要做到单盲。③疗效评定标准应严格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选择敏感的疗效评价指标以及体现针刺优势的评价指标。症候分型应根据中医或者西医标准规范化进行分型,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辨证取穴,使针刺治疗更具体化和规范化。④不良反应、安全性监测对于临床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论适用何种治疗方法,都应注意安全性指标的监测,筛选出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3 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较多,研究水平也在逐年上升,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但目前治疗方法虽多,总有效率大多数都在90%以上,却未有标准化,单一的临床观察占大多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疗程,治疗效果的评定也不统一。各种治疗方法之间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多数临床报道为病例总结,并以慢性胃炎为主,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特殊性胃炎等,其病理性质不尽相同,临床研究大多未明确治疗何种胃炎。目前仍缺乏高质量、设计严谨、统一诊断、治疗方法规范化、疗效评定一致化、多中心、大样本、使用盲法、长期追踪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为临床针灸治疗本病提供较为有公认度的基础。进一步可在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生物学基础上进行研究,以进一步证实针灸治疗本病是安全可靠的。参考文献:
[1]陆再英,终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2~384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l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6l
[3]张声生,牧童,汪红兵,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8~21
[4]韩秋艳,王华电针治疗慢性胃炎45例疗效观察[J].2003,20(2):41
[5]曹淑仪电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2008,23(5):346~347
[6]龙桂花,丁晓虹,段俊峰电针并超短波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J]2009,24(5):297
[7]张江层埋线治疗慢性胃炎120例[J].中外健康文摘 2011,8(28):225~226
[8]张海峰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胃炎30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0:109
[9]吴涓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30例[J].广西中医药,2006,29(3):33
[10]蔡丽娜,曾伟穴位埋线治疗胃痛1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5)
[11]李红,邹军,张家维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2):133~134
[12]李红,李素荷,唐纯志,等穴位埋线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电图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2):123~126
[13]潘文斌,王丽荣,陆廷信,等穴位埋线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4):40
[14]杨朝勇,吴万庆,杨朝举穴位埋线配合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J].临床医学,2009,29(8):110~111
[15]邹铁刚“老十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3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29
[16]朱秀平,朱美群,黄少姬,等穴位贴敷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6):1~3
[17]蓝波麝香追风膏穴位敷贴法的应用举案[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81
[18]宋建宁,陈庆龄穴位注射、针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0例疗效比较[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5):161
[19]李振琼疏肝健脾汤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J].新中医,2008,40(1):71~72
[20]辛银虎,陈小玲温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J]陕西中医,2005,26(9):959~960
[21]刘虎温针灸配合腕踝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