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分析
时间:2023-08-24 16:49: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哈佛分析框架;战略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23.122
1 行业状况和发展战略
1.1 简介
S公司由L博士创办于1996年,是国内领先的以膜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工业分离纯化、膜法水处理和环境工程专业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水务投资运营商。在膜技术应用领域,S公司能够根据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在水务投资运营领域,S公司通过BOT和TOT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已投资和运营了25座市政污水处理厂,在建4座市政污水处理厂。
1.2 发展战略
S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是:秉承“致力蓝天碧水事业,追求伟业光大目标”的企业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为己任,专注于膜技术研发,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情况向其提供包括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现场安装调试、运营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等在内的工业分离与膜法水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打造覆盖“膜材料一膜设备一膜软件一膜工程一膜应用”的膜工业全产业链,成为应用先进膜技术发展水质净化、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全球领先企业。
1.3 竞争优势
①技术优势。②研发优势和持续创新优势。③产业链完备优势。④项目经验优势。
2 会计质量和财务报表分析
2.1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
由于S公司从事BOT、TOT特许经营权项目的投资运营业务,该等业务具有初始投资大、经营周期长的特点,公司采用适当的财务杠杆以提高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水平。同时,S公司实际负债结构中主要由经营性负债构成,整体偿债风险较小。目前,公司仍处于业务拓展阶段,管理层坚持执行稳健的财务政策,严格控制公司整体财务风险,主要采取短期借款的方式筹集发展所需资金。
整体而言,S公司偿债能力较强,而且在逐年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经营状况良好。同时,由于S公司经营政策稳健,财务风险可控,S公司偿债风险较低。
2.2 资产周转率能力分析
①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的规模也呈一定幅度的增长。近年来,由于S公司水务投资运营部分政府客户财政预算紧张,导致相关应收账款回款速度下降,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下降。②存货周转率分析。由于S公司的膜技术应用项目具有数量较少、单个合同金额较大的特点,存货余额受项目具体完成时间和期末完工状况影响而波动,因此,存货周转率体现出一定的变动。③总资产周转率分析。2012-2014年.S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较为稳定,也体现了公司可靠的盈利能力。在水务投资运营业务的扩张中,S公司逐渐形成了标准化的BOT、TOT特许经营权项目建设模式和富有效率的营运管理体系,相关业务经营管理模式趋于完整和成熟,从而为业务和盈利水平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分析可知,S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情况符合公司的业务特点和公司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整体资产管理能力较强。
2.3 盈利能力分析
2012-2014年,S公司的毛利率及营业利润率较为稳定,但净利润率有所下降,主要是S公司下属联营公司T公司2013年和2014年亏损继续扩大(受行业不景气影响);剔除投资收益的影响,S公司2014年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增加2505.83万元,增长25.71%,主营业务业绩有所好转。同时公司投资和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张,留存收益不断增加,公司净资产和总资产整体呈上升趋势,从而导致净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报酬率有所下降。
整体而言,S公司盈利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2.4 发展能力分析
2012-2014年,公司投资和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张,留存收益和总资产整体呈上升趋势,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2.56%和12.58%。
总体而言,S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较为稳定,市场前景较好,资产保值增值的状况较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较快。说明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和发展能力。
摘要:运营效益审计通过对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予以量化整合,实现公司整体效益的评估。运营效益审计是以价值视角对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审计,是一种战略意义的审计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视角和观念。
关键词:运营效益审计价值链成本运营链战略经营审计
一、运营效益审计概念的提出
运营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价值链分析来评估公司经营战略,对流程重组和战略层、管理控制层、作业层实施价值监控措施的一种综合审计方法。
二、运营效益审计产生的背景
在新经济环境下,公司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无论是虚拟公司还是跨行业、跨地区的公司联盟,都已扩展到公司外部整个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客户。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经营环境。运营效益审计通过对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予以量化整合,实现对公司整体效益的评估。运营效益审计是以价值视角对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审计,是一种战略意义的审计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视角和观念。
三、构建独立的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意义
运营效益审计从性质上看,属于公司运营管理的范畴,同时涉及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经营管理三大领域,是公司具有战略性质的高层次审计。它既区别于公司的财务审计,也不同于公司基于内部控制的常规经营审计。因此,构建其独立的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
1.运营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目标不同。财务审计的目标是财务成果的确认符合公认财务准则框架内的公允性,是财务成果的评价阶段。而运营效益审计的目标是使财务成果最优化,是财务成果的优化阶段。
2.运营效益审计与常规经营审计的内涵不同。常规经营审计,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为手段,达到防止经营舞弊,控制经营风险的目的。而运营效益审计则以评估关乎公司运营的价值链为手段,改造公司整体业务流程,达到公司价值增值的目的。
3.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行为的特殊指导意义。在公司运营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想法和努力方向。如营销部门为开拓市场要求开发新产品,生产部门为避免过多存货强调要有一个准确的销售量估计,而财务部门则大谈资金调度方面的难题。其结果从总体上抵消了公司运营效率。运营效益审计框架有利于指导审计行为从价值视角评估整个公司运营,整合生产、营销等活动,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四、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和方向
1.以增加客户价值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没有客户,公司就没有真正价值。客户对公司产品的认可、购买是公司实现价值的惟一源泉,也是判断公司存在必要性的关键因素。
2.以营销活动审计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方向。因为公司的生产性投资一旦建立,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营销活动便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市场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者,生产和财务管理均是围绕实现营销战略的支持子系统。
五、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构建
1.经营环境审计框架。
(1)公司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是否明确和切实可行,经营方案是否具备可操作性。(2)公司形象与品牌定位是否合适,公司战略定位是否恰当。(3)公司的财务政策是否稳健,财务原则运用是否有利于实现经营目标。(4)解决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的具体财务支持方案是否高效。包括: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营运资金管理方案;财务资源有效利用方案;成本降低方案;纳税筹划方案。
2.实务审计框架。
(1)公司运营管理审计框架。战略管理层面。需要进行战略经营的审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合理性和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公司核心竞争力,判断竞争对手状况、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等因素,进行公司各种资源(包括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控制层面。这是对战略管理层面的适时审计监控,针对经营状况不断地进行价值增值分析,进行预算平衡和资金管理,对具体经营目标的可实现性进行评估。交易作业层面。这是基本审计层面,管理控制层面审计的基础工作。包括账目、日常财务决策、税收支持、资产评估、应收账款审计等。
(2)成本运营审计框架。根据价值管理理论,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一条与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运营链”,它从产品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投入开始,到售后服务开支,表现为一种用成本计量的“负增值”形式。
成本运营审计是对公司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链”进行审计,剔除不增值或低效益活动,使公司的相对成本优于竞争对手,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六、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内的具体审计实施指南
1.经营计划审计。确定公司的目标,是经营计划的核心内容。应建立两种目标并对其审计:(1)财务目标。即审计每一个战略业务单位的财务报酬目标,包括投资报酬率、利润率、现金回收率等指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风险和机会。(2)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必须转化为经营目标,即对销售收入、销售增长率、销售量、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分销范围等进行审计。
2.经营预算审计。审计为执行各种经营战略所必须的经营费用,并且要以科学的方法控制支出,预算灵活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定价不但要补偿成本,而且要促进市场开发。
3.经营实施审计。对经营目标进行分解,审计财务资源分配。审计人员报酬制度和激励措施。为避免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评估和报酬制度不应以短期经营利润为依据,而应建立在长期战略目标基础上。
【关键词】煤炭企业 母子公司 财务管理
近几年来,煤炭销售形势持续走好,行业整体经济形势得到了根本转变,再加上国家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关井破产,股份制改造、股票上市等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煤炭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合资、资源整合等形式,在集团内部通过对分公司主辅分离、改制重组等方式,相继成立了许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与原有的内部核算单位(分公司)在很多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在人事、财务、生产经营、内部制度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对子公司的管理上,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煤炭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子公司财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财务人员对子公司的人事、工资等方面的依赖,使集团母公司诸多的制度规定等在子公司内部难以得到有力的实施,财务人员不能依法行使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只能按照本企业领导的意图办事。更甚者既不按会计制度办事,还钻财经制度的空子。
在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缺乏整体性的监管,造成目前多数子公司在财务上各自为政,各子公司只顾自己生产、销售、利润等任务的完成,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从而影响了集团的整体利益。
2.在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在账务处理方面,内部核算单位(分公司)的核算方式不能适用于子公司。母子公司间、子公司之间的内部销售、往来、划拔资产、借用资金等业务已成为两个独立法人间的经济业务,不能通过内部结算来实现,必须按正规的业务处理程序来完成。很多会计处理方法要做相应的改变。各子公司从自身角度考虑,采用并制定适合本公司的核算方法,从而造成与其他子公司以及与母公司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
在编制报表方面,子公司越多,编制报表的过程就越复杂,为正确反映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内部的有关业务要作相应的抵消,这需要平时收集大量的附加材料,原有的报表体系提供不了这些信息,报表结构与逻辑关系也与目前的财务管理要求很不适应,需要做相应地调整。
3.财务目标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各子公司在制定经营目标时,只考虑本公司的情况,很难考虑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因此,子公司在制定财务目标时有时与母公司不一致,甚至相背离。虽然,目前多数煤炭企业对各分、子公司的年度生产经营都做有预算,但缺乏动态地、及时地预算控制。预算与经营业绩的比较也无法进行,事中控制无法实现,集团公司年度整体目标的实现有时也难以保证。
4.财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子公司单一追求自身指标的完成和领导的意图,造成财务人员通过一些方式对会计信息进行合法和非合法的操作,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子公司在向母公司报送财务数据时,如有领导的干预则无法及时报送,造成无法按时汇总数据,时效性无法保证,使得母公司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子公司以及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信息,企业经营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5.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筹资和投资等资金运作。大多煤炭企业在资金收支方面缺少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有的企业尚未建立健全资金收支计划,计划不切合实际,计划的监控力度薄弱,缺少严密的考核依据。在投资方面,使整个集团的投资规模失控,投资结构欠佳,投资收益下降,经营风险加大;在筹资上,使整个集团缺乏内部资金的融通,对外举债规模失控,资本结构欠合理,利息支出增大,财务风险加大。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大多煤炭企业集团内,子公司长期占用母公司流动资金的情况普遍存在,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强有力的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1.建立财务、审计人员委派制
财务人员委派制已逐渐被多数煤炭企业集团认可,作为集团财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子公司财务管理系统必须受制于母公司财务管理系统。为更好地确保集团总体财务目标的实现,规范和约束子公司的财务行为,母公司应对子公司财务人员实施统一管理,尤其是财务负责人,必须实行委派制,对子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监控。
2.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母公司应根据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较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监控,保证财务信息的一致性。在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时应依据会计准则,全面细致地制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债权债务、收入分配等会计核算方法。在电算化方面,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应使用同一品牌、同一版本的财务核算软件,以方便母公司查询、调用、汇总子公司的电子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财务软件规范子公司的财务核算。
3.建立财务预算控制体系
集团公司应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细化落实集团公司的财务目标,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预算的编制要以企业的方针、目标、利润为前提,以“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为原则,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进行编制。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财务预算,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母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年度预算,上报母公司审批。同时,应建立预算监控系统,建立预算分析、考核制度。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及时把握子公司的经营态势,根据当前形势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以确保整个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据分析考核结果,对子公司有关管理者作相应的奖罚。
4.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与关键,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均要通过资金流来体现,都要通过财务信息系统来完成。因而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可以使母公司及时准确地把握子公司以及整个集团公司的脉搏,企业进行有效地财务控制需要财务信息系统提供迅速可靠的信息。
5.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以保证资金的安全,降低财务风险。子公司分月度或季度向母公司报关资金收支计划。按资金的收入渠道和支出的用途,逐项分别列示。
需要强调的是子公司在生产经营、资金管理等很多方面都有与母公司平等地位的自主权,因此,在处理母子公司财务关系时,一定要把握尺度,既要在各方面严格控制,防范风险,又要给予其较高的自主管理权,充分发挥自主经营的优势,只有各个组成部分的效益得到增长,才会使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得到更大幅度地提升。
二、建立强有力的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1.建立财务、审计人员委派制
财务人员委派制已逐渐被多数煤炭企业集团认可,作为集团财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子公司财务管理系统必须受制于母公司财务管理系统。为更好地确保集团总体财务目标的实现,规范和约束子公司的财务行为,母公司应对子公司财务人员实施统一管理,尤其是财务负责人,必须实行委派制,对子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监控。
2.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母公司应根据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较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监控,保证财务信息的一致性。在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时应依据会计准则,全面细致地制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债权债务、收入分配等会计核算方法。在电算化方面,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应使用同一品牌、同一版本的财务核算软件,以方便母公司查询、调用、汇总子公司的电子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财务软件规范子公司的财务核算。
3.建立财务预算控制体系
集团公司应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细化落实集团公司的财务目标,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预算的编制要以企业的方针、目标、利润为前提,以“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为原则,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进行编制。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财务预算,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母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年度预算,上报母公司审批。同时,应建立预算监控系统,建立预算分析、考核制度。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及时把握子公司的经营态势,根据当前形势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以确保整个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据分析考核结果,对子公司有关管理者作相应的奖罚。
4.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与关键,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均要通过资金流来体现,都要通过财务信息系统来完成。因而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可以使母公司及时准确地把握子公司以及整个集团公司的脉搏,企业进行有效地财务控制需要财务信息系统提供迅速可靠的信息。
5.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关键词:企业合并 合并财务报表 母公司
现代大公司的形成和扩展往往借助于联营与合并。一家公司可能基于种种目的,如,为了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开辟或占领产品市场,实行多样化经营,获取税收优惠等,而去兼并或控制其他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一套综合反映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未来前景的合并报表对集团的各类信息使用者来说不仅相关而且必要。
一、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企业合并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经营目的,通过兼并、控股等形式控制和操纵其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企业合并主要包括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
在控股合并的情况下,控股企业与被控股企业法人资格仍然存在,均为独立的法律主体,各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分别编制自身的财务报表。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控股关系,在生产经营和财务决策上控股企业可以对被控股企业实施有效控制,因此,从经济意义上看,控股企业与被控股企业事实上已成为一个整体,为了反映这一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编制一套合并财务报表。
总之,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有一定的联系,但两者并不是必然的关系。企业合并可能导致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的出现,但并非任何企业合并都需要编制合并报表。只有在控股合并的情况下,才存在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才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为核心,将整体企业集团视为一个经济实体,以组成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综合反映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报表。
在控股经营情况下,由于母、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它们分别编制自身的财务报表,集团的最高管理当局为了解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就需要将控股公司(或称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通过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综合信息。同样,就集团外部信息者(如投资者、债权人、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而言,为了避免企业集团利用对子公司的控制关系,通过内部交易、转移价格等手段人为操纵集团利润,也要求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计算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成果时,不按照合并基础提供的信息将具有极大的误导性。
虽然合并报表可以向集团内部及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但亦有其局限性,包括:
第一,合并报表提供的是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信息,对于个别公司则缺乏详细资料。某些报表使用者如比较关心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短期债权人,便无法从合并报表中取得所需的相关信息。
第二,若组成集团的各家企业从事不同的行业,则合并报表所提供的财务比率在用途上会有所限制。因此,报表使用者在评估集团经营业绩时,首先需注意据以比较的对象是否处在同一行业。
第三,子公司的债权人或股东对母公司的财产或利润不具有要求偿还或共同分享的权利,合并报表对这些人而言意义不大。
鉴于上述缺陷,某些报表使用者往往要求企业提供个别公司的财务报表或提供按行业特点、地区分布编制的分部报告,以便评估集团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二、合并理论的比较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把企业集团假设为单一的会计主体。在确定这种主体的界限时,有必要提出下列问题:关于该主体的信息向谁提供?提供这种信息的目的何在?哪些被投资企业应当纳入合并范围?采用的合并方法是否恰当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理论。根据不同的合并理论,其确定的合并范围和选择的合并方法将各不相同。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并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报表的扩展,其基本编报目的是从母公司股东的角度出发,为母公司股东的利益服务。
根据这个观点,合并净收益应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利益,少数股东收益视作一项费用予以扣除。至于少数股权,则是按照少数股东持有子公司权益的份额计算并作为负债列示。母公司占子公司净资产的份额用公允市价计算,而少数股权拥有的子公司净资产部分则延用子公司的账面价值。商誉仅列示属于母公司的部分,属于少数股权部分则不予以列示。公司集团内部销售形成的未实现利润仅按母公司持有股权的百分比抵销,属于少数股东的部分,则认为已实现,不予抵销。
(二)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从经济实质上说是单一个体,合并财务报表应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出发并为全体股东(包括控股股东和少数股东)的利益服务。因此,合并净收益应属于企业集团全部股东的收益,要在多数股权和少数股权之间加以分配。同理,少数股权是整体企业集团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应与多数股权同样列示。子公司所有净资产均按公允市价计量。商誉按子公司全部公允价值计算列示。另外,所有内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利润都应100%在合并时抵销。
实体理论对多数股东与少数股东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做法,能够较好地满足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人员对财务报表的需要,满足对整个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管理的需要。然而,现行财务会计实务仍以历史成本入账,而实体理论则主张对子公司的净资产全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大为实务界接受。当前,我国CAS采用实体理论。
(三)当论
当论的实质是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两者的综合。对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采用母公司理论,即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属于母公司持有股权的部分按公允价值计算,属于少数股权的资产和负债仍以原账面价值列示。商誉也仅列示属于母公司的部分,不列示少数股权部分。子公司的少数股权按子公司账面价值计算。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的处理则采用实体观,全部予以抵销。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有的公司将少数股权列示于负债项下或列示于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也有列示于股东权益项下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二)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执行审计,一是将审计的视角从会计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经营管理领域;二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与分布;三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在某些领域审计过度或不足。其分析框架可考虑如下:
(一)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TomLee,1993)。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一般来说,社会公众认为这个比率应低于5%,审计保证水平为95%”。
(二)分析战略风险
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结合审计实践,我们提出如下要点:
1.分析经营环境。主要分析客户主营产品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了解客户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分析经营产品。对客户的主营产品进行分析,了解客户的产品是什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盈利情况如何;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比较其利润率是否合理;如无同行业比较,与社会一般平均利润率相比,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分析经营模式。分析客户经营模式就是分析其产品的供、产、销过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什么;重要购买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购买商;重要供应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供应商;是否存在既是客户购买商又是供应商的单位(有无存在自卖自买的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决策框架,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对会计报表层次的整体认定进行预计并与管理当局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管理当局在相关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下的整体认定是否恰当进行职业判断,对企业是否存在从生产经营发生交易和事项的开始就通同舞弊、虚构交易和事项以粉饰报表作出职业判断。
战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否定。评估战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自始至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调查期间,如果判断得当、评估准确,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如分析得出战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很可能或基本确定,也就是其战略风险概率大于5%,则此项目不能承接;如已在审计过程中,可在没有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及早退出项目,以避免由于战略风险带来的审计失败;如果该项目战略风险概率小于等于5%,则该项目初步可接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审计,其失败的可能性必然可大为降低。
(三)分配剩余审计风险
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图一表示。
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XY公司为国内一家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彩棉的研究和开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以天然彩棉为核心的初级产品及终端产品,初级产品为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服装等。公司重要财务数据(未审数)见表一。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初审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判定为高水平,相关实质性测试较为详细。重要审计程序和结论如下:
1.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首先审核存货的存在性。审核时要求公司对存货全面盘点并全程由审计人员盘,盘点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种子盘点比例为100%。盘点结果,存货数量账实基本相符略有盈余。其次审核产品成本计算和结转方法。对联产品成本的计量,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定各产品入账成本,符合有关规定;存货的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每类重要产品按其明细分类,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按月进行重新计算测试,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对于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进行验证,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收入及应收账款的审计。获取所有种子销售合同,检查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并对其应收账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合同显示,2002年以前公司提供种植单位种子,按照合同的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并保证种植单位每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足,此时种子向种植单位的转移未做销售处理。2001年12月5日公司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2002年度开始将种子向种植单位转移作为销售处理。此时合同明确种子销售给种植单位以后,有关种子的风险不再由公司承担,不再保证种植单位最低收益,公司仅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公司具体确认种子收入的时点为棉种销售合同已签订、棉种已出库转移给对方、销售种子的发票已开出或价款已收到,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应收账款相对于公司总收入数额较小,期末仅为4573万元,但也全部函证,回函率为100%,差异率为零。
对于会计报表的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也进行了详细审计,未发现重大问题,据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可以说,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为准绳衡量对该公司的审计,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应属充分,审计结论也并无不当。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初审材料上报后,证监会要求重新核查。注册会计师尝试按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施测试,首先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中的战略风险。
1.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产品为高科技项目,在开发初期,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应用也处在尚未成熟、未大规模推广的阶段。该阶段特点为: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虽然产品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能否成为传统白色棉花的替代品或以后棉纺织品的主流无法定论,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
2.经营产品的分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彩色棉花的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特点为天然彩色,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与传统的白色棉花相比,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上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不过,会计报表显示,其主要产品的毛利率达50%左右,远远超过传统白色棉花产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且经营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其产品又处在前期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的阶段。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味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尚难确定,其经营前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利润率显然有质疑的理由。
3.经营模式的分析。公司的初级产品是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采取销棉种子给各种植单位,一收购籽棉,然后加工成彩色皮棉、棉种等系列产品再进行销售的方式;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内衣等,取向加工单位提供彩色皮棉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终端产品后,由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显然,公司的主经营模式为委托加工。此经营状态下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分析:根据委托加工的经营模式,公司所生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对外转移,在实质上构不成销售,在此阶段不能确认相关收入。但公司对同一模式的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即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用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如同为委托加工,种子向委托加工方的转移就确认为收入,而皮棉、彩色面纱向委托加工方转移就不确认收入;同样是彩色棉种向种植单位转移,2002年以前不确认收入,2002年以后确认收入。这种对交易确认和计量方法横向、纵向的不一致,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再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确认方法存在问题的种子的销售利润分别占2002、2003年度主营业务利润的84.19%、57.46%,占公司净利润的167%、107%。公司从形式上变更经营模式、变更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操纵利润的嫌疑进一步加剧,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经营状态下的成本确认与计量分析:公司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认计算联产品成本,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表面上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符合有关规定。但从战略的角度看,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销售的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销售价格实际上完全由公司自行确定,其相关产品的售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在此价格基础上确定的联产品成本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再结合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形成公司主要利润的彩色棉种由于要对其全部衍生产品进行回购,如果定价大大高出其实际价格,成本就会高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低估,真正外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利润就会很高,而彩色棉种由于是高价格高成本,销售利润自然也会很高。
但彩色棉种的外移实际是委托加工,不能作为销售,如作为销售实际上就成了自卖自买,高价格高成本的结果造成了公司巨额未实现利润隐藏在期末未销色棉种之中。虽然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验证,表明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但由于此市价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允价格,低估销售成本高估存货价值虚增利润是确定的。
通过上述以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风险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论:或者公司高层通过系统手段精心构置并不存在的交易,并在形式上合规,以粉饰报表取得上市资格(事实证明如此);或者公司管理层根本不了解经营的有效性和经营风险,不掌握会计报表失实的具体情况。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如真正外销的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终将导致经营失败。
(四)两种模型的比较
以上案例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受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指引,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进行战略风险分析,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就上述案例而言,如果注册会计师初次审计时首先进行战略风险分析,得出该公司战略风险发生的概率为很可能,一则会把握重点审计领域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二则会在未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选择退出。
上述案例还证明,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必须时刻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我们在审计时不能为了审计而审计,不能单纯追求审计底稿做得有板有眼工整而全面,形式上的合规实质上可能存在着对重大问题领域的忽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有效工具。运用该模型执行审计,既能挖掘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功效,发现并消除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又能够从整体上发现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而导致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从而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国内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修订中国相关独立审计准则更显得尤为迫切。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意义在于:“不是否定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审计准则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向,也不是无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已经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精神,另搞一套审计准则,而是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并严格付诸实施”。
关键词:已有项目;运营;净现金流;计算
1. 现金流指标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现金为王”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加强现金流管理,及时掌握现金流量信息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利润指标相比较而言,现金流量信息不存在任何假设与估计,不易被经营管理者所歪曲,因而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盈利的质量。企业净利润的实现若没有获得现金收入的保障,也就没有形成企业的实际积累,从而难以满足企业的未来发展需求,甚至造成周转资金紧缺,偿债能力下降。将现金流量指标和企业管理者业绩考核挂钩,更能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视,从而正确评价企业的价值,防范财务风险。因此,现金流量财务评价指标已成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日益重要的指标。
2. 传统现金流指标
(1) 净现金流量
净现金流量是现金流量表中的一个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减去流出的余额,反映了企业本期内净增加或净减少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数额。净现金流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这种分类没有将经营活动和后续投资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对公司的经营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有一个综合的评价。
(2) 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是一种财务方法,用来衡量企业实际持有的能够回报股东的现金。指在不危及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股东(和债权人)的最大现金额。
自由现金流量可分为企业整体自由现金流量和企业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整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扣除了所有经营支出、投资需要和税收之后的,在清偿债务之前的剩余现金流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是指扣除所有开支、税收支付、投资需要以及还本付息支出之后的剩余现金流量。整体自由现金流量用于计算企业整体价值,包括股权价值和债务价值;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用于计算企业的股权价值[1]。
自由现金流指标自由现金流在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基础上考虑了资本性支出和股息支出,但是并未剔除新项目收购投资的影响,无法对现有项目的经营情况进行评估。
(3) 净现值
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以资金成本为贴现率折现之后与原始投资额现值的差额。净现值法就是按净现值大小来评价方案优劣的一种方法。净现值大于零则方案可行,且净现值越大,方案越优,投资效益越好。
该指标是考察项目合同期内盈利能力的核心动态指标,综合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项目合同期内整体净现金流量和投资风险等因素,能直观表达寿命期内项目投资收益大小。但是,该指标无法对分年的现金压力或者资金富余等情况进行有效说明[2]。
3. 已有项目运营净现金流指标的经济内涵及计算方法
已有项目运营净现金流指的是:在剔除新项目收购资金后,公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产生的自由现金流。该指标如果为正,体现了公司偿还债务、分配股利的能力。该指标如果为负,说明了公司有多少资金缺口需要通过增加贷款或者资本金投入来弥补。在剔除新项目收购投资后,已有项目产生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和投资收益能否满足公司持续发展的资本性投资需求,能否做到盈亏持平,能否负担因此带来的资金成本,成为管理者和多数信息使用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总结归纳已有项目运营净现金流指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 直接法
直接法即直接运用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的方法。该方法一般运用于对具体项目的现金流评价。公式如下:
已有项目运营净现金流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投资活动现金支出
其中:投资活动现金支出 = 购建固定资产、油气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 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这种计算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取数方便、利于操作。但缺点是没有考虑以下事项的影响:
如果收购的项目是资产而不是股权,收购资金在现金流量表中将体现为“购建固定资产、油气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而不是“投资支付的现金”,这样就无法在计算中将新项目收购资金剔除,对已有项目的现金流评价有失公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手工调整。
如果按照合同约定,项目的部分现金收入或现金支出由总部直接代收代付,这部分现金流将不会体现在项目的现金流量表中,为完整反映项目的现金流情况同样需要进行手工调整。
(2) 间接法
间接法即以净利润为基础,通过调整非付现收入和支出的方式,计算出经营净现金流,再结合已有项目投资活动现金支出,计算运营净现金流的方法。该方法一般应用于编制年度预算和计算公司合并口径现金流。公式如下:
已有项目运营净现金流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投资活动现金支出
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净利润 + 折旧、折耗及摊销 + 勘探费用 + 参股项目归还股东贷款或分红 + 递延所得税费用 + 资产减值 + 经营性应收应付和存货增减变动 投资收益
这种计算方法主要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通过调整非货币性收支的影响,编制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指标。优点是能够根据利润预算和投资计划编制出现金流预算,指标之间方便比对分析,变动原因利于判断。缺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在目前的报表体系中,折旧、折耗及摊销和递延所得税费用无法直接取得。因为折旧、折耗及摊销可能分摊到了未实现销售的库存商品中,对当期利润实际不产生影响;利润表中,所得税也并未细分出递延所得税费用。目前,在预算报表中该问题已得到解决,但月报和年报中还需要手工计算。
经营性应收应付增减变动无法准确估计。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一般使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应收应付项目增减变动来计算该数值,而实际上这些指标并非都是经营性活动产生的,也有可能是投资活动产生的,因此在手工调整的过程中很难做到非常精确。
(3) 资金来源法
资金来源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已有项目产生的运营净现金流视同为资金来源的路径之一,通过资金平衡来倒算的方法。该方法一般应用于对公司整体现金流情况进行评价。公式如下:
已有项目运营净现金流 = 新项目收购资金支出 新增贷款 资本金投入 货币资金余额减少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结果比较准确、数据容易取得。确定是不利于分析指标的增减变动原因。
4. 结束语
以上介绍的三种已有项目运营净现金流指标计算方法均各有利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结合起来使用,不仅可以起到相互验证的作用,还能在不同的信息需求情况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指标使用者提供更为充分的信息。(作者单位:中石化国勘公司)
参考文献: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在各方面取得了进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还存在着有的公司规模偏小,有的过大的规模和复杂的业务加大了经营协调上的困难,带来高成本,风险控制薄弱,资金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数据包络分析有很大的优点,应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研究其技术效率的文献并不多见。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DMU在一定(最优规模时)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反映的是实际规模与最优生产规模的差距。一般认为: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是对决策单元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纯技术效率是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是由于企业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综合技术效率=1,表示该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是综合有效的,即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纯技术效率=1,表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其投入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未能达到综合有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规模无效。因此,其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规模效益。纯技术效率是制度和管理水平带来的效率,而规模效率是指在制度和管理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现有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异。
技术效率是考察一个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和资本投入产出效率的主要依据。技术效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率水平的重要标准,对其科学测算和分析是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改进生产管理方式的前提。本文旨在运用DEA方法对证券公司技术效率进行分析,寻找相对低效的公司的共同特征及其内在原因。以期帮助经营管理低效的证券公司进行改革,使中国证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模型选择及数据选取
(1)模型的选择。DEA方法处理多输入,特别是多输出的问题的能力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并且,DEA方法不仅可以用线性规划来判断决策单元对应的点是否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同时又可获得许多有用的管理信息。因此,它比其他的一些方法(包括采用统计的方法)优越,用处也更广泛。DEA也称数据包络分析法,是由运筹学家A.Charnes和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DEA是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与随机前沿分析法即SFA(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approach)不同。随机前沿分析法是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建立在诸多条件假设以及设定模型的基础上的一种方法,而非参数DEA法摒弃了参数方法中函数形式需要事先假定、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需要检验等多方面问题,在效率计算上的运用更为普遍。
在DEA方法中有“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种效率分析模型。“投入导向”反映的是在至少已给定的产出水平的情况下,决策单位采用最小投入的能 力。“产出导向”反映的是在不需要更多已给定的投入水平的情况下,决策单位获 取最大产出的能力。证券公司属于投入导向型,故本文使用的均是:“投入导向”型的DEA模型进行分析。
(2)样本的选择。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未能选取全部的证券类上市公司进行比较,而是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规模与业绩比较靠前的16家上市的证券公司作为决策单元,分别是方正证券、宏源证券、中信证券等16家进行横向比较。
(3)变量的选取。我们选取的输入指标为2个,输出指标为3个,选择16家重点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样本容量(16)大于投入与产出指标之积的2倍,可以认为该DEA评价结果具有合理的区分度,同时决策单元均为沪深两市上市的证券公司,满足DEA分析的同质性要求。选取了净资产、营业总成本为输入指标,它涉及证券公司的经营规模和基础实力,具有代表性。选取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净利润、利息收入为输出指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是证券公司获得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收益,是证券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进行横向比较有很大的意义。样本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2013年财务报告和万潮网的2013年报统计数据。
三、实证研究
本文选用16家上市的证券公司2013年度相关数据进行研究,DEA数据分析软件采用的是DEAP2.1,中国16家证券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程序运行结果表1。
表1 16家证券上市公司整体技术效率
DMU 简称 技术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收益状况
1 方正证券 1 1 1 -
2 光大证券 0.924 1 0.924 drs
3 宏源证券 0.857 0.924 0.927 drs
4 东北证券 0.765 0.791 0.966 irs
5 国元证券 0.875 0.924 0.948 irs
6 国海证券 1 1 1 -
7 广发证券 0.855 0.859 0.995 irs
8 长江证券 1 1 1 -
9 山西证券 0.944 1 0.944 irs
10 西部证券 0.929 1 0.929 irs
11 中信证券 0.896 1 0.896 drs
12 海通证券 1 1 1 -
13 招商证券 0.877 0.883 0.993 irs
14 兴业证券 0.866 0.871 0.994 irs
15 东吴证券 0.764 0.785 0.972 irs
16 华泰证券 1 1 1 -
各项指标均值 0.635 0.82 0.781
注:“drs”: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irs:规模报酬递增
(1)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635,看出中国上市证券公司整体的技术效率不高。2013年证券行业上市公司中处于技术效率生产前沿面(DEA有效)的有:方正证券、国海证券、长江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共五家公司,这五家公司反映技术效率指标的综合指标如平均数,占样本总数的31.2%。说明这几家公司在技术效率方面达到了相对最优的水平。东北证券、东吴证券、兴业证券等11家证券公司的综合数据显示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产出,存在公司管理不当,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存在浪费的问题,应该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自主开发产品能力。处在纯技术效率前沿面上的有:方正证券、光大证券等9家证券公司,占一半以上。
但是仍有多家证券公司没有达到纯技术效率。在11家技术无效率的证券公司中,其技术无效率来自于纯技术效率有效但是规模无效率的有光大证券、山西证券、西部证券、中信证券四家证券公司,这表明这4家证券公司在不考虑规模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其技术有效率,但由于其经营规模不合理导致了公司整体效率的低下。对于规模无效率的4家公司在提高规模效率的方式上会有很大的区别。在这4家证券公司中,只有光大证券是规模报酬递减的,其余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因此,对于规模报酬递减的光大证券而言,尽管纯技术有效率,说明有技术优势,过大的规模和业务的复杂化加大了经营协调上的困难与成本,反而降低了公司的规模效率。其余3家规模报酬递增的证券公司而言,可通过适当扩大经营规模来实现规模效率进而提高证券公司整体上的技术效率。
(2)投影分析。为了进一步的研究证券公司技术效率较低的原因,本文引用相对投影分析。相对投影分析通过调整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数值达到前沿面上的投影值,使决策单元达到DEA有效。投影分析既明确了决策单元非有效的原因,又为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改进方法,对证券公司决策者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东北证券为例进行分析,下面的表为其运行结果:
Results for firm:4 Technical efficiency=0.791 Scale effciency =0.966(irs)
PROJECTION
SUMMARYvariable original value Radial movement slack movement projected value
1 108920.06 0 0 108920.06
2 48005.74 0 0 48005.74
3 16687.08 0 5413.98 22101.06
1 736491.41 -153771.502 0 582719.908
2 120016.44 -25058.145 0 94958.295
由表可知,规模效率=0.966(irs):规模报酬应该递增。东北证券在出现了产出不足的现象,第三个产出应该比现在增加5413.98。第一个投入要素有投入冗余153771.502,第二个投入要素又投入冗余25058.145,也就是东北证券在净资产的投入上可以减少153771.502,在营业总成本上可以减少25058.145,这说明在证券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巨大的浪费现象,我国证券业急需提高。所以东北证券要达到DEA有效,应该缩减净资产和营业总成本,合理利用当前资源,进行综合整合,提高经营效率和规模效率。
四、结论及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