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4 16:49: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篇(1)

一、课前预习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预习就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是,我们一直不够重视。我所观看到许多单篇课文的教学,是忽略学生的预习的。在实施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运用预习单元,能够给课堂展示一个良好的依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自学能力。

二、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终身发展

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实践都围绕主题展开。它与单篇教学比起来,我以为最大的转变是:单篇教学更多是老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学生接受文本;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则更多是学生带着探究主题走向文本,老师引导帮助学生去阅读,去比较,去分析,去理解文本教材中对解决自己问题有帮助的信息资源,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感悟。它真正的实践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三、教师更要有“取舍”“设计”的教学智慧

智慧的课堂需要设计。也只有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之中。比如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测,不是将一单元的生字词语罗列出来,请学生读读,而是要独具匠心地挑重点难点,设计相关练习,以点带面地进行检测。再如引领学生探究“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都是学“独立找一找”“小组内说一说”“全班汇报”的活动方式。而这里可以设计请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演一演,相互评一评,全班演一演 ,评一评的方式,学生会更加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对课文细节描写的品悟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对于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并将这种观察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大了,对老师解读教材,发现并整合资源的能力要求更高,同时要求老师有“取舍”的胆气和“疏密有致”的艺术智慧。

四、择高处站,就平地坐,观全局,路更宽

篇(2)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使用误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由于忽视甚至不了解助读系统的实质功能,存在以下的认识误区。

1.将助读系统作业化。有些教师将一些单元导语、课文导读、题注、释文、资料袋和阅读链接等当作作业,布置学生抄写背诵。

2.将助读系统功能淡化。有些教师只注重选文的教学,对助读系统不重视,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他们或是在备课讲课时不去留意单元导语、课文导读和文中提示语,思考导语提出的阅读任务要求的内在联系和目标指向;或是让学生走过场式读一下资料袋、注释等,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

3.将助读系统功能泛化。有些教师泛化了助读系统的功能,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课堂导语,而是盲目照搬单元导语、课文导读,直接把它们当成自己的每一堂课的导入语,忽视自身课堂导入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已经阅读过教科书的内容,长期的照搬根本不能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一些教师甚至将助读系统等同范文系统来讲授。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功能及分类

设计适合的助读内容能充分发挥教科书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是助读系统的根本任务。学生怎样学,教科书就应当怎样“助读”,也就是助读系统的功能。作为一线教学的实践者,必须对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功能进行整体、深入的了解。

王婷在《教科书的负面性及对策研究》中曾经论及助读系统的功能,她认为助读系统的功能是指教科书助读系统在涵养学生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以及在积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主体人格方面所带来的效应,这种效应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分。就是说,助读系统的功能在性质上有正负之分。助读系统的正功能最终表现为能够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养成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独立、自主、自强、自律、合作、宽容的主体性人格。如果助读系统设计不当,也会出现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带有编写者的偏见,容易忽视地方的特殊需要,容易窒息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等。

因为助学系统的正功能是主要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其正功能,即——提示、导引、激励等功能,负功能不在研究之列。通过对助读系统正功能的分析归类,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助读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类。

1.提示类:彰显编辑意图,说明教科书的体例、总体结构,指引教法、学法。

2.注释类:补充帮助理解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3.附录类:拓展知识空间,丰富学生阅读,沟通课堂内外,总结梳理知识点,归类知识,方便教与学。

具体的归类可见下表。

篇(3)

关键词:导语设计;原则;类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14-01

导语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开场白,是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唤起学生潜意识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正所谓良好的开端便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教学导语的设计往往能够创设好的语文教学情境,烘托良好的语文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一步一步带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一、导语设计的原则

语文课的教学虽说是教无定法,课堂导语设计形式可以多样,为了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导语的设计达到先声夺人定基调的效果,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短小精练

导语的篇幅不宜过长,因为它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导语的设计应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且短小精悍。课堂教学时间宝贵,导语设计时间最好控制在三分钟以内,不宜泛泛而谈,以至于学生在听完导语后,仍然不知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候言归正传。课堂导语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无论哪种导入方式都应明白准确无误地指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意图。

2、富于趣味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学习兴趣,积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在众多因素中,兴趣才是促使学生产生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导入上花心思、下功夫,设计的导语要能贴合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或故意设计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知发现者的愉快心情把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

3、承上启下

教学是个系统有序的科学过程,课与课、单元与单元都有一定的衔接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要以旧拓新,引出新课自然合理,。课堂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知,能体现出语文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两者间的异同,找出知识的结合点,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一来,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语设计的类型

导语的设计因授课的时间季节、文体因素、当时的热点问题不一样,因此,导语类形可以千姿百态。

1、悬念导入

充满悬念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以在课堂中巧妙地设置悬念,让学生处于不悱不发的心理状态,当学生带着探究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去预习或听课,能让他们的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此外,设置悬念,还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背景导入

文章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背景下创作成的,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创作背景进行导入,有利于学生透过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深刻的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学生与作者所处时代不一样,这种时空距离的差距,使得他们在理解文学大师的作品思想与情感时有挺大的难度。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介绍相关作品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成长历程与人生经验,阐述文章的独特思想与创作动机,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故事导入

小学生年龄尚小,爱听故事,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尝试着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入手,将课本的知识做一个适当的延伸,逐渐将学生带入到课本的学习中去,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线索,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

4、名言导入

在教授新课程时,适当的引入名人名言,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为推进学生的成人成才立下了汗马功劳,其背后隐藏的故事还能够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切入更加的自然,和谐,减少课本知识给学生带来的陌生感,使得学生可以更快的融入到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去。

5、影音导入

利用音响、幻灯、电视、电影等设计的导语导入,集听、看、思于一体,效果更好。它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录音朗读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影音像教具特别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

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和技巧有很多,在设计导语时,不但要注意到它的新颖别致,还需要留意到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要精炼灵活,但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语艺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秦淑萍.课前导语设计三例[J]. 内蒙古教育. 2005(05)

篇(4)

关键词:读中学写;单元教学;仿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30-01

近年随着人们对新课改的深刻反思,促使语文教学逐渐走向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基于单元教学的“读中学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谓“读中学写”,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挖掘文中便于学生学习借鉴的习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从而实现读写双赢的一种高效教学法。它以单元为单位,以单元内阅读教学为依托,既注重局部又注重整体,使单元备课与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发挥了单元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单位编选和编排文本的。同一单元课文的体裁、主题与单元作文要求基本一致。写作与阅读的同步性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借鉴和学习文章作者的写作方法。然而,在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由于不了解读写结合的具体方法,致使单元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节。

那么,如何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实施“读中学写”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

教师要明确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弄清楚单元阅读教学与单元作文教学的关系,挖掘出文本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围绕切入点,精心设计“仿写”的方法与过程。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仿写” 训练

(一)仿写重要的词语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时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能轻易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蕴涵,从而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例如《燕子专列》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抓住句中“冒”“顶”“踏”三个动词体会人们寻找燕子时的艰辛和危险,理解人们保护燕子的真挚情感,还让学生用这三个动词仿写一句话,强化了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二)仿写重要句子

大多数课文中有一些精彩的句子,它们或含义深刻,意味深长;或用词准确、刻画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经久不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它们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品悟佳句的巧妙,体会佳句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笔者就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的妙处。当学生明白“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后,笔者适时安排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描写一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立即有同学想到:“一团黄中透红的绒毛,四只短短的小腿,加上两只尖尖的小耳朵,凑成了我家的小狗豆豆。”仿写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仿写重要段落

课文中一些描写精彩生动的段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仿写的参考。比如,《翠鸟》一课的第一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这是集中描写翠鸟样子的段落,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抓住了翠鸟哪些部位的特点的?”“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颜色鲜艳的特点?”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提出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小动物吗?让学生适时进行小练笔。

(四)仿写整篇课文

主要是指模仿课文的立意和布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的思路变为自己的思路,可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全文后,思考“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文章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让学生围绕课文,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方面进行细细品味,最终学会运用。如教学《桂林的山水》后可让学生也用课文中的排比、比喻等手法,甚至模仿课文的语气写一处景点。学过《草虫的村落》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蚂蚁,展开丰富的想象,也进行一次草虫村落的奇异之旅。

对整篇课文的仿写一般放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这是因为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回顾单元教学要求,对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异同进行一番对比、分析,归纳写法,找出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的仿写,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何建芬.以学定教,践行深度生本――华阳小学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 2013,(4).

篇(5)

张田若,1925年出生于宁波,早年受业于浙江大学法律系。接触语文教学在1954年,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小学语文课本,凡24年;后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编小学语文实验课本,并从事多个有影响的小语研究课题迄今,又是26个年头。近60年的教学研究生涯,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所评价:“倾注满腔心血于语文教学,造福于亿万儿童,是他的志愿。”(张田若:《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序》)

张田若先生毕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所展示的奋发精神,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是中国当代小语人的楷模,更是“浙派语文”的荣光。笔者在这里试作梳理,虽难免挂一漏万,但还是不忌浅薄,想作一番以蠡测海的尝试。

一、致力于集中识字的研究,功莫大焉

张田若先生堪称是我国集中识字研究的奠基人,有成就的倡导者和忠实的践行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就开始研究识字教学。从一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角度,他对当时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和黑山北关学校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深入到黑山北关作细致的实地考察,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展开教学实验。在《人民教育》1962年第8期上发表的《小学低年级语文科应该认真教学识字》一文中,他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关于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多项建议,强调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科中的首要地位”,“对于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普通话教学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加以适当的控制”。这对当时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不清、重点不明,“杂”而不“专”是极具针对性的。同时,也对推进“集中识字”新教法,作了必要的铺垫。

接着,张先生深入黑山(锦州),对集中识字教学的新经验,作了认真的基层调查,并在《人民教育》1964年第8期以陈永萱的笔名,发表了详尽的调查报告,不仅从学理高度梳理了集中识字的科学性,而且从操作层面验证了它的可行性,为有计划地开展全国性大规模实验作了理论上、方法上的指导,引领了实验课题的大面积推进。

之后,因为“”的祸害,集中识字随着整个教育事业遭到严重冲击,但在拨乱反正之后,在张先生的积极参与下,集中识字教改实验重获新生。1978年,北京景山学校重新编印出版集中识字教材;1979年,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也重新编印出版集中识字教材;1980年5月,中央教科所在锦州召开全国集中识字经验交流会,使因“”中断的集中识字教学实验更迅猛地得到了发展,并成立了以张先生为主导的“全国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这中间,张田若先生奔走呼号,并为此付出了诸多心血。

应当指出,虽然中国识字教学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集中识字不失为识字教学的发展主流。汉字所具有的“三码”(形码、音码、义码)和“二维”(既有字形的形象思维,又具有字理的抽象思维)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一字一形、字数众多而各异的个性,为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汉字虽然众多也有其独特规律和逻辑联系,集中识字正是从它的内在规律入手,理出其脉络和类型,变一个一个识字集中为一组一组识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所以,无论是“字根识字法”,还是“韵语识字法”、“意义分类识字法”、“字族文识字法”等等,都体现着或以音归类、或以义归类、或以形归类的集中识字精神。在人教版教材中看似随课文识字(分散识字)的编排,也一样以单元小集中识字的方法,渗透集中识字的优势。也许这正是笔者对张先生几十年倡导集中识字是“功莫大焉”的理由所在吧。

二、全心于捍卫“识字重点”,爱莫深焉

张田若先生醉心于集中识字的研究,缘于他对汉民族文字教学的敬重与钟情。汉字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几千年来维系着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灭的根。张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从来不厌烦做“小儿科”的工作,倾注全部心血于集中识字教学,正是出于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庄重的历史使命感。正如他在《张田若论小学语文教学》一书的“自序”中所说:“我意识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对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意义是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的。民族使命感促使我把自己的一生精力全部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他发表于2009年的《捍卫识字重点》一文,从回顾千百年来我国童蒙识字教学的经验入手,联系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大声疾呼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识字教学,低年级更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文章针对当时否定识字重点的错误认识,有理有据地作出分析批判,并把“识字教学为重点”的基本观点,提升到必须“捍卫”的高度。正是他把汉字教学的实践研究视为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所以,在大力倡导“集中识字”的同时,他也十分珍视其他各种不同的识字教学流派,体现了学术研究极富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如他在《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一书中,不仅全面介绍并论述了“识字教学的两大流派”(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还推介了“识字教学的其他主要方法”。相当详细地评价了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安徽黄剑杰倡导的“意义分类识字法”;浙江温岭市李卫民实验的“奇特联想识字法”;天津市汉沽区教研室和东风路小学提倡的“听读识字法”;以“模糊识字”为本体的“猜认识字法”;辽宁省东港市姜兆臣实验的“韵语识字法”;河南省特级教师俞景娥等提出的“字谜识字法”。此外还有“字族文识字法”、“字根识字法”、 “字理识字法”、“快速循环识字法”等等。张先生对各种识字法的特点、原理、过程、效果、优势和有待思考的问题,作了辩证的、客观的、全面的梳理,而不带任何偏见,其为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捍卫识字重点的拳拳之心,满溢于字里行间。

三、倾注于小语教学的完整体系,志莫高焉

张田若先生钟情于识字教学,将之作为提升小语教学质量之必须,因此,他并不囿于识字教学,在完整构建小语教学体系方面也有出色的建树。

“”之后,他更为关注集中识字之后的读写教学,并因此完整地提出了改革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应该为“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和分步习作”的融合和沟通。早在1991年6月,中央教科所就将以张先生为主导的“小学语文‘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体系”的研究列为所级重点课题,由张田若任课题组组长。1992年5月,在张先生的指导下,由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编写的《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一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课题在2010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成果评审中荣获了一等奖。近60年来,张先生先后主持编辑出版的语文实验教材共5套,发行到全国达50年,说明他对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探索,确实堪称学养丰足、积淀深厚。

1982年6月,在由张田若执笔的《小学语文“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实验教学大纲要点说明》中,张先生对“大纲”产生经过、基本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和“大纲”各部分的要求,有相当深刻、透彻的说明。他提出“以集中识字为重点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又伴以大量阅读来巩固识字并提升阅读能力,同时结合从学生实际出发的由浅入深的分步习作”的思想,体现了他批判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保持和发扬“集中识字”的优势,并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作出的重要贡献。

四、忘情于开创阅读教学新路,情莫专焉

中国语文教学一直是以阅读为本位的。古代重于语文教学的伦理教化,以诵读四书五经为本,自不待言。即使到了现代,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语文教学理念,也仍然情重阅读。一本语文书基本上就是一本阅读教材。读汉文必先识汉字,而识汉字又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自然是理所当然。但是张先生是从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序列思维来研究小语教学的,所以,他不仅重视识字教学,也十分重视阅读教学,并力图开创一条阅读教学的新路。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提出了“大量阅读”的新路,确实是了不起的。看今日小语界颇为时尚的“海量阅读”、“开放阅读”、“师生共读”、“推广阅读”、“亲子共读”、“漂流阅读”、“经典诵读”……无不具有“大量阅读”内在精髓的一脉相承。从2000年始,他又连续发表了关于阅读教学的文章,其中有《是“阅读教学”,不是“阅读”》(2010年5月),《谈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2006年),《学成于思――兼论阅读课的多思》(2003年5月),《不要在内容上“发胖”,要在语言训练上务实》(2007年10月),《基础知识怎样进行创造性教学》(2010年10月),《多思与语文教学》(2010年9月),《小学语文课怎样组织学生思考》(2006年6月),《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2010年1月),《不要把训练变成做题》(2010年8月)……天津师大教授、著名语文教学家田本娜所作的《张田若阅读教学思想简述》曾有这样的评价:“张田若同志的阅读教学思想是比较系统、全面的,从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性质、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到阅读教学过程;对阅读教学过程,从理论的阐述到具体操作;对阅读教学方法等等,都作了较详尽的论述。论述有破有立,既敢于批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善于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既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又在教材编写、教学实践上有所体现。”显然,这样的评价是深刻而又全面的。

五、成就于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意莫远焉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研究 阅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75-01

当今这个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生活节奏加快,加之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过分的追求成绩,给小学生带来的极大的压力,学生大把的时间都用在做习题上,而颠覆语文教学真正的本质。目前的教学,只重视考点的理解而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我们教师一直在努力的尝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觉得我们必须把读书放在教学的首位,并通过自身的阅读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培养成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人才。以下是笔者对于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将阅读视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然而课堂时间却相当有限,很多老师特别在乎课堂时间,以至于很多教师不愿意把时间过多的花在朗读上,这样导致很多学生成为考试的强者,运用的弱者,笔者觉得这违背了教学者的初衷,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应该留点时间给学生读书,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课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在学习新的文章时候,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由于课文中有诗歌、散文、说明文等等,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当遇到重点段落的时候,教师就必须更加用心了,因为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2 注重读书方法的传授

方法,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又是和气的重要。优秀的方法就像一本军书一样,可以帮助学生过关斩将。对于学生的读书能力的培养,方法很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就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科学的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等。要根据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单元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首先应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的内容,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须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做到“口诵心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要教给学生自设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养成带问题阅读的习惯。教会学生能进行比较,从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异同点,加深对单元教学内容的理解。教给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分析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语文阅读不超脱字、词、句,因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显得至关重要。通过这些,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方法,并将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其他课文,培养学生理解、概括文章的能力。

3 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农村初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不论是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农村中学一般都要滞后于城区中学。要摆脱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改变其落后状况,笔者认为目前必须要实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确立新的育人观,彻底转变为应试而教

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教学思想,把语文教学从着眼于“考”转到着眼于“用”上来。叶老早就说过,“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而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一个劲地往“唯应试、唯升学”的死胡同里钻。尤其是目前,在绩效工资的利益驱动下,不少语文教师“唯分数是瞻”,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应面向农村语文教学的实际,把着眼点真正转到提高学生素质上来。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重点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在生活中,彰显语文学科的生活化,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离不开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采取有效方法,加强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虽有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过,但就总体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处理好这个问题必须要做到:①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和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改革的趋势,明确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摆正打好基础与逐步提高、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使初中与小学的语文教学统一在共同而又有区别的目标下;②建立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师定期交流的平台,促使他们既进行思想交流,又进行教法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沟通看法、弥补各自的不足;③根据实际,确定教研专题,开展定点试验,在互相探讨中总结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规律。

三、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沿着解题、介绍作者、释字词、分段落、讲主题、分析写作特点这种固定结构程式进行教学,不分语文体裁,不分写作背景。在授课方法上,老师包讲到底,学生无自读、质疑、议论的机会,学生学语文仅限于课内四十五分钟。这种僵化、封闭的课堂教学结构,呆板、机械的授课方法,严重压抑和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有些做法很值得借鉴:第一,以单元整体教学取代孤立、重复、繁琐、随意的单篇教学;第二,以“自读―质疑―讨论―讲析―练习”的课堂教学结构替代传统的僵化的课堂程式;第三,以“导读式”替代满堂灌、填鸭式;第四,以开放的课堂替代封闭的课堂。

四、加强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上下功夫,夯实语文基础

农村中学语文教研能力、教研氛围一般不及城区,有极少数教师年年教法不变、教案不变,不少语文课往往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主题及表现方法,缺少具体实在的语言分析。这种现象是酿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改变上述弊病的做法主要是:引导教师深入学习中学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牢固树立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的语文教学观;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始终瞄准初中各年级的语言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要求实施教学,把学知识与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统一于一体。同时,严格遵循“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学习范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技巧,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技能;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要把讲授语言和运用语言放在首位。

五、从实际出发,努力改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环境简陋,语文信息闭塞是造成农村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重要因素。但是,改善简陋、闭塞的语文教学环境,要从农村初中的实际出发,从最容易实现的事抓起: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把阅读和练笔结合起来;鼓励、指导学生订阅健康的读物,办班级“图书角”;学校要积极添置图书,开辟阅读室,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有地方读书;开展简易可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方法讲座、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等,使阅读、思考、交流结合起来。

六、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

笔者认为,这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一是鼓励教师根据学校师资情况进行离职或在职进修,使教师及时“充电”;二是利用现代电教媒体,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收看语文教学方面的课堂教学实录,把教学实践与业务交流结合起来;三是聘请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专家、名师作讲座,帮助年轻教师打好基础,提高教学水平;四是有目的地开展教研活动,运用典型课例组织教师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各抒己见,在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提高教师把握教材,设计教法的水平;五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搞好教改信息的交流,开阔教师眼界,拓宽教学思路,增长教学见识和智慧;六是鼓励教师勤于学习,精于钻研,不断总结教学所得,撰写文章,形成“勤动笔、勤研讨”的良好习惯,努力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董加伟.语文教师素质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影响[J].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