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26: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学科研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激励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16―0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的绩效考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时至今日,绩效考评不仅在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进入了高校,并且成为高校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调整、奖金发放、职务晋升等方面。本研究利用我国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对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了一次年度绩效考评,并对考核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 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现状
1 XX高校简介
XX高校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近20000人;有20个学院,27个研究所(中心),1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有涉及9大学科门类的47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形成了大学本专科生与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相承接的多层次、高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2 XX高校绩效考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对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晚以及绩效考评本身的难度,尽管绩效考评在XX高校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未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在以往的实施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科学完善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为了有效地进行绩效考评,必须有一套明确的指标体系。然而,在XX高校的绩效考评中,其指标体系仍然是通过“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进行考评,脱离了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指标体系。
(2) 可操作性不强。该校在进行绩效考评时,仍然采用表格打分、手工统计汇总的形式,统计工作费时耗力,效率很低。因此,我们有必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评价数字化、网络化、数据处理自动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绩效考评工作的效率。
(3) 考评目的不明确。在高校开展绩效考评,目的是通过对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而XX高校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年度考核主要体现在年度业绩是否达标,几乎不存在绩效激励和提高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评目标。
(4) 反馈机制不完备。XX高校在进行绩效考评时,虽然会将考评的结果通告员工,但是很少有考评者会就考评结果与被考评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只是将考评结果直接作为薪酬调整、奖金发放、职务晋升的依据。这样的绩效考评明显缺乏反馈,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不能促进学校整体绩效的提高。
二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简介
通过对高校原有绩效考评体系的分析,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企业应用绩效考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的基本设计思路:以能力素质、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业绩为主线,运用360度绩效考评,即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事、自身、学生或者客户对其进行评价,将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这种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德、能、勤、绩”的评价模式,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评。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注重对过程的研究,将能力素质、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业绩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包括三个级别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个,分别为能力素质、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以及工作业绩;二级指标10个,分别为自身素质、基本能力、个人发展、组织文化、薪酬福利、工作态度、教学过程、科研过程、工作成效以及工作量等;三级指标39个,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身体素质、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信息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科研环境、培训进修、晋升机会、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组织历史、薪酬待遇、住房环境、三险保障、纪律性、责任心、合作精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学术交流、阶段性成果、课题进展情况、获奖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学工作量、指导毕业论文、指导毕业实习、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科研项目以及发明专利等。[1]
在确定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后,我们着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运用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对考评对象进行考评。由于不同的考评主体的自身能力素质以及对被考评者的了解不尽相同,所以考评主体的权威性是不同的,我们同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考评主体进行了可信度权重确定,具体参见参考文献一。
三 绩效考评在XX高校的实施
绩效考评系统具体的应用和实施是决定其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我国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构建完成后,经过多次讨论、征求专家意见、修改后定稿。为了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适应性,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完善考评体系,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的原则,我们利用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系统,对XX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了年度绩效考评。
1 考评目标
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评出名次及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被评价对象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通过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特别是通过学生评价,让教师了解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通过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对比,了解自我价值判断和他人判断之间存在的差距,使其更为全面和准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2]
2 考评主体
为了避免由于考评主体的单一性造成考评结果不公平,我们采用了360度绩效考评,即由被考评者的上级、下级、同事、客户以及自己进行评价,使得考评的主体更为全面。不同的考评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被考评者做出评价,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使得考评的结果可信度更高。[3]-[7]
(1) 领导评价:主要是指被考评者的直接上级,上级比较熟悉本单位被考评教师的综合情况,也对被考评者的工作比较了解,便于对被考评者进行综合比较和权衡,提出比较客观的意见。
(2) 同事评价:通常与被考评者一起工作,对被考评者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够对被考评者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但易受感情左右,使评价片面。
(3) 学生评价: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不仅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敬业精神、责任心、教学态度等。在进行学生评价后,及时向教师提供反馈,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自我评价:自评在360度绩效考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 教师能够清醒的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教学技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研究方法。面向360度绩效考评主体,通过问卷分析确定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在问卷调研中,针对数量庞大的评价主体,特别是学生,教学科研人员,我们采用了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并进行了有效统计。
四 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基于Web的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系统,对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了年度绩效考评。根据教学科研人员工作性质的不同,还可以进行更为具体的分类,但由于研究精力和研究范围所限,在本文中的教学科研人员,是指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工作,以教学为主的高校教师。
我们从该校人事处了解到,该校共有教学科研人员1200名。根据其职称不同,可以分为四类:教授(132名),副教授(384名),讲师(432名),助教(252名)。我们对各类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随机抽样,抽取10%作为样本,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在此之前,该校对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评只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科研业绩。我们将新设计的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表运用于该校,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并从以下三个方面与旧的评价体系进行对比:
1 360度评价与单一考评的对比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每学期末进行,学生在教务处主页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学生选课系统,选择教师评估,对本学期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
在评价表中,评价等级划分为四级:完全同意、同意、基本同意、不同意。为方便与新的评价体系进行对比,我们将评价等级分别对应四个分值:4、3、2、1,该评价表设置了18个问题,对应九个指标,被考评者按职称可以分为四类: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使用该评价表进行评价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注:该表中的分数取的均为平均值。
由表1可知,随着职称的不断提高,被考评者的分数也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只能对师德、教学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同事关系、领导关系、组织历史等指标无法做出评价。另外,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能力的限制,对教师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不够客观准确。
为了有效的评测教师,我们运用360度绩效考评,即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综合考虑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然后根据各类考评主体的权重,计算最后得分。在得分统计时,由得分乘以其对应的指标权重的分数之和,然后计算职称相同的人的平均分。最后的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注: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各考评主体的权重。
从表2可以看出,教授的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得分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教授一般都有自己的科研场所,科研项目较多,与领导、同事相处的时间比较少,彼此之间没有深入的了解。助教的同事评价得分最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工作热情较高,乐于助人,与同事关系相处的比较融洽。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仍然是随着教师职称的提高,学生评价分数也不断提高。职称高的教师,知识底蕴比较深厚,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比年轻教师能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课堂驾驭能力也比较强,能更好地传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
在自我评价中,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均比较客观,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只有职称是助教的教师自我评价分值偏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教师刚刚参加工作,面对许多有资历(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明显缺乏自信。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设置更多的激励方式,加强对职称较低的教师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分析和对比可知:新的考评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的考评一个人;另外,采用360度绩效考评,不同的考评者能够从不同方面对教学科研人员作出评价,使得数据来源更为科学,能够更好的进行评价。
2 工作环境对教师绩效的影响
在我国目前的绩效考评中,大多数企业及用人单位都是通过“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员工加以考察,很少有人考虑到工作环境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绩效的影响。在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第二项即为工作环境。为了突出工作环境对其它指标的影响,我们将考评对象分为A、B两个组进行对照,其分组标准是:自我评价的9、10、14题涉及到了工作环境,三题之和最高分是15分,最低为3分;我们以9分为界,低于9分的我们认为其对工作环境不满意,高于9分的我们认为其对工作环境基本满意,考评的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出:B组的各项分数都明显高于A组,说明被考评者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对其绩效有很大的影响。B组的教学科研人员对工作环境基本满意,工作热情、积极性都比较高,对工作的态度也比较主动,最后的绩效考评得分也较高。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应该为其教学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效能,进而促进教学科研人员的专业发展,提高工作绩效,实现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3 对工作业绩的考评
该校对教师业绩的考评主要是关于科研的业绩考评,关于科研业绩考评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和细则,基本能够从各方面对教学科研人员的业绩做出量化,使用该校的业绩评价表进行评价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统计结果可知,随着职称的不断提高,工作业绩的分数也在不断提高。教授、副教授的分数较高,主要是因为其参加工作后,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做出的成绩也不断增加;而刚刚工作不久的助教,还处在转型时期,工作经验较为缺乏,可能会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科研的关注比较少,因此,其相应的工作业绩分值较低。
五 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的分析
1 XX高校绩效考评的成功之处
通过对XX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评,该指标体系基本满足了“科学、准确、高效、易操作”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性 将绩效考评系统运用于XX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一段时间的考评,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的考评一个人的工作绩效。它的主要构想为:以一个人必备的能力素质为基础,以其工作环境为场所,将必备的专业技能渗透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考察,并最终表现在工作业绩上;以工作流程为主线,能够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并较为客观的进行评价,而不会使得只考评其中的某些方面导致考评结果有所偏颇。[8]
(2) 具体性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置了能力素质、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业绩四个一级指标,在这4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将各一级指标要素包含的指标进一步细化为自身素质、基本能力、个人发展、组织文化、薪酬福利、工作态度、教学过程、科研过程、工作成效、工作量10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39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都是具体的,不可再分的。对每个三级指标,我们设置了学生评价表、同事评价表、领导评价表、自我评价表,方便了人们进行考评,并且避免了将一些可以量化的行为主观加以判断。
(3) 科学性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我们将最初设计的指标设计成问卷进行专家访谈,并通过反复论证,确定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相关度小的指标认为其不太合理,对其进行了调整,在设计上尽量做到规范、合理。在XX高校的实施中也证明了这一点,运用该指标体系并结合360度绩效考评,最后实施的结果以及个人在各部分的分数都与实际情况相符,充分说明了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独立性 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以工作流程作为主线,各个指标的模块化程度都比较高,从而避免了设立的考评指标在同一层次上重复,各指标的独立性都比较高,从而可以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合理。
(5) 可操作性 每个用户通过登陆界面以自己的身份登陆后,选择相应的被考评者,进入相应的评价表进行评价,评价表中的每个问题都是针对具体的指标而设计的。绩效考评系统和数据库连接,所有的数据最后通过数据库进行汇总。因此,总的来讲,所需数据易于采集和计算,减轻了工作量,可操作性较高,同时也使考评的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2 XX高校绩效考评的不足
虽然该绩效考评体系与旧的考评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同时也不能因此忽略它的不足。笔者认为,新的绩效考评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 某些指标设置不合理。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第一项即为能力素质,在其二级指标的自身素质中包含了一项身体素质,身体素质作为考评一个人绩效的指标,本来是必要的、基础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努力的工作,提高绩效;然而在高校中,有些教学科研人员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投入了毕生的精力,由于工作过度等原因,造成身体素质较差,在实际的考评中,却要得低分,有失公平。
为了保证指标的全面性,我们保留了身体素质这一指标,在权重设置时,将其权重的分值设置的很低,基本不会对其分值产生较大的影响,以显示公平性。
(2) 一些关键指标没有充分体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和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打出了有X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要求。而该指标体系恰恰忽略了教学科研人员的从业经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考察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而实际的运用能力很难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由于指标体系忽视这方面的考察,很可能导致教师忽略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知识理论性太强,缺乏实际的运用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
(3) 某些指标定位片面。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创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创意”成了一道招牌菜。在我们的指标体系中,基本能力中包含了创新能力这一项,它主要是指教师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新思路、新方案、新措施的能力。通过实际的运用,我们发现这一指标的定位片面,它只注重了教师是否注重创新,而没有体现出他是否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 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总结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现状,找出了原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将我国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运用于该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年度绩效考评中,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其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有利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有利于教学科研人员发展和绩效激励。
1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该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绩效考评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参与考评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激励,激励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对于在考评中成绩优秀的教师,高校一方面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增加工资、改善工作、生活的条件;另一方面,该校对优秀教师委以重任、量才授职,增强教师的荣誉感,激发其事业心,激发了教学科研人员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对于绩效考评工作成绩较低的教学科研人员,该校会将绩效考评的结果反馈给各学院,由学院的直接领导与他们谈话,分析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努力改进,提高绩效,促进发展。
2 有利于教学科研人员个人发展
该校对教学科研人员进行激励时,首先让教师明了自身的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个人目标。通过合理的绩效考评,可以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达到一致,更好地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提供给员工一个自我评价和提升的机会。绩效考评后及时的反馈,可以使教学科研人员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自身的不断改进。
教师团队建设始终是我国高等院校提升学科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2010年,我国首次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培育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为此,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一、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师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教师团队是由一定数量专业、学科相同或相近,知识与技能互补的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与科研工作水平与效率为目标,通过团队内部协作机制、教学科研协同机制、外部政策保障机制实现团队目标的教师队伍。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教师团队通常表现出如下特征[1]。
1.适度的团队规模。团队规模以高效完成团队工作任务为标准,规模过小会导致团队内的合理分工难以实现;过大则会带来协调与沟通的困难。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教师团队,其大致的规模应在4~10人。
2.结构合理的互补型成员构成。结构合理,通常表现为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学缘(学位及其受教育背景)等方面比例恰当,梯次明显。而团队与课程组的明显差异为前者强调学科相同或相近,但专长互补的成员之间实现了“强强联合”,后者的成员则往往专长相同。
3.对团队目标的一致认同。教师们因共同的价值取向自发组成团队,并在长期合作与交流中逐步达成共识,以团队合作为主要工作形式,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4.专业技能与协调能力出色的团队带头人。一方面,团队带头人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科研、教学工作经验,能够为团队发展指引方向并对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团队带头人应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管理经验,能够有序组织团队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协调团队成员关系,并代表团队与外界进行沟通。
5.团队内部有效的协同机制。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教师团队最为重要的成功因素是建立起团队内部的协同机制,包括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协同和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两大类。内部协同机制的构建是保证教师团队形成有序分工、共担责任、相互促进的长期、稳定合作局面的关键,为团队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6.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教师团队的建设以所在高校为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并从学校获得资源的支持和以激励机制(包括考核评价机制)为代表的政策保障。其中资源支持指为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的条件;激励机制则保证了教师团队教师的付出得到科学的评估和回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师团队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从前述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学团队的特征可以看出,影响此类教学团队建设的因素可划分为不同的层面与维度。为了能够对团队建设效果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评价,本文首先对各类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2,3]。
三、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师团队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综合考虑前述对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师团队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包括4个评价维度、12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4]。该评价指标体系可在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团队建设过程中发挥三方面作用:一是诊断作用,即评价结果可揭示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为今后建设工作的优化提供依据;二是反馈作用,即评价结果可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过去一段时期内的团队建设效果,可成为对团队绩效测评的依据;三是决策参考作用,评价结果可作为高校进一步改善团队发展环境,制定针对性、有效性更强的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
首先,应试教育的逐渐强化挤压了中小学教师搞科研的时间与空间。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就是升学率,即分数。为了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分数,有些学校率先祭起了应试教育的法宝,因为这是最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方法,而应试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增加考试的频次,加大考试的难度。于是,教师的工作也逐渐形成了教学、考试、批阅的固化模式,周而复始。这不仅使许多中小学教师生活色彩大为暗淡,而且也间接影响到了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热情,禁锢了他们的思路。教学科研成果,主要来自对千姿百态的课堂教学内容、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归纳,而不是静处卧室的凭空臆测与想象;而应试教育则强行弱化了课堂丰富多彩的特征。对应试教育的课堂来说,填鸭式的满堂灌、测验考试时的静寂无声以及之后讲解试卷时的上达下听,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身处这样“一潭死水”的课堂,教师搞教学科研的灵感与热情能够被激发出来吗?即便强行挤出几个字,那也是强作欢颜的无病。再者,每次考完试,还有一个教师之间分数排名的问题。那些对教学科研缺少兴趣甚至与之完全绝缘但对应试教育得心应手的教师,往往都是分数评比的获胜者,他们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都有自己的心得,很能得到领导的器重与赏识;与之对照的是,那些在急功近利的领导眼里因为搞教学科研而拖了分数后腿的教师,则备受冷遇,最终只能随波逐流。因为学生考试分数落后,他们自感抬不起头,觉得对不起领导、学生与家长,甚至也会把自己教学的失利归结为分心搞教学科研所致。于是,在今后的时间里,他们能做的,就是在时间上逐渐加大对教学、考试、阅卷、讲解的投入。这是对应试教育的妥协,随之而来的就是逐渐丧失直至最后完全失去对教学科研的热情与能力。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绝非少数,别说一般的学校,就是在一些重点学校中,科研奖励的力度也大大落后于升学奖励,这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使然。身处这样的大环境,应试教育者得天下,如鱼得水;从事科研者失天下,悲观失望。如此,我们还能苛求教师将有限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吗?
其次,教学科研在中小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教师的热情与积极性。如果说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是中小学科研氛围淡薄的外部因素,学校对科研的漠视就是直接原因。课堂教学与教学科研应当是新时代的教师必备的两种能力与素养,两者应当是齐头并进的关系,而不能厚此薄彼。我们能想象一个21世纪的中学教师竟然对教学科研全然无知,仅仅是一个能掌控课堂的彻头彻尾的教书匠吗?对于学校来说,重视教学效果与分数当然无可厚非,毕竟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但过度重视所谓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应试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而忽视教师的教学科研,甚至将教学科研视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立面,就是十足的短视行为了。可怕的是,有些学校的领导就是坚定的教学科研的否定者。他们眼里只盯着分数,认为搞教学科研是在浪费教学时间。这也是很多学校的科研奖励额度远远比不上升学考试奖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人根本认识不到教学科研是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的反思与归纳,是教学思想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是教师的智慧之光。将教学科研的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可能对提升分数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它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却往往起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前教育家常常告诫一线教师,如果要求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仅靠自己那“一桶水”显然不足以在职业生涯中应付自如,教师必须保持心灵的开放,时刻不忘自我成长与提升的意识,使自身成为“源头活水”。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仅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见多识广,而且还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研究能力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心得诉诸成文,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以此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思想诉诸笔端,形成教研成果,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具有方法论与实践论上的指导价值,从而成为自身“活水源头”中的重要部分。这应当是教师的天然职责与本分。
当然,搞教学科研,绝非凭空想象的事,它对教师的要求虽然并非高不可攀,但也绝非轻而易举。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为依托,以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敏锐的眼光从一个极细小的角度层层拓展,抽丝剥茧,直至达到问题的实质。如此要求,的确超出了许多教师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往往都是被动而为之,例如在评职称的时候。为了能够评上高级教师,许多教师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有时不惜对别人的论文大动手脚,改头换面,生吞活剥。像这样的教学科研“成果”,完全是闭门造车,哪里禁得起实践的检验。难怪有些教师评上职称后感叹:“我连我自己写的什么都不知道。”职称一旦评上,马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尽情享受教学晚年,对教学科研唯恐避之不及了。能力的局限使一些中小学教师远离了教学科研。与之相反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从事学术研究的全日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也纷纷进入了中小学任教,按照常理,这些人在读书深造阶段就应当具备了较为精深的学术研究能力,进入中小学任教,他们从学术研究转到教学研究,就能力来说,应当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但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总体而言,无论硕士还是博士,教学科研能力往往只能差强人意,很少有出人头地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这些人进入中小学后就丧失了原先的研究能力吗?其实,这是主观上漠视中小学的教学科研所致。初进中小学的硕士博士,一开始在思想认识上就可能存在问题,即过于看重学术科研,轻视教学科研,J为教学科研只是雕虫小技,与学术科研不可同日而语。正是存在这种看法,许多进入中小学的硕士博士往往不能及时改弦易辙,时间久了,教学科研能力不仅没有提升,原先的学术能力也逐渐退化。主观上缺少搞教学科研的动机,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对而言,中小学教师中,自觉从事教学科研的人数还是相当少的,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事,与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全然不符。在笔者看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尚不能得到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要想扭转这种现状,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打破对教学科研的错误认识,明白教学成绩与教学科研同为教学工作的支柱。两者同样既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也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其次要加大对科研的奖励额度,使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从而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科研中来;再者,具备研究能力但在思想上对教学科研尚未有清楚认识的同仁,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做到学以致用,将教学心得转换成理论概括,成为新时代的教学研究能手。如此多管齐下,在中小学教师中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必将指日可待。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important adjunct to body work,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ork of College Reference Room of the contents, methods and processes of the 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in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le, and a problem for som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院系图书资料室 高校教学科研
Key words: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作者简介: 陈海华,女,1973年10月生,助理馆员,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学学士,广西工学院管理系工作。
一、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的工作内容、方式和流程
1、学科专业的特色确定了院系图书资料室的工作内容
在高校,特别是在我院这样综合性较强的高等院校里,各院系的学科专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科研工作也都具有各自的专业特色。资料室重视和收藏对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教学和学术会议等专业资料,收集保管好本院系出版的论文专著、内部编印的教学讲义、教材、参考文献和科研成果等,使院系的图书资料工作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院系图书资料室积累和收藏的专业图书资料,是支撑院系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的要求,强化服务意识,为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保障。
2、不同的服务对象确定院系图书资料管理的工作方式
高校各院系内部既有各类不同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各类具体专业中又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人员。因此,院系的图书资料工作就要求资料员的工作服务要有个性化,能够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文献资料服务。一般来说,从事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大都要求理论性强、能够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的书刊,资料员就及时准备好最新、最前沿的文献资料,以供教师随时查阅。
3、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来确定图书资料管理的工作流程
图书情报资料的整理是信息传递的基础,资料员应该利用科学的分类方法,把收集到的分散无序的图书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使图书资料更好地发挥信息储存和信息利用的作用。资料员将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排列后,还要建立文献检索系统,达到方便检索和充分利用的目的。资料员还必须熟悉室藏,掌握需求动态,积极主动地向各类教学科研人员宣传和推荐他们需要的文献资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本院系教师在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要重点收集核心期刊和重要的外文期刊,并且有选择性地收集和保管与本院系学科专业有关的、权威性强的文献资料,保证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二、院系图书资料室工作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作用
1、根据自身特征为教学科研做好采购、收藏和利用工作
院系图书资料室处于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第一线,熟悉各学科专业的情况,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色化与个性化特征,它有着校图书馆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源管理模式与校图书馆虽然有大多相同的功能,但是在对文献资料的采购、收藏和利用上,资料室的专业性更强。资料室能够为本专业学科订购具有专业特色和系统性强的文献资料,资料室的藏书内容定位准确、专业,它按照本院系的各专业教学计划及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有目的地选书和藏书,以收藏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专业书籍、专业期刊和重要文献为主。收集与本院系学科专业有关的学术会议信息并到网站上,这是信息时代资料室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一项新举措。
2、为教学科研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和前沿的信息情报
资料室是教师备课、教学科研的小型文献工作机构,是本院系专业的教学后盾、科研基地和情报服务中心。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同时还担负着知识创新的重要任务,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应该及时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并及时地传授给学生。由于校图书馆收集的文献资料多数注重多样化和广泛性,一些专业资料的收藏数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院系资料室能以最快的速度让有专业针对性的文献资料和前沿的信息情报与教学科研人员见面,及时补充和更新他们的知识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资料室查找资料的手续简单快捷,大多数教师都愿意直接在资料室查阅资料而不外借资料,极大地提高了资料的流通和利用。
3、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供优质有效的服务
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在高校的各项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地。资料室功能的基本定位紧扣着本院系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每年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都反映着各学科研究的前沿,及时了解本学科每年的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情况,有助于老师们知晓政府各部门的相关政策,更好地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院系资料员将国家和省部等各类基金资助项目的相关信息整理好,随时提供给教学科研人员查阅,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方便。资料员和教学科研人员保持密切联系,有的还直接参加到他们的科研项目中,资料员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教学科研人员的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和科研立项的开展情况,做好定题服务和跟踪服务。总之,在院系各项经费有限的条件下,资料室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各项手段,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供优质有效的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和完善院系图书资料室的工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院系资料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运行和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院系资料室在建设管理、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只有把院系资料室建设好、管理好,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1、 加强院系图书资料室的建设和管理,使之成为图书馆型专业情报中心
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对院系的学科建设和长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和管理势在必行。首先院系领导要重视和关心资料室的工作,改善资料室的工作环境和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逐步建立完整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情报服务的职能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提高院系资料室的利用率和流通率,尽快从目前的杂务型图书资料工作向图书馆型的专业情报工作转变,使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型情报中心方向发展。只有加强和改善了院系图书资料室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优质的情报资料服务,使院系图书资料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
2、调整情报资料服务策略,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学科发展的新资料、新动向,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科技情报服务
院系资料室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服务的针对性很强,服务对象是本院系的教学科研人员。资料室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成绩,因此资料室要根据本院系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所开设的课程、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有目的地选书、藏书,要以专业藏书和专业期刊为主,资料室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收藏后,要建立好院系资料室的特色文献资料库。有条件的资料室还应建立文献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与学校图书馆联网,方便教学科研人员上网查询借阅他们需要的资料,实现院系资料室的数字化管理。
资料室的服务内容要向专而深的方向发展,服务的要求要不断提高。资料员应该经常与本院系的教学科研人员沟通交流,定期参加教研室的活动和会议,及时了解他们的科研动向,根据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项目检索和查阅到他们需要的文献资料,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好必要的跟踪服务。院系资料室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要比学校图书馆更突出,服务要做到更专业化、灵活化和时效化。
3、提高院系图书资料管理员的自身素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些院系资料管理员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技术,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图书借阅整理工作,不能胜任采编、阅览和参考咨询等工作,严重地制约了资料室作用的发挥,无法适应院系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发展的需求。一个综合素质良好的资料员对于保证院系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资料员的自身素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资料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感,应该把图书资料工作看成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注重提升自己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资料员要努力学习图书专业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参加院系的教学科研活动,加强自我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资料员要不断更新思想、更新知识,做一个信息丰富、技术全面的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充分发挥院系资料室的情报中心作用,全心全意地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科研服务。
四、结语
院系图书资料室是高校最靠近广大师生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培养国家人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院系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资料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服务水平,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焰.论资料室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7):103-105
[2]曲瑞琴.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原则[J].科技信息,2009.(8):313
关键词:工程实训材料;供应;管理;问题;策略
一、工程实训材料的供应与管理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职业技能型应用人才,肩负着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是实践教学的场所也是科研实验的阵地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办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工程实训中需求大量的各种实验实训材料,而实验实训材料供应管理工作作周全,材料周转快,耗材消费低,资金费用低,这些都是实践教学科研实验工作顺利开展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院校工程实训材料供应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工程实训供管部门是为实践教学科研实验两个部门服务,但长期以来存在误区,认为材料供应管理就是个收发部门,报需就买,缺乏所需材料的计划性和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因此出现了有计划的没买到没计划的买了不少,急需的没买到不需要的买到了的现象经常出现,造成供应管理的盲目性和混乱状态的局面。
(一)供管相互节损失浪费严重
实验教学与科研实验需要各种专业的实验实训材料,种类繁多,消耗数量较大。不被领导、教师所重视,认为平时能供应充足就行,严重出现“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某些实验实训室的工程实训耗材造成了供应和管理严重脱节的后果。有些部分剩余材料由于管理不严散落到私人手中,还有的同志为了各自使用方便,教学科研实验室都擅自储备材料库,造成了重复储备,形成有些耗材常年积压浪费。认为价格都不贵数量不多,但是积少成多,利用不上,浪费数量是不少的。
(二)市场信息与教学科研信息不畅通
工程实训材料情况是来自市场行情,不了解市场信息就容易出现购入材料质次价高或不适用造成浪费。或忽视教学科研的任务与信息,使之一些实验实训材料供应不及时,满足不了实践教学与科研实验的需要,造成材料的积压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局面,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健康稳步发展。
三、加强工程实训材料供应和管理的策略
随着高职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职院校工程实训材料供应和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为实践教学科研实验服务的意识
工程实训所需材料供应必须为实践教学科研实验一线服务,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实践教学科研实验服务的大局意识。要深入到教学科研一线中去了解教学、科研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调查教学科研需要什么,所需数量和质量等的第一手需求信息,把调查的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以备做好供应计划,克服供求计划的盲目性,通过这些工作也使得服务观念意识增强了。
(二)对常用材料(工具)实行定量供应卡片
材料实行定量供应管理办法适用于一次性(部分)消耗材料。这类材料是消耗量最大的材料,它具有的特点是易损易失量大。平时做好常用材料的使用统计,列出卡片,实行校实验实训室二级管理。例如因为基础专业的实验实训室的内容每学期基本稳定,所以消耗材料也基本不变。对每个实验实训室实行定量供应,这样可以减少材料的浪费和积压。在常用材料中包括工具类,以前出现因为管理不当出现丢失或使用不当损坏现象严重,造成供需的紧张局面。设立供应卡后供需明确,实验室对这些材料使用和保管责任心也加强了,丢失、损坏现象减少,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秩序的正常进行,降低了常用材料的消耗与资金节省,供需紧张的局面得到改善。
(三)掌握动态信息调整库存模式
有些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具有先进、实用特性,材料的供应管理必须适应材料使用种类数量经常变化这些特点,所以必须掌握校内教学科研的动态信息,调整库存结构;价格不断上涨的材料有适当的库存储备;另外根据物质的性能实行长期库存储备控制供应。
(四)代储代销协同保证供应
由于某些特殊专业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学科互相渗透和新技术不断出现,所需材料品种多批量小,要求物美价廉和供应及时。库存品种满足不了供应,给采购员实验人员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不便。代储代销是解决自购量大的有效方法。经过筛选的供货单位按库存的每月下降量及消耗量逐月补充库存,需方按实际消耗量逐月补充库存,需方按实际消耗量逐月付清货款,这种协同关系方便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五)降低库存进行分类管理法的措施
不同情况实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加强对重点物资的管理,简化对物质储备管理工作,科学管理,加速了物质周转又降低物资储备。
分类管理法在物资储备管理中,要根据物资的品种数量和资金占用额进行分析。一类是占有资金大,采购较难物资,实行重点管理,具体措施是严格执行计划订购。为了提高这类材料计划准确率,在核算需要量时尽可能做到细致全面切准确严格执行采购计划。订货必须以计划为依据,克服采购工作的盲目性。如稀有金属等为一类物资,尽量减少储备数量,又能保证供应。由于这类材料价格昂贵,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提倡以旧换新这样有利于稀有金属重复利用,缩小库存资金的占用量,加速资金的周转。采购时采取谨慎的态度,保证供应满足需要又不积压,又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果。二类是资金占用小,容易采购的物质,实行较为灵活的方法管理。对二类物资的采购,应采取定点与一般购买相结合的方法。三类是处于两者之间的物资,实行一般管理。具体措施是掌握市场变化形势,优质低价采购是材料供应工作的重要原则。对于三类物资,由于品种频繁,规格多,价格低,个别是短缺物资,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长期储备,集中订货。临时储备适时采购的供应。也可采用代储代销的方式来保证需求,适应教学科研的特殊性。
(六)实行宏观微观调控的供应管理方法
实行宏观微观调控的供应管理方法,实质就是校系两级管理。校方从宏观控制计划,制定使用计划的制度,制定检查计划的使用情况,进行实验材料管理的评估。系级管理就是设专人管理,把计划的使用情况详细登记整理,为院里评估实验材料管理做准备。增强了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控制了材料流入私人手中,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材料消耗。实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供应管理办法,是搞好材料节约供需平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同关系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高等院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这三大职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图书馆虽然被定性为高校教学、科研的辅助机构,但是图书馆担负着高校教学、科研知识的流动与整合、教学、科研信息的搜集、保存与传输的重要责任。从一定程度上说,如果一所高校的图书馆不能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相互促进,那么这所高校的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就不会有显著地成果。探讨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同关系,对提高高校办学及社会服务的质量、水平与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氛围,丰富高校“工学结合”模式研究,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等教育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图书馆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过程中的作用
1.1 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搜集、保存、整理知识,并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流
图书馆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在于其拥有丰富、详实的知识资源,这是任何个人和单位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资源包括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其他媒介资源等。纸质资源就是广大师生所熟知的图书、期刊、报纸等,它一直都是高校图书馆馆藏的主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数字资源逐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然而,数字资源一般价格昂贵,受使用环境、知识产权等因素的限制,一般教师或科研工作者很难独自承担相关费用。因此,各高校图书馆通过购买、自建、试用、馆际互借互传等形式建立了本校的数字资源库、网络资源库。各高校图书馆根据高校教学科研的具体情况与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每年都会适当安排购入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比例,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相关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支持。
1.2 图书馆为教学中师生互动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当今的社会处于高速发展中,信息的交流、使用更加频繁,图书馆自身所拥有的丰富信息是高校教学科研坚实的知识后盾,高校的教学与科研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高校教学本质是教师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较新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后通过课堂上的回答与作业的形式反馈的互动过程。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微课、慕课、空中教室、网上精品课程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成为可能。
1.3 图书馆是科研人员灵感的来源
高校的科研活动就是科研人员以现有的或已在使用的信息知识为基础,结合科研人员自身的知识背景,创造性的提出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活动。从科研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科研工作前期已有知识的积累,还是科研工作后期的创新概括,都离不开大量信息的支撑,没有信息知识的支持,高校科研难以持续。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库”,其存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利用。科研人员在搜集、整理、使用图书馆这些知识信息时,通过对各种观点的借鉴、比较,激发了创新的灵感。
1.4 高校图书馆为社会人员获取知识信息提供可能
相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公共图书馆数量较少(一般一座城市只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对于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高校的图书馆就成为附近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阵地”(部分高校图书馆提供针对校外读者的服务)。这为知识的传播与运用提供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缓解了公共图书馆数量不足与人们信息需求的矛盾。
2 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对图书馆的促进作用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定位,这就说明高校图书馆必须依赖于高校教学科研而存在。没有了教学和科研,高校图书馆就与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一样,少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因此教学和科研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1 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推动图书馆资源建设更新优化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坚实后盾,反之,教学科研活动又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的完善与更新。高校不同群体对图书馆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科研人员需要借助图书更新专业知识,把握国内学科研究方向;学生从图书馆不断的学习知识,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相关专业知识面。部分高校目前各高校图书馆中负责采购新书工作人员较少,采购人员所拥有的基础知识不能完全涵盖整个高校的学科知识,因此对学科知识信息资源的收集难免会有遗漏。这时,教师、科研人员、学生对图书的需求就成为图书馆采购工作人员在采购新书或电子资源的标准,通过对本校各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组织对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的图书需求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及时调整采购计划,合理的购进相关读者需求的资源,避免采购主观性,推动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更新与优化,从而形成符合图书馆自身特色的知识资源。
2.2 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推动图书馆管理的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教学科研精细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新学科、新专业增加迅速;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科研活动向纵横方向发展,交叉学科的出现等。这都变化要求高校图书馆根据教学科研发展的动向改革自身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如有些高校专业数量较多,较广,适合建立各专业图书馆;部分高校专业数量较少但优势专业学科突出,适合建立优势学科特色图书馆或数据库。同时,高校图书馆的对外服务也能有效促进高校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
3 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同关系的实现路径
协同关系是指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调、同步、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所确立的关系。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单位都是高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它们相互配合,才能协同推进高校教学科研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如何协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协同过程的主动性。由于高校各职能部门与教学科研部门有着各自明确的分工,图书馆与各教学科研单位的互动仅局限于普通文献的借还,各部门人员局限与专业壁垒深度沟通较少。图书馆是高校的服务机构,在服务教学科研时缺乏主动性,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同时,教研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资源难题,一般只向部门同事寻求帮助,忽略图书馆人员的作用。只有二者主动性相互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与图书馆工作才能协同推进。
(2)图书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应紧跟学校的步伐。现今,高校图书馆人员的专业背景越来越宽泛,相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部分专业数量较少,优势专业突出的高校,其图书馆人员应加强优势专业背景的培训,这样有利于图书馆人员了解学校动态与学术前沿,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3)学校的重视与投入。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需要一定的基础。如今,高校认识到图书馆对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图书馆经费投资,使图书馆馆藏优化、馆员素质得以提高,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
(4)注重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对于图书馆资源较少的城市,高校图书馆应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注重与社区、地区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主动吸收当地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
综合以上,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图书馆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图书馆为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知识信息,两者就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它们目标一致、协同努力,高校的各项职能才能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及基本框架.提出了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以教师的施教思想和学生的受教理念为核心的会计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机械、呆板、封闭的会计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教为导”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
一、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刚
所谓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第二课堂等多角度构建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激励平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学院)之间、教师与社会之间、教师个体之间。以及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互动网络。多重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以促进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是: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构建动力驱动与激励机制。在教师学生、学校(学院)、社会之间以及教学和科研之间形成立体交互的动力驱动网络。通过人本教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的共振效应。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构建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多重立体性原则。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除了强化教师、学生、教学、科研、社会、学校、学院、教研室之间的交互影响与驱动外,还要重视和强化上述主体内部各个体之间的互动效应,有序地建立多重、立体的动力驱动机制,使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互动性原则。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系统。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激励和竞争机制,使各主体互为动力源。相互渗透。形成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动力网络。
(三)激励性原则。在立体交互式会计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多重教学元素,还是多重科研元素;无论是多重教师管理机制。还是多重学生管理机制;无论是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还是教研室的教学科研管理,都以激励为核心。着力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平台。
(四)实践性与创新性原则。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教学科研化和科研教学化以及多种教学实践等为手段,使学生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双循环转换过程。
(五)发展性原则。通过教学互动网络的建立与运行。实现对学生由“基础专业能力一一核心专业能力一一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终身化学习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六)适应性原则。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动等.增强教师和学生对职业和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根据环境和角色的变化进行自我角色的转换和重新定位。
二、立体交互式会计刨新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
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多重动力驱动、立体交互激励的会计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和科研建立网络化的动力传输渠道.在教师、学生、学校(学院)、社会、教学、科研之间搭建纵横交错的互动式动力驱动网络.使教师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又有需要努力进取的压力;使学生既有来自教师的激励.又有为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其他个体要求以及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压力。该模式的基本构架如下图所示:
三、立体交互式会计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构筑教学科研化与科研教学化平台.强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立体交互运行机制
所谓教学科研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热情。所谓科研教学化是指围绕教学开展科研活动.将科研课题与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和科研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教学科研化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具体措旌很多.譬如:将学生科研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大系统,以创新学分载入学生成绩档案;成立学生科研组织,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创办学生学术刊物.为学生科研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设立学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制定学生科研管理及奖励办法.对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给予奖励等等.都是教学科研化的有效措旌。
为了推动教学科研化与科研教学化的实旌.可以设立“教学效果奖”、“教学成果奖”、“教师科研奖”“指导学生科研奖”等奖项.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按教研室搭建教师教学科研交流平台.通过学生科研组织构建师生科研互动网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二)实行导师制.构筑师生多维互动平台
导师制的内涵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发挥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二是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和选择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及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指导学生选择科研课题和撰写学术论文.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熏陶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导师制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学生自行确定论文选题,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拟定写作提纲.完成论文的写作.最后向有关杂志投稿;二是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直接受到科研熏陶与训练。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前.一般都要让学生先了解课题的基本情况,在明确目标与要求之后,首先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掌握立项背景和研究现状,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并制定研究方案以及具体的研究路线;随后根据项目负责教师的分工.安排学生独立进行子课题的研究,或作为助手协助项目负责教师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传、帮、带.使其尽量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课题研究之中,并得到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
(三)推行挂牌教学,强化教学竞争的立体互动机制
传统的分班教学、指派教师的做法,使教师既无压力又无动力。缺乏工作激情,以至部分教师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大打折扣;学生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难以实现共振效应。为了贯彻“学为主、教为导”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提倡实行挂牌教学。
所谓挂牌教学,就是教师自愿报名,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试讲,让学生去品评自己的教学风格.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挂牌教学中.要将激励机制引入挂牌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挂牌教学的监控和考评机制。通过挂牌教学,形成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压力”和激励“动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实旌多维教学策略、教学角色和教学方法.交互激发教学原动力
根据教学需要.采取“教师中心一学生中心一一师生参与教学”的多维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有“目标式教学”、“导学式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法、教法和教学内容。师生参与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参与学.学生参与教.教与学多层次缠绕.融合互促.其实质是把以上两个中心拧在一起.激发教学动力。
教师角色的单一性会导致教学策略、课型、教法等等的单一性。为此.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内容和企业案例展现出来.教师充当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这样既起到了表率作用.又密切了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要坚持“少而精、启发式”、“学为主、教为导”的原则.采取讨论式、研究式、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要通过变序、抓点、求异、求同、设疑等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和创见性.实现教学互动。
(五)构建动态、有机、开放的实践教学系统.强化实践教学的多重动力交互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