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26: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思想品德课
新课改之后,对小学的思想品德课要求提高了。我们要更加注重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新课标虽然在很多地方有了新的突破,也继承了许多旧课标的优点。这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仅仅需要在旧目标基础上稍微提高就能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改后注重情境教学模式
新课改之后,对小学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增加情境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中的分量,尤其是针对高年级的同学教师不仅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定情节,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具体做法
1.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好一门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善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新课改后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更应该加强在学生的兴趣培养方面的重视。抓住每一学年的每一堂课,保持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课外让他们做一些有关思想品德课的事情,比如,可以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相互交流等。
2.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注重理论性内容的课程,但是新课改后,我们应该更加侧重于这个课程的实际应用。所以,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做到既重视理论教学,又不脱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使理论化、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趣味化、形象化,让学生主动去学。
新课标实施后,小学思想品德课面临着变革,我们要更加注重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能够充分理解新课标的内涵,再寻求解决方法去教授学生,也要注意对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究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笔者就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教学困境和对策做出以下总结和探讨:
一、新课改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所遇到的困境
1、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的授课地位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从而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因此,有的老师就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少讲,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来衡量自己所上的这堂课的质量,更有老师认为在教学中不讲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但目前还是有不少学生希望教师采用新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过分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弱化了基本理论的传授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它要求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师生的教学互动。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堂课中教学活动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是自学―讨论―展示这种模式的循环。其实质就是用几个小品或者案例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和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最终导致了课堂活动的泛滥。
3、在授课模式上从“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除了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书本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但是不少教师却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提问的多少来衡量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课堂上教师就不停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加强记忆。
4、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忽视课程实际需要
政治课堂提倡教师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自我创新意识,但绝对不是为了追求片面的课堂华丽形式而忽视课堂本身实际的内容需求。但是不少政治教师却误解了新课改这一精神,过分地追求新颖的形式及过分强调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从而导致“哗众取宠、活泛失度”的后果。
二、新课改中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对策
1、学校应从管理体制上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革新
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领会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实质。其次,围绕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如:新课型、新教法观摩研讨;组织骨干教师到新课改成果较好的实验区观摩学习,并将学习心得通过讲示范课、交流研讨会等形式传播下去;听有关课程改革的专家专题报告等,在活动中逐渐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最后,在学习新课改实验区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思想品德课堂评价细则,以便更好地指导、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使其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2、实际行动中体现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
针对我国以思想品德课为主的道德教育的现状,作者认为:首先,德育为首的地位不能变,但在德育过程中要讲求实效,制定切实有效的、持久的、具体的措施,将德育切实落实到位;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调动社会、家庭的积极性,共同承担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要将德育的地位从单纯口号上“首要”切实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3、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一方面,对那些对新课改持抵触情绪的教师,进行思想上的积极开导,安排这些教师多参加优质课教学活动,使其亲身体会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标准及相关要求,并将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中,研究各种教学方式,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如对启发式教学,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相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还要融洽师生关系,为启发式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4、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途径,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以利用;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经验、教学设施、教学时间、社区教育场所及学校附近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等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途径和目标。
总之,要做好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教学素质的修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密切配合,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才能到达思想品德课教学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实践
教育工作中,德育是根本,在初中学校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德育教育更加被重视,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班主任应积极发挥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作用,更新观念,科学地开展德育教育,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使学生成长为更加优秀、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树立全新的德育教育理念
新n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要积极转变自己的德育教育理念,积极与学生交流互通,平等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德育工作中,学生与教师一样是处于等同地位的,并且具有独立的人格,班主任需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传统的教育中注重的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教育内容陈旧,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没有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新课改背景下,就需要教师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了解、观察学生的情感、思想等,并认真回应学生,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以及体验。
德育工作中还需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将小课堂转移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
二、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社会生活环境逐渐复杂,很多学生家庭中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导致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障碍。学生会产生恐惧感,人际交往不利,社会关系冷漠,甚至会出现自卑、消极等不良情绪,放弃自我。初中班主任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这些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和改变学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素质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兴趣、个性以及能力等也是不同的,对于事物的看法也存在差异,因此初中班主任就需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交朋友,积极与他们沟通、交心,采用合适的沟通交流方法,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氛围
初中德育教育要实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有好的德育环境氛围。班级文化承载着学生、教师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形态。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化建设对于德育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必须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好的德育环境氛围。
加强班级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班级卫生干净,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进入教室中能够心情舒畅,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情感道德。此外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强化学生的集体精神,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教育,形成好的利益观,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主义等观念。积极宣扬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在班级中注意树立榜样,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感召,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为德育教育营造好的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班级制度,这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能够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德育工作中,要建立满足班级特点、人性规律的班级制度,使得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班级道德规范,严格自律。在班级制度制订上,教师应充分征求班级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完善奖惩机制,对班集体和个人表现进行定期总结,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表扬,对于出现违规违纪的学生也要进行严厉的惩处,使得班级规章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德育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教育中,德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初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是很长的,与班主任之间的接触也最多,班主任可以说是最了解学生的人,因此初中班主任应积极承担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同时营造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刚.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7):33-34.
关键词: 德育课课改误区
为积极迎接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贯彻新课改教育理念,很多德育课教师都在积极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和尝试,这其中不乏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和认识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误区一:整合=简单删减和拼凑
新课改要求德育课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使得授课内容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需要教师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多渠道地搜集和更新素材,把课本内容、现实热点和学生实际三者相结合,做到勤读书、勤备课、勤钻研。这无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的老师未能正确理解整合的确切含义,要么觉得课本内容过于陈旧,毫无用处,完全抛弃,上课随意性很大,想到哪讲到哪,把上课上成“侃大山”、“吹牛皮”,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目的性;要么把自己不熟悉、没掌握、不好讲的内容一律删掉,留下自己喜欢的、熟悉的、能够找到素材的,甚至可以搜集到现成教案、容易展开教学的内容,忽视授课对象的个性和特点,忽视大纲的要求,忽视社会的需求。
误区二: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单纯追求表面的华丽和热闹
课改推行的这几年,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经很少有老师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转而采用讲座、讨论、演讲、辩论、表演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模式,并且配有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有些教师却忽视了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片面追求课堂的华丽和热闹。学生在看完视频后,教师不能及时分析讲解;学生讨论或辩论完后,教师不能给予恰当的点评和总结;制作的课件,只是对课本的重复,而没有进行提炼和升华。更有甚者,把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作为自己可以少讲课或是填充上课时间的工具,一节连着一节课的辩论或表演,一堂接着一堂的电影观摩。这样一来,学生对枯燥的德育课也许会产生兴趣,也许很少再有同学在课堂上睡觉,但一学期下来,学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毫无印象。一味播放影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获取知识转移到好玩好看上,弱化教育的功能,且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强烈要求看电影,而不再关注课堂内容。到时,再怎么改革教学模式和手段也于事无补,根本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将显得特别被动。
因此,教师每讲完一个环节,就要注意及时总结,并能把相关知识点写成板书,或落实到课本具置,让学生看得明白、想得明白、学得明白。
误区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随意评价
过去,德育课教师在评价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质量时,往往简单地以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的作业成绩为依据。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考核和衡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平时作业抄袭应付,考前凭借小聪明强记强背,尤其后来实行开卷考试后,即使上课不听,也能通过考试,甚至取得高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培养。课改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开始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即把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综合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期中考试不再统一出试卷,而改成任课老师随堂以小论文或演讲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但有些教师本身对一学期的内容缺乏整体把握,又没有提前对所想考查的知识点做反复的推敲和筛选。于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临时、随意地想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创作。这样既让学生对教师的考核表现出不满、对教师的命题能力表示质疑,又没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
又如,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等)也被纳入评价范畴中。但有些教师没有把这种方式当成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而是作为惩罚的工具,且事先不作任何解释说明和鼓励或警告。比如,有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全班没人响应,为了不使课堂冷场,这位老师没有继续引导解释,而是说我下面提问,回答出来就加分,回答不出来就扣分。这样一来,下面的学生也许注意力集中起来,也开始紧张了,但很少有学生能在这种氛围环境下积极思考,相反祷告教师不要喊到自己。一旦多次在这种情况下被扣分,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敌意,甚至破罐子破摔,站起来直接说,你扣分吧,我不会,这反而更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也影响到教师应有的威信。
误区四:课改=改革局限于课堂
课改的“课”范围很广,既指课堂中,又包括课前和课后。但一些教师往往注重课堂,而忽视课外。比如上完了一节精彩的课,却布置了几道抄书题,或是出的题目漫无边际,学生不知如何下笔。这样的做法,完全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节课的成果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而不能在课堂外得到有效的巩固,更谈不上让知识和能力在课堂外得以延伸和拓展。
也有老师注意了课外的改革,并且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或者成立各种学习小组,通过研讨会、演讲、论坛等方式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或者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访问、实践。这种想法和出发点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学生具有一定的惰性,且能力毕竟有限,此时如果教师不能带队督促,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适时地安慰鼓励的话,学生往往容易半途而废,要么草草了事,要么直接上网下载现成资料来应付,最终导致改革流于形式,而达不到任何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华,闫素梅.课改形势下政治教学应走出三大误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11).
[2]李华.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7,(4).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班级 管理模式 研究
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教育需要创新型的管理模式,使之与目前的教学相配套。而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要积极探索出创新型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得到锻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高中班级管理的变革
高中班级管理要从只关注升学率和就业中解脱出来,培养高中学生的公民素质和发展高中学生个性才能为目标。高中班级管理必须适应这种教育发展趋势,高中班级管理主要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来进行相应的管理调整,应从智育教育中解脱出来,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新鲜的管理模式。
高中班级管理要改变德育教育方式,提倡德育的实绩。班级管理需要有道德教育的维系,使学生从道德的重建上,从社会的大环境中融入德育发展。在功利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消极和堕落。对于道德教育,要借助于严明的惩罚手段。在高中班级的德育教育和管理上,不能把德育进行量化和分化,形成支离破碎的片段。而目前,很多学校在高中阶段中普遍对德育教育进行量化管理,对学生的道德质量进行割裂评价和管理,这种做法和方式没有实际的意义和益处。再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管理来看,这种教育和评价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对学生的优劣不能客观公正评价。班主任要增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认识,对德育的本质要有清醒的头脑。德育的目的是劝人和谐、向善,班主任在德育管理的工作上,要营造出师生间和谐和关爱的融洽氛围,使学生在班级中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
智育教育管理是高中管理中最为的内容,同时,在各个高中的教学中也处于中心地位。智育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于这些目标和学习起到非常好的辅助和补充作用。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和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共同目的都指向智育教育。学校评价一个班级的优劣,主要是通过学习成绩和排名实现,班主任评价班级的学生优劣也是通过学生的成绩和排名来实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任务是要积极、规范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班主任要有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协调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时常为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主任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使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班主任要联合体育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加强体育运动的常规锻炼,落实晨练跑步等;与学校心理室教师进行沟通,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结合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理想坚定、目标明确、坚强意志的人格和气质。
对于课外活动时间的控制和管理,班主任应给予适当的时间,要认识到课外活动对于调节学生学习的作用和价值,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学生因学习压力带来的精神困惑。班主任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活动计划,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指导。
二、高中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
在新课改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中,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是班主任管理和工作的好方法。自主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制定适合自身生活和学习的管理办法,让学生探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班主任把班级管理的权限下放给学生,自身成为管理的指导和监督者。
在自主管理模式中,班主任可通过学生对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进行大讨论和民主决策,经过师生共同认定后,进入实施阶段。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感到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是对自己的贴身设计,是对学生自身的管理和教育。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起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同时也能较大发挥班级规章制度的作用。
在对自主管理模式中的班级机构的设置中,学生改变了被管理的模式,实现了自己管理自己。在这种自主管理模式中,班主任是最重要的角色,起到监督作用。在班级的机构组建方面,要任用责任心较强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常委会,利用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各个班委成员,再在班委成员中选举班干部。制定相关的班干部职责和监督管理内容,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班干部的各项工作。还可以实行轮流管理的模式,实行一组成员八九人进行班级内务和各项工作的管理。在管理中,班主任可下设灵活的自治小组,如卫生检查小组和纪律检查小组,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学习的机会,又加强了自身的约束力。
三、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要与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自身情况和学校的因素,选择较为合适的班级管理模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德育教育;行为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而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清现实,着眼未来,勇于探讨,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优秀人才。学校德育教育既要做到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还要做到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以何种德育方式为先导进行教育活动,把握德育教育的现状,探索提高德育教育水平的新方法。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德育教育内容枯燥单一,与现实生活脱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封闭单一的德育教育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现阶段的学校德育教育无法与现实生活产生密切的联系,往往只是教师将提前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讲给学生听,至于学生有没有听懂并不重要。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使德育工作陷入僵局,课程的育人功能被忽视。还有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过分占用和挤压德育教育的课时,使得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教师要想德育教育成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就必须顺应潮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德育的开放性,增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二)德育教育重视管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很多学校里,把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放在对学生的行为和纪律教育上,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培养,对德育的理解不透彻。其实,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格,以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实并非如此,学校只注重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只要学生犯错就会给予相应的惩罚,使得学生变得唯唯诺诺,没有活力,久而久之就成了学习的工具。学校的这种做法使德育教育成为了管束学生行为的规则,失去了德育的真正作用,教师的教育使学生感到不满,因此,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三)德育教育高要求与低投入现象日趋明显
如今,一些学校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现象明显,将师资投入到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上,使优秀教师扎堆,而对德育教育则关心甚少,很少举办德育宣传实践和讲座等活动,致使德育工作开展困难。但是,学校又要求德育教育要形成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因此,高要求与低投入的矛盾就成为了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学生家长对德育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就是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至于德育并不重要。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也是德育工作开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
二、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工作必须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必须把德育与智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的目标。此外,学校要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严格的德育考核制度,构建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形成“道德长城”,争取把学生培育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用自身的魅力感化和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德育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
(二)不断优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育内容,增加对爱国主义、社会道德、父母亲情等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德育教育新局面。同时,德育教育还必须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逐渐成长。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改变“小课堂”封闭的教学现状,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不断优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或者纪念馆参观学习,感受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及革命先烈的壮志豪情;还可以组织学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提倡文明出行、宣传环保知识等,培养学生养成社会服务理念和关心社会的高尚情怀。
(三)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矛盾,寓德育于活动中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矛盾,正视德育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德育在各个学科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影响,收到理想的效果。新课改明确提出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奠定基础。每一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实践中,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创德育教育新模式,建立校园网站或者校园论坛等网络互动形式,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坚持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模式,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德育的真正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德育水平,从而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刘学静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教育局
参考文献:
一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学习知识与德育教育要两手抓
新课改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不应只关注语文的工具性,还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而德育教育就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因此,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将书本上有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认真研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要树立发展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理解如何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与时俱进,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语文应走出狭小的课堂,走出校园,与社会甚至世界接轨。小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知识积累也不够,因此教师教学不能只注重教材的教学,要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科技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与时俱进,积极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营造学习的实际情境,将教学拓展到课堂外,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和世界的密切联系。
3.学生为主,促进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形成“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观点,相信存在发展的潜能,承认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
二 课改要体现老师的主体地位
大多数学生都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的认知有限,外加思想不成熟,对有些课文理解有些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买几本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这要求教师要对文本进行高质量的解读,不能敷衍了事,对课程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提机械性的问题。比如“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这句话,教师要避免提“他为什么写得很认真”这类问题,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充分自主地思考。教师应巧妙提问:“同学们,你们读了‘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这句话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这样,学生思维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散。所以,教师的巧妙提问,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授课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出主动、机智的调整,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如教学《曹刿论战》时,课文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有的学生说:“能否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抽时间演?”教师就应该考虑更改教学安排,让学生自由发挥,把课文改编成话剧、剧本等。这样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大纲精神,符合课改精神。
三 新课改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性
1.注重导语的设计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导语设计要新奇;语言要美;和新授知识要紧密联系,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2.应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在新课改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要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而不是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要清楚,切忌主次不分、宾主倒置。教师要成为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可以充分引导学生的思维。
3.创设教学情境
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展示等形式创设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语文独特的底蕴去吸引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 新课改要求加强习作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不断拓宽观察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以不断增加习作内容、文化、语言方面的储备。
指导学生打腹稿,做到心中有数再下笔。在低年级的作文课上,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真实的感情;在高年级的作文指导课上,要因需点拨,结合习作实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