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务费用概念及内容

财务费用概念及内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3 16:26: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费用概念及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务费用概念及内容

篇(1)

关键词:实际利率法 摊余成本 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 债券

一、新准则中对实际利率法的有关规定

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具体会计准则和基本会计准则,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接轨,提升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根据我国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的范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除了采用实际利率法或是直线法摊销债券的折溢价,另外就是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或直接法或是年数总和法对承租人的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和出租人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即融资租赁业务处理的过程当中会应用到实际利率法。

二、实际利率的确定

实际利率法运用的第一步骤就是要确定出合理的实际利率,这样才能以此为依据对每期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实际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进行核算,然后再根据当期应计利息确定出当期利息调整额进行摊销。具体而言,实际利率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租赁内含利率;②同期银行贷款利率;③合同所规定的利率;④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时的折现率。总之,实际利率法实质上是复利计息的一种计算方式,无论是金融资产抑或是金融负债,都是以实际取得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时支付或取得的金额为本金,计算方法都是以投资或筹资的金额在相关期间进行复利的计息。

三、摊余成本的概念及计算

笔者认为,采用实际利率法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计算的摊余成本可以认为是债权或者债务的本金。债权或债务的初始本金或者被成为初始确认金额是债权人实际对外借出的款项和债务人实际对外筹集到的资金。由于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之间往往存在差异,每期也就需要对差额进行摊销。此摊销额实际上就是在按照复利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利息转化为本金形成的本金金额的增加与按照单利方法进行计算所得本息和的差值。

摊余成本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内容:①对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进行扣减;②对已经偿付或收回的本金进行扣减;③对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的差值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进行处理。

在实际利率法的应用当中,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也更加符合。这主要是因为,不断调整摊余成本的过程当中,实际利息的计算依据一直是实际应当获取取得的收益或是耗费的费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实际利率法更能如实对资产、负债等相关项目进行反映并辅助信息需求者作出相关分析决策,而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直线法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损益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四、相关业务处理

①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的分期付款

根据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具有融资性质的延期支付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价款的行为,应以价款现值为依据,借记“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应支付的金额作为贷方“长期应付款”科目的金额依据,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在应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时,应借记“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贷方记录科目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此外,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利息收入的计算时,应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贷方记录科目为“财务费用”。

②对固定资产的融资租赁

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借记“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科目,借方金额的依据是租赁开始日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贷方科目为以初始直接费用为依据的“长期应付款”。借贷方的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并在租赁期各个期间内进行分摊。在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的过程中,借记“财务费用”;贷方科目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③贷款和长期借款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在取得贷款时确定的实际利率在该贷款存续期间或适用的短期内是保持不变的,应收未收利息是根据贷款的合同本金和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它的核算应借方登记“应收利息”;贷方根据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所得的利息收入登记“利息收入”,两者之间的差额登记“贷款”科目以进行利息调整。

同理,其他借款也是按照上述计算方法进行相关会计核算的。调整每期利息金额的依据是依照实际利率法确定的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溢价金额。在资产负债表日,以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作为借方科目“在建工程”、“制造费用”等科目的登记依据,以按照合同规定的应付未付利息作为贷方科目“应付利息”的科目登记依据,两者差额计入“长期借款”科目。

④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付债券

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以票面利率计算所得应收未收利息作为借方科目“应收利息”的登记依据。贷方科目“投资收益”的登记依据则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所得的利息收入;而对于一次还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则以实际利率计算所得应收未收利息作为借方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登记依据,以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所得利息收入作为贷方“投资收益”的计算依据,差额鸡兔“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

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以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券利息收入作为借方科目“在建工程”、“制造费用”等的登记依据,贷方科目“应付利息”登记来源则是票面利率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两者差额计入“应付债券”;对于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以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定的债券利息费用作为借方科目“在建工程”等科目的计算依据,应付未付利息作为贷方科目“应付债券”的登记来源,两者差值计入“应付债券”。

篇(2)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实际利率法的定义为: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在现行会计准则中,较多涉及了实际利率法的使用,例如融资租赁、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超过正常信用期间资产购置、分期收款销售或延期收款销售等业务中都广泛运用实际利率法,因此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实际利率法。

二、摊余成本的概念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在会计实务中,实际利率是给定的,关键就是计算确定摊余成本。

三、公式计算法

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按实际利率法计息时,运用的计算公式为:每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每期利息收入=债券投资账面价值*市场利率;每期溢价摊销额=每期应收利息-每期利息收入。每期折价摊销额=每期利息收入-每期应收利息。持。对于这一组公式,只是靠记忆,学生感觉容易忘记,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式只能用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息核算,在其他的领域并不适用,比如在融资租赁中、在应付债券中等等。换一句话说,在其他每一个领域,也可以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但是,每一个领域相关计算公式都不同,即便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都很难。

四、表格分析法

表1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收入一览表,表2是应付债券利息费用计算一览表,可以看出,表中的项目和内含的逻辑计算公式各不相同。在会计实务中,这一类的核算没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这给学生掌握表格分析法也带来很大的困难。

五、账户分析法

对于实际利率法,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账户分析计算摊余成本,再根据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计算利息收入或费用的方法,以下简称账户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反映学起来容易,也便于操作。在涉及实际利率法计算的业务中,根据实际利息收入或费用分摊的需要,其初始账务处理时都设计有呈现调整与被调整关系的两个账户,账户分析法就是利用“T”型账户,把调整账户和被调整账户数字都统一登记在被调整账户的一级账户上,期末结出余额,该账户余额即是摊余成本,然后再根据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计算的结果就是实际利息收入或费用。

[例1]2006年12月1日,甲公司与乙租赁公司签订了一份矿泉水生产线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06年12月31日;租赁期开始日为2006年12月3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000000元;租赁期届满,矿泉水生产线的估计残余价值为400000元,其中甲公司担保余值为300000元,未担保余值为100000元。该矿泉水生产线于2006年12月31日运抵甲公司,当日投入使用;甲公司采用年限平均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矿泉水生产线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6000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将该矿泉水生产线归还给乙租赁公司。

通过分析,甲公司相关账务处理如下:第一步,2006年12月31日租入固定资产,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2000000×206730+300000×0.8396=5597880(元);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5597880(元);未确认融资费用=6300000-5597880=702120(元)。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5597880

未确认融资费用702120

贷:长期应付款6300000

第二步,2007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账户分析如下:在本例中,“长期应付款”账户与“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之间呈现调整与被调整之间的关系,其中“长期应付款”是被调整账户,“未确认融资费用”是调整账户,登记被调整一级账户如下:

长期应付款

702120

6300000

5597880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账户余额=摊余成本=6300000-702120=

5597880(元),实际利息费用=摊余成本*实际利率=5597880*6%=

335872.8(元)。

根据题意,则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应付款20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0

借:财务费用 335872.8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35872.8

借:制造费用1765960

贷:累计折旧1765960

第三步,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账户分析如下:

长期应付款

702120

2000000

6300000

335872.8

3933752.8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 账户余额=摊余成本=6300000-702120-

2000000+335872.8=3933752.8(元),实际利息费用=3933752.8*6%=236025.17(元)。

借:长期应付款20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0

借:财务费用 236025.17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236025.17

借:制造费用1765960

贷:累计折旧1765960

[例2]2000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59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实际利率10%)。

通过分析,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贷:银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第二步,2000年期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到票面利息。

账户分析如下:在本例中,“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账户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之间呈现调整与被调整关系,其中“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是被调整账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是调整账户,登记被调整一级账户如下:

持有至到期投资

1250

250

1000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账户余额=摊余成本=1250-250=1000(元);实际利息收入=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00*10%=100(元);根据题意,则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

贷:投资收益100

借:银行存款59

贷:应收利息59

第三步,2001年期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到票面利息。

账户分析:

持有至到期投资

1250

41

250

1041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账户余额=摊余成本=1250-250+41=1041(元);实际利息=1041×10%=104(元)。根据题意,则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5

贷:投资收益 104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其他年份期末如此举一反三。账户分析法的重点就是在分清调整账户和被调整账户的前提下,通过登账、分析计算摊余成本、然后根据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账户分析法,教学直观,实操简单,运用范围广,便于学生掌握。

篇(3)

Abstract: The debit credit bookkeeping is the most common accounting method in the world. The application of debit credit bookkeeping,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economic business is main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of Basic Accounting. Because the time for learning accounting is short, the beginner will feel clueless to write all kinds of business accounting entries. In order to simplify complex issues and clear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introduces T type account as an auxiliary teaching method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for beginner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 type account in the subsequent courses.

关键词: T型账户;经济业务;账务处理;应用

Key words: T type account;business transaction;accounting treatment;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032-03

0 引言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包括资金的筹集、材料的供应、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以及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每一种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都涉及多个会计分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泛泛的讲会计分录,初学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容繁多且没有头绪,较难理解!而如果引入T型账户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T型账户的概念及其记录的金额

1.1 T型账户的概念

T形账户又叫丁字型账户,为了会计研究和教学的方便,将账户的基本结构简化为左右两方,其中一方记增加,另一方记减少,而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记减少,取决于记账方法和账户性质。具体图1所示。

1.2 T型账户记录的金额

T型账户记录两类金额,即本期发生额与余额。本期发生额是账户左右两方记录的金额,具体包括本期增加额和本期减少额;余额为发生额相抵后的结果,包括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它们的关系式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2 T型账户的应用

2.1 T型账户在资金筹集账务处理中的应用

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要么接受投资形成企业的自有资本,要么借入资金形成企业的债务。以企业接受投资为例,首先接受投资时必然要形成企业的“实收资本或者股本”,同时要增加资产,具体要看投资者的投资形式,如投入银行存款,就增加“银行存款”,投入设备、卡车等就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商标、专利及知识产权就增加“无形资产”等等。其次,如果投Y者投入资产的价值大于其在注册资本中占有的份额,即存在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企业就增加“资本公积”。用T型账户来表示图2所示。

2.2 T型账户在材料供应账务处理中的应用

购买材料,材料要增加,必然要借记“在途物资”或者“原材料”,具体为如果发票账单已到材料没有入库,就借记“在途物资”;如果发票账单已到,材料也已经入库,借记“原材料”;同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再根据购买材料采用的结算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现购、信用赊购以及票据赊购等,即如果现购就贷记“银行存款”,如果信用赊购就贷记“应付账款”,如果票据赊销就贷记“应付票据”。用T型账户表示图3所示。

2.3 T型账户在产品生产账务处理中的应用

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涉及到对原材料、人工费、折旧费及其他费用的耗费。这些费用均为生产费用,按照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具体的账务处理有以下三个步骤:①直接生产费用直接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间接生产费用计入该车间的“制造费用”。②月末,通过一定的分配标准及分配方法将“制造费用”总额结转到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中。③产品完工入库后,再将其“生产成本”结转至“库存商品”。用T型账户表示图4所示。

2.4 T型账户在产品销售账务处理中的应用

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满足收入的确认条件后,一方面要确认收入,另外一方面到了月末还要结转已销售产品的成本。确认收入时,应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按照销售产品结算方式是现销、信用赊销还是票据赊销,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月末,结转销售产品成本时应贷记“库存商品”,“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用T型账户表示图5、图6所示。

2.5 T型账户在利润的形成与分配账务处理中的应用

2.5.1 利润的形成

月末,将损益类账户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具体应该将收入类账户转入本年利润的贷方,费用类账户转入本年利润的借方,进而算出利润总额(本年及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忽略);然后根据利润总额计算出所得税费用,再将其转入本年利润的借方,最后计算出净利润。用T型账户表示如图7所示。

例1: 2015年12月31日,将损益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详见表1。

首先,将各收入性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

借:主营业务收入 1 250 000

其他业务收入 80 000

营业外收入 6 000

贷:本年利润 1 336 000

其次,要将各费用性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

借:本年利润 1 077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860 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125 000

其他业务成本 65 000

管理费用 18 000

财务费用 3 000

销售费用 4 000

营业外支出 2 000

由此可以看出本年利润总额为:1336000-1077000=259000(元)

例2:根据本期的利润总额259000元和所得税税率25%,计算应交的所得税。

所得=259000×25%=64750(元)

借:所得税费用 64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4750

例3:将本期的所得税费用64750元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借:本年利润 64750

贷:所得税费用 64750

本年净利润=259000-64750=194250(元)

2.5.2 利润的分配

“利润分配”账户有三个明细账户,分别为“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和“未分配利润”。具体的账务处理有以下三个步骤:①年末,累计的净利润从“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的贷方;②提取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时,应该借记“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贷记“盈余公积”;决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时,应该借记“利润分配―应付股利”,贷记“应付股利”;③对利润分配的三个明细账户进行结转,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记“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利润分配―应付股利”,最终计算出“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贷方余额,表示的是年终分配之后留在企业的未分配利润。用T型账户如图8所示。

例4:12月31日将本年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账户

借:本年利润 19425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94250

例5: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19425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9712.5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19425

―任意盈余公积 9712.5

例6:按净利润的20%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应分配利润=194250×20%=38850(元)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38850

贷:应付股利 38850

例7:将“利润分配”账户所属的“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股利”的数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7987.5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19425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9712.5

―应付股利 38850

未分配利润=194250-67987.5=126262.5(元)

3 结论

通过上述7个账务处理图以及7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纷繁复杂,但通过应用T型账户画出各个相关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显然使得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较为简单,原本错乱的关系变得清晰。所以,引入T型账户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基础会计》,乃至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以及《高级财务会计》,无论对于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康,陈新.会计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篇(4)

【关键词】应收票据 带息票据 贴现 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78-01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门槛和学生素质普偏低,学生理解能力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这种现状,在学习《企业财务会计》第三章中第二节“应收票据”内容时,笔者认为必须把基本理论知识讲解清楚,这样才会减少学生的错误。在企业经济业务往来中,不论是同城结算还是异地结算均可使用商业汇票,收到商业汇票的一方称为收款方,应使用“应收票据”科目进行核算。

一 应收票据的概念及种类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在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下,因发生商品交易而收到的,企业持有的还没有到期、尚未兑现的票据。

商业汇票按其承兑人的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按其票面是否标明利率可分为带息票据和不带息票据。带息票据是指票面上标明利率,持票人在票据到期日不仅可以取得票面价格,而且可以取得利息的票据;而不带息票据是指票面上没有利率,到期时根据票面值收款并无利息的票据。

二 应收票据到期日的计算

票据的期限是指签发日至到期日为止的时间间隔,到期日通常有两种表示方式:

第一,按月表示时,到期日为到期月份中与签发日相同的日期。会计制度规定月末签发的票据,无论月份大小,均以到期月份的月末那一天为到期日。例如2013年2月28日签发的期限为三个月的商业汇票,则到期日为5月31日。又如2012年12月31日签发的期限为两个月的商业汇票,则到期日为2013年2月28日。

第二,按日表示时,到期日按实际日历天数计算,必须遵循“算头不算尾,算尾不算头”的原则。例如:3月18日签发的商业汇票,期限为60天,按“算头不算尾”的原则确定,计算到期日为3月:31-18+1=14天(18日含在内);4月:30天;5月:16天,合计60天,所以到期日为5月16日;若按“算尾不算头”的原则确定,计算到期日为3月:31-18=13;4月:30天;5月:17天,合计60天,所以到期日为5月17日。

三 应收票据到期值的计算

应收票据到期值的计算公式为:(1)不带息应收票据到期值=票据面值。(2)带息应收票据到期值=票据面值+票据利息=票据面值+票据面值×票面利率×期限=票据面值×(1+票面利率×期限)。

“票面利率”一般指年利率,利率换算关系为:月利率=年利率÷12;日利率=年利率÷360或月利率÷30。“期限”是指签发日的时间间隔。

四 应收票据取得与到期收回的核算

1.应收票据取得的核算

应收票据取得的核算有两种情况,无论是带息票据还是不带息票据均应按其面值入账,其账务处理为以下两种:

第一,因销售商品而收到的应收票据时,按其票据的面值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和“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第二,因债务人抵偿前欠货款而取得的应收票据时,按其票据的面值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2.到期收回应收票据的账务处理

第一,不带息应收票据到期收回时,按其实际到期值,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第二,带息应收票据应在期末计提利息,计提的利息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带息应收票据到期收回,分别按以下情况进行账务处理:(1)到期收款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其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票据”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财务费用”科目(即未计提利息部分)。(2)因付款人无力支付票款,收到银行退回的商业汇票,未付票款通知书或拒绝付款证明等,按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应收票据”科目。(注:到期不能收回的带息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后,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

五 应收票据贴现所得的计算

贴现是指企业在流动资金不足时,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经背书交给贴现银行,银行受理后从到期值中扣除按银行贴现率计算确定的贴现息后,将余额支付给贴现企业的业务活动,票据贴现实质上是企业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

在贴现中,银行计算贴现利息的利率称为贴现利率,企业付给银行的利息称为贴现利息,企业从银行获得的票据到期值扣除贴现利息后的货币收入,称为贴现所得。

现举例说明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过程:例如2013年1月31日企业将2012年12月31日签发的承兑期限3个月,票面利率为8%,面值100000元商业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年贴现利息为10%。

计算过程如下:(1)票据到期值=100000(1+8%×3/12)=102000(元)。(2)贴现期=票据期限-企业已持有票据期限=3-1=2(月)。(3)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期=102000×10%×2/12=1700(元)。(4)贴现所得=票据到期值-贴现利息=102000-1700=100300(元)。

以上对应收票据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理论阐述,在会计教学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篇(5)

营运资金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全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也被称为净营运资金,它反映企业的短期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因为它将企业实际资金支付能力和债务需求进行统筹比较。 

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商业信用条件、存货控制及短期贷款等。它有双重目标,一是去资金留存并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此时实际支付能力变弱,财务风险升高;二是保证充足的资金流动性,但若现金等存量过多,将影响资产优化配置及企业收益;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同时权衡风险与收益。 

2 营运资金管理的一般方法 

传统营运资金管理主要从营运资金的定义和性质出发,考察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各个项目的管理办法。一般来说,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占用率,降低各种潜在成本,如坏账成本、缺货成本、存储成本等;流动负债包括商业信用(即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票据)、应计项目(如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税金、应付股利)、短期借款等,流动负债管理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短期资金融通的好处,但同时需关注短期偿债能力,控制财务风险,维护公司信誉。 

随着研究的深入,营运资金管理融入其他管理学的思想,如渠道理论、供应链理论、业务流程理论、价值链理论等,从而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范围和内容进行重新认定,改变以往的各个项目式的研究思路。根据业务流程理论,营运资金可分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销售渠道营运资金,这样更清晰完整地反映资金的分布状况和流动情况。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认为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且都可被作为价值环节,很多环节都和营运资金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应对企业内部及上下游价值环节进行优化,从战略的角度对营运资金进行统筹管理,即分别对各环节的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短期借款等要素及营运资金的投融资政策进行有效管控,在保证营运资金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其盈利能力的提高。 

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企业在实践营运资金管理时仍然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选择。下文以某国有企业为例(简称A企业),分析其在营运资金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并总结其所采取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效果。 

3 A企业面临的资金管理问题 

3.1 资金管理观念薄弱和重视程度不足 

一直以来财务管理在企业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混为一谈,A企业也不例外,在资金管理上表现为管理者资金意识淡薄,认为资金管理就是管好钱,是简单的银行收支管理,只要不出现资金短缺,维持好现状就行,而很少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组织机构上,资金工作多集中于出纳一个人身上,难以改革创新,造成资金管理职能的缺失。 

3.2 预算管理水平较低 

预算管理是对未来一定期限内全部业务核算的整体规划,对业务执行有刚性引领作用,资金预算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借助预算管理办法实现资金的有效管控。A企业也存在预算,可是尚处在初级水平,对企业日常经营起不到约束控制作用,无预算、超预算的资金收支时有发生;预算管理浮于表面,主要在于应付每年度预算报表的编制,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没有落到实处,落后的预算管理制约着资金管理的水平。 

3.3 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不严 

完善的资金管理离不开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收支审批不规范会影响资金管控的力度和效益。在A企业,有时凭借上级领导的同意,资金支出可以越过已有的审批流程,使资金管控处于虚设或无用的尴尬状态;在收款管理上也存在漏洞,某些部门利用内控缺失来钻空子,临时性收款不及时全部上缴财务,私立“小金库”,如截留变卖废料收入、备用金不及时处理等。 

3.4 未充分发挥资金管理效益 

3.4.1 流动资产方面 

①现金应保有量估算不充分,管理不科学。A企业是中型国有企业,资金流量总体较大,但销售回款时间较集中,以至于资金枯水期需要依靠贷款维持经营。由于企业资金管理缺位,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当销售已有大额回款,资金量由欠转丰,但企业仍不及时归还贷款,造成现金和贷款的双高,也从未考虑剩余资金的短期投资,从而一方面徒增财务费用支出,另一方面丧失应有的短期收益。②疏于清理应收账款,有的账龄已长达十多年,公司尚未形成有效的清收清欠制度。③存货量大,在产品周转期长。A企业原材料、配件种类多,数量大,物资管理有欠缺,相似的材料存在重复过度采购的情况。 

3.4.2 流动负债方面 

①未充分利用供货方的商业信用政策,采用应付账款的不多,有的供应商甚至要求先付款再配货,作为一家中型国企,应该发挥自身优势,遴选供应商,确定商业信用,延长付款时间;②未主动采取应付票据等结算方式。 

4 A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方案及实施效果 

篇(6)

关键词:BT投资;BOT投资; 融资; 回购

一、BT投资的概念及特点:

BT是Build(建设)和Transfer(转让)两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T模式的含义是政府(或其授信机构)通过合同约定,将拟建的某个基础设施项目授予投资人,在规定的时间内由投资人按照政府要求承担工程的融资和建设,合同期满后政府(或其授权机构)按照合同的约定回购该项目。

BT投资是BOT的一种变换形式。BOT是对Build-Own-Transfer(建设―拥有―转让)和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的简称,现在通常指后一种含义。而BT是BOT的一种历史演变,通俗地说,BT投资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社会投资人投资、建设,建设完成以后“交钥匙”,政府再回购,回购时考虑投资人的合理收益。标准意义的BOT项目较多,但类似BOT项目的BT却并不多见。

二、BT投资模式的特点

采用BT建设的项目,所有权属于政府(或其授权机构),政府(或其授权机构)仅将项目的融资和建设特许权转让给投资方。BT模式的投资方是工程项目的投资人,承担项目法人的角色,既具备融资功能,又具备类似“代建制”中的管理职能。

BT模式的特点是:(1)对建设方无资质要求,只要具备较强融资能力;(2)按照项目融资的方式融资,建设方可采取成立项目公司形式来筹措建设资金,项目建设方为项目公司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为便于项目公司融资,一般需业主出具回购承诺函及第三者回购担保;(3)在建设过程中,业主对工程的参与度较小,在项目建设期间,项目公司履行职能,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不直接参与项目施工。项目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建立单位由项目公司通过招标确定。业主的主要职责是确定项目建设标准、验收标准和支付回购款项。

BT项目能否运作成功的首要问题是政府对项目回购资金的安排与承诺,作为BT模式回购资金来源,除政府财政补贴外,政府划拨土地开发收益、地方税收留存等其他政府财税资源均可作为回购资金的来源。

三、BT投资模式的缺陷

1、BT项目建设费用过大。采用BT方式必须经过确定项目、项目准备、招标、谈判、签署与BT有关的合同,移交等阶段,涉及政府许可、审批以及外汇担保等诸多环节,牵扯的范围广,复杂性强,操作的难度大,障碍多,不易实施,最重要的是融资成本也因中间环节多而增高。

2、BT方式中的融资监管难度大。由于BT法律性质的特殊性,法律关系的复杂性,而且是一种合同的组合,因此,融资监管难度大。

3、BT项目的分包情况严重。由于BT方式中政府只与项目总承包人发生直接联系,建议由项目企业负责落实,因此,项目的落实可能被细化,建设项目的分包将愈显严重。

4、BT项目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在BT项目中,政府虽规定督促和协助投资方建立三级质量保证体系,申请政府质量监督,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抓好安全生产。但是,投资方出于其利益考虑,在BT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内容、施工进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建设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四、如何解决BT投资模式缺陷

1、严格适用范围和条件,量力而行实行BT模式融资建设。

地方政府要通过授权确定项目业主,由项目业主通过招标方式选择融资人。融资人必须以自有资金和中长期融资能力作为项目建设保障,不得搞项目反担保。

2、规范BT模式项目审批,完善决策机制。

实行BT模式的项目应做好BT融资论证,编制BT融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内容:BT融资建设的内容、范围、数量;融资人应当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项目资金、质量、进度的监控措施;回购条件与程序;项目建设成本分析;回购资金的来源、依据以及对政府建设资金动态平衡计划的影响等内容。

3、规范项目发包行为,严格招标投标制度。

BT模式项目要严格实行招标投标制度。招标选择融资人的工作应在项目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批准后进行。项目业主要对融资人的融资能力、建设管理能力、履约信誉提出严格要求。融资人投入项目的自有资金不低于BT合同总价的35%,其余建设资金要提供省级以上金融机构出具的中长期贷款承诺函。分别具有融资优势和管理优势的不同独立法人,可以组成联合体承担项目融资建设,但须签订联合体协议,明确双方各自承担的工作内容和权力义务。

BT承办合同价必须控制在批准的概算内,要明确合同总价的构成,分别列出建筑安装工程费、融资人融资的财务费用、投资收益和进入总价但由项目业主掌握使用的资金额等,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融资人融资的财务费用一般应实行固定总价包干。

项目勘察设计、监理、施工、重要设备材料采购必须依法招标。其中,项目勘察设计、监理招标工作应由项目业主组织,融资人参与;项目施工、重要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工作由融资人组织,项目业主参与。

4、合理确定权利义务,明确合同双方责任。

项目业主和融资人的权利义务应在BT合同中明确。项目业主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前的报批和征地拆迁,监督融资人资金的到位、使用和建设管理情况,审查建设总进度计划,组织回购等工作。

融资人要筹集和足额到位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来源的资金,划入项目的专户存储、专帐管理;按设计文件组织工程建设,实施项目管理;负责组织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归档并移交;负责质量缺陷责任期内施工、设备材料供应商保修工作的管理;投保建设工程所涉及的全部保险险种以及完成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融资人及其法定代表人对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

融资人要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的有关规定,完成合同约定的建设内容。设计项目规模、功能、标准的设计变更,必须经项目业主同意,重大设计变更还应履行审批程序。

融资人不得将合同内容全部或部分进行转包,不得利用BT模式项目作为担保物为融资方的其他项目融资行为提供担保。

5、制定合理的回购条件和程序,保证项目正常移交。

项目业主要制定合理的回购支付条件,特别要根据政府建设资金平衡状况确定项目支付方式和回购期,预留不低于建安工程费5%的质量保证金。回购期不得在工程质量保修期内结束。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复核回购条件的,双方应签订回购备忘录,项目进入回购期。回购备忘录报审批部门和项目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项目业主应维护融资人的合法利益,不得随意变更回购条件,违约扣减或截留应付合同款,因融资人或项目公司加强管理或优化设计而节约的资金,项目业主仍应按合同的约定予以支付。项目不能达到回购条件的,且经整改仍不符合回购条件的,双方应在合同中约定处置办法。

6、完善管理措施,加强监督指导。

政府职能部门,如发展改革、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环保、审计等,要积极支持BT模式的推行,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指导、检查、评估、审计,帮助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编制政府投资项目动态平衡计划,指导和监督项目业主搞好融资人招标工作;建设等行业管理部门要指导项目业主和融资人办理建设手续,监督施工招标和工程质量;项目行政管理部门要监督BT合同的执行,协调相关问题。建立BT模式财务跟踪监督制度,委托中介机构全过程跟踪审核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适时评估项目建设成本和财务风险。

五、总结

完善BT投资已是当务之急,除了完善BT运行机制,强化政府对BT项目的监督之外,建立BT应对风险机制,确定风险种类,拟定相应的风险回避对策也显得非常重要。另外,政府运作BT应考虑引入独立第三方的中介服务。目前,国内外著名投资工程咨询和设计单位都有很强的BT投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融资和资本运作上可以聘请证券公司或著名投资咨询公司为其服务。

另外,由于我国BT诞生的时间短、经验少,是新生事物,因此,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合同法律保护,同时,在管理上,对项目的投资概算、设计方案的确定,工程质量的检验以及财务审计都应从法律上确定政府权力。但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BT的专门立法,所以更应加快立法步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篇(7)

关键词:政府补助 会计核算 问题 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履行WTO协定的有关承诺,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支持主要集中在农业、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比如,对粮、棉、油等生产或储备企业给予定额补助;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返还的税款专项用于环保支出。

一、政府补助准则的改革

政府补助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统一了政府补助的核算方法

原制度中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比较混乱,有些采用收益法,如按销量或工作量收取的定额补助计入补贴收入;有些采用资本法;有些采用总额法,如先征后退的增值税计入补贴收入;有些采用净额法,如将实际收到的财政贴息冲减“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政府补助准则统一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要求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处理,将政府补助全额计入收益。

(二)规范了政府补助的账务处理

原会计制度规定,具有专门用途的财政拨款,在实际收到补助时先计入专项应付款,待项目完工时,形成资产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不形成资产的部分予以核销。政府补助准则规定,首先判断该拨款是否属于政府补助。如果属于政府补助,还应区分是与收益相关,还是与资产相关,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属于政府资本性投入的,仍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未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予以核销。

二、政府补助准则的内容

(一)政府补助的概念和特征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将拥有企业相应的所有权,分享企业利润,体现的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该交易属于互惠交易。政府补助主要特征如下:

1.无偿性。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该特征将政府补助与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采购等政府与企业之间双向、互惠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即企业既不需要在将来以提供服务、转让资产的方式来偿还政府补助,政府也不会因为给予了企业补助要求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另外,政府补助附有一定条件,这与政府补助的无偿性并无矛盾,也并不表明该项补助是有偿的,而是企业经法定程序申请取得政府补助后,要按照政府规定用途使用该项补助。

2.直接取得资产。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直接取得的资产,主要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资产形成企业收益。比如,企业取得的财政拨款,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方式返还的税款,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如不涉及资产直接转移的经济支持不属于政府补助准则所规范的内容,比如政府与企业间的债务豁免等。

(二)政府补助的形式

1.财政拨款。是指政府为了支持企业而无偿拨付的款项,通常具有严格的政策条件,只有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才能申请,同时在拨款时就规定了资金的具体用途。

2.财政贴息。政府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的发展,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贴息方式有两种:一是财政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受益企业;二是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贷款银行,由贷款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利率向企业提供贷款。

3.税收返还。是政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通过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等办法,将征收企业的税款部分或全部返还,这是一种税收优惠。但是,并非所有税收优惠都是政府补助。如政府对企业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形式的税收优惠体现的是政策导向,政府未直接向企业提供资产,不作为政府补助。

4.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无偿划拨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

(三)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根据政府补助准则规定,政府补助划分为两种: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1.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应当在取得时按照实际收到或应收的金额确认和计量政府补助。企业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应收金额计量,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否则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而按照《粮食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有关粮油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国粮财[2013]311号),应确认为补贴收入。

例1:甲企业属于储备粮企业,20×9年实际粮食储备量2亿斤。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财政部门按照企业的实际储备量给予每季度每斤0.039元的粮食保管费补贴,并于每个季度初支付。同年1月20日,甲企业收到财政拨付的第一季度补贴款780万元。

(1)20×9年1月1日,甲企业确认应收的财政补贴款:

借:其他应收款 7 800 000

贷:递延收益 7 800 000

(2)20×9年1月20日,甲企业实际收到财政补贴款:

借:银行存款 7 800 000

贷:其他应收款 7 800 000

(3)20×9年1月,将补偿1月份保管费的补贴转入当期收益:

借:递延收益 2 600 000

贷:补贴收入 2 600 000

20×9年2月和3月的会计处理同上。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即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国粮财[2013]311号规定,计入补贴收入。

例2:2012年3月,A粮食企业为购买储备粮从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贷款4 000万元,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为6%。自2012年4月开始,财政部门于每季度初,按照A企业的实际贷款额和贷款利率拨付该企业该季度储备粮贷款利息,该企业收到财政部门拨付的利息后再支付给银行。

(1)2012年4月,实际收到财政贴息60万元时:

借:银行存款 600 000

贷:递延收益 600 000

(2)将补偿2012年4月份利息费用的补贴计入当期收益:

借:递延收益 200 000

贷:补贴收入 200 000

2012年5月和6月的会计处理同上。

例3:某企业生产一种先进模具产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该产品先按规定征收增值税,然后按实际缴纳增值税额返还70%。2010年1月,该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额350万元。2010年2月,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额245万元。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额时的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2 45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2 450 000

企业因综合性项目取得的政府补助,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难以区分的,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损益。

例4:F公司2009年12月申请某国家级研发补贴。申请报告书中的有关内容如下:本公司于2009年1月启动数字印刷技术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720万元、为期3年,已投入资金240万元。项目尚需新增投资480万元,计划自筹资金240万元、申请财政拨款240万元。2010年1月1日,主管部门批准补贴协议规定:批准F公司补贴申请,共补贴款项240万元,分两次拨付。合同签订日拨付120万元,结项验收时支付120万元(如果不能通过验收,则不支付第二笔款项)。

(1)2009年1月1日,实际收到拨款120万元时:

借:银行存款 1 200 000

贷:递延收益 1 200 000

(2)自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分配递延收益(按年分配):

借:递延收益 6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600 000

(3)2011年项目完工,假设通过验收,于6月1日实际收到拨付120万元:

借:银行存款 1 2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1 200 000

2.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也可能表现为政府向企业无偿划拨非货币性长期资产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即1元)计量。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少见,如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财政拨款、固定资产专门借款的财政贴息等,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会计处理:第一步,企业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计量,确认资产(银行存款)和递延收益。第二步,企业将政府补助用于购建长期资产。该资产的购建与企业正常的资产购建或研发处理一致,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完成后转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第三步,自长期资产可供使用时起,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或结束前被处置,尚未分摊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递延。

例5:2002年1月3日,政府拨付悦华公司900万元财政拨款(同日到账),要求用于购买大型科研设备1台。2002年1月31日,悦华公司购入大型设备(不需安装),实际成本为960万元,其中60万元以自有资金支付,使用寿命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无残值)。2010年2月2日,该公司出售了这台设备,取得价款24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1)2002年1月3日实际收到财政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9 000 000

贷:递延收益 9 000 000

(2)2002年1月31日购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 9 600 000

贷:银行存款 9 600 000

(3)自2002年2月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提折旧,同时分摊递延收益。

计提折旧时:

借:研发支出 80 000

贷;累计折旧 80 000

摊销递延收益时:

借:递延收益 75 000

贷:营业外收入 75 000

(4)2010年2月1日出售设备,同时转销“递延收益”的余额。

结转出售设备净值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1 920 000

累计折旧 7 680 000

贷:固定资产 9 600 000

出售时:

借:银行存款 2 40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 920 000

营业外收入 480 000

转销递延收益余额时:

借:递延收益 1 8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1 800 000

企业取得政府无偿划拨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时,应当首先同时确认资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和递延收益,然后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递延收益,计入当期收益。但是,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在取得时计入当期损益。为了避免财务报表产生误导,对于不能合理确定价值的政府补助,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政府补助的性质、范围和期限。

三、政府补助准则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政府补助准则存在的问题

政府补助准则的出台为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供了统一的操作规范和理论依据。尽管如此,该准则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补助概念模糊。IAS 20 对政府的定义为:“政府,指政府机构,以及地方、国家或国际的类似组织”。而我国政府补助准则未对“政府”给出定义,概念不清容易导致不同企业之间会计处理不一致。

2.政府补助的披露尚欠完善。该准则要求企业应在附注中披露:政府补助的种类及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本期返还的政府补助金额及原因。但鉴于目前政府补助的普遍性以及种类的多样化,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在当年净利润中占比重很大等,该准则需要进一步改善。

3.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问题。

(1)政府补助的用途。两种不同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对于政府补助的用途,政府往往并不会明文规定,即便有规定也比较模糊,因此,企业界定政府补助的分类时比较困难,容易导致各企业科目运用不当,会计处理不真实、不可比。

(2)政府补助种类繁多,不同形式的补助和不同部门的补助为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带来了很多困难。如出口信保补贴款、促进重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资金、土地出让金土地税财政补贴等各种名目繁多的政府补助形式,涉及补助的部门有财政厅、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等。

(3)因企业整体搬迁政府给予补偿,该准则也未作出相应规范。因搬迁涉及的标的多样性,补偿跨度时间长,金额大,核算复杂,不同的账务处理必然会对从拆除年度开始到未来财务业绩产生重大影响,致使某些上市公司视业绩需要调节当期利润。

(4)按照名义金额进行计量与其他会计准则的协调问题。对于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补助,现行准则规定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以名义金额计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账面上象征性地反映该项资产,以避免因不记账而可能造成的所谓资产流失。但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有 17 项具体准则相关业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仅有政府补助准则采用名义金额进行计量,与其他会计准则计量属性不统一,使会计准则之间缺乏协调性。

(二)完善政府补助准则的建议

1.明确界定“政府”的概念及其范围,这将有助于增强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加强对政府补助行为的规范管理。政府补贴的取得必须有相关的政府文件作为支撑,如涉及到有附带条件的验收,应在补贴文件中明确验收条件,以便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财务处理。

3.完善对政府补贴的披露。企业应按政府补助准则的要求进行披露,但对涉及土地拆迁等大额的政府补助还需要设定特定的披露格式,并对整个拆迁事项的会计处理方式及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加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