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26: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市场监管指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坚持“四个统一”。在以监管促发展上下功夫
重庆市各级工商部门,坚持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在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工作中,始终坚持“立足发展抓监管,抓好监管促发展”的思路,以做好规划。做大规模。做强规范为主题,以创建星级文明市场和评比“二十强”市场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活动。
(一)开展“二十强市场”评比,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做大做强
站在全国看,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经济规模和总量仍然是相对落后的。2005年,市工商局首次开展以做好规划、做大规模、做强规范为主题的“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二十强”评比活动。2007年又开展了第二届评比活动,2007年评出“二十强市场”与2005年评出“二十强市场”相比,在投资总额、经营面积、经营商户、成交额分别增长103%、60%、37%和61.4%。相当一批市场正逐步从单体商品交易市场转变为专业市场。从传统的市场改造升级为现代商贸流通市场,从单一的流通产业发展转变为联动生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有效地推动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做大做强。
(二)开展“星级文明市场”创建活动,推动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升级
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以来,工商部门先后开展了四届“文明市场”创建评比活动,2007年,市工商局又联合市文明办、市商委开展了“重庆市星级文明市场”创建与评比活动。标志“文明市场”创建与评比不仅融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还进入了规范升级的新阶段,这在西部还是首开先河。在评出的四星级、三星级文明市场中,有硬件条件好、场容场貌好、秩序形象好、规范管理好、诚信服务好的“五好”市场,还有经营诚实守信,严守职业道德,做到童叟无欺,推进市场行业自律规范的诚信市场。这有力推动了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规范运行的升级。
(三)开展“重点市场”的培育打造,推动商场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重庆市是全国最大的农村与城市并存的直辖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实现以城带乡、一圈带两翼?怎样推动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重庆市工商部门在贯彻总书记对重庆市“314”总体导航定向。和市党代会确定抓住重点市场培育重点市场的决定,实施以点带面战略。为此,2007年,我局制定并实施打造培育5个百亿级市场,10个50亿级市场,15个20亿级市场,10个10亿级市场的五年重点市场培育规划和措施。确立了重点联系市场制度,出台了培育和发展重点市场的意见,选派干部到重点培育市场帮助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同时也引导他们自觉接受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既做大做强又更加规范有序,在观农贸农产品物流中心等市场收到明显成效。
二、突出信用监管,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基础建设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我们认为,工商部门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就是要突出信用监管这一主题。以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为主线。把市场准入规范,市场质量规范,市场交易规范,市场自律规范等都融入其中。以信用分类监管平台来提升监管效能,延伸监管领域,强化监管力度,壮大监管力量,为此我局在近几年大力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基础建设。
(一)开发市场监管应用软件,强力推进市场监管工作网络化、程序化、规范化
我局在对区县市场监管工作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急用先行、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的原则,完成了市场监管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建设,并在全市工商系统全面开展应用工作。市场监管业务软件覆盖市场监管各方面业务工作,涉及市场登记、商品展销会登记、专项整治、重要商品市场监管、日常巡查、制度建设、统计分析等多个环节。我们要求所有市场监管业务工作必须在市场监管业务平台上完成,并采取以开发促应用,以应用推进业务的方式,及时解决和完善软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工商所市场监管实际,我局完成了工商所12315行政执法综合网络分类监管平台的开发建设,将工商所的主要业务工作和日常办公统一集中在该平台上,集个体登记、综合巡查、移动监管等各项工作:于一体,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自动分类,巡查干部监管任务自动生成、监管措施自动提示,监管任务完成情况自动考核,工商所对辖区市场巡查监管实行网格化管理。市局市场处通过市场监管业务平台,及时将各项市场监管工作(包括专项整治任务)部署到各区县局、工商所,并对各区县局市场监管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网上流程跟踪,各区县局通过该平台,可随时向市局反馈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该系统可自动生成市场监管相关数据,对各区县局市场监管工作进行网上考核,确保了市场监管工作的网络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监管水平的规范与提高。
(二)开展市场基本信息录入建库工作,及时更新各类市场监管信息
开展商品交易市场基本信息、监管信息的录入建库工作,是为实施商品交易市场的信用分类监管,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奠定数据基础。我局及时组织开展市场监管业务信息的录入建库工作,要求各区县局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全市统一的录入规范,及时将企业登记的商品交易市场主体和备案登记的市场主体的基本信息,录入到市场监管业务系统,为全市市场监管联网应用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尔后又在全系统开展了查漏补缺工作,确保了商品交易市场主体及监管信息的录入质量。对新办理市场登记的商品市场信息,按照“谁登记,谁录入”的原则,要求在两个工作日内录入到市场监管业务系统,逾期未录入完整,系统将自动报警提示;按照“谁监管,谁录入”的原则,对商品交易市场日常巡查信息,要求工商所巡查干部在两个工作日内录入到工商所12315行政执法综合网络分类监管平台,确保商
品交易市场监管信息的及时更新,为实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保障。
(三)制定分类监管办法,细化分类监管标准
为推动市场监管业务应用软件在全市工商系统的广泛应用,我局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相关文件要求,制定并印发了《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参照该办法执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根据市场开办单位和商品经营者两类经营主体,从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等方面,设定具体的分类指标,采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商品交易市场的信用类别进行综合认定,具体分为A类、B类、C类、D类四个类别。除开展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接申(投)诉、举报或发现案件线索需要进行检查外,A类为守信市场主体,在分类监管系统中用“绿牌”表示,一般每季度巡查一次;B类为警示市场主体,在分类监管系统中用“蓝牌”表示,一般每月巡查一次:C类为一般失信市场主体,在分类监管系统中用“黄牌”表示,一般每10日巡查一次:D类为严重失信市场主体,在分类监管系统中用“黑牌”表示,一般每周巡查一次。商品交易市场信用类别根据市场巡查情况及专项检查情况,实行定期复核、动态认定制度,及时调整监管频率。
我们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结果作为“二十强市场”、“星级文明市场”、“商贸流通100强”、“守合同重信用”等重大评选事项的主要依据,使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与市场做大做强培育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
(四)不断完善分类监管系统,实现信用分类与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
为加快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步伐,在不断修改完善市场监管业务应用软件基础上,我局专门开发了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应用软件,将其作为市场监管业务应用软件中的一个子模块,有机整合在市场监管业务应用软件中。系统具有信用自动分类、提示、预警,自动解除过期信息等功能,市场监管干部通过系统授权,只要在市场监管业务系统中的综合查询栏目中输入被查询的商品交易市场的关键词,系统将自动弹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的“提示信息”、“预警信息”等,通过相关链接可查询到该市场各类详细的信用信息。工商所市场巡查干部根据系统的工作提示或预警信息,及时开展各项市场巡查工作。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下发后,我局进一步细化分类标准和分类指标,对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更能符合工作实际。
我局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对纳入企业登记的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实施统一的信用分类监管,备案登记的市场强化巡查监管:二是在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的基础上,以专业市场行业风险等级为依据实施风险分类监管,以警示信息为依据实施预警分类监管。以经营地域为依据实施重点区域分类监管:三是在分类监管中突出对食品安全、假冒伪劣商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重点监管:四是细化分类监管措施,明确市场巡查频率;五是制定信用分类监管类别修复制度;六是深入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在各项评先评优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促进市场监管与市场发展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五)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信用分类监管长效机制
【关键词】成长性指标;指标体系;融资效率;突变级数
一、引言
金砖国家,来源于英文BRICS,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和南非(South Africa)五国。从2001年起,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由于其经济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首先作为新兴国家经济的领头羊,以“金砖四国”之名而被世界广泛关注。2011年4月,南非作为对“金砖四国”的扩员,正式成为金砖国家之一。
金砖国家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五个新兴市场国家,拥有全球30%的领土面积和42%的人口。按照市场汇率估算,金砖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将从2008年占世界份额的15%上升到2015年的22%——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同时五国的GDP增量也将占世界增量的1/3。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世界的金融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是在金融领域,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时作为新型的资本市场,金砖五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股票市场间的竞争。要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促进其股票市场的快速成长。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金砖国家股票市场成长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金砖国家间金融竞争力,通过比较进一步提高我国股票市场成长性。
二、金砖国家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体系建立
(一)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选择
成长性是公司的灵魂,是股市的生命,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衡量市场发展前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所谓股票市场的成长性指标是指市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各国的不同国情,依据本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优势,通过对比,综合得到的研究对象。
反应股票市场的成长性指标,应从反应市场的宏观规模和微观效率两方面考虑。市场的宏观规模表现的是国家间市场工具的比较,而微观效率则可以从市场的融资效率和有效性方面进行研究。单纯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理论,股票市场不但不会得到永久的成长,甚至还会发生衰退,适当的使用市场监管手段,才能促进股票市场的成长发展。因此,选择把股票市场工具、市场融资效率、市场有效性和市场监管作为研究股票市场成长性的指标。
(二)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建立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体系,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指标体系的确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股票市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成长性指标不但应从各个角度来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还要能反映出被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
(2)科学性原则。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的设计是基于市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而形成的,指标间应紧密衔接,不重不漏,能说明问题。
(3)可操作性原则。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设计应尽量简化,数据查找的可操作性要强,同时力争指标的标准化。
(4)灵活性原则。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的设计应本着“活”的原则,指标要细一些,但也应避免冗余,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指标和主要指标,并按指标间的关联度及反映问题的侧重面分门别类,使其更能说明问题。
(三)金砖国家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导向在股票市场的成长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股票市场,并适当地控制指标体系规模。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遵循三个步骤,以树状图形表示,即总目标—评价要素—评价指标。
首先确定评价总目标——即股票市场的成长性指标体系,然后由总目标的构成因素确定主要评价要素,包括市场工具、市场融资效率、市场有效性以及市场监管四个方面。然后沿着评价要素实现的条件确定评价指标,依据指标集中各种指标对相关评价要素的因果、隶属、比重等关系,最后运用结构模型分析方法,选择出相关系数最高的指标,这些指标就是建立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象,从而得到了指标体系的递阶结构。
1.市场工具
中国上市公司数量一直在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086家增加到2010年的206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48.48%提高到2007年的177.61%。2008年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分别下降到61.62%和100.46%。2010年,中国的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7628.37亿美元。
印度孟买股票交易所是除纽约交易所外最大的市场,有超过500家公司的股票交易较为活跃。至1998年,国家股票交易所的计算机终端已进入18个邦的179个城市。2010年,印度上市公司达到498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6158.60亿美元。
2009年,俄罗斯RTS(Russian Trading System Stock Exchange)指数以128.62%的涨幅排名全球股指年增幅第一,连同中国、巴西、印度这四个金砖国家分得了2009年流入新兴市场股市资金的四分之三。基金研究机构EPFR(Emerging Portfolio Fund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新兴市场股票基金净流入资金390亿美元,而俄罗斯的市场资金流入达到了49亿美元,仅次于中国的68亿美元。2010年,俄罗斯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0045.25亿美元、上市公司为345家。
巴西的衍生证券交易主要集中在圣保罗证券交易所。1981年复设期货交易。目前主要的交易产品有股票期货、股票交易所指数期权和巴西指数期权。2009年,上市公司的市场资本总额为5293亿美元;现货交易全额为60亿美元。从交易场所来看,场内交易市场交易量为2100亿美元。
2.融资效率
市场的融资规模效率研究由IPO融资和再融资两个部分组成。再融资是指每年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可转债等再融资方式总共筹集的资金数额,从绝对融资规模和相对融资规模两个方面,建立融资规模效率的表征变量体系。
股票市场的IPO融资效率可以从IPO的企业数量、IPO发行规模和IPO筹资总额三个方面考虑。而市场的再融资效率是由以配股、增发和可转债共同筹集的年度再融资总额为基数,同比单位资产的再融资和单位利润再融资所得到的。
3.市场监管
所谓股票市场监管是指政府、政府授权的机构或依法设立的民间组织,为控制股票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以及自律的手段对股票的募集、发行、交易等行为以及股票投资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市场监管要求从监管主体、监管对象和监管制度三个评价要素分析。
(1)中国股票市场的监管概况
我国股票市场形成的是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即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和行业协会为一体的监管主体。国务院证券监管管理机构按照国务院的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对全国股票市场进行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职能是对股票交易活动的监管,对会员进行管理以及对上市公司进行管理。证券业协会的监管职能是协助证券监管机构教育和组织会员执行证券法规,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以及监管、检查会员行为。
我国现行的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由《证券法》、《公司法》以及300多个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相关内容所构成,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
(2)印度股票市场的监管概况
1988年,印度成立股票市场的监管机构——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Board of India,SEBI),1992年国会通过了“证券交易委员会法案”,证交会成为法定监管机构。证交会对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次级经纪人、投资银行、外国投资机构、投资基金和证券托管人等实施监管。其制度特征是:①印度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是股票市场中的监管机构。②印度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并不负责提供服务,它仅仅是监管服务的提供者。③印度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并没有内生出一个由公共机构权利管辖的行业。
实践表明,印度证交会的监管是严厉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在建设相关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推广交易技术、维持市场秩序和提高市场效率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3)俄罗斯股票市场的监管概况
俄罗斯的股票市场监管主体是于1996年4月成立的国家证券市场委员会,其主要负责监督俄罗斯股票市场,并维持市场透明化、公平性及确保投资人权益。根据俄罗斯的《有价证券法》,信贷机构在中央银行登记,保险公司在财政部登记,其他的法人在俄罗斯证券管理委员会登记。在俄罗斯,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完全是企业行为,不需联邦证券委员会审批。俄罗斯的国家证券委员会只负责股票市场的监管,不对股票上市资格实行行政审批。而对于违反联邦证券法和国家证券委员会规章以及交易所要求的上市企业,俄罗斯股票交易所可以对其实施退市措施。
(4)巴西股票市场的监管概况
(四)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研究
突变级数法是一种对评价目标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然后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再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运算,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从而对评价目标进行排序分析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股票市场成长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从股票市场的市场工具、市场融资效率、市场有效性和市场监管四个评价要素考虑。每个不同的评价要素由多个评价指标一一解释。根据突变级数法则,评价指标被分属在不同尖点、燕尾、蝴蝶等突变系统,由此可以计算评价要素在股票市场成长中的影响力。
金砖国家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对新兴市场经济的极大促进,通过对金砖国家股票市场的成长性指标研究,建立成长性指标体系,有利于决策层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弛.中国证券市场融资效率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2]胡铭.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分析模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2.
[3]李健,贾玉革.金融结构的评价标准与分析指标研究[J].金融研究,2005.
[4]何问陶,路志刚.证券市场监管效率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2.
[5]陈泽聪,吴建芳.小型上市公司成长性指标的统计分析[J].财经科学,2002.
[6]陈晓红,邹湘娟,佘坚.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方法有效性研究——来自沪深股市的实证[J].当代经济科学,2005.
本文得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资金资助,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金砖四国股票市场成长能力比较研究》(11YJEJW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关键是市场中的监管途径问题。本文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监管主体缺乏监管的独立性;金融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监管存在漏洞;金融证券市场监管手段陈旧单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法制化、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加强自律管理建设;改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经济指标评估系统四个对策。
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 证券市场 监管途径 有效性
1970年,尤金·法玛(Eugene Fama)提出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该假说有三大要点:一是市场的人均为理性经济人,并且监控着金融市场上各公司的股票,谨慎地权衡取舍股票的风险与收益;二是股票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平衡,不论股价被高估或低估,都能通过买进或卖出达到原有的平衡;三是信息有效,即资产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都反映在其相对应的股票上。
研究背景
Macey(1994)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在信息披露违规、未按规定保存记录及错误运用GAAP准则等方面监管的有效性,认为证券价格对处罚的反应与违规处罚的严厉程度直接相关。Edmund(2006)则分析了1964法案对被监管公司的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贾甲(2008)在收益分析后,指出政府有必要对证券市场适度且有效的监管,对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郝旭光、范红岗、周智丽(2010)对三次政策出台前后市场波动率事件计算结果作为分析依据,认为我国政府股市稳定目标并没有实现。郝旭光(2011)根据对监管部门、基金公司、券商、上市公司等问卷调研的数据,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效果较差,被调查者对监管效果不满意的原因是证券市场中,违法违规行为比较普遍、市场暴涨暴跌以及没有很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证券市场有效性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法,尤其是经验性实证法。实证法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实证法力图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通的命题,其研究结果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概率或然性;过分强调假设和数学模型化,可能导致把研究对象过于简单化,从而使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系统性偏差,脱离实际现实。在研究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都不可缺少。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职能错位
目前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还是采用计划与审批这两种手段。多年以来,证券市场的管理照搬指令性管理手段,这使得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证券业协会形同虚设,无法发挥既定的职能。
(二)法律法规有待改善
凭借着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我国证券法规基本框架已初具规模。但部分现行法规和条例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例如,《证券法》规定“国有企业不能炒作上市公司股票”,但证监会又规定“三类企业可以用自有资金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股票”。再如,由于难以区分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关于“信贷资金不能流入股市”的规定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另外,我国法律法规没有关于国际化、同股同权、信用期货、期权期指交易、场外市场地位等问题的规定。总体来说,证券法规系统不完整,法律手段运用力度薄弱、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都对证券法律这一重要手段实施的有效性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降低了证券监管的效果和效率。
(三)自律监管功能作用不大
证券自律组织的作用就在于补充政府监管的不足,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有效的解决证券市场相关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存在着许多诸如深、沪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等的证券自律管理组织,但这些组织职能的实际履行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证券商当前并非独立的市场运作主体,仅仅体现了部门、地区利益,对自律、利益协调有效性方面的需求尚未建立,因此,没有健全的机构、有效的约束和明确的分工。第二,我国的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并不是结构性分工关系,实际上存在竞争。同时,由于两大交易所均不能完全代表主管机关或者证券商的利益。因此,两大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功能就受到了限制。而我国现阶段的自律性组织由两个证券交易所及其证券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和地方证券业协会组成,从表面上看能对证券市场实施由上至下的严密监管,但实际上,各个组织彼此独立运营,工作难以协调。第三,由于证券交易所与证监会的监管模式差异,二者的权责关系不明确。作为有资金和信息优势的证券商,为了谋取暴利,很可能凭借作庄炒作途径吸引散户跟风,从而操纵证券价格,甚至进一步导致诸如集团利益冲突、证券市场剧烈波动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而这些事件的最终受害者都只会是中小投资者。基于以上三点分析,我国自律组织在实际操作中其自律职能难以实际发挥作用。因此,市场的自律管理功能更多的被转嫁到政府的身上,使得证券市场对政府过度依赖。
(四)信息披露制度仍有待规范
目前,我国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方面缺乏完整的制度规范,这直接导致部分信息披露不充分,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差,软性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在信息披露方面,我国还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作为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成熟的重要指标。信息披露有效、及时、充分以及信息分布均匀都是证券市场成熟的重要指标。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途径分析
1. 建筑市场是建筑商品交易的机构,客观上来说,建筑市场分为广义市场及狭义市场两个部分。狭义上的建筑市场主要包括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建筑商品场地。广义上的建筑市场涵盖了建筑生产工作的各种活动,它是不同种经济关系的综合。通过对市场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建筑产品涉及到公共安全性,建筑产品具备其专业性及特殊性,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世界各国政府进行了建筑市场的重点监管及干预。所谓的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就是以维护建筑市场公共安全为目标,进行建筑市场监管行为法律制度的规范,确保建筑市场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建筑市场自身具备其特殊性,在建筑市场的法律化监管过程中,相比于其他行业的监管制度,它的监管法律化表现在几个方面。建筑市场的监管具备综合性的特点,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建筑市场监管范围及对象的特殊性、多样性、复杂性,涉及到建筑产品流通、分配、生产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好建筑市场监管对象的综合性的调整。
2. 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其需要进行法律化调整手段的应用,这些手段涉及到经济领域、行政领域、技术领域等。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具备明显的技术性,其从建筑技术专业领域进行建筑市场相关主体利益的协调,而不是直接进行社会关系的调整。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具备明显的强制性,其建筑产品涉及到公共安全、不同参与者利益,为了保证建筑市场的稳定性,必须保证建筑市场监管的强制性,受到这种强制性的制约,当事人的决定不会随意更改,当事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二、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重要意义
1. 在一般情况下,建筑市场会利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进行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进行市场活动参与者利润的合理且公平地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性。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法律,缺乏强有力且统一的利益协调机构,导致建筑市场机会主义的产生。
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由于市场交易各方,缺乏对市场信息的统一性的掌握。建筑产品的技术性非常强,也就容易导致建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建筑产品的购买者不能掌握和建筑产品提供者相同的信息,导致建筑产品购买者的产品购买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导致其自身购买行为的抑制状况。
2. 市场失灵是由于建筑产品的垄断及不合理的价格,而导致过低的资源配置状况。在建筑市场中,市场失灵主要受到业主优势地位的影响。业主利用市场的供给不足状况,强迫承包方出现垫资施工的行为,从而影响到建筑市场的健康及稳定发展。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应用,保证强制性规范的实施,从而进行建筑市场生产活动、流动活动、分配活动等的约束,实现市场供给的合理性、规范性,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
3. 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强化,可以确保社会的公平性分配,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单依靠建筑市场的调节机制。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价值观念难以进行统一性的规划,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开展,可以为其制度规范提供一个统一性的价值观念标准,有利于全体参与者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为实现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体系不断健全,其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建筑市场的有序运作,关系到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运作,必须针对建筑行业的特性,进行市场准入制度的运作,实现市场运作环境的规范性及合理性,防患于未然,从而杜绝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进行各种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公布,为建筑市场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三、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工作模式的优化
1. 目前来说,我国建筑市场的监管法律化体系尚不健全。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是评价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日益市场化及国际化,建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过程,其出现于现实脱节的状况,我国的很多建筑市场规范制度尚不健全,这影响到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导致建筑行业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
受到立法技术的影响,我国的建筑市场监管制度虽然不断得到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有些建筑市场活动,比如保险制度、工程融资制度等尚没有完善的规范制度,导致建筑市场的主体责任不清楚,导致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推诿问题。我国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有些制度不能满足现实管理的要求,不利于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建筑市场出现一系列的违法行为,导致一系列的暗箱操作现象。
我国的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体系是不健全的,比较流行的价值取向是重准入标准,却缺乏对过程的有效监控。市场主体经过审批程序进入市场后,如果脱离法律的有效性监控,就会导致无监管情况的出现。目前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监理体制,有些监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权责,无法针对现实中的建筑违法行为展开有效性处理,导致建筑违法行为的猖獗.
我国的建筑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在建筑市场中,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滞后的现象问题,也就不利于进行建筑市场主体交易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利于进行违规作假行为的控制。我国的建筑行业信用体系依旧处在发展阶段,缺乏强有力的信用信息评价体系,难以实现建筑信用体系及社会信用体系的系统规划,导致其对接过程中的问题,不利于建筑市场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导致行业风险的大大提升。
2. 建筑工程的开展离不开人的因素,在现阶段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有些工作人员存在超时工作的状况,这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安全责任事故,有些产业工人自身缺乏严格的培训,缺乏必要性的安全防范知识,导致其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安全事故的出现,这都不利于我国建筑业的平稳及健康的发展。
为了有效维持建筑市场的环境,保证其有序性、高效性运作,必须实现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及优化,这就需要保证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筑法体系的健全,不断更新建筑市场的核心法规,明确建筑市场中不同参与者的自身权利及义务,针对建筑市场中的交易活动行为展开积极调控,实现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确保监管部门的执法有法可依。
3. 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保证准入制度、退出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从而满足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将不符合行业需求的市场主体排除在外,保证市场壁垒过滤效能的有效发挥,切实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实现市场退出体系的健全及完善,从而维持市场的公平性及高效性,保证其双向动态性调整,实现建筑行业的健康性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监管资源配给需要与监管对象、监管范围相协调,在监管过程中,避免由于监管资源缺乏问题而导致的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实现监督深度及广度的兼顾,确保监管公平性的提升,通过对各种手段的应用,保证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有效运作,实现对经费环节、监管强制环节等的明确规定,做好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监管队伍的建立。
为了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必须确保跨部门监管协调沟通机制的建立,实现联合监管体系的健全,进行监管部门内部各个工作程序的协调。在监管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保证监管工作的高效率,避免由于责任推诿而出现的内部监管资源消耗问题。在建筑市场交易安全的维护过程中,要保证公平竞争机制的健全,确保相关工作步骤的有法可依。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考虑到市场活动的多样性,需要考虑到法律自身的局限性,从而最大限度的进行法律作用的发挥。
结语
为了满足我国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现建筑市场监管法律体系的健全,进行市场监管信用机制的引进,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监管工作的要求,切实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
工作方案
为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作为贯彻落实《佛山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品质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配套方案之一,本方案仅适用于2021年,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强化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引导更多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开展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在全市树立一批先进质量管理标杆企业,促进我市制造业质量全面提升,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2年底,全市“质量管理成熟度”5A级企业30家以上,4A级企业40家以上,3A级企业200家以上。
二、工作举措
(一)积极营造重视质量管理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宣传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将宣传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标准作为“十四五”期间质量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每年“全国质量月”期间,集中组织宣传、培训等活动,形成学习和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热潮。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尤其是宣传我市企业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成功经验。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建立标准、纳入考核目标等手段,持之以恒地推动先进质量方法和标准的应用,加大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力度。鼓励企业作出优质服务承诺,推动服务质量信息公开,引导服务企业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公开服务质量信息内容。(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工商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二)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推动企业优化运行流程,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企业标准体系,对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体系,推广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企业加大计量投入,在生产加工、工艺控制、产品检验等关键环节和过程合理配置、有效使用计量器具,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提高企业计量检测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服务认证,引导各类服务企业获得服务认证,帮助更多服务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
(三)开展质量管理方法推进和应用路径研究。
积极组织行业协会、高校等专业技术机构对适用不同行业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加强对推广工作的专业指导。深入推进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领域实验室建设,鼓励引进国内名校名院在佛山设立质量创新发展研究机构。研究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我市企业应用的有效路径,总结、提炼我市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探索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客观规律。(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
(四)利用标准化手段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结合我市质量管理实践,积极借鉴国际标准化与先进质量管理发展趋势,组织企业开展先进质量管理标准的研制、宣贯与推广,加快研制新兴服务领域标准,稳步提高服务标准水平,及时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转化为企业标准或联盟(团体)标准,利用标准化手段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全面推进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实施,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
(五)加强质量管理培训和交流力度。
每年举办多期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生产等培训班,开展首席质量官培训,引导企业导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培育一批高水平的质量人才。大力开展QC小组、六西格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员工发现质量问题、解决质量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加大服务业各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成立质量讲师团队,发挥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优秀企业人才资源的优势,广泛开展质量培训、质量论坛、研讨交流等活动。鼓励我市优秀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种质量交流和学习活动,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积极性和实践水平。(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相关行业协会)
(六)总结推广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工作成效。
及时总结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工作经验,完善评价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展培育成效。多渠道搭建交流学xxx台,引导我市获得评级企业向国内行业标杆企业学习,组织开展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认真总结成熟优势企业的成长经验,并在我市大力推广,有效带动行业整体升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和服务满意度。(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工商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三、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
(一)申报条件。
申报佛山市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企业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在佛山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3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符合国家和省、市的产业、节能、环保、质量等政策,依国家规定取得相关证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近3年来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环保、卫生等事故。
3.导入卓越绩效模式1年以上,经济效益好,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申报和初审。
1.市市场监管局通知,布置具体工作安排;各区市场监管局按照通知要求组织和指导本区内企业做好申报工作。
2.企业根据通知要求提交申报材料,各区市场监管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把关,初审合格后,报送市市场监管局。
(三)专家评审。
市市场监管局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材料评审总分为500分,分为领导、质量、创新、品牌、效益共五个部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将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分为5A(450分以上)、4A(400分至449分)、3A(350分至399分)三个等级,具体评价项目及分值见《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评分标准》(附件1)。材料评审初步评价为3A级及以上的企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展现场评审,现场评审具体评价项目及分值见《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现场评价评分标准》(附件2),总分70分以上的企业“予以通过”。市市场监管局根据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情况,确定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的等级。
(四)评定和扶持。
2021年9月底前,根据专家组的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意见,确定佛山市企业管理成熟度评价企业名单,颁发牌匾并给予资金扶持。
四、附则
获取扶持资格的相关资质、认证、认定在1年内被取消,或以弄虚作假、不正当手段骗取扶持资金的,由市市场监管局负责摘牌或收回荣誉证书,追缴扶持资金,并向社会公告。
附件:1.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评分标准
2.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现场评价评分标准
附件1
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评分标准
本附件给出了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的评分项、分值以及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满分为500分。其中总分350分至399分为3A,400分至449分为4A,450分以上为5A。
序号
评价维度
基本要求
评价要点
证明材料
1
领导
(60分)
领导作用(30分)
1.高层领导应确定组织的管理架构,明确职责权限,确保组织运营合法合规、公开透明,不断提升组织治理能力;
2.高层领导应履行确保组织提品和服务质量安全的责任,重视质量教育和质量队伍的建设。
3.高层领导应积极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参与各级政府质量奖的评审,提炼具有组织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图、职责说明书、质量安全责任落实的证据、质量教育及质量队伍建设规划、高层领导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参与各级政府质量奖的证实性材料、特色质量管理模式等。
文化建设(15分)
1.组织应形成以使命、愿景、价值观为核心的特色质量文化,建立质量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机制和渠道。
2.应营造诚信守法,有利于组织快速反应,改进和创新,促进组织学习和员工学习的环境;
3.应具有质量诚信意识,高层领导率先垂范,在组织中倡导诚信、践行诚信。
企业文化及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质量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机制和渠道、高层领导营造诚信守法的环境的证据、企业质量诚信建设的证明性材料,如守重证书、质量信用报告、执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等。
战略推动(15分)
1.应设定明确的质量战略目标,包括满足产品(服务)要求所需的内容, 建立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2.高层领导应组织制定质量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重要的质量决策和质量活动,有计划的推动组织的质量提升;
3.高层领导应关注质量战略目标和公司战略方向的相互促进。
企业制定的质量战略目标及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质量发展战略及高层领导参与重要质量决策和活动的证据、高层领导关注质量战略目标和公司战略方向的证实性材料等。
2
质量
(140分)
质量基础
(40分)
1.组织应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包括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充分发挥其在组织运营中的作用,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或效益;
2.提供满足产能、成本、质量、安全等各方面要求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立设备预防性和故障性维护保养制度,合理开展更新改造,保证基础设施的各项性能长期保持在良好的水平。
描述企业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水平及成效,如管理体系建设、各类体系认证证书、参与各级标准化工作的成果。设备和检测设备清单、图片、设备先进性的说明、设备管理相关制度、设备管理的绩效指标及达成情况,如设备利用率、设备故障率等。
质量保障
(35分)
1.组织应识别主要产品、服务及经营全过程,根据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识别并确定关键过程,明确各相关方对关键过程的要求,并将其转化成包括质量特性在内的绩效监控指标;
2.组织在关键过程实施中应考虑采用先进质量标准和先进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建立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并确保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操作性;
3.开展监测与控制、改进和创新,减少过程波动与非增值性活动,运用适宜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如QC小组、精益生产、六西格玛、业务流程再造等,推动影响质量水平的关键过程的改进和创新,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
4.采取合适的方法了解顾客对产品(服务)质量的关键要求,围绕顾客需求,实现满足需求的质量供给,定期测量顾客满意度并进行改进。
提供企业内部质量保障相关的绩效监控指标及相应的结果,如关键过程的识别与管理模式、关键工序制造能力的设定与实测结果。组织在生产制造、质量保证过程中运用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及水平,与同行业的对比情况说明等。企业开展改进和创新活动的相关机制、开展相关活动的证据及取得的结果、顾客满意度测量的方法等。
质量安全
(15分)
1.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质量问责制度和机制,围绕产品(服务),向客户提出公开的质量承诺,承诺内容可测量;
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识别、收集、评估潜在的质量、安全、运营等风险,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危险情况作好应急准备,以减少危害, 保障运营的连续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降低质量安全隐患,实现防范风险的目标。
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相关制度、承诺等证实性材料,如:实施首席质量官、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质量安全“一票否决”等相关制度。说明企业在应对质量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层面的建立的方法及相应的监控指标。
质量水平
(50分)
1.应对主导产品(服务)执行标准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估,明确其关键质量指标当前水平和趋势,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对比评价;
2.应对主要产品(服务)及其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等关键绩效指标及其当前水平,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对比分析;
3.应建立并实施投诉受理、调查和处理的工作程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
企业主导产品(服务)执行标准先进性的评价、企业产品质量所处行业地位与竞争对手、国内外产品的分析结果。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场排名等。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等关键绩效指标及其当前水平,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企业建立投诉处理的方法和相关案例等证实性材料。
3
创新
(130分)
创新机制
(10分)
1.应建立组织的产品、技术、管理进行持续创新的激励机制,形成创新能力,促进产品(服务)的质量升级;
2.应建立实施、测量、评价创新活动的管理制度,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的相关管理制度,如研发实验室建设、研发投入管理、创新成果转化等制度等。
技术创新(50分)
1.应研究、引进、消化、吸收适用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标准,形成组织的技术诀窍或专利;
2.将组织中的各种知识资源,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整合为动态的知识体系,推进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说明企业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管理模式、创新投入及独有的技术诀窍和核心专利技术等。
管理创新(40分)
1.开展一线班组建设,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和改进活动,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并取得成效;
2.导入先进管理模式并有效运用,解决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形成体现行业和组织特点、具有推广意义的质量管理新模式。
开展一线班组建设和质量改进的活动成效及相关证据、采用先进管理模式如质量管理体系、QC小组、精益生产等取得的成效、企业在行业内形成的独特的管理模式等。
创新成果(30分)
1.获得各级政府、科技部门、机构认定或科学技术奖励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
2.应有相应数量和水平的技术专利,并与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对手进行比对分析评价;
3.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实例、新产品市场销售占比情况。
企业获得的创新成果的相关证实性材料,如政府质量奖、高新企业、研发机构;现行有效的技术专利清单及对比分析材料、专利获奖证明;专利转化先进标准的证据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市场销售占比的数据等。
4
品牌
(40)分
品牌培育(10分)
1.建立品牌培育体系,创建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品牌文化,以质量为基础,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识别和确定品牌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建立自主品牌;
2.高层领导根据内部及外部的环境,组织制定与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品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说明企业品牌建设的规划和品牌文化的定位、品牌规划及实施的证实性材料等。
品牌管理
(20分)
1.通过提高组织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形象和品牌忠诚度;
2.采取注册商标等品牌保护措施,防止并积极应对品牌侵权行为,维护品牌形象及品牌自身利益;
3.采取合适的评价途径和方法,反映品牌的价值;
4.构建品牌危机处理机制,妥善处置突发品牌危机事件。
说明企业在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品牌评价、危机处理等方面制定的制度及开展相关品牌管理活动的证实性材料。
品牌成效
(10分)
1.组织在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忠诚度方面的相关测评结果,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的品牌进行比对分析评价的结果;
2.品牌对销售提升的影响。
如市场占有率、品牌价值、品牌溢价、品牌效应、品牌国际化等方面关键绩效指标,曾获得的省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注册商标数量、品牌价值评价结果、第三方出具的品牌排名等证实性材料及与行业内对比分析的结果。品牌对销售的影响等。
5
效益
(130分)
经济效益(90分)
1.财务绩效方面的关键指标当前水平和趋势,如主营业务收入、毛利率、质量成本比率、利润总额、净利润率、资产贡献率、资产负责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人均产值等;
2.对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进行分析,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比对评价。
提供证明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数据及上一年度第三方审计报告、说明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的分析状况。
社会效益(40分)
1.获得国内外各类奖励及表彰情况;
2.依法纳税总额和人均纳税额;
3.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安全环保、行业引领等方面的当前水平及趋势。
提供企业获得的各类社会荣誉、奖励及表彰的证实性材料。企业纳税总额和人均纳税额的数据、企业在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安全环保、行业引领等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附件2
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现场评价评分标准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1
领导(20分)
高层领导如何亲自推进卓越绩效模式、企业各层级管理者如何将卓越绩效模式在本部门组织实施、组织的文化建设及质量文化在各个层面得到贯彻实施的情况、企业质量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情况等。
2
战略(10分)
组织战略的制定过程、质量战略的制定依据、战略实施计划、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工具应用情况等。
3
顾客与市场(20分)
组织如何确定顾客与市场的需求、如何了解顾客需求和处理顾客投诉、顾客声音的倾听和分析研判机制运行情况、如何定期评价和测量顾客满意度等。
4
资源(20分)
资源配置情况、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财务风险评估、供应链管理、基础设备及信息化程度在行业内的地位等。
5
过程管理(20分)
关键绩效过程的识别和现场控制情况、先进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一线班组建设及过程改进应用的方法、过程管理的结果等。
6
测量分析与改进(10分)
开展测量分析的方法、日常改进活动及成效等。
一、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内涵与机理
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城市中有组织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诸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相互耦合而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协同意味着一种自发集体行动和自组织过程;一种主体间默契配合、井然有序的状态;一种通过集体行动和关联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整体功能放大的效应。[3]系统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只有系统与系统或系统要素协调有序,系统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并达到优化状态。[4,5]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发展内部基本动力是由公共管理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博弈、协同合作而产生的,在传统行政模式下,城市职能子系统之间往往各自为政、相互推诿,对整体系统发展产生抑制作用。推动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发展就必须限制无序竞争,鼓励不同层级和不同功能子系统之间实现相互良性竞争、紧密协作。因此,根据多元子系统相互连续、相互耦合的特点,进行协同优化设计,使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彼此配合,共同实现城市公共管理系统有序性和协同发展。城市公共管理系统是否协调发展,是否符合系统的整体优化,需要有可操作、可量化的方法才能做出调整。目前对公共管理系统模型和优化这方面的研究欠缺,许多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概念和定性的层面,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并不多见。
二、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模型
1.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发展水平的度量将城市公共管理系统按照横向职能划分成经济调节子系统、市场监管子系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几大子系统。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公共管理系统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各层级主体不停交互、协调促进,实现城市公共管理系统从弱到强、从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向高级有序的协同演化发展,以谋求一种新型的平衡协调关系,从而使城市行政管理系统的变革在各个矢量的碰撞中摸索前行,并最终寻找到与这一系统自身职能配置和机构运作相适应的满意模式。[7]经济调节子系统、市场监管子系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三大子系统在不同时刻的协同发展程度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的有效度量。关于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发展水平度量的评价,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设描述第t年经济调节子系统发展水平的特征向量为Xt=(xt1,…,xti,…,xtm),记经济调节子系统为S1;描述第t年市场监管子系统发展水平的特征向量为Yt=(yt1,…,ytj,…,ytn),记市场监管子系统为S2;描述第t年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发展水平的特征向量为Zt=(zt1,…,zti,…,ztm),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为S3,xti,ytj,ztj表示第t年3个子系统的发展指标,m,n,w表示各个子系统的指标数,以k年的发展水平为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的分析年限。对xti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x*ti=(xti-xi)si,其中xi=1kΣkt=1xti;si=1kΣkt=1(xti-xi)槡2(2)运用SPSS软件对经济调节子系统S1的特征向量Xt=(xt1,…,xti,…,xtm),t=1,2,…,k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到特征向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R的特征根λ1>λ2>…>λm>0,以及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ei=(et1,…,eti,…,etm),i=1,2,…,m。根据公式运用SPSS软件计算方差贡献率αi=λi/Σmt=1λl,并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Σpi=1αi>85%的原则选取主成份,求出其前p个主成份得分,分别为Fi(t,x)=eTi?x*t1+…+eti?x*ti+…+etm?x*tm,i=1,2,…,p<m。计算出经济调节子系统S1的综合发展水平:F(t,x)=α1?F1(t,x)+…+αp?Fp(t,x)同理,对市场监管子系统的特征向量Yt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的特征向量Zt进行分析,得市场监管子系统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如下:F(t,y)=β1?F1(t,y)+…+β1?F1(t,y),l<n,其中l表示市场监管子系统的主成份个数,β1,…,β1表示各主成份的方差贡献率;F(t,z)=γ1?F1(t,z)+…+γl?Fl(t,z),j<w,其中j表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的主成份个数,γ1,…,γj表示各主成份方差贡献率。(3)采取对F(t,x),F(t,y)和F(t,z)取指数的方式进行取值。由于主成份分析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结果正、负情况均可能出现,为了避免负数情况对后续计算结果分析的不便,采取对F(t,z),F(t,z)和取指数的方式进行技术处理。指数函数单调性特征,对分析系统相对离差并无影响,因此用G(t,x),G(t,y)和G(t,z)来表示综合发展水平。记G(t,x)=exp(F(t,z)),G(t,y)=exp(F(t,z)),G(t,z)=exp(F(t,z))则G1(t,X)>0,G2(t,Y)>0,G3(t,Z)>0。
2.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以经济与公共服务两子系统协同度为例,经济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协同意味着两系统中任一系统的发展促进了另一系统同方向协调发展。S1与S3在时刻t的协同度用G(t,x)和G(t,z)的相对离差来描述,定义相对离差系数Cv(t)表示如下式,Cv(t)越小,系统S1、S3在时刻t系统越协同,发展状态越协调。Cv(t)=G1(t,X)-G3(t,Z)12[G1(t,X)+G3(t,Z)]=[G1(t,X)-G3(t,Z)]212[G1(t,X)+G3(t,Z[])]槡2=21-G1(t,X)?G3(t,Z)G1(t,X)+G3(t,Z)[]2槡2令C(t)=G1(t,X)?G3(t,Z)G1(t,X)+G3(t,Z)[]22,则Cv(t)=21-C(t槡)因为G1(t,X)>0,G3(t,Z)>0,所以Cv(t)最小的充要条件是C(t)趋向于1,可定义经济调节与公共服务子系统在时刻t的协同度C(t)为:C(Ec-Sp,t)=G1(t,X)?G3(t,Z)G1(t,X)+G3(t,Z)[]2{}2K式中,K为辨别系数,K≥2。可得0<C(Ec-Sp,t)≤1。子系统S1与S3协同度C(Ec-Sp,t)的含义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当子系统S1与S3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可证明只有当G(t,x)=G(t,z)时,G(t,x)?G(t,z)可达到最大值,表明经济与公共服务子系统处于最佳协同状态,C(Ec-Sp,t)=1,此时系统S1与S3的相对离差Cv(t)为0;当G(t,x)和G(t,z)相差较大时,C(Ec-Sp,t)较小,相对离差Cv(t)较大,经济与公共服务子系统越不协调,协同度低。同理,可获得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子系统的协同度C(Ec-Ma,t),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子系统的协同度C(Ma-Sp,t)。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综合协同发展程度是以经济调节子系统、市场监管子系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三大子系统间的两两主体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基础的,且两两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对促进城市区域内各个功能系统的协调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由此,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综合协同发展度可以用下式表示:C0(t)=C(Ec-Sp,t)+C(Ec-Ma,t)+C(Ea-Sp,t)3.
3.系统协同发展趋势及评判依据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在t时刻的综合协同发展度C0(t)反映出的仅仅是t时刻的公共管理系统综合协同发展度的静态度量,不能充分反映出综合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化趋势。为此,定义平均动态协同发展度D(t1,tn)反映一个时段内长期协调发展的趋势。设C0(t1),C0(t2),…,C0(tn)为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在[t1,tn]这一时段中到各个时刻综合协同发展度,定义:D(t1,tn)=1tn-t1+1Σnt=1C0(ti)为系统在[t1,tn]时段的平均动态协同发展度,显然0<D(t1,tn)<1。当D(t1,tn)>D(t1,tn-1),说明协同发展的演化趋势在[t1,tn]时段是处于上升的轨迹中;当D(t1,tn)=D(t1,tn-1),说明协同发展的演化趋势在[t1,tn]时段是处于平稳的轨迹中;当D(t1,tn)<D(t1,tn-1),说明协同发展的演化趋势在[t1,tn]时段是处于衰退的轨迹中。依据公共管理系统静态协同度模型和动态协同发展趋势度量指数,可以计算出系统的协调发展情况及协调发展趋势。[8]对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水平的评判需要有参照依据和标准。依据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度判断标准,结合城市公共管理水平的基础情况,提出一般性的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综合协同发展评判标准,作为评价考量的依据(见表1)。表1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评判依据静态综合协同度0.70~0.800.80~0.900.90~1.00发展状态勉强协调基本协调协调D(t1,tn)<D(t1,tn-1)比较大于等于小于演化发展状态上升型平稳型衰退型资料来源:笔者研究整理得出。
三、上海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实证分析
笔者应用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模型,结合上海市城市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状况,对上海市公共管理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研究。首先依据主成份分析原理对上海市城市公共管理各功能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对经济调节子系统主要从上海市经济发展和资产投资调控两方面选取的相应指标构成经济调节子系统的特征向量,包括: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GDP比重;市场监管子系统选取的相应指标包括: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出口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从上海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方面选取相应指标构成经济调节子系统的特征向量,包括:公用事业和市政建设的投资额、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环境保护投资、科技活动经费、卫生与文化机构数。参考近10年的各类经济、社会与公共服务发展指标作为分析公共管理系统发展水平的评价度量。选用上海市2000~2009年的数据,[9]构成反映发展状态的分析矩阵。为了保证各类指标的一致性,采用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份分析法。输入指标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了主成份的特征值分别为5.707,方差贡献率为95.111%,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了85%的选取原则,显然这个主成份能够解释指标的所有变量。参与分析的评价指标的初始共同度和提主成份后的再生共同分析表明,指标与被提出的主成份之间有着紧密的内部结构联系,能够满足分析的要求。同理可对其他两个子系统指标进行分析。
通过分别计算确定标准化正交向量、标准化数值与主成份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就可以得到上海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综合发展水平(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上海市经济系统、市场监管系统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综合发展水平在10年间一直处于上升发展态势,上海市城市公共管理一直保持持续发展,基本可以判断三大子系统相互促进、彼此协调、共同演化的发展状态。为了更好地刻画出管理系统发展与三大子系统的协同情况,对其进行静态协同度评价和动态协同趋势评价。运用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的协同度模型,计算得出上海市城市公共管理两两子系统间协同值、系统综合静态协同度和动态协同度(见表3、表4)。城市公共管理两两子系统间协同值可以用折线图1表示出不同时期子系统间协同状态。表3、表4的协同度数值反映在下面图2、图3上可以更直观地看出系统协同情况。由图2对比发展评判依据(见表1)可以看出,上海市公共管理系统近10年来,除2000和2008年外,有8年都处于基本协同和协同的状态,其中,在2001、2002、2007、2009年处于基本协同状态,2003~2006年间均处于协同状态。另外2000~2001年,2008~2009年系统的静态协同度增长较为迅速,这两个时期上海市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职能子系统关系,提高了系统的整体静态协同程度。从图3的动态协同度来看,其协同演化发展保持上升趋势,上海市公共管理系统的运行基本是协调发展的。但从图3发现,上海市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度在2000~2006年基本处于协调发展的上升趋势,而在2007年开始系统转入衰退状态,动态协同有轻微的回落。通过分析图2可以看出,在2008年,其系统综合静态协同度相对较低,数据表明这年静态协同度为0.788,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正是因为2008年的协同程度降低,影响了近10年动态协同度平均上升的态势。而对照图1发现协同度的下降是由于2007年开始经济调节———公共服务两两子系统协同度急速下降,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两两子系统协同度也相应下降,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两两子系统协同度稍有所提高,这表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发展冲击影响较大,导致上海市强化系统经济控制功能,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没有及时跟上经济波动造成的系统状态和功能调整。而这一情况在2008年上海市实施“大部制”一系列机构改革后开始得到缓解,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水平逐步回升。
四、结论与展望
2.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商监管队伍能力建设。通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来促进和监督工商部门的工作。实施责任追究制度,首先有利于让那些工作中存在重大过失的管理者主动下台,从而理清了门户,有利于工商监管部门更好地发展;其次,也有助于监管职责的依法行使,责任追究制度使得工商监管行为既要对上级负责,也要对法律法规负责,从而形成了依法执政的理念。最后,有利于建立起长久有效的监管制度。强化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监管的主体是人,因此,应该通过加强工商监管人员的职业道教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3.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为了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提高工商部门的监管水平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市场秩序的维持中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市场主体的信用问题,如果市场主体严重却信,那么不仅不能很好地协调工商管理部门职能的开展,还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因此,工商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改进监管方式,实施信用监管,来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程度。具体可以从建立市场主体失信惩罚机制、完善信用信息的披露制度、统一市场信用监管的指标和有针对性扶持信用高的企业发展来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
4.完善监管体制,建立良性绩效评价机制。监管体制必须不断完善,通过创新,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同时,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和保证,它能促进市场监管的优化和提高监管效果。可以通过明确考核的标准和参照,优化考核的方法,合理科学进行绩效的评价,最后,还要注意正确地应用评价的结果来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