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26: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产业经营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精神产业 民营文化企业 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链
一、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上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汉语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完全有不同的理解。本论文从四维文明划分的角度认识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以区别于认为文化产业只是文化艺术产业或创意产业的狭隘认识。
自从梁启超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分以来,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论述越来越多。但是仅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维文明不足以概括人类文明全貌,一些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曾经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分野,也有人把人类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个层面,最为流行的是就人类文明的主干部分简单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板块。其实,人类始终生存于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体系之中,人类文明可以大而化之地分为自然文明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四个区域。自然文明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文明是处理人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物质文明是处理人与物质的关系;精神文明是处理人与精神的关系。
四维文明之间互相贯通彼此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融为人类文明整体。在上述划分之中,四维文明之间也是互相交错,彼此交融的,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但是各自的主干是相对明晰的,大致说来,政治属于社会文明,经济属于物质文明,文化属于精神文明。
而现代经济已经早已突破了物质经济的狭隘概念,走向“大经济”的广阔天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物质经济、社会经济和精神经济等多个领域。在经济中心时代,从经济视角透视人类文明的一切方面,所有的活动均可以经济尺度加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GDP)可以相应分解为自然生产总值、物质生产总值、社会生产总值和精神生产总值四个基本方面,各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结构的重要指标,进而自然生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社会生活消费和精神生活消费在人们生活总消费中所占比例也成为衡量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满足人们自然需要,扩展人们自然自由的产业群落为自然产业;满足人们社会需要,扩展人们社会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社会产业;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扩展人们物质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物质产业;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扩展人们精神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精神产业。
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属于精神产业。
二、浙江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特点分析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民营企业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大半江山,在生产总值(GDP)中超过国有经济成分。国家工商联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总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省还按照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路,搭建产业平台,以基地园区的形式吸引民营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广厦集团、宋城集团及宁波文体用品、德清钢琴制造、富阳古籍影印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区块迅速崛起,浙江正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制造基地和集散中心。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和LOFT49创意产业基地,在较短时间内吸纳了7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集聚效应正在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归纳浙江民营文化产业主题文化企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急速增长。宋城集团、横店集团、广厦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2.民营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块状经济结构。如德清钢琴制造中心。
3.民营文化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一是民营文化企业主素质有了明显地提高。在早期,浙江民营企业主体是乡镇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是刚刚从田地里上岸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20多年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着扩大再生产欲望和能力的企业,产生了希望提升素质的自发要求,开始加强自身的学习。二是注重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民营文化企业普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地位,因此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人才。
4.注重文化创新,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如:横店影视城的全国品牌推广。
5.民营文化企业国际化迅速提升。浙江义乌文化商品国际贸易覆盖世界各国,宋城集团筹办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
6.民营文化企业已融入市场,面对竞争找市场不找政府,形成开发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产业集群的独特运营模式。
三、结语
近期,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于民营资本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和政策的强心针。这既拓宽了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又能对文化产业起到很重要的推进作用,能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
浙江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省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民营文化产业在促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进入。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技术创新、法制保障、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开放带动、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来加快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
[2]柳士发.从经济学看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信息,1999,(2).
[3]“浙江省私营经济发展前景的思考”课题组.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浙江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报告.
[4]李思屈.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
【关键词】金融 文化产业 苏州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动漫等文化产业集群。同时地方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创新方法、模式不断涌现。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传统的融资模式并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需要制定相关的引导扶持政策,提高金融支持的力度和效率,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进展
(一)政策性文化产业资金支持体系初步形成
苏州市已经建立了一个初步的政策性的文化产业资金支持体系,主要是把政府的财政资金通过与担保公司、银行等各类资本相结合,从奖励、担保、投资等不同角度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改变了财政资金传统的安排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以带动、吸引更多的社会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投资领域。
市文广新局(市文产办)会同市财政局对市预算内每年安排的3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按一定比例进行安排,主要包括扶持资金、担保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三个部分。
1.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主要以项目补贴、奖励等形式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进行扶持,着重推动创意设计、文化旅游、传媒影视、动漫游戏、娱乐演艺等产业的发展。
2.文化产业担保基金
在专项资金中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与担保公司合作建立“文化产业担保基金”,担保公司按照与文化产业专项资金3∶1的比例配套建立担保基金,再与银行合作,按照5倍以上的放大倍数,获得银行的授信额度,达到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与银行授信贷款额度1∶20资金担保放大效应。
3.苏州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通过与创司合作,以三分之一以上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与社会资本按1∶9的比例建立苏州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二)文化产业贷款呈现加快增长态势
近年来,苏州市文化产业类贷款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初步统计显示,到2011年末,苏州市文化产业领域贷款总量为56.9亿元,较2009年末增加28.6亿元,2010和2011年文化产业贷款分别增长15.02%和74.78%,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反映随着各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逐步加大。同时对文化企业的表外融资也在增加,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例,2011年末文化企业银票余额为47.1亿元,2010-2011年的增速分别为46.75%和44.3%。
(三)支持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苏州市各银行机构积极把支持文化产业作为调整信贷结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文化产业特点,调整业务模式,开发有针对性的融资产品,有效支持了文化产业发展。
以“文贷通”产品为例,该产品是苏州市文广新局和银行、担保公司合作开展的担保类融资产品。“文贷通”的担保对象是苏州市区符合政府支持文化产业政策的文化产业企业和项目,主要包括创意设计、素质动漫、新闻出版、会展广告等。借款人需持贷款担保申请等相关资料,经由市文广新局向担保公司提出贷款担保推荐,获得担保后再向合作银行申请贷款。这一产品可以分担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债权的实现,增强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企业和项目提供贷款的信心。
中国银行苏州城中支行与玉石协会合作,开发“玉石贷”的联保融资产品。由玉石协会推荐资质良好的企业,采用联合保证的方式,办理无抵押的贷款。此类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融资金额根据企业上一年的营业流水折算,一般不超过300万元。目前该行已经发放文化企业的经营性贷款50笔,融资总额近亿元。
二、苏州金融支持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经营不稳定
从文化企业经营情况看,目前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扩张阶段,相当部门如文艺演出、工艺品制造、动漫制作、影视制作等领域企业往往经营规模不大,收入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使得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不够稳定,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时存在一定顾虑。如游戏动漫制作时间较长,制作期间没有现金流,项目制作策划及推向市场能否获得成功存在不确定因素,融资的风险较大。
(二)文化类资产定价困难
虽然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质押类贷款快速增长,但调查中大量金融机构反映文化类资产定价困难,影响质押融资的开展。
文化产业领域企业一般经营规模和有形资产数量较小,能提供不动产抵押的资产更是有限。而文化企业同通常的质押物是知识产权、商标等无形资产,专业性较强,价值评估比较复杂,相关质押市场并不成熟,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把握文化企业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保障,阻碍信贷大规模进入文化产业。
(三)“文化”特质与传统信贷管理方式不匹配
文化产业自身特有的文化性特质与传统信贷管理方式不相匹配,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其的金融支持。
1.传统的文化产业如苏绣、玉石等往往经营主体较为分散,缺少规模型、龙头型企业,传统的信贷模式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大型企业而不是分散的小企业。
2.以往银行进行融资注重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而在抵押担保中又尤其重视不动产,而相当数量文化企业缺少符合条件的资产,不满足抵押担保条件。
3.部分文化产业自身的专业性较强,也就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财务管理不规范,不符合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四是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依赖于一些特定的文化资源或者人物,产业发展不稳定,而目前金融机构普遍实行贷款风险的终身问责制度,使得具体业务人员对风险较大的文化产业信贷顾虑较大。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文化产业金融扶持力度
目前苏州市文化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前景仍不明朗,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较多。因此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文化产业金融扶持政策体系,帮助文化产业尽快成长。一方面要扩大目前三项扶持资金的规模,扩大受益面。二是可以考虑设立完全政策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或风险补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对贷款的杠杆撬动作用。
(二)金融机构建立专业经营模式
文化产业类别多,经营特点突出,专业要求高,传统的信贷模式难以适应其发展要求,因此金融机构要建立专业经营模式,满足其融资需求。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经营队伍,专职经营文化产业融资业务。另一方面要针对文化企业经营特点,根据行业特色开发新型融资产品,为企业提供合理优质的授信方案和一揽子融资服务,培育企业发展。
(三)改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环境
[关键词] 北部湾经济区 民族体育休闲旅游 发展导向选择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是国家“十一五”重点旅游规划项目,目前进入设计调研阶段。北部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前景十分广阔。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与条件的生成,走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需要产业等发展导向有效的选择。本文拟对产业发展所需宏观投资导向选择、重点发展项目选择、产业布局导向选择、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导向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讨。成果将会对《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设计、编制工作有着积极的参考作用。对发挥旅游业在北部湾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的先行和先导产业作用,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宏观投资选择
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等级和品位高,特色突出等优势,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走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政府如何有效地选择宏观投资的经营模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北部湾作为一个新的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处于特殊时期,需要提出一种新的休闲民族体育经营模式。认为,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宏观投资应该选择政府主导的休闲体育产业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在北部湾经济区是很适合的。主要是考虑到我区在这一经济发展特殊时期,人们的经营意识还未完全象经济发达地区那样能选择商业化的休闲体育产业经营模式,但和谐社会的建设又必须追求高目标来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政府在全部过程中处于主导作用,前期投入仍然由政府或社会承担,但后期维持正常运作的经费必须通过经营来获得。这一过程特别强调是“主要”而不是“全部”,实际是利用行政手段加以调控或进行干预的一种经营模式。从体育产业经济理论来看,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是具有一定投资乘数作用的带动性投资。当前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乘数并不高,估计为3左右,后期可采用市场管理与经营,比赛、观赏、体育广告等间接收入,可以使投资乘数达到5~7之间。因此,政府在宏观投资的选择问题上,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来确定投资重点及经营模式,确定的投资和经营模式应与产业整体布局相适应,达到分期、分片、综合、链条推动的效果。在投资中政府应主导只负责能够起产业带动作用的主体设施部分,其余设施的投资权可以进行拍卖转让,让其他投资者介入。
二、项目投资选择
至于如何确定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发展项目,通过对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来确定,若从项目选择角度来看,首先从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出最具有本民族特色和风格的体育项目,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形象,针对目标市场对少数民族体育商品的需求,进行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才能使少数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生一定的市场,在产业发展初始阶段可依据项目的形态、功能按观赏类、参与类、健身类、休闲类、探险类分类别、分阶段推向市场。把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商品化分类,如表。
目的是在于能够确定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现存或者潜在的开发价值与前景。对于政府来说,看到潜在的商业化价值的项目,就应该确定项目的发展思路。至于哪些项目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并不取决于政府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市场进行选择和决定。因此,认为,重点项目的投资的选择,重点应当是建立市场,打好基础,使市场对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的筛选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建立必要的机制。具体来说,就是把商品化分类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利用目前北部湾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一个旅游龙头、两条黄金旅游带、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四大旅游特色、五大旅游品牌、六大特色旅游线路、七大旅游区,依托共同发展。综合分析,政府在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设计调研阶段应考虑对重点项目投资的有效选择,把北部湾打造成中国与东南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并由此而促进自身的开放和发展。
三、产业布局选择
产业经济理论提示:产业地域集中有利于市场的形成,节省资源,提高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因此在产业布局选择上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提出科学的项目发展思路,就可以减轻地区之间的差距。北部湾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如何制定市场布局,认为,定位于国内市场、东南亚市场及依托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这三个思路。具体思路;首先,定位于国内市场,将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推向全国。具体做法是从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出最具有本民族特色和风格的体育项目,来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形象,针对目标市场对少数民族体育商品的需求,进行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少数民族体育产生一定的市场,通过这一初始的市场需求,再进行扩张,才能为民族体育产业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产业发展初始阶段可依据项目的形态、功能按观赏类、参与类、健身类、休闲类、探险类进行分类开发上市。有了项目市场形象,再根据市场结构分析,结合其他旅游资源配套开发,并依托现有风景名胜区部署开发一些地方性、民族性突出的体育旅游活动,逐步形成优势和增大的吸引力。比如:结合南宁――桂林――阳朔旅游热线,推出瑶族、苗族、侗族传统体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专线;结合南宁――百色――乐业旅游热线,推出壮族、仡佬族民族独立传统体育旅游探险专线;结合南宁――宜州――河池旅游热线,推出漂流、对歌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专线;结合南宁――钦州――北海旅游热线,推出京族地方特色休闲旅游专线;结合南宁――河池旅游热线,推出毛南族、仫佬族传统体育观赏、风情旅游专线;以及南宁――百色旅游热线推出壮族、水族、彝族传统体育竞技及休闲旅游专线。因此,我们认为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市场该应定位于国内市场、东南亚市场及依托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特别是通过依托旅游业、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得益彰来进一步开发国内与东南亚两地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也将给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四、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的导向
据产业经济理论分析,在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建立一定规模的产业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其他的投资主体才会进入该产业,通过自己投资的组织机构的建立,形成产业组织,北部湾经济区内的民族体育产业的组织结构与规模也不例外。诸如南宁国际民歌节先期由政府主办运作,结果不尽如人意,2000年后南宁国际民歌节由政府主导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企业组织运作,最后成为集文化产业、旅游业、商务交流、购物等一体的国际知名品牌节日,为中国――东盟落户南宁创造投资环境。随着由政府主导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成功例子,南宁青秀山民族文化广场、桂林印象刘三姐、田阳布洛陀民俗原生态文化园等产业组织也是政府出台引导,由企业组织按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有序地进行产业化。因此,建立一定规模的体育产业组织,使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的经营具有一定的规模性,是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吸引消费者的必要途径。经营民族体育产业的经济组织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之成为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股份制的方式进行组建,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织民族体育企业,做到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当前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要发展成为北部湾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议在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的导向下进行资产的重组,组建体育产业集团,走公司化、集团化的发展之路,按照市场规划来运作,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五、项目阶段性发展导向
体育运动的精粹与魅力在于竞技性,作为一种向外推广传播,能被其他地域、民族接受的体育活动,必须具备较强的娱乐审美性,而且能作为人类体育最基本的功能――强身健体。具备这种基本功能的民族体育项目,是最易为社会接受,走向市场,从而走向国际。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内民族体育资源种类繁多,每个项目都蕴含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但有些也混杂一些封建落伍的内容,比较原始、粗糙、难以适应国外游客的参与。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就不会转化为经济资源。因此,对于区内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加工、改造、实施科学化开发是非常有必要。所以在目前设计调研阶段政府就应该考虑出台项目阶段性发展导向。具体做法是:依据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重点项目将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分三种层次推向市场;第一层次是有完善的竞技与游戏规则的观赏性、娱乐性较强的项目。第二层次是通过挖掘整理、改造,在外表演多、宣传多,但仍需要进行一定的雅化、包装后可上市的项目。第三层是属于目前上市条件不成熟,有待培育发展的项目。同时,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可以依据项目的形态、功能按观赏类、参与类、健身类、休闲类、探险类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上市。
六、结论
北部湾经济区和东南亚都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旅游资源。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人员往来增多,出入境的手续简化,北部湾经济区可以借助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开发与东南亚两地的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因此,制定鼓励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发展政策等、建立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社会支撑体系。可以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发展制度环境与条件的生成,真正走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而且通过把东南亚和国内的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东南亚和国内的市场与北部湾的地理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自己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配置,使民族体育休闲旅游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产业,推进广西民族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放: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定位与秩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2):52~54
[2]何江川:“两廊一圈”框架内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业整合社会经济价值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38~41
[3]刘少英: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46~48
【关键词】文化产业 管理体制 体制优化
早在二十世纪初,文化产业就已被西方国家作为重点发展的项目,而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其利润来源主要是依靠服务与质量。长期以来,我们过于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文化产业发展后天不足,因此,中国文化产业长期以来没有很好的创造性,大多数都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模式来管理和运作,这种模式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期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其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没有形成链性发展;管理制度与发展模式不协调;产业管理人才运作人才十分匮乏;对于管理理论的研究十分滞后。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进行优化改革。
文化产业体制的概念及范围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是指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职能和组织体系、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政府与文化单位之间的关系,合理规范文化单位之间与社会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之间关系所确定的制度、准则和机制等。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覆盖面十分广泛,既包括产业结构的管理,又涉及文化产业的生产、管理、传播等方面,它能影响整个文化产业的各过程、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是一种政府职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从根本上建立起文化产业的价值观,体现出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
从国内外的普遍经验来看,文化产业的出现是基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从根本上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化现状和社会的整体价值观。长期以来,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十分不足,而文化产业恰是对于创新能力要求很高的产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文化产业仍沿然用西方的管理模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意味着管理体制的改变,体制变革意味着社会文化价值的改变。
现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宏观管理不足,微观运作混乱。这是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病之一。宏观管理主要是指政府的干预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宏观控制管理缺乏相关经验,违背了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具体来说,政府的多度干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自主发展。干预手段是一把双刃剑,何时需要政府的强制手段加以干预,何时需要政府放手让企业自主发展,这是需要相关部门清楚认识的。当前,文化产业已逐步演变为政府的附属部门,对于文化产品的运作和文化企业的目标任务,政府都是直接管理和指定,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对于文化企业的人事任免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用计划手段管理文化事业十分不可取,因为这种制度下的文化企业失去了其应有活力和固有特点,成为政府直接操作下的“事业单位”,这对于文化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由于政府的强制干预,很多文化企业直接与市场经济脱节,失去了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离开了市场竞争,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危机意识都会不断下降,最终导致企业走向“死亡”。
微观运作混乱,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强制干预政策。在微观运作方面,政府对于文化企业的产品与计划任务的管理具有强制力,但是政府本来的监管职能没能落实到位,这使得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尴尬。在文化产业的门槛问题、文化产品的质量问题和文化市场的规范问题等本来需要政府使用强制手段干预的方面,却明显可以看到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只是由于与当地的文化产品向冲突,很多本可以进入市场的文化产品就很有可能难以进入市场,这破坏了文化市场的公平性和开放性;政府干预文化企业的人事任免,但对于文化企业职员的各项保障制度却落实不到位,人员聘用制度不健全,吸引不了真正有素质的人才。
融资渠道不畅。这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投资者十分看好中国本土的文化企业,同时中国的民间资本也十分充足,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途十分光明。但是由于政策的限制,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都不能满足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要求,很多投资者只能望而却步。概言之,资金缺乏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管理体制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直未能形成自身的管理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以及受我国固有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就文化市场来说,市场分割现象十分明显,各自为政。任何文化产品都需要经过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批和微观运作,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文化产业的市场监管都沿袭以往的计划经济模式,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此外,行业壁垒十分森严,基本是由国家事业单位统筹管理,私人运作的文化企业势单力薄,各自为政现状导致行业之间的交流出现障碍,资源无法共享,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出现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文化企业不可能实现快速发展和进步,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优化构建也十分艰难。
从市场现状来讲,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至今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存在很多问题,市场规范尚未健全。对于准入机制和退出清算机制都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市场公平性缺失,企业竞争力不足。就文化企业内部来说,很多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模糊,发展方向也不明确,产业化程度较低,发展活力不足,内部人员的执行能力不足,管理模式落后。
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文化产业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整体而言,文化产业的人才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高素质人才普遍缺乏;人才培养计划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动性强。然而,“平均主义”思想在文化企业中普遍存在,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企业没有适当的激励制度,留不住高素质人才,因此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在人员编制上存在很大不足,部门人员过多,人员冗杂,在其位不谋其政现象十分明显。
优化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途径
树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管理理念。正确的思想认识关系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优化构建能否成功。首先,需要划分好政府在文化产业中地位和职能,保证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这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保证其管理权利,做好市场监管、文化产品质量监督等工作,协调好文化企业与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文化市场上的纠纷,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市场的作用,积极融入市场,在市场中接受挑战并保证自身独立的经营权。最后,确立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管理下自律地发展文化事业的方针。从管理体制到经营模式都需要进行优化与变革,思想变革将会更好地引领文化企业的进步。
体制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所在,因此,必须改变政府以前在文化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不是文化产业的垄断者和提供者,而是文化产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科学管理模式,更加合理地进入规则,更加有效地进行市场监管。同时需要改善各文化企业行业间的问题,打破各自为政的现状,将这些企业全部引入市场竞争之中,优胜劣汰。企业的管理机制需要创新、突破、进步和改革,以前的旧制度与旧模式已不适应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在发展模式上,应坚持多元化市场的战略,加大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培养文化产品,建立起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链,使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同时加快建设文化市场监管政策,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水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证,创造出更加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融资体制改革。当前,资金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融资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很多文化企业发展缓慢,举步维艰,这对于文化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改善以往的融资政策,积极吸纳各种资本,拓宽融资渠道,降低投资门槛,吸引民间投资。文化企业可以通过直接上市或与上市公司合作等方式来积极吸收资本,根据相关政策,逐步扩大对吸收国外资本的限制。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
集团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任何公司要想独立生存和发展都不现实,文化企业也如此。文化产业要想在进入市场后发展壮大,就要团结起来,形成集团化发展模式,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这可以使各文化企业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共享,进而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最终形成规模效应并保证自身市场。
结语
作为当今社会的黄金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前途光明,但由于长期以来受旧体制和旧思想的束缚,我国很多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明显不足,这是需要我们深刻认识的现状。如何针对我国文化企业的现状做出改革并优化文化产业体制,这是需要认真探讨并实践的。在此过程中,企业、政府、个人都需要履行本职责任,以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
网络传媒相较于传统的传媒有着自身的特有优势,其信息量之大、传递速度之快是传统传媒不可企及的。依靠着自身技术上的充足优势,近些年网络传媒不断的发展,普及速度也越来越快。从传播的形式上来看,网络传媒可以传递包括图像、文字、视频、音频等等一系列的信息资料,传播的方式极为简便,传播速度也非常的迅速。还有从传播的范围上来看,通过网络可以很快的接触到全球各地的信息,极大的拓展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
一、网络传媒的概念和类型
1.网络传媒的概念
网络传媒实际上就是网络的媒介,是信息在现代化网络技术之中的传播,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流通是通过具体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互联网系统作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从商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网络传媒可以说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一种商业经营的表现形式,其中传播的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为相关的商家获取营利。而且近年来我国国内的商业网站经营的十分活跃,很多的网站已经逐步的走向了规范市场化经营,网络传媒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已经开始逐步的发展起来[1]。
2.网络传媒的三种基本类型
网络传媒在经营过程中还是主要以提供信息为主,有的是信息之间的相互流通,所以网络传媒大致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型:信息内容提供型;信息交流平台型;混合型。网络传媒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的很多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查询功能还有就是一些娱乐功能,这些功能分为商务性的和非商务性的。对于网络传媒而言在商务开发过程中一般分为两个具体的方面。第一是将网络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与服务,第二个是将信息与服务真正的推向市场,增加其服务的商业价值。在网络传媒交易盈利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获取最大化利润,会利用网络传媒自身的特性进行商业化的转变来提供更为有价值的信息与服务。在市场化的竞争中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与服务是否更加的及时与有价值,这个决定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大小,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传媒文化产业经营的意义
1.“第四传媒”的受众在我国增长迅速
互联网自从开始进行商业化运作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也是非常迅速的,现在还在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网络传媒以此自身的绝对优势,逐渐的占据着传媒行业的大批市场,随着互联网用户不断的增长网络传媒作为文化产业也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网络文化产业正在蓬勃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在全球范围内信息的传递越来越简便,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形态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所以在现如今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大力的发展我国的相关文化产业,促进我国的传媒市场的不断拓展。经过一些调查得出现如今在我国新型的网络传媒在不经意间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传媒行业,成为了传媒市场之中的黑马。网络传媒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自身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在市场化的发展中也逐渐的有了自己的经营模式。而网络传媒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必定在之后的市场化发展中发挥出无限的潜力。现如今网络传媒已经不仅仅是应用在信息传播上了,还在教育、医用等等很多方面都有涉及。网络传媒利用自身的数字化技术开启了一个大的数字化终端,将这些产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数字信息流通系统,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服务产业链条,不断的拓展着自身的发展领域[2]。
3.网络传媒已经跻身于主流媒体之列
在网络传媒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的主流媒体对于网络传媒都是相当排斥的,认为其有悖于主流媒体的整体发展形态。但是随着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逐渐的适应了网络传媒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如今如果你在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网查查看吧”。这种信息的流通与传递的形式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之中不可分割,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的特有属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示出了自己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现如今网络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政治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网络传媒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于传媒行业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加是对于社会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之后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真正的在世界范围内立足就要借助于网络传媒的发展。网络传媒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媒体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传媒逐渐的变成了主流的媒体,成为了现实生活中信息传递的不可取代的角色。在发展之中网络传媒不仅仅成为了主流的信息传递载体,还有就是推动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络广告等等一系列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之后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的显示会越来越明显,市场地位也会不断的提升。
三、结束语
一、继续做大做强基础产业,开拓广播电视节目经营领域
广告经营依然是城市台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基础产业。城市广电在坚持新闻立台、强化本土化新闻品牌建设与受众意识、为广告经营搭建优质平台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城市广电处于收视终端与消费终端的优势,精耕细作本土广告,拓展广告经营空间,积极开展活动营销,实现城市广告经营“换跑道竞争,换模式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基础产业。当前,电视节目市场的初具规模,使节目经营成为城市广电产业的发展明显的推动力量。重视与开发节目经营,既有助于城市广电向节目生产、制作 、营销和播出机构为一体的机构转变,也有助于改善城市台产业经营结构。近年来,民营传媒机构不断成长,制作了一批较为优秀的节目,丰富了电视节目市场,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光线传媒的《娱乐现场》、欢乐传媒的《欢乐总动员》。但民营制作公司与国有广电企业相比,受政策、资金、设备、播出平台等限制,还处于弱势地位。城市广电应当在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尚未成熟阶段,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资金、设备、播出平台等优势,克服体制中的不利因素,积极开拓广播电视节目经营领域,使之成为产业经营的核心内容。
二、大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衍生产业,积极实施城市广电资本运营战略
以有线电视收费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经营多年来一直是城市广电经营体制中的中间层面。自2004年国家广播电视业数字化进程全面推进以来,城市广电通过收视费增加收入的经营模式,有效扩大了城市广电产业经营规模。采用以下路径扩大城市广电产业经营中间层面的经营内容与规模,是发展广电产业的必然趋势。
开拓数字化增值项目。在做好基本数字电视业务的基础上推广付费电视业务,开通并引导广大客户使用数字电视金融支付系统,开发终端用户资源,实现与实体经济网络的链接与合作,做大做强数字电视增值业务蛋糕。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探索城市有线电视网和宽带数据网融合下的赢利模式。实现城市有线电视网和宽带数据网的融合,完善双向化改造,建立形成技术高新化、开发深度化、市场规模化、项目多元化、效益综合化的数字网络。探索实践综合性数字电视产业平台的建设,包括广播电视服务平台、数字电视经营平台、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数字信息平台以及依据数字频道打造的符合城市地方特色的产业销售体系,充分实现数字电视网的综合开发与多元化经营。
突破传统传媒业发展模式,构建新媒体产业发展体系。以国家广电总局大力发展移动多媒体(CMMB)为契机,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紧密合作,大力推广CMMB手机业务,重点打造手机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网络电视(IPTV)等新媒体产业,发展以手机与其他移动设备为接收终端的移动新媒体产业。
资本经营是广电企业实现快速扩张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道。我国广播电视资本运作经过探索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如通过对网络经营企业的股份制重组,既能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到广电企业发展,也为今后广电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资金保障。城市广电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广电企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股份制重组、合资合作、积极介入本地或外地优质项目的合作开发等方式来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项目产业。
三、加快发展以媒体为依托的延伸产业,稳步推进城市广电产业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是城市广电企业增加赢利模式,改变收入结构单一,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法。涉足新领域发现新商机,必要时促成城市广电产业战略转移。
会展业是新兴的商务服务业,是前景广阔的低碳行业,是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知名度与综合竞争力水平的体现。城市广电可充分利用广电的媒体影响力,积极进军该行业:开展体现本地特色产业或特色资源的节庆活动;举办面向本地市场的消费展;围绕市场热点开展房产、汽车、家装建材等会展活动;运用有效手段,吸引省级、国家级重要展事,逐步培育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高端会展。
在艺术特色教育培训与婚庆礼仪等产业方面,城市广电同样可以利用人才与设备优势,寻求教育机构、群团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合作,搭建特色产业平台,打造广电品牌,在地区同行中异军突起。
[关键词]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山西会馆
[中图分类号]F7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108-02
1“山西会馆”概况
山西会馆餐饮文化有限公司(简称山西会馆)前身为创立于1991年的太原白云楼餐饮服务有限公司。2004年,在山西省全面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创办人决定在经营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弘扬山西文化和晋商文化,将晋商会馆文化融入到餐饮经营中,并于2006年创办了山西会馆。山西会馆继承了明清之际晋商会馆“联络乡谊、感怀乡情、会聚会议、祭祀神灵、聚众演戏、同乡互助”的经营定位,同时将山西五千年人文历史、民间风俗、地方特色融入企业经营,被誉为“能吃饭的博物馆,山西人的会客厅”。
截至2011年,山西会馆在太原市开办三家分馆,分别是山西会馆体育路分馆、山西会馆胜利街分馆和山西会馆下元分馆,三家分馆在品牌文化上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体育路分馆主题为“三晋五千年”,提炼和浓缩出了“人的文化”、“大院文化”、“家的文化”、“佛教文化”,成为用文化铸就的饭店,受到中外来宾普遍赞誉。胜利街分馆主要突出山西匾额文化,填补了山西省没有牌匾博物馆的空白。分馆一楼悬挂着百余块体现个人成长意义的牌匾;二楼陈列着百余块当年晋商的字号匾以及能表现晋商辉煌的牌匾;三楼陈列着百余块官宦牌匾,记载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集合起来,俨然可以再现一部国史、地方史和晋商家族史。这座用牌匾铸就的饭店,由于其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古匾文化博物馆”,令前来就餐的客人流连忘返。下元分馆以“晋商之路”为主题,将晋商之路的艰辛与辉煌以大量真实的历史文物展现出来。其中还突出反映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和勇气,传承了晋商文明与文化血脉。很多学者都给以这座用晋商文物铸就的饭店高度的评价,称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2“文化”与“餐饮”的互利共生发展模式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引发了全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伴随文化产业在各国不断成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大趋势,“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成为人们在认识领域质的飞跃。这充分地说明不管是国家、政府、商业组织或是个人,在这样的时代如果不能及时得更新观念、创新手段,找到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那必将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正是在这个阶段,山西会馆不但顺应了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且通过变革及早地突破了传统餐饮服务业的发展方式,使得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在突出企业社会效益、提升企业文化内涵、打造企业特色产品与服务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走出了成功之路,从而完美演绎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2.1产学研相结合,做好经营创新准备
文化企业首先应该注重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建立学习型组织,才能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有效落实。多年以来,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山西会馆的创办者就特别热爱山西文化并且热衷于向外界宣传山西文化。企业于2000年成立了“山西民俗文化研究会”,吸引会聚各方人才,专门从事山西文化的研究。经过10余年的不断学习、交流和研究,研究会分别在山西历史、人文、地理、民俗、艺术和古建文化上积累了丰厚的基础,尤其具备了独立进行古建筑设计、装饰的能力,为山西会馆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同时,企业将山西文化作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落脚点,不断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山西文化普及培训,并将山西文化精髓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得每位员工都能“知文化,讲文化”,为山西会馆打造“山西人的会客厅,山西的文化窗口”文化品牌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2.2用“餐饮”弘扬文化,提升企业社会价值,实现“经济文化化”
(1)依托餐饮业态,弘扬传统文化。“山西会馆”本是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晋商所到之处联合捐资建设的用于聚会、娱乐、议事的场所,即山西商人的会馆,它所表现出的是晋商的豪迈与大气,彰显了晋商精神,在明清商业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山西会馆”这一文化符号,是三晋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必须给它以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才不负历史给予今人的重托。
(2)依托餐饮资本,保护文化资源。山西文化的表现必然离不开实实在在的载体,只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古物才能承载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领略到古时韵味,这些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而这些文化遗产随着战争、灾害和人为原因渐渐消失殆尽。山西会馆作为弘扬山西文化的文化餐饮企业,在很早以前便对山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他们远赴山西各地搜集、整理民俗文化,积极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历时10年,累计投资1.5亿元,会馆先后搜集抢救到文物一万余件。其中石刻两千多件、石雕六千多件,各种木牌匾一千多件,大型门楼五十多座,古戏台十二座,古民居七十三套及其他文化遗存若干件。除在会馆内对这些珍贵文物进行部分展示外,山西会馆还把它们展示于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为世人搭建起了解山西历史文化的桥梁。2008年山西会馆被山西省民俗博物馆荣誉授予山西民俗博物馆分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能吃饭的博物馆”。
2.3以文化带动“餐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经济化”
“山西会馆”这一文化符号,时至今日已然就是品牌,就是无形资产,如果将它恰当地植入企业经营过程,它还可以释放出无限的经济价值,必定会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插上健硕的羽翼。
(1)文化注入餐饮,提升企业产品价值。山西面食是山西的一张名片,随着多年来的对外宣传,山西面食已经婓声海内外。山西会馆有近25年的晋菜经营史,很好地延续了山西传统面食“一面多吃,百面百吃”的文化精髓,从选料、和面到制作,每个环节均十分讲究。为了进一步传承山西面食文化,提高菜品的文化品位,山西会馆严格控制制作工艺,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和生产管理,同时将山西的“剔尖面”和“莜面栲姥姥”申请并注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这项面食技艺的法定传承人。2008年,山西会馆在山西省烹饪协会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代表山西面食最高水平的“山西面食超人赛”中一举夺冠。
(2)文化融入餐饮,提升企业服务价值。山西会馆是山西首家引入文化导游服务的文化餐饮企业,将文化落实为一种基本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餐饮搭台,文化唱戏”。山西会馆每创办一家分馆,便由其民俗文化研究会设计编辑出一套与馆内陈设和装饰特色相匹配的文化讲解词,然后由会馆内的专职导游为顾客进行现场讲解。这些导游全部具有导游从业资格证书,具有相当丰富的山西文化知识底蕴,再经过专业人士地严格培训,能在轻松地讲解中引人入胜,令顾客陶醉于山西浓厚的历史文化当中,为顾客更深入地了解山西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山西会馆率先组建了山西面食技艺表演团,向顾客展示山西面食制作技艺。表演团队经过多年的训练和不断地改进与创新,将多种面食制作技艺转化为富有观赏性的面艺表演,受到国内外来宾的热烈欢迎。表演团队曾多次走上央视“挑战群英会”、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等著名电视节目,并多次远赴北京、大连、广州、无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展示山西面食技艺;还多次代表山西面食参加各种大型展会,并于2010年将面食技艺表演搬上了上海世博会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面食文化的魅力。
山西会馆把山西文化融入餐饮经营过程的新举措,让省内外客人在吃饭当中了解山西文化,用这种方式既保护了山西本土的文物,也扩展了餐饮业的经营范围。山西会馆的这种特色,为它创下了“三个唯一”:即将导游讲解引入餐饮业,更全面有效地宣传山西文化,这是山西唯一;将餐饮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一个新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是山西唯一;将晋商文化精髓体现在会馆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山西会馆形成具有教育性质的山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这是山西唯一。
3结论与启示
文化虽然不是表层的和显性的,但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山西会馆正是抓住了文化的这一本质特征,加以创新应用才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山西会馆的成功关键因素就是有效地把文化和餐饮结合,走出了“文化与餐饮”的互利共生发展模式。这是山西会馆在发展中独特的战略决策,是在餐饮业经营同质化的今天做出的明智选择。餐饮和文化结合,既用文化带动了餐饮,也用餐饮弘扬了文化,二者互相促进,不断提升。同时也很好地展示着太原的城市文化,为太原的城市发展画上了绚烂的一笔。
山西会馆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启示,为我们具体理解“文化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益的实证参考。
参考文献:
[1]焦斌龙.文化企业营销学概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